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康复诊疗规范
完整word版)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

完整word版)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合理的伤情判断后,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对于头部伤情,应清洗伤口,止血,避免感染;对于呼吸循环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氧疗、心肺复苏等措施;对于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应立即进行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降低颅内压力、控制脑水肿等治疗措施。
同时,应及时转运患者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一)诊断1.病史询问:了解受伤原因、时间、情况等。
2.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颅内压力检查、瞳孔反应等。
3.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
二)治疗1.对于轻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应进行观察和保守治疗。
2.对于中度和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包括控制颅内压力、维持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等。
3.对于颅内出血、脑水肿等严重情况,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4.对于颅脑损伤后的康复,应进行综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心理治疗等。
总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其发生和发展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及时的现场急救和正确的诊断治疗至关重要。
同时,对于颅脑损伤后的康复也应予以重视,积极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病情判断后,立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支持呼吸和循环功能,及时纠正呼吸暂停和维持血压的稳定。
急救顺序如下: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和窒息。
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进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进行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
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
因此,制止活动性外出血,维持循环功能极为重要。
现场急救处理包括:1)对可见的较粗动脉的搏动性喷血可用止血钳将血管夹闭。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一般原则【9页】

综合治疗 如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激 素类制剂和止血药物的使用,预防性使用 抗菌素,水电解质平衡,全身营养与能量 支持。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一般原则
危重病人抢救及监护。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一般原则
康复治疗 预防和对症治疗各种外伤后并发 症,高压氧,功能锻炼,神经功能和认知 能力的恢复,精神心理治疗。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
广东医学院附属石龙博爱医院
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一般原则
和平时期颅脑损伤多见于交通事故、厂矿事故; 自然灾害,坠落、跌倒、爆炸、火器伤以及各 种钝利器对头部的伤害。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 损伤合并存在。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一般原则
救治原则 抢救生命(心-肺-脑复苏),解 除脑疝,止血,预防感染,复合伤的治疗。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一般原则
各种类型的急诊手术 头皮和颅骨损伤的清 创手术,血肿钻孔引流术,标准开颅血肿 清除术。
神经外科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
颅脑损伤诊疗常规一般原则
–
急诊脑外伤病人接诊处置 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状态,尤其是神志
瞳孔等重点体征变化,询问病情,确定GGS评分及分型。全身检查,
确当的急诊处置。根据病情,决定就地抢救或直接进入手术室
施行急诊手术。
–
救治原则 抢救生命(心-肺-脑复苏),解除脑疝,止血,预防感染,
经功能和认知能力的恢复,精神心理治疗。
颅脑损伤康复诊疗常规(新)(DOC)

头部内伤(颅脑损伤)中医康复诊疗常规一、诊断要点(一)病史⒈受伤时间、原因、头部外力作用的情况。
⒉伤后意识障碍变化情况。
⒊伤后作过何种处理。
⒋伤前健康情况, 主要了解心血管、肾及肝脏重要疾患等。
(二)体格检查⒈意识障碍的程度和变化是判断伤情的重要方面。
⒉头部检查,注意头皮损伤,耳鼻出血及渗液情况。
⒊生命体征(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要作重点检查,以了解颅内压增高,延髓功能状态以及有无休克等。
⒋瞳孔应注意对比双侧大小、形状和对光反应情况。
⒌运动及反射检查。
(三)辅助检查1.颅骨X线平片只要病情允许应作常规检查,照正、侧位片或特殊位。
开放伤更有必要,以便了解颅骨骨折部位、类型及颅内异物等情况。
2.腰椎穿刺以了解脑脊液压力和成份改变,但对已有脑疝表现或疑有颅后凹血肿者应视为禁忌。
3.脑血管造影对颅内血肿诊断准确率较高,是一项可靠的诊断方法。
4.电子计算机断层(CT)和磁共振(MRI)检查对颅脑损伤诊断,是目前先进的检查技术。
5.脑电图可作为监测、了解脑的恢复情况的参数6.脑诱发电位可分别反映脑干、皮质下和皮质等不同部位的功能情况, 对确定受损部位、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等有帮助。
(四)、损伤程度分类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被广泛地应由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判断上, 并且也被应用于其他原因所致的意识障碍患者(参阅表8-2)。
根据昏迷时间长短,可将颅脑损伤分为四型:轻型:总分13~15分,伤后昏迷20min以内。
中型:总分9~12分,伤后昏迷20min~6h。
重型:总分6~8分,伤后昏迷或再次昏迷持续6h以上。
特重型:总分3~5分。
(五)中医证候分期分型1.急性期(6周以内)多从瘀血阻滞、脑脉痹阻来论治,症状表现:肢体无力,头痛,头晕,记忆减退,言语不清,饮水呛咳,舌暗红,上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或沉细涩。
2.恢复期(急性期过后)多从以肝肾不足、气虚血瘀来论治,症状表现:手足拘挛,活动不利,头晕,记忆减退,言语不清,饮水呛咳,舌暗红,上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涩,或沉细涩。
颅脑损伤康复指南

颅脑损伤康复指南
颅脑损伤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具有危害性大、后遗症多、治愈时间长等特点。
虽然康复是颅脑损伤恢复的有效方法,但在进
行康复前,应先进行病情评估并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以获得最佳
效果。
以下是一些颅脑损伤康复的指南:
个性化评估
在康复治疗之前,应进行个性化评估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和
康复需求。
评估可以涵盖以下方面:
- 如何评估认知、行为和情绪状况
- 如何评估日常生活能力
- 如何评估社会和情感功能
康复计划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对于颅脑损伤的恢复至关重要。
康复计划应涵盖以下方面:
- 体力训练,包括平衡、灵活性和肌肉力量训练
- 认知康复,包括记忆和注意力训练
- 语言和沟通,包括语言治疗和社交技能训练
- 生活技能训练,包括厨艺、洗衣、自我护理等活动
- 职业康复,包括寻找工作或研究新技能
有效的康复
为了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康复治疗应该始终个性化
- 康复治疗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体能、认知、社会和情感功能
- 康复过程应该积极参与,不应该过分依赖治疗师
- 康复过程应该持久、耐心和最终目标导向
颅脑损伤康复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积极地参与康复过程并且坚持不懈,患者就可以慢慢实现恢复受损功能的目标。
头部内伤(颅脑损伤)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头部内伤(颅脑损伤)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头部外伤或间接外伤史。
(2)伤后出现神志昏迷,烦躁不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3)结合病史和体征、CT、磁共振检查可确定损伤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有明确的外伤病史,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3.恢复期标准本病恢复期是指经急诊、外科等相关科室对症处理骨折、血肿、水肿等情况后,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的阶段。
(二)证候诊断1.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肿,心烦不寐。
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2.痰浊上蒙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呆钝健忘,胸脘痞闷,或神识不清,或时作癫痫。
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3.肝阳上扰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黄赤。
苔黄,脉弦数。
4.心脾两虚证: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仲惊悸,心神不安,或昏愦,面色萎黄,唇甲无华。
舌淡,脉细弱。
5.肾精不足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
舌淡或红,脉沉细。
6.痰热内阻证:头痛,肢体拘挛,甚至神昏,发热咳嗽,胸膈满闷,咯黄稠痰或痰中带血,甚则呼吸迫促,胸胁作痛。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瘀阻脑络证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当归、丹参、牛膝、玄参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浊上蒙证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脑外伤诊疗规范

颅脑损伤的康复颅脑损伤是指脑部的创伤,其原因在战时多为火器伤、利器伤、爆炸伤、工事或建筑物倒塌的撞、压伤等;和平时期多为交通事故、工伤、运动损伤、跌倒、利器伤等。
其发病率在我国为55.4/10万人口,患病率为783/10人口。
颅脑损伤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类:属闭合伤者,头皮可有破裂,颅骨可有骨折,但脑组织不与外界相通;属开放性者,脑组织与外界相通。
颅脑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除运动、言语等方面以外,主要还有记忆、思维等认知障碍。
5.2.1康复评定5.2.1.1 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颅脑损伤的严重车程度,急性期主要依据昏迷的时间、用Glasgow昏迷量表来确定;在恢复期,主要依据伤后遗忘(Post-traumatic Amnesia,PTA)的时间、用HRB神经心理学测试(Halstead-Reitan Battery,HRB)和LOTCA等方法来评定,其评定标准如表5-2-1:表5-2-1 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综合评定(第109页)GCS、PTA、HRB的评定方法如下:(1)GCSGCS的内容和评定方法如表5-2-5:表5-2-2GCS(第109页)(2)PTA时间1)PTA的定义PTA是受伤后记忆丧失到连续记忆恢复所需的时间,其情况如表5-2-3。
表5-2-3PTA时间(第110页)2)PTA的确定对于患者是否脱离PTA,需用定向遗忘实验来评定。
该实验主要通过向患者提问的方式了解患者的连续记忆是否恢复。
患者回答不正确时按规定扣分,将100减去总扣分是为得分。
100分为满分;75-100为正常;66-74为边缘;<66为异常。
一般认为达到75分才可以认为是脱离了PTA。
定向遗忘试验的具体试验,内容如表5-2-4:表5-2-4 定向遗忘试验(第111页)3)根据PTA确定损伤的程度PTA时间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的关系如表5-2-5:表5-2-5 PTA时间与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第111页)(3)HRB及LOTCA请参见2.12.4.1和3.2.1.4的有关部分。
神经外科颅脑创伤诊疗规范

颅底骨折
【治疗方法】 1.颅前、中窝骨折本身无须特殊处理,治疗主要是针对由骨折引起的伴发症和后遗症。早期 应以预防感染为主,可在使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的同时,做好五官清洁与护理,避 免用力擦鼻及防止鼻饲胃管。采取半坐卧位,鼻、耳漏任其自然流出或吞下,使颅压下降后 脑组织沉落在颅底漏孔处,促其愈合,对经久不愈长期漏液达4周以上,或反复引发脑膜炎及 大量溢液的病人,则应施行补修手术。颅后窝骨折的治疗,急性期主要是针对枕骨大孔区及 高位颈椎的骨折或脱位,若有呼吸功能紊乱和(或)颈脊髓受压时,应及早行气管切开,颅 骨牵引,必要时作辅助呼吸或人工呼吸,甚至施行颅后窝及颈椎椎板减压术。
(3)脑挫裂伤与颅内血肿的鉴别:脑挫裂伤属原发性脑损伤,症状及体征在伤后立即出现, 一般比较稳定,可逐渐好转。伤后意识障碍立即出现,一般无中间清醒期。颅内血肿属继发 性脑损害,症状和体征在伤后一段时间逐渐出现,进行性加重。颅内血肿多有中间清醒期, 随血肿的增加,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CT扫描呈高密度影。
局灶症状,可暂不手术。
二、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是指骨折线横行穿过两侧颅底或纵行贯穿颅前、中、后窝。 【临床表现】 1.颅前窝骨折 前颅窝骨折累及眶顶和筛骨,可伴有鼻出血、眶周广泛淤血(称“眼镜”征或“熊猫眼”征) 以及广泛球结膜下淤血。如硬脑膜及骨膜均破裂,则伴有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额窦或由鼻 孔流出。若骨折线通过筛板或视神经管,可合并嗅神经或视神经损伤。
凹陷性骨折
【治疗原则】 1.手术适应征: (1)闭合性凹陷性骨折>1.0cm。 (2)闭合性凹陷性骨折位于脑功能区、压迫导致神经功能 障碍。 (3)开放性凹陷性骨折。 (4)闭合性凹陷性颅骨骨折压迫静脉窦导致血液回流、出现 颅高压病人。 (5)凹陷性颅骨骨折位于静脉窦未影响血液回流、无颅高压病人不宜手术。
(完整版)颅脑损伤康复诊疗规范

颅脑损伤康复诊疗规范颅脑损伤康复是指颅脑损伤后患者产生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等后遗症,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等),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临床主要变现】1. 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一侧视野缺失(偏盲)和偏身运动障碍;2. 言语功能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3. 吞咽功能障碍:变现为患者呛咳;4. 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注意力障碍、思维能力障碍、失认等;5. 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等;6. 其他功能障碍:二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
【辅助检查】(一)一般检查1。
三大常规检查。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3。
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
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5。
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二)选择性检查1.头颅CT、磁共振(MRI)检查适应征:①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②病情发生改变,有加重迹象时;③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④其它情况需要进行CT或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2。
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查适应征:①需明确癫痫诊断时;②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及颅内感染诊断时;③出现意识障碍时;④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3.其它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诱发电位、强度—时间曲线检查等。
适应征:需明确是否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及其严重程度,或需了解脊髓功能状况时。
4。
经颅多普勒(TCD)检查适应征:需了解是否有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供应情况时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5。
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征:疑有心、肺功能减退,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损伤康复诊疗规范颅脑损伤康复是指颅脑损伤后患者产生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等后遗症,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等),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临床主要变现】1. 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一侧视野缺失(偏盲)和偏身运动障碍;2. 言语功能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3. 吞咽功能障碍:变现为患者呛咳;4. 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注意力障碍、思维能力障碍、失认等;5. 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等;6. 其他功能障碍:二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
【辅助检查】(一)一般检查1.三大常规检查。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二)选择性检查1.头颅CT、磁共振(MRI)检查适应征:①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②病情发生改变,有加重迹象时;③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④其它情况需要进行CT或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2.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查适应征:①需明确癫痫诊断时;②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及颅内感染诊断时;③出现意识障碍时;④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3.其它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诱发电位、强度-时间曲线检查等。
适应征:需明确是否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及其严重程度,或需了解脊髓功能状况时。
4.经颅多普勒(TCD)检查适应征:需了解是否有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供应情况时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5.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征:疑有心、肺功能减退,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6.脑脊液检查。
适应征: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障碍等情况,需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三)特需检查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特殊贵重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
评价项目如下:1.躯体功能评价Brunnstrom评价、Fugl-Meyer评价(FMA)、肌痉挛评价、关节活动度(ROM)评价、感觉评价、平衡功能评价、协调评价、肢体形态评价、上肢功能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肌力评价、辅助器具适配性评价,可步行者需进行步态分析。
2.精神心理评价存在相关问题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可先用认知筛查、成套认知评价表、知觉障碍筛查表进行评价,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失认症专项评价)、人格评价、情绪评价,存在行为障碍者进行专门行为障碍评价。
3.言语、吞咽功能评价首先进行失语症和构音障碍筛查,对存在或可疑存在失语症或构音障碍者需进一步进行失语症标准检查和构音障碍检查,部分患者需进行吞咽障碍评价、肺活量检查。
4.社会心理及生活质量评价5.康复效果的评定疗效的结果判定是指末次评估与初次评估分值之差,标准如下:显效:分值差≥8;有效:分值差在1~7分之间;无效:分值差为0。
通过以上评价方法可明确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
【治疗】治疗原则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治疗方法一.临床常规治疗1.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2.改善精神、言语、认知、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相关临床技术的应用。
3.高压氧治疗(受伤时间在两年以内者可酌情选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脑水肿、脑积水:按临床常规药物、穿刺放液等治疗。
2脑外伤后综合征:除行心理、行为等治疗外,适当应用镇静、镇痛等对症药物。
3.继发性癫痫:各类抗癫痫药物的选用。
4.低颅压综合征:补液、吸氧、鞘内注射、缩血管药物、激素应用等。
5.痉挛:去除诱因;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神经阻滞、矫形器应用或手术治疗。
6.精神障碍:精神药物使用等。
7.压疮:体位处理、换药,必要时手术治疗。
8.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9.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消炎镇痛药物,矫形器佩带等。
10.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防治。
11.各种影响功能的畸形矫正、整形修复和防治。
12.其它合并症:如眩晕、视力障碍等的处理。
上述并发症,根据需要请专科会诊治疗,必要时转院行专科诊疗。
三.专科治疗(一)物理治疗1.运动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被动活动、牵伸等)、坐位平衡练、转移训练、血管舒缩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主、被动运动、牵伸训练、呼吸训练、体位变换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间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力、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及步态训练等。
2.物理因子治疗根据功能情况选用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传导热疗法、超声波疗法、电磁波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痉挛肌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功能性电刺激(FES)、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
3.水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等。
(二)作业治疗1.对有认知障碍者根据认知评价结果进行定向、记忆、注意、思维、计算等训练,严重病例早期可进行多种感觉刺激和提供丰富的环境以提高认知功能,有条件的单位可使用电脑辅助认知训练。
2.知觉障碍治疗:对存在知觉障碍者进行相应的失认症训练和(或)失用症训练,训练内容根据知觉评价结果可选择视扫描、颜色、图形、图像辨认、空间结构、位臵关系训练等等,提供必要的辅助训练标识或器具,并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早期可在床边进行平衡、进食、穿衣、转移等训练,情况允许可到ADL训练室进行训练,内容包括平衡、进食、穿衣、转移、步行、入厕、洗澡、个人卫生等方面,并在患者实际生活环境中或尽量模拟真实生活环境进行训练。
4.上肢功能训练:通过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提高运动控制能力、维持和改善上肢关节活动度(ROM)、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提高手灵活性和实用功能。
5.功能训练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和指导,并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环境改造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
(三)语言治疗对有构音障碍者进行构音训练、发音训练、交流能力训练等,对存在失语症的患者需进行听、说、读、写、计算、交流能力等内容的语言训练等,部分患者需进行摄食-吞咽训练,存在言语失用者进行针对性训练。
(四)中医康复治疗1.针刺治疗:以调疏肝解痉为原则,取穴以阳经为主,阴经为辅,并辨证加减。
2.推拿治疗:以疏通经络、调补脾肾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施以滚法、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等。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头皮针、穴位注射、中药治疗等。
(五)辅助技术早期或严重病例需配置普通轮椅,大部分患者需配备踝足矫形器(AFO),部分患者步行时需借助四脚仗或手仗,部分患者需配置必要的生活自助具(如修饰自助具、进食自助具等)。
预防或治疗肩关节半脱位可使用肩托,部分患者需使用手功能位矫形器或抗痉挛矫形器。
(六)康复护理规范1.康复护理评估:包括皮肤状况、压疮发生危险因素、意外伤害危险因素、二便功能及对伤病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2.康复护理(1)体位护理:良肢位摆放、体位变换、体位转移等。
(2)膀胱与肠道功能训练,二便管理。
(3)康复延伸治疗:根据康复治疗师的意见,监督和指导患者在病房进行关节活动度(ROM)、日常生活活动(ADL)、吞咽、语言交流等延续性训练。
(4)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继发性损伤的护理(如摔伤、烫伤等),各类感染的预防护理,防压疮护理,预防深静脉血栓、关节挛缩及废用综合征的护理,脑室腹腔引流管阻塞的防治护理及癫痫发作的救治与护理。
3.心理护理、家庭康复及社区康复护理指导。
(八)职业康复规范1.职业康复评价常规进行功能性能力评估,轻、中度颅脑损伤需进行工伤职工职业调查、就业意愿评估、工作需求分析、主动用力一致性评估、工作模拟评估、现场工作分析评估等。
2.职业康复(1)职业咨询:通过测试、咨询、诊断、规划等方式,运用科学的测评工具,提供全面的信息、策略与方法,引导工伤职工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发展潜能、职业兴趣、个人性格,调适自己的职业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2)就业选配:轻度和部分中度颅脑损伤患者有就业倾向,可根据其残疾程度、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兴趣、学历、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选配合适的工作。
(3)技能培训:轻度和部分中度颅脑损伤患者可根据其认知、躯体功能状况及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电脑操作训练班、金工木工训练训练班、手工艺制作培训班等。
(4)工作适应与调整:为了稳定保持某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指导工伤职工如何与雇主或同事进行有效沟通,根据个人性格特征调整个人与环境间的匹配程度。
适用于可以重回工作岗位的轻度和部分中度颅脑损伤患者。
(5)工作强化及模拟训练:以重返工作岗位为目标,应用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进行训练,从而恢复躯体的、行为的和职业上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