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比较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中日谚语的对比

中日谚语的对比

中日谚语的对比【篇一:中日谚语的对比】摘要在我国的语言学研究中,注重文化与语言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谚语是来源于人民生活的语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民俗、文化和心理。

笔者以文化语言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中日动物谚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和对比中日两国的动物谚语,探究两国在民俗、文化及心理上的差异。

首先,本文统计了两国动物谚语中各种动物出现的条目数量,比较了两国各类动物谚语的数量差异,分析其中的原因。

本文根据条目数量的排序结果,挑选了马、虎、犬、鸡四种动物,研究和阐述了带有这些动物的谚语所表达的基本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军事经验及处事经验等方面,并探究其中所体现的两国独特的观念和历史文化。

其次,本文比较了中日两国马、虎、犬、鸡谚语的表述与意义。

将两国谚语分为表述与意义相同、表述相同,意义不同、表述不同,意义相同和表述与意义都不同这四种情况,重点分析了表述与意义相同、表述相同,意义不同及表述不同,意义相同这三类情况,比较了两国谚语在表述与意义上的差异,并推测可能存在的原因。

第三,本文总结了中日两国谚语中马、虎、犬、鸡这四种动物的形象和特点,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两国谚语中这些动物形象和特点的异同,试图揭示产生差异的地理因素、心理因素和传统文化因素。

本文希望通过比较中日的谚语可以帮助对外汉语的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两国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希望这项研究的成果能为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减少教学中的文化误解,为将来的教学或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谚语,民俗,文化,心理abstractamong all the linguistic research,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relations has been ofconcern. proverbs are derived from living language, they have a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beings. from the proverbs, we can know a countrysfolk customs, culture and psychology. proverbs have different varieties, this time theanimal-related proverbs are the main object of the study. cultural linguistics are thetheoretical basis ofthe study. through the study and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japanese animal-relatedproverbs, we can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japan in folk customs, culture and psychology. also we can try to know the reason.firstly, the number of animal-related proverbs will b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wewill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find out the reas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weselected quot;horse quot;, quot;tiger quot;, quot;dog quot;, quot;chicken quot; these four animals as the main focus of theanimal-related proverbs. we will research and trying to find out the basic meaning ofthe proverbs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military experience and the experienceof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nd we also try to explore the unique concept , history andculture ofthe two countries among these proverbs.secondly, chinese and japanese quot;horse quot;, quot;tiger quot;, quot;dog quot;, quot;chicken quot; animal-relatedproverbs will be compared in expressions and meanings. we p>在诸多国家中,日本因其文字体系、文化根基与中国有渊源关系,导致日本人学习汉语的过程和欧洲或美国等国家的学习者有很大的不同,遇到的困难也具有其特殊性。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篇一一、引言谚语作为语言的瑰宝,既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也展现了各个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上虽存在诸多差异,但在关于动物、自然、人的主题上,汉日谚语中也有不少共通之处和独特的表达。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汉日谚语,进一步探讨其文化内涵与表达方式的异同。

二、关于动物的谚语对比(一)共通之处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人们都将动物作为重要的比喻工具,体现在各自的谚语中。

例如,“蚂蚁搬家,蛇出洞”和“秋を老さして知らない鼠”,两句话都传达了预兆性的事件。

其中,“蚂蚁搬家”在中文里是“将有变化”的征兆,“鼠不知道秋天老”在日语中则是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二)差异之处然而,汉日谚语在关于动物的表达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如“虎落平阳被犬欺”反映了中国对老虎的敬畏,而日本则没有类似的表达。

而日本的“鹿の姿に歩む”则表达了从容不迫的姿态,这在中文谚语中并不常见。

三、关于自然的谚语对比(一)共通之处汉日谚语中,自然主题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无论是中国的“风大吹折了门头柳”,还是日本的“雨はまどの花を吹く”,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观察自然变化所获得的经验。

(二)差异之处汉日谚语在表达自然主题时,也各具特色。

如中国的“天有不测风云”强调了自然的不可预测性,而日本则有“天は晴れども雲が移る”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此外,中国谚语中常以山川河流为背景,如“山高皇帝远”,而日本则更注重季节变化和植物生长的规律。

四、关于人的谚语对比(一)共通之处在关于人的主题上,汉日谚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和“人間の思いは遠くにあるものを思ぶのと共通でし”(人都爱憧憬遥远的东西),两句话都表达了人们有远见卓识的重要性。

(二)差异之处尽管如此,在关于人的主题上,汉日谚语的表达仍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有“不打不相识”,而日本则有“争いの仲間が親しくなる”(争执的朋友更亲近)。

汉日成语谚语对比研究

汉日成语谚语对比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日成语谚语对比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061105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语言文化交流有悠久的历史,探讨两国的语言文化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很多学者都投入了对汉日两国语言的对比研究,从不同视角和不同的切入点进行了探索。

就成语谚语这一领域的研究而言,有很多硕果,也有缺憾,那就是学者们都纷纷投入到同源成语谚语的研究中去了,或是笼统的对比汉日成语谚语,鲜有学者作不同源成语谚语的对比分析。

对汉日同源和不同源的成语谚语进行对比研究,或许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全面一些。

对比研究同源成语谚语,可以知道成语谚语被借用后由于受本国文化历史地理诸因素影响,会出现变形改造现象,以此来认识两国人民在文化心理上的差异。

而不同源成语谚语由于土生土长性,更能表现出不受外国文化影响的本国文化心理特色。

同时,不同源成语谚语表现出的相似之处,表现出的某种“不约而同”,也助于我们了解两个民族在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和相通之处。

两国的成语谚语都具有具象性,重情感描述。

不过汉语突现的是大气,有着较为严谨的逻辑结构,喜欢总结;日语则表现出了特有的灵气,并且它的粘着语结构和日本人民“内外有别”的心理导致了日语的成语谚语呈现出更多的暧昧模糊性。

另一方面,“大陆文化”的汉语和“岛国文化”的日语在差异中又不时出现“巧合”,这也能透过成语谚语得到真切的反映。

关键词:汉语日语对比,成语,谚语AbstractThere is a narrow strip of wate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intercommunion of historical cultur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of long standing. Discussing the two countries’ characteristics on lingual cultur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Many academicians have devoted on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 From different visual angle and cut-in point, they have explor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languag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With regard to the field of idiom-adage, there are both many great achievements and regrets. One after another, academicians research on homologous idiom-adages or generally compare Chinese and Japanese idiom-adages. There are few academicians making analysis of heterogenous idiom-adages so that it is also a vacant research domain.Comparing Chinese and Japanese idiom-adages from homologous and heterogenous aspects can make us understand completely. Firstly, making comparison research on homologous idiom-adages can know that the borrowed idiom-adages will appear distortion and alteration because of the local country’s culture, history and geography. This explains the cultural mental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people. Secondly, heterogenous idiom-adages can reflect local cultur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not be affected by foreign culture because they are native-born. The similarities of heterogenous idiom-adag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can help us know that the two nations have similarities in cultural mentality.The two countries’ idiom-adages both have concre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emotional description. But Chinese language is good at summarizing, having more precise logical structure. While Japanese language presents much of obliquity and illegibility because of its agglutinative structure an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inside and outside of Japanese people. Although it differs in thousands ways between Chinese language –continental culture and Japanese language – insular culture, there are also many coincidences. This can be reflected clearly by the study on idiom-adages.Key word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Language, Idiom, Adag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

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

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篇一:日本谚语与中国谚语论文】引言1.1 先行研究 1.1.1 中国谚语的先行研究谚语是汉语里数量之多、运用广泛、使用频率很高且历史悠久的一种语言形式。

早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谚”这个词。

其中谚语出现最多的当属《春秋左传》, 这就说明了“谚”这个词在先秦时代就已使用。

历史典籍中“谚”的解释有很多,如:“谚,俗语也”《礼记大学》;“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

古籍中关于谚语的解释反映了前人从不同角度总结出谚语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好马不吃回头草”等就是谚语中的经典。

中国古代典籍如《史记》、《左传》《汉书》以及《国语》等都引用了许多谚语。

在现代,与谚语有关的专著也很多,如:朱雨尊《民间谚语大全》;《汉语谚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谚语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其中,在温端政编写的《谚语》一书中,对谚语的名称性质、产生发展、语法功能、语义和结构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向我们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谚语。

1.1.2 日本谚语的先行研究日语中谚语的数量也很多,研究谚语的著作也是浩如烟海。

与谚语相关的工具书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遍及日本各个有影响力的出版社,像三省堂、东京堂、明治书院等都出版过专门的研究谚语的工具书。

日本谚语受中国文化影响也很深,早年出版的谚语集中出典于中国古籍的谚语约占三分之一。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以动物表意的的谚语,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本早期的谚语集中,成书最早的是《北条氏直时代谚留》,但它收集的谚语数量少且解释也不够完善。

明治时代的主要谚语著作有藤井二男的《谚语大词典》和中野吉平的《俚谚大辞典》,这时的谚语收集范围逐步扩大;战后高桥源一郎编写的《故事成语谚语词典》侧重于收集汉语成语谚语;此外小学馆出版的《故事谚语辞典》则主要阐述了日语谚语与中国传统谚语的联系。

随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语言学”。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刘晶【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

作为语言表现形式之一的谚语更是其民族文化的写照,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其中蕴含着该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在文化等诸方面都互相影响。

众所周知,随着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许多的中国谚语也随之传入,但是,通过查阅日语辞典及对日本人使用的谚语的调查来看,由日本人自己创所作的谚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因此,对于中日两国人民所使用的谚语,特别是中日非同源谚语,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本文中,我决定对中日非同源谚语进行研究。

主要对在音声、句子结构变化、表达方式、语用论及修辞手法方面的中日谚语的特征及谚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对各自国家的谚语有着怎样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分析研究。

第一章中,首先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对象、方法后,总结相关先行研究,并对本论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

迄今为止,关于谚语的研究多限于以表面形式为重点,只比较外观的异同以及对意义与语用的比较的论文,而对于中日同源与非同源谚语的研究还不多。

因此,本论文将从广义角度考查中日非同源谚语的比较研究。

在第二章中,对中日谚语分别与惯用句、成语和格言进行了区分,并对中日谚语的诞生和传承进行了阐述。

在第三章中,首先对中日同源谚语从发音、形式结构和语用方面,在传入日本后进行的改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

并且,本文对中日非同源谚语从语源、发音、句子结构变化、语用论以及修辞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特别对中日谚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做了对比研究。

第四章是对本论文的综合性考察,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

中日两国谚语在自然环境、宗教、思维习惯、世界观及心理认知的影响下,产生了各自与众不同的谚语。

希望以上研究对于今后的谚语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及价值。

【关键词】:中日对比谚语非同源文化【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H136;H36【DOI】:CNKI:CDMD:2.2009.107532【目录】:∙摘要5-6∙要旨6-10∙第一章序論10-15∙ 1.1 研究の目的と意義10-11∙ 1.2 研究方法と对象11∙ 1.3 先行研究及び本論の位置づけ11-15∙ 1.3.1 中国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1-12∙ 1.3.2 日本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2∙ 1.3.3 中日の諺についての对照の先行研究12-13∙ 1.3.4 先行研究の不足と本論の位置づけ13-15∙第二章諺の誕生と伝承15-27∙ 2.1 諺と慣用句、成語、格言についての限定15-19∙ 2.1.1 中国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定義15-16∙ 2.1.2 中国語の諺と慣用句、成語、格言についての限定16-17 ∙ 2.1.3 日本語の諺についての定義17-18∙ 2.1.4 日本語の諺と慣用句、成語、格言についての限定18-19 ∙ 2.2 中日の諺の誕生と伝承19-27∙ 2.2.1 中国語の諺の誕生と伝承19-22∙ 2.2.2 中国語の諺の特徵と分類22-23∙ 2.2.3 日本語の諺の誕生と伝承23-24∙ 2.2.4 日本語の諺の特徵と分類24-26∙ 2.2.5 まとめ26-27∙第三章中日の諺についての对照27-62∙ 3.1 中日同源の諺27-32∙ 3.1.1 語源から27∙ 3.1.2 日本に伝えられ後の改造27-30∙ 3.1.3 日本に伝えられ後の変化の原因30-32∙ 3.2 中日非同源の諺32-62∙ 3.2.1 語源から32-34∙ 3.2.2 音声による差異34-39∙ 3.2.3 文の流動性による差異39-41∙ 3.2.4 表現方式による差異41∙ 3.2.5 意味論上による差異41-43∙ 3.2.6 修辞学の運用による差異43-49∙ 3.2.7 中日非同源の諺による社会文化49-62∙第四章結論と今後の課題62-66∙ 4.1 研究のまとめ62-64∙ 4.2 今後の課題64-66∙注66-68∙参考文献68-71∙論文発表71-72∙謝辞72-73∙研究生履歷73。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2024年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范文

《汉日谚语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篇一一、引言谚语,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不仅在汉语中广泛流传,也在其他语言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着重对汉日两国的谚语进行对比研究,以关于动物、自然、人的谚语为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

二、关于动物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动物谚语在汉语中,以动物为主题的谚语数量众多,如“鲤鱼跳龙门”、“虎落平阳被犬欺”等,这些谚语往往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物形象,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和寓意。

2. 日本语中的动物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以动物为主题的,如“虎の子を取り巻く者が立ちつくない”(虎毒不食子)等,这些谚语同样借助动物形象来表达日本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观念。

3. 汉日动物谚语的对比汉日两国的动物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更注重形象生动,通过具体的动物形象来传达寓意;而日本谚语则更注重抽象的哲理表达,往往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来传达道理。

此外,在具体内容上,汉日两国的动物谚语也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和观念上的不同。

三、关于自然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自然谚语汉语中的自然谚语多以山水、气象等自然现象为题材,如“春雨贵如油”、“秋高气爽”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2. 日本语中的自然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以自然现象为题材的,如“春雨の泥棒”(春雨骗子)等,这些谚语同样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3. 汉日自然谚语的对比汉日两国的自然谚语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更注重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赞美;而日本谚语则更注重通过自然现象来传达某种道理或情感。

此外,在具体内容上,汉日两国的自然谚语也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自然观念上的不同。

四、关于人的汉日谚语对比1. 汉语中的人的谚语汉语中关于人的谚语数量众多,如“人无完人”、“知人者智”等,这些谚语反映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2. 日本语中的人的谚语日本谚语中也有很多关于人的表达,如“人間の知恵は大きい”(人的智慧是伟大的)等,这些谚语同样体现了日本文化对人的理解和认识。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毕业论文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题目: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主要任务:1.收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数据2.研究文献资料,选定毕业设计题目3.撰写开题报告4.撰写论文5.结合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6. 定稿需要提交的文档:1.开题报告2.任务书3.文献综述4.毕业论文发出任务书日期:完成期限:指导教师:系部主任: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

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它包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以及丰富的情感。

同时,它凝聚着人们文化的精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中日隔海相望,在文化的各方面相互影响,因此谚语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众所周知,随着汉字和儒学传入日本,许多谚语也随之而入,通过日本人使用谚语的调查来看,这个话题非常值得研究。

在本文中,我是如此架构的:首先,第一章是序论,主要阐述了该论文的选题动机以及明确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同时简述了以前对谚语研究过但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其次,第二章中对中日谚语定义以及它们的惯用句意向作以对比。

另外,第三章中分别详细阐述了中日谚语对比研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之处,并且对本章节作以归纳总结。

最后,第四章中对本论文综合性考察,总结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并作出结论。

同时在最后一章中对于谚语又提出了独特吸引人的两个话题,并且希望将此话题作为以后的课题,进一步深入探讨。

中日两国因地理位置、环境、世界观的不同,谚语也是有所差异,希望以上研究对今后的谚语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中日对比;谚语;文化;惯用句;中日谚语异同点- I -浅谈中日谚语对比研究要旨諺は一つの民族の集団の知恵の結晶で、言語の精華である。

諺を学んで研究して私達に一つの民族の歴史の文化と風俗習慣を理解するように助けることができる。

諺は人々が日常生活の中で総括したので、それは人々の生活、知恵と豊かな感情を含んでいる。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中日两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中日的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是体现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谚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它集中了一国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反映了民族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中日两国的谚语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日谚语的特点、文化背景及谚语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一、中日谚语的特点中文谚语在长期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慧和智慧。

中文谚语常常是用简短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具有哲理的观点,它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和富有音韵的语言,简练地表达出一种哲理,以极短的文字,确是大智慧之卓越表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谚语,表达了中国人对群体合作与拼搏奋斗的重视。

日语谚语在日本的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它反映了日本人民的成语和言行技能。

日语谚语精炼、生动、形式多样、表达力强,它通常取于古典文学、宗教和民间传统。

日语谚语常常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表达出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七転び八起き"(七次摔倒,八次起来),"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猴子也会从树上掉下来)等谚语,都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日式哲理。

二、中日文化背景的异同1.中文谚语的文化背景三、谚语对生活的影响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关于生活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反映在中国的谚语中。

中国的谚语通常是富有民间智慧和聪慧,它们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谚语,表明了中国人对领导者的重视和依赖。

日本人民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智慧和观点。

日语谚语富有哲理和深刻的表达方式,它们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勇者大胆、暗雲の来る曙”(勇敢者胸怀大志,预感到不祥之兆),以及“志が高く、道より遠く”(心有恒则事竟成),这些谚语都反映了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谚语和日语谚语的比较研究
谚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人类智慧的闪光,是各民族文化的浓缩。

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从中折射出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谚语翻译文化差异比较研究谚语是人民大众根据自己长期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来,并经过千万人的传诵、锤炼、加工完善而流传于世的。

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谚语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要把语言凝炼、富于表现力的汉语谚语译为符合日本民族表达习惯的日本谚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汉语谚语的潜在含义。

另方面要选用最能贴切地表现汉语意义的日本谚语。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深入地研究汉语谚语及日本谚语表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从而使译文更加妥当。

一、日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1.直译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不仅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谚语,其日语表达或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汉语,或是删减、增加、更改个别字,或是根据日语的表达方式借用汉语相应谚语的部分用词或通过释义创造出来,因此这些谚语在形式虽然与汉语不尽相同,但意思基本上是完全对等的,此类谚语在翻译时
可采取直译的方法。

2.意译
日本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谚语。

此类谚语的构成受到了日本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此类谚语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汉语的话,有时会使中国读者无法理解或接受。

这时就不要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而影响内容的正确表达,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喻意翻译出来。

3.等值译法
如直译和意译一样,等值译法也是日语谚语翻译时常被使用法。

等值译法又常被称为借用法、代替法或对译法,是将源语谚语翻译成与目的语相似或意思相近的谚语。

有一部分的日语谚语与汉语谚语无论在文化内涵、形式还是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很相似,这时若采用等值译法,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形式,较易为读者所接受。

但是采用此方法的话必须慎重考虑,一部分的日语谚语虽看起来和汉语谚语相似,但实际上在语感细微之处可能是存在着差异的。

而且在翻译日语谚语时应尽可能的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

因此,在翻译不太包含有民族特征和历史典故的日语谚语时可以采用等
值译法。

二、日语谚语翻译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文化作为社会现象,是一定的人的群体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般
认为文化可分为表层、中层、深层这三个不同的层面。

表层文化,又称器物文化,指的是有形的、可感知的物质及精神的产品,如饮食、服饰、器具等;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礼仪风俗、行为准则等;深层文化指的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

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翻译谚语时,译文大都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犯了就词译词的毛病,没有很好的进行文化处理。

这也成为学生学习日语的一大盲点。

因为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过程,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负载着社会意识和文化传统。

因此,可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翻译的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如果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谚语、流行语就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

1.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

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

由于生活环境、社会背景等的差异,中日两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

比如,中日两国对“鬼”的感觉是有所不同的。

活跃在日语谚语中的“鬼”与中国的“鬼”是不同的,它不是死人的灵魂,而是一种妖怪,在日本人的心中,鬼有邪恶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神的
一面,它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对人类进行惩罚的同时也会保护人类。

所以在日语谚语中鬼的寓意虽有负面的成分,但也有富有生活情趣,让人感到温存亲切的成分,它的寓意具有混合性、多元性。

此外,从有关“猫”等有关动物的谚语中,我们还可以窥探出中日两国人民对其价值的评价是不同的。

在日语中,有关“猫”的谚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猫或被当做目不识珠的无能之辈,或被当做馋嘴贪吃的无用之才,或被当做素养不高的庸才,或被当做忘恩负义的不耻之徒。

而在汉语中对“猫”的评价并没有如此强烈的负面色彩。

2.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指主体获取、加工、输出信息的方式,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一般说来,“中国人习惯于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待事物,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应用,习惯于从侧面说明、阐述外围环境。

重辩证思维、重意合,表现在语言上,汉语常用大量涵义概括指代笼统的抽象名词去说明事物,阐述道理。

而日本人重形合,注重即物性、直观性、实用性,对具体事物较为关心,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谚语中有明显的体现。

另外,中日两国也都擅长形象思维,但中国是以农耕或畜牧为主的大陆国家,而日本是靠海为生的岛国,孕育汉语和日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同一事物在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给人的具体形态是不一样的。

这在自古流传下来的充满智慧的谚语上有明
显的反映。

3.审美情趣的差异
审美情趣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审美倾向,既有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同属东方文化,总体说来,两个民族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但在审美情趣方面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

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是宏大取向,而日本特有的岛国风土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情趣,芳贺绥将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归纳为:追求小巧细致,崇尚简洁、余韵,爱好残缺美,喜好风流与风雅。

日本人钟爱樱花,樱花花期一般只有十天,这种转瞬即逝的美是日本人审美意识最合适的象征,同时它也体现了日本人的无常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谚语是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文化的浓缩。

通过对日汉谚语翻译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只有了解了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谚语的正确含义,准确地做好翻译等工作,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记录和储存文化,并使文化的传播成为可能。

总之,不同的民族之间,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使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角度也不同,所以,译者永远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处
理是否得当至关重要。

译者应当是了解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使者,不懂文化就不能真正领会语言,更不用说把它译成另外一种文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