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

颅脑外伤

头颅部的外伤,以跌坠伤和撞伤最为多见,击伤次之。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和脑损伤三类

头皮外伤单纯的头皮外伤可分为头皮擦伤、裂伤、血肿、撕脱伤。头皮擦伤有少量出血和血清渗出,有不同程度的头皮肿胀,有时皮下有瘀血,局部有压痛。治疗主要是清洁伤面,不需包扎,忌局部热敷。头皮裂伤出血较多,需要压迫止血,头皮血肿可根据头皮解剖部位的深浅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在对血肿进行抽吸治疗时,一定剃去头发并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防发生感染。头皮裂伤为开放性,治疗上应注意彻底清创,有头皮缺损的裂伤,可行头皮转移皮瓣缝合。头皮撕脱伤视情况植皮。

颅骨骨折颅骨骨折常与脑外伤合并存在。分为颅盖骨和颅底骨折两大类。

颅盖骨骨折以额顶骨多见,其次为颞骨。以线样骨折居多,其次为凹陷骨折和骨缝哆开。①线样骨折的骨折线呈线条状,可多发。骨折线多不移位。局部头皮可有挫伤及头皮下血肿。X射线摄片可助确诊。骨折本身无临床意义,亦不需特殊治疗,但若骨折线穿过硬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可使其破裂而致颅内血肿。②粉碎性骨折多为钝器猛击颅部的加速性损伤或头部坠地的减速性损伤。其临床意义亦在于其引起的脑损伤、脑受压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③凹性骨折,系头颅坠于有尖石块或突起的地面,或较强的暴力击于头颅所致。小的凹陷性骨折常与头皮血肿相混淆,诊断依靠X射线颅片并增拍颅骨切线位片。婴幼儿颅骨较软,其凹陷骨折多呈乒乓球样凹陷。有时在婴儿哭闹颅压增高时可自行复位,半年以上不自行复位的可以考虑手术。有局部性脑受压、癫痫发作、影响美容或深度超过0.5cm的凹陷骨折,应行手术复位。④嵌入性骨折是截面较小的钝器用力击于头颅,使骨折片脱落穿入脑内而成。临床意义在于硬膜或脑皮层血管的破裂所致的颅内血肿及脑组织盲管性损伤。无血肿并发症者亦需彻底清创。

颅底骨折属线样骨折。90%以上由穹窿部线样骨折延续到颅底所致。与穹窿部骨折相反,颅底骨折在X射线颅片上很难显示。其诊断常依靠临床表现而定。合并有脑脊液漏的颅底骨折属开放性颅脑损伤。

①前颅窝底骨折的临床特点为眼睑及结膜水肿瘀血、青紫(称熊猫眼征),口鼻有血性脑脊液流出。②中颅窝底骨折时,外耳道有血性脑脊液流出,有时血性脑脊液通过耳咽管从口鼻流出。③后颅窝底骨折较少见,常在同侧颈部或枕部见到皮下瘀血斑(巴特尔氏征)。所有颅底骨折均可合并相应的颅神经损伤。其治疗主要着眼于脑损伤(脑脊液漏及颅内血管损伤所致的颅内血肿)。在有脑脊液鼻、耳漏的颅底骨折千万不能堵塞或冲洗鼻腔和外耳道,以免引起颅内感染,亦禁腰穿、擤鼻,应给予抗生素治疗。脑脊液漏一般在1周左右自止,若超过1个月不愈,需行开颅修补术。

脑损伤分为闭合性(伤后脑组织与外界不相通)和开放性脑损伤(伤后脑组织通过颅骨及头皮的伤口与外界相通)两大类。中国的分类标准:①轻型(主要包括单纯脑震荡,有或无颅骨骨折),昏迷时间在半小时以内;有轻度头痛、头晕等自觉症状;神经系统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改变。②中型(指轻度脑挫伤,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受压征),昏迷时间不超过12小时,有轻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有轻度改变。③重型(主要指广泛脑挫裂伤、广泛颅骨骨折、脑干损伤或颅

内血肿),深昏迷或昏迷超过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有明显改变。④特重型。脑原发损伤重,伤后即昏迷,去大脑强直或伴其他脏器损伤、休克等。或已有晚期脑疝,双瞳孔散大,生命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停止。颅内血肿可分为急性(伤后3天内出现脑受压征)、亚急性(伤后3天到3周内出现脑受压征)和慢性(伤后3周以上出现、硬膜下血肿、脑实质内血肿和多发血肿。脑损伤的受伤方式分为加速性颅脑损伤(头部在静止状态被运动着的物体打击,头部沿外力方向作加速运动)和减速性损伤(运动着的头撞到静止的物体或地面,由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而致损伤,常见者如坠落伤)。从病理上看,原发性脑损伤为脑挫裂伤,有软脑膜及大脑皮质的断裂、破坏。脑组织中有散在出血灶。白质亦受累,呈软化出血及水肿等改变。脑挫伤与脑裂伤常合并存在。在有对冲性脑损伤的病例,对冲部位的脑损伤重于着力点处。因对冲性脑损伤中多见枕部着力而使额叶、颞叶脑组织出现对冲伤,额叶的前颅窝底为凹凸不平的骨嵴,颞叶前部亦为尖锐的蝶骨嵴,可引起严重脑挫裂伤。继发性病理改变是颅内血肿及脑水肿。颅内血肿形成占位性病变,造成颅内压增高,压迫脑组织,在失代偿的情况下形成脑疝,危及生命。脑水肿可发生在脑挫裂伤的局部及其周围或扩展至整个半球及全脑,脑水肿更加重颅内压增高,促进脑疝的形成。严重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和脑水肿的病例常合并下丘脑损伤,可引起重要生命体征改变及发生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等。

脑震荡脑损伤当中较轻的一种。一般认为是脑功能的一时性紊乱而无明显的器质性损伤。意识障碍常在半小时之内恢复。意识障碍的发病机理,可能是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正常时,脑干网状结构是非特异性上行激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脊髓传来的各种刺激信号通过此处到达丘脑、间脑,再向大脑皮质广泛投射,使大脑皮质处于清醒或兴奋状态。此系统受损时必然产生意识障碍。脑震荡的临床表现是:①原发性意识障碍,即伤后马上出现的昏迷。清醒后有嗜睡、头痛、头晕、心悸等。②逆行性健忘。不能记忆受伤当时或伤前一段时间的情况。健忘时间的长短可提示脑受伤的轻重。③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伤后有面色苍白、冷汗、瞳孔变化,血压下降、脉弱及呼吸缓慢等。随意识的改善上述症状亦会逐渐消失。但仍会有头痛、头晕、心悸、恶心、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腰穿发现脑脊液压力及成分均正常。本病主要对症治疗,给予镇静及镇痛药物,卧床休息1周。生活规律、体育活动均有助于恢复。有些病人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旧称脑震荡后遗症,今称脑震荡后综合征或脑震荡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脑挫裂伤是脑组织的器质性损害,可以是挫伤、裂伤或挫裂伤。严重的脑挫裂伤可致脑疝,预后不佳。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为:①原发意识障碍的程度比脑震荡重,并且持续时间长。②头痛剧烈且伴呕吐。③因脑挫裂伤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失语、偏盲和局灶性癫痫等。④植物神经系统改变。血压升高、脉缓慢,提示有脑水肿和颅内血肿等所引起的颅内压升高;应激性溃疡、高热等提示有颅压高所致下丘脑损伤。⑤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挫裂伤的诊断根椐为:昏迷时间长,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脑脊液含血。要警惕颅内血肿的可能性。CT扫描显示受伤部位脑组织有界限不清的高低混杂密度区,以低密度为主,受损脑组织周围有低密度的水肿带,相应部位脑内可有散在高密度小出血灶。轻型无意识障碍者可按脑震荡治疗。中、重型有意识障碍者,应观察有无颅内血肿的可能性,一旦发现即应手术清除血肿。对脑挫裂伤的本身的治疗应包括:①脱水疗法,应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等。②激素疗法,一般与脱水药并用,对减低脑水肿有效。③巴比妥疗法,可保护脑细胞

功能,减低需氧量,减轻脑水肿,此法需配合应用颅内压监护装置。④颅内压监护,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用颅内压监护,能指导治疗,对提高治疗率,降低死亡率有很大的作用。⑤手术,疑有颅内血肿或有严重脑水肿颅压高不能缓解者,应手术探查。有血肿则清除之。若系严重脑挫裂伤伴脑水肿,可吸除液化坏死的脑组织,并行去骨瓣减压术。

脑干损伤原发性(直接伤及脑干)和继发性(颅脑外伤后引起颅内血肿、脑水肿,脑受压移位而压迫脑干使其受损,更为常见)两类。原发性脑干损伤死亡率很高。其受伤机制为在外力作用下脑在颅腔中移动,脑干受牵扯撞击在小脑幕切迹或颅骨斜坡而受伤,若受伤着力点在枕大孔处可直接伤及脑干。病理变化同脑挫伤,但受伤部位为中脑网状结构,故危险性大。临床表现为伤后持续昏迷,瞳孔大小不定,时大时小或为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或同向凝视,去大脑强直;生命体征有较大的改变,呼吸改变最大;应仔细观察有无颅内血肿的可能性。一旦发现颅内血肿应立即手术。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同脑挫裂伤,但对长久昏迷者应行气管切开,注意昏迷的护理。在急性期应用脱水药物和激素以减轻脑水肿。继发性脑干损伤的治疗在于去除引起脑干损伤的病因,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若不及时处理,脑干会出血、坏死、软化,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故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去除病因。若系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所致的继发性脑干损伤,单纯药物脱水很难奏效,可及时手术清除坏死脑组织并行去骨瓣减压术来缓解脑干受压。

外伤性颅内血肿指颅脑损伤引起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形成占位性病变,颅内压靠脑自动调节机制来维持。但此调节机制由于外伤所致血肿不断增大而失代偿,这样就会出现脑疝。按血肿在颅腔中的不同解剖部位可分为:①硬膜外血肿,多见于额、颞、顶部外伤。其发病必需有两个条件:一为硬膜从颅骨内板剥离;二为有外伤所致的出血源。当外力作用在头颅某一部位时,先造成局部颅骨凹陷变形,后颅骨由于弹性而自动复位,在这变形复位的过程中,硬膜从颅骨内板剥离(正常情况下两者紧密相贴)。若有骨折发生,则骨折线会刺破脑膜中动脉、静脉窦等造成出血。这样血液积聚于硬膜外和颅骨内板之间就形成了硬膜外血肿。较常见的出血来源是脑膜中动脉、脑膜前动脉(额部)、静窦(矢状窦、横窦)和颅骨本身的板障静脉。绝大多数硬膜外血肿伴颅骨骨折,且血肿多与外伤着力点一致。临床表现为:①颅内压增高征。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为颅压高的三主征。在急性硬膜外血肿仅见前二者。亚急性和慢性者始见视乳头水肿。颅脑外伤后剧烈头痛、呕吐频繁,则应考虑血肿的可能性。②意识障碍。有典型的再昏迷史。伤后即刻的意识障碍为原发性昏迷,是脑直接受损伤所致。硬膜外血肿的脑损伤较轻,故原发昏迷时间亦短。因伤后颅内血肿不断增大,压迫脑干,使病人再次出现意识障碍(称再昏迷)。这样表现为原发昏迷-中间清醒或意识好转-再次昏迷,此过程中的中间清醒阶段称中间清醒期,为硬膜外血肿病程中最明显的特征。在中间清醒期内病人多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躁动不安等。根椐受伤机理,着力部位,病情变化过程及检查,诊断并不困难。若病情许可,进一步作脑血管造影及CT扫描可立即诊断。若病人已发生脑疝则应立即手术。术前已确诊的病例可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前来不及行特殊检查者,可先行钻孔探查术,确定血肿部位后开颅手术。③硬膜下血肿。由于颅脑外伤,颅内出血,血液集聚在硬膜下腔而成。发病率在颅内血肿中占首位。发病机理与硬膜外血肿不同,是脑对冲性损伤所致,尤多见于枕部着力的减速性损伤,此时脑额叶向前颅窝底,颞极向蝶骨嵴对冲造成损伤,脑皮质血管破裂出血,亦可能因脑组织在颅内移动,使皮质静脉汇入矢状窦的桥静脉断裂出血。故硬膜下血肿时脑部受到的损伤,比硬膜外血肿要严重。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是:脑挫伤较重,原发昏迷时间长且逐渐加重,故中间清醒期不如硬膜

外血肿明显;颅内高压症状较重且很快出现危象──脑疝(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若不及时外理会双侧瞳孔散大,去大脑强直,呼吸停止);血肿对侧肢体可出现轻瘫,病理反射阳性等,但在深昏迷患者查不出局灶体征。X射线颅平片一般无颅骨骨折。A型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常移向血肿对侧。脑血管造影在血肿侧可见明显的月牙形无血管区。CT扫描对血肿定位非常重要。对急性硬膜下血肿应立即手术,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血肿。对出现脑疝的病例,争取尽早减压,钻孔时先放出积血再行开颅。对于亚急性或慢性者亦可据情行甘露醇脱水疗法。④外伤性脑内血肿。常与脑挫裂伤并存。意识障碍亦较重,昏迷多呈持续性并逐渐加深。脑水肿明显,颅内压增高征明显。若血肿及脑挫裂伤位于运动区则可出现定位体征。CT脑扫描可显示血肿,脑挫伤部位的实质内有不规则的密度增高区,有时可多发,血肿周围有低密度的脑挫伤、水肿区。颅高压不明显的病例可用脱水疗法,但需及时复查CT,一旦有病情恶化应立即手术。在凹陷骨折清创时应注意有无脑内血肿的可能性,若发现血肿则应清除。⑤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一种特殊的脑外伤。在外力作用下,脑在颅腔中移动,引起局部蛛网膜破裂。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随脑搏动源源不断地通过裂??只许脑脊液流出到硬膜下腔,而不能反方向回流。故硬膜下腔脑脊液越集越多造成脑受压。在临床上与硬膜下血肿相似,很难鉴别,血管造影图像两者亦非常近似。但在CT扫描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为低密度,血肿则为高密度。治疗亦同硬膜下血肿。但多用钻孔引流的方法。慢性硬膜下积液如有较厚的包膜,需开颅切除。

开放性颅脑外伤指脑组织与外界相通的颅脑外伤。特点为有异物(致伤物、头发、布屑、颅骨等)进入脑组织,极易导致颅内感染。在战时尤为常见,多为火器伤,如:①贯通伤,如枪弹伤,有出入口,多呈弥漫性损伤,死亡率极高。②盲管伤,弹片或致伤物(石块等)射入颅内并停留在脑内。伤口或伤道有异物存留,致伤物常在盲管的盲端。常损及脑重要结构如内囊、基底节、脑室、丘脑等。常引起颅内感染。③切线伤,少见。常为弹头与头颅呈切线位擦过,使头皮、颅骨及皮质受损,常致癫痫发作。平时所见的开放性颅脑损伤主要是砍伤(刀口整齐,颅骨呈线样骨折,局部脑组织有裂伤但挫伤及脑水肿不重,常遗留神经系统缺失症状及爆破伤(表现似火器伤)。开放性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为:①意识障碍者较闭合性损伤为少见,这主要因脑部受伤局限,波及面较少。②有开放伤口,此伤口本身就是减压通道,能缓解颅内血肿、水肿所致的颅内压增高,缓解脑疝形成。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应考虑合并有颅内血肿。晚期出现颅压高则应考虑有颅内脓肿。③局灶性神经系统缺失症状较闭合性颅脑损伤为多。如运动中枢(中央前回)受损则引起对侧肢体瘫,感觉中枢受损则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伤及优势半球言语中枢则出现不同类型的失语。此外,尚可出现视野缺损等。④癫痫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闭合性颅脑损伤。在开放性颅脑损伤均应应用抗癫痫药物。

出现开放性颅脑损伤后,应仔细检查伤口,但不能用器械探查伤口,以免加重脑损伤并引起致命的大出血。除检查头部外,尚须注意身体其他部位有无损伤。作神经系统检查了解脑受伤的程度及有无颅内合并症。CT扫描能了解脑受伤的程度及有否血肿等,晚期尚可诊断脑脓肿。脑血管造影亦有助于诊断颅内血肿及脑脓肿。有癫痫的病人需行脑电图检查。现场处理至关重要,患者昏迷则必须注意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休克患者应纠正休克。伤口的包扎不可太用力,这样对减压不利。在不了解颅内情况下不能简单地缝合头皮,以免造成脑疝。对开放伤本身要彻底清创、彻底止血,将开放伤变成闭合伤。注意处理脑水肿等并发症。晚期并发症有:①脑脓肿,主要因颅内存在异物引起感染。可在伤后数月乃至数年发生。

晚期出现颅内压增高者或出现局灶症状者,应考虑此并发症。治疗为手术摘除脓肿及异物。②外伤性癫痫,为伤后脑及脑膜产生的瘢痕所致。可先行抗癫痫药物保守治疗,若无效可手术切除癫痫病灶。③脑脊液漏,超过1个月以上者需手术修补。④颅骨骨髓炎,与受伤后伤口外理不及时及伤口感染窦道形成有关。X射线示不规则破坏及死骨区。需手术清创及咬除死骨。⑤外伤性颅骨缺损,需行颅骨修补术。

颅脑损伤后,由于不同病例的致伤机制、受伤部位、伤情轻重、就诊时机等因素的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如考虑到继发性颅脑损伤的存在,则病情更为复杂。本节只讨论伤后常见的症状体征,既包括神经系统本身的异常情况,也描述继发于颅脑损伤的全身系统性改变。

临床表现:

(一)、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是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最为常见的症状,伤后立即出现的意识障碍通常称为原发性意识障碍。如患者伤后存在一段时间的清醒期,或原发性意识障碍后意识一度好转,病情再度恶化,意识障碍又加重,称为继发性意识障碍。原发性意识障碍通常由原发性颅脑损伤所致,继发性意识障碍的出现往往提示颅内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包括脑水肿、脑缺血及全身系统性并发症的存在,但颅内血肿却是继发意识障碍的最常见原因。典型的意识障碍-清醒-意识障碍病程,提示硬膜外血肿的存在,而对于硬膜下血肿来说,由于通常伴有较重的脑损伤,故中间清醒期不明显,应及时行CT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可以由轻到重分为4级:①嗜睡:表现为对周围刺激的反应性减退,但患者可被唤醒,能基本正确地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很快又入睡。各种生理反射和生命体征正常。②昏睡:对周围刺激的反应性进一步减退,虽能被较响的言语唤醒,但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语无伦次,旋即又进入昏睡。生理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③浅昏迷:失去对语言刺激的反应能力,但疼痛刺激下可有逃避动作,此时浅反射通常消失,深反射减退或消失,生命体征轻度改变。④深昏迷:对外界的一切刺激失去反应能力,深浅反射消失,瞳孔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四肢肌张力极低或呈强直状态,生命体征也出现紊乱,病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二)、头痛和呕吐

头痛一般见于所有神志清楚的颅脑损伤患者,可以由头皮或颅骨损伤所致,也可由颅内出血和颅内压升高引起。头痛可为局限性的,通常多见于外力作用部位,是由于局部组织损伤及其继发的炎症反应造成的;也可为弥漫性的,常由于脑组织损伤或颅内压升高所致。头痛与病情严重程度并无一定的关系,患者诉头痛,但疼痛位置表浅而局限,且神志清楚,CT未见明显异常,通常是由于颅外组织创伤所致。除对症止痛治疗外,无须特殊处理。如患者全头剧烈胀痛,且逐渐加重,并伴有反复的呕吐,应高度警惕颅内血肿的发生。伤后早期呕吐可以由迷走或前庭结构受损伤引起,但颅内压升高是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头痛的主要原因。反复的喷射性呕吐是颅内高压的特征性表现。

(三)、瞳孔改变

瞳孔由动眼神经的副交感支和交感神经共同支配。伤后立即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而患者神志清楚,可能为颅底骨折导致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动眼神经原发性损伤。若伤后双侧瞳孔不等大,一侧瞳孔缩小,光反应灵敏,同时伴有同侧面部潮红无汗,眼裂变小(Horner综合征),在排除颈部交感神经受损的可能后,应考虑是否存在脑干的局灶性损伤。如双侧瞳孔缩小,光反应消失,伴有双侧锥体束征和中枢性高热等生命体征紊乱症状,表示脑干受损范围较广,病情危重。如伤后头痛、呕吐加重,意识障碍逐渐加深,伴有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应考虑颅内血肿和小脑幕切迹疝的存在。若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则已属于脑疝晚期。

(四)、眼底改变

颅脑损伤后早期眼底改变不常见,如存在明显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眼底检查可见到玻璃体下火焰状出血。当出现脑水肿、颅内血肿或脑缺血时,颅内压显著增高,可以见到双侧视盘水肿,表现为视盘生理凹陷消失或隆起,边界不清,动静脉直径比例<2∶3。

(五)、锥体束征

锥体束一部分发源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第4区)的皮质运动神经元,另一部分起源于附加运动区(第6、7、8等区),它们的纤维聚集成束,经放射冠、内囊、大脑脚下行;部分在脑干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称为皮质脑干束。其余部分在延髓的锥体中交叉,下行于对侧脊髓侧索中,中止于不同节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通常所称的锥体束即指该部分纤维。

锥体束行程中任何部位的损伤都会表现出锥体束征。位于中央前回的脑挫裂伤可以导致对侧肢体程度不等的瘫痪,如病变局限,可以只表现为单瘫,可伴有病理征(+)。位于脑干部位的损伤,如部位局限,会引起对侧肢体完全瘫痪,病理征(+);如脑干广泛受损伤,则患者出现昏迷,伴有双侧肢体瘫痪,去大脑强直,双侧病理征(+)。颞叶钩回疝发生早期,会出现典型的患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伴有对侧锥体束征阳性,对病情判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此时及时手术清除血肿,有可能使病情逆转,待双侧瞳孔散大、病理征(+)、伴有发作性去大脑强直时,病变已属晚

(六)、脑疝

脑疝(brain herniation)是指颅内压升高后,颅内各腔室间出现压力差,推压部分脑组织向靠近的解剖间隙移位,引起危及病人生命的综合征。常见的有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

1 、小脑幕切迹疝

小脑幕切迹疝(transtentorial herniation)包括小脑幕切迹上疝(小脑蚓部疝)和小脑幕切迹下疝,最常见的为小脑幕切迹下疝(又称颞叶钩回疝)。正常情况下,颞叶内侧的结构靠近小脑幕缘,包括海马回、钩回、海马旁回(内侧为海马回和齿状回)。当出现幕上血肿或严重脑水肿时,幕上压力升高,推移小脑幕缘旁的上述结构向幕下移动。移动过程中压迫行经脚间池的动眼神经、同侧大脑脚和大脑后动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脑疝发生早期,由于动眼神经的副交感支位于神经表面,最先受累,表现为同侧瞳孔最初缩小,旋即扩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随着脑疝进一步发展,同侧大脑脚受压,表现为对侧肢体偏瘫,病理征(+)。大脑后动脉受压,引起枕叶皮质梗死。由于中脑受压,影响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患者出现昏迷。脑疝晚期则表现为双侧瞳孔散大,固定,深度昏迷伴有双侧病理征(+)和阵发性去大脑强直,脑干由于长期移位和受压,发生继发性损伤,患者生命体征出现紊乱。

2 、枕骨大孔疝

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小脑扁桃体向下移动,疝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transforamen magnum herniation)。由于枕骨大孔前部容纳延髓,脑疝发生时小脑扁桃体向前挤压延髓,导致延髓腹侧的呼吸和心血管中枢受累。故小脑扁桃体疝病情发展较快,而意识障碍多不明显,临床上并无特殊表现和先兆,突然发生呼吸衰竭,病人往往因抢救不及而死亡。因此,对颅后窝血肿患者,应适当扩大手术指征,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最好在ICU病房中进行监护。

(七)、全身性改变

1、生命体征的改变

脑外伤发生后,病人可暂时出现面色苍白、心悸、出汗和四肢无力等症状,此时监测生命体征,可以发现呼吸浅快、心动过速、节律异常、脉搏微弱、血压下降,如损伤程度不重,伤后半小时内上述症状体征都可以恢复正常。伤后早期生命体征紊乱,已经恢复正常,但随即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脉搏和呼吸变缓,说明存在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应高度怀疑继发颅内血肿。脑干损伤后,呼吸、血压和脉搏等生命体征紊乱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应予密切监护和治疗。

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颅脑损伤尤其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者并不少见。最常见的水盐代谢异常包括以下两种。

⑴.低钠血症:临床上患者表现为与脑部损伤程度不符的意识障碍,清醒患者出现神情淡漠,主诉厌食、恶心、呕吐,血钠严重降低时可以出现癫痫,木僵和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治疗以对症补充氯化钠和盐皮质激素为主,伴有尿量增多者,可予垂体后叶素治疗。高血容量的,则应限制患者水的摄人量。

⑵.高钠血症:典型的临床表现有,烦躁、震颤、肌张力增高和知觉减退,严重时有抽搐、角弓反张、昏迷。如患者已出现血压降低、高热、全身肌张力降低,则已属晚期,预后不良。治疗以补充低渗液为主,

补水应多于补钠,但应注意,调整补液速度,以防因过快补入低渗液而发生脑水肿。

⑶、脑性肺水肿

脑性肺水肿可见于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病人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早期出现呼吸困难,伴有大量血性泡沫痰,肺部听诊可闻及双肺广泛的湿啰音,及时行胸片检查可以确诊。治疗原则同支气管哮喘,但应以支气管解痉治疗为主,不宜过分降低血压,以免加重脑缺氧。为观察神志改变,也不宜应用镇静剂。一旦出现本症,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率很高。

⑷、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临床上表现为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如出血较迅猛,也可呕吐鲜血,同时伴有失血性休克。因此,常规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抑酸药。一旦发生粘膜出血,应静脉输入强力抑酸药,并使用凝血酶和冰盐水进行胃内灌洗,同时纠正低血容量。

⑸、凝血机制障碍

检查可见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以及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增高。如能及时发现,并积极输注新鲜血浆及其他血液成分,可望获得较好疗效。

治疗:

手术治疗:原发性脑挫裂伤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但当有继发性损害引起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时,则有手术必要。对伴有颅内血肿30ml以上、CT示占位效应明显、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时或颅内压监护压力超过4.0kPa(30mmHg)或顺应性较差时,应及时施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对脑挫裂伤严重,因挫裂组织及脑水肿而致进行性颅内压增高,降低颅压处理无效,颅内压达到5.33kPa(40mmHg)时,应开颅清除糜烂组织,行内、外减压术,放置脑基底池或脑室引流;脑挫裂伤后期并发脑积水时,应先行脑室引流待查明积水原因后再给予相应处理。

保守治疗:

1、密观察病情变化:伤后72h以内每1~2小时1次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改变。重症病人应送到ICU 观察,监测包括颅内压在内的各项指标。对颅内压增高,生命体征改变者及时复查CT,排除颅内继发性改变。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昏迷时间长,合并颌面骨折,胸部外伤、呼吸不畅者,应早行气管切开,必要时行辅助呼吸,防治缺氧。

3、对症处理高热、躁动、癫痫发作,尿潴留等,防治肺部泌尿系统感染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等。

4、防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

(1)卧床:如无明显休克,头部应抬高15~30°,以利静脉回流及减轻头部水肿。

(2)严格控制出入量:但在炎夏、呕吐频繁或合并尿崩症等情况时,要酌情增加入量,达到出入量基本平衡,以免过分脱水导致不良后果。另外,每天入量应在24h内均匀输入,切忌短时快速输入。

(3)脱水利尿治疗:最常用药物有渗透性脱水药和利尿药两类。

渗透性脱水药有:甘露醇、甘油制剂、二甲亚砜(DMS0)、浓缩血浆、人体血清白蛋白等。

利尿药有:利尿酸钠、速尿、双氢克尿噻、氨苯喋啶、乙酰唑胺等。

其他对抗脑水肿措施,尚有高压氧治疗、适当过度换气和巴比妥药物疗法等方法。

5、改善微循环:严重脑挫裂伤后,病人微循环有明显变化,表现血液黏度增加,红细胞血小板易聚积,因此引起微循环淤滞、微血栓形成,导致脑缺血缺氧,加重脑损害程度。可采取血液稀释疗法,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

6、伤后数天内脑膜刺激症状明显者,可腰椎穿刺,将有助于改善脑脊液循环,促进脑脊液吸收,减轻症状,另可应用尼莫地平,防治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程度,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害。

7、亚低温疗法:为32℃~35℃。根据病情需要维持2~14天。由于病人在接受亚低温治疗和复温过程中会发生寒颤,故在实施亚低温治疗时应使用适当剂量肌肉松弛药和镇静药以防寒颤。婴幼儿及高龄病人、循环功能明显紊乱者,不宜行亚低温疗法。

9、肾上腺皮质激素:目前常用的药物为地塞米松、甲基泼尼松龙。改善血-脑脊液屏障,增加损伤区血循环,减轻脑水肿的作用。伤后用药愈早愈好。

10、其他药物治疗:主要有以下药物:三磷腺苷(ATP)、辅酶A(CoA)、细胞色素C、镁制剂、大剂量维生素C(200mg/kg)、尼莫地平(nimotop)、胞磷胆碱(citicoline)、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s)、纳洛酮(naloxone)、吡拉西坦注射液等。结合临床实际,选择性地应用。

11、对症治疗:包括控制癫痫发作,制止躁动,可应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丙戊酸钠、安定等口服或注射。极度躁动时,可适当采用冬眠药物,有精神症状可用百忧解、奋乃静、喜尔登或三氟拉嗪等。整个治疗中,尚须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预防和治疗感染。

病情观察:

1 瞳孔的观察应15 min~30 min观察1次,如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意识障碍,则提示有脑受压及脑疝;如果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大、对光反应差等为脑干损伤的特征;如果双侧瞳孔散大、伴深昏迷、眼球固定、对光反射消失,是患者临危的现象。

2 生命体征的观察血压可反应颅内压力改变。血压逐渐升高而形成高血压,常提示颅内高压,多见于脑水肿、颅内出血;血压下降常提示病情严重。脉搏慢而有力提示颅内压增高趋势,脉搏快而无力,表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呼吸频率不规则,深浅不一,常提示呼吸中枢受压。体温升高,提示有中枢性或感染性高热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如体温低、四肢厥冷,则说明有休克可能。

3 神经体征的观察应注意有否肢体瘫痪、抽搐及发现的时间、部位、程度、肌力及肌张力改变情况,有无病理反射及定位体征等,如幕下血肿常形成枕骨大孔疝,临床上不出现一侧体征而代之以脑干受压如明显呼吸抑制或循环紊乱,双侧锥体束征和小脑病征如肌张力减退、腱反射减弱、共济失调等,且常伴有颈项强直。

4 意识状态的观察患者意识变化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颅内压升高与否的重要指征之一。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且反映病情程度),因此应注意颅脑损伤后的意识状态、昏迷程度及变化情况。可通过对话、呼唤、给予适当的刺激、还可通过对患者的记忆力、计算能力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及精神状态,以便对病情做出正确估计。

5 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的观察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是颅内压增高的三个主要症状,患者剧烈头疼,频繁呕吐,常为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应注意发生脑疝的可能。

护理

1 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时,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增多,易造成气管堵塞而窒息。因此,要适时翻身、拍背、吸痰,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要保证空气湿化。在气管套管口盖双层湿纱布,地面洒水,暖气片上放置水槽,喷雾等。气道湿化要适时,通过雾化、气管滴药等湿化气道时,注意观察痰液的量、色、味和黏度,若湿化不足,分泌物浓缩血黏稠,若湿化过度,分泌物稀薄而量多。吸痰时,用物1套/人,口腔、气管用物分开,吸痰盘24 h更换消毒1次,必要时随时更换。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不超过15 s,做到轻、提、转、快、抖,吸痰前后增加吸氧浓度。

2 颅内引流管的护理颅脑外伤开颅术后均放置1根~2根引流管,引流渗血、渗液,防止继发血肿形成,降低颅内压。要妥善固定颅腔引流管及引流袋,防止滑脱或被患者躁动时抓落。脑室引流管要高于侧脑室前脚10 cm~15 cm。引流管要保持通畅,在无菌操作下每日更换引流袋。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性质。搬动患者时,夹闭引流管,预防逆流感染。若硬膜下引流管18 h的引流量大大超过CT报告,而患者病情无好转甚至加重,要考虑是否有继发出血的可能,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3 脑脊液耳、鼻漏的护理保持正确的卧位,减少脑脊液流出,使漏口自然愈合。意识不清者,应抬高床头30°,取患侧卧位,防止脑脊液逆流入颅内。及时彻底用酒精棉球清除鼻腔、外耳道、眼部周围、面部

的血液及污垢。用无菌干棉球松软置于耳旁及鼻孔处,及时吸附流出的脑脊液,棉球饱和后及时更换,并记录脑脊液的量和性质。切勿堵塞耳、鼻,防止脑脊液流出不畅而逆流。勿做鼻腔和外耳道滴药,严禁在患侧鼻孔安置胃管或吸痰管,严禁挖耳及鼻孔,清醒患者嘱其不要用力咳嗽、屏气、捏鼻、打喷嚏,保持大便通畅,以防发生颅内感染或颅内积气。

4 躁动的护理对躁动不安的患者可加床栏以防坠床,专人守护,剪短患者的指甲,以防抓伤。如患者突然由安静转入躁动或自躁动转为安静、嗜睡,应提高警惕,观察是否有病情恶化。

5 鼻饲管的应用凡昏迷患者,常规3天后置鼻饲管供给患者足够的营养,保持热量在2 .5 kCal~3 kCal 左右,鼻饲流质的温度以42 ℃左右为宜,每次灌注200 ml~400 ml,4 h/次~

6 h/次。留置胃管可以观察病情,协助诊断和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常因丘脑下部-脑干、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胃肠血管痉挛、黏膜坏死,发生神经源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每次鼻饲时,抽吸胃液,观察胃液的颜色,如有出血,可从胃管注入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达到止血目的,也可从胃管灌注镇静药和清热药物,以达到降温、镇静的目的。

6 高热的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后,造成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散热过程障碍而引起体温明显增高,因此,有效地降低体温,可减轻脑的耗氧量、代谢率和脑水肿。降温方法有:头置冰帽,或头颈部、腹股沟等大动脉处放置冰袋;躯干及四肢以温水拭浴,必要时用冰盐水200 ml灌肠或遵医嘱用冬眠药物疗法。拭浴时,禁忌拍拭后项、胸前区、腹部、足底部,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出现寒战、面色苍白、脉搏及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停止,并及时与医生联系。拭浴后30 min测体温并记录。

7 昏迷的护理对昏迷患者,我们除了一般的护理措施外,如预防褥疮、加强营养、防止坠床、自伤等,特别开展了呼唤式护理,方法是:指导患者家属握着患者的手,在耳边轻声呼唤姓名,讲患者感兴趣的事情或回忆过去有深刻印象的往事;轻声播放患者熟悉的音乐;有意识提一些问题,让患者用动作表示回答,如睁眼、动手指等。通过呼唤式护理,增强了患者家属的信心,使患者早日清醒,改善了护患关系,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8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意识不清、瘫痪患者,应定时翻身,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设立翻身卡,记录每次翻身时受压部位皮肤情况。昏迷患者多因呼吸功能差,长期卧床而易并发坠积性肺炎,给予翻身、叩背及更换体位,有利于痰液排除。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可给开塞露肛门注入或番泻叶5 g~10 g煎服或口服缓泻剂,可防止便秘导致或加重颅内出血。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可减少呼吸道感染。对留置导尿的患者,每日消毒尿道口2次,每日更换集尿袋,防止尿管扭曲,集尿袋不得高于尿道口,以防尿液逆流,引起感染。

9 健康教育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神志、体力逐渐好转时,常伴有头疼、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应向患者解释,让患者知道有些症状属于功能性的,可以恢复,鼓励尽早自理。要做好患者的康复指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

颅脑损伤康复诊疗常规(新)(DOC)

头部内伤(颅脑损伤)中医康复诊疗常规 、诊断要点 (一)病史 1?受伤时间、原因、头部外力作用的情况。 2?伤后意识障碍变化情况。 3.伤后作过何种处理。 4?伤前健康情况,主要了解心血管、肾与肝脏重要疾患等。 (二)体格检查 1意识障碍的程度和变化是判断伤情的重要方面。 2头部检查,注意头皮损伤,耳鼻出血及渗液情况。 .生命体征(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要作重点检查,以了解颅内压增高,延髓功能状态以及有无休克等。 4瞳孔应注意对比双侧大小、形状和对光反应情况。 5?运动与反射检查。 (三)辅助检查 1. 颅骨X 线平片只要病情允许应作常规检查,照正、侧位片或特殊位。开放伤更有必要,以便了解颅骨骨折部位、类型及颅内异物等情况。 2. 腰椎穿刺以了解脑脊液压力和成份改变,但对已有脑疝表现或疑有颅后凹血肿者应视为禁忌。 3. 脑血管造影对颅内血肿诊断准确率较高,是一项可靠的诊断方法。 4?电子计算机断层(CT)和磁共振(MRI)检查对颅脑损伤诊断,是目前先进的检查技术。 5. 脑电图可作为监测、了解脑的恢复情况的参数 6. 脑诱发电位可分别反映脑干、皮质下和皮质等不同部位的功能情况, 对确定受损部位、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等有帮助。 (四)、损伤程度分类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被广泛地应由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判断上, 并且也被应用于其他原因所致的意识障碍患者(参阅表8-2)。根据昏迷时间长短,可将颅脑损伤分为四型: 轻型:总分13?15分,伤后昏迷20min以内。 中型:总分9?12分伤后昏迷20min?6h。 重型:总分6?8分,伤后昏迷或再次昏迷持续6h以上。特重型:总分3?5 分。 (五)中医证候分期分型 1.急性期(6 周以内)多从瘀血阻滞、脑脉痹阻来论治,症状表现:肢体无力,头痛,头晕,记忆减退,言语不清,饮水呛咳,舌暗红,上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或沉细涩。 2.恢复期(急性期过后)多从以肝肾不足、气虚血瘀来论治,症状表现:手足拘挛,活动不利,头晕,记忆减退,言语不清,饮水呛咳,舌暗红,上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涩,或沉细涩。 、康复评定 颅脑损伤评定目的是对功能障碍的程度作出客观的评估, 为康复治疗方案、康复预后预测提供客观依据。除了神经系统方面内容以外, 重点意识障碍、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结局等的评定。 意识障碍的评定常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lasgow Coma Scale, GCS)( 表8-2) 来评定意识水平。认知功能的评定认知功能主要由注意、记忆、思维、推理、智力等构成。认知功能的评定常用Rancho Los Amigos(RLA) 认知功能水平分级。常用Brunnstrom 中枢神经糸统损伤后运动

颅脑损伤

颅脑外伤 头颅部的外伤,以跌坠伤和撞伤最为多见,击伤次之。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和脑损伤三类 头皮外伤单纯的头皮外伤可分为头皮擦伤、裂伤、血肿、撕脱伤。头皮擦伤有少量出血和血清渗出,有不同程度的头皮肿胀,有时皮下有瘀血,局部有压痛。治疗主要是清洁伤面,不需包扎,忌局部热敷。头皮裂伤出血较多,需要压迫止血,头皮血肿可根据头皮解剖部位的深浅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在对血肿进行抽吸治疗时,一定剃去头发并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防发生感染。头皮裂伤为开放性,治疗上应注意彻底清创,有头皮缺损的裂伤,可行头皮转移皮瓣缝合。头皮撕脱伤视情况植皮。 颅骨骨折颅骨骨折常与脑外伤合并存在。分为颅盖骨和颅底骨折两大类。 颅盖骨骨折以额顶骨多见,其次为颞骨。以线样骨折居多,其次为凹陷骨折和骨缝哆开。①线样骨折的骨折线呈线条状,可多发。骨折线多不移位。局部头皮可有挫伤及头皮下血肿。X射线摄片可助确诊。骨折本身无临床意义,亦不需特殊治疗,但若骨折线穿过硬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可使其破裂而致颅内血肿。②粉碎性骨折多为钝器猛击颅部的加速性损伤或头部坠地的减速性损伤。其临床意义亦在于其引起的脑损伤、脑受压和颅内出血等并发症。③凹性骨折,系头颅坠于有尖石块或突起的地面,或较强的暴力击于头颅所致。小的凹陷性骨折常与头皮血肿相混淆,诊断依靠X射线颅片并增拍颅骨切线位片。婴幼儿颅骨较软,其凹陷骨折多呈乒乓球样凹陷。有时在婴儿哭闹颅压增高时可自行复位,半年以上不自行复位的可以考虑手术。有局部性脑受压、癫痫发作、影响美容或深度超过0.5cm的凹陷骨折,应行手术复位。④嵌入性骨折是截面较小的钝器用力击于头颅,使骨折片脱落穿入脑内而成。临床意义在于硬膜或脑皮层血管的破裂所致的颅内血肿及脑组织盲管性损伤。无血肿并发症者亦需彻底清创。 颅底骨折属线样骨折。90%以上由穹窿部线样骨折延续到颅底所致。与穹窿部骨折相反,颅底骨折在X射线颅片上很难显示。其诊断常依靠临床表现而定。合并有脑脊液漏的颅底骨折属开放性颅脑损伤。 ①前颅窝底骨折的临床特点为眼睑及结膜水肿瘀血、青紫(称熊猫眼征),口鼻有血性脑脊液流出。②中颅窝底骨折时,外耳道有血性脑脊液流出,有时血性脑脊液通过耳咽管从口鼻流出。③后颅窝底骨折较少见,常在同侧颈部或枕部见到皮下瘀血斑(巴特尔氏征)。所有颅底骨折均可合并相应的颅神经损伤。其治疗主要着眼于脑损伤(脑脊液漏及颅内血管损伤所致的颅内血肿)。在有脑脊液鼻、耳漏的颅底骨折千万不能堵塞或冲洗鼻腔和外耳道,以免引起颅内感染,亦禁腰穿、擤鼻,应给予抗生素治疗。脑脊液漏一般在1周左右自止,若超过1个月不愈,需行开颅修补术。 脑损伤分为闭合性(伤后脑组织与外界不相通)和开放性脑损伤(伤后脑组织通过颅骨及头皮的伤口与外界相通)两大类。中国的分类标准:①轻型(主要包括单纯脑震荡,有或无颅骨骨折),昏迷时间在半小时以内;有轻度头痛、头晕等自觉症状;神经系统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改变。②中型(指轻度脑挫伤,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受压征),昏迷时间不超过12小时,有轻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有轻度改变。③重型(主要指广泛脑挫裂伤、广泛颅骨骨折、脑干损伤或颅

颅脑损伤患者后遗症有哪些

颅脑损伤患者后遗症有哪些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其分类根据颅脑解剖部位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三者可合并存在。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颅骨骨折包括颅盖骨线状骨折、颅底骨折、凹陷性骨折。脑损伤包括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按损伤发生的时间和类型又可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按颅腔内容物是否与外界交通分为闭合性颅脑损伤和开放性颅脑损伤。根据伤情程度又可分为轻、中、重、特重四型。 灵通键发现,颅脑损伤患者常常会有一些后遗症,因为颅脑损伤会有很多危害,如: 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由于脑精密易受损而且再生能力差,所以发生颅脑损伤,病人出现颅脑损伤综合症的概率很高。表现头痛、头重、头昏、恶心、易疲乏、注意不易集中、记忆减退、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通常称脑震荡后综合症。 神经症状:有疑病、焦虑、癔症等表现,如痉挛发生、聋哑症、偏瘫、截瘫等。 痴呆:部分严惩脑外伤昏迷时间较久的患者,可后遗痴呆状态,表现近记忆、理解和判断明显减退,思维迟钝。并常伴有人格改变,表现主动性缺乏、情感迟钝或易激惹、愉悦感、羞耻感丧失等。 外伤性癫痫:颅脑损伤后,可能间隔很长一段时间才出现癫痫发作。 人格障碍:多发生于严重颅脑外伤,特别是额叶损伤时,常与痴呆并存。变得情绪不稳、易激惹、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性格乖戾、粗暴、固执、自私和丧失进取心。还可能有精神分裂症样状态,以幻觉妄想为主症、被迫害内容居多。 灵通键牌γ-氨基丁酸猪脑蛋白酶解液,是一种特殊脑营养产品,包含脑小肽、脑脂质物、脑多烯酸等多种必需脑结构性营养物质,对于修复脑神经,补充脑营养有非常好的效果。颅脑损伤患者可以找灵通键。

颅脑损伤试题答案

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三基三严试题 姓名工号成绩 1、诊断颅底骨折通常依据是 A.头颅X线摄片 B.受伤机制 C.剧烈头痛伴呕吐 D.临床体征 E.意识障碍 【正确答案】:D 2、关于颅骨骨折的叙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骨折线跨过硬脑膜中动脉沟时须防硬膜外血肿的发生 B.运动区部位的凹陷性骨折禁忌手术复位 C.颅底骨折有脑脊液耳、鼻漏时禁患堵塞耳、鼻道 D.颅底骨折属内开放性颅脑损伤 E.颅盖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摄片 【正确答案】:B 3、关于头皮裂伤,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伤口有脑组织外溢,须立即缝合头皮,变开放为闭合损伤 B.处理时着重检查有无颅骨和脑损伤 C.尽早清创缝合 D.清创时限放宽至24小时 E.即使伤口不大,出血也较多 【正确答案】:A 4、哪一种不是小脑幕裂孔疝常见的症状 A.意识障碍 B.一侧面神经麻痹 C.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D.剧烈头痛、呕吐 E.血压增高【正确答案】:B 6、抢救幕上脑疝时应首选(成人) A.气管切开 B.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点 C.尽快行疝侧去骨瓣减压 D.快速行脑室穿刺外引流 E.以上全不是 【正确答案】:B 7、小脑幕裂孔疝与枕骨大孔疝根本区别是 A.剧烈头痛 B.频繁呕吐 C.意识障碍发生较早 D.呼吸骤停发生较早 E.血压、脉搏、呼吸改变 【正确答案】:C 8、有一名30岁车祸头部受伤病人,深昏迷,刺激有去脑强直发作,CT未见脑内血肿及脑挫伤,环池未受压,诊断应是 A.脑震荡 B.脑挫伤 C.轴索损伤 D.脑干损伤 E.颅底骨折 【正确答案】:D 9、有一脑外伤病人,CT示右额颞顶新月状高密度影像,其诊断是 A.急性硬膜外血肿 B.急性硬膜下血肿 C.慢性硬膜下血肿 D.脑内血肿 E.高血压脑出血 【正确答案】:B 10、有一脑外伤病人,CT示右颞叶梭形高密度影象,脑室中线受压移位,其诊断是 A.脑挫伤 B.硬膜下血肿 C.硬膜外血肿 D.脑内血肿 E.高血压脑出血 【正确答案】:C 11、有一病人。确诊为脑挫裂伤,哪项不是诊断脑挫伤依据 A.脑脊液含红细胞 B.意识障碍超过30分钟 C.可表现局灶脑损伤体征 D.脑脊液鼻漏 E.CT有额部点状高密度灶

第八节 脑外伤后综合征

第八节脑外伤后综合征 脑外伤后综合征,系指病人在脑震荡或脑挫裂伤后数月或数年内仍有头昏头痛、恶心厌食、疲劳耳鸣等自觉症状,但神经系统检查并无客观体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因在脑的轧度器质性损伤和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加之病人思想和精神因素所致。 根据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其病属于中医学“头部内伤”、“头痛”、“眩晕”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颅脑外伤,疲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颅脑损伤,思虑忧患,情志不畅,肝气郁结,一则气滞更加重血疲,二则肝郁犯脾,脾虚失运,痰浊内生,阻遏清窍而致眩晕头昏;颅脑伤害,痰疲阻闭,新血不生,经久不愈而致气血亏虚,脑神失养而致诸症丛生。 一、辨证论治 (一)痕阻脑络证 【证候】头痛状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甚或痴呆,心悸失眠,多梦易惊,舌质紫黯,或有疲斑、疲点,舌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痕,开窍醒神。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丹参3摊,当归尾12g,川芍lOg,赤芍12g,红花lOg,钩藤(r下)12g,桃仁lOg,川牛膝15g,察香0. OS g,老葱lOg,夜交藤12g,制大黄logo (二)痰浊阻窍证 【证候】头痛昏重,恶心、呕吐,胸闷痰多,失眠多梦,表情淡漠,口腻食少,舌质淡,舌苔腻,脉滑。 【治法】涤痰开窍,佐以活血。 【方药】涤痰汤加减:法半夏lOg,青檬石20g,僵蚕lOg,石营蒲12g,竹茹lOg,丹参30g,白芷lOg,胆南星12g,川芍lOg,赤芍12g,积实lOg,细辛3g,陈皮logo (三)肝阳上亢证 【证候】头目胀痛,目赤眩晕,头重脚轻,行走飘浮,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心烦失眠,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开窍。 【方药】天麻钩藤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天麻1摊,石决明(先煎..) 30g,龙胆lOg,钩藤(后下)12g,生地黄15g,桅子lOg,川牛膝12g,泽泻10g,芜蔚子12g,僵蚕lOg,夜交藤12g,黄答lOg,生牡砺(先煎)12go (四)心脾两虚证 【证候】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神疲倦怠,少气懒言,食少便塘,唇甲不泽,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补血养神。 [方药]人参归脾汤加减:黄茂15g,当归12g,丹参24g,党参12g,白术10g,获神15g,酸枣仁12},桂圆肉lOg,砂仁(后下)Sg,合欢皮12g,菊花lOg,炙甘草Sgo 三、成药选择 可辨证选用以下中成药: 1.脑血康胶囊;1次1粒,1日3次。 2.脉络通颗粒;1次6g,1日3次。 3.脑安颗粒:1次1. 2g,1日2次。 4.脑脉泰胶囊;1次2粒,1日3次。 5.脑得生胶囊;1次4粒,1日3次。 6.脑震宁颗粒:1次20一30g,1日2次。 7.益脑宁片:1次4一5片,1日3次。

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时间与诊断关系概要

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时间与诊断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时间与临床诊断的关系及提高诊断符合率的方法。方法对190例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的时间进行严格记录,分为无意识障碍组,意识障碍20min以内组,20min以上组; 以头颅CT及腰穿为确诊依据,对每组误诊率进行分析。结果三组的误诊率分别为85.7%, 21.5%,6.3%。结论头部外伤后无意识障碍并不能表示无脑损伤;意识障碍20min以上组与脑挫裂伤诊断有显著关系;腰穿能显著提高脑损伤诊断符合率。【关键词】颅脑损伤意识障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伤病人逐渐增多,对颅脑损伤合并伤者的诊治,由于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仍是临床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原发性脑损伤形成于受伤的当时,引起的病变为脑震荡、脑挫伤、脑裂伤和神经纤维撕裂伤[1]。脑震荡是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其特点是头部损伤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特别是意识障碍[2]。意识障碍可以短至数秒钟, 一般不超过20min[3]。通过对19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意识障碍时间与诊断进行分析,得出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8年12月因头部外伤收入院的患者共225例,资料完整者190例。其中男123例,女67例,年龄2岁- 87岁。入院最基本条件为: (1) 有头部外伤史, (2) 受伤后有 相关的临床症状者。 1.2 方法(1) 对入院者进行严格统一的病史询问,分别对患者、旁人、肇事者三方面询问受伤者不省人事时间,取可靠时间记录。(2) 按意识障碍时间分成3组:无意识障碍组;意识障碍20min以内组;意识障碍超过20min组。并以时间作初诊依据分:头外伤、脑震荡、脑挫裂伤。 (3) 对入院者均作头CT检查。(4)对CT结果正常,但临床脑外伤症状明显者作CT复查或腰穿。(5)以头CT及腰穿结果作确诊依据。(6)对比初诊与最后诊断 符合率,统计结果采用X2检验。 2. 结果无意识障碍组:14例 (7.3%),最后确诊有脑损伤者12例,误诊率85.7%。其中经头颅CT平扫发现有 脑损伤者7例,阳性检出率58.3%;腰穿14例, 异常者12例,阳性检出率100%。意识障碍<20 min组:137例(71.9%),最后确诊有脑损伤者30例,误诊率21.5%。其中经头颅CT平扫发现有脑损伤者2例,阳性检出率78.0%;腰穿126例,异常者28例,阳性检出率为96.6%, 其中假阴性1例为迟发性硬膜外血 肿。意识障碍>20min 组:40例(20.7%) ,最后确诊有脑损伤者37例,误诊率6.3%。其中经头颅CT平扫检查发现有脑损伤30例,阳性检出率81.1%;腰穿36例, 异常35例,阳性检出率95.9%。 3.讨论从初诊人数来看,因头 外伤入院患者中脑震荡患者占大部分,达72%。在临床工作中亦常会遇到有些患者头外伤后诉无意识障碍,无记忆障碍,但患者伤后却有典型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情绪不稳定等脑震荡后综合征(PCS)表现。从理论上讲,此类患者不符合脑震荡的诊断标准,但其中大部分却有脑挫裂伤。本组占7.3%,但这类患者初诊误诊率却达85.7%,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误诊率高的原因,笔者认为: (1)头外伤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大部分在门诊处理后未收入院,而收入院者则是外伤后脑震荡后综合征表现较重者,门诊治疗无效后才收入院,使此类患者总体样本小,导致误诊率高。但由于这类患者症状明显,实际有脑损伤,但因无意识障碍,初诊亦不易引起重视,若不仔细严密观察,则极易引起误诊而延误治疗。(2)此类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相当部分因头颅CT平扫检查未见异常而门诊治愈未入院,造成所占总体比例小。本组CT阳性检出率仅为58.3%。(3)

颅脑损伤的并发症及后遗症

颅脑损伤的并发症及后遗症河南省人民医院王恩锋 1.颅骨骨髓炎 病因:为头皮软组织、中耳、乳突和副鼻窦等处炎性感染而经导血管侵入颅骨内或颅脑开放伤感染所引起,亦可由菌血症后发生的细菌栓子由血运转移至颅骨内。影像学表现:头部CT: 1.表现为不规则的蜂窝状骨质破坏区,主要位于板障,亦可累及内外板。 2.破坏区内可见高密度的米粒状细小的高密度死骨。 3.周边可见骨质硬化增生,颅板外无骨膜反应。 4.局部的头皮可见软组织肿胀。 头部MRI: 由于受累部位细胞成分和水量增多,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急性期边界不清,慢性期病灶局限,边界清晰。MRI显示骨质破坏没有CT效果好。 2.化脓性脑膜炎前言:脑外伤后并发的化脓性脑膜炎并不多见,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为手术导致的脑膜炎不少,死亡的也有。脑膜炎的的诊断结合症状及CSF的化验足够确诊。影像学: A.头部CT: a.病程早期软脑膜及脑浅表血管充血、扩张、炎性细胞浸润,CT 表现为线性强化。当炎症播散至脑组织形成脑膜脑炎时,CT 显示脑实质内局限性和弥散性低密度灶,即脑水肿改变。

b.当炎性渗出物或粘连闭塞马氏孔、路氏孔及大脑导水管时可造成梗阻性脑积水;大脑表面蛛网膜发生粘连、萎缩,影响脑脊液吸收时则可形成交通性脑积水。 B.头部MRI:脑沟及基底池不清,增强后见脑膜强化。脑脊液的生理循环如下: 从左右脑室的脉络丛及毛细血管,产生脑脊液→左右脑室→室间孔门罗氏孔→第三脑室脑脊液大部由此产生→大脑导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三小孔两个侧孔即路氏孔及一个中孔即马氏孔→小脑幕下的蛛网膜下腔中脑四周的空隙→大脑的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大部由此吸收小脑延髓池→脊髓部的蛛网膜下腔 Dandy-Walker综合性路氏孔与马氏孔缩窄 3.外伤性脑脓肿概述:正常脑组织抵抗细胞感染的能力较强,脑外伤后所引起的外伤性脑脓肿仅占所有脑脓肿的5%,其感染途径多系化脓性细菌直接从外界侵入脑部,因而脓肿的部位多在伤道或异物所在附近,少数则可在伤后数月甚至多年后才发病,临床上称之为晚发性脑脓肿。 MRI表现均呈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可见环形或点状,脓肿壁呈等T1、短T 2 信号,与CT 显示的脓肿壁相符。由于MR I 对正常及异常水分布敏感, 故对早期脑炎的脑细胞水肿较CT 显示清楚。MRIT1W I 显示坏死脑组织的低信号区大于CT 所示的低密度区,与术中所见病理坏死区是一致的,能更准确提示病变的程度。 4.颅神经损伤外伤及手术后的颅神经损伤非常常见,经常见到外伤后的患者出现嗅觉丧失,视神经管骨折后出现视力下降,眶尖综合症

颅脑损伤的康复治疗

颅脑损伤的康复治疗 (一)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目的: 闭合性颅脑损伤随严重程度的不同可能有下面中的结局: ⒈死亡; ⒉植物状态:无意识,有心跳和呼吸、吸允、呵欠等局部运动反应; ⒊严重残疾:有意识,但认知、言语和躯体运动有严重残疾,24小时均需他人照料; ⒋中度残疾:有认知、行为、性格障碍,有轻偏瘫、共济失调、言语困难等残疾,但在日常生活、家庭与社会活动上尚能勉强独立的状态; ⒌恢复良好:能重新进入正常社交生活,并能恢复工作,但可有各种轻的后遗症; 治疗的目的旨在使重型脑损伤病人达到表中第4项结局;使轻中型病人力争达到表中第5项结局。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目标是多方面的。 但总的来说是要使其感觉运动功能、生活自理功能、认知功能、言语交流功能和社交生活技能恢复到可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二)颅脑损伤康复治疗原则: 在闭合性脑损伤康复中,运动和知觉障碍的治疗可参考脑血管以外的康复部分;情绪障碍易于用药物和心理治疗所控制。最有特征性的是认知障碍的治疗,应依据障碍程度的不同而应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 ⒈早期(Ⅱ、Ⅲ):对病人进行躯体感觉方面的刺激,提高其觉醒能力,使能认出环境中的人和物。 ⒉中期(Ⅳ、Ⅵ):集中在减少病人的失定向和言语错乱,进行记忆、注意、思维的训练,训练其组织(分类、排列顺序、补缺填空)和学习能力。 ⒊后期(Ⅶ、Ⅷ):增强患者在各种环境中的独立和适应,提高在中期训练中各种功能的技巧,并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颅脑损伤治疗方法:

⒈认知障碍:认知康复的方法可从两个角度来分类: (1)单维或多维法:但维法即单独地治疗认知障碍中的某一功能如知觉、记忆等。多维法是一种环境治疗,即治疗不仅针对某一种认知缺陷,而且将患者的性格、情绪、生活和社会等多维因素都考虑到康复计划之中,多维法现已成为较公认的方法。 (2)直接法和代偿法:直接法是直接治疗存在的功能缺陷从而提高或恢复其功能的方法;代偿法是通过其他完好部分的功能或外界的辅助来代偿有缺陷的功能的方法,对于重症患者,代偿法常比直接法有效。 1) 记忆的训练:每次训练,患者需要记住的内容要少,信息呈现的时间要长些;两种信息出现的间隔时间也要长些;在袭击出现和反应之间的间隔也应加大。对于信息量较大的内容可采用PQRST法 P(先预习要记住的内容); Q(向自己提出与内容有关的主要问题); R(为了回答问题而仔细阅读资料); S(反复陈述阅读过的资料); T(用回答问题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记忆); 2)注意力训练: A猜测游戏; B删除作业; C时间感; 注:以上3点请咨询康复中心作业治疗师 3) 思维的训练:思维包括推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多种过程,而这些过程往往表现于人类对问题的解决中,因此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等于训练了上述大部分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 ⒉行为障碍 1)发作性失控:往往是聂叶内部损伤的结果,发作时脑电图有阵发性异常,是一种突然无诱因、无预谋、无计划的发作,直接作用于最靠近的人或物等。给予卡马西平0.1-0.3/次,一日2-4次,配合行为疗法中的暂停法。

急性颅脑损伤

FIGUIi£ 1 MONfKMCflUE DOCTRINE 四、 分类 1. 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 2. 按受伤后脑组织与外界相通与否,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类。 3. 按严重程度分级 (1) .轻型:GCS 13-15,昏迷时间<20m (2) .中型:GCS 9-12,昏迷时间 20m-6h (3) .重型:GCS 3-8,昏迷时间>6h 五、 对多发性创伤病人的分诊和处理 (一)对合并轻中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如留观或住院,在受伤后 24h 内禁食,禁用镇静药, 禁用含阿司匹林的药物,慎用镇痛药。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请专科会诊: 1. 嗜睡(每2小时叫醒病人一次) 2. 恶心、呕吐 、简介 、解剖 Cemtcirivt t?ue A|WWiiiWit — L$?? fliwkiF tdvfUf Pcnc^ahum . \ larenil tak* 急性颅脑创伤 Anadifl?i吹H (mm Mflil

3. 抽搐、痉挛 4. 耳、鼻渗血、渗液 5. 头痛加剧 6. 肢体乏力或麻木 7. 意识错乱或行为异常 8. 瞳孔不对称、眼球运动异常、复视或者其他视觉异常 9. 脉搏太快或者太慢,呼吸节律异常。 (二)对合并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必须优先初评和分诊 1. 所有昏迷的脑损伤患者应该一抵达急诊室就进行复苏(ABCDEs ) 2. 一旦血压恢复正常,马上行神经系统初评(GCD 和瞳孔对光反射)如果血压无法恢复正常,仍 然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同时记录低血压状态。 3. 如果患者的收缩压在积极补液后,仍然<100mmHg ,必须优先查找低血压的原因,神经系统检 查推后。可以在急诊室行诊断性腹腔灌洗(DPL ),腹部超声,或者送手术室行急诊剖腹探查。探查术后再进行头部CT 检查。如果有临床证据显示有颅内占位,可以在开腹术的同时进行诊断性颅骨钻孔术或者开颅术。 4. 如果患者的收缩压在积极补液后>100mmHg 而且出现颅内占位的体征(如单侧瞳孔散大,肢体 运动不对称),则优先进行头部CT 检查。DPL 和超声检查可以在急诊室、CT 室或者手术室再进行。 5. 对于临界性病例,即收缩压在积极补液后>100mmHg ,但仅能勉强维持血压的病例,则首选头 部CT 检查,再送病人行开腹探查术或者开胸术。 六.脑损伤的治疗 (一)保守治疗:所有措施都是为了降低颅内压、维持正常血容量、维持正常平均动脉压、恢复正常供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达到增加脑血流量和脑灌注的目的。 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在60-70mmHg 可以改善脑血流。 1. 静脉补液:行复苏时必须进行静脉补液以维持正常血容量。低血压十分有害,但纠正低血压同时 要注意不能补液过多。禁用低渗液。由于高血糖会使脑损伤进一步恶化,所以建议使用乳酸林格氏液或者生理盐水进行复苏术。低钠可以导致脑水肿,故须严密监测血钠浓度。 2. 过度换气:正常的CO2 分压对大部分病人有利,最好维持PaCO2 在35mmHg 以上。过度换气仅能有限适度采用,对于急性恶化的患者,可以短暂地将PaCO2 降到25-30mmHg (4 kPa)。长时间过度换气可以引起脑血管收缩,导致脑缺血。 3. 甘露醇:1g/Kg 在5 分钟内快速滴入。禁用于低血容量病人。不支持无颅内高压的病人预防性 使用甘露醇。 4. 速尿:仅与甘露醇联用降低颅内压。0.3-0.5mg/Kg 。 5. 激素:不建议。 6. 巴比妥盐:可用于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由于可以引起低血压,不建议在急性复苏阶段采用。 7. 抗惊厥药:外伤后癫痫发生率在闭合性颅脑损伤入院患者为5%,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为15%。有双盲实验显示苯妥英(大伦丁)可以减少外伤后第一周的癫痫发生率。在急性期成人起始剂量250mg 缓慢静注(<50mg/m ),100mg/8h 维持(缓慢)。II-III 度房室阻滞、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的病人,乙内酰脲药物过敏史、盎司综合征患者禁用。老人、肝功能受损者慎用。 8. 颅内压监测 (二)手术治疗 1. 开颅血肿清除术

脑外伤后遗症

1、脑外伤所致慢性精神障碍 1.脑挫裂伤(contusion of brain)、颅底骨折 是脑的器质性损伤,发生在着力或对冲部位,伴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损伤严重者可引起脑疝。主要临床表现为:①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均较脑震荡为甚。②头痛呕吐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但如昏迷较深,可不出现呕吐。③单纯的脑挫裂伤多无瞳孔改变,仅在受伤的瞬间出现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很快恢复正常。当有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或脑桥损伤时可出现双侧瞳孔缩小。④损伤在重要功能区者,可出现单瘫、偏瘫、失语、局限性癫痫等神经功能障碍。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剧烈头痛、烦躁、呕吐、项强与Kernig 征阳性等。⑥血压与脉搏在单纯脑挫裂时可有改变,但以后即恢复正常。如血压上升、脉缓表示颅内压增高,须排除颅内血肿或水肿。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提示头部损伤失血较多或身体其他部位有合并损伤,须及时检查处理。轻度脑挫伤时呼吸无大改变。严重者由于颅内压增高可出现呼吸深慢不规则.甚至停止。体温于初期常有轻微升高。临床疑为脑挫伤病例如发现脑脊液含血即可确定诊断,但仍需排除颅内血肿的可能。 2.脑外伤后重新适应障碍 1)对脑外伤的心理灾难性反应:主要对脑外伤所致的脑功能缺陷产生灾难性反应。由于在外伤之前缺乏心理准备,因此在面对无法解决的文艺时,病人可变得焦虑,激动和茫然若失,

有的愤怒,抑郁和情绪不稳,甚至突然痛哭流泪。一般说来,灾难反应并非病人意识到自己不能胜任工作所发生的反应,而是在面临工作束手无策时发生。病人变得易焦虑,愤怒。其后果为:①变得孤独退缩,回避使自己感到为难,恐惧的环境; ②有时采取假装没有听懂指令的办法回避工作;③或假装忙忙碌碌使人难以启齿要他工作。④有的病人变得过分刻板,谨慎,有序,以适应外伤后环境。 2)脑外伤后反应性改变:常为回避灾难反应的病理补偿行为,表现对有关事物的反应性降低,注意涣散,而对无关刺激又比较过敏。对一般环境中出现的普通事物难以感受和理解,因此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常产生疑虑和焦虑不安。病人往往否认自己的残疾,难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适应外伤后环境。因反应性改变常出现病理惰性,表现为对某一刺激一旦发生反应,兴奋极易扩散,并持续较久。结果对事物的理解感到困难,模糊且不肯定。 3)脑外伤后抽象与具体应用能力障碍:病人不能对事物抽象概括和不能应用抽象概括得出的概念于实践。例如病人能够拿着剪刀剪东西,但不能进行用空手模仿拿剪刀剪裁东西的动作。 3.脑振荡后综合征:根据脑振荡综合征症状出现频率次序,依次为头痛,头晕,疲乏,焦虑,失眠,对声光刺激过敏,注意不集中,易激惹,自我感觉不良,抑郁等,以前 4种最

颅脑损伤的一般常识

颅脑损伤的一般常识 佛山中医院神经外科 陈小华 头颅损伤 ?头皮损伤 ?颅骨骨折 ?颅底骨折 头皮损伤 ?头皮覆盖于头颅穹隆部,依其解剖层次可分为额顶枕部和颞部。 ?额顶枕部由皮肤、皮下组织、颅顶肌和帽状筋膜、腱膜下组织和颅骨外膜构成。 ?颞部由皮肤、皮下组织、颞浅筋膜、颞深筋膜、颞肌和骨膜构成。 头皮血肿 ?头皮富含血管,遭受钝性打击或碰撞后,可使软组织内血管破裂出血,而头皮仍属完整。 头皮出血常在皮下组织中、帽状筋膜下或骨膜下形成血肿,其所在部位和类型有助于分析致伤机制,并能对颅骨和脑的损伤做出估计。 皮下血肿 ?头皮的皮下组织层是头皮的血管、神经和淋巴汇集的部位,伤后易于出血、水肿。 ?其特殊表现:体积小、张力高,疼痛十分显著;扪诊时中心稍软,周边隆起较硬,往往误 认为凹陷骨折。 帽状筋膜下血肿 ?帽状筋膜下层是一疏松的蜂窝组织层,其间有连接头皮静脉和颅骨板障静脉以及颅内静脉 窦的导血管。 ?临床特点是:血肿范围宽广,严重时血肿边界与帽状腱膜附着缘一致,前至眉弓,后至枕 外粗隆与上顶线,两侧颧弓部,恰似一顶帽子顶在患者头上。血肿张力低,波动明显,疼痛较轻,有贫血外貌。 骨膜下血肿 ?颅骨骨膜下血肿,除婴儿因产伤或胎头吸引助产所致者外,一般都伴有颅骨线形骨折。出 血多为板障出血或因骨膜剥离所致。 ?临床特点是:血肿周界止于骨缝,这因为颅骨在发育过程中,将骨膜夹嵌在骨缝之内。 头皮裂伤 ?头皮属特化的皮肤、含大量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容易隐藏污垢、细菌而招致感染。所 幸,头皮血液循环十分丰富,虽然头皮发生裂伤,只要能够施行彻底的清创,感染并不多见。 头皮撕脱伤 ?头皮撕脱伤是一种严重的头皮损伤,几乎都是因为留有发辩的妇女不慎将头发卷入转动的 机轮而致。由于表皮、皮下组织层与帽状腱膜3层紧密相接在一起,在强力的牵拉下,往往将头皮自帽状腱膜下间隙全层撕脱,有时连同部分骨膜也被撕脱,使颅骨裸露。 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的分类: ?按骨折形态可分为线状、凹陷、粉碎及穿入性骨折四种。 线状骨折 ?线状骨折约占颅盖骨折的65%左右。其特点为颅骨全层断裂而无凹陷,个别者仅外板断裂。 骨折线可长可短,长者横过二块以上的颅骨。 凹陷性骨折 ?凹陷骨折占颅盖骨折的30%左右。为颅骨全层和仅内板向颅内凹入。在小儿常仅为颅骨全 层凹入而无骨折线(乒乓球样骨折)。在成人则凹陷的骨片常呈粉碎,可称为粉碎凹陷骨折。

颅脑损伤后遗症有哪些

颅脑损伤后遗症有哪些 文章目录*一、颅脑损伤后遗症有哪些*二、导致脑损伤的因素*三、颅脑损伤怎么检查 颅脑损伤后遗症有哪些1、颅脑损伤后遗症有哪些昏睡:如果原来清醒者变得深睡或难以唤醒,不要以为睡着了,应警惕是昏迷加深。 抽搐:肢体抽搐称为瘫痪发作,是脑细胞受到刺激放电发作 的一种特异表现。 瞳孔散大:正常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线照射后瞳孔缩小。异常时一侧瞳孔比另一侧大。 心跳缓慢:正常成人每分钟心跳减慢至40-50次以下,同时 伴有血压升高和呼吸减慢,提示颅内血肿或脑水肿已发生。 躁动:极度躁动不安,伴大汗淋漓,说明颅内压升高到难以代偿的程度。 精神异常:神志混知己精力不集中,不能像平常一样做事。 2、颅脑损伤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脑损伤后遗症最好的方法是细胞渗透修复疗法。细胞渗透修复疗法属一种细胞生物疗法,它通过采集人体细胞,然 后使用专用的细胞分离液,提取,纯化后得到临床所需要的细胞;通过静点,注射或介入的方法将这些细胞输入到患者体内利用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的能力来修复体内受损的细胞,达到机体功能重建的目的。细胞渗透修复疗法治疗脑损伤后遗症是一种使

用健康的细胞来替代或修复病人受损细胞和组织的治疗方式。 3、颅脑损伤后遗症的饮食需求 脑损伤后遗症患者切忌过饥或过饱,勿暴饮暴食。过度饥饿 使血糖水平降低,而低血糖往往诱发脑损伤后遗症发作,而过饱 后血糖水平会快速升高,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加速葡萄糖代谢, 也会诱发脑损伤后遗症。当患者腹泄、呕吐,大量失液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避免诱发脑损伤后遗症。 导致脑损伤的因素感染。能够导致弱智的感染既可能发生在怀孕的母亲身上,也可能发生在出生后不久的婴儿乃致幼儿身上。母亲如患风疹,梅毒和单纯性疱疹,使可能通过感染造成孩子弱智。在母亲怀孕的前三个月,风疹的威胁最大。而梅毒,单纯性疱疹等性病则在母亲怀孕的后期构成较大威胁。 脑膜炎和脑炎是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两种感染。脑膜炎属于脑膜感染,可以由多种细菌或病毒引起。脑炎是一种大脑炎症, 它引起弱智的情况更普遍,对智力发育的影响程度也更深。脑炎 可能会立即导致弱智,其影响也可能在若干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感染以及其他因素还可能造成小头畸形或脑积水。小头畸形的特征是患儿的头部很小,前额倾斜。它由风疹之类的感染或遗 传异常引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重度和极度弱智。脑积水是由脑 脊髓液在脑内或脑外聚积而造成。脑脊髓液循环受阻会使脑压过

颅脑损伤后的凝血功能异常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颅脑损伤后的凝血功能异常 作者:王社军, 康军, 杨立庄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神经外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刊名: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UROMEDICINE 年,卷(期):2003,2(2) 被引用次数:16次 参考文献(13条) 1.Olson JD;Kaufman HH;Moake J The inci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hemostatic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head injuries[外文期刊] 1989(06) 2.Tikk A;Noormaa U The significance of cerebral and system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early prognosis of brain injury 1979(01) 3.Pondaag W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related to outcome in head injury 1979(01) 4.夏志洁114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监测及其预后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1(01) 5.许建强颅脑损伤后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异常改变[期刊论文]-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1(01) 6.张建民;陈孟宗急性颅脑损伤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996(04) 7.杨术真;李拴德;李丽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结合蛋白变化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创伤杂志 2002(04) 8.Van der Sande JJ;Veltkamp JJ;Boekhout-Mussert RJ Head injuryandcoagulationdisorders[外文期刊] 1978(03) 9.Di Ricco G;Marini M;Ravelli V Pulmonary embolism in neurosurgical patient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1984 10.Heesen M;Kemkes-Matthes B;Deinsberger W Coagulation alteration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craniotomy[外文期刊] 1997(01) 11.Olson JD;Kaufman HH;Moake J The inci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hemostatic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head injuries[外文期刊] 1989(06) 12.Keamey TJ;Bentt L;Grode M Coagulopathy and catecholamines in severeheadinjury 1992(05) 13.Takahashi H;Urano T;Takada Y Fibrinolytic parameters as an admission prognostic marker of head injury in patients who talk and deteriorate[外文期刊] 1997(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夏志洁114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监测及其预后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1,9(1) 2.朱士兴.徐开银.郑玉.孙明白.陈覃急性颅脑损伤的凝血功能变化及止血药物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综合临床2001,17(9) 3.干朝晖急性脑外伤凝血功能的变化[学位论文]2006 4.田新华.付之雄.陈锷.杨芳裕.陈陆馗.孙谨.康俊龙.TIAN Xin-hua.FU Zhi-xiong.CHEN E.YANG Fang-yu.CHEN Lu-dao.SUN Jin.KANG Jun-long急性中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与凝血功能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 5.胡晞.陈建江.HU Xi.CHEN Jiang-Jiang急性颅脑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重庆医学 2005,34(11)

急性颅脑损伤

急性颅脑创伤 一、简介 二、解剖 三.生理 四、分类 1. 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 2. 按受伤后脑组织与外界相通与否,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类。 3. 按严重程度分级 (1). 轻型:GCS 13-15,昏迷时间<20m (2). 中型:GCS 9-12,昏迷时间20m-6h (3). 重型:GCS 3-8,昏迷时间>6h 五、对多发性创伤病人的分诊和处理 (一)对合并轻中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如留观或住院,在受伤后24h内禁食,禁用镇静药,禁用含阿司匹林的药物,慎用镇痛药。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请专科会诊: 1.嗜睡(每2小时叫醒病人一次) 2.恶心、呕吐 3.抽搐、痉挛 4.耳、鼻渗血、渗液 5.头痛加剧 6.肢体乏力或麻木 7.意识错乱或行为异常 8.瞳孔不对称、眼球运动异常、复视或者其他视觉异常 9.脉搏太快或者太慢,呼吸节律异常。 (二)对合并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必须优先初评和分诊 1.所有昏迷的脑损伤患者应该一抵达急诊室就进行复苏(ABCDEs) 2.一旦血压恢复正常,马上行神经系统初评(GCD和瞳孔对光反射) 如果血压无法恢复正常,仍然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同时记录低血压状态。 3.如果患者的收缩压在积极补液后,仍然<100mmHg,必须优先查找低血压的原因,神经 系统检查推后。可以在急诊室行诊断性腹腔灌洗(DPL),腹部超声,或者送手术室行急诊剖腹探查。探查术后再进行头部CT检查。如果有临床证据显示有颅内占位,可以在开腹术的同时进行诊断性颅骨钻孔术或者开颅术。 4.如果患者的收缩压在积极补液后>100mmHg而且出现颅内占位的体征(如单侧瞳孔散 大,肢体运动不对称),则优先进行头部CT检查。DPL和超声检查可以在急诊室、CT 室或者手术室再进行。 5.对于临界性病例,即收缩压在积极补液后>100mmHg,但仅能勉强维持血压的病例,则 首选头部CT检查,再送病人行开腹探查术或者开胸术。 六.脑损伤的治疗 (一)保守治疗:所有措施都是为了降低颅内压、维持正常血容量、维持正常平均动脉压、恢复正常供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达到增加脑血流量和脑灌注的目的。 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在60-70mmHg可以改善脑血流。 1.静脉补液:行复苏时必须进行静脉补液以维持正常血容量。低血压十分有害,但纠正低 血压同时要注意不能补液过多。禁用低渗液。由于高血糖会使脑损伤进一步恶化,所以建议使用乳酸林格氏液或者生理盐水进行复苏术。低钠可以导致脑水肿,故须严密监测血钠浓度。

颅脑损伤(20101116)

颅脑损伤 一、临床部分 ㈠解剖生理 1.头部结构 1.1 头皮 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皮: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皮下: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帽状腱膜层: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坚韧有张力。 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 骨膜层: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剥离。 1.2 颅骨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称为颅。通常将组成脑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颅骨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线以下为颅底。 ①颅盖部 颅盖骨是由内外骨板和两者间的骨松质构成。颅骨厚度不一,在额、顶结节处最厚,颞枕棱部最薄。在内外骨板的表面有骨膜被覆,内骨膜亦是硬脑膜的外层。在颅骨的穹窿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不紧密,因而颅顶骨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在颅底部,内骨膜与颅骨内板结合紧密,故颅底骨折硬脑膜易撕裂,产生脑脊液漏。 ②颅底部 ③颅底内面:蝶骨嵴和岩骨嵴将颅底分为颅后窝,颅中窝,颅前窝。

④颅底外面:前面被面颅遮盖,后部的中央为枕骨大骨。孔的前外侧枕骨髁,孔的后方为枕外嵴,其上为枕外粗隆。粗隆两侧是上项线。颅底外面有很多个孔。 1.3 脑 脑位于颅腔内,为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前部,形态功能都很复杂。脑可分为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延髓是脊髓的延续。 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在大脑两半球间由巨束纤维—相连。 间脑位于中脑之上,尾状核和内囊的内侧。间脑一般被分成丘脑、丘脑上部、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后部五个部分。 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及中脑。延髓尾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接续,中脑头端与间脑相接。延髓和脑桥恰卧于颅底的斜坡上。 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其上面借小脑幕与大脑的枕叶相隔。小脑借上、中、下三对脚与脑干相连。上脚(结合臂)与中脑被盖相连,中脚(脑桥臂)与脑桥的基底部相连,下脚(绳状体)与延髓相连。 1.4 脑膜 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膜合称脑膜。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是颅骨内面的骨膜,称为骨膜层;内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蛛网膜是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膜深部,其间有潜在性腔隙为硬脑膜下隙。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并伸入沟裂。 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是颅骨内面的骨膜,仅疏松地附于颅盖,特别是在枕部与颞部附着更疏松,称为骨膜层。但在颅的缝和颅底则附着更牢固,很难分离。颅内无硬膜内腔。硬脑膜内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 蛛网膜:有很薄的结缔组织构成。是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膜深部,其间有潜在性腔隙为硬脑膜下隙。腔内含有少量液体。蛛网膜跨越脑,被覆于脑的表面,与软脑膜之间有较大的间隙,称为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在一定部位,蛛网膜下腔扩展并加深,成为蛛网膜下池。其中最大的是小脑延髓池,它通过正中孔和前侧孔与第四脑室相通:桥池位于脑桥腹侧:脚间池位于脚间凹;交叉池位于视交叉前方。 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并伸入沟裂。脑的血管在软脑膜内分支呈网,并进入脑实质浅层,软脑膜也随血管进入至脑实质一段。由软脑膜形成的邹襞突入脑室内,形成脉络丛,分泌脑脊液。 ㈡颅脑损伤概述 1.定义:颅脑损伤是指颅脑在外力的作用下所致的损伤,无论在和平或战争时期都是一类极为常见的损伤性疾病,其中心问题是脑损伤,且往往与头皮、颅骨损伤同时发生,因此学习时,既要根据头皮、颅骨、脑三者的各自解剖特点、受伤机理分别分析,也要系统全面的整体理解。 2.原因:由于交通、工矿等事故,自然灾害,爆炸、火器伤、坠落、跌倒以及各种锐器、钝器对头部产生的伤害。 3.颅脑损伤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