儒家文化中仁爱思想对助人行为影响
仁者必敬人蕴含的道理

仁者必敬人蕴含的道理
"仁者必敬人" 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价值观,强调仁爱和尊重他人的道德原则。
这句话表达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道理:
1. "仁者" 强调的是仁爱的品质。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一种基本的道德素养,包括关爱、宽容、同情和尊重他人。
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会努力理解和关心他人,愿意付出关爱和尊重。
2. 尊重:"必敬人" 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
仁者不仅要表现出仁爱的品质,还要将这种仁爱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即通过尊重他人来体现仁爱。
尊重他人的意见、感受和尊严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3.互相关怀: "仁者必敬人" 强调的是互相关怀的精神。
通过尊重他人,仁者可以建立起互相关怀、互相理解的关系。
这种互相关怀有助于创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4.道德行为:这句话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行为准则。
仁者不仅在言辞上表达尊重,更在行为中体现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这种行为方式有助于培养个体的道德品格,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体而言,“仁者必敬人”强调了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仁爱和尊重他人是非常重要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这一理念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对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总结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总结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是与众不同的,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这一思想强调人类之间的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是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思想。
在儒家文化中,仁爱思想被视为人与人之间的最高道德要求,它涉及到亲情、友情、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字面上理解,“仁”是指人对人的关怀、关爱和尊重。
儒家将“仁”视为最高的品德,认为“仁者爱人”,并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关怀的基础上的。
同样,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类共同的繁荣和和谐发展。
在亲属关系方面,仁爱思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
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也是社会道德教育的基础。
在家庭中,仁爱思想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子女对父母的孝心和顺从,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和关怀。
仁爱思想认为,子女要孝敬父母,不仅是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为了维系家庭和谐稳定,以及传承和发扬家族的美德与文化。
在友情方面,仁爱思想同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帮助。
儒家认为友谊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交友过程中,仁爱思想倡导真诚和信任。
在朋友之间,仁爱思想鼓励亲密的友谊,强调在困难和危险时相互帮助和支持。
仁爱思想认为,友谊不仅是社交的需要,更是心灵上的寄托和慰藉,通过友情的培养和维系,人们可以减轻生活的压力,获得快乐和幸福。
在社会关系方面,仁爱思想提倡公正和道德的行为。
儒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种思想要求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从而建立起公平和和谐的社会秩序。
仁爱思想认为,人类社会中的犯罪和恶行主要是由于人们对道德准则的违背,只有通过弘扬仁爱的理念,才能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它与传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息息相关。
儒家精神对我为人处世的影响

儒家精神对我为人处世的影响
儒家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伦理和行为准则。
这种精神对于我为人处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仁爱: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就是爱人。
这一思想让我明白要关爱
他人、尊重他人,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
同时,也让我懂得在与人交往中注重平等和尊重,避免以自我为中心。
2.义:儒家强调“义”,即做人的原则和道义。
这一观念让我明白在处理人
际关系时,要遵循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不义之财和不义之事都应避免。
3.礼:儒家重视“礼”,即礼仪和规矩。
这一思想使我更加注重礼貌和规矩,
在与他人交往时保持谦逊和恭敬的态度,避免失礼的行为。
4.智:儒家推崇“智”,即智慧和知识。
儒家认为智者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
了解真相,因此在面对问题和困境时,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
5.信:儒家强调“信”,即诚信和信誉。
这一思想使我明白诚信是立身之本,
在与人交往中要恪守诺言,言行一致,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6.和:儒家提倡“和”,即和谐和合作。
这一思想让我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并尽力化解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儒家精神对于我为人处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使我更加注重道德修养、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

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仁者爱人思想是其核心价值观之一。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共融,以及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仁者爱人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什么是仁者爱人思想?仁者爱人思想是儒家学说中最基本的理念之一,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是人性的根本特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基本善良和对他人的关爱。
仁者爱人思想要求每个人都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在行为上体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在家庭、工作、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仁者爱人思想都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仁者爱人思想的实践意义2.1增进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仁者爱人思想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石。
通过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我们能够建立起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的关系。
在家庭中,爱人之心能够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在工作中,关心他人可以增进同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在社区中,乐于助人的精神能够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2.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仁者爱人思想提倡人们在行为中体现善良、正义和真诚,以此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出宽容、耐心、友善等美德,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
2.3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仁者爱人思想在社会层面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心他人的行为和精神,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而仁者爱人思想正是强调了这一点。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才能够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借鉴和思考的重要价值观。
通过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我们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仁者爱人的思想去影响和改变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

儒家的仁爱思想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要点:仁爱的核心价值观、仁爱的实践与修养方法、以及仁爱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仁爱的核心价值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思想体系的指导原则。
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亲情和通过彼此的关爱与尊重来建立秩序与和谐。
仁爱的核心在于关心他人,珍视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各种对人际关系的看重,并强调通过关心、尊重和照顾他人的需要来建立和谐社群。
仁爱还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关心的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
儒家的仁爱思想将道德视为人类行为的准则,通过修养道德能力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其次,仁爱思想的实践与修养方法是儒家思想注重的重点。
儒家强调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与美德,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来展现仁爱。
修身就是通过个人修养来提高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水平,走向完善的人格。
齐家就是通过家庭伦理、互动、和谐等方式来实践仁爱,同时要保持各成员的互相关心和爱护。
治国则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通过以仁爱为中心的政策,建立公正、和谐的国家运营机制。
平天下则是表达儒家追求社会和谐与公平的愿望。
仁爱思想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学会关心他人并且具备发扬仁爱的能力。
最后,仁爱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仁爱思想注重个人内在的修养与完善,使个人能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个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还能够实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另一方面,仁爱思想强调和谐社会秩序的建立,通过强调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推动社会荣辱观的转变,增加了社会公德、法律意识以及公民道德观念的培养。
这些影响在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实践和修养方法的指导下逐渐渗透到社会结构和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综上所述,儒家的仁爱思想以关心他人、亲情友情师生关系以及追求道德与和谐社会为核心价值观,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来实践和培养仁爱。
儒家中的仁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的仁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现实意义儒家中的仁对当代中国人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仁爱思想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爱人,是尊重人,是爱人如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思想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如果能够秉持儒家的仁爱思想,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就能更好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矛盾和冲突。
2.仁爱思想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品德。
儒家思想认为,仁是一种崇高的品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种种诱惑和挑战,如果能够秉持儒家的仁爱思想,坚守道德底线,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就能更好地做一个有道德、有良心的人。
3.仁爱思想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爱社会、爱国家。
这种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如果能够秉持儒家的仁爱思想,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和福祉,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就能更好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
4.仁爱思想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通过实践仁道,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实现自我价值。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如果能够秉持儒家的仁爱思想,积极探索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就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总之,儒家中的仁对当代中国人的现实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实践儒家的仁爱思想,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注社会整体的利益和福祉、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同时,也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儒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儒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近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思想体系,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和人伦道德对于指导社会行为和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儒家思想的实例,体现了它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尊重家庭和睦相处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提倡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并倡导家庭和睦相处的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国人将这一儒家思想付诸行动。
例如,在重要的节日里,中国人会积极回家与家人团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尊敬。
此外,中国的家庭观念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许多家庭注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品德和礼仪,以保持家庭和谐。
二、崇尚社会和谐与公义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与公义的重要性,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公平正义。
在现实生活中,儒家思想的实例可以在各行各业中被找到。
例如,在教育领域,许多学校注重引导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助,并倡导公平评价的制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此外,在劳动就业领域,一些企业也秉持儒家的价值观,关注员工的福利和公平待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推崇仁爱和他德为善在儒家思想中,仁爱被视为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助、关心和乐于助人。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儒家思想的这一特点。
例如,在中国的一些志愿者组织中,志愿者们通过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体现了仁爱和他德为善的精神。
此外,儒家思想对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的推动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表明了其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通过尊重家庭和睦相处、崇尚社会和谐与公义以及推崇仁爱和他德为善,儒家思想为中国社会提供了道德和行为准则。
这些实例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深远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价值观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价值观《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记录和整理而成。
它是一部包含众多对话和言行记录的文集,展示了儒家思想及其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和相应的社会价值观。
1. 仁爱和道德观念1.1 仁爱:人际关系和协调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对待的事情。
这个原则促使人们互相尊重、关心并协助彼此,在人际关系中实现和谐与共赢。
1.2 道德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强调道德修养对个体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指导人们以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此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教育与礼仪2.1 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论语》中强调教育在传承儒家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塑造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2.2 礼仪:秩序和社会规范《论语》中大量涉及到礼仪的内容。
“君子之道,辟如防墙”,这句话表达了对规矩、礼节以及合适行为的重视。
孔子强调恪守社会规范,通过遵循正确的礼仪举止建立起秩序和良好的氛围。
3. 公平正义与社会责任3.1 公平正义:公正对待他人《论语》中对公平正义有着明确诉求。
孔子主张用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人,并警示人们不要因权力而滥用或偏袒,同时也嘱托君王应当有责任维护社会正义。
3.2 社会责任:为社会作贡献孔子提倡君子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强调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意味着个人财富的积累和使用应当符合道德规范,并且能够造福社会。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仁爱和道德观念、教育与礼仪以及公平正义与社会责任几个方面。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促进和谐发展、构建公正和有序的社会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文化中仁爱思想对助人行为影响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姓名顾嘉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指导教师周治金20090523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助人行为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于个体品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研究中将其界定为个体自愿的以改善他人不利处境为目的的行为由于它符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而被接受和鼓励通常我们认为只有当行为者是有意的而不是无意的才能称为助人行为一直以来助人行为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回顾了相关文献考察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对助人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采用2×2被试间设计区分了2种收入来源常规收入额外收入及2种阈上启动条件非仁爱启动仁爱启动对助人行为的效果实验2同样采用了2×2被试间设计区分了2种收入来源常规收入额外收入及2种阈下启动条件非仁爱启动仁爱启动对助人行为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阈上启动还是阈下启动儒家文化仁爱思想的启动都会对随后的助人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文章深化了对中国儒家文化的认识并探讨了仁爱思想有益于助人行为的培养能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词儒家文化仁爱思想助人行为I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Helping behavior is the important act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which has greatsignificance to individual mo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daptation Traditional researchdefined it as individual do anything voluntary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disadvantage of others We all accept and encourage it because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social rules and moral standards Usually we define it as helping behavior when the act isintentional not inadvertent Helping behavior is always focused by psychologists andeducational experts After a review of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s ofcaring thinking of Chinas Confucian culture primed on helping behaviorTaking college student as participants the paper designed two experimentsExperiment 1 adopted a 2×2 between-subject design and made a distinction in the effectson helping behaviors between two sources of income conventional income and additionalincome and two subliminal prime conditions Experiment 2 also adopted a 2×2between-subject design and made a distinction in the effects on helping behaviorsbetween two sources of income conventional income and additional income and twoprime conditions which are not subliminal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compared with theparticipants in controlled condition the participantswho were primed by the caringthinking of Confucian culture showed higher helping behaviorwhetherthe participantswere primed subliminally or notThe result of these experiments proves our hypothesis ie thecaring thinking ofChinas Confucian culture can promote helping behavior The article deepens ourunderstanding of Chinas Confucian Culture and discusses that caring thinking canhelp cultivating prosocial behaviors and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Key words Confucian culture Caring thinkingHelping behaviorII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属于不保密□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2008 年5 月12 日一场突袭巴蜀的80 级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更多的感动来自于地震之后灾区的自救互救志愿者的主动援助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奋斗私人诊所医生拿出全部药品救人成都出租车司机自发奔赴灾区参与营救唐山某企业家包车组织员工和医务人员连夜南下绵阳市民带上食品衣物慰问安置点的灾民这些感动的场面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文化提倡助人更多文化对这些助人与捐赠行为究竟又有着多大的影响至目前已有不少心理学家对文化与助人行为进行了考察也得到了一些答案已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助人行为的表现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人们助人行为很多时候与基督教教义中所宣传的赎罪有关研究发现与进入教堂已经进行了忏悔的个体而言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进入教堂忏悔的人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Harris et al1975在中国马庆强在一项跨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中国的被试与英国的被试相比较对自己的至亲近亲以及要好的朋友表现出更强的倾向去做出利他的行动王小章乐国安1989在调查中发现中国人不认为所有的人都值得同情和帮助他们更愿意帮助让他们所认为的好人基于这些研究笔者将视角转向了中国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主流儒家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我们的助人行为本研究假设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会引发更多的助人行为并区分了阈上启动与阈下启动对助人的不同效果并探讨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有益于助人行为的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希望本文能够对助人行为的培养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帮助1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文献综述11 儒家文化仁爱思想研究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固有的精神孔子对仁有过多方面的论述并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仁包括忠恕有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钱穆198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2001包括克己有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胡厚福1997包括孝弟有所谓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刘强2003包括自爱有所谓仁者自爱张怀承1999还包括恭宽信敏惠等美德及其规范因此仁常被儒家视为全德com 儒家文化仁爱思想的本质与内容仁的核心是爱人孔子最早以爱人解释仁《论语·颜渊》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爱人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仁爱思想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庞朴1999可见儒家的仁爱是由己及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汉代以后儒家学者在理论上对仁爱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升华韩愈在提出博爱之谓仁朱熹认为仁是爱之理心之德并以生解释仁后代的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对于仁爱思想的内容都有发挥爱亲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直接引申出来的任何人一生下来首先遇到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关系处于亲人的爱抚之中并逐渐萌生对亲人深深的依恋敬爱因此家庭中的亲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心孔子弟子有若即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作为仁的根本基础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欤后来的儒家也以亲亲敬长解释仁的基本含义一个人只有首先爱自己的亲人才会去爱他人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即是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爱人就成为无根之萍无本之木爱众《论语·学而》中写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2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仁关于爱众的要求张载的一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最为经典意为天下的老百姓应视为我的同胞兄弟万物应视我的朋友康有为在《长兴学记》写道爱众的具体要求是睦姻于族任恤于乡流惠于邑推恩于国陈炎2006由近及远爱一切人如何去爱众就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达成仁的修养目标通过对仁爱基本内容的论述可归纳和提升出仁爱思想的本质第一爱人爱自己亲人朋友众人四海之内皆弟兄第二爱有先后远近距离在爱的推广和扩展上由爱己和亲开始依次进行在孔子仁爱思想中虽没有明确提出将己和亲也一样作为仁爱之本但在推爱的过程中只有先修己克己正己即成己爱己才能爱别人概而言之儒家仁爱所倡导的爱是一种有距离层次的也就是说现实的而非抽象的博大而宽广的情理之爱com 儒家文化仁爱思想是中国慈善思想渊源之一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怀容人等视为仁认为仁者应有的善念和品质是爱人仁者应有的道德践履是扬善抑恶与人为善利人利他孟子则透过爱人进一步揭示仁的内在精神求善他提出仁人心也认为所有仁爱之行慈善之举都发自人的内心深处人性固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引导人们扬善抑恶的力量之源进而把仁由恻隐之心的道德感情直接发展成道德行为并使仁爱在慈善施于民的仁政中得以充分展现概言之儒学的思想内核在于仁讲求由仁而趋善我国慈善传统中关于民为邦本财富均分重义轻利等思想都是围绕仁爱展开和构筑的从而也为我们当代慈善事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所以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我国慈善传统的思想根源胡发贵2007肖国飞任春晓2007 3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 助人行为的研究com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com1 助人行为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于个体品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研究中将其界定为个体自愿的以改善他人不利处境为目的的行为由于他符合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而被接受和鼓励通常我们认为只有当行为者是有意的而不是无意的才能称为助人行为如果我们是被迫助人时我们会考虑我们的帮助是如何影响他人甚至自己Pearce 等人1980设置了三个维度对具体的助人行为进行分析他们认为经过这样的处理纷繁多样的助人行为就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和刻画第一个维度是正式的和计划的对非正式的和自发的正式的和有计划的助人行为如参加志愿者行动而非正式的和自发的助人行为如告诉路上某个行人掉了钱包第二个维度是严重的对不严重的前者如帮助一个心脏病突发的病人后者如借别人电话一用第三个维度是直接的对间接的前者如帮助一个迷路的小孩找妈妈后者如向希望工程捐款按这样三个维度任何一项助人行为都可以进行性质上的区分以便人们找到不同性质助人行为之间的规律与Pearce 等人不同McGuire 等人1994则根据实际的调查结果对助人行为的类型进行了区分研究者要求大学生列出不同种类的助人行为包括帮助过别人的以及被别人帮助过的此类行为根据 McGuire 等人的分析助人行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偶然助人行为即对一个熟人偶然地实施一些小的帮助如借别人一块橡皮2 稳定的助人这是一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给他人以切实的利益帮助如帮助朋友找一份工作3 情感助人给朋友情境性的或个人的支持如倾听朋友的个人问题4 紧急助人这常常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是帮助其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在一次交通事故突发时拨打120 叫救护车和助人行为相关的还有其它的一些概念如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等虽然区分这些概念看起来有些无聊但如果不做区分的话这些概念纠缠在一起确实4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会给研究带来很多的麻烦因此为了研究以及后面叙述的方便还是有需要把与助人行为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一些讨论和辨析com2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视角不同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各种定义也存在着差异笔者比较倾向于Piliavin 1981亲社会行为所做的限定即亲社会行为是由社会所限定的一般的有益于他人和当前行政系统的行为首先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在单独的个体身上是不会出现亲社会行为的这里必须有一个行为的实施者以及一个或多个行为的接受者其次由社会所限定表明这种行为是否是亲社会行为需要一个社会判断而这种判断不是一层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内不同的历史政治背景中由于社会判断的差异同样一种行为在某一时空被看作是亲社会的而在另一时空却可能是反社会的再次一个社会常常受当前执政的行政系统所影响因此有益于当前行政系统的行为通常被看作是亲社会的虽然在这之前或之后或对于另外的行政系统而言对这种行为的看法有可能改变的com3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 altruistic behavior 有研究者认为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等同的时蓉华1998但Mussen 和Eisenberg 指出真正的利他行为是指行为者不期望酬奖不为避免惩罚而试图帮助他人或为他人利益而行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有相同之处若仅从行为的结果来看这两类行为都是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然而两者之间也有些许的区别从助人者的目的和动机来看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是为了得到外部的奖赏或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许或是为了减轻内部的消极状态等都可以促发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而利他行为的动机应该是出于自愿的并不企图获得任何的报酬或奖偿其目的是为他人谋利益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利他者通过利他行为而感到骄傲满足自豪和偷快从这个意义上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比利他行为的概念更为宽泛而利他行为只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而且是比较特别的一种5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研究者 Krebs1994参见金盛华2005 认为就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而言三者都是对社会有利行为的描述但行为越是向利他方向靠拢个人的目标就越少社会的目的就越多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作出精准的区分在这里我们认为利他行为即是助人行为com 助人行为的研究技术如何设置更好的实验情境对助人行为进行研究一直以来对心理学家们都是一个挑战因为助人行为常常与社会道德紧密相关如果实验的情境设置过于明显让被试看出研究者的真正目的那么被试常常会顺应研究者的需要来反应就好比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一道题目你爱自己的祖国吗由于大家都知道一般而言道德高尚的人都是爱国的所以即使被试对自己的祖国不满他也可能会为了避免自己成为别人心目中的不道德者而违心地回答自己热爱祖国在助人行为的实验设计中需要避免这样的问题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实验情境的设置满足了隐蔽真实目的的要求但又偏离真实生活情境太远那么得出来的结论也是意义不大的因为在这样的情境设置内被试的反应不能说明真实生活中的表现那么发现的规律也不一定符合生活的实际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如何设置实验情境从而更好地研究助人行为始终是心理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以下是心理学家以往研究助人行为的技术模型6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om1 冒烟事件情景拉坦和达利Latane and Darley 1968 参见白学军等2004 实验中一些心理学系的学生自愿来参加一项访谈共同讨论在城市大学生中的一些生活问题他们为接受访谈来到预先约定的地点并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等候主试要求他们填写一份预备问卷几分钟后有烟从入口处进入房间这些烟是一种特殊的化学混合物对被试不造成任何危险不久烟变得越来越浓以至于房间内的一切都开始变得模糊主试开始计时看被试会过多长时间才把冒烟的情况报告给主试研究者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条件其中一些被试被安排在单独的房间里一些被试与另外两人主试的助手在一起被试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认为他们也是被试其余的被试则三人一组待在房间里研究者的目的是看在这样的情境中被试的反应是否和他人在场以及他人表现有关结果发现在单独组中有 55的被试在两分钟之内报告了冒烟的情况而其余两组仅有 12的被试报告了情况四分钟之后单独组有 75 的被试开始行动而其他组中再没有被试报告冒烟一事实验结果论证了责任分散理论com2 互联网助人情景实验的情景是这样的在一个互联网的聊天室里可能有许多人也可能只有寥寥数人这时候一位网友进入聊天室他似乎对互联网并不熟悉提出需要帮助的请求如谁能告诉我如何查看登陆之后的个人简介呢根据聊天室内人数的多少研究者可以探讨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的人际交流空间内是否有旁观者效应出现有人Bushman et al 2004 也利用email 技术对旁观者效应进行了验证研究者按照所得到的email 地址给一些陌生人发出求救信如希望得知大学里某个学院的基本情况然而对一些收信者而言这些信是专门发给他她的在抄送地址中并没有另外的收信人而对另一些收信者而言是通过群发的方式收到求助信的在抄送地址中包含许多其他人的email 地址看在这两种情境下哪一种更可能得到收信人的回复和帮助7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om3 公共汽车让座情景Nelson 等在研究中运用了公共汽车让座的情境Nelson andNorton 2005 实验中研究者让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阅读如下的段落一个老妇人登上了一辆拥挤的地铁你恰好也在车上尽管所有的座位都坐满了人很多人还站着没有座位但是你却有一个座位问题是与大多数的普林斯顿的学生相比较你将座位让给老妇人的可能性如何然后研究者要求被试在l 一15 之间做出选择其中 1 表示可能性少得多8 表示与他人相同而 15 则表示可能性大得多之所以在最后的助人问题采用与大多数的普林斯顿学生相比的形式研究者的理由是首先这种形式提供了一个助人水平中等程度的参照点而且与一个典型的普林斯顿学生相比较这提供了一个所有的被试都属于的群体这样对每个个体都是公平的com4 慈善捐助任务研究者们还喜欢用虚拟或真实的慈善捐助任务来考察人们的助人表现例如在Gacia 等人的研究中Gacia et al 2002 实验者要求被试阅读如下的内容想象你已经从大学毕业很长时间了在你每年的税后收入中你愿意将收入的多大百分比捐献给慈善事业请选择在这一点上被试能够选择下面的百分范围是1或更少2345 610 15 1620 2125 25 以上被试的选择不同则标志其助人水平的差异迟毓凯2005用模拟的慈善捐助任务来考察人格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道德认同的象征维度是助人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在亲社会取向的个体中不论是象征维度还是内化维度高道德认同和低道德认同的助人水平无差异而在亲自我取向的个体中象征维度的高道德认同者的助人水平明显高于低认同者com5 实验求助任务研究者对被试提出求助看被试能否愿意帮个忙志愿去参加另外一个实验任务参加则意味着给予帮助不愿意参加则标志着不给予帮助例如在 Gacia8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人2002 的研究中也采用了这种技术在进行一个实验调查之外被试阅读如以下的内容在这个调查之外我们正在另一个房间进行一个简短的实验你愿意花费多长时间在这个其它的实验中在这一点被试选择下面所列出的时间段0 分钟2分钟5 分钟10 分钟15 分钟20 分钟25 分钟30 分钟在问卷收集之后如果那些志愿来到另外一个房间想参加实验时则标志其愿意助人同时在那里研究者会对想参与实验的人解释研究的真正目的com6 自评与他人评定在这种评定中常常要求被试自己或者包括他的同学老师来对其一段时间以来助人情况进行评定如要求教师针对自己班级的所有同学对其助人水平做出从从不帮助别人到总是帮助别人之间的几个连续水平做出选择以确定其助人表现com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根据前人的大量研究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四类l助人者的特征包括性别个性品质价值观等因素Staub 1984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外界影响逐渐发展起来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亲社会价值取向是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利他行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也受到亲社会行为价值取向的推动也有研究发现亲社会价值取向越强人们做出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大亲社会价值取向也不是总能推动利他行为的产生其行为还需借助于情境的激活以及其他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李丹2000对小学儿童价值取向发展的研究发现男女儿童的价值取向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加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更愿意对受难者给以直接的关怀和帮助价值观念李丹2001对助人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动力性特征Flanagan 等人在一项跨文化研究中对7 个国家内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与男性相比在社区内做志愿者的女性更多孙健敏1992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利他行为在客观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价值观类型的不同造成的价值观为社会型的学生绝大多数会有利他行为9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经济型的学生极少有利他行为理论型和宗教型的学生多数会有利他行为政治型和审美型的学生较少有利他行为此外助人行为可以通过教育养成Power et al19892情境特征包括助人行为发生时的客观环境和助人者的主观环境例如心境等助人者必须考虑助人的客观条件Bierhoff1980Krebs1982Lind1989旁观者效应表明紧急事件中旁观者的数量越多帮助受害者的人就越少Staub 1970设计了一个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紧急事件情境让一组儿童在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