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治世之道:天道与人道

合集下载

浅谈老子的“道”

浅谈老子的“道”

浅谈老子的“道”
老子的“道”是一种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一种既含有思想又涵
盖道德方面的宇宙法则。

老子所讲的“道”蕴含着一种伦理道德,即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无名之名”、“贵为大用”等思想。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人
生的哲学思考,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

老子的“道”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人生信仰。

老子认为,人应该遵从“道”的指引,而不是被世俗习俗所牵制。

他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不断去掉浮华、无用的东西,追求简朴、自由、安详的生活方式。

老子的“道”强调了自然、谦虚、
无欲和自由的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哲学思考。

总之,老子的“道”是一种理性和直觉的结合,是一种追求哲学、宗教和伦理道德的综合体系。

它体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认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真理、和谐和自我完善的可能路径。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简述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代表作品《道德经》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自然老子强调尊重自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

他倡导人们要顺应自然,不要随意干涉和破坏自然规律。

他以“无为而治”来表达这一理念,即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分干预,而是随顺其自然。

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谦逊谨慎老子提倡人们要谦逊谨慎,不要过分自大和炫耀。

他认为,越是谦逊的人,越能够取得他人的尊敬。

他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种谦逊谨慎的品质,使人们不会自满自足,保持谦逊之心,虚怀若谷。

这种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也非常重要,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3. 求得内心平静老子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认为内心平静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关键。

他强调要“无欲,则刚”,通过“无为”的境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他主张“近所求则远所惧”,即人们应该尽量退隐求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内心平静与自在的追求,对于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人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尊重人的天性老子强调尊重人的天性,反对过分干预和限制。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天性,不要强加于人,也不要让外在的规范和束缚过多地左右个体的发展和表现。

他主张“常能自然”的处世之道,即倡导人们要保持真实的自我,不要刻意地迎合他人,以求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5. 追求无为而治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他认为,强大的力量并不总是通过强硬的手段去获取,而是要通过柔弱、温和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处世哲学对于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善于化解矛盾,寻求和平与和谐。

道家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在古代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理念可以为人们提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心灵安宁与坦然自若的指导,对于塑造人们的良好品质和提高人们的处世智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什么是天道、地道、人道?

什么是天道、地道、人道?

什么是天道、地道、人道?天有阴阳,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季土随时显其神功,命中天地人三元之理,悉本于此。

地有刚柔,故五行生于东南西北中,与天合德,而感其机缄之妙。

赋于人者,有偏全之不一,故吉凶定于此。

万物莫不得五行而戴天履地,惟人得五行之全故为贵。

其有吉凶不一者以其得五行之顺与悖也。

在自然界里,道是自然天地的义理,道是自然天地里的逻辑,道是自然天地里的规律,道当然是按照自然天地的发展或变化形成的。

是之,道就是以自然的法则或规律为法则、为规则,也就是说,道是以自然的发展或变化为象,为动静变化恒久的状态。

因而自然自是合宜、适然之谓。

道法自然这里的意思自然是︰自然天地义理是以原有没得说的状态为常规,为法则。

天呢,是自然的一部份,天的自然天地义理自是自然的天地义理。

天为极至、无以复加之义。

极至、无以复加即光明盛实、明明白白之意。

这跟道的义理完全一样。

这样一来,天当然也是以自然天地义理的方式把天表现出来。

天道这里的道,讲的就是以什么义理的方式表现出什么状态。

天道这里的意思因而是︰光明盛实是以圆融善美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地呢,地为天的一种质的替换状态。

地亦为天,为大或为一。

唯地跟天不同的是︰地是以天的对偶、偶合状态出现的,地乃为天还没有显现出来、等待揭示出来的状态,因为有了地,天才能更加圆融善美,更加明明白白。

所以在中国的哲理里,把地称之为坤,即幽微状态。

这是事物的一种自然状态。

事物没有其他跟它比邻的事物来烘托,事物就无法成就它为一种事物。

物为天地之间,为成形、成器或受用之谓,道理是这样子来的。

光明盛实一样要阴暗面来衬托,否则光明就什麼也不是。

这就像白天一样,白天要是没有阴影的存在,就是一片白茫茫,什麼也看不见,同理,要是黑暗里没有光点烘托,就都是一片黑压压的,什麼也看不见。

在自然天地里,妻道、臣道或弟道都是从这个道理来的,这种道理是跟自然天地的变化有常一样,有生长和凋零,也有繁荣和萧条。

自是地也以自然天地的法则常规为法则或常规。

试谈《周易》“天道”与“人道”思想

试谈《周易》“天道”与“人道”思想

“天道与人道”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论是远古神话传说,还是春秋子集,亦或是历代哲学著作,都不可回避此问题。

作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的《易经》中关于天的叙述很多,天的内涵也丰富,大抵有自然之天,宗教之天,道德之天三类。

都说西方文化偏重实证分析,其中“二元论”是比较盛行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文化偏重整体感知,但自近代以来,不论西人或国人,大多以“二元论”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解读诠释。

自然避免不了“二元论”,“二元论”思想缺点早已被西方哲人们论证过,至于在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弊病,在此不复赘述。

“天人合一”四字成语虽然直到北宋才被哲学家张载提出,但“天人合一”的观念却早已有之。

最早可追溯至《周易》。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但就是这样的哲学命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就会产生尴尬的情景。

“民族的神”的境遇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历史的发轫之初,人类的生存能力极端低下,生存状态极为恶劣。

电闪雷鸣,山洪爆发,火山地震,流星赶月等自然的现象,总会被幼稚的人类披上神秘的外衣,赋予神灵的色彩,而人类群体的普遍心理总是诚惶诚、战战兢兢的。

此时,为了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寄托,宗教的产生成为可能。

至于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是找不到自我,丧失了自我的人的自我欺骗和满足”,这样的说辞固然有理,却失之偏颇。

宗教最根本之特点即超越虚象,达到彼岸世界。

通常崇拜人格化的神,而所有的蹊跷便在这里。

远古人类在平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却给不出合理的解释,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这迫使远古人类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而最终探索的结果便是对神的崇拜,对天的崇拜。

而所有的行为活动的最终归旨就是寻求一种解释自然、解读自然的方法,寻求一条摆脱困境与恐惧的途径。

就象神话传说,便是远古人类只是为了解除外象强加给自身的一种恐惧感而给出一种看似合理性的解释。

天地人人道与天道

天地人人道与天道

天地人,人道与天道!人道与自我一人道看形。

形是人和物,为明象和表象,看人事物的有无、多少以及在现实中的存在状态。

形讲独立的个体,以自我为中心,论的是个体表面的命运。

人是以形为主的个体。

因此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容易自大、骄傲、狂妄,也容易自卑、胆怯和恐惧。

人只有忘我、无我、至少不那么自我,才能进入天道思维。

二少阴、少阳为个体,个体就是自我,木、金就是自己。

木是思想上的自我,叫一根筋,理想追求、希望梦想,那是好事,过了,就成情绪化、理想化、欠现实、不理智、固执冲动、传统封闭、愚昧迷信。

金是物质上的自我,叫迷恋与享受,成熟、能干、现实,务实,以物质名利为中心,这不错。

为忌时就成偷盗、霸占,无情冷漠,世俗功利,六亲不认、不讲情面、不择手段,贪图享受,贪吃好穿,比如宝马女。

老阴水、老阳火,为一个人的名利成就。

土,无阴无阳,为阴阳转化的平台,也就是人生的舞台。

人道与天道天道与人道、形与气的区别1、人道思维;形,讲个体,以少阴金、少阳木为体,水火为用。

水火等于阴阳,水火决定成败,伤水火等于伤阴阳。

讲的是以个体、自我为中心的成败。

叫形法,只能断以个人为中心的小事,也叫取象。

2、天道思维:气,讲集团,把水火当作阴阳的中心体,木、土金为用。

讲的是团队而不是个人,阴或阳团队的成败取决于下面做事的人而不是水或火本身,这是体用所决定的。

他所定位的是人生大事,生死、富贵、吉凶、祸福等。

3、人道认为:以我为中心,我是老大,我是命运的主宰,人定胜天。

天道思维:天造命、地落实、人体现与改变。

人是天地的产品,只是人是万物之灵,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创造,人只要具备人和加借势就能胜天,顺应时势改变命运比如流年与大运成势、三合局、三刑、三对一,就能改变命局阴阳。

4、人道讲的是形是个体论命,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论命,只论人事的有无、多少、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状态。

如坊间以日主为中心的旺衰平衡法,如五行十神取象法。

金木是个体,水火为阴阳是个体之成,为才干与才华、为富和贵为父母、子女,为心脏眼睛、肾脏腰腿。

高中必背老子四章原文

高中必背老子四章原文

高中必背老子四章原文老子的四章是《道德经》中的重要篇章,也是高中必背的部分之一。

这四章内容丰富,涉及到人生哲学、处世之道等方面,对于我们的思考和人生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老子提到了“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是无法言喻的,它超越了语言和概念的范畴。

无法凭借言语来描述道的本质,只能通过心灵的体悟去感受它。

老子认为,人们过于追求名利和物质的欲望,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通过去除杂念,回归内心的宁静,才能与道相通,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章中,老子强调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思是人们只有认识到美的存在,才会有丑的概念。

正因为有丑的存在,才让人们能够认识美的价值。

老子认为,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发现美的存在。

同时,他也提到了“有无相生”,即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好就没有坏。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第三章中,老子用“不尚贤,使民不争”来强调了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过度追求外在的荣耀和地位。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争斗不休,是因为过于追求外在的成功和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不尚贤的人,才能使人们不再争斗,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第四章中,老子提到了“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意思是道是无穷无尽的,不受限制的。

它是宇宙间的原始力量,生生不息。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去追随道的力量,让自己与宇宙相融合,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同时,他也提到了“听其言,观其行”,意思是我们不能只看别人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们的实际行动。

因为只有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本质和品性。

老子的四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它告诉我们,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而不是过度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

只有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与道相通,获得智慧和力量。

同时,老子还提醒我们要看别人的行动,而不是只听他们说了什么。

只有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本质和品性。

老子的天道与人道老子天道与人道

老子的天道与人道老子天道与人道

老子的天道与人道老子天道与人道有一个东西混沌而成,产生于天地之前。

听不到也看不见,独自存在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

不知道它的名字,给它取个字叫做道,我勉强为它取个名叫做大。

大(宏大)而变化,变化而永恒,永恒而循环。

天大,地大,道大,圣人也大。

宇宙中有这四大,圣人居于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己的本然。

老子揭示时空奥秘天地万物具有丰富性、规律性、神秘性,让人叹为观止,不禁会发出疑问,天地万物从哪里来?是什么在支配着天地万物的运行?这其中都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老子在观察、在体悟、在思索、在想象。

在天地之前的起初状态是什么样的呢?老子认为是一个混沌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听不到看不见(“寂寥”),独自存在而永不停息(“独立不改”),这可以作为天地的本原(“可以为天下母”)。

不知道它的名字(“未知其名”),要给它取个名字却不容易,给它取个字叫做道(“字之曰道”),“我”勉强为它取个名叫做大(“吾强为之名曰大”)。

字是道,名是大,名字就是大道,大道的说法就来自这里。

老子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描述了道的状态,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道生天地万物,就是老子关于宇宙本原的认识。

道都有些什么特征呢?老子认为道不是静止不变的,道生万物,道是宏大而充满变化的(“大曰逝”);道不是一段时间就消失了,它不仅是变化的还是永恒的(“逝曰远”);道虽然永恒,道还是循环往复的(“远曰返”)。

老子在那个年代,是怎么知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这么深奥的规律呢?主要还是通过对宇宙的观察,比如仰望浩瀚宇宙(“大”,宏大),宇宙中有太阳,发现太阳总在移动(“逝”,变化),一直运动从不停息(“远”,永恒),但第二天都能回到原来的方向继续东升西落(“返”,循环)。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宇宙中有这四大,圣人居于其中之一(“国中有四大,王居一焉”),把圣人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在这一章里既提到“王亦大”,又提到“人法地”,说明“王”和“人”是两个概念,“王”不能等同于“人”。

老子:3句话悟透“天道、地道、人道”

老子:3句话悟透“天道、地道、人道”

⽼⼦:3句话悟透“天道、地道、⼈道”说到我国的本⼟宗教——道教,⾃然绕不开创始⼈⽼⼦。

⽼⼦建议⽆为⽽治,其学说对我国哲学开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开⼭祖师。

⽼⼦与后世的庄⼦并称⽼庄。

随着封建时代的发展,⽼⼦的思想越发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应⽤,不仅如此⽼⼦还成了国际⽂化名⼈,国际百位前史名⼈之⼀,存世有《道德经》(⼜称《⽼⼦》)。

不仅如此,由于⽼⼦太神秘,民间还把他跟“太上⽼君”扯上了关系。

据说太上⽼君在不同时期都化为不同的圣⼈到⼈间去,⽽在春秋时期化⾝成了⽼⼦,体验⼈间疾苦之后,在周王室衰微之时离开,⽆奈被关令尹喜拦住,于是才有了⽼⼦五千⾔《道德经》。

其实这⾥⾯有着很复杂的⼈物关系,民间很多⼈认为⽼⼦是太上⽼君的化⾝之⼀,主要原因是⽼⼦的《道德经》⾥藏着“天道、地道、⼈道”的奥秘,让⼈实在是觉得不可思议了。

⼤家可以看天地的运⾏是最接近于“⾃然”的,鱼在⽔⾥畅游,鸟在天空飞翔,花开了花⼜落但⼈不⼀样,⼈是具有极强⾃我意识的⽣物,他想上天⼊地,他想掌控⽀配世界,他甚⾄想成为⾃⼰的上帝。

所以,⼈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告诉我们⾸先要学会敬畏!⼆、持⽽盈之,不如其已。

揣⽽锐之,不可长保。

⾦⽟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骄,⾃遗其咎。

功遂⾝退,天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累积到了满盈,不如及时停⽌;锐⽓如果太盛,不能长久保持;家⾥⾦⼭银⼭,没⼈能守得住;富贵加上骄傲,⾃⼰埋下祸根;成功了就退下,这才合乎天道。

天道好循环。

⼈有⽣⽼病死,物有成住坏空。

成住坏空是佛教⽤语,“成”,事物出现;“住”,事物繁荣⼀段时间;“坏”,开始⾛下坡路;“空”,⼀切尘归尘,⼟归⼟。

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你想守住刚猛,刚则易折,你想守住财富,富不过三代,你想保住权⼒,新⽣⼀代早就等不及了。

⽼⼦提醒我们,要虚。

虚才能放空外物,不把持,不占有。

《论语》记载,曾参称赞颜回:“有若⽆,实若虚。

”有的好像没有,实在好像空虚,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治世之道:天道与人道
*导读:他们仅从字面上解释老子,没有了解老子这样说的真意。

在他所描述的社会里,人民的生存得到很好的保障,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与他人和睦相处;由于没有交往,因而也就没有冲突,没有君子小人之分;大家和平相处,从来也没有战争的发生。

这样的社会,无疑是一种道家式的小康社会。

*一、为腹不为目的圣人人格。

老子关于圣人的说法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并作焉而不为始。

(第二章)圣人为腹不为目。

(第十二章)他心目中的圣人,显然有别于儒家心目中的圣人。

儒家推崇的圣人,着眼于迹,着眼于为目,不实惠也不实用,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而老子推崇的圣人,着眼于道,着眼于为腹,反对做表面文章。

老子从道不可说的本体论出发,不承认形式美的有用性。

同时,他也不承认道德规范的有效性。

老子认为,世俗世界中的所谓美、所谓善,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他要求超越相对,进入绝对,领略真正的美和真正的善。

真正的美是与道为一的淳朴之美、内
秀之美,真正的善是与道为一的淳朴之善、内秀之善。

以道为基础,真善美统一起来,这就叫做复归于朴、返璞归真。

老子所倡导的纯朴之善、内秀之善,主张为人朴实无华、真情相待、无为洒脱,成为传统伦理思想中抨击伪善之风的利器。

老子敬慕的圣人,与儒家有别,乃是一种得道的人格、达观的人格、潇洒的人格、超脱的人格。

借用方东美的话说,儒家敬慕的圣人是时际人,道家敬慕的圣人是太空人。

*二、无为而治的基本原则。

有些研究者常常批评道家,以为道家不重视实行,只喜欢玄谈冥想、坐而论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道家在许多问题上同儒家有分歧,但在重行这一点上,同儒家并没有分歧。

众所周知,道家非常重视道的观念。

他们所讲究的道,就内含着行道的意思。

他们历来反对仅仅把道当做言说的对象而不去实行,故而老子才提出绝学无忧、绝圣去智、道不可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等警世之论。

在《道德经》五千言中,我们透过那些貌似玄虚的话语,很容易发现老子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对治世之道的关注。

老子治世之道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为而治。

我觉得,无为而治的原则包含着三层意思。

首先是低姿态。

老子认为,掌权者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在下层面前,应当采取一种低姿态。

举个例子来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第六十六章)掌权者千万不能摆架子,千万不可刚愎自用;那样做,不会有好结果,因为强梁者不得其死。

君王应该懂得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的道理,把自己当成寡人。

老子的本意是想让君王以寡人自谦,保持一种低姿态,没想到称孤道寡后来却成了君王的专称,成了实际上的高姿态。

这是老子所始料不及的。

其次是不扰民。

老子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讲究切实可行的治国策略。

他建议掌权者不要瞎折腾,应当像煎小鱼那样小心谨慎。

煎小鱼时如果老是翻来翻去,非把小鱼弄得不成样子,治理国家也是如此。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不为的原则,并不是要人们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仅凭主观的想象为所欲为,必须道法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受到政治家们的重视。

第三是无常心。

老子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
十九章)这句话今天就是以人为本的意思。

老子强调,掌权者要为百姓着想,不能只为自己着想,不能有常心、有私心。

在重视民心、民意这一点上,儒道两家是一致的,但各自施政方针不同。

儒家要求掌权者施仁政于民,老子觉得没有必要,他的主张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君王不要以救世主自居。

*三、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提出治世之道,目标是造就一个理想社会。

老子设计的理想社会就是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有的论者指责道家搞复古倒退,要把人类拉到远古的蒙昧状态,恐怕是一种误解。

他们仅从字面上解释老子,没有了解老子这样说的真意。

在他所描述的社会里,人民的生存得到很好的保障,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与他人和睦相处;由于没有交往,因而也就没有冲突,没有君子小人之分;大家和平相处,从来也没有战争的发生。

这样的社会,无疑是一种道家式的小康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