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总课程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黑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黑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
安排(总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黑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最新)
说明:
1、地方课程包括:生命教育、人文与社会、技术三门课程,一至二年级每门课每周一课时,三至九年级地方课是每双周一课时。
2、综合实践课程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但要在课表中写明。
信息技术占综合实践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2课时,初中
各
年级每周1课时。
3、写字课各年级占语文课时,一至六年级每周一课时,初中各年级每双周一课时。
4、体育课小学每年级加一课时,这样一、二年级周课时数为27,三至六年级周课时数为31。
5、班团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新课程标准小学各科的周课时安排

新课程标准小学各科的周
课时安排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新课程标准小学各科的周课时安排
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每周课时总量为30节。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9节)
数学(5节)
体育(4节)
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
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小学三、四、五、六年级
品德与社会(2节)
语文【包括作文】(8节)
数学(4节)
英语(2节)
科学(2节)
体育(3节)
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2节)
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新课程标准小学各科的周课时安排

新课程标准小学各科周课时安排
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每周课时总量为30节。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9节)
数学(5节)
体育(4节)
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
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课程(3节)
小学三、四、五、六年级
品德与社会(2节)
语文【包括作文】(8节)
数学(4节)
英语(2节)
科学(2节)
体育(3节)
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2节)
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课程(3节)。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品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
一般情况下,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时安排如下:
1. 语文:一周五节课,每节课45分钟。
2. 数学:一周四节课,每节课45分钟。
3. 外语:一周三节课,每节课45分钟。
4. 科学:一周三节课,每节课45分钟。
5. 体育:一周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
6. 音乐:一周一节课,每节课50分钟。
7. 美术:一周一节课,每节课50分钟。
8. 信息技术:一周一节课,每节课45分钟。
9. 品德与法治:一周一节课,每节课45分钟。
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可能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增设其他选修课程,如科技、生活技能、舞蹈等,课时安排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计划而定。
小学新课标课程安排课时

小学新课标课程安排课时小学新课标课程安排课时是依据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来设定的,旨在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而均衡地发展。
课程安排通常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美术、音乐、品德与社会等科目。
课时安排会根据不同年级和科目的重要性进行合理分配。
以一个典型的小学为例,每周的课时安排可能如下:- 语文:每周约8-10课时,语文是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 数学:每周约6-8课时,数学是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
- 英语:每周约4-6课时,英语作为第二语言,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 科学:每周约2-4课时,科学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 体育:每周约3-4课时,体育课程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 美术:每周约1-2课时,美术课程通过绘画、手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音乐:每周约1-2课时,音乐课程通过唱歌、乐器演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感受力。
- 品德与社会:每周约1-2课时,品德与社会课程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安排一些特色课程或选修课程,如信息技术、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需要注意的是,课时安排会因地区、学校和具体实施情况有所不同,上述只是一个大致的参考。
学校在安排课时时,还需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写作等方面,同时也会涉及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
2. 数学课程:数学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概率统计等方面。
3. 英语课程:英语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他们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等方面。
4. 科学课程: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同时也会涉及一些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
5. 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田径、球类、体操等方面,同时也会涉及一些体育游戏和活动。
6. 美术课程:美术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手工制作、欣赏等方面。
7. 音乐课程:音乐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唱歌、舞蹈、乐器演奏等方面。
以上是小学教育的主要课程设置与内容,旨在从多个方面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思想道德222历史历史历史222地理地理22生物生物32物理物理23课化学3程语文语文语文555门数学数学数学544类外语外语外语444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222音乐音乐音乐111美术美术美术111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333地方与学校地方与学校地方与学校444周总课343434时数(节)中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说明(2009)中小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说明一、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全县中小学所有推行 5 天讲课制。
小学每日 6 课时,上午 4 节,下午 2 节,周学科课时数为 30 节,除此以外每日下午第二节后可增添一节活动课。
每周 5 节活动课可安排班队(团)活动 1 节,科技文体活动 4 节。
班队(团)活动一般安排在周一或周五,各班可组织班会或团、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能够搞科技、文艺、体育等课外活动,或学校传统活动。
小学安排语文课表时,可考虑周三到周五的下午连续安排两节语文课,用于作文教课,课表中标记 " 语文 " ,也可标记 " 作文 " ,需要进行作文教课时,进行作文教课,不上作文时,可进行语文其余教课。
为增强小学语文教课中的写字教课,可适合特意开设写字课。
初中每日7 课时,上午 4 节,下午 3 节,周学科课时数为 35 节。
除开足开全国家课程外,每周保证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各开 2 节,充裕课时适合安排班、团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
初中各年级在安排语文课表时,可在下午的一节语文课后安排一节灵活课时(作文课一般安排在周 3 此后),便于作文教课,课表中可标记作文,也可在上一节标记语文,下一节自习。
二、部分课程设置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必开设课程,包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种。
3--9 年级增强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增强指导,每学期起码一个课题。
教育部课程设置方案

附件2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一)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