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纯粹理性批判》

合集下载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书中,康德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著名的“先验知识”和“经验知识”的概念,试图解决人类认识的根本问题。

读完这部书,我深感受益匪浅,对康德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知识”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不需要通过经验来获得。

康德将这种先验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

这三种先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石,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前提。

在康德看来,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并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条件。

这种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

而康德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还包括一种先验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对于人类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其次,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理性的批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但是也容易陷入错误。

康德将理性的错误分为两种:幻相和谬误。

幻相是由于理性的先验知识结构导致的,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错误;而谬误则是由于理性的运用不当导致的,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错误。

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上。

他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试图超越经验范围,探索宇宙根本原理的学问。

然而,由于人类的理性受到先验知识结构的局限,形而上学往往陷入幻相和谬误之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 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试图通过对理性的批判,揭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从而为形而上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理性,而是要揭示理性的局限性,使理性得到正确的运用。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第一点,我们经验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

我们所获得的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不是世界的本质。

就像两部摄影机,一部是 1080P 的,另一部是 2K 的,2K 的拍摄的影像更加清晰。

同样,大象可以感知到次声波,蝙蝠可以感知到超声波,我们人所获得的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但是,世界上的万物表象总是固定的,这是人获得统一性的来源。

人可以经由知性来获得概念,由此康德假定存在一个本源的世界,但人的经验能力不能触及。

这一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第二点,对知识命题判断形式的分析。

经验判断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分析判断,另一种是综合判断。

我们获得范畴,对事物划分类型,将经验统一成体系。

但在这里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综合判断,能够将两个毫不相干的范畴建立起连接。

康德解释这是因为人具备想象力能够构想这种关联。

但在想象力的背后是否更深层的模式呢?那就是图式,而图式具备什么样的要素呢?康德在这个思路上打开了先验的直观视域。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知识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简单描述,更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建构。

我们的想象力和图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对先验的视域进行分析,划定范畴对于我们能够理清知识的来源,认识到理性自身的局限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此,康德把这个领域划分为先验感性范畴和先验逻辑范畴。

基于这些范畴的细致描述,我们理清了一个人的先天的认识能力。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也是有局限性的。

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认识能力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第四点,在理清我们人具备的先验要素之后,我们就需要对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人如何对自身的表象进行加工以获得概念的这样一个过程进行分析,这就是先验分析论。

这个过程无非就是人从事物对自身的杂多的刺激中获得一个统觉,经由统觉我们意识到表象,然后由知性能力获得概念,再由经由先验感性和先验逻辑能力的图式激发人的想象力,我们由此获得了判断,一切经验知识得以可能,而这些知识本身也将会是逻辑的、空间性的、时间性的。

2024年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2024年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康德哲学是在近代大学的学术坏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思辨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最突出地体现了这种学究气的一部作品。

许多试图读懂康德体系的人都半途而废。

不得不承认,康德思想尤其是其思想中的精华:形而上学思想确实晦涩难懂枯燥乏味。

但是我们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或不屑一顾,也不必视为畏途,望而却步。

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通过我们锲而不舍的钻研,我们必定能进入康德哲学富丽堂皇的大厦,观赏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启发心智的思想艺术品。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一遍读完《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

更何况写读后感了。

遂又耐着性子读了第二遍。

顿时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能说是大彻大悟。

但至少这部经典的教育名著让我欲罢不能了。

我只能说若是还有充裕的时间我一定读第三遍第四遍。

根据我所能理解的纯粹理性批判,我将她分为四个部分。

分别是背景,结构,思路(内容)及评价。

以下我将一一阐述。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他所提出和讨论的问题从本质上看是全新的。

从其历史背景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的历史条件,就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运动。

它带来了法国启蒙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德国启蒙运动。

而《纯粹理性批判》就是这些思想运动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个硕果,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叛逆精神。

例如康德在这部著作的序言里,就以法国启蒙学派的大无畏精神宣布:“我们的时代是真正的批判时代。

”其次,以牛顿和伽利略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产生为其提供了理论基奠。

我们都知道,康德从青年时代道奇哲学思想成熟和创立时期,一直都处于自然科学的强大引力之下。

最后便是以卢梭为首的人文科学的诞生,为《纯粹理性批判》的诞生提供了可能性。

浅析《纯粹理性批判》

浅析《纯粹理性批判》

❖ 知性、判断力、理性:概念、判断、推理 ❖ 知性作用范围:“知性不是直观能力,是借助于概念的认识方式。判断
就是一个对象的间接的知识,因而是对于一个对象的一个表象的表象。 知性可以被表现为一种做判断的能力。(P62)”因此,基于判断与知 性的关系,康德在判断的基础上阐明了知性的作用范围和全部内容。

❖ 第三节 纯粹知性一切综合原理的系统展示❖ 1、直观公理来自❖ (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
❖ 2、知觉的预测
3、经验的类比
❖ (在一切现象中,实在的东西作为感觉 种必
(经验只有通过对知觉作某
❖ 的一个对象具有内包的量,即具有一个度) 然连结的表象才是可能的)
❖ 4、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公设
❖ (1)凡是(按直观和经验概念)与经验的形式条件相一致的,才是可能的。
框架图
先验感性论
❖ 先验要素论 (作为接受性的
❖ (人类认识能力 直观能力的感性)
❖ 中的先天要素)
概念分析论

先验逻辑
知性 先验分析论(知性先天概念)

(自为性的思维 判断力
原理分析论

能力的理性)
(判断力法规)
❖ 先验方法论
狭义理性
先验辩证法
❖ (形而上学体系
❖ 的形式条件)
三、该书每部分具体解析
一 ❖ 判断是使给予的知识获得统觉的客观统一性的方式。
(一)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 20、一切感性直观都从属于范畴,只有在这些范畴的条件下 感性直观的杂多才能聚集到一个意识中来
❖ 22、范畴在事物的知识上除了应用与经验对象外没有别的应 用
❖ 24、范畴在一般感官对象上的应用:想象力,统觉(先于一 切感性直观而指向一般客体)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纯粹理性批判》解义为:对人类理性本质及其辩证关系进行的一部哲学论述。

这本书包括了康德对人类理性的基本概念、关系和功能的阐述,并对人类理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即纯粹理性哲学。

他认为,人类理性本质上是纯粹的,即不受外界感性因素的影响,而是基于内在的推理和逻辑推断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康德还认为,人类理性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即理性与感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感性是人类理性的基础,理性则是感性的提升和完善。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还对人类理性的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人类理性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奠定基础。

总之,《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对人类理性本质、关系和功能进行的综合性论述,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对西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袁鸿杰.期末思考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一种传统。

在康德之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漫长形而上学的历史,康德指的形而上学就是关于世界本原,世界最高目的等的学说,具体说来就是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有。

在形而上学的论争中,唯理论和经验论共同构成了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西方现代精神的精华。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一切知识只能从经验获得,并能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关于认识来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造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虽然双方各自有理有据,但是它们的局限性也随着理论本身的发展逐渐暴露了:唯理论走向了独断论,独断地认为他们掌握了世界的终极真理;经验论则发展成为怀疑论,怀疑一切知识的可靠性,世界也不过是一场梦魇。

形而上学引发了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却又无法给出答案,使得它自身逐渐走向了尴尬的命运。

康德想要结束过久的纷争,他说,理性陷入困境是因为运用经验性原理向最高原理晋升时发现自己的无能,而求助于超验原理,却跌入黑暗和矛盾之中,知道有根本性的错误却又找不出来。

于是康德希望做一个一劳永逸的尝试,结束一切纷争,找到那根本的错误,所以《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才诞生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无疑是一部在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首次出版于1781年的这部巨著,作为康德哲学三部曲的开篇,为我们揭示了理性与认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深入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康德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理性批判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性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它包含了一套完整而有据的方案,旨在使形而上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这一观点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它强调了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试图通过批判的方式为形而上学找到一条通往科学的道路。

在书中,康德详细阐述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定义、对象、出发点以及批判的范畴。

他通过对认识的探讨,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而经验又受到感觉和理性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完全的。

这种对认识局限性的认识,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范围的有限性,也让我更加谦虚地面对知识和真理。

康德在书中还指出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的重要性。

先验原理论主要关注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先验方法论则关注认识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康德试图为我们提供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认识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此外,康德在书中还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尽管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但人类仍然具有自由意志,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自由和选择的全新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总的来说,《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思想启示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同时,康德在书中所展示的批判精神和科学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5月,沉寂了十年的康德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探究了认识的发生方式。

综观康德的探究,在先验的规则下:第一,心灵首先通过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使人的感官接受到的来自对象的刺激,转变为直观表象,如广延、形状、变化、先后、连续等各种直观的表象,由此获得可以和知性衔接的自发概念。

康德把认识的先天方式,开启于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在于,他认为唯有在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中,感官接受的对象刺激,才能转变可以和知性衔接的直观表象,并生成自发的概念,这是空间-时间何以为认识之首先先天原则的缘由。

第二,心灵进一步通过把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分析综合于判断范畴的先验逻辑,从而进入知性的概念判断思维。

关于先验判断范畴,康德列出了一个范畴表。

判断范畴表: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协同性。

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

先验判断范畴的意义在于,它使在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中呈现的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在范畴的分析综合中走向概念判断思维,即由直观表象转向量的、质的、关系的、模态的概念判断思维。

在判断范畴,认识从感性的直观进入了知性的思维,并迈向理性的衔接。

第三,心灵再进一步是先验的纯粹理性,即由“我思”的统觉判断,以三段论的推论方式,展开纯粹理性推论的必然判断。

在康德看来,无论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的直观表象,先验知性的判断范畴的分析综合,先验理性的统觉推论,都是先验的心灵方式,唯有这样的先验心灵方式,才以一种必然的和严格的普遍性,引导我们从感性进入知性进而进入理性,走向了认识发生的各个环节。

什么是先验知识呢,康德指出“先验知识即完全不依赖任何经验而发生的知识。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经验性知识。

即只有通过后天的经验才能获得的知识”。

至于怎样认定先验知识,康德的标准是: “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就是区别先验知识的可靠标志,两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形成(构造)经验的能力 知性——形成(构造)知识的能力 理性——形成(构造)原理的能力
(二)先验方法论
阐明了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有正确使用的
法规,必须对其先验使用的方法加以“训 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 粹理性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 建立一种有关经验或现象的“内在的”自然 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三、该书每部分具体解析
(一)先验要素论——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1、在先验感性论这部分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 认识能力(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 间和时间去整理自在之物刺激感官所引起的感觉材 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P4) 经验如何可能——直观+形式(时间,空间) 2、考察途径:先排除知性概念所带来的一切,只 留下经验性的直观;再把直观中属于感觉的东西东 西分开,只留下纯粹直观和现象的单纯形式; 这样就到达了作为先天知识原则的两种感性直观的 纯粹形式——空间和时间。
(一)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1)先验分析论 一般逻辑与先验逻辑:前者是关于思维形式的规则,后者是 在思维中对象的构建 9、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即知性的形式,十二知性范 畴的前期,量、质、关系与模态(程度,契机)
(一)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前二者是关于直观对象是数学性范畴,后二者是关于对象实存的 是力学 性范畴;前者针对直观对象,后者针对对象的实存
(一)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13、一般先验演绎的原则:它们必须被认作经验之 可能性(无论是直观还是思维)的先天条件。 概念先天地和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思维的主观条 件如何具有客观的有效性,结果通过原因建立起来, 并从中产生,而不只是附加在原因上的。 14、向范畴的先验演绎过渡:范畴作为先天概念的 客观有效性的根据在于,经验(按其思维形式)只 有通过范畴才是可能的。 15、一般联结的可能性
的概念扩展到超出一切可能经验之外的构成性原则。
第三章 纯粹理性的理想(上帝) ——比理念显得还要更远离客观实在性,是一种实践的 力量。理性的理想是那个仅仅出于理性中的对象,也被称之 为原始存在者,就它在自己之上没有任何东西而言,称之为 最高存在者。(P463)


知性、判断力、理性:概念、判断、推理 知性作用范围:“知性不是直观能力,是借助于概念的认识方式。判断 就是一个对象的间接的知识,因而是对于一个对象的一个表象的表象。 知性可以被表现为一种做判断的能力。(P62)”因此,基于判断与知 性的关系,康德在判断的基础上阐明了知性的作用范围和全部内容。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写作背景
二、全书框架 三、该书每部分具体解析
(一)先验要素论 (二)先验方法论 四、结论
一、写作背景
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
休谟问题 知识何以可能
二、全书框架

1、主线: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 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 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 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 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了最终的 判决和判定。(P2)




第二卷 纯粹理性的辩证推论 第一章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先验心理学) ——谬误推理在于一个理性推论在形式上是错误的,而 其内容则是可以随便的 ,如我思故我在 第二章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宇宙论) ——是关于先验理念的四个冲突,这四个命题无论从正 面还是从反面来说都是可以论证的。包括世界在时间空间有 限与无限问题、世界是否存在单纯之物、世界是否存在自由 以及世界是否有绝对必然的存在着问题。 ——理性只能充当调节性原则,而不是理性把感性世界


10、纯粹的知性概念,或范畴 杂多——想象力——综合——范畴——先天知识 范畴表 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范畴: 自存性与依存性(实体与偶性); 原因性与从属性(原因与结果); 协同性(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模态范畴: 可能性——不可能性; 存有—— 非有; 必然性——偶然性。


(3)先验辩证法
问题:理性本身、也就是纯粹理性,是否先天地包含有综合原理和规则,以及这 些原则有可能存在于何处? 理性推论不是针对直观,而是针对概念和判断 第一卷 纯粹理性的概念:推论的材料,理念,理性概念用来统握,知性概念用 来理解 第一节 一般理念: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第二节 先验理念:知性在经验中的一切运用有诸范畴作为指导,同样理性推 论的形式按照范畴应用于直观的综合统一上,也需要先验理念的指导,它们将根 据原则而在全部经验的整体上对知性的运用做出规定。 大前提 第三节 先验理念的体系 先验理念的三个等级:我们知道一切先验理念都能纳入三个等级之下: 第一级包含思维主体的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 第二级包含现象的诸条件系列的绝对统一; 第三级包含思维的所有一般对象之条件的绝对统一。思维主体是心理学对象, 一切现象的总和(世界)是宇宙学的对象,而包含有一切能被思维的东西的可能 性的至上条件的那个东西(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者),则是神学的对象。所以纯粹 理性就为先验的灵魂学说、先验的世界学、并最后为先验的上帝知识提供了理念。 (P283)从而第一个出现的是谬误推理,第二级出现的是二律背反,第三级出 现的事理性的理想。

(一)先验要素论——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第一节 空间 2、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外感官:把对象表象为在心灵(主体)之外、并全都在空间中 的属性功能; 确定对象的形状、大小以及相互关系,作为先天给予来描述 3、空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将空间概念解释为一条原则,广延 第二节 时间 4、时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 内感官:心灵借以直观自身或直观它的内部状态的功能属性; 一切属于内部规定的东西都在时间的关系中被表象,一维,同 时和相继 5、时间概念的先验阐明 运动的相继性

(一)先验要素论——第一部分 先验感性论
直观—— 知识与“对象”发生“直接关系”的(通道); 只在对象被直接被给出时才发生直观; 对象以某种方式刺激内心时直观对象才是可能的; 感性—— 通过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 种能力(接受能力、接受性); 只有感性才提供出直观;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

(一)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16、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知性本身无非是先天地联结并 把给予表象的杂多纳入统觉的统一性之下来的的能力 17、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是知性的一切运用的最高原则 一切直观的可能性与感性的关系中的最高原理:一切直观杂 多都从属于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条件 一切直观的可能性与知性的关系中的最高原理:一切直观杂 多都从属于统觉的本源—综合的统一的诸条件之下。 18、什么是自我意识的客观统一性:统觉的先验统一性是使 一切直观中给予的杂多都结合在一个客体概念中的统一性。 19、一切判断的逻辑形式在于其中所含概念的统觉的客观统 一 判断是使给予的知识获得统觉的客观统一性的方式。
(一)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 先验逻辑
该部分概述:这部分的先验逻辑阐明了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 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关于对象的知识,即自然科学 知识 。(序言P4) 人类知识的两个要素:(接受性的)直观和(自发性的)概念; 感性:感受对象刺激产生表象的接受性;直观的能力和方式; 知性:自己产生表象的自发性;思维的能力和方式; 先验逻辑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知性和判断力的先验分析 论,另一部分是关于理性的先验辩证法。
(2) 原理分析论 对于判断力的一种法规,指导判断力把含有先天规 则之条件的那些知性概念运用于现象之上。 第一章 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 纯粹知性概念唯有在其下才能得到运用的那个感性 条件,即纯粹知性的图型法,范畴和现象的第三者, 感性和知性的中介 第二章 一切纯粹知性原理的体系 在这些条件下从纯粹知性概念中先天推出、并成为 其他一切先天知识之基础的那些综合判断 第一节 一切分析判断的至上原理:矛盾律 第二节 一切综合判断的至上原理:每个对象都服 从在可能经验中直观杂多的综合统一的必要条件。

2、总任务:“要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பைடு நூலகம்又扩 展了知识内容的真正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P3)”
3、原则: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被称之为“哥白 尼革命”。(P3)” 4、在康德看来,知识是先验主体(心灵或自我)用理性概念(范畴) 形式整理了感觉经验(直观)所形成的,即他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 知识(判断)的构成——直观(经验资料)+概念(理性形式) 分析判断——谓词的含义包含在主词中;只依靠概念的含义就能断定真 假,必然的、先天的; 综合判断——谓词的含义不必然包含在主词中,须通过经验的协助才能 知道真假,或然的、经验的、扩展的; 先天综合判断——必然的、综合的、先天扩展的 5、总框架: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前 者讨论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后者讨论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 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


第三节 纯粹知性一切综合原理的系统展示



1、直观公理 (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 2、知觉的预测 3、经验的类比 (在一切现象中,实在的东西作为感觉 (经验只有通过对知觉作某 种必 的一个对象具有内包的量,即具有一个度) 然连结的表象才是可能的) 4、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公设 (1)凡是(按直观和经验概念)与经验的形式条件相一致的,才是可能的。 (2)凡是与经验的(感觉的)质料条件相关联的,就是现实的。 (3)凡是其与现实东西的关联是按照经验的普遍条件而得到规定的, 就是(在实存上)必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