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合集下载

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相对复杂,常常会受到岩溶发育不确定、具有较强隐蔽性等因素的影响而较困难,勘察的难度较大,严重情况下会引发山体崩塌以及地面塌陷等问题,所以要充分研究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确保该区域地质勘察的准确性、安全性、可靠性。

一、引言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存在着岩溶地质,这种较为特殊的地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建设工程的实施,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岩溶地区实施了勘测以及研究,了解到了岩溶的发育情况,同时收集到了相应的地质数据,为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安全提供了保证,所以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岩溶地区的地质勘察工程成为了勘察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

随着工程项目不断增多,岩溶地区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地质问题,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发展勘察方法,使得勘察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1.工程地质调查以及测绘此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岩溶地区的地层岩性、水文情况等内容实施测量和实验,从宏观层面了解岩溶的具体分布以及特点,将其作为基础实施深入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此种方法相对简单且实用,可以直观获取野外工程地质资料。

2.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此种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原位标准贯入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方式确定出溶洞内部填充物、岩溶塌陷堆积物工程地质性质以及地基土承载力等内容。

此种技术措施应用相对简便,并且施工成本低,可以大范围推广应用。

3.遥感技术遥感技术进入到我国已经有几十年时间,其中航空遥感、热红外遥感、地球资源卫星遥感、侧视雷达遥感等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这些技术所具有的重复性好、调查面积大等优势能够在岩溶层组划分、地貌形态构造等方面获取较好成果,可以广泛应用在岩溶地区地质勘察方面。

此技术主要用在大型工程选址方面,而在普通的民用建筑方面应用相对较少。

4.管波探测法此种方法主要就是在钻孔中通过管波实施探测,能够获取孔旁范围内部溶洞、溶蚀裂隙、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

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通过桩位中心的勘察钻孔进行管波发射,通过对管波反射信号的采集记录来探测整个桩位范围内的岩溶、软弱夹层及裂隙带的发育和分布情况,同时能够对嵌岩桩基桩持力层的完整性实施评定分析。

贵州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

贵州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

贵州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贵州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是岩土工程领域的一部分,旨在规范贵州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的技术标准、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

该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勘察工作的范围该规程制定了贵州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的范围,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地下水、岩土工程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

在勘察过程中,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记录和描述。

勘察人员还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实地勘查,以便对岩土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 勘察工作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该规程规定了贵州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所需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勘察人员需采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进行地质勘探,如电磁波探测、超声波探测和地震勘探等。

此外,还需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 勘察报告的撰写该规程规定了贵州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撰写要求,例如报告的格式、内容、撰写顺序、技术意见等。

勘察报告需详细说明地质情况,提供可行性分析和建议,并包括调查分析数据的分析结果和结论。

4. 质量控制该规程制定了贵州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监控措施。

勘察人员需遵守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妥善保管勘察数据和文档,并进行检查和审查。

5. 安全管理该规程规定了贵州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安全管理要求,包括现场安全管理、劳动保护、环境保护、设备管理等。

勘察人员需遵守有关安全规定,确保勘察工作的安全进行。

总之,贵州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是贵州地区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法规,可以有效保障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确保岩土工程项目的安全和可靠性。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基础设计施工探讨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基础设计施工探讨

3.2 岩溶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与要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襄 阳 某 地 钻 孔 揭 露 溶 洞 及 充 填 物
8#楼 7-7´工 程 地 质 剖 面 图
6
1.2 岩溶工程地质勘察方法与要求
1.2.1 国内岩溶区常用勘察方法 4.遥感技术:中的遥 感影像视 域广阔、 信息量大,在 识 别 岩 溶 地 貌
3)对承受荷载及桩径较大基桩,为探明桩底持力层安全范围(深度
及宽度范围)应按需要进行一桩多勘或加密桩侧钻探数量,探明范围必 须满足持力层厚度要求以及起伏造成的临空面隐患要求。
7
1.3 工程场地勘察步骤及控制要点
(4)对荷载较大的以及重要性建筑桩基础应进行综合勘察资料后处
理(综合地质调查与测绘、物探以及钻探等资料),绘制详细三维岩溶
1.1 概述 ·岩溶(Karst):指可溶性岩层,如碳酸盐类岩层 (石灰岩、白云岩)、硫酸盐类岩层(石膏)和卤 素类岩层(岩盐)等受水的化学和物理作用产生沟 槽、裂隙和空洞,以及由于空洞顶板塌落使地表产 生陷穴、洼地等类似现象和作用的总称。 ·岩溶的主要形态:溶洞、溶沟、溶槽、裂隙、暗河、 石芽、漏斗及钟乳石等。
突水模式
2
间接岩盘
破坏模式
直接揭露 失稳模式
6
溶腔式
破碎带式
顶伏式
侧伏式
底伏式
贯通式
30
5
岩溶隧道突水模式及分

间接岩盘 破坏模式
据 地 大 、 铁 四 院 《岩 溶 隧 道 突 水 机 理 及 防 治 对 策 研 究 》(2012)
侧伏溶腔
危险区
充水(泥) 溶腔
危险区 隧道
危险区 隧道
上伏溶洞
隧道
(2)勘察程序应遵循从面到点、先地表后地下、先定性后定量、先 控制后一般以及先疏后密的原则。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二)更新时间:2006-7-27 浏览:592次5.4.1.1调查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与过渡关系,划分地貌形态、组合类型(见附录B)。

5.4.1.2 调查地表水文网与分水岭的成因、分布。

演变历史及其和地下水文网的关系;河、湖、洼地枯洪季节的变化和洪水淹没范围;各级剥夷面的分布高程和成因。

5.4.1.3 调查岩溶形态、规模与组合特征,发育层位与地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地段结合遥感图象解译统计其发育密度:对大型洞穴调查其出露位置、成因、形成条件、洞口及内部形态和堆积物特征,测制平、剖面图。

注意调查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5.4.2碳酸盐岩调查5.4.2.1调查碳酸盐岩的岩性成分和岩性组合特征:a.根据碳酸岩盐的矿物成分,确定岩石类型,可概略划分为石灰岩类(包括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包括灰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白云岩)等(见附录;b. 按填图单位统计划分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灰岩类,灰岩夹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互层)类,白云岩夹灰岩类,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灰岩类,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互层)类,泥质灰岩夹灰岩(白云岩)类,泥质灰岩类等(见附录;c.调查碳酸盐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体强度(见附录D1)和结构特征;特别注意调查描述其中所含的泥质、燧石、磷灰石、炭质、沥青、黄铁矿、石膏等成分的含量、分布与产状及其对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5.4.2.2调查描述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见附录C)。

对于岩层厚度可分为:a.块状:单层厚度在于1.0m;b. 厚层:单层厚度~1.0m;c.中厚层:单层厚度~0.5m;d.薄层:单层厚度小于0.1m。

5.4.2.3调查碳酸盐岩中的非可溶岩夹层, 注意调查描述粘土层、铝土质或炭质页岩、高岭土、煤层等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

a. 按碳酸盐岩在填图单位中的累计厚度百分比,可分为如下类型:全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大于90%,简称全型;准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60~90)%,简称准型;半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40~60)%。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关键词: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引言
岩溶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溶洞或者暗河附近等水源富集的地区,岩溶地区的形态和发育过程有着隐蔽性和复杂此难关的特点,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空洞勘察,就很容易出现地面坍塌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因此说,做好对岩溶地区的地质勘查至关重要。虽然岩溶地区的勘察方法很多,但是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应用适合的地质勘查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勘察的质量和效果。
3.2.2静力触探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压力装置对安装初探头的探杆进行有效的应用,将探杆深入到地下土层中,并利用测量系统对特层的惯性阻力进行科学的数据测量,对岩溶地区的覆盖土层和填充内部物土层物力的基本形式进行测量,以测量结果为依据,对岩溶地区地层基本物理性质进行分析。一般在填土、黏土及碎石土等土质承载能力较低的土质当中比较适用这种技术,能够将岩溶地区的覆盖型岩溶地质勘测工作进行应用。应用这种技术能够对很多其他技术探测不到的地方进行探测,同时面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地质情况,静力触探技术还能与雷达技术进行结合应用,以此来提高工程地质情况勘察的准确度。
2岩溶地区地质类型
岩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育,表面通常参差不齐、沟壑丛生,再加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侵蚀作用,就会对岩体的强度进行破坏,伴随着水流的动力变化,岩体又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开裂和凹陷,这些问题都会对地面建筑地基的稳定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给地质勘察工作提供方便,可以将岩溶地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2.3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这种勘探技术主要是利用地球物力的基本原理,以岩石的基本性质、密度、放射性等物理因素为主要依据,利用相关的仪器和办法进行勘探地区水文地质情况的勘探,并确保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将物理勘探技术应用到岩溶地区勘探工作当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勘探工作的效率,加强对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勘探工作的准确性。做好技术和设备的配合工作,能够实现对地下岩溶的实际分布情况的全面了解,并做好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近几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勘探技术以及勘探方式研究方面加大了力度,逐渐向着成熟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还能够与其他的技术方式进行结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勘探的准确性,并且还能全面掌握工程现场的基本地质情况。

岩溶地区的地质勘察

岩溶地区的地质勘察

岩溶地区的地质勘察【摘要】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对目前我国岩溶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及探测技术进行了探讨,并对各种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作了分析。

【关键词】岩溶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岩溶勘察的主要内容岩溶是影响工程建设的一种常见的不良地质作用。

岩溶区的工程建设,尤其是大型的、重要的工程项目,岩溶会带来许多特殊的不良建筑条件和工程稳定性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规定: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晦的岩溶时,应进行岩溶勘察。

喀斯特岩溶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专家在这个领域的关注。

要掌握针对岩溶地区基本可行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就需要了解岩溶发育的规则和特征,以针对不同岩溶的特点和形态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和手段。

1.岩溶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及探测技术在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分析方法及岩溶探测技术,除了常规的钻探手段外,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或手段。

1.1工程地质勘察和测绘勘察项目包括喀斯特地形地貌调查,地层岩性,水文地质调查,试验和测量等实地调查,以在宏观上掌握岩溶分布特征,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地质勘探工作。

该方法简单、易操作、方便实用,可以直观地获取基本工程地质领域的数据。

1.2地球物理勘探用于供水水文地质的物探一般采用电测井方法,通过电测井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划分咸水、淡水分界面,研究含水层的有关水文地质参数,如涌水量、地下水自然渗透速度及相互补给关系等。

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探地雷达GPR (地质雷达)、层析成像(CT)技术等在岩溶工程地质勘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确定岩溶溶洞、土洞及塌陷等的分布、形态和充填情况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针对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复杂,其发生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采用监测地面沉降、地面和房屋开裂的方法来监测塌陷,效果并不好,而采用地质雷达等直接监测和岩溶管道系统中水(气)压力的动态变化传感器自动监测的间接监测技术来监测塌陷则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

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岩溶所2008)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二00八年三月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综合研究成果报告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单位负责人:单海平项目负责人:时坚参加人员: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编写人:时坚蒋忠诚裴建国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总则 (1)4 设计书的编制 (5)5 岩溶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规律调查 (6)6 岩溶水系统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调查 (9)7 水文地质调查精度要求 (17)8 综合勘查技术手段 (19)9 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 (30)10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编图 (34)11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制 (37)后记 (45)附录1 (47)附录2 (60)前言为了落实中国地调局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思路、方法、技术,详细开展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指示精神,地调局水环部于2002年初组织了由蒋忠诚、时坚、裴建国、程伯禹、钱小锷、曾华烟、王宇、鄢毅、王明章、刘安云、盛玉环、谢运球、周立新等专家和地调项目技术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岩溶区地调综合组,并聘请袁道先院士为技术顾问,于2002年9月开始讨论编写“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根据讨论提纲,综合组人员分工组织编写,于2003年初完成手稿,2003年4月由综合组负责人蒋忠诚统稿完成初稿。

“西南岩溶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初稿完成后,袁道先院士首先进行了修改,地调局水环部的殷跃平主任、文冬光处长也亲自进行了审改。

然后,地调局水环部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本技术要求反复进行修改。

2003年9月~10月组织有关知名专家对修改稿进行了函审。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是为了充分了解工程地质条件、确保工程安全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旨在为工程师们开展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目的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岩溶地区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地下水位等情况,评估地质灾害风险,确定地质勘察范围,为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工程的安全和长期稳定运行。

二、内容1.岩溶地质特征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程度、地貌特征等方面的调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全面认识岩溶地质情况。

2.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地下水位和水文循环的调查,分析水文地质特征对工程的影响和风险。

3.地下水位监测:通过建立地下水位监测点,实施定期观测,了解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数据依据。

4.地球物理勘探: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地震波地质勘探、电法勘探等,获取地质剖面和构造信息,为工程设计提供地质模型。

5.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对岩溶地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如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确定工程安全边界和应对措施。

三、方法1.现场调查:工程地质调查必须亲临现场,认真观察、勘察,获取真实、准确的地质情况。

2.取样分析:根据调查需求,在关键地点进行取样,进行岩石、土壤等样品的化验和分析,提供地质参数。

3.地图资料研究:综合利用地形图、航片、遥感图像等地图资料,了解区域地质特征和发育情况。

4.测量测绘:借助测绘仪器,对地表形态、地下水位等进行精确测量,绘制详细的测图和地质剖面。

四、注意事项1.安全第一:工程地质调查涉及到野外作业和复杂地质环境,必须高度重视安全防护,做好人员防范和应急预案。

2.专业团队:工程地质调查需要具备岩土工程、地质勘查等专业知识,建议组建具备相应背景的专业团队进行调查。

3.全面考虑: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地下水位等因素,确保调查结果全面客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区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二)更新时间:2006-7-27 浏览:592次5.4.1.1调查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组成物质、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与过渡关系,划分地貌形态、组合类型(见附录B)。

5.4.1.2 调查地表水文网与分水岭的成因、分布。

演变历史及其和地下水文网的关系;河、湖、洼地枯洪季节的变化和洪水淹没范围;各级剥夷面的分布高程和成因。

5.4.1.3 调查岩溶形态、规模与组合特征,发育层位与地貌、构造部位,选择代表性地段结合遥感图象解译统计其发育密度:对大型洞穴调查其出露位置、成因、形成条件、洞口及内部形态和堆积物特征,测制平、剖面图。

注意调查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

5.4.2碳酸盐岩调查5.4.2.1调查碳酸盐岩的岩性成分和岩性组合特征:a.根据碳酸岩盐的矿物成分,确定岩石类型,可概略划分为石灰岩类(包括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类(包括灰质白云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硅质灰岩(白云岩)等(见附录A1.1);b. 按填图单位统计划分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灰岩类,灰岩夹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互层)类,白云岩夹灰岩类,白云岩类,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灰岩类,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互层)类,泥质灰岩夹灰岩(白云岩)类,泥质灰岩类等(见附录A1.2);c.调查碳酸盐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体强度(见附录D1)和结构特征;特别注意调查描述其中所含的泥质、燧石、磷灰石、炭质、沥青、黄铁矿、石膏等成分的含量、分布与产状及其对岩体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

5.4.2.2调查描述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特征(见附录C)。

对于岩层厚度可分为:a.块状:单层厚度在于1.0m;b. 厚层:单层厚度0.5~1.0m;c.中厚层:单层厚度0.1~0.5m;d.薄层:单层厚度小于0.1m。

5.4.2.3调查碳酸盐岩中的非可溶岩夹层, 注意调查描述粘土层、铝土质或炭质页岩、高岭土、煤层等软弱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

a. 按碳酸盐岩在填图单位中的累计厚度百分比,可分为如下类型:全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大于90%,简称全型;准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60~90)%,简称准型;半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 (40~60)%。

简称半型;贫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累计厚度百分比小于40%,简称贫型。

b. 按碳酸盐岩的连续沉积厚度,可分为如下类连续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大于200m;间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50~200m;夹层状或互层状碳酸盐岩类型碳酸盐岩连续沉积厚度小于50m。

5.4.2.4根据碳酸盐岩的岩性组合类型及沉积组合特征,按填图单元划分岩溶层组类型,其划分方法见附录A2。

根据代表性岩样的化学分析、物性试验、薄片鉴定和溶蚀试验成果,对各主要岩溶层组成的溶蚀性能做出评价。

5.4.3岩溶发育程度调查岩溶发育程度受可溶岩的层组类型、气候、地质构造、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岩溶层组类型是其基本的物质条件。

因此岩溶发育程度的划分以岩溶层组类型为基础,结合考虑其出露条件和地表地下的岩溶现象,并参考有关的特征性指标,进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划分为强、中、弱三级,见表3。

表3 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程度分级标志岩溶发育程度特征参考性指标地表岩溶发育密度(个/km)钻孔岩溶率(%)钻孔遇洞率(%)泉流量(L/s)单位涌水量(L/s.m)强碳酸盐岩岩性较纯,连续厚度较大,出露面积较广。

地表有较多的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溶洞发育。

多岩溶大泉和暗河,岩溶发育深度较大>5 >10 >60 >100 >1中以次纯碳酸盐为主,多间夹型。

地表有洼地、漏斗、落水洞发育,地下洞穴通道不多。

岩溶大泉数量较少,暗河稀疏。

深部岩溶不发育5~1 10~3 60~30 100~10 0.1~1弱以不纯碳酸盐岩为主,多间夹型或互夹型。

地表岩溶形态稀疏发育,地下洞穴较少,岩溶大泉及暗河少见<1 <3 <30 <10 <0.1注:钻孔岩溶率是指地表下100m或基岩面下50m以内孔段统计数;对于孔深100m 以上全孔岩溶率,指标减半。

5.4.4调查岩溶区发育的红粘土、软土及岩溶堆积物。

5.4.4.1红粘土是指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残余堆积物经湿热风化作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而形成的红、黄色粘性土,其特征是一般具有高分散度(粘粒含量一般达50%以上)、高塑性(液限达50%以上)、高孔隙比(e≥0.9)、低压缩性、高含铁铝氧化物、裂隙发育、上硬下软,且往往具有强缩弱胀的胀缩性。

调查内容主要有;a. 红粘土的岩性结构、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地貌特征、成层厚度及分布规律,着重调查红粘土的粒度、矿物及化学成分,孔隙和裂隙发育特征、厚度变化规律等;b. 红粘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特别是胀缩性、崩解性及软化性等,注意调查红粘土在剖面上其强度随含水量和塑性状态的变化情况(胀缩土分类见附录D2);c.红粘土中土洞、塌陷、地裂及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变形的情况,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5.4.4.2软土是指与岩溶发育有关的软弱粘性土或淤泥类土(附录D3),按其形成有如下类型;发育于岩溶湖、塘、洼地中的地表近代或现代沉积软土,覆盖岩溶区发育于隐伏岩溶漏斗、洼地、槽谷等负地形中的埋藏软土,红粘土底部基岩面附近的软流塑状粘性土,土洞塌陷中充填的软土等。

主要调查描述其岩性结构,组成成分、成因和时代、厚度、产状与工程地质性状。

5.4.4.3岩溶堆积是指经岩溶作用形成的堆积物,包括地表的灰华沉积,岩溶角砾岩堆积,岩洞的化学或机械堆积。

主要调查描述其成因类型成分与结构,分布与产状,形成时期,古生物和古文化遗迹,注意采集古生物及古人类化石。

可测制代表性剖面图,并采取代表性的孢粉、同位素年龄和古气候环境的测试样品。

5.4.5岩溶地下水特征的调查调查岩溶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及其动力特征;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迳流排泄特征,及其与地表水体和第四系潜水的转化关系;岩溶大泉和地下河的发育、分布和出露条件,补给区的范围,流量的动态变化和泉口沉积特征,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区要特别注意调查岩溶水位(水头)及其动态变化,岩溶地层顶板覆盖层的隔水或透水性,其与土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和水头差。

5.4.6外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的调查5.4.6.1调查由于岩溶发育的结果导致的各种外动力地质现象和地质灾害,如岩溶塌陷、岩溶陷落柱、沉陷、地裂、崩滑、水库渗漏,洪涝与干旱、坑道突水突泥等。

5.4.6.2岩溶塌陷、沉陷与地裂是岩溶区较常发育的三种不同的地面变形现象,其类型及特征见附录E。

调查的内容主要有:a.调查岩溶塌陷、沉陷和地裂发育特征:塌陷坑数量,影响范围面积,塌陷坑形态和规模,散布特征和密集程度,地面沉陷的范围和形态特征,最大下沉深度,地裂长度、宽度、数量、组合特征、延伸范围和展布方向等;b.调查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的成因与影响因素,结构类型,形成时期,发生发展过程,发育阶段与现阶段的稳定状态;c.调查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发育的地貌条件,如岩溶洼地,谷地或平原,岩溶盆地;山前缓丘坡地,河湖冲积平原或阶地等,调查地表有无漏斗、碟形洼地、槽谷等古老塌陷或沉陷的遗迹;d.调查可溶岩埋深和顶板形态特征,隐伏岩溶如埋藏的石芽溶沟、漏斗、洼地、槽谷的形态、规模、深度和分布,浅部岩溶发育特征和程度,岩溶充填程度和充填物特征等,分析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与岩溶发育的关系;e. 调查岩溶上覆盖层的岩性、结构、工程地质性状、厚度变化及其与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的关系,着重调查软土、胀缩土、易液化土等不良性质土体的特征与分布,以及土洞发育与分布状况;f. 调查岩溶塌陷等变形区的地下水特征:岩溶水的赋存状态、水位埋深与动态变化,覆盖层的含水性及其与岩溶水的水力联系,着重调查岩溶塌陷等变形现象与岩溶水主迳流带、排泄带及具双层含水结构地段的关系;g.对于岩溶陷落柱还应着重调查其组成物质与结构特征,平剖面的形态变化,发育时期与近期活动性,地表迹象与隐伏状态,密实程度与导水性,及其与构造断裂、可溶岩岩性及地下水迳流带的关系;h.调查结果应统计列表并编制较大比例尺的平、剖面示意图,以反映变形现状与发育条件,并定性预测其发展趋势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5.4.6.3岩溶石山边坡崩滑和危岩坠石的形成往往有岩溶因素的参与,如岩溶石山坡脚下岩溶洞穴、管道的发育使山壁失去支撑而崩滑或错落,岩溶岩体中裂隙的溶蚀扩大使岩体的整体性受到破坏而导致块体移动,岩溶岩体中地下水的强烈活动和对出露于坡脚的下伏软弱层的浸润软化导致的崩滑等,要注意调查岩溶石山边坡的各种岩溶现象、其组合特征和分布状况、着重调查岩溶岩体的完整性和软弱夹层的隔水性与软化性及其与岩溶的关系。

5.4.6.4对岩溶水库的渗漏,着重凋查坝址和库区的防渗条件,渗漏途径和渗漏方式,主要有:a.坝址和库区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构造切割对隔水性能的破坏程度;b.地下水动力条件:坝址区岩溶地下水位、库岸地下分水岭的位置及其与库水位的关系;c.库区地表覆盖层的岩性结构与隔水性及其厚度变化;d.坝址及库区岩溶发育特征,落水洞、漏斗、塌陷坑、地下河和岩溶管道的发育与分布状况;e.坝下游及邻谷岩溶大泉及地下河的出露与分布情况及其与水库的关系。

5.4.6.5岩溶石山区由于覆盖层不发育、植被稀疏、保水性差,表水漏失严重,地下水又埋藏较浅,因此常发生岩溶干旱灾害;另一方面岩溶山地多发育封闭或半封闭性洼地、槽谷、地表迳流多由地下通道排水,暴雨季节由于排水不畅或通道堵塞则产生洪涝灾害。

应注意调查这些不良的岩溶水文环境,其灾害范围、程度、成因和形成条件,研究其防治途径。

5.4.6.6对于坑道的岩溶突水和突泥,主要调查突水突泥的位置、突水突泥量、产生原因和条件,着重调查坑道影响范围内深岩溶的发育特征和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岩溶充填物岩性与性状,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水头压力及其动态变化。

5.4.6.7环境工程地质问题调查人类工程一经济活动引起地质环境的温度、应力、水动态和岩土性质的变化,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地质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如地面沉降和塌陷,水库地震,边坡、地基、地下工程和人工采空区的地面变形和破坏现象,水利工程的渗漏、淤积和浸没现象等。

对上述现象应分别进行调查,主要内容有:a.各种现象发育的形态特征、发育程度和规模及其发展过程;b.产生的条件、原因和影响因素,特别是主导人为因素的作用方式、强度和过程;c. 已有的防治措施及效果;d.初步预测其发育趋势,对环境的开发和保护提出建议。

5.4.8岩溶旅游景观资源调查调查各类岩性、地貌景观、特别是岩溶l厶水与洞穴景观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范围,其形成条件与演化历史、阐明其观赏价值与科学意义;调查景观地段的环境地质条件,结合人文景观及地区及地区的经济、交通条件,概略评价其开发利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