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艺术领域的各种元素和作品感到兴趣。
最近,我读到一本书籍,叫做《谈艺录》。
在阅读后,我对艺术领域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本书是由中国艺术界著名人士王小波所编写,共有五十篇文章。
每篇文章的主题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和内在精神。
在书中,王小波不仅深入浅出地解说了艺术家的创作原则和美学追求,还用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人生经验,详细介绍了艺术家们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成就。
当我在阅读书中的第一篇文章时,作者就谈到了艺术的风格问题。
他认为,当代的艺术作品有些过于复杂和艰深,有时候会误导观众,使观众无法真正理解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问题导致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陷入僵局,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有共鸣。
我确实经常受到当代艺术风格的难度和复杂性的阻碍。
但王小波也强调,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深入浅出的,它们应该能让每个人都能够读懂它们的内容和意义。
除此之外,本书中还有许多关于艺术的深刻见解。
例如,艺术家面对现实的力量如何回应,艺术与人文传统的关系,以及艺术的秩序和规则等。
通过这些文章,我深深地理解了如何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艺术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表现形式,它还承载着一种文化和人类的智慧。
总的来说,《谈艺录》是一本严谨的、深刻的、智慧的艺术书籍。
它描绘了艺术的内在精神和美学理念。
这个世界上的艺术品种类繁多,我们有时候需要一些指南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欣赏艺术真正的价值。
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的艺术指南,它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
如果你对艺术有相同的兴趣,我向你强烈地推荐这本书,相信它一定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更多层次的启示和帮助。
钱 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

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钱钟书〈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极具分量的著作,它以渊博的学识、深邃的见解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品评。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感悟。
在《谈艺录》中,钱钟书先生展现出了他对古典文学的深厚造诣和精准把握。
他旁征博引,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小说,从诗词歌赋到经史子集,无一不在他的论述范围之内。
这种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让人叹为观止。
书中对于诗歌的论述尤为精彩。
钱钟书先生认为,诗歌是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但这种情感并非直白地宣泄,而是要通过意象、隐喻、象征等手法来加以呈现。
比如,在分析李白的诗歌时,他指出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神奇的意境,让读者在感受到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诗歌的魅力。
同时,钱钟书先生对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韵律和节奏不仅是诗歌形式上的要求,更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通过韵律和节奏的变化,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在谈到诗人的创作风格时,钱钟书先生强调了个性与时代背景的相互作用。
他以杜甫为例,指出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一方面是由于他个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息息相关。
这种将诗人的个性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作品的内涵。
除了诗歌,《谈艺录》对于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也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在小说方面,钱钟书先生认为,好的小说不仅要有精彩的情节,更要有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社会意义。
他以《红楼梦》为例,分析了其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指出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社会的种种弊病。
在戏曲方面,钱钟书先生着重探讨了戏曲的表演艺术和剧本创作。
他认为,戏曲的表演不仅要注重动作和唱腔的技巧,更要能够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这本书,就像一个装满了珍宝的神秘宝箱,每次打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说起我与这本书的相遇,那还真是有点意思。
记得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懒洋洋地洒在书架上,我正百无聊赖地在书房里晃悠,目光随意地扫过一排排书籍。
就在这时,《谈艺录》那古朴的封面一下子吸引了我。
我好奇地将它抽出来,心想: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翻开书页,一股陈旧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起初,书中那些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论述让我有些头疼,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艺术迷宫。
但我这人吧,就有股子倔劲儿,越是难懂的,越想弄个明白。
慢慢地,我沉浸其中,书中对于诗歌、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探讨,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艺术家在我面前挥毫泼墨、吟诗作对。
作者对于艺术的见解独到而深刻,让我这个艺术的门外汉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比如说书中谈到诗歌,作者提到诗歌的意境营造就像是在画布上作画,要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的那些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简单单几个字,就能让我仿佛看到了那清冷的月光洒在地上的景象。
还有关于绘画的部分,作者说一幅好的画不仅仅是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这让我想到了去美术馆看画展的经历。
那次,我站在一幅山水画前,久久凝视。
画面上是连绵的青山和流淌的溪水,起初我只是觉得好看,但当我仔细去感受,我仿佛能听到山间的鸟鸣,能感受到溪水的清凉。
那一刻,我明白了作者所说的画家情感的传递。
再说书法,作者认为书法的美在于笔势的流畅和力度的把握。
这让我想起了爷爷写书法的样子。
爷爷总是在午后,在那张旧旧的书桌上铺上宣纸,然后认真地磨墨。
他提笔的瞬间,神情专注而庄重。
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在诉说着他的心声。
我在一旁看着,觉得那不仅仅是写字,更像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作者对于艺术的批评也是毫不留情。
说文解字第490课谈艺录

说文解字第490课谈艺录
谈艺录:
谈:水,从口中谈出来的声音、话语。
艺:古代称术术科类的总称。
录:记下、记录。
谈艺录是一部集中传播理论艺术的著作,主要内容是历代艺术家的生平事迹,他们的
艺术观念、技艺技巧以及文学作品。
它具有浓郁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古代中国作家郭璞写的《谈艺》和《录艺》,是北魏时期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谈艺录。
全书分为四卷,收录了六朝时期艺术史、技艺、雕刻、图画、楹联题记、一般文章、文学
作品等内容,全书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写作,极富文学艺术特色,是一部艺术研究必读之
著作。
唐朝魏晋李白郭璞《谈艺录》,书中收录了著名艺术家李白、魏晋、郭璞等人生平事
迹以及艺术理论、文学作品等等。
这部书对艺术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探讨了宋元时期的
艺术概念,成为今天艺术意识形态的重要参考资料。
清朝刘太真的《元明中时谈艺录》,书中收录了南宋刘太真的辨析、技法,全书遵循
艺术的唯物论,大胆创新,建筑、绘画艺术有了有法可寻的完善体系。
书中充满乾嘉时期
艺术观念和技艺,非常有参考价值。
其它诸如南宋徐三立的《谈艺录》、明朝黄绍穆的《谈艺录》等作品,都是继《谈艺》和《录艺》之后,为艺术的传播而发表的重要作品,他们的创作以及思想仍是艺术研究的
重要参考,也是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参考与探索。
谈艺录是中国艺术史上十分珍贵的著作,它们不只是历史遗物,也是古代艺术思想、
文学作品、艺术技艺的宝贵财富,是文化人文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艺录,学有余力必
读之。
《谈艺录》读书笔记

《谈艺录》读书笔记《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作品以其广博的学识、深邃的见解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品评。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被其中的智慧光芒所照亮,也被其中的复杂精妙所折服。
钱钟书先生在书中展现出了对文学艺术的深厚造诣。
他从诗词、戏曲、小说等多个领域入手,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发展脉络以及艺术价值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他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欣赏和评价,更是深入到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和规律。
比如在谈到诗词的创作时,他指出诗人要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将情感与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这种对创作过程的深刻理解,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对于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诗人诗作的品评,让我领略到了中国诗歌的丰富多彩。
从唐诗的雄浑壮阔到宋词的婉约细腻,从李白的豪放飘逸到杜甫的沉郁顿挫,钱钟书先生通过细致的比较和独到的分析,揭示了每个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他对于诗人情感的把握和诗歌意境的营造的解读,让那些原本遥远的诗词变得鲜活而生动。
在论述戏曲艺术时,钱先生同样见解深刻。
他对戏曲的剧情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
让我明白了一部好的戏曲作品,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还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这让我在欣赏戏曲时,不再仅仅关注表面的热闹,而能够更深入地去理解其内在的艺术魅力。
而在小说部分,钱钟书先生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节发展的把握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小说中的人物应该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不能简单地脸谱化。
情节的发展也应该合乎逻辑又出人意料,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这使我在阅读小说时,更加注重对人物和情节的思考,提高了我的阅读品味和理解能力。
《谈艺录》还让我认识到了艺术批评的重要性。
艺术批评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简单评价,更是一种引导和启发。
通过批评家的眼光,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推动艺术的发展。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谈艺录》是一本让人深感启发的艺术评论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以下是我对《谈艺录》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作者在书中谈及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对每个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通过阅读《谈艺录》,我了解到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内涵,对艺术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其次,这本书的观点独到而深刻。
作者对艺术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注重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他通过对作品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核。
这些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以往对艺术的看法,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
我认为,这本书的观点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思想碰撞和启示。
此外,这本书的语言简练而精炼。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复杂的艺术概念和理论。
他的文字流畅而有力,给人以很强的阅读冲击力。
通过阅读《谈艺录》,我不仅学到了很多艺术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文笔和表达能力。
最后,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艺术领域。
《谈艺录》所传达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艺术的剖析,探讨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追求。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艺术评论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人性的哲学著作。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谈艺录》,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这本书内容丰富多样,观点独到而深刻,语言简练而精炼。
它不仅提高了我的艺术素养,还对我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读之作。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钱锺书:谈艺录·诗分唐宋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钱锺书:谈艺录·诗分唐宋诗分唐宋,唐诗复分初盛中晚,乃谈艺者之常言。
而力持异议,颇不乏人。
《苏平仲文集》卷四《古诗选唐序》论杨士弘《唐音》体例不善,早曰:“盛时诗不谓之正音,而谓之始音。
衰世诗不谓之变音,而谓之正音。
又以盛唐、中唐、晚唐,并谓之遗响。
是以体裁论,而不以世变论。
异乎十三国风、大小雅之所以为正变者”云云。
已开钱牧斋《有学集·唐诗英华序》之说. 余窃谓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脗合。
士弘手眼,未可厚非。
「补」杨士弘说实为北宋以来常论。
参观《管锥编》四册581 页。
俞文豹《吹剑录》曰:“近世诗人好为晚唐体。
不知唐祚至此,气脉浸微,求如中叶之全盛,李、杜、元、白之瑰奇,无此力量。
今不为中唐全盛之体,而为晚唐哀思之音,岂习矣而不察也。
”称“中唐全盛”,正谓作者处世乃唐代之“中”,而作者成章则唐诗之“盛”。
区别井然。
叶横山《汪文纠缪·唐诗正序》曰:“就初而论,在贞观则时之正,而诗不能反陈隋之变”亦此旨也。
左仁、周贻朴同辑黄周星《九烟先生遗集》卷一《唐诗快自序》曰:“唐之一代,垂三百祀。
不能有今日而无明日,有今年而无明年。
初、盛、中、晚者,以言乎世代之先后可耳。
岂可以此定诗人之高下哉。
犹之手春、夏、秋、冬之序也。
四序之中,各有良辰美景,亦各有风雨炎凝。
不得谓夏劣於春,冬劣於秋也。
况冬后又复为春,安得谓明春遂劣於今冬耶。
”则另明一义,而笔舌恣肆可喜。
诗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
故姜西溟《湛园未定稿》卷四《唐贤三昧集序》,即诘驳牧斋,谓:“四唐不可以作诗者之年月论。
如毛诗作诵之家父,见於桓公八年来聘、十五年来求车,为周东迁后人,而其诗不害为小雅。
黍离行役之大夫,及见西京丧乱,为周东迁前人,而其诗不害为王降而风”云云。
斯言也,并足以上折平仲,惜尚未能明拈风格之分。
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钱钟书《谈艺录——二、创作论》

钱钟书《谈艺录——二、创作论》(一)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长吉《高轩过》篇有“笔补造化天无功”一语①,此不特长吉精神心眼之所在,而于道术之大原、艺事之极本,亦一言道著矣。
夫天理流行,天工造化,无所谓道术学艺也。
学与术者,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者也。
《书。
皋陶谟》曰:“天工,人其代之②。
”《法言。
问道》篇曰:“或问雕刻众形,非天欤。
曰:以其不雕刻也。
”③百凡道艺之发生,皆天与人之凑合耳。
顾天一而已,纯乎自然,艺由人为,乃生分别。
综而论之,得两大宗。
一则师法造化,以模写自然为主。
其说在西方,创于柏拉图④,发扬于亚理士多德⑤,重申于西塞罗⑥,而大行于十六、十七、十八世纪。
其焰至今不衰。
莎士比亚所谓持镜照自然者是⑦。
昌黎《赠东野》诗“文字觑天巧”一语⑧,可以括之。
“觑”字下得最好;盖此派之说,以为造化虽备众美,而不能全善全美,作者必加一番简择取舍之工。
即“觑巧”之意也。
二则主润饰自然,功夺造化。
此说在西方,萌芽于克利索斯当⑨,申明于普罗提诺⑩。
近世则培根⑾、牟拉托利⑿、儒贝尔⒀、龚古尔兄弟⒁、波德莱尔⒂、惠司勒⒃皆有悟厥旨。
唯美派作者尤信奉之。
但丁所谓⒄:“造化若大匠制器,手战不能如意所出,须人代之斲范”。
长吉“笔补造化天无功”一句,可以提要钩玄。
此派论者不特以为艺术中造境之美,非天然境界所及;至谓自然界无现成之美,只有资料,经艺术驱遣陶熔,方得佳观。
此所以“天无功”而有待于“补”也。
窃以为二说若反而实相成,貌异而心则同。
夫模写自然,而曰“选择”,则有陶甄矫改之意。
自出心裁,而曰“修补”,顺其性而扩充之曰“补”,删削之而不伤其性曰“修”,亦何尝能尽离自然哉。
师造化之法,亦正如师古人,不外“拟议变化”耳。
故亚理士多德自言:师自然须得其当然,写事要能穷理。
盖艺之至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师天写实,而犁然有当于心;师心造境,而秩然勿倍于理。
莎士比亚尝曰:“人艺足补天工,然而人艺即天工也。
”圆通妙澈,圣哉言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之作,忧患之书
——读《谈艺录》心得一座《围城》,是我对钱钟书先生的最初了解。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寥寥数语,凝结了《围城》的字里行间。
我很佩服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文字技巧炉火纯青;情感细腻,处处饱含人生哲理。
而他的一本《谈艺录》,更是让我百感交集,浮想联翩。
‚收录晚清以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谈艺录》留给我们的是无价的宝贵财富。
每一个有幸读到这本巨著之人,着实应向钱钟书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代香港影星黄秋生曾表达了他对大陆人渐渐退化的繁体字认知率表示担忧,并由此在全社会引起一场关于‚繁体与简体‛问题的大讨论。
鄙人认为,使用简体字无可厚非,但我们不应忘本。
繁体字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对其进行传承的利处自然不必消说;同时,忙碌工作的我们,还应多读一些古代文言著作,这对提高我们的文学赏析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就算社会发展再瞬息万变,前进步伐再快,我觉得这也不能成为我们一味去崇尚‚快餐文化‛的借口,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
连自己先辈的东西都不珍惜,轻易放弃,这样子换来的高速发展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此情此景,在洒满温暖阳光的午后,聆听音乐,手捧一曲《谈艺录》,细细品读,无疑是一明智的选择……
《谈艺录》,凝结无数心血。
字字句句,篇篇章章,用心赏析下,你会为中华民族汉字语言的独特魅力所折服;通过对里面内容的细细斟酌,不知不觉中,你的文言阅读能力会
有所提高。
书无好坏之分,也无难易之别,认真品读,你定能有所收获。
由于文言阅读能力有限,我不可避免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阻碍。
查词典,阅资料,一个又一个问题迎刃而解。
当你能通篇读懂,那种感觉自是无比愉悦的。
因为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不就是‚不为易也难,为之难也易‛吗?
‚百年前,张之洞曾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
而今,中日钓鱼岛博弈,美日狼狈为奸,中国国防形式严峻。
历史何其巧合!洋人价值观念日渐备受推崇,‚快餐文化‛占据国人生活,低俗作品充斥网络空间……勿忘历史。
幸而今,政治清明,内政稳定。
而文学倾向方面,问君何择?
这是一种文化传承,也只有传承与改革并举,中国的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谈艺录》一卷,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
将历史与现实重叠,品读此书之后,我真正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历史的教训是惨重的,全盘否定‚旧学‛,百年屈辱,我们已被迫咽下了苦果。
‚随园诗学于名家深而于大家浅‛,读一本文学著作,不求理解多透彻,认知多深刻,只为一份传承,一份对历史记忆的唤醒……
记忆唤醒之后,真心希望我们每次在读书网站上键入文学名著之后,弹出的不再是一大类与之背道而驰的‚快餐作
品‛。
我们,只想找到我们真正想要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