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规划
山阴旅游景点

山阴旅游景点
山阴县位于山西省北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风景名胜。
以下是一些建议游览的景点:
1. 桑干河生态湿地公园:位于县城南部,全长36公里,总控制面积1.7万亩,其中湿地面积4000余亩。
公园内建有城市名片区、城市文化区、植物园区、湿地涵养区、边塞文化区、王阁老墓景区六大区域,有百鸟园、烽火台遗址、文魁塔、正阳湖等景点。
2. 山阴长城:山阴县地处内长城雁门关外,拥有丰富的长城资源,游客可以在山阴县欣赏到长城的雄伟景色。
3. 皆生温泉:位于米子市西北弓滨的皆生海岸,是山阴最大的温泉度假地之一,被誉为“山阴的热海”。
皆生温泉属于盐化物泉,源泉数达19处,涌出泉量丰富且温度较高。
4. 新广武村: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张家庄乡,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村落,拥有许多传统建筑和特色美食。
5. 北周庄村: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北周庄镇,是一个典型的北方乡村,可以体验到传统的农耕文化和乡村风光。
6. 山阴路风貌保护区: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包括多伦路、山阴路、甜爱路、溧阳路及周边区域,保存有上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多种类型的民用居住建筑,是海派民居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总之,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可以让游客在山阴县度过一个愉快的旅程。
阐述虹口老街旧改后给百姓生活申论

阐述虹口老街旧改后给百姓生活申论老旧砖块层层摞起、雕花楼梯褪回最初色彩……最近,“修旧如旧”的颍川寄庐完成修缮,这栋114岁的老宅再现昔日辉煌,更期待着被当代艺术与创意填满。
根据规划,这里将成为承载小型艺术馆、创意工作室的新空间,为街区注入新的活力与温情。
颍川寄庐所在的虹口区18街坊,是一处旧改地块——2014年完成旧改征收,2018年完成土地出让,由崇邦集团竞得进行商业开发,并负责对地块内颍川寄庐、扆虹园、英式三联排等12幢保留保护建筑进行修缮。
如今,这个地块被唤作“今潮8弄”,寓意这里的8条百年弄堂在“有机生长”中再立潮头,重塑街区,赓续海派文化。
北外滩昆明路以南地块旧改生效,居民喜别蜗居昆明路以南旧改项目风貌建筑内居民居住状况不容乐观在虹口区,旧改范围与风貌保护区、风貌保护街坊高度重叠,涉及提篮桥、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和36处风貌保护街坊。
旧改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也成为促进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重要途径。
尤其近年来,“征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成为共识——18街坊、山寿里、昆明路以南等地块经历旧改后,居民们挥别不体面的逼仄生活,历史文化风貌建筑也迎来了焕发新生的契机。
“我们将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善待历史遗存,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最大化激活地区活力,达到新旧融合、共赢共生的目标。
”虹口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坚持征收、规划、出让“三联动”,按照“整体保护、积极保护、活化利用”的原则,对地块内历史建筑分级分类进行保护,在“留”的基础上做好“修”和“用”,将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功能完善和空间环境品质提升有机结合,将城市文化、历史底蕴嵌入焕新后的城市空间。
海派文化赋能新商业,让建筑“活”起来颍川寄庐细节“修旧如旧”,再现昔日辉煌修缮18街坊的工人师傅尽可能根据史料复原细节小到装饰物原色,大到房屋结构,修缮18街坊的工人师傅都尽可能根据史料复原细节。
相关负责人说,首先要把建筑肌理保护好,才能把建筑和建筑里的故事留下来。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7.07•【字号】徐府发〔2015〕16号•【施行日期】2015.07.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徐府发〔2015〕16号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华泾镇: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15年7月7日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保护规模最大的地区,总面积7.66平方公里,其中徐汇区域4.3平方公里,有950幢优秀历史建筑,1774幢保留历史建筑,2259幢一般历史建筑,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是上海城市文脉的发源地和承载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历史风貌区原有的低密度、高绿化、优质配套的特征逐步弱化,建筑老化、功能老化、人口老化的趋势逐渐增强。
延续城市文脉、保存城市记忆、改善环境品质成为区委、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全面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和《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为依据,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和环境,保护真实历史遗存,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部署和要求,立足上海打造“全球城市”和徐汇建设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探索历史街区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打造更多面向市民的公共空间,塑造国际一流水准、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二)基本原则1.坚持严格保护、全面保护。
尊重风貌区的历史文脉、尊重形态功能、尊重生活生态,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统筹推进规划、旧改、修缮、置换、业态、整治等工作,严格控制建筑总量,合理疏解高密度人口,加大历史建筑保护执法和整治力度,创新保护利用模式,实现风貌区整体保护、文雅利用。
上海山阴路的故事

上海山阴路的故事上海山阴路,这条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著名街道,承载着许多历史和文化的故事。
从过去到现在,这条街道一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游客们了解上海的重要窗口之一。
山阴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当时,上海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外国势力涌入这个城市,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文化和商业机会。
山阴路成为了这些外国居民和上海本地人交流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许多西方企业在此建立办事机构。
在山阴路上,可以看到许多西式建筑,其中包括由当时有名的英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保留了许多西方风格的特点,如尖顶、古典柱廊和彩色玻璃窗。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山阴路的独特景观,也是上海城市建筑的重要遗产之一。
除了建筑物,山阴路还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标,如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图书馆。
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最早的音乐学府之一,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艺术家。
而上海图书馆则是一个珍贵的文化资源库,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和文献,吸引了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前来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阴路也经历了许多改变。
曾经繁华的商业街区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和商务区。
许多国际品牌和高档餐厅陆续进驻,为游客和居民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然而,山阴路依然保留了一些老式的小店和餐馆,让人们感受到过去的氛围和味道。
除了商业和文化,山阴路还承载着一些历史的悲情。
在二战期间,这条街道曾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轰炸,许多建筑物被毁坏,许多无辜的生命丧失。
然而,上海人民不屈不挠地抵抗,山阴路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如今,山阴路已经成为一个热闹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游客们可以漫步在街道两旁的林荫道上,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街道上的商店、咖啡馆和餐厅也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和美食享受。
上海山阴路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上海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缩影。
它见证了上海的风雨飘摇,也见证了上海的繁荣与变迁。
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上海本地人,都能从山阴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值 ;并 通过资 本化过 程中权 责主体 的明确 ,有效协 调保护 与发展
的 矛盾 。进而 基于 观 与旅 游规 划设 计的 三元 理论[ 3 4 / 和 历史文 化 景观与 旅游 关系 的理论 研究成 果【 5 ] ,以 “ 文 化特征 ”应 对 “ 聚
湾 、龙 华 、虹 桥 路等 1 2 个 中心 城 区的 历史 文化 风貌 区 ,总面 积
1 研究 背景
2 0 0 3 年 ,上海 确定 了外 滩 、老城 厢 、人 民广场 、衡 山路一 复 兴 路 、南 京 西 路 、愚 园 路 、新 华 路 、山 阴 路 、提 篮 桥 、江
文化风 貌旅游 资源作 为一种 “ 资本 ”进行开 发 、运 作和管 理 ,深 入挖 掘 资源 价 值 、创新 开 发模 式 ,从 而 实现 旅游 资 源的 价值 增
a d d i t i o n .f r o m t h r e e i n t e r a c t i v e v i e ws o f” s u b s t a n t i a l s p a c e ” ,” c ul t u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 , a n d” t o u r i s m a c t i v i t i e s ” ,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e a l s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专题
1 g93 —2 01 3: 同 济 大 学 风 景 园 林 学 科 建 系 二 十 周 年 纪 念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 区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Th e T ou r i s m De v e l op me n t Mod e o f Hi s t o r i c Cu l t u r a l Ar e a i n Sh a n g h a i
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三十五条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
第三十六条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建筑,其沿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后退距离,不小于30米;其沿高架道路匝道边缘线后退距离,不小于15米。
第三十七条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5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8米(均自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切点的连线算起)。
第三十八条建筑物的围墙、基础、台阶、管线、阳台和附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线。
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执行。
在规定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内,不得设置零星建筑物;雨蓬、阳台、招牌、灯饰等可外挑,但其离室外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米。
第三十九条在村镇、城镇范围以外的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除规划另有规定外,隔离带宽度的具体规定如下:(一)国道、快速公路,两侧各50米;(二)主要公路,两侧各20米;(三)次要公路及以下等级公路,两侧各10米。
公路红线和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但可耕种或绿化;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可开挖沟渠、埋设管道、架设杆线、开辟服务性车道等。
沿穿越村镇、城镇的公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可按村镇、城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物后退公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
第四十条沿河道规划蓝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保留的河道规划线)两侧新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有关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6米。
第四十一条沿铁路两侧新建、扩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一)高速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0米;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米。
绍兴古城历史街区的风貌特征与改造策略——以典型历史街区为例

街区八大历史街区[1],大部分历史街区都是“河道—建筑—街巷”的格局,部分历史街区是“街巷—建筑—街巷”的格局。
绍兴历史街区的街道及巷道大多采用石板铺地,街区里的居民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满足生活所需,将建筑逐步演化成窄开间,大进深。
房屋与房屋之间多为共用墙体,其大多采用具有江南特色的青砖白粉进行装饰,同时又利用了空间,以天井为核心,外围封闭,以下店上宅或前店后宅的居住形式为主[2]。
街区内部建筑以台门建筑为主,大多是木柱砖墙,门窗皆采用精致的木刻雕花进行装饰。
本文简单介绍了西小路、八字桥历史街区的风貌特点,并重点对前后观巷历史街区的街区格局风貌特征、街区传统建筑风貌特征、街区现代建筑风貌特征,以及街区景观风貌特征展开了研究分析,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保护策略及改造路径。
1 西小路传统历史街区的风貌特点西小路街区位于绍兴市府山北麓,南起胜利西路,北至环城北路,全长700 m,总面积达30.09 hm 2,是绍兴重要的历史街区风貌展示区,整体遵循“一河一街、街河并行”的格局,呈不规则多边形(见图1)。
在西小路中心处以谢公桥为界,西为西小路,东为新河弄。
西小路是市区尚存的较为完整的传统街区之一,纵贯南北的西小河是街区的核心,往南正对府山飞翼楼,西小河与西小路平行,并在中部与新河垂直相接,其南北两端均可汇入城市水网[3]。
该街区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格局,民居傍水而建,许多传统的亲水生活方式依然保存着,街区内部的民居以独特的台门式建筑为主,多进的民居以院落式住宅纵深布局,利用天井、巷道组织空间,空间尺度宜人(见表1),区内随处可见可供人浣洗、停泊的水埠头及用作交通空间的青石巷,建筑上附着的小青瓦、青砖白粉墙等材质不时透露出越都古城的水乡灵气。
区内分布众多文物古迹,如谢公桥、摘要 绍兴古老优越的历史、文化、地理条件为其创造了独特的历史街区风貌,然而目前存在街区建筑风貌不统一、道路狭窄且坑洼不平、电路线杂乱,以及交通路线不合理等问题。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2006-05-22 11:53:07总则1.规划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对“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以下简称“本风貌区”)历史风貌的保护,促进风貌区城市更新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结合本风貌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属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为本风貌区内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并指导下一层面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方案的编制。
本规划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2.主要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3)、《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2003年(4)、《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5)、《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2003年3.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本风貌区保护与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为风貌保护、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依据。
本规划对本风貌区的土地使用、建筑保护与更新、建筑建造、道路交通、绿化与公共空间、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控制性规定,在本风貌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以及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时应当遵守本规划的要求。
4.规划范围本风貌区规划范围根据2003年批准的《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划示》确定,为黄浦行政区的人民路—中华路以内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99.72公顷。
本规划范围即为本风貌区的范围。
5.风貌特征本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留存有上海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蕴藏着各个城市发展时期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历史遗存,集中体现了清末民初以后上海的传统城市生活文化。
风貌区边界明确、形态独特,区内街道交错密布、巷弄蜿延曲折、街巷景观多变、建筑类型众多,为典型的自然发展形成的城市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规划
山阴路简介
山阴路风貌区位于虹口区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四川北路,北至祥德路,长651米,面积129公顷。
山阴路开辟以来就被定位为住宅区,整个山阴路路段内,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兴建的民宅占了90%以上。
当时这里南有四川路,可触及商业的便利和都市的繁华;北接郊野,可享受清新空气和乡野之趣。
一条宽不过10米的山阴路,夹道梧桐树,在夏日里浓荫蔽日,可谓闹中取静。
山阴路两侧的弄堂由一块块成片开发的住宅构成,以质量较好的早期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为特征,保留了多种样式和风格的住宅建筑。
可以说山阴路是一处自然形成的近代民宅“博物馆”。
位于山阴路44弄和64弄的两排老房子本名留青小筑,是面对面和背靠背的对称式格局设计的新式里弄,极为罕见,已被列为市级保护建筑。
众多的风格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式样,以恒丰里为代表的早期石库门里弄;以大陆新村为代表的有小绿地和卫生设备的新式里弄;以施高塔公寓为代表的独立成套式“公寓住宅”和以千爱里为代表的花园式里弄。
山阴路现有的旅游资源
一、各种弄堂:山阴路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弄堂。
比如恒丰里,恒丰里建于1925年,共有93幢房子,分属69弄和85弄两条弄堂。
85弄是西班牙式双坡屋顶的花园里弄,69弄则是石库门建筑。
69弄90号过去是恒丰里104号,是座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三层住宅。
1926年,
当时的中共中央党校就设在此地。
此后在这里发生了很多历史性事件,具有很大的纪念意义。
再如千爱里,最初系日商东亚兴业株式会社的产业,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
据说取“千爱”之名,是因为日文中的“千爱”两字的含义与汉语相近,有“爱之千家”之意。
当时在此居住的均为日侨,寓居在3号的就是鲁迅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先生。
还有东照里,花园里,恒盛里,四达里等。
二、名人故居:鲁迅故居位于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鲁迅先生1933年起居住于此,直到1936年去世。
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在此期间,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杂文,并编辑《译文》杂志,翻译《死魂灵》等作品,提倡木刻版画。
1935年致电祝贺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初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等等事情。
大陆新村的对面是山阴路133弄,过去的东照里,又称日照里,这里的12号曾是瞿秋白的故居。
山阴路145弄,是一排灰色拉毛墙的三层建筑,这里的2号曾居住过另一位著名日本友人尾崎秀实。
三、鲁迅公园: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甜爱支路,占地面积
28.63万平方米,是上海主要历史文化纪念性公园和中国第一个体育公园。
园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上海鲁迅纪念馆、尹奉吉义举纪念地--梅亭及碑石。
公园内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间,堤桥相连,景色优美,总体上保留了英国风景园的特点。
四、多伦路文化街:它是上海的一条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
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
街短而窄,路曲且幽。
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
多伦路文化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伦路文化街不过550米长,却蜿蜒蛇行,曲径道幽。
这几年修葺翻新后,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沪上的人文风情。
多伦路的路面用石块铺成,路两边的各式洋楼涂饰一新,门面洞开,皆为雅商,字画,古董,红木器具,一路列过去,甚是风雅。
五、四川北路商业街:四川北路是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条南北向街道,全长3.7公里。
1990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对四川北路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发展至今已成为大上海一条独具特色的“面向工薪阶层的商业大街”。
四川北路也被认为是仅次于南京路和淮海路的第三大商业街。
属于四川北路商圈的东泰休闲广场,总营业面积近6000平方米,共有三个楼面,整体建筑全面采用晶莹剔透的玻璃外墙结合豪华银式铝板。
开放式中间庭院设有休闲绿化草坪、儿童欢乐园、露天情侣秋千等,环境雅致,成为时尚一族注目的焦点。
山阴路现存的问题
1.山阴路区内的居住用地与公共设施用地呈现出一种无序、交错的现象,使得用地显得零碎、不规则,不利于规划与建设。
该地区内目前仍然分散存在着一些工业用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区的功能与环境。
整个地区的绿地呈明显的不规则布置状况,基本上都集中
于鲁迅公园。
2.山阴路风貌区内乱搭乱建现象严重,高层建筑破坏了历史街区的天际轮廓,部分新建建筑形态体量与历史风貌冲突较大。
3.山阴路的基本道路交通格局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初步形成,此后虽然经过了解放后的大力建设,但是总体上来说,道路面积率仍然偏低,不利于城市的交通和疏散。
(1)道路系统欠完善,交通超负荷,其中南北道路较完整和密集,却很不通顺,而东西向道路则严重缺乏,与周边地区的干道缺乏联系。
加上路面质量不佳,因此出现多处瓶颈。
(2)缺乏专用停车场,车辆占道停放加重了交通问题。
(3)缺乏合理的人行系统,缺乏游憩路线,没有考虑广大市民的生活需求。
4.区内建筑密集,违章搭建严重,导致公共活动区间与绿化环境景观明显不足,而且分布不均。
大部分当地居民基本上都把鲁迅公园作为闲暇时活动游憩选择。
反映了区内活动场所与设施的缺乏。
5.区内的四川北路商业街是上海著名的商业中心之一,但是四川北路是有“长”度,没“厚”度,大小商铺沿街洋洋洒洒阵线倒是拉得挺长,但既没有一个块地能像“Mall”一样起到聚集效应,也没有“鱼骨状”的补充陪衬效应,从商铺容量的角度考虑多少有些不足,数量虽然已经不少了,但是还是没有达到一个能够“量变引起质变”的水平。
“东泰休闲广场”的出现多少弥补了一点遗憾,但从整体上来说,毕竟是杯水车薪,无力引导大局。
所以四川北路面临用地偏小、
功能老化和结构失调等问题。
山阴路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开发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采取相应的保护规划对策。
本地区的规划定位为以居住功能为主,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中高档商业与服务业有机结合的多功能城市复合地区。
规划着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文化功能品质的提升、商业服务功能的优化拓展和旅游休闲功能的充实强化。
1.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对风貌区的各项用地做全面调整,降低居住用地的比例,提高公共设施和道路广场用地的比例,来提高该地区的服务功能和交通状况。
2.要保护现存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对历史建筑不能整体拆除,应该维修和再利用。
如果要在历史建筑周边新建或者扩建建筑,应该在使用性质、高度、材料、色彩等方面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不能影响历史建筑的正常使用。
应该拆除危棚、简屋、违章建筑和一些改建的与风貌区不协调的建筑。
对于一些新建建筑,应该对其高度加以控制,要与沿街建筑高度与相邻的的历史建筑保持协调,使整体风格一致。
3.在道路交通方面,应该加大道路网密度,整理道路体系,强化交通管理。
拓宽一些城市道路,新建部分城市道路,并重新规划步行道路。
这样规划后可以大幅度改善道路面积率,有利于城市交通,开拓了大量城市步行系统,对城市居民的游憩和城市功能的联系有很大
的好处。
另外,建设几个专用的地下大型停车场,既不占用地上的面积,又可以有效的管理车辆的停放,使原先拥挤的道路更宽敞。
4.在拆除了应该拆除的建筑的空地上,建设大量街头绿地和活动空间,以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要。
同时,整理出大量的公共步行通道,作为各个街区的功能联系,也作为基本的游憩空间。
保持现有的一些绿化,比如行道树和一些古树名木等,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装饰。
5.在四川北路街道地下,建设一个大型地下商圈。
与地上的商铺相对应,对地上商铺进行特色补充,形成几大块特色区域,并使每一块区域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和特色上的进一步延伸。
并在地下增设一些可供休憩和放松的地方,比如咖啡厅,音乐厅,供路上行人逛街疲劳时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