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忧患意识 观察天道来安排人道
《周易》忧患意识述评

《周易》忧患意识述评摘要:时间维度下的中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在把握当下的同时,着眼未来;中华文化追求吉祥,追求未来不要发生危险。
这两点在远古时期就为占蓍所体现,《周易》中的《易经》从“象”的方面展现了中国人“居安思危”的思想观念。
而《易传》对“象”的内容予以系统的阐发,将这一思想观念以“忧患”这一哲学范畴加以定义提升,初步建构形成“忧患意识”这一思想体系。
“忧患意识”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并且“忧患意识”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更加成为中国哲学体系的源头。
关键词:周易;忧患意识;天道;人谋1前言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人生哲学和生存智慧的体现。
正因为有浓厚的忧患意识,才使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仍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形成,和《周易》有着直接的关系,《周易》是中国文化中忧患意识的源头之一。
2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人们对于社会共同体可能遭遇危机而激发的悲忧情感,以及克服这种悲忧情感的理性反思。
忧患意识是儒家专注心灵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易传》有“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的说法,这明显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状况的忧虑,其中“洗心”强调的就是心灵治理。
忧患意识在《周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作《易》者其有忧患”,所以该书“其辞危。
危者使平,易者使倾”;也就是说,之所以《周易》卦爻辞包含警戒危惧的意义,是因为作者认为危惧使人平安,倏忽导致倾覆。
“其辞危”体现在卦爻的断占辞中,主要有“惧”“凶”“利”“不利”“吉”“吝(艰难)”“厉(危险)”“悔”“有悔”“无悔”“悔亡”“咎(灾患)”“无咎”等。
这些断占辞围绕趋利避害的权衡,表达人的关切、悔恨或悲忧甚至恐惧心理。
按《系辞上传》解释:“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善补过也。
……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试谈《周易》“天道”与“人道”思想

“天道与人道”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论是远古神话传说,还是春秋子集,亦或是历代哲学著作,都不可回避此问题。
作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的《易经》中关于天的叙述很多,天的内涵也丰富,大抵有自然之天,宗教之天,道德之天三类。
都说西方文化偏重实证分析,其中“二元论”是比较盛行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文化偏重整体感知,但自近代以来,不论西人或国人,大多以“二元论”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解读诠释。
自然避免不了“二元论”,“二元论”思想缺点早已被西方哲人们论证过,至于在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弊病,在此不复赘述。
“天人合一”四字成语虽然直到北宋才被哲学家张载提出,但“天人合一”的观念却早已有之。
最早可追溯至《周易》。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但就是这样的哲学命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就会产生尴尬的情景。
“民族的神”的境遇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历史的发轫之初,人类的生存能力极端低下,生存状态极为恶劣。
电闪雷鸣,山洪爆发,火山地震,流星赶月等自然的现象,总会被幼稚的人类披上神秘的外衣,赋予神灵的色彩,而人类群体的普遍心理总是诚惶诚、战战兢兢的。
此时,为了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寄托,宗教的产生成为可能。
至于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是找不到自我,丧失了自我的人的自我欺骗和满足”,这样的说辞固然有理,却失之偏颇。
宗教最根本之特点即超越虚象,达到彼岸世界。
通常崇拜人格化的神,而所有的蹊跷便在这里。
远古人类在平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却给不出合理的解释,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这迫使远古人类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而最终探索的结果便是对神的崇拜,对天的崇拜。
而所有的行为活动的最终归旨就是寻求一种解释自然、解读自然的方法,寻求一条摆脱困境与恐惧的途径。
就象神话传说,便是远古人类只是为了解除外象强加给自身的一种恐惧感而给出一种看似合理性的解释。
《易经》中的忧患意识

《易经》中的忧患意识2013-10-07 第09版:文化教育作者:张振飞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208孟子曾告诫我们要谨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来的圣贤们也大多提醒我们勿忘忧患,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忧患意识的重要作用。
苦难之于人生就好像植物成长中的甘露,没有它的滋养便不可能成长成才,更遑论凌云壮志、指点江山。
处世之人,哪一个不是经历千般挣扎才得以从苦难当中翻身而出,踏足山顶以我为峰之时才将登山之劳苦、荆棘一一陈述,权当成功的必备条件。
至于久困幽谷、郁郁不得志之时,或韬光养晦蓄势以待发,或隐忍苟活、逍遥以避世,都有人性之光辉灼灼闪光,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踏足人生道路,苦难成为不可或缺的历程。
致静以修行的唐代禅师黄蘖一语流传千古:“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这不可不谓是人之一生的真实写照。
“《易》之为书,道准太极,气分两仪,理通三才,象备万物;而消息相因,互为盈虚,通宇宙已往之事迹,及近今情状,与夫人生之祸福得失,皆莫能逃其信律。
”《周易》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其中所含道理尽可涵盖中国人情世事之所有,历经无数先贤之解读,义理作为阐释《周易》的道理,极为有益地教化着后生诸学。
在孔子看来:“作易者,岂有忧患乎?”即认为忧患意识乃是《周易》作者的主体思想。
此亦可见,孔子已经将言辞之全力付诸于应对忧患层面。
笔者资浅识薄,不敢妄下言论,仅以孔子“三多凶”一语,从《周易》中第三爻之卦象出发试以窥测人生之理。
概观《周易》文本,卦辞第三爻为凶者有:师(卦七)、履(卦十)、颐(卦二十七)、大过(卦二十八)、离(卦三十)、夬(卦四十三)、困(卦四十七)、革(卦四十九)、渐(卦五十三)、兑(卦五十八)、小过(卦六十二)、未济(卦六十四)。
共有十二个之多。
卦辞为吉者仅有:谦(卦十五)、鼎(卦五十),而且即使有吉也需多经舛途在一二爻阶段历经磨难,难以坐享吉利。
此外,从中亦不难看出:第三爻虽多言谨慎行事却收获甚微,大咎虽可避,悔吝却不可免,稍有不慎则终生获咎,甚至前功尽弃、毙命于斯。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周易》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将继续为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
《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
《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
《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
《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的动摇相关的。
《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2《周易》中的科学思想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某某某、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
《周易》认为”日往而月来,月往而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周易》与中医也是密不可分的,《周易》实为中医之源,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深远,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气化说阴阳五行说,干支学说都由周易而来,并且经过后人的不懈探索,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易经中的天命与命运观念

易经中的天命与命运观念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念。
其中,天命与命运观念在易经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从易经的角度解读天命和命运,并探讨其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天命的含义及作用天命,顾名思义,就是上天所赋予的使命和安排。
在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易经将天命与个人的修身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易经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命轨迹和使命。
在易经的世界观中,上天不会随意安排,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自身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天命,并且积极地去担负起自己的使命。
同时,易经中也告诫我们不要逆天而行。
如果我们违背了天命,就会遭受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因此,尊重天命,遵循天道,才能够获得顺遂的人生和成功的人生轨迹。
二、命运的概念及解读命运,是指个人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易经认为,命运并非由个体所主导,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上天的安排和支配。
然而,易经并不认为命运是完全不可控制的,它提倡人们根据天命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和态度,从而积极应对和改变命运。
易经中常提到的“变”即为应对命运的一种重要方法。
变,是指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步骤和方向。
通过灵活的变通,我们可以在命运的变幻中找到机会和突破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易经中的命运观念告诉我们,命运并非是绝对的定数,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改变命运。
三、天命与命运的关系天命与命运是密不可分的。
易经认为,个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所赋予的天命所决定的。
然而,天命并非是命运的绝对决定因素,个人的态度和行动也会对命运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在易经中对于修身养性的要求,就反映了个人的积极态度对于命运的改变作用。
如果一个人能够勇于面对挑战,勇往直前,那么他的命运必然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此外,在易经中,充分认识自我的优势和劣势,避免盲目追求,也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条件。
《周易》说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周易》说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周易》谦卦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之道,可以说都在一个“谦”字里了。
谦卦是《易经》之中唯一一个六爻全吉的卦象。
卦体中山本高大,但处于地下,高大显示不出来,此在人则象德行很高,但能自觉地不显扬。
由于天地人神的本性都是亏盈而益谦的,所以“谦”者有福了。
其所作所为天地人神共佑助之,故能“亨通”,这就是中国人为何将谦虚视为美德的原因所在。
谦卑,守住低处。
《周易》上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牧就是守,卑以自牧谓以谦卑自守。
一个君子应该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
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
水总是往低处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试想一下,一个人颐指气使甚至飞扬跋扈地与你交谈舒服些,还是战战兢兢、低眉顺眼与你交谈舒服些?显然是后者,同时谦卑并不是卑微。
谦虚,自强不息谦虚的本意是不自满,而绝非是一种处世的客套话。
“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谦的反义词就是盈,就是满。
而谦则是要我们永远都不能够自满,正因为永远不自满,所以还有能进取的空间。
“盈”为满而将外溢;“谦”为不满而能接受。
天道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地道也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不盈的一方;鬼神的本性也是损害盈满者而福荫那些空虚者;而人的本性也是讨厌满盈者而喜好不满者。
“谦”的本质含义是一种永不自满,永远进取的精神,与退让消极以及形式上的谦逊骨子里却狂妄自大的伪君子作风是不相干的。
谦有如大海,已然宽广博大矣,却位于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
谦和,谦以容物谦和,就是以谦的姿态去待人接物。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谦和的境界,则必然心胸宽广,有容人容物之雅量,正所谓“道生于静逸,德生于谦和”。
《易经》对人类文明的两大贡献:天道稳定、人格独立

《易经》对人类文明的两大贡献:天道稳定、人格独立《易经》对人类文明的两大贡献:天道稳定、人格独立《易经》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之外的所有的经典都是《易经》的衍生物,都是对《易经》的运用和诠释。
运用、诠释什么?就是蕴含于《易经》中的“大道”。
具体来说,蕴含于《易经》中的大道包括两点。
一个是天道稳定,一个是人格独立。
一天道稳定是说,《易经》时代的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世界、宇宙是自然有秩序的,而且这个秩序高度稳定,值得完全信赖。
自然的秩序就是天道、天命。
注意,中文“自然”一词的传统意义与现代意义有根本的不同。
传统意义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自然而然就是说他自己本来就是那样,不是受任何外力的控制和影响。
自然的同义近义词是:本然、天然、天生、天理、天道、无为、善。
自然的反义词是:他然、人为、人欲、干预扰民、伪、神、真理。
现代的自然一词完全是指物质世界,而且是人之外的物质世界,这些意义来自现代的西方。
《易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这里的天和命,就是指《易经》中的自然秩序。
说“自然秩序”只是方面现代人去理解。
“自然”并非修饰“秩序”,自然本身就是秩序。
自然的,就是有秩序的。
所以,“自然”在中国传统中是价值最高的东西。
中国人最崇尚的就是“自然”。
老子说,“道法自然”。
“道”本来是道家思想的最高实体,就是道家的神,而它也只是自然的学生。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易经》不是用文字来描述这种自然秩序,而是用数字。
秦汉以来,一般是把八卦符号看成是符号。
事实上,八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而是数字符号,就是数。
考古学已经证实,春秋之前的八卦符号是纯数字,而非后来的用阴阳符号所构成的整齐的八卦符。
在文献记载中,中国早期正是用“数”字来指代“道”的。
道字本来并无天道之义,这种用法也是春秋后才逐渐形成的。
对春秋之前的《易经》来说,尽管重视自然秩序、天道,自然秩序、天道又蕴含于阴阳变化之中,但是,那时并无专门的词汇去指代天道,也无专门的符号去指代阴阳,而是单纯用数字、数学来表达。
天道,地道,人道——易经的世界观

天道,地道,⼈道——易经的世界观易学世界,⽆论是占⼘还是⼋字命理,开篇⽴论第⼀步,必先阐述⼀样东西道何为道?道是中国⽂化为认识⾃然为⼰所⽤的⼀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道者有三,天道,地道,⼈道。
天道者,太极阴阳之道。
欲识阴阳万法宗,先观帝载与神功。
阴阳本乎太极,是谓帝载,五⾏播于四时,是谓神功。
天道讲的是阴阳,四时,万物遵循的最本质规律。
地道,从属五⾏,物质,⽅位,社会局势,⽣活⼯作环境。
坤元合德机缄通,五⽓偏全定吉凶。
⼤哉乾元(天道),万物资始;⾄哉坤元(地道),万物资⽣。
⼈道,为⼈之道,处事之道,勤德奋⽃之道,⽐如你的家庭,出⾝,能⼒,性格,追求,社交等等。
⼈道在⼋字中为⼲⽀,⼈能戴天覆地,得五⾏之全,属万物之灵。
因此,命理探索必须遵循天地⼈顺序的格局之道,顺应阴阳五⾏之⽓,⽓定⼤局,形论细节。
天地阴阳之⽓通过四时⽉令流通于⼲⽀五⾏之间,五⾏之顺与悖,意味着吉凶。
所以⼈的⼋字,最好的状态是五⾏在四柱之间流通转化,⽣⽣不息,五⾏偏枯,四柱缺陷则是⼤忌。
同理,⽇常⽣活中,我们为⼈之道,必先在遵循天地之道的基础上,⾏使每个⼈的智慧和主观能动⼒。
⽽⼤部分⼈,却模糊了天地之道和⼈道的定和顺序,因此错误的判断了对⾃⼰,对时局,对⼤势的认知。
⽐如“天时地利⼈和”,“谋事在⼈成事在天”,这⾥的⼈即为⼈道,⽽天,即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是优先于⼈道的。
并且天命并⾮宿命,⽽是凌驾于⼈类命运之上的规律法则,就是说⾯对⾃然规律,⼈类渺⼩⾄极。
⽐如“⽣死有命,富贵在天”,出⾃《论语·颜渊》。
颜渊也就是颜回,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字⼦渊,春秋末期鲁国⼈。
⼗四岁拜孔⼦为师,终⽣师事之,是孔⼦最得意的门⽣。
孔⼦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
颜回如此有才,孔⼦如此赏识颜回,可惜,天意弄⼈,颜回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早早离开⼈世,孔⼦年长颜回30岁,⾃⼰的得意门⽣却先⾃⼰⽽去,孔⼦当时的⼼情是可以理解的,如同丢掉了⼿⾜⼀般,⽐丧⼦之痛更为难受,世间再也不会有第⼆个知⼰,第⼆个颜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的忧患意识观察天道来安排人道易经》的忧患意识观察天道来安排人道2008年06月12日 10:31【大中小】【打印】傅佩荣:诸位观众欢迎收看《国学天空》,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易经》的忧患意识。
在易经的系辞传里面,特别提到了忧患的观念,我们都知道《易经》的原则是观察天道来安排人道。
天道就是指天地运行的规则,人道就是人类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那古代人的智慧在这一方面表现的非常完整。
所以一般讲易经的时候,会把伏羲,然后周文王、周公、孔子这些古代的圣人都带出来,那我们所谈的一个话题就是,是易经本来就有的,经过孔子儒家的发挥而加以说明。
所以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首先易经是怎么出现的,我们看到原文他说易经的兴起,大概是在中古时代吧,创作易经的人,大概是有忧患吧。
什么叫中古呢,在孔子之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这个阶段,他们看到中古是说,商朝灭亡的时候,周朝兴起的时候,那叫中古,上古当然是指更早了。
所以在中古阶段,代表这些做易经的是谁呢,他在别的地方就提到,应该是周文王。
换句话说周文王碰到商纣,商纣胡作非为,可以说是天下开始乱了,周文王就担心,他的忧患怎么来的,他的忧患是人类可能会自己走向毁灭之途,如果你没有找到人类应该走的路,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到时候不要说自然界,跟着受连累,连累了本身就把自己给消灭了。
所以周文王就很担心,所以他的忧患就表现在希望大家能够走上人生的正路,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修德。
说到修德呢,我们都觉得有压力,但是如果你了解这修德是内在的要求,修德之后可以带来快乐,可以使人的社会更稳定和谐发展,这样又有什么问题呢。
所以整个易经要讲这样的道理,接着我们就要用两个卦来说明,第一个是提到屯卦,易经的第三卦,易经的卦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首先是乾卦代表天,第二是坤卦代表地,第三个是屯卦,屯这个字一般来说,你说也可以念成囤,囤积的囤,易经的卦相它代表屯,它的彖传怎么说呢,彖传里面就是对易经的卦象加以解释。
我们看一下,他说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开始交流困难随之而生,在险恶中活动不已,要使一切通达而证入,打雷下雨遍布各地,上天的造化还在草创明昧的阶段,适宜建立侯王,并且勤奋努力不休。
这段话在说什么,他在说当天地已经是出现了人类还活在原始的洪荒时代,叫做天造草昧,我们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否则人怎么活得下去呢,这个时候雷雨之动,又打雷又下雨,好像在我们看到南美还有丛林那种情况。
所以人类的生活非常艰困,代表什么,自然界的条件不好,这个时候你刚刚开始要建立人的社会,所以他说这个时候你要让国家安定下来,有一个好的领导,好的领袖,安定下来之后,要勤奋努力不休。
换句话说大自然让人类出生了,人类出生以后,要靠他的理智靠他的能力来设法安排让人类
生活的环境,这代表外面的困难。
另外第二个卦要介绍的是什么卦呢,明夷卦,易经的明夷卦怎么说呢,他说光明陷于大地之下,这就是明夷卦,内心文明而外表柔顺,如此承受大的灾难,周文王就是这样做的。
然后呢,适于在艰难中证固,只有隐晦自己的光明,面临内部的大患难,而能端正自己的生命,箕子是这样做的,在这段话里面,提到两位古代的圣贤,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但是商纣王被周朝取代了,就在这个时候,就变成是箕子的处境更困难,而商纣他跟箕子是一家人,而周文王是周本来在西边的诸侯。
所以对周文王来说的话在明夷的情况,什么叫明夷呢,上面是地底下是火,叫地火明夷。
火代表光明,光明被压在大地之下一片漆黑,火这个概念就是离卦你可以指太阳,太阳本来应该在天上,现在到地底下去了,代表天下一片漆黑这时候怎么办,
他就说内心要文明,要修养内在,外表要柔顺就你遇到患难的时候,天灾人祸你内心要有希望,要有光明,外表尽量顺势而行,你不要逆天而行,大自然的力量那么大,你跟他对抗不会有好的结果。
所以这是在周文王,而在箕子的话,他因为是自己的家族里面出现的灾难,因为商纣王是箕子的侄儿,这时候怎么办呢,他还是一样,要端正自己的志杰。
所以这个卦象非常特别,上面是地,就是土地的地,底下是火,等于是我的光明要藏在内心里面,藏在地底下等待时机的转变,哪一天时机一转变之后,我还是可以把光明传下去,而后来周武王革命成功,他就请教箕子说该怎么样治理新的国家,
箕子就跟他说到,古代大禹治理洪水,上天给他洪泛九畴,他就把这一套治国的原理告诉周武王,周武王就以这个来实施,才能够建立夏朝、商朝之后的周朝。
所以这是古代的历史和背景,我们从这边就知道,人活在世界上有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大自然,大自然有他自己的运作规则,人类在里面要取得生存的条件,那必须很努力,团结合作之外,还要付出还大的代价,而人类自己如果出现困难的话,那你就应该怎么样,里面含藏文明,所以一方面要让自己愈来愈文明,同时抱着希望。
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