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简述学生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简述学生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内涵为: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关于“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诠释

关于“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诠释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之一。
以人为本是关于践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理念,它隐含了重视人的尊严、价值和利益,将人视为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因素。
一、追求平等人人生来平等,并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就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体现。
在制定和执行政治和法律制度时应当更加注意把握这一点。
例如,像瑞典这样的国家一直以来致力于公平和在创造平等机会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瑞典国家公共雇员的工资体系并没有因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的正常的工资差异,而导致过大的工资差距。
二、保障健康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之一。
医疗保障的完备是以人为本的很重要的方面,政府应该为人们提供更广泛、更昂贵和更质量的医疗保障服务。
例如,丹麦政府致力于为自己的公民提供公共透明和安全的医疗保障。
该国人均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也是全球最高的之一。
三、着眼于教育充分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这意味着,需要让每个人,不管他来自哪里或有何素质背景,都能够受到充分的教育。
例如,芬兰早已将中小学教育免费,它有一个全国性的教师公会,教师会议还会定期评估芬兰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及方案来解决它们。
四、关注环境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一项核心内容,这意味着应该为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付出巨大的努力,切勿让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环境发生冲突。
例如,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和最严格的环境政策,尽管其是全球最发达经济体之一,德国仍在努力保护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五、注重公平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公平的机会,不管他所处的社会阶层、家庭背景或者是他的性格特点。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切实加强打击腐败、机会平等和人民安全方面的工作。
例如,巴西对减少腐败进行了有效的控制,这让民众更加信任政府,更加勇于为人民的利益发言。
总之,以人为本的内涵涉及到多种方面,包括对平等、健康、教育、环境、公平等方面的重视。
什么是以人为本 毛概

什么是以人为本:毛概引言以人为本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它旨在突出人的价值和尊严,并将人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是指在各个方面的决策中,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并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整体社会的进步。
在毛概(毛泽东思想概论)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政治哲学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1. 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首要位置。
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意味着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终目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
这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和公正、经济上的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社会上的平等和公正等方面。
1.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水平的提升、身心健康的保障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等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1.3 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以人为本要求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决策中充分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
这意味着要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中考虑人的实际需要,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改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推动人的福祉和幸福感的提升。
2. 以人为本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其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1 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毛泽东非常注重人民群众的作用和主动性,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动力源泉。
他提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教育,鼓励人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2 彻底反对剥削制度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他坚决反对压迫和剥削,并希望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幸福的社会。
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文化内涵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它的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必须以人民群众为
本,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重要原则。
在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求我
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发展观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3.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人是自然界的
一部分,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此,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珍惜能源等措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民素质。
文化建设是实施以人为本发展理
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最终要落实到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
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促进社会公平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使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浅谈以人为本

浅谈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将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
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命题的重点所在。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本质、核心,根本上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遵循与认定。
在当今时代,人不仅是社会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根本目的。
人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在社会发展全局中处于主体地位。
以下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1.以人为本是“每一个人的发展”。
“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追求的目标,马克思说:“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
”以人为本期待建立的是一种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合理制度。
2.以人为本坚持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
3.以人为本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的个性、知识、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与人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
4.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目标的。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首先,我们都知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的人,是人组成了社会,社会是由人构成的。
因此,社会的物质构成基础,实际上就是每个实实在在的、单个的人。
如此,我们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社会是由人构造的,人是构成社会的基础,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一定影响着社会。
其次,“以人为本”,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在谈论社会的时候,已经详尽地向我们阐述了人和社会、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并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是共产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同时,马克思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最关键因素,即人民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以人为本含义

以人为本含义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
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对同时代的人来讲,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不尽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共同的,如优美的生态环境、心情舒畅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机会等。
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对代际之间来讲,应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这要求我们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能力与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资源消费模式,要认识到我?*勰钌系奈笄捌涓矗慕傻拇彻勰詈拖涯J剑乇鹗且丛煲恢纸死嘤胱匀唤缛诤显谝黄鸬氖右埃妨⒁恢中碌纳肪彻勰睿涫档叫卸希鸵ü躺研卸瓜颜哂幸馐兜匮≡穸曰肪潮;び幸娴纳唐罚匆计笠堤峁┱庋纳唐贰?/P>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 毛概

以人为本毛概引言“以人为本”是毛泽东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应该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毛概是一个对毛泽东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其中“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被广泛地应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并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在于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将人民的需求作为决策和政策制定的中心。
这一理念倡导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幸福。
在经济领域中以人为本在经济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权益和利益应该得到充分保障。
这意味着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和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此外,还需要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
在政治领域中以人为本在政治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这意味着人民有权通过选举和政治参与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利益,政府应该依法保障人民的参政权利和言论自由。
此外,以人为本还注重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廉洁和公正,确保政府服务人民的初心不变。
在社会领域中以人为本在社会领域,以人为本强调社会的底层群众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
这意味着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如无业、残疾和老年人等,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以人为本还要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打击各种形式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在文化领域中以人为本在文化领域,以人为本强调人民对于文化的享受和参与应该得到保障。
这意味着要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广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人民进行自主的文化创造。
以人为本还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结论以人为本的毛概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1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是什么】即“以人为本”的涵义。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利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含义。
【必背】【怎么看】“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或理想状态,它包括各种能力(劳动能力和其他方面实践活动的能力)充分而全面发展,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的高度丰富和全面完善,以及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满足。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彻底实现必须以人类解放的实现为前提。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即“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其丰富内涵是:①是“两大原则”的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服从于以人为本的目的,充分体现了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②是“两个尺度”的结合。
人类社会发展既是客观历史演进的过程(即历史的尺度),又是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即人的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以人为本的起源和基本内涵藏文系09级人文教育专业叶文江 20093111144【内容摘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所付出的代价和对人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这一矛盾而作出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回应。
以人为本的“人”相对于物而言的,“人”是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和目的。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有如下三个层次:从主客体关系上,把人当作主体,强调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发展依靠人;从目的和手段关系上,把人作为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本身;从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上,把人看做是尺度,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更要既坚持物的尺度,也坚持人的尺度,把最广大人民群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尊重人。
“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主体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包含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以及我们根本的伟大的理想的认识。
它既不同于西方早期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更是与社会上出现的“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或者“以虚假的共同体为本”相对立。
【关键词】以人为本; 历史渊源; 基本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所遵循的执政理念,其中的“人”既不是人道主义所指的抽象意义的人,也不是人本主义所提出的生物意义的人,更不是民本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手段的人,而是生活于现实、具有创造性、实现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原则,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包括一切为了人和为了一切人两个方面,舍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违背。
“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主体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包含着我们党对于为什么人的深刻认识,同时还包含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以及我们根本的伟大的理想的认识。
它既不同于西方早期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更是与社会上出现的“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或者“以虚假的共同体为本”相对立。
以人为本既与以神为本相对立,又与以物为本相区别,与以民为本也不尽相同。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如果从哲学上来解读以人为本,它应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价值论的命题。
它与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天地之性,人为贵”相通,也与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与“神性”、“神权”相对立的世俗人本主义有一致之处,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相对立,明确肯定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是说,人是目的,而“物”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这是对中国传统的“人为贵”的思想和“人本主义”的超越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摆正“人”与“物”何者为目的的关系,这对于克服GDP 崇拜和片面的政绩观,避免重蹈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老路,切实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表达的以人为本作为万事万物的开端,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工程图纸,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展开对人性的研究。
一,以人为本的起源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管仲是辅佐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恒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在他看来,一个君王如果想要成就一番霸业,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开端,这个开端就是要把人民看作是成就霸业的根本。
只有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如果这个“本”颠倒了,那么国家也就危险了。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比如,《尚书•五子之歌》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尽心下》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王制》记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充分认识到劳动人民的重要性,在《民可畏论》中阐述“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染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
”贾谊《新书、大政上》,“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等等。
这些说法很容易给后人一个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历史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理论前沿》2005年第18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就提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有三点区别: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贵说法;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不断满足和丰富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以民为本发展经济是将仁义道德放在物质利益之上;以人为本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讲述统治者治国利益需要的术略。
其实这三点应该说是我们党当今提出以人为本与古代以人为本的区别。
当代国学者在总结我国历史优秀文化遗产时,虽然有人用"以民为本"的提法,但是更有多人用"以人为本"的提法。
国学大师张岱年牵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系国家教委推荐的公用教材),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
中年学者张维青、高毅清合著的《中国文化史》四卷本力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系山东省教委的科研项目,作为高校教材),书中第三编春秋战国部分,标题用的也是"动乱世道的人本追求"。
总之,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应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当今我们既要继承,又要超越。
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古代人本思想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对于封建社会的人本思想,在看到这些思想主张的历史进步性的同时,也应对其历史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
尽管历史上不断地有人提出“民贵君轻”、“民水君舟”的思想,但“历史的创造者”一直被认为是“圣贤”、“明君”,而不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因此这些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不过是前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精英对统治者的曲折劝诫,其目的归根到底仍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换言之,“民本”主张的背后是“君本”的理念。
从哲学的角度看,封建社会的人本思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主要是从手段上来讲,而不是从目的角度来的。
西方人本思想始于古希腊,但真正比较理论化系统化的人本思想大致分三个主要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强调三大方面:人权高于神权,人道高于神道,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
这一时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从文化的层面来谈人本思想的。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学派。
他们强调六个字:自由、平等、博爱。
这一时期的人本思想是从政治层面来理解的。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他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哲学层面来讲人本主义,并且以此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人本学”。
在他的人本学中,有两个基本的概念,一个是自然,一个是人。
而人又是一个最高的最核心的概念,在费尔巴哈那里,把人看做尺度来评价和衡量一切。
不过在费尔巴哈这里的人主要是自然人、生物人。
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精华。
他的人本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基础上提出的。
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高度评价资本主义社会的确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期间,资本主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超过以往几千年的物质文明成果。
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但在资本主义繁荣的背后,工具理性的负面效应也渐渐显露出来,尤其凸显在人的发展上: 一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被资本所占有,劳动者的劳动仅仅作为追求高额利润的手段,劳动不再是一种乐趣; 二是在大机器工业条件下,个人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人被机器分割,人失去了全面发展自身的可能和条件,使得人的身体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能力畸形且片面地发展;三是社会生产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的,忽视了人本身,因而造成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极端的不平等发展。
马克思又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要可以概括为资本占有劳动、机器对劳动者的排斥、物对人的统治、分工限制人的发展。
针对此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克服工人发展的片面性、工具性和有限性状况,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未来社会形式将取代资本主义阶级对立的社会,它的本质特征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在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人本思想。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主要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 阐述了人的现实本质。
指出人是历史的人现实的人,认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当中。
在《共产党宣言》当中马克思讲“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当中, 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
就是在未来的理想社会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平等发展、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人的最终解放即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其毕生追求的目标。
第三, 阐述了人的发展的历史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由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再到全面自由发展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他依据生产发展的状况把人的发展分为三种依次渐进的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