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事在人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曾国藩本是小山村的一书生,他靠着坚忍刻苦,修身齐家,终于成为一代名臣大儒,官居一品。
他曾力挽狂澜,使没落的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曾在家信中多次劝诫弟弟们要重视道德操守的修习和刻苦修习学业,他认为这是兴家立业的唯一方法。
他在给弟弟的一封信中说道:“我们这些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得住。
进德,是指孝、悌、仁、义的品德;修业,是指写诗作文写字的本领。
这两件事都由我做主,得进一尺,便是我自己的一尺;得进一寸,便是我自己的一寸。
今天进一分德,便可算是积了一升谷;明天修一分业,又算剩一文钱。
德和业都增进,那么家业一天天兴起。
对于富贵功名,曾国藩则采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态度,他在信中告诫弟弟道:“至于功名富贵,都由命运决定,丝毫也不能自主。
过去某官员有一个门生,是本省学政,他把两个孙儿托他帮忙,当面拜作门生。
后来那两个孙儿在年终临考时大病一场,到了科考又因父母故去而守丧,不能入学。
几年后,两人才都入学,大的仍旧得两榜。
由此可见入学迟、早,入学时间都是生前注定。
考的方面虽尽其在我,但取的方面听其在天,万万不要产生妄想。
六弟天分比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没有考取,不免气愤埋怨。
然而到了这一步更应该多忧虑多努力发奋,加强卧薪尝胆的工夫,切不可以因气愤而废弃学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是人有成就事情的愿望,并为之尽力了,成功与否这就要看上天的意愿了。
曾国藩所推崇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处世态度,其实与修炼界讲的“随其自然”是类似的。
溯本追源,其实铸就中华辉煌文明的佛家、道家和儒家文化都是不同层次的修炼文化,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又被称之为“半神文化”。
现在是我们自己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纳闷古人为什么大都用修炼中的标准来待人处世。
其实在古时,上学时必读的四书五经,做人必学的礼仪规范中都溶有修炼的因素在其中,修炼的文化和观念深深融入了人们内心之中,无形中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言行举止。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句子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句子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去计划和准备,最终的成功与否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时地利和个人运势的影响。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袖手旁观,因为我们的行动和决策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准备工作,同时要保持适当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应对不可预见的情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强大的自我调节和顽强的意志力,最终达成自己的目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哲学原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哲学原理最近在研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哲学原理”,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原理,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
咱们先从生活中的现象说起吧。
你看啊,就像在职场上,有些人呢,为了一个晋升的机会,精心策划,努力工作,拼命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是在“谋事”。
就好比爬山,你事先规划好了路线,准备好了装备,鼓足了劲儿开始爬,想着一定要登上山顶看那美丽的风景,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作用,是我们积极努力去谋划一件事情的表现。
但是呢,有时候即使你做了万全的准备,还是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比如你爬山的那天突然遇到了恶劣的天气,狂风暴雨,山体可能还会有危险,那这种时候你就没办法继续爬山了,你的愿望就无法达成了。
这就像生活里的那些意外,可能是社会环境的突然变化,或者是一些不可抗的外力因素,这也就是所谓的“成事在天”。
从哲学原理上来说,这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表示我们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去计划、去行动,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且为之努力,就像刚才说的为晋升努力工作或者规划爬山旅程。
然而,客观世界有着自己的规律和运行方式,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气的变化、社会大环境的趋势、自然的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不以我们的想法而改变的。
这里呢,“天”并不完全等同于封建迷信里的老天爷,我个人理解这个“天”更多地是代表那些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客观条件和规律。
打个比方,这个客观世界就像一趟行驶着的列车,列车有它自己的轨道和行驶时刻表,我们人就像是列车上的乘客。
我们可以在列车上走来走去,选择不同的座位,可以看书、听音乐,这就是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自己决定自己做什么,但列车的行驶方向、行驶速度这些不是我们能决定的,这就是客观条件的限制。
老实说,我一开始也不理解为什么我努力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但是随着学习和思考,我就逐渐明白,我们不能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客观规律的存在。
就像农民伯伯种地,他们精心播种、施肥、除草,这是他们谋事的表现,但要是遇上了自然灾害,像是洪水或者干旱,那就不一定能丰收,这时候天灾就是“天”这个因素的体现。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了众多历史人物,其中两位是赵国的毛遂和秦朝的宰相李斯。
之所以单说这两位人物,是因为这两位人物都能够在地位底下时能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想改变处境,干一番事业的念头。
司马迁在《李斯列传》里对李斯作了详细的描述,毛遂没有专门的列传,只是在《平原君虞卿列传》里有一段对他的描写,这就是成语"毛遂自荐"的出处。
平原君在拒绝毛遂自荐时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平原君的名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这句话意思是:贤能的人在世上,好像尖锥处在囊中,锥尖立刻就露出来,而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了,左右没提起过,我也没听说过你,所以你不行,你还是留下吧。
面对拒绝,毛遂坚持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意思是今天就把我处在囊中吧,如果把我处在囊中,早就脱颖而出了,不仅仅是露出锥尖而已。
最终,毛遂不辱使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促成了楚赵合纵抗秦,得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成为一段佳话。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
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
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作为还是没作为,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由此受到启发,来到秦国,并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协助秦始皇平定六国,建立秦帝国,为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距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即使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在继续着。
李斯的功劳可谓大矣!毛遂和李斯没成名之前,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使自己处在有利位置和环境,用现在的话说要有一个能发挥、能展现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用自己胸中的才华,演绎出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人生。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意味着人可以尽心去计划和努力,但最终的结果是无法完全掌控的,仍然需要依靠天意。
谋事在人,意味着要成功,首先需要人们进行详细的规划和策划。
无论是个人的事业发展,还是团队的工作计划,都需要经过周密的谋划。
这需要我们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并制定合理的目标和明确的计划。
只有通过冷静的思考和积极的行动,才能在众多选择中找到最佳的方案。
在规划的基础上,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目标。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付诸实际行动,努力并不断地努力。
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与他人合作,运用团队的力量来推动事情的发展。
当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及时地调整策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化。
然而,虽然人们可以尽力去计划和努力,但最终的结果是无法凭借个人的力量完全左右的。
这就是成事在天的含义。
我们无法控制一切,包括时间、环境、他人的反应等等。
有时候,即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仍然可能会面临失败和挫折。
但是,我们需要保持乐观的态度,接受这些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因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毕竟,命运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我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
对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和引申。
首先,它可以引导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被过于乐观或悲观的情绪所左右。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注重自身的努力和过程的完善,而不仅仅追求结果的好坏。
因为只有经历了反复的实践和总结,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再次,它也告诫我们要保持谦虚和包容的态度。
尽管我们已经尽力去计划和努力,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承认自己是有局限性的,需要依靠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念也提醒我们要了解和尊重自然的规律。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与环境相适应,取得更好的成果。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可是现实却给了日本央行无情的一击,就在当日,日本股市大跌,日元大幅度升值,储存户们更多的把钱锁进保险箱,负利率政策本身没错,但是它忽视了如今的世界经济是高度一体,不是孤岛,在它开始负利率政之前欧洲就开始这一套,投资者们都以为是过渡性的,而日本一加入,瞬间投资者们就慌了,就有了如上的现象。
由此可知,外因不配合,空有人谋,亦无为,而当人的主观因素与外因一致,事情才会成功,张召忠就在不久前,结合国情预测了第一艘国产航母与辽宁舰差不多,几天后军方就发布了第一艘国产航母的具体消息,印证了他的预测,是与辽宁舰差不多,除此之外还有东风于诸葛,第一次工业革命于英国......
由此可得当人的主观因素与外因一致,事情才会成功,是故: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俗话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指的就是,要干好一件事,空有个人的设想是观因素与外因一致的结果。
想当年,张召忠在CCTV4和网上预测伊拉克战争走势,就是一个好例子,当他预测美军害怕地面伤亡,将进行长时间的轰炸才会投入地面部队时,美军从第一天就开始了地面进攻,后来当他预测伊拉克军队将以顽强防御予美军重创,战争进行了数日,美军进展神速......总之就是他预测啥,事态就往反方向发展,在当时,他的反方向预测更是让他得到了一个战略忽悠局局长的称号,而如今究其原因,就会发现他当时许多的预测都只是在纸上谈兵,而没有考虑到当时伊拉克的实际情况,这就是外因配合是时,人空有谋,却无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作文800字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作文800字
中国有句古老的谚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句话包含着人类无穷的希望,和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
这句话暗示,人们并不能掌控一切,而有时只能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前行,不断的追求辉煌的梦想,最终让梦想成真。
在中国古代,孟子曾说过:“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句话暗示人们要有一个非常强烈的
抱负,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要勇于挑战困难,才能最终成功。
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这些例子都提醒我们,如果你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下定决心,自己去面对一切困难,付出足够的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
除此之外,“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
意思:奋斗的结果完全取决于自己,即使在大不列颠及英格兰联合王国(英国)那样拥有强大的政治和经济体系的国家,也离不开人们奋斗的努力,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努力。
也正是如此,自由主义思想更加强调个人的奋斗,认为人类的进步只能靠个人的智慧和努力,而不是依靠官僚机构或政府机构的支持。
也就是说,只有个人的勤奋,才能取得成功,也只有勤奋,才能看到希望。
总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提醒着人们,要想取得成
功,就要结合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努力工作,把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化,不要放弃,要有信心,迎接挑战,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成功。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罗贯中《三国演义》名句赏析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罗贯中《三国演义》名句赏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名句赏析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旧谚。
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人“”谋“是过程,”天“”成“是结果;”人“”谋“在前,”天“”成“在后;先有”人“”谋“,后有”天“”成“;有了”人“”谋“,在预定时间内不一定有”天“”成“;但终归会有”天“”城“;但没有”人“”谋“,绝不会有”天“”成“!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成语告诉我们,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正确对待,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自己的努力所能达到的目的是有限的,而机遇、形势、巧合等客观存在的这个“天”,对于人的影响却很大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论。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这是现如今常听人们谈论的一句话。
其实我想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在于给人以自信,鼓舞我们去奋斗、去争取、去拼搏,写下人生最壮丽的诗篇。
但是,要真正仔细想一想,认真观察一下现实,反复推敲推敲,就会发现,这句话原来就是错的,正确的答案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若是只有美好的梦想是难以成功的。
一个人本来就是偶然地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上,谁都不可能事先拟定诞生计划,无论小时候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想当工程师、教授、科学家也罢,想当画家、作家、诗人也好,那只是你自己的美好梦“想”,最后为你安排工作的是别人,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并不是说人生一点主动权也没有。
我只是说,人生的主动权是十分有限的,人们常常体味到的是身不由已,想干的事不能干,不想干的事干不完,人的一生,总是处于被动之中。
要说主动,仅仅只是相对而言。
人生的被动状况是客观存在的,懂得了这个被动并非自我放弃,凭天由命,而是树立一种人生的达观态度,不应由于自己命运不济而怨天尤人,也不可自渐形秽,妄自菲薄。
积极做好自己的事情,尽量少给人生留下遗憾。
也正如那句名言所以说的那样: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也必然要遵循自然规律,那就是人生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自我否定。
当自己晚上睡不着觉回忆往事的时候,往往感到过去的自己是那样的愚蠢,那样的傻、那么无聊,似乎觉得现在的自己和原来的自己截然不同。
但事实上,你在别人眼中,过去和现在没有什么两样,你还是你。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到底信别人还是信自己。
本来嘛,别人看自己和自己看自己往往走两个极端,别人总是用不变的眼光看你,你的印象在别人的大脑中形成后,往往不易改变,即使你真的判若两人了,由于思维惯性的作用,别人也很难接受。
比方说,有一个人小时候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没有上过学,后来生活好了通过自学考试大学毕业,自己办了一个英语培训班,这时了解其过去的人就认为其不会教,因为其没有上过学,汉字都认不了几个还能教外语?但事实上,其教学效果显著深入社会的好评。
自己往往也走极端,往往夸张地肯定现在的自己,而否定原来的自己。
比如,作家写东西,往往是这样,认为过去写的东西都不满意,满意的是手中正在写的东西。
实事上,手中写的东西未必比过去写得好,但自己总是固执地相信现在。
其实,很多人即使不写稿也有这种心态,过于喜欢现在的自己,而鄙视过去的自己,从而走入形而上学的怪圈。
这就应了哲人的那句名言:认识自己是一件最难的事情。
《老子》一书只所以经历那么朝代更替,世事变迁至今还那么畅销,关键就在于它讲述了人本来是一种自然的东西的基本规律性。
在《老子》一书中,可以看到人的所有烦恼都是自己找的。
人往往拥有太多的欲望,而最终迷失了自己,从而离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越来越远。
人活到土埋半截了才明白:“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没有满足,就没有欢乐。
平常都说“知足常乐”,可到头来就是不知足。
人往往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知道珍惜,而对自己设计的所谓宏伟蓝图心驰神往,这本来就是本末倒置。
当你换一种目光,看到自己的富有,那么你就会找到真正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当然,知足的实质是乐观态度,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人生追求,而那种小富即安,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消极人生态度是永远不可能常乐。
大半辈子活过来了,这才渐渐地明白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的真正含意。
想想自己从小被母亲用生命的代价生出来,就开始了一生的追求,懂事之前是生理本能的追求,吃奶睡觉喜怒哀乐等等。
懂事之后那就开始了主动的追求,心中开始有了想当这想当那的各
种各样的想法,可最终费尽千辛万苦,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实现的没有几样。
由此可见,一个人自己的努力所能达到的目的是有限的,而机遇、形势、巧合等客观存在的这个“天”,对于人的影响却很大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论。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这是现如今常听人们谈论的一句话。
其实我想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在于给人以自信,鼓舞我们去奋斗、去争取、去拼搏,写下人生最壮丽的诗篇。
但是,要真正仔细想一想,认真观察一下现实,反复推敲推敲,就会发现,这句话原来就是错的,正确的答案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若是只有美好的梦想是难以成功的。
一个人本来就是偶然地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上,谁都不可能事先拟定诞生计划,无论小时候树立什么样的理想,想当工程师、教授、科学家也罢,想当画家、作家、诗人也好,那只是你自己的美好梦“想”,最后为你安排工作的是别人,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并不是说人生一点主动权也没有。
我只是说,人生的主动权是十分有限的,人们常常体味到的是身不由已,想干的事不能干,不想干的事干不完,人的一生,总是处于被动之中。
要说主动,仅仅只是相对而言。
人生的被动状况是客观存在的,懂得了这个被动并非自我放弃,凭天由命,而是树立一种人生的达观态度,不应由于自己命运不济而怨天尤人,也不可自渐形秽,妄自菲薄。
积极做好自己的事情,尽量少给人生留下遗憾。
也正如那句名言所以说的那样: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也必然要遵循自然规律,那就是人生也在进行着不断的自我否定。
当自己晚上睡不着觉回忆往事的时候,往往感到过去的自己是那样的愚蠢,那样的傻、那么无聊,似乎觉得现在的自己和原来的自己截然不同。
但事实上,你在别人眼中,过去和现在没有什么两样,你还是你。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到底信别人还是信自己。
本来嘛,别人看自己和自己看自己往往走两个极端,别人总是用不变的眼光看你,你的印象在别人的大脑中形成后,往往不易改变,即使你真的判若两人了,由于思维惯性的作用,别人也很难接受。
比方说,有一个人小时候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没有上过学,后来生活好了通过自学考试大学毕业,自己办了一个英语培训班,这时了解其过去的人就认为其不会教,因为其没有上过学,汉字都认不了几个还能教外语?但事实上,其教学效果显著深入社会的好评。
自己往往也走极端,往往夸张地肯定现在的自己,而否定原来的自己。
比如,作家写东西,往往是这样,认为过去写的东西都不满意,满意的是手中正在写的东西。
实事上,手中写的东西未必比过去写得好,但自己总是固执地相信现在。
其实,很多人即使不写稿也有这种心态,过于喜欢现在的自己,而鄙视过去的自己,从而走入形而上学的怪圈。
这就应了哲人的那句名言:认识自己是一件最难的事情。
《老子》一书只所以经历那么朝代更替,世事变迁至今还那么畅销,关键就在于它讲述了人本来是一种自然的东西的基本规律性。
在《老子》一书中,可以看到人的所有烦恼都是自己找的。
人往往拥有太多的欲望,而最终迷失了自己,从而离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越来越远。
人活到土埋半截了才明白:“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没有满足,就没有欢乐。
平常都说“知足常乐”,可到头来就是不知足。
人往往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知道珍惜,而对自己设计的所谓宏伟蓝图心驰神往,这本来就是本末倒置。
当你换一种目光,看到自己的富有,那么你就会找到真正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当然,知足的实质是乐观态度,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人生追求,而那种小富即安,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消极人生态度是永远不可能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