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与区域差异

合集下载

说课稿区域和区域差异

说课稿区域和区域差异

VV区域和区域差异>>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第一课,对整个必修三的学习起到方法论的作用。

为后面各章节案例学习提供学习的方法。

也是第一章以及整个必修三课本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了解区域的概念,特征以及分类。

重点是掌握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以及之间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大自然区域的划分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差异。

过程与方法:从区域概念以及特征分类导入,引出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比区域之间的差异。

教会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疆域辽阔,地域之间差异大。

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重点和难点重点:区域特征和划分难点:三大自然区自然地理要素要素的差异及其原因。

四,说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

(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概念:区域一一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咼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 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教案 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第1节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教案 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第一节区域的含义和类型】之小船创作1.概念:区域是人们根据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指标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的空间范围。

2.划分目的: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3.特征:(1)具有某种自然或社会、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

(2)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范围。

(3)区域边界有些是明确的,如各级行政区的边界;有些则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如干旱区、湿润区等自然区的边界。

1.常用划分方法(1)根据区域内部地理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①按照自然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自然区域:高原区、热带雨林区、红壤地带等。

②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划分的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稻作农业区等。

(2)根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①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划分的行政区。

②按照贸易关系紧密程度划分的贸易区。

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大尺度区域:一般指全球或全大陆。

(2)中尺度区域:一般指较大地区或较大面积国家。

(3)小尺度区域:一般指局部地区。

1.热带雨林区与热带草原区有明确的界线( )2.“长三角”地区属于小尺度的区域。

( )3.华北平原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自然特征划分的。

( )5.经济全球化体现了区域的A.整体性B.差异性C.联系性D.开放性提示:1.×热带雨林区和热带草原区属于自然区,二者之间的界线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2.ד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共涉及三省一市的26个市,属于中等尺度区域。

3.√同一区域内部地理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区域内部的地形特征相对一致。

4.×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按照人文条件和景观特征的一致性划分的人文区域。

5.D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区域开放性的表现。

]区域的含义及划分试验区总体方案。

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119.98平方千米,涵盖济南、青岛、烟台三个片区。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向二 区域差异(3年12考)
(2010·福建文综)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完成5~6题。
占总面积比例(%)
17
12
32
18
21
100
5.该三角洲地区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 )。
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缺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区域差异分析的思路
应用提醒:区域差异比较时的注意事项 对区域的分析不要面面俱到,要先找出最明显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要注意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目前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状况,从而探究区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02
有利条件: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考点 区域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
明确区域的空间范围
区域定位
分析思路
经纬度 位置
主要分析南、北所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所处的热量带、气压带和风带、高中低纬等,如天然橡胶主要种植于热带地区
海陆位置
明确大洲、大洋的归属及所处的方位,如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侧
相对位置
从地理事物或相邻地理事物的特殊性来分析,如区域轮廓、地形、河流、交通等,如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祁连山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以南
[2012·福建文综,37(3)]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
根据区域内部关联特点划分
分级管理、经济协同发展——整合地区,发挥优势
区域划分的目的: 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
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区域的划分
区域划分的目的
认识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
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1.了解区域的含义,举例说明其主要特征。(综合思维) 2.实例分析,掌握不同类型区域的划分标准与方法。(区域认知) 3.结合实例,正确认识不同区域空间尺度的区域特点。(区域认知 )
01 区域的含义
【知识拓展】区域的内涵
1、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是地表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如广东省占有一定空间。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Monsoon region in eastern China
朝鲜族民族舞蹈
素材来源:星球研究所
福建初溪土楼
3、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是不同的。同一区域内部地理特征
通常只是相对一致,其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4、开放性: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物质交换、
02 区域的划分
区域的划分
自然特征
季风区 青藏地区
亚热带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人文特征
主体功能区
黄土高原区
综合特征 管理目标
国家扶贫地区
汉语北方方言区
经济特区
低硒地区 内流区
西北地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
客观存在
中国野生稻分布区
1.这些区域的划分依 据相同吗?你能找出 区域的划分标准有哪 哪些划分依据? 些? 2.你能否将这些区域 按照划分依据归类?

区域和区域差异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平原地形 土层深厚 东部季 风区
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河湖众多 水源充足
利 于 人 类 活 动
我国最主要的农 业区,人口最稠 密,经济最发达
江南地区油菜种植
西北干 旱半干 旱区
气候干旱 水源不足
有天然草原
较 利 于 人 类 活 动
以畜牧业为主, 有灌溉农业
主要问题:水源不足,
水文特征 植被和土壤
决定内部差异 的主导因素
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温带落叶阔叶林
高寒荒漠
高寒草甸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季雨林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东部季风区
海拔1000米以下,平 原、低山丘陵为主, 地形和地势 分布在二、三级阶梯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海拔4000米以上,以 高原、盆地为主,位 于第一级阶梯 高寒气候,空气稀薄, 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风力大,气候垂直变 化显著
长江沿岸5个开放城市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人类活动的 比较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重要的畜牧业基 地;灌溉农业和 绿洲农业 影响一般,水源 不足。土地出现 荒漠化和盐碱化
农业生产
主要农耕区 主要农耕区 影响深刻人口 集中经济发达
高原畜牧业为 主;河谷农业 影响微弱,低温、 空气稀薄、风大、 少水、地形崎岖
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 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基本 因素 地形
决定
形 成
植被
标志
气候
土壤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差异表现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差异表现

四大分区的地理界线的确定
把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 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 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下面大家看看下列几幅图各是哪 个地区的景观:
西北荒漠 江南水乡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那么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四大地理区域是按照什么标 准划分的呢?
1
“橘生淮南则为橘”的启示
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赏赐晏子饮酒。 宾主正尽兴,却见两个差吏捆绑着一个人来 到面前。楚王故意问:“被捆的人犯了什么 罪?”官吏说:“他是齐国人,犯了盗窃 罪。”楚王看着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本来 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知道这是楚王要羞辱自己的花招, 便回答道:“我听说:橘子树如果生长在淮 河以南,果实就是橘子,但是生长在淮河以 北,结出的果实就是枳。为什么呢?水土不 同。老百姓生活在齐国并不偷盗,到了楚国 就盗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 楚王笑道: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 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三江营 与长江
相连秦岭-淮河一线源自1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回答49页D图比较
南方冬季景观
2让同学思考秦岭-淮河南北两 侧差异,50页G表比较。
北方冬季景观
一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温度带 干湿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 0℃以下
800mm以下 暖温带
半湿润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 0℃以上
800mm以上 亚热带
湿润地区
2、其主导因素与气温和降水相关,即气候因素。
比较上面的几幅图片,我们可以得出哪些 结论呢 1、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 0°等温线,与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以及 秦岭—淮河一线相一致。
2、其主导因素与气温和降水相关,即气候因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 河一线 秦淮一线: 1 ,一月零度等温线 2 ,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3, 八百毫米等降水量线 4 ,湿润半湿润分界线 5, 亚热带暖温带分界线 6 ,南北方分界线

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科分析

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科分析

区域和区域差异文科分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区域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体现在地理、经济、人文等方面。

本文将从文科的角度,探讨区域和区域差异的现象及其分析。

一、区域差异的定义和背景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地理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化现象。

人类社会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都会对区域之间的差异产生显著影响。

不同区域之间的区别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等方面,还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上。

二、区域差异的文科分析1.历史和文化因素历史和文化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域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会导致区域之间的差异。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发达的水利条件的影响,培育了南方人热情开放、重视人际关系的特点,而北方地区则受到干燥寒冷的气候和较为简单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塑造了北方人勤劳朴实、注重实用的性格。

2.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差异的重要体现。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政府政策等因素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中国的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跨国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而内陆地区则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社会结构和社会化差异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化方式也会导致区域差异。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中国的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社会阶层相对单一,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社会关系更加亲密和稳定。

而城市地区由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化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4.教育和知识差异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知识传承也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知识传授更加全面和前沿,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而相对落后的地区,则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知识传承不及时,导致人才流失和经济发展的滞后。

三、区域差异的影响和对策由于区域差异的存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地理课件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地理课件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
[课标内容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 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通过比较区域的差异,领悟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 的重要意义。 综合思维: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的措施。 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认知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度的区域的区域特 征与差异。
(4)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区域_生__态_系__统__稳定性增强,生态 退化和环境污染现象减少,整体生态效益提升。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区域类型及特征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 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 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 濒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 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 地域经济综合体。读图,完成(1)、(2)题。
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 发展既要根据自身
_特_定__功__能__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❽ (2)优化开发区域:提升_国__家_竞__争__力__的重要
区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等。
的地理条件,合理 安排人类活动,又 要考虑自身地理条 件和区域关联的发
展变化,及时调整
人类的活动方式。
山高谷深,
以平__原__和
以高原、高 以山地、
地形
低__山__丘__陵__
大山地、盆 平原为主
为主
地为主
❹长江上、中、下 游的自然环境差 异,除地形、气 候、河流外,在土
异❹ 气候 多样性
降水年际 气候受海洋 壤、植被等方面也
变化大__ 影响大
存在较大的差异。
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的学者选择多指标或综合指标来测度区域差异。国际上 使用比较多的综合指标有人文发展指数(HDI)、生活质量指 数(PQLI)以及各种指标体系。
计算方法
不同的学科对区域有不同的定义
地理学定义区域是地球表壳的地域单元, 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
行政学定义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 并且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
– 这种区域是由相互异质或者是由机能密切的空间单位所构成, 它是以构成空间单位的机能分化为前提。
– 区域内的经济活动或者人口分布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空间单位 上,所以与其它空间单位相比,具有经济活动和人口更为集 中的特点,因此把这种空间单位一般叫做结节或者分极。
– 在这种分极区域里,资金、商品和劳动力的流向,一般都取 向于支配该区域的据点或者中心地点。
– 结节区域具有区域内的机能关系和等级结构这两个特点。在 这种区域里,周边空间单位和中心地点之间的机能关系大部 分是通过人口的流动,商品、服务的流动,上下班劳动力的 流动,电话等信息的流动而形成,而且这种流动都具有规律 性。这种流动是以周边空间单位转向中心地点为主,因此通 过这种流动关系,出现区域内等级的空间秩序。
一、区域的概念
英国的区域经济学家哈里·里查德逊(H.Richardson) 认为区域不存在唯一的概念定义
不同的学科对区域有不同的定义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区域的一般定义
区域经济学从经济的角度定义区域,但不同的学者有 不同的观点
综合起来,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 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增应包括各区域之间的在经济增长总量、增 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测度指标
–测度区域差异一般选取的是经济总量或人均经济总量指标, 常用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 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国民收入等
不同学者的划分
– 布代维尔(J.R.Bouldeville)的划分 – 克劳森(L.H.Klaassen)的划分 – 汉森(N.Hansen)的划分 – 国内学者的划分
三、区域差异及其测度
概念
–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或人均意义 上的经济总量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GNP、GDP、国民收入、 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定义的观点
哈里·里查德逊认为,在讲区域经济时的区域就是指 国家的下位空间单位。
西伯特(H.Sibert)认为,“一个区域概念是一个中 间性范畴,它介于无空间维的总量经济与定义为一系 列空间点的高度分散的经济体系之间,这一新概念是 一个类似于部门的中间范畴,它使得人们可对众多单 个企业作某种程度的总量分析而无需对整个国民经济 作全面的总量分析”。
– 这里指的空间单位可以理解为行政区域或人为划分的区 域。
– 生产结构、消费方式、职种分布、地形、气候、人均收 入等诸因素可以成为同质区域的划分因素
– 但所划分的区域,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讲的同质区域。
分极区域:也称结节区域,是指由具有相互依存的互补 关系的几个空间单位所组成的区域。
– 这种区域具有最大限度的自足性,并且具有密切的依存关系 机能的空间单位集合体,所以区域内空间单位之间的依存关 系比其它区域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
计划区域 :是指国家通过以就业或者收入达到最大 化的最优区域开发方法,实现开发目标的连续空间, 它是根据计划的必要性而设定的区域。
– 计划区域的设定应考虑空间单位之间的机能联系 – 在一般情况下,计划区域具有结节区域或者分极区域的性
质,但有时根据需要,结节区域也可以成为设定计划区域 的基础。
BACK
胡佛(E.M.Hoover)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 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 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 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BACK
布代维尔的划分
同质区域:是指根据地理的特性、经济社会的特性 等一些共同特性,由几个空间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 成的区域。
– (1)经济区域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 – (2)经济区域特指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 – (3)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 – (4)经济结构基本完整; – (5)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部分职能。
二、区域的类型
区域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划分目的和划分标准的 不同而不同。
区域划分的标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同质性和依 存性两个标准。
BACK
汉森的划分
汉森利用三种资本或投资,即直接生产活动、经 常经济资本与经常社会资本,根据它们的组合状 况将区域分为三类:拥挤区、中间区与落后区。
– “社会资本”是指在一个社会群体中,行动者之间的 某种社会关系,它包括三要素——行动者之间的义务、 预期与信赖,群体中的信息渠道,惩罚的规范与效果。
–拥挤区:进一步扩张的边际社会成本(MSC)高于或 等于边际社会收益(MSB)的区域;
–中间区:MSC小于MSB、私人投资可明显获利的区域 –落后区:经济结构以小规模农业和下降或停滞的工业
克劳森的划分
克劳森针对传统的以收入水平为标准将区域分为增长 区、停滞区与退化区这一分类法缺乏动态观这一缺陷, 提出了按增长率进行区域分类。
划分指标
– 即区域人均收入水平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之比(A) – 区域增长率与全国增长率之比(B)
划分四种类型
– 繁荣区:A1,B 1 ; –发展中的低开发区:A<1,B 1 ; –潜在的欠发达区:A 1 ,B<1; –落后区:A<1,B<1。
社会学定义区域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 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群落。
BACK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
“区域是指有内聚力的地区。根据一定 标准,区域本身具有同质性,并以同样 标准而与相邻诸区域相区别。区域是一 种学术概念,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 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 的。”
BAC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