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

合集下载

氯吡格雷的描述

氯吡格雷的描述

氯吡格雷的描述氯吡格雷,这可真是个神奇的小药片呀!你可别小瞧了它,它在咱们的健康领域里那可是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呢。

咱就说,这身体啊就像一部精密的机器,有时候血管里会出现一些“小状况”,就好比道路上出现了一些障碍物。

而氯吡格雷呢,就像是个勤劳的“清道夫”,能帮着把这些障碍给清理掉,让血液能顺畅地流动。

你想想看,要是血管里堵了东西,那多吓人呀!这就好像家里的水管被堵住了,水都流不出来了,那家里还不得乱套呀!氯吡格雷就能在这种关键时刻发挥大作用呢。

它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就像是给那些调皮捣蛋的血小板套上了一个“紧箍咒”,让它们别乱跑乱聚,乖乖地保持秩序。

这多重要啊,不然血小板们瞎捣乱,那后果可不堪设想。

很多人可能会问,那吃这个药有没有啥要注意的呀?嘿,那当然有啦!就像你去参加一个重要活动,总得知道些规矩吧。

首先呢,得听医生的话,医生让怎么吃就怎么吃,可别自己瞎捣鼓。

医生那可是专业的,他们知道怎么给你安排最合适。

还有啊,吃药期间也得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

要是感觉有啥不对劲的,比如身上起疹子啦,或者觉得头晕乎乎的,那可得赶紧跟医生说呀!这就跟你走路似的,要是路上有个坑,你得赶紧绕过去或者找人来填上,可不能装作没看见就踩进去了呀。

而且呀,吃氯吡格雷的时候可别乱吃药。

有些药跟它一起吃可能就会出问题,就像两个合不来的人凑到一块,肯定会闹别扭呀。

所以呀,一定要把自己吃的药都跟医生交代清楚,让医生来判断能不能一起吃。

咱再说说这药的效果。

那可真是立竿见影呀!很多人吃了之后,身体的状况明显就改善了。

就好像原本昏暗的房间一下子打开了窗户,阳光照进来了,那感觉多好呀!总之呢,氯吡格雷是个好东西,但咱也得正确地使用它。

就像一把好刀,得在会用的人手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咱可不能浪费了这么好的药,得让它为咱的健康好好保驾护航。

所以呀,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和医生好好配合,让氯吡格雷成为我们健康的小卫士!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氯吡格雷说明书

氯吡格雷说明书

氯吡格雷说明书一、药品名称通用名称:氯吡格雷商品名称:_____二、成分本品主要活性成份为硫酸氢氯吡格雷。

化学名称:S(+)-2-(2-氯苯基)-2-(4,5,6,7-四氢噻吩3,2-c 吡啶-5-基)乙酸甲酯硫酸氢盐三、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圆形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四、适应症氯吡格雷用于以下患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1、近期心肌梗死患者(从几天到小于 35 天),近期缺血性卒中患者(从 7 天到小于 6 个月)或确诊外周动脉性疾病的患者。

2、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非 ST 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 Q 波心肌梗死),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置入支架的患者,与阿司匹林合用。

ST 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阿司匹林联合,可合并在溶栓治疗中使用。

五、规格_____六、用法用量推荐剂量为每天 75mg,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1、非 ST 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以单次负荷量 300mg开始,然后以 75mg 每日 1 次连续服药(合用阿司匹林 75 325mg/日)。

2、 ST 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应以负荷量 300mg 开始,然后以75mg 每日 1 次,合用阿司匹林,可合用或不合用溶栓剂。

对于有过近期心肌梗死、近期缺血性卒中或确诊外周动脉性疾病的患者,推荐剂量为每天 75mg。

七、不良反应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血肿等。

2、也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如腹痛、消化不良、腹泻等。

3、少数患者可能会有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

4、还有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

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大量出血、呼吸困难、过敏反应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八、禁忌1、对本品活性物质或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

2、严重的肝脏损害患者禁用。

3、活动性病理性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患者禁用。

九、注意事项1、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如牙龈出血、鼻出血、黑便等。

氯吡格雷临床用途

氯吡格雷临床用途

氯吡格雷临床用途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以下是对氯吡格雷临床应用的详细介绍:1. 急性冠脉综合征:氯吡格雷是一线抗血小板药物,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用于治疗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

氯吡格雷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血栓形成,并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

2.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支架术(PCI)后的抗血小板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以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3.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氯吡格雷可用于预防缺血性卒中和TIA的再发。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氯吡格雷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4. 外周动脉疾病:氯吡格雷可用于治疗或预防外周动脉疾病。

外周动脉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腹主动脉瘤等疾病。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可以改善外周动脉血流,减少疾病进展和风险。

5. 血管内血栓与静脉血栓栓塞:氯吡格雷可用于预防血管内血栓(如乙状结肠癌手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和静脉血栓栓塞(如长时间卧床的患者)等。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减少了形成血栓的风险。

6. 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氯吡格雷是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的重要药物。

它可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预防进一步的心脑血管事件。

7. 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可用于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手术后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在心脑血管手术和介入操作后,氯吡格雷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8. 其他应用:氯吡格雷还可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如可怕综合征(因创伤或手术导致的微血管血栓形成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高危患者,如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淋巴癌患者,氯吡格雷也可作为预防措施。

总之,氯吡格雷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适用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氯吡格雷长期服用,至少要知道这五点

氯吡格雷长期服用,至少要知道这五点

氯吡格雷长期服用,至少要知道这五点提起来氯吡格雷,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它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

被批准用于预防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血栓事件。

然而,是药三分毒,氯吡格雷也不例外,在治病的同时,也能“致命”。

因此,长期服用,至少要知道这五点。

一、用药时机依据氯吡格雷药物说明书,该药物一天服用一次,单次剂量为75毫克。

也就是说,氯吡格雷日剂量为75毫克。

服用时与或不与食物同服均可以。

国内仿制药物的一致性评价结果显示,餐后服用氯吡格雷,可以增加该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但并不影响药效的发挥。

因此,氯吡格雷服用时,要么餐前服用,要么餐后服用,只要固定服药时间即可。

服用过程中不建议随意更换服药时间。

二、漏服后如何处理?众所周知,氯吡格雷是一个前体药物,本身并没有活性。

需要在肝脏CYP2C19的作用下,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而该代谢产物的半衰期为30分钟。

因此,出现漏服后,牢记两个“12”。

如果发现漏服时间距离服药时间小于12小时,则建议马上补服一次,不影响下次服药时间和剂量。

而如果发现时间距离服药时间超过12小时,就不建议补服,只需要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即可。

三、不良反应有哪些?研究表明,氯吡格雷长期服用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最常见的有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皮肤出血瘀斑等。

如果怀疑自己有出血,建议前往医院进行凝血相关的检查,如INR,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计数等。

四、能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正如前面所说,氯吡格雷需要经过肝脏CYP2C19的代谢后才能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

而奥美拉唑或艾司奥美拉唑是CYP2C19的抑制剂,会导致活性氯吡格雷代谢产物的浓度。

因此,不推荐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

但必须使用时,可以选用泮托拉唑或者雷贝拉唑。

五、停药时机使用氯吡格雷期间,切勿擅自停药。

因为过早停药会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

如果不得不停用,建议尽早恢复用药。

临床氯吡格雷药物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药物监控

临床氯吡格雷药物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药物监控

临床氯吡格雷药物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证、注意事项及药物监控常规用药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成人常用剂量氯吡格雷用于以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二级预防,常用口服剂型为片剂,口服,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具体剂量用法如下:◆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Q 波心肌梗死)患者:应以单次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 开始(合用阿司匹林75~325 mg/d),然后以75 mg 每日1 次连续服药。

因为服用较高剂量的阿司匹林有较高的出血危险性,故推荐阿司匹林的每日维持剂量不应超过100 mg。

最佳疗程尚未正式确定。

◆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应以负荷量氯吡格雷开始,然后以75 mg 每日 1 次,合用阿司匹林,可合用或不合用溶栓剂。

在症状出现后应尽早开始联合治疗,并至少用药4 周。

◆在常规服药时间的12 小时之内漏服:患者应马上补服一次标准剂量,并按照常规服药时间服用下一次剂量;若超过常规服药时间12 小时之后漏服:患者应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无需剂量加倍。

儿童常用剂量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近期心肌梗死、近期卒中或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成人常用剂量氯吡格雷用于近期心肌梗死、近期卒中或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二级预防,常用口服剂型为片剂,具体剂量用法如下:◆口服,与或不与食物同服,推荐剂量为75 mg/d。

◆在常规服药时间的12 小时之内漏服:患者应马上补服一次标准剂量,并按照常规服药时间服用下一次剂量;若超过常规服药时间12 小时之后漏服:患者应在下次常规服药时间服用标准剂量,无需剂量加倍。

儿童常用剂量在儿科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剂量调整肝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肝功能损伤患者,无需调整用药剂量。

但肝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经验有限,所以,这些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

肾功能不全者剂量调整肾功能损害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经验有限,所以,这些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使用说明书

 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使用说明书

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使用说明书氯吡格雷(Clopidogrel)使用说明书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用于预防血栓形成的药物。

本使用说明书将为您提供关于氯吡格雷的详细信息,包括药物的作用、用法、剂量和潜在的副作用。

在使用本药物之前,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并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使用。

一、药物作用氯吡格雷属于一类称为ADP受体拮抗剂的药物。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ADP受体,阻断ADP对血小板的刺激作用,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二、适应症氯吡格雷用于以下情况的预防:1.缺血性心脏病:对于患有稳定性冠心病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氯吡格雷可用于预防心肌梗死、中风和血栓形成。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心脏血管介入手术(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氯吡格雷可以降低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风险。

3.出血性中风:对于已经发生过非出血性中风的患者,氯吡格雷有助于预防再次中风的发生。

3.用法和剂量请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用法使用氯吡格雷。

通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口服一次氯吡格雷75毫克,建议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务必不要超过医生建议的剂量,也不要停止使用药物,除非经过医生的指导。

如果错过一次剂量,请尽快补充剂量,但不要一次服用双倍剂量。

4.注意事项在服用氯吡格雷期间,请注意以下事项:- 如果您需要进行手术或牙科手术,请提前告诉医生或牙医,因为氯吡格雷可能会影响止血能力。

- 如果您出现任何出血或瘀伤的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或皮肤瘀伤,请立即告知医生。

- 如果您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请告知医生或药师,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与氯吡格雷发生相互作用。

- 如果您怀孕、哺乳或计划怀孕,请在使用氯吡格雷之前告知医生。

- 氯吡格雷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不良反应、头痛和乏力。

如果您遇到任何副作用,应及时告知医生。

氯吡格雷机制

氯吡格雷机制

氯吡格雷机制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选择性、不可逆性的ADP受体拮抗剂,是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阻断ADP受体P2Y12的功能,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从而预防血管内血小板凝块的形成,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氯吡格雷机制主要是通过与ADP受体P2Y12结合,阻断ADP 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主要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形成血栓,帮助止血。

然而,当血小板过度激活时,会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ADP是一种在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释放ADP,并结合于ADP受体P2Y12上,从而触发一系列化学反应,使更多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形成血栓。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与ADP受体P2Y12结合,阻断ADP对P2Y12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具体来说,氯吡格雷在肝脏内经细胞酯化酶产生活性代谢物(氯吡格雷酯化物),该代谢物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到达血小板,与P2Y12结合,阻断ADP对P2Y12的结合位点,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激活。

ADP受体P2Y12的激活是血小板凝集的关键步骤,所以氯吡格雷的抑制作用可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

一旦血管受损,血小板受到刺激,释放出ADP,与P2Y12结合,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而氯吡格雷的作用就是阻断ADP与P2Y12的结合,从而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氯吡格雷还可以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

例如,氯吡格雷与血小板膜上的其他受体结合,如糖蛋白IIb/IIIa受体,从而阻止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同时,氯吡格雷还可以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减少血小板的收缩能力,进一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总之,氯吡格雷机制主要是通过与ADP受体P2Y12结合,阻断ADP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此外,氯吡格雷还可以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如阻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血小板收缩能力。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1. 引言1.1 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也被称为氯吡格雷。

它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抑制ADP所致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

氯吡格雷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特别是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肌梗死和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同时也可用于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患者。

由于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氯吡格雷被认为是冠心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生在治疗冠心病时常常会选择氯吡格雷作为血小板抑制剂的首选药物之一。

氯吡格雷的广泛应用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选择,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1.2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用于冠心病治疗。

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病变。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原的活化,阻断血栓形成,可以有效预防冠心病发作。

氯吡格雷还可以降低心衰、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梗、支架植入等情况下,氯吡格雷的使用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临床研究表明,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药物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氯吡格雷,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正文2.1 氯吡格雷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凝集,阻止血栓的形成,从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中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氯吡格雷(Clopidogrel),属于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第二代ADP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为无活性的药物前体,需经肝细胞内细胞色素P450酶系活化,其中约85%被酯化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经肠道代谢,仅有约15%氯吡格雷被活化生成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发挥其抗血小板药理作用。

主要机制:为选择性的、不可逆的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P2Y12的结合及继发ADP介导的糖蛋白GPIIIb/III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火化后的氯吡格雷主要是与血小板P2Y12受体结合,阻断其与ADP结合位点,从而持久的抑制继发的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抑制血小板的活性。

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定义:氯吡格雷在临床上作为抗血小板制剂其疗效使大多数患者明显受益,然而,仍有一部分患者不可避免的出现并发症,研究发现,不同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对氯吡格雷呈现低应答(Low responder)或无应答(Clopidogrel nonresponse)的现象称之为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

目前学者们将临床上患者对氯吡格雷呈现不同应答状态的现象称之为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Clopidogrel Response Diversity,CRD)。

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定义:?CRD的相关因素:CYP2C19酶基因多态性、糖尿病、体重指数等因素有关。

脂溶性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和除泮托拉唑外的质子泵抑制剂可通过竞争性抑制影响氯吡格雷活化、增加氯吡格雷应答和无应答几率。

CYP2C19酶作为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酶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不同种族和人群中具有显著差异。

有研究指出,CYP2C19酶基因多态性与该酶活性密切相关。

不同研究对氯吡格雷翻一个多样性产生的机制看法不同,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导致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C 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所谓基因多态性(polymorphism ),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编码的基因序列中,存在由一个或多个不连续等位基因(allele)发生突变。

这种多态性是导致编码的蛋白质(尤其是酶)生物活性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细胞色素P450 酶系中多种代谢酶具有基因多态性,CYP2C19为其中之一。

CYP2C19酶主要在肝细胞微粒体中编码生成,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具有明显的器官特异性。

CYP2C19基因序列位于人类第10号常染色体上,整个蛋白质分子由49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55933,其中全部顺序包括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序列已清楚,具有明显的分子多态性。

起初,CYP2C19酶被称为美芬妥英羟化酶,在对美芬妥英的羟化代谢研究中发现该酶存在遗传多态性,以美芬妥英作为探药,可以将CYP2C19分为两种基因表型,即强代谢型(exten sive metabolizer,EM ) 和弱代谢型(poor metabolizer ,P M )。

弱代谢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强代谢型又分为纯合子(wt/wt)和杂合子两型。

至今发现CYP2C19弱代谢型突变基因中最主要的突变2种,即表现为外显子5上的M1突变[第681位的碱基发生变异(G-A)]和表现为外显子4上的M2突变[第636位处的碱基发生变异(G -A )].目前已证实CYP2C19不仅仅参与S -美芬妥英的代谢,并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药物代谢酶,临床上大约2%药物都是它的底物,需经其催化代谢。

其主要的代谢作用是对药物的解毒作用,同时还将一些前体药物活化为有生物活性的药物活性分子。

细胞色素P450系统的多个药物代谢酶参与了氯吡格雷的代谢,包括CYP2C19,CYP3A4,CYP3A5,CYP1A2,CYP2B6等,其中CYP2C19酶被认为是影响氯吡格雷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酶。

2、糖尿病与氯吡格雷多样性P .FERRONI等人发现因2型糖尿病产生的机体糖脂代谢紊乱以及应激反应会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血流动力学以及凝血状态等一系列异常改变,同时他们还发现血糖过高可导致血小板糖蛋白发生非酶性糖化作用从而使血小板的结构以及功能产生异常,而高血糖所致的氧化应激可诱导体内产生异前列烷,而后者对血小板有着强烈且持续的活化作用。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通常同时存在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高血糖、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及纤溶系统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增加及血小板功能改变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敏感度下降。

此外,ADP暴露增加、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血小板膜结构改变、蛋白质糖基化的增加降低了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靶点也是可能的机制。

3、药物间相互作用:凡是与氯吡格雷拥有共同代谢酶的药物均有可能通过竞争性抑制干扰氯吡格雷的代谢过程,从而削弱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

有研究报道,亲脂性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质子泵抑制剂等有可能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应,从而导致氯吡格雷低应答或无应答。

1)、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作为抗动脉硬化、抑制血管炎性反应的常用药物,在人体中需经代谢,主要经肝脏CYP3A 4、CYP2C9等药物代谢酶代谢形成水溶性衍生物,经肾脏排泄。

2)质子泵抑制剂(PPI)3)其他药物:CYP3A4酶的拮抗剂,如红霉素、胺碘酮、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会作用于CYP3A4酶,使其活性减弱,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活性,导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降低,造成氯吡格雷低应答或无应答。

CYP2C19酶的抑制剂,如丙磺舒、奥卡西平、莫达非尼、吲哚美辛、酮康唑、氟西汀、西咪替丁、氯霉素等,则会直接减弱CYP2C19酶的活性,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增加氯吡格雷低应答或无应答的发生。

4、其他因素1)吸烟:Bliden等研究发现,吸烟可增加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吸烟可诱导CYP1A2生成,加强肝脏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代谢能力,增加氯吡格雷代谢产物,增强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减少氯吡格雷低应答或无应答。

但,烟草中含有的大量的有害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脏器细胞、神经系统的长期损害远大于其可能存在的增强氯吡格雷反应性的作用,其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影响尚无定论。

2)氯吡格雷负荷剂量或维持剂量不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氯吡格雷的标准给药方案为:术前(>6h)给予负荷剂量300mg,术后75m g/ d维持。

这种给药方式多见于病情稳定的患者,但对于合并糖尿病、肥胖、冠状动脉弥漫病变患者或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导致患者体内血药浓度相对不足时,标准负荷剂量已不足以达到有效的抑制血小板作用,从而导致氯吡格雷低应答或者无应答的发生。

氯吡格雷的代谢途径:氯吡格雷吸收的大部分(85%)通过肝脏羧酸磷脂酶水解成无活性的羧酸代谢物(SR26334),剩下的15%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被转化成有活性的硫醇代谢产物。

氯吡格雷是一种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其本身为无活性的前体药物,原型药在小肠的吸收受到ABCB1 基因编码的质子泵P 糖蛋白调控,其中85%通过酯酶水解为无活性羧酸衍生物经肠道排出体外,15%进入血液循环在肝脏细胞色素P450 酶系作用下代谢为2 -氧-氯吡格雷,并进一步被氧化为有活性的氯吡格雷的硫醇衍生物(R—130964),其代谢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氯吡格雷的前体物由CYP1A2(约占36%)、CYP2B6(约占19%)、CYP2C19(约占45%)等代谢为无活性的2 -氧-氯吡格雷;第二阶段:2 -氧-氯吡格雷有CYP3A4(约占40%)、CYP2B6(约占33%)、CYP2C9(约占7%)、CYP2C19(约占20%)等代谢为有活性的硫醇衍生物(R—130964),其噻吩环被打开,形成一个羧基和一个巯基,巯基与ADP竞争结合血小板表面二磷酸腺苷受体P2Y12 上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形成二硫键,阻断ADP对腺苷环化酶的抑制,促进cAMP 依赖舒血管磷酸蛋白的磷酸化,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GPIIb/IIIa 受体结合继发的糖蛋白GPIIb/IIIa 复合物的形成,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研究表明CYP2C19、CYP1A2 和CYP2B6 是第一步代谢主要同工酶,CYP2C19、CYP2C9、CYP2B6、和CYP3A4 是第二步主要同工酶,如前所述,CYP2C19 同工酶负责两个步骤代谢,而CYP3A4 本质上是第二步起作用。

体外已经分离出这种活性硫醇代谢物(R130964),它可迅速、不可逆地与血小板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但在血浆中未检测到此种代谢物。

目前,国际上的几个大型的实验都相继证明了CYP2C19 基因上的某些多态位点,如:CYP2C19*2、CYP2C19*3 明显影响着氯吡格雷的代谢及疗效。

CYP2C19*2 是第5 外显子第681 位的碱基发生变异G>A,形成了一个异常的剪切位点,在转录时第 5 外显子的初始段丢失了一个40 碱基对(634-682bp)的片段,从而改变了mRNA 的阅读框架,在215 位氨基酸下游的第20 个氨基酸处提前产生一个终止密码子,结果翻译成了一截短的含234 个氨基酸的酶蛋白,而丧失了催化活性。

CYP2C19*3 是第4 外显子第636 位处的碱基发生变异G>A,使第212 位原来编码色氨酸的密码子转变为终止密码子,从而只有CYP2C19 前4个外显子编码氨基酸产物,最后形成了仅由211 个氨基酸组成的而没有活性的酶蛋白。

由此可见,携带CYP2C19*2 和(或)CYP2C19*3 的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时,可引起氯吡格雷的疗效的降低,产生氯吡格雷抵抗,因此,国际上把CYP2C19*2、CYP2C19*3 称为失功能等位基因。

Sibbing 等研究1524 名接受氯吡格雷治疗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证实了CYP2C19*17 影响着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携带CYP2C19*17 变异的患者血小板聚集显著降低,出血事件明显增加,由此可见,携带CYP2C19*17 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后一方面可以增强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增加疗效,另一方面携带者服用后会增加出血风险,故学者提议将CYP2C19*17 列为服用氯吡格雷后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使用氯吡格雷前也进行CYP2C19*17 的检测。

多重迹象表明随访口服氯吡格雷患者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变异性和不足是对氯吡格雷反应可变性和无反应性的主要解释,氯吡格雷的活性代谢产物的变异性的水平可通过多重基因、环境和临床因素来解释。

此外,肠内糖蛋白转运和氯吡格雷的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在其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糖蛋白基因的多态性与不良缺血性事件之间的关系在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已得到证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