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全书结构解析

合集下载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理性 批判
认知
康德
著作
纯粹
人类
理性 经验
西方
批判
影响
哲学
道德
认识
科学
了解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具 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的重要性和影响无需多言,可以说,没有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就不 可能全面了解西方哲学。 在这本书中,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批判。他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 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认知结构的限制。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而这个 经验世界是由人类理性所构建的。因此,康德提出了“先验主义”的概念,即人类的认知必须先 于经验而存在,并且只能局限于经验世界。 康德还指出,人类的理性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的情感、欲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 类的认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他认为,只有通过纯粹理性的批判,才能真正了解人类理性的局限 性和缺陷,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
该部分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分为六章。在第一章“超越论 对象概念”中,康德探讨了对象和观念的关系,认为对象是观念的超越。第二 章“超越论感性与纯感性学说”则进一步探讨了感性知识的本质和超越性。第 三章“超越论逻辑”则对传统逻辑进行了批判,认为超越论逻辑才能真正揭示 知识的本质。第四章“超越论方法论”则总结了超越论知识的局限性和意义, 并提出了对未来哲学的展望。
精彩摘录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认为是 西方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纯粹理性批判》中 的一些精彩摘录,以展示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独特之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系统阐述(未完,不定期更新)——本为更好的介绍康德的书籍所做的中间努力吾人作这一整理工作的理由:康德哲学的讲解性著作在国外虽已很多,但国内却很稀少,康德的著作又晦涩难懂,故国内很需要一本系统又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著作。

以下是康德讲解性著作的普遍问题。

一、晦涩:《康德学述》、《康德哲学讲解》、《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的后半部;二、简单化:《康德哲学讲演录》、《康德认识论研究》、《论康德哲学》的感性与知性部分;三、支离破碎:《康德的知识学》。

故本人尽量做到细致但又有脉络。

对每一知识点的讲解宁可重复解释(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让读者一眼带过。

择名家关于同一内容的不同语句中最易于理解而不失精髓的表达为文字落笔的标准。

不在读者尚未了解、读懂康德哲学之前对其进行评论与批判,因为这对初学者毫无必要亦会打击读者的兴趣。

对不可避免的争论问题及观点或不提或都提出来作为参考。

鄙人才寡,实力不足,不敢妄动各家语句,亦不敢自创语句,故一些缺少资料的部分,只能将难懂的原文抄上(好在并不多),望大家见谅。

如有改进意见或批评,希望大家积极反馈,在此衷心感谢。

以下皆本人所编,非原创。

由于一句中亦有多位学者著作的语言,故将其中一一文献出处指出来是非常繁复的事情,故在此便将文字的全部出处列出::1、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纯粹理性批判》2、黄振华《论康德哲学》3、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4、齐良骥《康德的知识学》5、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6、邓晓芒《康德哲学诸问题》7、郑昕《康德学述》8、周贵莲《康德认识论研究》9、李泽厚《康德述评》10、约翰.华特生著,韦卓民译《康德哲学讲解》1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九章第一节1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十七章13、赵林、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第五章第二节格式方面可能因为个人写作原因,可能造成读者不方面(比如通常开头没有空两格,段与段之间隔行,用1、2等标志出不同的内容),在此表示抱歉第一章前言的目录: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第三节: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第四节:哥白尼式的革命第五节:先天综合判断第一章前言康德哲学问题的提出第一节由休谟哲学概论了解形而上学危机的由来/viewthre ... &extra=page%3D1(必看)第二节形而上学的困境1.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极大地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

浅析《纯粹理性批判》

浅析《纯粹理性批判》

❖ 知性、判断力、理性:概念、判断、推理 ❖ 知性作用范围:“知性不是直观能力,是借助于概念的认识方式。判断
就是一个对象的间接的知识,因而是对于一个对象的一个表象的表象。 知性可以被表现为一种做判断的能力。(P62)”因此,基于判断与知 性的关系,康德在判断的基础上阐明了知性的作用范围和全部内容。

❖ 第三节 纯粹知性一切综合原理的系统展示❖ 1、直观公理来自❖ (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
❖ 2、知觉的预测
3、经验的类比
❖ (在一切现象中,实在的东西作为感觉 种必
(经验只有通过对知觉作某
❖ 的一个对象具有内包的量,即具有一个度) 然连结的表象才是可能的)
❖ 4、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公设
❖ (1)凡是(按直观和经验概念)与经验的形式条件相一致的,才是可能的。
框架图
先验感性论
❖ 先验要素论 (作为接受性的
❖ (人类认识能力 直观能力的感性)
❖ 中的先天要素)
概念分析论

先验逻辑
知性 先验分析论(知性先天概念)

(自为性的思维 判断力
原理分析论

能力的理性)
(判断力法规)
❖ 先验方法论
狭义理性
先验辩证法
❖ (形而上学体系
❖ 的形式条件)
三、该书每部分具体解析
一 ❖ 判断是使给予的知识获得统觉的客观统一性的方式。
(一)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 20、一切感性直观都从属于范畴,只有在这些范畴的条件下 感性直观的杂多才能聚集到一个意识中来
❖ 22、范畴在事物的知识上除了应用与经验对象外没有别的应 用
❖ 24、范畴在一般感官对象上的应用:想象力,统觉(先于一 切感性直观而指向一般客体)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为:对人类理性本质及其辩证关系进行的一部哲学论述。

这本书包括了康德对人类理性的基本概念、关系和功能的阐述,并对人类理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即纯粹理性哲学。

他认为,人类理性本质上是纯粹的,即不受外界感性因素的影响,而是基于内在的推理和逻辑推断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康德还认为,人类理性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即理性与感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感性是人类理性的基础,理性则是感性的提升和完善。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还对人类理性的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人类理性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奠定基础。

总之,《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对人类理性本质、关系和功能进行的综合性论述,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2014年4月7日星期一《纯粹理性批判》一、康德批判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一)启蒙时代的主张:理性是唯一的权威The only authority is Reason.1.理性的权威取代传统的权威传统的权威(宗教与君主)是未经证实的,它们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理由一切权威必须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加以衡量,凡是不合乎人的理性的、未经理性充分辩护的东西必须统统予以抛弃2.理性意味着平等与自由如果好的理由是唯一合法的权威,那么,一种理论、一种生活方式乃至于一种政治制度是否具有权威,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具有平等的资格提出自己的理由,并基于自己的理由来加以评判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不再由外部的权威来规定,而是由他们自己的理性来规定,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这个人就获得了解放。

就其运用自己的理性而言,这个人就是自我规定的,或者说就是自由的。

3.启蒙的障碍(1)传统的权威本身传统的权威不仅是可见的有形之物,而且还包含了那些无形的东西,如习惯性的信念(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影响更大、更难消除(2)本可以获得自由的人的胆怯Sapere aude! –dare to know! 要敢于去认知!Dare to use our own reason! 要敢于使用我们自己的理性Freedom requires courage! 自由需要勇气!让他人替我们作主,坚持固有的习惯并不复杂,听从他人的指令比自己独立的思考要容易与舒服得多,重新思考昔日的信念并打破旧的行为模式是一个艰难的工作。

4.自由需要自我批判自由需要审查与再审查我们现存的实践与信念,把我们从这些东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二)科学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房子!?——休谟的挑战经验论(empiricism)怀疑论(scepticism )经验主义的第一原则:一切观念皆来自感觉经验信念与行为的终极基础是习惯而不是理性。

1.休谟的两个区分A.印象与观念印象现时发生的各种内外感觉,它是人的一切观念和认识的来源。

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

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

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姓名:黄子钊学号:L01314005专业:13级行政管理浅析康德哲学的纯粹理性批判摘要: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

康德的批判哲学通过对理性的限制,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克服了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审视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严厉批判又力图发动“哥白尼”革命式的认识来拯救形而上学的康德思想,同时对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主要强调了康德的辨证论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康德哲学使人类的思想进入了“批判的时代”,康德的基本精神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的精神主干,他的道德哲学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

Abstract: in rational caught in the crisis of the contemporary and reread Kant's work is out of the confusion of a "forest road".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by the rational limi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progress and spiritual growth, to overcome the rational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knowledge of one-sided and arbitrary, examining 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was severely criticized and attempt to launch a "Copernican Revolution" type of understanding to save the metaphysics of Kant's thought and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Kant's philosophy are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on the Kant "s theor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promote the dialectic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Kant's philosophy to human thought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 the basic spirit of Kant Is still the spiritual backbone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era, his moral philosophy has a very shocking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关键词:康德,理性,批判,启蒙Key words: Kant, reason, criticism, enlightenment一、康德批判哲学的产生背景及形成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

纯粹理性分析的结构

纯粹理性分析的结构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结构1. 康德纯粹理性的奠基层次。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我思(Ich denke),故我在,内在灵魂的实体有一个设立的起点,康德指出了这个同语反复,那么,康德的真正革命性变成了:我直观,故我在。

康德成为十八世纪的现象学。

康德把我思的过程转换成我直观的过程,将人与宇宙论的关系,人依赖于客体思维的过程转换成了客体依赖于主体的直观而得到揭示,世界开始立于我的外直观的空间感与内直观的时间感中,主体性的对峙开始得到根本性的建立。

这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前言中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这一方法论的自觉上,康德肯定是最具开创性的。

简单比较一下当时几本有代表性的现象学倾向的著作,如笛卡尔的《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孔狄亚克的《人类知识起源论》,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这几部书也可看到哲学家对现象的奠基过程的清晰描述,这些哲学家都运用了现象学方法,但一种具有主客体严格对峙意义,直观成为先验自我的现象学的内在结构,这样的现象学只有在康德这里才开始建立起来,从此,世界本体是什么的前康德问题转换成,我的直观为世界立法的后康德问题,所以,康德自诩这一转换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毫不为过。

康德要解决的很著名的问题:⑴.我能知道什么?⑵.我应该做什么?⑶.我希望做什么?三个问题谈人的意识的三个方面,分别为:纯粹理性批判,谈纯粹理论理性,对象为自然,谈知性和感性直观,概念(Begriff),先验理性范畴;实践理性谈意识的超验层面,道德的应该,合目的的无目的性,关涉人的道德律;人的希望问题,谈人的宗教性的根基在哪里,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康德谈应该有神,康德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为他的宗教观的两种表现。

后来,康德又提出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康德思考人类学问题,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神的关系,人的有限性与人的纯粹理性的超验性。

纯粹理性的批判是康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邓晓芒讲《纯粹理性批判》

邓晓芒讲《纯粹理性批判》

邓晓芒讲《纯粹理性批判》网易新闻微博邮箱闪电邮相册有道手机邮印像派梦幻人生更多博客博客首页博客话题热点专题博客油菜地找朋友博客圈子博客风格手机博客短信写博邮件写博博客复制摄影主题展区每日专题摄影人物志摄影师专访摄影点评随便看看跟每一天说晚安退出消息(0)短消息:0评论:0评论回复:0留言:0通知:0个人中心我的博客博客设置博客装扮使用此风格+关注引用推荐廖广翏思想是矛盾的灵魂,矛盾是思想的产物导航首页日志相册音乐收藏博友邓晓芒讲《纯粹理性批判》第一讲在我国,近些年,继尼采热、海德格尔热之后,又兴起了一股康德热。

,,,,年是康德诞辰,,,周年,逝世,,,周年,全世界都在纪念康德。

刚好我和杨祖陶先生译的康德的三大批判于,,,,年,月出齐了,人民出版社在北京搞了一个比较大规模的首发式,引起了国内的普遍关注。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平时积累的一些看法给大家作一个介绍。

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要讲些什么,他的思路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写三大批判,为什么写出来以后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拼命地挖掘,好像三大批判是一个丰富的宝藏,里面有那么多的思想内涵。

康德这么一个身高不到,,,厘米的小个子老头,他的脑子里为什么能装那么多东西,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奇。

对康德哲学读得越多就越觉得里面有东西,这是今天哲学界的共识,叫作“说不尽的康德”。

那么多人研究康德,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文章和著作发表,但仍然觉得远远没有谈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我今天先从康德思想的缘起来谈,他在,,世纪那个时代为什么要写《纯粹理性批判》———这是他的第一部成名作。

他在前批判时期的一些论文,给他带来了小小的名声,但在这部著作出版以后,经过人们一个长时间的消化,康德在世界上才名声大振,成为一位真正的哲学大师,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就是成了“近世第一大哲”。

一、《纯粹理性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要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就要了解它产生的那一段历史,至少要了解康德时代的哲学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译本序p2 初版于1781年,再版于1787年。

正文p18 于是我们就可以把一门单纯批判纯粹理性、它的来源和界限的科学视为纯粹理性体系的入门。

这样一个入门将不必称作一种学理,而只应当叫做纯粹理性的批判,而它的用处就思辨方面来说实际上将只是否定性的,不是用来扩展我们的理性,而只是用来澄清我们的理性,并使它避免犯错误,而这已经是极大的收获了。

我把一切与其说是关注于对象,不如说是一般地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称之为先验的。

这样一些概念的一个体系就叫做先验-哲学。

p26 这些东西属于纯粹直观,它是即使没有某种现实的感官对象或感觉对象,也先天地作为一个单纯的感性形式存在于内心中的。

p28 所谓阐明(expositio),我理解为将一个概念里所属的东西作出清晰的(哪怕并不是详尽的)介绍;而当这种阐明包含那把概念作为先天给予的来描述的东西时,它就是形而上学的。

p36 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也不是附属于物的客观规定。

时间不过是内部感官的形式,即我们自己的直观活动和我们内部状态的形式。

(注意康德所强调的复归于自身)因为时间不可能是外部现象的任何规定;它既不属于形状,又不属于位置等等,相反,它规定着我们内部状态中诸表象的关系。

p37 时间是所有一般现象的先天形式条件。

空间是一切外部直观的纯形式,它作为先天条件只是限制外部现象。

相反,一切表象,不管它们是否有外物作为对象,毕竟本身是内心的规定,属于内部状态,而这个内部状态却隶属在内直观的形式条件之下,因而隶属在时间之下,因此时间是所有一般现象的先天条件,也就是说,是内部现象(我们的灵魂)的直接条件,正因此也间接地是外部现象的条件。

康德在这里重新为人给出了创立,而黑格尔则试图洞察历史)。

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在内部直观自己并这种直观也把一切外部直观包括在表象能力中的方式都抽掉,因而把对象如同它们可能自在地存在那样来看待,那么时间就什么也不是了。

时间只就现象而言才有客观有效性,因为现象是我们已经当作我们感官的对象的事物;但如果我们抽掉我们直观的感性,因而抽掉我们所持有的那种表象方式,而谈论一般的物,则时间就不再是客观的了。

因此时间只是我们(人类的)直观的一个主观条件(这直观永远是感性的,即限于我们为对象所刺激的范围内),它超出主观就其自在来说则什么也不是。

但同样,就一切现象而言,因而也对一切能在经验中向我们出现的事物而言,它又必然是客观的。

我们不能说:一切事物都在时间中,因为在一般事物这个概念中抽掉了直观事物的一切方式,但这种方式却是把时间归于对象表象的根本条件。

(对于存在和时间的关键洞察)如果现在把这个条件加到概念上,并说:一切事物作为现象(感性直观对象)都在时间中,那么这条原理就具有地道的客观正确性和先天的普遍性了。

因此,我们的主张表明了时间的经验性的实在性,即对每次可能给予我们感官的一切对象而言的客观有效性。

时间(去掉它与我们直观的关系)既不能自存性地(subsistierend)、y也不能依存性地(inhaarierend)算到自在对象的账上。

但这种观念性,正如空间的观念性一样,与感觉的欺骗(Subreption)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毕竟在这些谓词所依存的现象本身方面是以它具有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的,这种实在性在这里则完全取消了,除非它只是经验性的。

p39 因而时间并不能作为客体被看作现实的,而是作为我自己把自己表象为客体的方式而被看作现实的。

p42 我们的一切直观无非是关于现象的表象;我们所直观的事物不是自在之物本身,我们既不是为了自在之物而直观这些事物,它们的关系也不是自在地本身具有如同它们向我们显现出来的那种性状,并且,如果我们把我们的主体、哪怕只要把一般感官的主观性状取消掉了的话,客体在空间和时间里的一切性状、一切关系,乃至于空间和时间本身就都会消失,并且它们作为现象不能自在地实存,而只能在我们里面实存。

对象自在地、离开我们感性的这一切接受性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这在我们仍然是完全不知道的。

我们知道的只不过是我们知觉它们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我们所特有的,虽然必须归之于每一个人,但却不能必然地也归之于任何一个存在者。

我们只与这种方式发生关系。

空间和时间是这种方式的纯形式,一般感觉则是质料。

只有这两种形式是我们可以先天地、即在一切现实知觉之前认识到的,它们因此被叫做纯直观;感觉则是我们知识中使得这知识被叫做后天知识、即经验性的直观的东西。

前两者是绝对必须依赖于我们的感性的,而不管我们的感觉可能是哪一种方式;后者则可以是极为多种多样的。

即使我们能够把我们的这一直观提升到最高程度的清晰性,我们也不能借此而进一步知悉自在对象本身的性状。

因为我们在一切情况下所可能完全认识的毕竟只是我们直观的方式,即我们的感性,并且永远只是在本源地依赖主体的空间时间条件下来认识它的;自在的对象本身会是什么,这决不会通过对它们那唯一被给予了我们的现象的最明晰的知识而被我们知道。

(实际上,这已经给出了不可知论的界限)。

反之,直观中一个物体的表象就根本不包含任何可以归之于一个自在对象本身的东西,而只包含某物的现象及我们由此被刺激的方式,而我们认识能力的这种接受性就叫做感性,它与有关自在对象本身的知识之间,即使我们可以彻底看透那种现象,也仍有天壤之别。

(那么,自在对象本身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这涉及到了物理学的基础问题)p50 我们也并不需要把空间和时间中的这种直观方式局限于人类的感性;有可能一切有线的有思维的存在者在这点上是必须与人类必然一致的(尽管我们对此无法断定),所以这种直观方式毕竟不会由于这种普遍有效性而不再是感性,这正是因为它是派生的直观(intuitus derivativus),而不是本源的直观(intuitus originarius),因而不是智性直观,这种智性直观,依据上述同一理由,看来只应属于原始存在者,而永远不属于一个按其存有及按其直观(在对被给予客体的关系中规定其存有的那个直观)都是不独立的存在者;虽然最后这个对先验感性论的说明只应算作一种注解,而不是一种证明。

((这里为上帝留下了空缺)第二部分先验逻辑p52 这两种属性中任何一种都不能优先于另一种。

无感性则不会有对象给予我们,无知性则没有对象被思维。

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

p53 普遍逻辑和应用。

p54 它(应用逻辑学)研究的是注意,注意的障碍和后果,错误的来源,怀疑、顾虑、确信等等状态,普遍纯粹逻辑与它的关系正如纯粹道德学(Moral)--它只包含自由意志的一般必然的道德律--与本来意义上的德行论(Tugendlehre)的关系,后者所考虑的是在人们或多或少所屈从的情感、爱好和情欲的阻碍之下的道德律,它永远也不能产生出一门真正的经过验证的科学,因为它正如上述应用逻辑学一样,需要的是经验性的和心理学的原则。

(这一段多少体现出翻译在指代上的困难)p55 先验逻辑与普遍逻辑。

p56 什么是真理?对真理这个名词的解释是:真理是知识和它的对象的一致,这个解释在这里是给定了的前提;但人们还要求知道,任何一种知识的普遍而可靠的标准是什么。

知道应该以合理的方式提出什么问题,这已经是明智与洞见的一个重要的和必要的证明。

因为,如果问题本身是荒谬的,并且所要求的回答又是不必要的,那么这问题除了使提问者感到羞耻之外,有事还会有这害处,即诱使不小心的听众作出荒谬的回答。

p58 幻相的逻辑。

普遍的逻辑若作为工具论来看待,任何时候都会是一种幻相的逻辑,就是说,都会是辩证的。

p59 所以先验逻辑的第二部分必须是对这种辩证幻相的一种批判,它称之为先验辩证论,并不是作为一种独断地激起这类幻相的技艺(一种在各色各样的形而上学戏法中不幸非常流行的技艺),而是作为知性和理性在其超自然的运用方面的一种批判,为的是揭露出它们的无根据的僭妄的虚假幻相,并将理性以为单凭先验原理就能做到有所发现和扩展的要求降低到只是批判和保护纯粹知性以防止诡辩的假象而已。

(注意这里康德指出了理性的限度,以及一种认识论的基础,朱熹的“格物致知”)p63 所以一个概念永远也不和一个对象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和关于对象的某个另外的表象(不论这表象是直观还是本身已经是概念)发生关系。

p86 (洛克和休谟所造成的两难处境。

)在上述这两位著名人士中,前一位给狂信打开了方便之门,因为理性一旦有了自己的权利,它就不再让自己受到对节制的含混颂扬的限制;后一位一旦相信揭穿了对我们认识能力的一个如此普遍的被视为理性的幻觉,则完全屈从于怀疑论。

--我们现在正要做一个试验,看我们是否能把人类理性幸运地从这个两难处境中救拔出来,给它指出确定的界限,但又使它的的合目的性活动的全部领域对它保持开放。

p98 所以纯粹知性概念即使当它们被运用于先天直观(如在数学中时),也只有在这些先天直观,因而借助于先天直观使知性概念也能够被运用于经验性直观的情况下,才获得知识。

p170 实体的持存性原理实体在现象的一切变化中持存着,它的量在自然中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参考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研究)证明一切现象都在时间中,只有在作为基底(作为内直观的持存形式)的时间中,同时并存也好,相继也好,才能被表象出来。

所以现象的一切变更应当在时间中被思考,这时间是保持着并且没有变更的;因为时间是这样一种东西,在其中,前后相继或同时并存只有作为时间规定才能被表象。

既然时间不能被单独地知觉到,所以在知觉的对象中、即在诸现象中必定可以遇到这个基底,它表象出一般时间,并且在它身上,一切变更或并存都可以通过诸现象在领会中与它的关系而被知觉到。

但一切实在的东西、即一切属于物之实存的东西的基底,就是实体,一切属于存有的东西都只有作为它身上的规定才恩那个被思维。

因此,现象的一切时间关系惟有通过与之发生关系才能得到规定的那种持存的东西,就是现象中的实体,即现象的那种作为一切变更的基底而一直保持着同一的实在的东西。

所以,既然实体在存有中不会变更,所以它在自然中的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p174 一个实体的诸规定无非是该实体实存的种种特殊方式,这些规定叫做偶性。

偶性任何时候都是实在的,因为它们涉及到实体的存有(而否定性则只是那些表达实体身上某物的非存在的规定)。

p190 按照交互作用或协同性的法则同时并存的原理(这是一个重要的论证)一切实体就其能够在空间中被知觉为同时的而言,都存在于普遍的交互作用中。

p202 驳斥唯心论(对于笛卡尔的存疑式的唯心论和贝克莱式的独断式的唯心论的集中驳斥,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道路的开启,以及对于自我的研究)。

因此所要求的这个证明必须表明我们对外物业拥有经验,而不只是想像;这一点将很可能做不到,除非我们能证明,就连我们内部那种笛卡尔不加怀疑的经验也只有以外部经验为前提才是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