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课件

②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③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 34只,其中一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 段原有总鼠数为39 X 34/15=88只
④使用范围:动物
例1、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 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 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 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 (单位:只/hm2)?
5、农业生产上常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 雄性个体,使之不能与雌虫个体交尾,致使害虫的种 群密度( A ) A.明显下降 B.明显上升 C.保持稳定 D.越来越大
34
6、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 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 上的8群羊是( ) C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11
N=(4+6+8+8+9)/5=7只/hm2
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 时,放臵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 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 放臵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 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 有多少只?
28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
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
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
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9
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数量
迁入率
直接影响 预测方向 直接影响
31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是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4章第1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宏观上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安排了本节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列举种群的特征;能结合实际例子解释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解种群特征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知识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种群密度,学会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会实施实验、收集数据、阐明观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会分工合作、交流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种群特征的知识生成,体验知识的实践应用的意义;学生通过对种群数量特征的认识,引发学生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的国策,关注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保护措施。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内在关系。
(2)教学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具体操作过程,及其科学有效性的阐明。
二、教学策略1. 教学方法从生活现象引出问题,运用资料阅读、问题讨论、调查抽样、小组讨论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能尝试着使用一般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 教具和多媒体应用样方法模拟实验材料:厘米尺、铅笔等;标志重捕法模拟实验的材料:每组一只简单生活漏斗和一支标记笔、黄豆400粒;PPt课件。
三、教学过程教师由一则笑话,引出本章本节要讲内容,引出种群的概念。
种群: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
举例说明概念。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判断以下是不是一个种群:1.一片森林里的全部鸟。
2.某超市里卖的全部的同种苹果。
3.某班级中的全部学生。
4.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小组讨论比较个体与种群的异同。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第四章种群生态学

二、种群增长规律
1、指数增长与J形曲线
方程式 dN/dt=rN 积分式 Nt=N0ert 种群r的为总种个群体内数禀,瞬N时t为增经长过率时,间tt为后时种间群,的N总0为个起体始数时。
2、Logistic增长与S形曲 线。方程 dN/dt=rN(1-N/K) 或 Nt=K/(1+ea-rt)
叫做冬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六、迁移
迁移是生物躲避原栖息地恶劣环境条件的 一种方式。
迁移的种类可分为两种: 1、迁徙:是方向性运动,如家燕从欧洲 到非洲的秋季飞行。 2、扩散:是离开出生地或繁殖地的非方 向性运动,可以躲避种内竞争及近亲繁殖,扩 大种群范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二、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是构成生物群落的 基础。其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 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生态上的互相影响,即相互动态(codynamics) ➢ 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即协同进化(coevolution)。
1.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是指两物种或更多 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1.1种间竞争的典型实例与高斯假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 系称为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同种个体间发生的竞争 叫做种内竞争(intaspecific competition)。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生态研究室
1、密度效应
第四章 第一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注意 事项
检
1.种群密度调查时最常用的两种方法为? 2.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法适用对象是?取样的关键是? 取样方法有? 3.标志重捕法适用对象是? 4.对于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生物常用什么方法调查种群 密度? 5.动物是不是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6.调查下列种群密度可采取哪种方法: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某地麻雀、蚯蚓的 种群密度
出生率、死亡率
种 群 的 特 征
数量特征
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一.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 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2.意义:种群密度直接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趋光性昆虫: 灯光诱捕法
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①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 确定要调查的种群是哪一种双子叶植物
取样
计数 计算
确定样方数目、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
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种群的数量
求各样方的平均值
②取样
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会,一般来说样方数越多,调查结果越准确 样方多大适宜?
1.该地区共有刺猬大约是? 2.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
400只
100只/km2
思考:被捕过一次的刺猬,再次捕获难度增 大,因此计算的种群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
M× n N= m
偏大
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
N=M(第一次捕获)×n(第二次捕获)
m(第二次捕获被标记)
,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还是偏大: 偏大 ①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②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 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偏大 ③标记物过于明显,易被天敌捕食 偏大 ④标记物过于明显,易被人捕捉 偏小 ⑤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⑥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偏小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问题探讨
怎样统计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10m
10m
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在调查范围较小时,我们可以逐个计数。但是, 当调查范围较大、种群数量较大时,逐个计数非常 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确定种群密度。 (一)样方法 样方1 N1 样方2 N2 样方3 N3 样方4 N4 …… …… 样方n Nn
评价反馈
4、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 高值,做出这一预测 的依据是( A ) A.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人口性别比例
评价反馈
5、在对某农田中的田鼠的种群密度调查时, 第一次捕获并作标记20只,一个月后捕获 田鼠20只,其中有标记的田鼠8只,则该农 田中田鼠的数量约为( D ) A.28只 B.400只 C.160只 D.50只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 最直接原因。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 迁出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练一练: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 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 象的主要原因是( C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N: n1 = n2 :m
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1hm2的农田中 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 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 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 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 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 群数量大概有多少只?
种群的特征优秀课件

例4、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 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 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 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那么该农田中田 鼠的种群数量大概有多少只?
N:M=n:m, N=〔42×38〕/12=133只
一、种群
1.概念: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
2.要点:〔1〕同一地点 〔2〕同一物种 〔3〕全部个体 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
3.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1〕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 位和进化单位。 〔2〕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群和 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同一种群内的个体 才能互配繁殖。 〔3〕种群内部个体之间形成种内斗争和种 内竞争的关系。 〔4〕同一区域的多个种群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群落。
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确定样方大小:应根据被调查植物类型而定。 确定样方数量:相对多一些较好。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计数 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种群的数量
求平均值 求各样方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 ,做上标记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 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类型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降低
〔3〕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在研究城人 口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的比例。
第4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

③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1 1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特点:
①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例:在我国某地的草原上,大象、狮子、土狼和斑 马的种群密度个不相同。
②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例: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在秋 末天气较冷时则降低。
D.由于微甘菊人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2007江苏生物)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 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 是( D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1 2
3
4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二、种群的特征
1
种群密度
§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 本的数量特征。 §表示方法: 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 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特点或作用: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常用的取样方法:
调查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五点取样法
调查总体为长条形时
等距取样法
举例:
怎样估算这块草地 中蒲公英的数量? 若研究对象是某公 园内的广玉兰呢? 若要调查某一池塘中 鲫鱼的种群密度呢?
10m
10m
标志重捕法: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
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 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来估计种群密度。 ※使用范围: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m
计算公式:
标记数 (M) = 种群数量 (N)
重捕总数(n)
重捕标志数(m)
三、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 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 征或分布型。
优 秀 课 件 尽在 海波飞扬 优秀 课件 尽在海波飞扬
更多精彩:
联系作者:zhbghost@
2008
12.14
7.06
5.08
思考:计划生育对于我国人口密度有何影响?
资料分析:
1980年深圳城市人口仅为1万人,农村人口为30万人
2010年5月18日,深圳市累计登记的流动人口为1200.55 万人,加上原有的246万常住人口,深圳总人数达到了 1446.55万,其中流动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82%。改革 开放之后,大量的移民涌入深圳,深圳的移民来自全 国各地。
含义: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求所有样方种群
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适用:植物或
活动能力弱的
动物。
常用的取样方法:
调查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五点取样法
调查总体为长条形时
等距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10 m
10m
2、标志重补法
第一次捕获M只,标记,放回;
第二次捕获n只,有标记的m只;
该种群的数量N?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直接反映种群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出生率:
总个体数的比率。
出生率=死亡率
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预测
种群密度 变化趋势
出生率>死亡率
年龄结构能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大小。
越来越大
保持稳定
越来越小
资料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 指出,目前我国19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性别比严 重失衡(1.2:1),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 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经测算,届时 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娶妻难”。
老年个体
成年个体
幼年个体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
0-14岁:19.4% 15-60岁:69% 60岁或以上:11.6%
印度人口年龄结构
0-14 岁: 31.5% 15-60岁: 63.3% 60 岁以上: 5.2%
4、年龄组成
印度人口
老年个体 成年个体 幼年个体
♂
♀Hale Waihona Puke ♂美国人口日本人口
♀ ♂
♀
增长型
稳定型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思考: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2.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3.菜市场上所有大白菜
4.一片草地上的全部绵羊
5.一座山上所有老年的兔子
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三个相同:同时间、同空间、同物种的集合)
对于某水体中的鱼,捕捞多少,才能既不会使资源 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思考:短短的30年,什么原因使深圳人口 增加了40多倍?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某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大小。
资料分析:
人口普查局发布的最新全球人口趋势报告预测印度人口 到2025年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年龄金字塔
思考:正常的男女性别比是多少,性别比 失衡会对种群密度有影响吗?
5、性别比例
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1.概念: 2.应用: 生物灭虫法
性别比例能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大小。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 ?
问题探讨
10 m
怎样估算这块 草地中蒲公英 的密度(用 表示)?
10m
1、样方法
死亡率: 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
总个体数的比率。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 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密度
增大
减小
不变
出生率和死亡率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大小。
与社会的联系
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单位:‰
全国 1990 1994 1998 2002 2004 出生率 21.06 17.70 15.64 12.86 12.29 死亡率 6.67 6.49 6.50 6.41 6.42 自然增长率 14.39 11.21 9.14 6.54 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