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的辩证治疗
中医治疗气虚血瘀,脾胃虚寒

中医治疗气虚血瘀,脾胃虚寒--腹部疼痛,呕酸,神疲乏力
赵某,女,68岁,因病患慢性消化道溃疡就诊。
主证:间断性上腹部疼痛,大便黑色,有时便血,呕酸,神疲乏力,面黄肌瘦,气少懒言,舌淡苔小白,脉沉弱。
因家庭条件有限,未做消化道造影。
辨证:气虚血瘀,脾胃虚寒。
治法:益气活血,健脾祛寒。
处方:黄芪, 生白芍, 桂枝,炙甘草,海螵蛸, 煅瓦楞子, 白术, 茯苓, 白及,炒黄芩, 茜草,红枣, 鲜姜,3剂,每日1剂,每剂煎3次,服3次。
复诊:连服3剂后,出血停止,纳食增加,精神明显好转。
查:舌淡苔小白,脉沉细。
照前方加党参。
上方再服3剂。
多年来每逢气候变化,饮食不节,劳则损神,病症复发,诊病后在前方的基础上加减治疗。
气虚者,加党参;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寒气重者,加干姜、砂仁。
处方:黄芪, 党参, 生白芍, 桂枝, 炙甘草,延胡索, 海螵蛸, 川楝子,
煅瓦楞子, 白术, 茯苓,白及, 炒黄芩, 茜草, 红枣,砂仁,
干姜,每次服药数剂,后出血停止,纳食增加,诸症好转,一般能自理生活。
方解:本例患者脾胃虚寒,气滞血瘀,治宜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本方以黄芪、红枣、炙甘草补脾益气,桂枝、干姜温阳散寒,生白芍缓急止痛,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止痛,收涩敛疮,白及、茜草凉血止血、袪瘀通经,白术补脾益胃,燥湿和中,茯苓健脾和胃,黄芩清热燥湿。
连服6剂,纳食增加,诸症好转,病告痊愈。
脾胃虚寒的中药治疗方案

一、病因病机脾胃虚寒多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寒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影响全身各脏腑功能。
二、中药治疗方案1. 基础方剂(1)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具有益气健脾、和中止泻的功效。
(2)理中丸: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
具有温中健脾、止泻止吐的功效。
2. 加减法(1)若伴有腹痛,可加用:吴茱萸、木香、砂仁、陈皮等,以温中止痛。
(2)若伴有食欲不振,可加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等,以消食化积。
(3)若伴有泄泻,可加用:白芍、白术、防风、白芷等,以固涩止泻。
(4)若伴有脘腹胀满,可加用:厚朴、枳壳、莱菔子、陈皮等,以行气消胀。
3. 典型病例患者,男,45岁,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致脾胃虚寒,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面色苍白、精神萎靡。
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采用理中丸加减方治疗。
处方:人参10g,干姜10g,白术15g,炙甘草6g,吴茱萸6g,木香6g,砂仁6g,陈皮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注意事项1. 饮食调养:患者应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适当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脾胃功能。
3. 保持良好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4. 定期复查: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预后脾胃虚寒患者经过合理的中药治疗及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调养,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
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调养,才能恢复健康。
总之,脾胃虚寒的中药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脾胃病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胃痛、胃胀、呕吐、泄泻、痞满等多种病症。
中医在诊治脾胃病时,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合辨证,以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那么,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都有哪些呢?首先,从症状表现来看。
胃脘疼痛是脾胃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疼痛剧烈,且疼痛固定不移,多为血瘀所致;若疼痛隐隐,喜温喜按,则多为脾胃虚寒。
胃胀也是常见症状,如果胃脘胀满,伴有嗳腐吞酸,多为饮食积滞;若胃脘胀满,连及胸胁,生气后加重,多为肝气犯胃。
呕吐方面,如果呕吐物酸臭,多为食积化热;若呕吐清水痰涎,多为脾胃虚寒,水饮内停。
泄泻的辨证,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为脾肾阳虚;大便溏泻,臭秽,肛门灼热,多为湿热下注。
其次,观察患者的面色和舌象。
面色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苍白,多为中阳不振,阳虚内寒。
舌象在脾胃病的辨证中具有重要意义。
舌淡胖,苔白滑,多为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舌红,苔黄腻,多为湿热中阻;舌有瘀斑瘀点,多为血瘀内阻。
脉象也是重要的辨证依据。
脉缓弱,多为脾胃虚弱;脉弦,多为肝气犯胃;脉沉细,多为肾阳不足,脾失温煦。
再者,了解患者的饮食和二便情况。
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多为脾胃虚弱;多食易饥,多为胃火亢盛。
大便秘结,多为胃肠积热;大便稀溏,多为脾虚湿盛。
小便短少,多为湿邪内阻;小便清长,多为肾阳不足。
此外,还要考虑患者的发病诱因和病程长短。
如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而发病,多为食积;因情志不畅而发病,多为肝气犯胃。
病程短,多为实证;病程长,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中医认为,脾胃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因此,在辨证时,也要关注患者的情志状态。
另外,患者的体质因素也会影响脾胃病的辨证。
如阳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脾胃虚寒证;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胃阴不足证。
总之,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舌象脉象、饮食二便、情志状态、体质因素以及发病诱因和病程长短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准确判断病因病机,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脾胃虚寒的症状和调理

脾胃虚寒的症状和调理脾胃虚寒,为中医名词术语。
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亦有以为单指脾阳虚),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脾胃虚寒的症状1、局部症状:(1)腹胀、腹痛,对食物没胃口;口淡不渴,也不怎么想吃东西,泛酸,通常泛出的是清水,并无其它物质。
(2)长期性胃痛,特别是空肚时,疼痛会加重;(3)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而且,月常常常迟来,且大多有血块;(4)胃部寒凉,容易拉肚子,特别是在吃一些凉性或油腻重的食物时,或过度疲劳、忧虑过量的时候,大便稀薄或带有白色奶块。
2、全身症状:(1)脸色萎黄无华、少气懒言。
(2)怕冷:患者平时怕冷,冬季四肢冰凉,面色较惨白,喜欢喝热水。
(3)脉虚弱、手足不温、神疲惫力、吃得少,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就会加倍难受。
3、舌象:舌淡胖嫩,舌苔白润且舌质偏淡。
4、脉象:脉弱无力、脉沉迟。
5、其它:有些患者,仍是反酸、呕吐、腹胀、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的现象。
脾胃虚寒怎么调理(1)宜食食物性温味甘辛,具有健脾补气、温暖肠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羊肉、鸡肉、牛肚、猪肚、链鱼、草鱼、荔枝、辣椒、韭菜、茴香菜、芥菜、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白豆蔻、红糖等。
(2)忌食食物性质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的食物,如荞麦、莜麦、绿豆、豆腐、菠菜、空心菜、茄子、黑木耳、金针莱、莴苣、冬瓜、芹菜、苋莱、茭白、黄瓜、苦瓜、西瓜、柿子、香蕉、枇杷、梨、桃子、猕猴桃、莼菜、蚌肉、麦门冬、螺蛳、蟹、荸荠、甜瓜。
另外,寒性胃痛者还应忌食绿豆、柿饼、生番茄、竹笋、瓠子、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黄瓜、生地瓜、金银花、菊花、薄荷、鸭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马兰头、冷茶和各类冷饮、冰镇食物,性凉生冷的食物会使脾胃虚寒疼痛加重。
胃寒凉中医辩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胃寒凉是中医常见病证之一,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原因导致。
胃寒凉症状表现为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呕吐清水、大便溏薄等。
中医治疗胃寒凉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原则,以下为具体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之品,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寒邪内生。
2. 情志不畅:情志抑郁,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脾胃虚寒。
3. 脾胃虚弱:脾胃素虚,运化无力,水谷不化,导致脾胃虚寒。
4. 寒邪侵袭:外感寒邪,侵袭脾胃,导致脾胃虚寒。
三、诊断要点1. 胃脘疼痛:疼痛部位在胃脘,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2. 喜温喜按:患者自觉胃脘部喜温喜按,遇冷则疼痛加重。
3. 呕吐清水:伴有呕吐清水,无酸腐气味。
4. 大便溏薄:大便溏薄,不成形。
5. 舌脉象: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紧。
四、治疗原则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五、治疗方案1. 内治法(1)中药治疗方剂:理中丸加减组成: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加减:若寒邪较重,可加吴茱萸、高良姜;若脾胃虚寒,可加黄芪、茯苓;若呕吐清水,可加半夏、生姜。
(2)针灸治疗穴位:中脘、足三里、内关、神阙操作:每次选3-4个穴位,用毫针刺入,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 外治法(1)温敷法材料:生姜、食盐操作:将生姜切片,与食盐混合均匀,用布包好,贴于胃脘部,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2)穴位按摩穴位:中脘、足三里、内关操作: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每次按压1-2分钟,每日2次。
3. 饮食调养(1)饮食宜温热:饮食宜选用温热性食物,如生姜、大枣、羊肉等。
(2)避免寒凉食物:避免食用生冷、寒凉之品,如冰镇饮料、冷饮等。
(3)定时定量:饮食宜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六、注意事项1.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不畅。
2.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3.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4. 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切勿自行增减药物。
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

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会给身体带来诸多不适,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乏力等。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虚弱有多种分型,调理方法也因人而异。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脾胃虚弱如何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脾胃虚弱的常见类型。
脾胃虚弱主要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和脾胃虚寒等。
脾气虚是脾胃虚弱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
针对脾气虚,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
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这四味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脾阳虚则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了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等症状。
调理脾阳虚,可用理中丸。
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组成。
其中干姜温中散寒,为君药;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效。
胃阴虚的表现为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干呕呃逆等。
对于胃阴虚,一贯煎是常用的方剂。
一贯煎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组成。
其中北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滋阴养胃,当归养血和肝,川楝子疏泄肝气。
诸药合用,滋阴疏肝,养胃生津。
脾胃虚寒常见于胃脘冷痛、得温则减、呕吐清水、食少便溏等症状。
此时可选用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饴糖组成。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桂枝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饴糖温中补虚。
全方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除了上述方剂,还有许多单味中药也具有调理脾胃虚弱的作用。
白术,味苦、甘,性温。
归脾、胃经。
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脾气虚弱所致的食少、腹胀、便溏等。
山药,味甘,性平。
归脾、肺、肾经。
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
对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虚劳咳嗽等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茯苓,味甘、淡,性平。
胃寒的症状及治疗

胃寒的症状及治疗胃寒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它主要由于胃寒气寒、胃气不足、脾胃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
胃寒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腹部冷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腰酸背痛等。
为了帮助患者了解胃寒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本文将重点介绍该疾病的相关信息。
一、胃寒的症状1. 腹部冷痛:胃寒气寒导致胃部血液循环不畅,引起腹部感觉冷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
2. 恶心、呕吐:胃寒会导致胃蠕动减弱,食物在胃中长时间滞留,引起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3. 食欲不振:由于胃寒导致脾胃功能受损,食欲会逐渐减退,胃部感觉饥饿的症状也会减少。
4. 腹泻:胃寒引起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腹泻的情况,大便偏软甚至水样。
5. 腰酸背痛:寒气引起的胃寒也会通过经络传导至腰部,导致腰酸背痛的症状。
二、胃寒的治疗方法1. 调整饮食:饮食是调理胃寒的关键,可以选择易消化、温热食物,如姜、蒜、胡椒等可以帮助驱寒,热牛奶、温粥等温热食物可以缓解胃寒的症状。
2. 注意保暖:胃寒患者应保持身体温暖,可适当增加穿着衣物,尤其是在冬季,应加强保暖措施。
3. 避免冷饮:冷饮会进一步刺激胃寒,导致胃脘部的寒冷感加重,因此应尽量避免食用过冷或过凉的饮品。
4. 适当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推动胃部蠕动,有助于缓解胃寒症状。
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等低强度的活动。
5. 中医治疗:胃寒患者也可以选择中医治疗,包括针灸、艾灸等疗法。
通过刺激经络、疏通气血,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缓解胃寒症状。
6. 药物治疗: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包括温肾健胃的中药,如参附养胃丸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结:胃寒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症状多样,包括腹部冷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腰酸背痛等。
要治疗胃寒,需要调整饮食,保持身体温暖,避免冷饮,适当运动,并可考虑中医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
对于严重的症状,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转运水液、运化物质、
提供能量和维持血液的重要作用。
但是,脾脏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变。
本文将介绍中医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
脾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影响了这些功能,出现口淡、乏力、饮食不香、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在调补脾气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大枣、山药、黄芪等。
潮热汗出证:脾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出现潮热和出汗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当调补脾肾阳气,使用温补的药物,如干姜、桂枝、黄精等。
湿热痰饮证:由于长时间不当的饮食、环境、情绪的刺激导致体内湿气、痰饮、火毒的聚积,引起胸闷、胸痛、咳痰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用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车前草等。
二、论治
中医治疗脾病主要从调养脾气、益气和滋阴等方面入手。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脾病的中医药方:
健脾汤:治疗元气不足,脾虚拒食、便泄的病症,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用于脾气不足,脾虚肢体倦怠、食欲不佳,由人参、白术、大枣、陈皮组成。
三峡消积散:治疗脾胃气滞,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由荷叶、茯苓、车前草、草果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虚寒的辩证治疗
脾胃虚寒,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治宜健脾温中,代表方剂为理中汤。
脾胃虚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
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
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脾胃虚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
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脾胃虚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
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编辑本段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脾胃虚寒症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脾阳虚寒症。
多由脾气虚症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
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
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
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
编辑本段治疗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小建中汤温脾散寒,和中缓急止痛。
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吴茱萸、半夏、茯苓等温胃化饮;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汤,或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
治脾胃虚寒3法
①鲜姜、白糖治脾胃虚寒痛:鲜姜500克(细末),白糖250克,腌
在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坚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见效;如没彻底好,再继续吃,直至好为止。
②白酒烧鸡蛋治脾胃虚寒:二锅头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个
鸡蛋,把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晨空胃吃。
轻者吃一、二次可愈。
注意鸡蛋不加任何调料。
③吃苹果可缓解胃酸:有的人在冬末春初,遇阴冷天或饮食不当,常
泛胃酸,很难受。
如果此时吃一个或半个大苹果,胃很快舒服了
脾胃虚寒食疗方-胡椒猪肚汤
〖原料〗:胡椒12克,猪肚1个(约600克),蜜枣5枚。
〖做法〗:猪肚用生粉、盐擦洗内外,洗净。
将胡椒放入猪肚内,用线缝合,与蜜枣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3
小时,调味后,饮汤吃猪肚、蜜枣。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用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属脾胃虚寒者,症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按、腹胀欲呕、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者。
附:其他相关食疗方
1、糯米500克,淮山药50克,共炒熟,研成细末,每早晨用小半碗,
加白糖、胡椒末少许,开水冲服。
可治脾胃虚寒,久泻,饮食减少。
2、鲢鱼一条去鳞、鳃及肠杂,切片,干姜6克,食盐适量,同煮熟
食用,有温补脾胃之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等症。
3、羊肉50克煮熟,加入豆腐200克,生姜15克,适量食盐调味食
用,适用于月经不调、脾胃虚寒。
4、治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以及肺寒喘
咳:鲜生姜10克切片,大枣5枚,粳米150克,同煮粥,适量油盐调味
佐膳。
5、生姜粥:鲜生姜5-10克切片,大枣2-5枚,粳米100-150克,同
煮粥,用适量油盐调味食用。
有暖脾养胃,祛风散寒功效,适用于病后或老年人脾胃虚寒,反胃食少,呕吐清水,腹痛泄泻,头痛鼻塞,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寒喘咳。
若用于风寒感冒则去大枣,加入葱白3根。
编辑本段饮食注意
脾胃虚寒忌食下列食物。
猕猴桃
性寒,味甘酸。
《开宝本草》中指出:“冷脾胃。
”《中药大辞典》也说:“脾胃虚寒者慎服。
”凡脾胃虚寒痛者当忌。
甘蔗
性寒,味甘。
虽有清热生津作用,但脾胃虚寒之人则不宜食。
《本草经疏》中明确告诫:“脾胃虚寒呕吐者忌之”。
故凡胃痛属寒者当忌食甘蔗。
莼菜
性寒,味甘。
《本草汇言》中记载:“莼菜凉胃,……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
”《医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
凡脾胃虚寒疼痛者应忌食之。
西瓜
性大凉,能清胃火。
《滇南本草》说它能“治一切热症”,素有“天生白虎汤”之称。
《中药大辞典》中指出:“中寒者忌服。
”故寒性胃痛之人切勿食之。
茭白
俗称茭瓜,唐代著名食医孟诜曾指出:“茭白寒,性滑,发冷气,滑中,不可多食。
”《本草汇言》亦说:“脾胃虚冷者勿食。
”因此,寒性胃痛者宜忌之。
蚌肉
性凉,味甘咸。
《食疗本草》说它“性大寒”。
《本草衍义》中认为:“多食发风,动冷气。
”《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多食寒中。
”寒性胃痛之人,尤当忌食。
麦门冬
性寒,故寒性胃痛者忌食。
正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有告诫:“气弱脾胃虚寒者必不可饵。
”
螺蛳
性大凉,寒性胃痛者切忌。
《本草汇言》中早有告诫:“此物体性大寒,胃中有冷饮,不宜食之。
”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
”不可不慎。
田螺性同螺蛳,寒性胃痛者亦在忌食之列。
蟹
性寒,味咸,亦属大凉之物。
《本草经疏》中记载:“若血因寒凝,与夫脾脾胃虚寒滑,腹痛喜热恶寒之人,咸不宜服。
”《随息居饮食谱》也说“中气虚寒者均忌。
”所以,寒性胃痛以及气虚胃痛之人,皆不宜食。
柿子
性大凉,味甘涩,寒性胃痛之人切忌服食。
《本草经疏》中早有告诫:“……素有寒积、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
”尤其不得与螃蟹一同食用。
香蕉
性凉,味甘。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说它“甘,大寒。
”凡有寒性胃痛之人,均不宜服食,否则食后即感胃冷不适,甚则立即引起胃痛发作,故当忌之。
苦瓜
苦寒食品,脾胃虚寒疼痛之人法当忌食。
《滇南本草》中曾说:“脾胃虚寒者,食之令人吐泻腹痛。
”
梨
性凉水果,脾胃虚寒疼痛者,切忌多食。
诚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腹痛冷积,胃冷呕吐,法咸忌之。
”再如《增补食物秘书》、《饮食须知》等也都有“多食令人寒中”的记载,故脾胃虚寒痛者勿食生梨。
荸荠
甘寒之物,能清胃热,但寒性胃痛者则当忌食。
正如唐代食医孟冼所说:“有冷气,不可食。
”清代食医王孟英也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中气虚寒者忌之。
”
甜瓜
俗称香瓜。
性寒,味甘。
《孙真人食忌》中早已告诫:“甜瓜动冷疾”。
《食疗本草》中也指出:“动宿冷病”。
凡平素脾胃虚寒之病者,切不可食,否则容易引起胃痛发作。
此外,寒性胃痛者还应忌食绿豆、柿饼、生番茄、竹笋、瓠子、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黄瓜、生地瓜、金银花、菊花、薄荷、鸭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马兰头、冷茶以及各种冷饮、冰镇食品,性凉生冷的食品会使脾胃虚寒疼痛加剧。
脾胃虚寒人群应少吃冰镇食物
天气越来越热,给这个夏天“加块冰”是许多时尚男女的热衷选择―――喝冰啤、吃冰粥,蔬菜、水果、海鲜,全都扔到冰块里给“冰一
冰、凉一凉”,然后入口,体会一种透心凉的惬意。
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适应“冰”的感觉,也许你的一时痛快,给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后果。
所以,“加冰”还要适度,根据身体状况量力而行。
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胃虚寒,中医名词,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