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谣言论文
论汶川地震中谣言的传播与对策(一)

论汶川地震中谣言的传播与对策(一)【论文关键词】:汶川地震;谣言;控制【论文摘要】: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的强烈地震,地震的波及面之广破坏力之大举世震惊。
地震发生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地震的谣言和地震后次生灾害的谣言,相比之前的谣言,在当今时代谣言又具有了新的特点。
自然的恣肆我们无法抗衡只能承受,然而研究人类社会中谣言的产生、传播、平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夏,中国的大地被撕开了一个个口子,这血盆大口口吞噬了近七万条生命。
大地的暴怒让经历过的人心有余悸,然而之后的种种谣言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地震过后,水污染的谣言使成都人集中的抢购瓶装水,蓄水;全国各地多处出现了地震谣言,造成了广大人民的恐慌——“广东省地震局澄清广州近日将发生大地震谣言;省地震局:鸡西市近期将发生地震纯属谣言;青岛地震局辟谣:全市未发现地震前兆异常;对于网上流传的重庆今晚将发生地震的说法,纯属谣言;地震谣言最早起于5月28日、29日的陕西省地震局网站被黑客攻击事件,其后陕西省地震局通过省政府网站辟谣;北京市地震局分析认为,近期北京地区不会发生破坏性(5级以上)地震,请广大市民保持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有关北京地区今晚将发生地震的说法,纯属谣言……”1.地震谣言的几个基本问题1.1地震谣言的定义根据《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第十四条和第十五条定义“地震谣言是指来自没有地震预报发布权的单位或个人,带有地震预报内容(发震时间、震中和震级),并在社会上较大范围内传播,造成居民的心理和行为恐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信息。
”1.2地震谣言的分类此次汶川地震之后,我对地震谣言产生的客观原因进行了梳理。
之所以按照原因分类是为了理清原因后,才能在应对策略上“对症下药”。
在社会上传播的地震谣言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防震减灾工作被误解引起的地震谣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苏省连云港市,由于当地成立抗震机构和对地震知识的集中宣传,造成群众的惶恐。
谣言传播的话语机制研究--以日本大地震中的谣言传播为例(1)_新闻传播学论文【精品论文】

谣言传播的话语机制研究--以日本大地震中的谣言传播为例(1)_新闻传播学论文这篇"谣言传播的话语机制研究--以日本大地震中的谣言传播为例"论文是程序自动抓取于互联网上,摘要:所谓谣言,一般是指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其产生和传播可能是有目的的造谣者进行信息的编造,进而有针对性大范围传播,或者是在信息传播中,由于渠道的缺失或者受众的理解偏差,造成无意识的信息的误传。
无论是哪种情况,对谣言传播中的话语机制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究谣言传播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寻求更为有效的预防解决途径。
关键词:信息传播;谣言;话语机制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在这次大灾难中,除了实质的伤亡,给各国人民带来惊恐和不安的还有一波又一波的谣言。
所谓谣言,一般是指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虽然谣言是未被确认真假的信息,但从其根本性上说,谣言的传播是信息传播的话语机制发生畸变而产生的后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可能是有目的的造谣者进行信息的编造,进而有针对性大范围传播,或者是在信息传播中,由于渠道的缺失或者受众的理解偏差,造成无意识的信息的误传。
无论是上述的哪种情况,对谣言传播中的话语机制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究谣言传播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寻求更为有效的预防解决途径。
一、谣言传播中的话语特点“话语”是传播学的元概念,它指大多数传播过程—不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还是较为复杂的---都包括构成信息的复杂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1]。
不同的传播过程因其传播方式、传播目的及传播者的不同,会衍生出不同的话语形态和特点。
谣言传播的话语特点一般为:(一)语表达模糊,内容来源难以确定在谣言传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是“据说”“据传”,如此模糊的字眼在大众传播中表达的是一种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内容来源的特别处理。
谣言传播与媒介研究—以山西地震谣言为例

原创声明本人魏志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谣言传播与媒介研究——以山西地震谣言为例”,是本人在导师杨迅滋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尊重知识产权,并愿为此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字):日期:年月日I摘要在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而有些谣言在传播中,常常变样,这一方面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记忆错误所致,更重要的是各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加上自己的主观色彩。
我们也知道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即媒介)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因此本文以山西地震谣言为例,通过对文献的参考和传统媒介关于山西地震谣言的新闻报道,了解山西地震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传播媒介以及公共管理者。
通过芬克的阶段理论结合个人的知识和看法将山西谣言分为五个阶段,在我国的媒介内外下,传播媒介所发挥的角色以及媒介在传播或辟谣时的阶段媒介行为。
最后将立足于我国的媒介环境,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和笔者的个人认识对于谣言的媒介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以及对策。
关键词:谣言,信息传播,传播媒介,媒介行为IIAbstractIn the modern environment, use of flexible disorder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 rumor spread become faster and more strong force, and some in the spread of rumors, often starting new, on one hand, it is the memory of the receiver and the communicators caused by error, more important is to every ma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mission unintentionally add their own subjective color. We also know that the rumor is use of various channels (namely media) to the spread of the public interest of the things, events or the question unconfirmed expounds or interpret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taking shanxi earthquake rumors as an example, through to document reference and traditional media in shanxi seismic rumors about the news reports, understand shanxi earthquake rumors spread in the process of the audience, media and public managers. Through the funk, combined with the theories of the stage personal knowledge and view would shanxi rumors ar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media in our country, the media play a role in the spread and media or the stage to dampen media behavior. The last will be based upon China's media environment, through to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 author's personal knowledge in the medium of rumors spread the problems in improvement,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Rumors, Spread information, Mass media, Media behaviorIII前言 (1)1个案分析:山西地震谣言的媒介传播 (3)1.1山西地震谣言 (3)1.1.1山西地震谣言的发展阶段 (3)1.1.2山西地震谣言的特性 (4)1.1.3山西地震谣言的信息传播渠道 (5)1.2山西地震谣言产生分析与媒介审判 (5)1.2.1山西地震谣言产生与传播原因 (5)1.2.2地震谣言信息传播产生的媒介审判 (7)2山西地震谣言中的媒介行为 (9)2.1我国媒介的内外环境 (9)2.1.1媒介的内部环境 (9)2.1.2外部环境 (9)2.2山西地震谣言中我国媒介行为的阶段分析 (9)2.2.1第一阶段:谣言潜伏期 (9)2.2.2第二阶段:谣言突发期 (11)2.2.3第三阶段:谣言的蔓延期 (12)2.2.4第四阶段:谣言解决和善后期 (12)2.3山西地震谣言中信息、受众、公共管理者与媒介 (13)2.4谣言中媒介传播的改进及对策 (14)2.4.1管理框架的完善 (14)2.4.2对群众意见应疏而不堵 (14)2.4.3在传播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5)2.4.4舆论造就由舆论引导 (15)2.4.5媒介素养必须提上议程 (16)结论 (18)致谢 (19)参考文献 (20)IV关于谣言的概述有很长时间,但都处于各方意见中,没有一个确切的关于谣言的学术定义。
突发事件中谣言传播问题及其应对——以山西地震谣言为例

作者 简 介 :王 洪 涛 ( 9 D ) 男 .黑 龙 江桦 南人 ,辽 宁 工 程技 术 大 学公 共 管理 与 法 学 院讲 师 ,硕 士 。辽 宁省 行 为科 学 J8~ ,
学会 理 事 、青 年 学科 带 头人 ,研 究 方 向 为公 共 管理 定量 分析 、 当代 中 国政 治 ; 陈 洪侠 (9 D ) j 8 一 ,女 ,辽 宁 建 昌人 ,辽
有 这 项 权 力 另 外 . 府 部 门之 间 还 存 在 着 部 门利 益 和 政 条 块 分 割 情 况 , 常 出 现 信 息 公 开 步 调 不 一 、 自为 政 经 各 的 现 象 . 致 公 开 的 信 息 相 互 矛 盾 . 些 问 题 也 严 重 地 导 这 束 缚 了政 府 信 息 公 开 其 实 . 2 1 年 1 初 就 有 网 民 在 01 月 在 网 络 发 表 “ 西 境 内 将 要 发 生 大 地 震 ” 文 章 . 有 山 的 并 网 民称 1 51 晨 太 原 有 震 感 . 此 . 西 省 地 震 局 仅 月 3凌 据 山 于 1 51 下 午 发 表 了 一 篇 2 0 字 的 辟 谣 文 章 . “ 月 3 0余 称 专
宁 工程 技 术 大 学公 共 管理 与 法 学 院讲 师 ,硕 士 ,研 究 方 向 为基 层 政 府 管 理 、 组 织行 为 学
2 1年2 1 0 1 月 0日凌 晨 2 .江 苏 响 水 传 言 有 化 工 厂 点 泄 漏 毒 气 要 爆 炸 . 当 地 万 名 群 众 外 出 逃 命 清 晨 5 致 点 至 6 . 地 区 交 通 大 堵 塞 。 逃 离 过 程 中 , 于 马 路 拥 点 该 在 由 堵 ,发 生 多 起 事 故 并 导 致 4 死 亡 2 1 年 2 2 人 00 月 1日凌
地震谣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3 中 减 .0年 期 8 国 灾2 7 第9 0
维普资讯
谣 也 是 产 生地 震 谣 言 的原 因之 一
如 何 在 地 震 中保 护 自己 。也可 利 用 科 技 宣 习 地 震 知 识 , 解 地 震 工 作 , 高 自 己 在 了 提
18 9 0年 7月 2 日 , 香 港 《 报 》 0 由 明 一 传 日、 山地 震 纪 念 日 , 时 、 度 地 开 展 防 震 减 灾 工 作 中 的 领 导 能 力 和决 策 能 力 , 唐 适 适
些 诸 如 天 气 的反 常 变 化 , 植 物 行 动
往 宁 不 , 地 震 。但 总 的 来 看 地 震 预 报 的 准 3级 为异常 , 井水 位 突 升 突 降 等 现 象 住 件成 为 产 的 安 全 , 件 会 “ 可 信 其 有 , 可 信 其 城 7 ,这 样 就 加 快 ’地 震 瑶 言 的 传 播 速 度 确 率 还 较 低 , 别 是 短 临 预 报 尚难 以 达 到 厂 特 地震 谣 言 的“ 火 线 ” 导 。例 如 , 0 1年 7月 20 无”
维普资讯
论 坛
对策分析
姜 开 兴/ 文
我
带上 .
区 1二 .
地 区 ) 。
一
。
自
生 多 起
一
次 广
廊 不 亚 于 一 次 中等 强 度 的地 震 , 对 社 会 的 屙 , 坊 市部 分地 区和 楼 层 有 感 , 它
九江地震灾民安置点
但 使 人们 不 同 程 度 亲 身 感 受 剑 地 震 的存 在 , 概 率 很 低 , 抹 不 去 的 可怕 记忆 , 地 震 袭 击 则 会 产 生 极 其严 重 的后 果 。 } B
地震后谣言流布的心理学分析

地震后谣⾔流布的⼼理学分析汶川地震的记忆在⼈们的头脑中尚且新鲜,今年以来世界各地似乎不断发⽣震情,尽管专家们⾔之凿凿地声称,地震频率仍属正常,但给我们的感觉上⼤地震的频率确超出了以往的经验。
与此同时各地也出现了⼀些关于地震的谣⾔。
1⽉14⽇发⽣了所罗门群岛7.2级地震。
1⽉13⽇发⽣了海地7.3级⼤地震。
2⽉21⽇,在⼭西运城发⽣4.8级地震之后,⼭西省⼏⼗个县市的⼈们由于相信了⼀条地震传⾔的短信⽽⾛出家们,萎缩在寒风中等待地震的来临。
最后等来了“地震系谣⾔”的公告。
传播谣⾔的⼈受到了⾏政处罚。
2⽉27⽇智利发⽣8.8级地震。
进⼊四⽉份以后,墨西哥、苏门答腊北部、所罗门群岛、青海⽟树分别发⽣了7级以上地震。
⽽昨天就在青海⽟树地震之后的第⼆天,4⽉15⽇,我接到了妹妹转发来的⼀条短信称:包头要发⽣地震,政府发出九级防震预警。
我的第⼀反应竟然是有些相信,先回短信给妹妹要她上⽹找⼀些防震资料给爸妈看,然后才感到可疑,因为这条预测地震的短信竟然准确到了⼏时⼏分。
上⽹⼀查果然是谣⾔。
第⼆天还发现⽹上流布着不少同类的谣⾔。
这不禁使我想到了1951年弗斯汀格对谣⾔流布的研究。
弗斯汀格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认知失调理论。
所谓“认知”,是指有关⼀个⼈⾃⼰或所处环境的任何知识、观点、信念、情感等各种形式的认知元素。
费斯汀格指出,当⼀个⼈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致不协调的⼼理过程时,就会产⽣认知失调。
举例来说,如果⼀个对⾃⼰有着“诚实”⾃我评价的⼈却撒了⼀个谎,就会产⽣认知失调,表现为⾃罪⾃责的消级情绪或内⼼冲突的痛苦。
费斯汀格还指出,失调造成了⼼理不舒服,促使个体做出努⼒减少失调,达到协调状态。
基于他的认知失调理论,费斯汀格在对灾难后谣⾔流布的现象进⾏了分析之后认为,在受破坏地区内⼈们所见到的事实与害怕的情绪是协调的,⽽在受破坏地区之外,⼈们所见到的事实与害怕的情绪是失调的。
流⾔提供了与害怕相协调的认知,失调可由接受流⾔⽽减少。
地震谣言识别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的主题是《地震谣言识别》。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地震谣言层出不穷,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地震谣言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还引发了人们的恐慌情绪,甚至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学会识别地震谣言,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了解地震谣言的特点。
地震谣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没有权威机构发布:地震谣言往往没有可靠的信息来源,没有经过官方认证,真实性难以保证。
2. 内容夸张:谣言往往会夸大事实,使用极端的语气,以达到误导和恐慌的目的。
3. 传播速度快: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谣言传播速度极快,往往在地震发生后不久,谣言就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
4. 针对性强:地震谣言往往会针对特定地区、特定人群进行传播,以达到更大的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识别地震谣言呢?1. 关注官方信息: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关注地震局、气象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地震信息,这些信息是最可靠、最准确的。
2. 分析谣言内容:地震谣言往往具有夸张、虚假的特点,我们要学会分析谣言内容,找出其中的破绽。
3. 谨慎转发:在接到地震谣言时,不要盲目转发,先进行核实,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4. 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对散布地震谣言的行为要坚决抵制,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5.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学素养,学习地震自救知识,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同学们,地震谣言的危害不容忽视。
让我们携手共进,学会识别地震谣言,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最后,让我们牢记:“谣言止于智者”,让我们用智慧的光芒照亮谣言的黑暗,守护我们的家园。
谢谢大家!。
地震谣言分析及处置对策

第3期(总第140期)2011年9月四川地震EARTHQ UAKE RESEARCH IN SICHUAN No.3Sept.2011收稿日期:2010-05-12作者简介:袁海良(1965-),男,四川省成都市人.地震谣言分析及处置对策袁海良(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四川成都610042)摘要:本文对地震谣言的产生、危害进行分析讨论,初步把地震谣言分为泄露型、歧义型、迷信型、肇事型、好事型、恐慌型、外来型七大类,并提出了针对地震谣言实施有效控制和处置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震谣言;分类;对策中图分类号:P315.0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15(2011)03-0045-03印尼地震、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国外国内,灾难接踵而至;“2012”、“世界末日”、“地球毁灭”,“内蒙地震”、“山西地震”、“新疆地震”,自古至今,谣言彼伏此起。
灾难是已发生的事实,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们正设法避免灾难的产生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减轻灾难造成的损失;谣言所描述的是不会发生的幻觉,尽管只是传说,然而,同样会给人类造成恐慌甚至巨大损失。
谣言猛于虎,辟谣须谨慎。
1问题的提出《2012》引发的臆想。
影片《2012》是一部根据玛雅人的预言拍摄的科幻片。
但凡看过该部影片的人,对其中的各种灾难场景一定会终身难忘。
影片本身并没有错,然而,人们却由此产生了诸多恐怖的遐想,还真有人认为2012就是人类的终结,因而引发出许多传言。
山西人“被地震”。
据媒体报道,2010年2月20日下午,一则晋中、长治、左权、太原、吕梁等地21日凌晨6点要发生地震的谣言,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迅速在山西各地传播,部分人拖家带口,走出家门,躲避即将到来的地震。
凌晨3点以后,躲避地震的盛况空前,山西省的晋中、长治、左权、太原、吕梁各地共有数百万群众走上街头,走向空旷地带,应对即将要发生的地震。
造成了部分城市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甚至出现了抢购生活物品的现象,一度使得局部区域社会秩序混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吴玉祥地震谣言平息后的思考(代序) (1)1、吴松江认清地震预报现状,提高识别谣言能力 (5)2、林建勋从地震谣言成因谈抵制谣言途径 (9)3、张元琴从我市’99“9.26”地震谣言说起 (13)4、蔡雅琴克服心理障碍,正确识别和自觉抵制地震谣言 (16)5、蔡庆发等要善于识别和抵制地震谣言 (19)6、柳亚彬掌握法律武器,抵制地震谣言 (22)7、杨光抵制谣言是阻止非正式地震信息传递的关键 (25)8、蔡振相信科学,自学抵制地震谣言 (28)9、邓朝辉请擦亮你的眼睛 (31)10、林义青识别地震谣言减轻地震灾害 (36)11、郑文通谈地震谣言的识别和抵制 (39)12、邱文正地震谣言:识别和抵制 (41)13、冯碧琴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识别地震谣言 (44)14、程清云地震谣言危害大协力平息谣传绝 (45)15、傅文山掌握地震谣言特征自觉加以抵制 (48)16、潘文楼加强心理设防才能正确识别和自觉抵制地震谣言 (50)17、刘应章提高工程抗震能力谣言面前不惊 (52)18、张学善地震谣言和社会进步 (56)19、林育章“9.21”地震谣言引发的思考 (58)20、陈俊华从“9.26”事件谈识别和抵制地震谣言 (60)21、谢建荣以快制快紧急平息地震谣言 (63)22、黄文青地震预报与地震谣言有本质的区别 (65)23、林丽琴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抵制地震谣言的能力 (70)24、关国龙弄清地震谣言特征自觉予以抵制 (71)25、张朝飞地震谣言--危害、识别和抵制 (73)26、罗碧英实施地震谣传对策平息地震谣言风波 (76)27、陈国辉正确识别和自觉抵制地震谣言 (78)28、郑丽清“9.26”地震谣言迅速平息的启示 (80)- 0 -地震谣言平息后的思考(代序)吴玉祥1999年9月26日,福建沿海地区全面而迅猛地刮起了一股地震谣言的歪风,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干部、群众离家出走,“躲避”地震,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虽然这次地震谣言很快得到了制止,但从中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来因9月21日凌晨1时47分的台湾南投地区7.6级大地震及其随后接连发生的多次强余震,不仅给台湾人民造成了近百年来最为惨重的灾难,也使我省沿海地区受到了严重的波及和影响,估计其烈度高达5度强,从而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压力。
9月26日早7时52分,在相对平静两天后的台湾震区附近再次发生了7.1级大地震,我省沿海一带群众又一次强烈感受到了震撼,加上自9月23日晚10时37分许福州市东北发生了小震群活动,其中2.6级以上地震均为震中区及邻近地区群众所感觉到,消息很快传开,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群众恐震的紧张心理。
9月26日下午4时许,移居香港的莆田江口星光电子厂老板黄赛峰从香港打回电话说:海外有消息,说晚上8时至12时,福建沿海,尤其是莆田一带会发生6级地震,台湾也会再次发生8.3级地震,所以命令工厂停工,让职工外出避震。
布告一传出,加速了谣言的传播、扩散。
加之由福州、厦门甚至上海等地传来的来自境外的谣传信息和讯问电话,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传播9月26日下午4时以后,全省沿海各级政府、地震部门以及各新闻单位等,接到讯问并查询是否发生地震的电话不断增多,17时30分至次日凌晨1时许形成一个高潮:莆田电信局114查号台一小时内接到查询地震部门电话的次数竟达2300次,使得该局原定的夜间只设1台查号台,临时增开另5个,6个台席平均每台席一小时用户达275次;在这7个半小时中,莆田市地震局每部电话的进话量- 1 -达812次,其间根本没有间断的空隙。
讯问的电话直至27日凌晨4时20分才得以平静。
自26日晚6时后,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纷纷扶老携幼,带上细软和铺盖,惊魂未定地聚集在街心公园、体育场、广场等宽阔的安全地带,等待接受地震灾难的“洗礼”,而其中的多数人连为什么跑出来都搞不清楚的情况下,也被裹挟出来,真是可叹。
经过各级政府和地震等部门的积极动员、说服,至26日子夜,大部分的城市居民才陆续回到了各自的住所,乡镇居民和广大村民则是27日的凌晨3时许才各自散开,但仍有少数人不信劝说,守到了天亮,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三、平息面对汹涌而至的突发地震谣言事件,对各级政府和地震部门的应变能力和工作效率都是个极为具体的检验。
我们在征得上级地震部门的意见后,迅速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提出了紧急应对建议,得到采纳并付诸实施。
我局对来电、来访的上千名群众逐一耐心做好释疑宣传,并由他们尽快将我们的意见传播到更多的群众中;市政府领导和我局人员分别深入到人群比较集中的场所,公开进行辟谣;根据市领导的指示,市110指挥中心出动警车2部,一方面做动员说服工作,一方面维持社会秩序;我局领导接受电视台记者专访,正面回答了群众急切关心的热点问题,明确告诉群众不可相信地震谣言等措施,疏导了聚集在外的部分群众。
而起关键作用的则是市政府发布了紧急辟谣通告,通过广播车深入人群聚集地反复宣传,并在电视上滚动播发,很快稳定了社会,安定了人心。
四、思考这次地震谣传是短命的,尽管其规模大、扩散快、来势猛,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仅仅不到12小时便被制止了。
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
就我市在平息这次地震谣传的实践中,感到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认真思考:1、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至今,我国有组织地开展地震预报工作已30多年了,我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也已近30年了,应当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法制观念有了明显的加- 2 -强,对地震、防震的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这次谣言的发生和传播警示我们:要使地震、防震的常识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并深深扎根于群众中,还需要我们做更多深入、细致的工作,不仅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还要有长期“作战”的充分思想准备。
2、地震谣言的发生和传播是有背景和条件的,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我们经常讲,要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但如何做到,却想得不深。
纵观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发生的那些影响较大的地震谣言事件,其产生的原因故然多种多样,包括封建迷信思想作怪、群众判断上的错误、宣传媒体的误导以及内部预报意见的泄密等,但对那些来势凶猛、传播迅速的地震谣言,可以说基本来源于两类:一是海内外的居心不良者的捏造;其二则是出现在本地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受到来自外地大地震严重影响的情况下。
如果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第一类谣言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少的话,那么我们的重点则应放在对第二类可能产生谣言的防范上。
3、防震减灾是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需要依靠科技进步,需要法制的进一步健全,也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单靠地震部门一家是担当不起的。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同样如此。
如何把防震减灾宣传纳入法制的轨道,如何使这项工作真正做到“在党委宣传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仍需做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在平时或正常情况下能做到这一点。
4、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如何做到“积极、慎重、科学、有效”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我市有组织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已经整30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若干成功的经验。
但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地震谣言面前竟显得如此的“不勘一击”。
究其原因,是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均还不够,科学性不足,有效性不强。
我们注重了对城镇居民的宣传,却放松了占人口多数的农村的普及;注重了对地震常识的宣传,却放松了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教育;注重了利用节日、纪念日的“突击”宣传,却放松了经常性、长流水式的灌输;注重了宣传地震的巨大破坏性,却放松了宣传地震谣言的严重危害性……,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5、平息地震谣言必须采取科学、果断、有力的措施,态度要鲜明,行动要- 3 -快捷,工作要细致,部门要协作,领导要示范。
政府的出面明确表态是使谣言最快得以平息的关键之所在。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指挥下,宣传、民政、公安、地震等部门步调一致,口径一致,协同努力,乃是平息地震谣言的有效形式,应当大力加强。
地震部门在这中间应侧重起到科学、技术支撑的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当这次地震谣传突然袭来时,有少数部门的领导驱着小车携家带小率先外出“避震”,不仅有损自身形象,无形中加深了群众的恐慌心理。
6、我们在向群众进行解释、疏导的过程中,有的人问:你们不是经常宣传地震预报还没有过关吗?凭什么说这是谣言?这里就很严肃地对我们地震部门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不断地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和分析研究的水平,同时又要经常地向广大群众宣传国内外地震预报的现状和进展,只有抓住这两方面的工作,才能使更多的群众感受到我国地震科技的进步,才能加深他们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增强他们对我们工作的信任感。
7、在政府的出面公开表态和经耐心的劝说下,大部分听信地震谣言而出门“避震”的群众陆续回到了各自的家,可是也还有少数的人仍滞留在外,彻夜不归,他们说,不能拿生命开玩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即使那些已经被动员回家的群众中,心存疑虑者仍然不乏其人。
所以加强地震社会学,尤其是群众恐震心态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依然是摆在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8、大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真正付诸于实施。
“9·21”地震和“9·26”地震谣言事件后,我市框架结构住宅的价格一路攀升,升幅达20%以上,而其余类型的建筑价格则直线下滑,幅度在10%以上。
尽管前者的造价高出不少,但群众说,买房子一辈子就一次,高就高一点,免得担心受怕,用钱买平安,还是花得来的。
从事后的抽样调查中也发现,居住在经过设防的建筑物内的居民,尽管也感受到了震动和谣言的影响,但他们普遍心态平静,绝大多数人稳居室内;而住在其他类型建筑尤其是自己认为不牢靠的房子内的居民,则几乎举家外出“避震”。
可见,建筑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待地震谣言的态度。
- 4 -认清地震预报现状,提高识别谣言能力(仙游郊尾中学吴松江)一、从“9·26”地震谣传事件谈起1999年“9·21”台湾大地震,不仅给台湾岛上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还给海峡对岸人们心中笼罩上一层浓重的恐震阴影。
大震时的强烈震感已经把人们的心都震慑了,偏在短短的几天之间内强余震又接连不断,对那些缺少地震常识的人来说,似乎大地震的魔影很快就要降脚下。
正当他们恐震心理极度脆弱之际,“9.26”的一个“本地要发生8级大地震”的地震传闻,犹如一颗重磅的原子弹在本地区炸开。
一时,家家户户电话声不断,手机因频道爆满而打不开去,……一阵地震谣传风,在现代化先进通信中飞传相告而发挥着巨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