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题临安邸》,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文化自信。
2.语言建构与应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朗读、背诵能力,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提升语言表达技巧,增强语文学科素养。
3.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寓意,锻炼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题临安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诗意,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歌背景的介绍,我感觉可能还需要更加深入一些。学生们对于诗人林升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还不够充分,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情境。
在讲解诗歌重点难点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举的例子不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还有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可能还不够及时。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在创作练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仿写一首以“题某地”为主题的古诗词,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中的《题临安邸》。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览名胜古迹时,是否有过被美景陶醉,仿佛穿越时空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有密切关系。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有个性化体验)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示儿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设计意图:设计“题解”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这首诗的认识和理解】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1、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在字里行间。

)2、指导书写“熏”字。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师: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的能力](一)学习前两句。

题临安邸教案范文

题临安邸教案范文

题临安邸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词的韵律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前途的忧虑;(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心态;(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2. 理解诗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 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2. 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讲解课件或黑板;2. 准备与诗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 准备朗读、默写等教学用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简介《题临安邸》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预测诗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3)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如韵律、意象等。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2)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3)学生背诵诗文,教师检查。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6.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回家后,将自己的朗读或背诵视频至学习平台;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得失,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其他描写临安的诗文,如林升的《山园小梅》,对比两者的异同,进一步理解《题临安邸》的意境和情感。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理念】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

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化的课堂。

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文本解读】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

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

《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南面临的命运。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2、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策略】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

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

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

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2、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

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正是从不同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

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会对历史上曾经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简介:本课设计,紧扣住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带着学生读中理解、感悟情感、熟读成诵。

遵循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点,在朗读与表达中让学生“言”“意”得以生长。

同时基于学生学情,引入背景资料和同类诗词,让学生通过资料、通过诵读走近诗人的时代生活,走进诗人的内心,进而体会情感。

课文简析:《古诗三首》是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紧扣“爱国情怀”单元主题,由《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分别为宋朝和清朝不同年代的诗作,但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本课要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其中“杭、恃、拘”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祭、熏”笔画较多,“哀、乃”容易与“衰、及”混淆,书写时容易多笔少画,要注意辨析。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题临安邸》是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创作的一组诗,共315首,教材选的是其中一首,此诗是诗人在镇江应道士所邀为祭风神、雷神而作,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

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一开始会停留在字面上,对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体会不深。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之后,借助注释、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同类诗词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1. 认识“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人教版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人教版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教案设计:《题临安邸》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题临安邸》全诗,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掌握诗歌中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林升爱国情怀的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培养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题临安邸》的字面意义和深层情感,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

难点: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体会林升的爱国情怀,以及将这份情感转化为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材料:《题临安邸》原文及注释、林升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南宋末年历史背景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PPT课件、音频朗读材料、历史地图。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题临安邸》全诗,尝试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并搜集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故事导入:以简短的故事形式介绍林升的生平,特别是他作为南宋末年爱国诗人的身份和时代背景,为理解《题临安邸》的情感基调做铺垫。

设疑激趣:提出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末年的诗人,面对国家的危亡,你会写下怎样的诗句来表达你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引入《题临安邸》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约10分钟)朗读指导:播放《题临安邸》的音频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自主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注意停顿、重音,尝试体会诗人的情感。

初步解读: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字面意义的理解,教师适时补充和纠正。

(三)深入解读(约20分钟)关键词解析:选取诗歌中的关键词,如“临安邸”、“暖风”、“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含义,并讨论这些词汇在诗歌中的作用。

通过关键词的解析,逐步揭示诗歌的深层情感,即林升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批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 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题临安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生活的愤慨。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深刻内涵。

2、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以景衬情的写作手法,以及诗歌背后所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大意。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社会现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繁华景象图片或视频,如西湖美景、热闹的街市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看到这些景象,你们觉得当时的南宋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南宋的社会状况。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题临安邸》,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再集体朗读。

(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邸”“休”“熏”“直”等字词的含义。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青山之外还是青山,高楼之外还是高楼,西湖边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温暖的风把游人吹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如“山”“楼”“歌舞”“暖风”等,体会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4、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让学生思考:“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指的是谁?诗人为什么这样说?(3)引导学生分析:“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5、体会情感(1)结合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情况,让学生理解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题临安邸》经典教案

《题临安邸》经典教案

《题临安邸》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题临安邸》的基本内容、作者及背景知识。

o理解诗中的意象、语言特色及表现手法。

o学会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o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诗中表现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o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掌握《题临安邸》的基本内容和诗歌特色。

o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难点:o深入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

o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o研读《题临安邸》原文及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林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o准备课件,包括诗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等内容。

o收集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辅助教学。

2.学生准备:o预习《题临安邸》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o收集与《题临安邸》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诗歌鉴赏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o教师展示一幅南宋临安城(今杭州)的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南宋历史的兴趣。

o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幅图片展示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吗?有没有了解过南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感受。

2.新课讲解(15分钟)o教师简要介绍南宋的历史背景和《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

o朗读《题临安邸》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o逐句讲解诗歌的意象、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o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3.深入探究(15分钟)o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如:“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和‘西湖歌舞几时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看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o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

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
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意。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目标的确立,注重了学习的梯度。

第一目标的确立是理解诗的意思,是对古诗的初步解读;目标二是体会古诗之意味,是精细解读;目标三是挖掘古诗之意蕴,尝试习作,为深度解读。

)
教学过程:
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

(出示《题安林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

(指导熏、邸的书写)
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了解宋朝历史。

3.指导朗读。

(通过醉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
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引导读诗。

2.讨论交流:朝廷、达官贵人到底在干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1)“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

(2)在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怎么看出来的,说明达官贵人什么问题?(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3)诗的第二句是什么句,谁问谁?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①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②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③想到这里,我们义愤填膺,帮着诗人大喝一声:西湖歌舞马上休!(板书:休。


(通过细致地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透过“醉”你感觉那些达官贵人怎样的心态呢?
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3.是啊,作者是怎样将揭露权贵糜烂生活和饱含愤恨、不瞒的诗歌展现的呀?
4.现在你们明白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书写“醉”了吗?(整合板书)
(通过“醉”“休”体会感情,形成一个感情的冲撞,使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


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教师感言:劝诫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河破碎驻杭州。

卧薪尝胆兴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给孩子们一个表白自己的机会,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教师的感言透露出平等的课堂,也是一个延伸。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