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矛与盾

合集下载

[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

[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

[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1)[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课外文言文练习答案(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二)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②反归取之()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①反归取之()②何不试之以足()③至之市而忘操之()()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②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答:(三)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四)自护其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班级:姓名:1.阅读理解。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③。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④于东海。

〔注释〕①发鸠之山:山名。

郭璞注曰在上党郡长子县。

今属山西省。

②柘〔zhé〕木:常绿灌木,叶可饲蚕。

③自詨〔xiào〕:自叫其名。

詨,叫。

④堙〔yīn〕:堵塞。

[1]本文与《夸父逐日》均选自《》,是一篇神话传奇。

[2]选择以下“其”字的意思,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代词,指精卫。

B.代词,代指山。

〔1〕其上多柘木。

〔〕〔2〕其状如乌。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4]解释以下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5]精卫为什么要填海?这则神话有什么意义?[6]有人说,“精卫”是永久也无法填平东海的,“夸父”也无法赶上太阳,你怎么看?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观点。

2.阅读《熟读精思〔节选〕》,完成习题。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干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清楚读之。

必要读得字字洪亮,不行误一字,不行少一字,不行多一字,不行倒一字,不行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长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讲解,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①详缓:认真沉着。

②子:通“仔”,认真。

下同。

③牵强暗记:牵强硬记。

④漫浪:随任凭便。

⑤急:要紧。

[1]“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的读音为〔〕。

[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一样?请任写一个。

[3]依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括号内各填一个字。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六年级部编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六年级部编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六年级部编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掩耳盗铃吕不韦撰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响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1]写出这些字的意思:亡:_____________ 钟:__________则:__________ 负:_______________锤(chuí):____________ 况(huàng)然:__________遽(jù):_________ 悖(bèi):_______[2]写出句子的意思:范氏之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恶人闻之,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悖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

”[2]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

”[3]志在春雨,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

”[4]志在______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掩耳盗铃》,完成习题。

掩耳盗铃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钟铿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欲负而走:______________。

钟铿然有音: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遽掩其耳。

B.又誉其矛日。

C.其人弗能应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

[5]我还能写出两则学过的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列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C.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D.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巍巍乎若太山(若:像)B.汤汤乎若流水(汤汤:热水)C.乃破琴绝弦(绝:断绝)D.终身不复鼓(复:再,重新)[3]依次填入仿写句“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乎若春雨”“善哉乎鼓琴,_________乎若清泉”横线上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A.茫茫袅袅B.潇潇汩汩C.依依高高D.滔滔袅袅[4]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用“_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③下帷绝编④,迨⑤国能倍诵⑥乃止。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小升初专项训练-小古文阅读(含答案) (2)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小升初专项训练-小古文阅读(含答案) (2)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小升初专项训练小古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南辕北辙》,完成习题。

南辕北辙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

”臣曰:“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③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导读: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之:动词,往,到。

③用: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 )(2)吾用.多。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君之楚,奚为北面?(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阅读《叶公好龙》,完成习题。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4.“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这个成语的含义是: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7.“问之,曰:‘欲作针’”中“之”指的是( )8.“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中“弃”的意思是( )9.“逢老媪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A.方才B.正在C.方形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炳烛而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

”师旷曰:“何④不炳烛⑤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⑦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小学生阅读古文练习题

小学生阅读古文练习题

小学生阅读古文练习题题目一:《守株待兔》阅读以下古文,回答问题: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 故事中,宋人为何放下农具?2. 宋人希望再次得到什么?3. 宋人最终得到了什么结果?题目二:《刻舟求剑》阅读以下古文,回答问题: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 楚人为何在船上刻记号?2. 楚人最终是否找到了剑?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题目三:《画蛇添足》阅读以下古文,回答问题: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此,不足以遍,请画地为蛇,蛇先成者独饮之。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巵,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巵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1. 楚人为何要在地上画蛇?2. 画蛇添足的人最终得到了什么?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题目四:《掩耳盗铃》阅读以下古文,回答问题:有盗钟者,恐人闻之,以手掩其耳而盗之。

人皆笑之,谓其愚。

1. 盗钟者为何要掩耳?2. 盗钟者的行为为何被人嘲笑?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题目五:《揠苗助长》阅读以下古文,回答问题:宋人有揠苗者,忧其苗之不长也,辍耕而归,揠而视之。

明日往视之,苗则槁矣。

1. 宋人为何要揠苗?2. 宋人的行为导致了什么结果?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注意,这些练习题旨在帮助小学生理解古文的寓意和道理,通过阅读和回答问题来提高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含答案)

小学古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1.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够刺穿的盾与可以刺穿任何东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3.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4.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 2.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4.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2.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矛与盾
守株待兔
试题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翻译句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1)逃跑,奔跑(2)放下(3)希望(4)被
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

3.守株待兔
4.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

这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
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

掩耳盗铃
试题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1.解释加点词。

(1)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2)遽掩其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