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古文的成语
文言文中成语汇总

初中1-6册古诗文中的成语总汇七年级上册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童趣》)2、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童趣》)3、怡然自得:(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童趣》)4、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5、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7、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十则》)8、见贤思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十则》)9、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10、死而后已:(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11、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论语〉十则》)12、老骥伏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13、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14、似曾相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15、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
(《塞翁失马》)16、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17、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
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七年级下册18、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19、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古文中的成语

古文中的成语古文中的成语有很多,比如:1. 走马观花:出自孟郊的《登科后》,指骑马欣赏风景,形容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
2. 物是人非: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指景物依旧,而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多用于表示对故人的怀念或对世事变化的慨叹。
3. 回眸一笑: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形容女子妩媚的表情。
4. 寸草春晖:出自孟郊的《游子吟》,比喻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5. 万籁俱寂:出自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声音都没有。
6. 万紫千红:出自朱熹的《春日》,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
7. 折戟沉沙:出自杜牧的《赤壁》,形容失败惨重,兵败垂成。
8. 人面桃花:出自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形容女子美丽动人,或指男女邂逅,情意相投。
9. 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形容童年时代天真无邪的朋友。
10. 心有灵犀:出自李商隐的《无题》,形容两人心灵相通,互相了解。
11. 柳暗花明: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形容转折点或情况有所改变。
12. 不拘一格: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形式。
13. 晨钟暮鼓:出自陆游的《五老峰》,形容时光匆匆,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14. 人面兽心:形容人心险恶,行为不正,与外表的善良不相称。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匈奴传》。
15. 捉襟见肘:形容经济困难,生活贫困,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让王》。
16. 江郎才尽:形容文思枯竭,才华用尽。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文学》。
17. 金石为开:形容极其坚硬的物体也会被感动或折服。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指事物的好坏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表面上看似是灾祸,但实际上可能隐藏着好的结果。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卷二》。
19. 画龙点睛:形容事物精妙绝伦,有如神助;也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之处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出自《诗经》的成语

出自《诗经》的成语一、出自《诗经·国风》的成语1、【诗经·国风·周南】(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解释】窈窕:美好的样子。
美好的女子。
(2)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解释】想找都找不到。
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
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
(3)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解释】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
翻来复去,睡不着觉。
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4)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解释】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
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5)赳赳武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解释】赳赳:勇武矫健的样子。
武夫:武人,从军之人。
勇武矫健的军人。
后多含贬义,意指虽身强体壮,却头脑简单的军士。
2、【诗经·国风·召南】(1)鹊巢鸠占——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解释】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
本指女子出嫁,定居于夫家。
后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处。
(2)忧心忡忡——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解释】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3)有女怀春——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解释】指少女爱慕异性。
3、【诗经·国风·邶风】(1)泣涕如雨——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解释】泣:低声哭;涕:鼻涕。
眼泪像雨一样。
形容极度悲伤。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解释】通常用来形容生死不渝的爱情。
(3)新婚燕尔——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解释】原为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
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4、【诗经·国风·鄘风】(1)胡天胡帝——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解释】胡:何;帝:指天神。
什么是天,什么是帝。
①原形容服饰容貌像天神一样美丽,后也表示尊敬崇仰。
②用于贬义,形容言语荒唐、行为放肆。
5、【诗经·国风·卫风】(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出自古文的成语

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作奸犯科: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危急存亡: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临危授命: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来。
山肴野蔌: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觥筹交错: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舍生取义:出自《鱼我所欲也》;舍弃生命为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思贤若渴:出自陈寿《隆中对》;比喻迫切地想延揽有才德的人。
心旷神怡: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气象万千: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黔之驴》;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用完了。
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比肩继踵:出自《晏子春秋》;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不蔓不枝:出自周敦颐《爱莲说》;既不蔓延,也不分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刮目相看:出自司马光《孙权劝学》;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朝发夕至:出自郦道元《三峡》;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途不远或交通方便。
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明察秋毫:意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
出自古诗文的成语

出自古诗的成语有: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6)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8)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
(9)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行路难》李白
(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登第》孟郊
(11)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海角寻思遍——无穷无尽、天涯海角《踏沙行》
晏殊
(1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春日》朱熹
(1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柔情似水——《鹊桥仙》秦观
(1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水调歌头》苏东坡
(1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浣溪沙》
晏殊
(16)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千淘万漉——《浪淘沙》
刘禹锡。
古文中的成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则》)·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
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
——《扁鹊见蔡桓公》·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
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第二册·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桃花源记》)·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黔之驴》)·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
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凿壁偷光解释意思文言文

凿壁偷光解释意思文言文
凿壁偷光,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西京杂记》。
该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凿壁偷光》文言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壁偷光》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无奈家中并没有蜡烛。
只有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便在自家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很有钱,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打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道:“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出成语最多的古文

《出师表》展现的大智慧曾评“最感人的古文”,诸葛亮的《出师表》屡屡上榜。
这是诸葛亮写给蜀汉后主刘禅的表文,全文言辞恳切,饱含着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与美好期待。
《出师表》只有741个字,却成为千古传颂的表文,并为我们贡献了20个智慧成语,一起来了解一下诸葛亮的智慧与对国家的情感吧!1、妄wàng自zì菲fěi薄bó【原句】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释义】意思是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2、引yǐn喻yù失shī义yì【原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释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3、陟zhì罚fá臧zāng否pǐ【原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释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否:品评,褒贬。
赏罚褒贬。
4、作zuò奸jiān犯fàn科kē【原句】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释义】意思是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指干违法乱纪的事。
5、裨bì补bǔ阙quē漏lòu【原句】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释义】意为弥补缺漏、不足之处。
6、计jì日rì而ér待dài【原句】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释义】可以数着日子等待。
形容为时不远。
7、三sān顾gù茅máo庐 lú【原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释义】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诸葛亮。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8、夙sù夜yè忧yōu叹tàn【原句】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释义】夙夜:朝夕,日夜。
整天忧愁叹息。
9、庶shù竭jié驽nú钝dùn【原句】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作奸犯科: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危急存亡: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临危授命: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来。
山肴野蔌: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觥筹交错: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舍生取义:出自《鱼我所欲也》;舍弃生命为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思贤若渴:出自陈寿《隆中对》;比喻迫切地想延揽有才德的人。
心旷神怡: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气象万千: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黔之驴》;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用完了。
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比肩继踵:出自《晏子春秋》;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不蔓不枝:出自周敦颐《爱莲说》;既不蔓延,也不分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刮目相看:出自司马光《孙权劝学》;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朝发夕至:出自郦道元《三峡》;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途不远或交通方便。
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明察秋毫:意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
形容目光敏锐,观察入微。
沈复《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
《童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 庞然大物:指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东西。
《童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源于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4.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源于《< 论语> 十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见贤思齐:看见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样,形容有好学向上之心。
源于《< 论语> 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源于《< 论语> 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源于《< 论语> 十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源于《< 论语> 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蒲松龄《山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10.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也可能变为好事。
源于《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
源于《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2.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源于《三国志·吴志》。
13. 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
《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14. 夸父追日:比喻决心很大或自不量力。
源于《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15.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想处所或与世隔绝的幻想世界。
源于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16.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
源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7.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而又得意。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 无人问津:无人过问,受到冷落。
源于《桃花源记》:“(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9. 不蔓不枝:原指莲茎挺直,不蔓生,也不分枝;后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节外生枝。
源于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0. 山重水复:山峦重叠,流水环绕;形容风光优美。
源于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1. 柳暗花明: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
源于《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2.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儿;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源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3.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别、团聚,泛指人生的种种经历、遭遇和感受。
源于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4.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泰民安的景象。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5.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
《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26.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7. 醉翁之意不在酒:指另有用意或别有用心。
源于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8. 山肴野蔌:指野味和野菜。
源于《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29.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错起落(筹,喝酒时行令用的竹片),形容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源于《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0.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源于《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1. 披坚执锐: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执锐利的兵器;形容全副武装投入战斗。
源于《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被”,通“披”。
32.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自己看不起自己。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3. 作奸犯科: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源于《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34.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再三邀请。
源于《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符合道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反正义一定得不到支持。
源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祸患,使人奋斗而得以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沉沦而导致死亡。
源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7. 舍生取义: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生命。
源于《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8. 一鼓作气:本指作战时擂第一通鼓,士气就振作起来了;现在多形容做事时鼓足干劲,趁势一次做完。
源于《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9.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不畏艰险,有坚忍的毅力。
源于《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40.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
源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作奸犯科: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危急存亡: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临危授命: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来。
山肴野蔌: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觥筹交错: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舍生取义:出自《鱼我所欲也》;舍弃生命为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思贤若渴:出自陈寿《隆中对》;比喻迫切地想延揽有才德的人。
心旷神怡: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气象万千: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黔之驴》;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用完了。
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比肩继踵:出自《晏子春秋》;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不蔓不枝:出自周敦颐《爱莲说》;既不蔓延,也不分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刮目相看:出自司马光《孙权劝学》;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朝发夕至:出自郦道元《三峡》;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途不远或交通方便。
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