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之用笔论文
工笔人物毕业论文

工笔人物毕业论文工笔人物毕业论文一、引言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本篇毕业论文旨在探讨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技法特点以及艺术表现力,以期对这一独特的绘画形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二、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工笔人物画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成熟于明清时期。
唐代的工笔人物画以线条勾勒为主,注重形态的准确表现。
宋代的工笔人物画则更加注重细腻的色彩表现和光影效果的描绘。
明代的工笔人物画在技法上更加精湛,注重细节的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清代的工笔人物画则更加注重意境的表现和笔墨的运用。
三、工笔人物画的技法特点1. 线条勾勒:工笔人物画的线条勾勒非常重要,通过精确的线条勾勒,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形态和轮廓。
2. 细腻的色彩表现:工笔人物画注重色彩的细腻表现,通过层层叠加的颜色,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3. 精湛的细节刻画:工笔人物画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对人物的服饰、面部特征等细节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4. 笔墨运用:工笔人物画的笔墨运用非常重要,通过运用不同的笔触和墨色,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气质和神态。
四、工笔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力工笔人物画以其精密的技法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首先,工笔人物画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和身体姿态,使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其次,工笔人物画通过对人物服饰的描绘,能够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工笔人物画还能够通过对人物眼神、微笑等细节的刻画,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气质特征。
总之,工笔人物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五、结论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技法特点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对工笔人物画的研究与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优雅的绘画形式。
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发扬工笔人物画的精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引言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代绘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描绘自然、人物和抒发情感方面表现出非凡的魅力。
本论文旨在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鉴赏与分析,探索其艺术魅力和传承意义。
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绘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与发展。
从远古的遗址壁画,到商周青铜器上的图像,再到秦汉时期的壁画绘画,中国古代绘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后,唐宋时期的山水画达到高峰,明清时期的花鸟画、人物画、宫廷画等形式也相继兴起。
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其中包括:1. 重视意境:中国古代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通过细腻的笔墨、构图和色彩运用,以及与文学、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创造出深远的情感表达和哲学思考。
2. 追求笔墨技巧:绘画中的笔墨运用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画家注重笔墨的丰富变化和运用技巧,通过不同笔法、墨色等方式,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对象和氛围。
3. 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画家们通过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技巧和风格,使其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
中国古代绘画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绘画在传承和发展上经历了多个时期的转变。
近代以来,中国画坛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画家,他们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开创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同时,中国古代绘画也逐渐为国际艺术界所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崇。
结论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智慧,更是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鉴赏与分析,我们可以深刻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鉴赏是一项深入研究的领域,本论文只是对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希望能够引起更多读者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探索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笔墨之道 心境为本——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本所在 。
这 根 本所 在 , 我 们 祖 先 对 客 体 与 主 体 之 间 深 刻 关 系 间 是
的认知 , 这种认知 , 是人 的心灵境界 的产 物。由此生 发 , 它创
造 了笔法 、 墨法 。正因如此 , 无论何法 , 皆由人 的心境使然。
心境之说 , 是作者在其 创作过 程中主 观情感 与客 观物质 的结合产生的心灵感受 。换 言之 , 作品所 体现 的形 、 , 神 是作
( c o l f F n t,Najn r nt ue S h o ieAr o s nig A t Isi t,Najn s t nig,Ja g u2 0 1 ) in s 1 0 3
中国传统绘 画 , 用笔 、 墨、 意境 。笔法 、 法 , 讲 用 讲 墨 画之 章法 ; 意境者 , 心境 也。心境所 驱 , 法在意 中 , 意存于 法 , 画之 意境与笔墨不 可分也 。所 以, 有人 说 : 中国画 是笔墨 的艺术 。 笔者认为 : 笔墨在 中国文化精 神 中的价 值是无 可取代 的。过 去是这样 , 将来也一定是这样 。笔墨本身 的内容 与形式 , 就是
中 图 分 类 号 :2 1 J0 文 献标识码 : A
Ta fI k —d a n o o n r wi g,S g i c nc fM i in f a e o nd: i Aritc Co c p in fTr d to a i s i tng tsi n e to o a ii n lCh ne e Pa n i ZHA0 a Xio—h 中流露 出其他 画家无法替代 的鲜 明的特征。所谓环境 , 有社会政治 、 经济 、 文化 的背景 , 也有地
是一致 的, 是作 者 的感 情 、 者的 心境 使然 。如庄 子观 鱼 日 作
国画论文范文3篇

国画论⽂范⽂3篇略论近世国画⽂章⼤家楼笙华⼜名楼森华,现为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画⼤讲堂》主讲,中国开放⼤学中国画教程副主编,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品鉴赏与修复学术主持,浙江⼤学艺术鉴赏与收藏投资⾼级研修班主讲,浙江省收藏协会理事,《浙江收藏》副主编,黄宾虹国画院院长。
现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曾在浙江⼤学、厦门⼤学、宁波师范学院执教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
个展:2014 《秋⼭问道》⼭⽔画个展2013 《听此太古⾳》楼森华⼭⽔画展(中国美术学院)2012 《古雅之道》楼森华⽔墨画个展(宁波)2012 《钱塘时代》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11 《⼗⼆⽉》楼森华油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08 《澄怀观道》楼森华⼭⽔画个展(中国美术学院)2000 《楼森华⽔墨与油画》个展(台湾⼤学)1997 《回望传统》中国画个展(宁波展览馆)等近世国画⽂章⼤家,五百年间名世者黄宾虹有云:上古书画同源,仰观俯察,以造六书,取乎象形,⾃有丹青之画,书与画分,后世因重⽂⽽轻艺,有⼠夫之画,画与图分……⼜云:⾃来书画同源,书是⽂字,单体为⽂,孳⽣为字,以加偏旁。
⽂字所不能形容者,有图画以形容之,尤易明晓。
故图画者,⽂字之馀,百⼯之母也。
今求画学之途径,⾮讨论⽂字,⽆以明画之理,⾮研究习字,⽆以得画之法……学画之⽤笔,⽤墨,章法,皆源于书法。
舍⽂字书法,⽽徒沾沾于缣墨朱粉中以寻⽣活,适成其为拙⽽已,未可以语国画者也。
其语何出!六朝谢赫著画有“六法”,所谓⼀⽓韵、⽣动是也;⼆⾻法,⽤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元初赵孟\⾔书画同体(即后世曲解为“书画同源”),明季董其昌借禅宗以分画有“南北宗”。
⾄于后世影响甚巨,此后史学家竞相引证。
赵孟\有诗证⽈:《题柯九思画⽵》“⽯如飞⽩⽊如籀,写⽵还应⼋法通,若也有⼈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此论以理论⾼度指明了绘画的技术要旨。
⽆论这“本来同”的是源、是体、还是法。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2篇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2篇绘画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古代绘画的论文中国绘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
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
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
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C 一、中国绘画发展概况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 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
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
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
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国古代绘画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
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
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
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绘画的作者是百工。
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工笔花鸟小论文

工笔花鸟小论文经过五周的工笔课程已经结束了,通过这几周的学习和了解,我对工笔些许的了解,让我知道学好工笔是个巨大的工程。
其中在画工笔的时候,因为以前学习过白描都懂得要自己心情要平稳,不能起伏太大,要有足够的耐心。
花鸟画是以花早虫鱼蔬果鸟兽为题材和内容的绘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翻开中国绘画史可以看出来花鸟画的产生和发展是先有工笔,后有写意。
作为中国画的一部分花鸟画所经历的革新之路总体来说与其他题材的中国是一致的。
学习花鸟画,过去一直是师带徒的传承式,大都是从临摹开始入手。
实践证明,这是学习花鸟画的较佳途径。
要具有较强的写生和造型能力也就可以从写生入手,在熟悉和掌握写生对象之后,在进行临摹跟创作。
起初,老师要我们临摹宋代小品名画,介绍了工笔画的作画步骤。
画工笔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又因为以前学过白描,现在画起来就比较容易。
工笔画是一种以单线勾勒和设色的描画方法,它既是考验我们练习中对于线描技法的基本功掌握,也是一种独立的绘画表现形式。
起初我以为也就是随意勾勒和上上颜色这么简单可就在上色上,,我就遇到了困难,上色的浓浅,调色上,我就掌握不好,呈现颜色没有层次感,但我看了钟老师试画后和有些同学的上色,我在用色上,就懂了些,要巧用底色,在用颜料上要掌握浓浅程度,在重彩上,要渲染滋润设色时要层层渲染,不能一气就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中国工笔画,不仅能坚持继承和研究工笔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是吸取其画种的优点,让工笔画艺术的语言、语汇更具有时代精神。
而且能帮助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应用的更灵活。
对我来说临摹是向传统学习写生是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熟悉生活,表现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学习花鸟画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创作,技法训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都是为了花鸟创作做准备。
课业结束,我的作业也完成了,或许作业的水平不是很高。
但我想我在努力了我享受画画的那个过程,也享受作品完成后的喜悦。
中国画笔墨随想

i e s nC then 从那以后, 再没有听到过类 . 我们 似的事。此句中,“ i k e ”用作名词,意 L
为 “ 同样事物” 。再如: Met als Like ir on
and cop谬r are very useful.像铜铁这类金
属是很有用的。此句中,“ i k e ”用作介 L 词 ,相当于 “ 像”的意思。这些例子中的 单词都是多义词,翻译成汉语时要根据它们 所归词类、所处场合、所属专业、所作搭 配。细心选用词义,避免直译、死译、拙 译 、歪译 ,必须意译 、活译 、恰译 、巧 译、妙译。诸如此类的词性转换 ,科技英 语中随处可见。因为它增加了英语的灵活性 和表现力,人们必须从上下文判明用词在句 中是何种词性而且含义如何,才能对整个句 子得出正确无误的理解。 科技英语不能像普通英语中的日常用语 那样,能泛泛懂得其意思就行。在翻译过程 中,只要把一个单词理解错,词组和句子就
往往不知所云。轻贝弄出笑话,失去科技英 J I 语的价值,重则会出现重大经济损失,影响 国际关系和改革开放。因此在进行科技翻译 时,必须做到对每个单词都要理解和翻译得 准确无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
面人手 :
参考文献
【 邢修祥, ] 1 科技英语读译指南IM]. 冶金工业 出版社, 1985. 【 钱绍昌. 科技英语论文写作概要IM]. 上海 1 2 远东出版社, 1993 . 【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 中国对外翻译出 1 3 ] c 版公司, 1984 . [4 ] 钱歌川. 翻译的技巧IM] . 商务印书馆,
S C IENC 〔 & 「 HNO I 〔 EC 咫Y INF 侧〕 A T ION M
学 术 论 坛
中国画笔 墨随 想
杨一鸿 (福建省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工笔画毕业论文

工笔画毕业论文工笔画毕业论文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以精细、细腻的线条勾勒和丰富多彩的色彩运用而著称。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工笔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工笔画的起源与发展、技法与特点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思路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工笔画的起源与发展工笔画起源于唐代,当时的绘画风格以写意为主,注重形神兼备,追求意境的表达。
然而,到了宋代,绘画风格逐渐转变,人们开始注重细节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
这种转变促使了工笔画的兴起。
宋代画家杨万里被认为是工笔画的奠基人,他以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开创了工笔画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笔画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绘画形式,并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
明代画家仇英、唐寅、文徵明等人都是工笔画的代表人物,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现力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
清代画家石涛、石鲁、八大山人等人也为工笔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工笔画的技法与特点工笔画的技法主要包括线描、填色和渲染。
线描是工笔画的基础,通过勾勒出细腻的线条,描绘出物体的形态和纹理。
填色则是为了突出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通过运用不同的颜色和层次来表现。
渲染则是为了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
工笔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笔画注重细腻的描绘,追求精确的表现力。
其次,工笔画强调色彩的运用,通过细腻的色彩层次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
再次,工笔画注重细节的处理,对于每一个物体的细节都进行精心描绘,力求达到真实的效果。
最后,工笔画追求意境的表达,通过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来传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三、工笔画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在工笔画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有独特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追求。
首先,艺术家需要对所要表现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以便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主题的内涵。
其次,艺术家需要具备扎实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以便能够运用恰当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主题。
再次,艺术家需要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以便能够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绘画之用笔
【摘要】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
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
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关键词】笔;墨;线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很钟情的热血青年。
也常常会看看、写写、画画,这样会让我领略到笔、墨、线的博大精深及其神妙之处。
在此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绘画笔、墨、线之神妙。
一、论笔
中国画绘画语言的主体是笔墨,千余年的实践和目前绝大多数画家所遵循的模式不允许我们对它妄加臆断。
所谓笔,实际上是指线这种表现形式在其运用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表现程式而言的。
在中国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家各派不约而同地赋予线以性格特点。
对线提出了很高的审美标准,并且反复强调线在表现程式中的地位和能动性。
对于墨的解释就更加直观。
墨,不仅是一种色彩符号,它的含意也包括这种单色在塑造形象的同时所展示出来的丰富而
优雅的表现力,如轻重薄厚及干湿浓淡的相互照应,明暗度的对比推移以及配合工具材料时所出现的韵味。
中国画塑造形象、撑持语言体系的主体是线。
面对大千世界,它把西方绘画所遵循的光色块面等造型因素弃之不顾,只选用了明快、犀利、多变的线来扑捉、记录、描绘对象的骨架、纹理、形象和风采。
同时也有意无意地记录了画家当时当地的心理刺激和感受。
一幅成功的中国绘画作品,它的线,总是紧扣结构的要害部位,删繁守精,使描绘对象在缩小无数倍之后仍然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呀!
线的另一种表现力是讲究力度。
力,就是要富有弹性,度,是对力的规范和调控。
力度赋予线以性格和风采,成就了线的千变万化。
强化了画面的综合效果,使所塑的形象和精警洗炼,或入格传神,或气概十足。
即使蒙尘百年,画面上灰暗陈旧,而观之仍然栩栩如生,令人神清气爽,这就是线的力度所造成的视觉效果。
中国画的线之所以具有独立于描绘对象之外的审美价值和审美
标准,尤其是写意,这种标准与价值就更显而易见。
如线的曲折与率直,艰涩与舒展,凝重与活泼,迟钝与飘逸,苍辣与稚嫩,严谨与奔放,简约与繁密,质朴与修饰,犀利与浑厚,刚健与柔顺,雄壮与清秀等等。
二、论墨
朗日高悬,碧空万里,天地万物色彩生动而形象。
光束推移,投影折射,明暗顺逆,形象鳞错,朝暮有差,仪态频生。
风雷涛声,
威势时作,山川草木,生机纷呈,画者驾驭形象,捕捉关系,状物抒情,虽说以用笔为主,而墨色不备,则笔线无以谈起。
我们看看,自宋以前,凡画多以色彩敷衍而成。
至元季,审美眼光由复色进入单色,由繁丽进入肃穆,由世俗进入高雅,由院体进入文人画。
文人雅士,借喻事态,思虑人生,咏物寄言,抒发感怀,时势所致,墨色脱颖而出,运墨之法亦与时俱进,至清乃集大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虚实相生,似有若无,灵动变化,不可捉摸,幽明融替,清寒透亮,用墨之法,尽在其中。
墨色凭籍水分渗化,可以细如肌理,宣纸性能荣枯不一,若遇水分,亦渗化无常,碳素借水顺势而行,其沉淀厚薄以规模大小与距离远近计,于是浓淡相生,层次推移,明暗成象,光效应凭空得来。
一笔之中,大有天地,笔尖、笔肚、笔根含水虽匀,而笔头蘸墨,稍事蠕动,由尖至根,墨色过渡,则层次推移,有无限可分之色阶。
干湿浓淡,是为墨之四极,四极之中,相互铺排靠拢,由淡到浓,由干到湿,亦有无穷可分之亮度。
由淡薄而浓郁,由简郎而厚密,由框架而层面而肌理,积墨也由主题到全面,由强烈到一般,由浓郁到清淡,由刚健到柔和,由焦浓泼洒到皴擦点染,最后收拾全局,泼墨也先淡后浓,先干后湿,先色后墨,抑或反向而为之,其间必须删削适时,重叠有度,相互破坏而干扰之,于是疑脱鲜活,趣味横生,出风出韵,多有可观,是谓破墨也。
中国画的笔墨是人性品格和人文品格的外化与张扬:
人生阅历、性格特征、道德涵养、学识品位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及心性好恶。
并且作为一种综合素质,自觉或不自觉的左右一个人的各种行为。
一个画家,对于笔墨风格的选择和偏爱,不但反映着他的综合修养和心性特质,这时候,他的人性品格与人文品格的光斑,也就必然折射在他的语言系列的总程里面了。
笔墨作为中国画艺术语言的主体,它是人和自然进行对话的心理扫描,各种不同风采、不同性格的线,是客观世界的各种状态在人的心理上唤起的各种感受,而笔墨则是对这种感受的模拟和实录。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总是一往情深的,自然被神化的古代或是企图更多利用自然的现代,人类的精神活动对自然的借鉴和吸纳,总是无处不在的。
国画的笔墨,尤其是线及线的延续——皴擦点染,在具备原始形态的同时还具备着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意象状态。
它以意取象,以神取形,以情状物,以物言情,它的表述侧重点在意、神和情上面,因此,使用笔墨和创造笔墨的人,首先介入的就是人和自然的深层关系,而且必然的依附着气象万千的大自然,依附着人和自然进行精神交溶时的心理状态,也只有这样,笔墨才能既具有人文因素的广泛性,又具有艺术品格的典型性,才能常见常新。
在这方面,历代巨匠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三、论线
线为物体结构之象,亦为心理反馈之迹,心籍客体有所感,线籍所感而应物,所以言线,线必源于心。
人于天无所识,则心中必无
线,画必赖心线而后能成立,无线心则必无心线,慎者之慎也。
高手舞剑,神凝气聚,心指目随,足捷身轻,行止百变,观者多誉以精湛之称,法度功力使其然也。
若以画者观之,则可见其进退起伏之势态,轻重缓急之力度,于动静刚柔之间,攻守取舍之时,自有一条曲线纠缠运动,贯穿始末,考究之极,大美也。
国画运笔走线,挪移往复之间,于剑术有会通之处,行笔虽不能如剑术使力腾越,却可以追其韵味风采。
剑术之线摆空间,行笔之线摆平面,中国画于造型透视之外,关键在于线,线之风神品格,以目视之,亦当如剑术之沉着、准确、利落、多变,且韵味十足,则画面不活亦活矣。
线不应物,披头散发。
烂施淫威,言之无味,市井气也。
长笔大线,酣畅遒劲。
应物象形,仪态恢弘。
提纲挈领,撑握有力。
高华典重,力凝气聚。
骨力豪健,风神凌逼。
线若有此气概,则庙堂气实足,神品也。
笔法虽众,必从生活而来,必赖自然而生,必以人文而美,情志郁畅,文华湮润,不宣亦赫矣。
中国绘画笔、墨、线之道,虽有规矩,其乃在常理之中。
时过境迁,审美眼光亦当与时俱进,线之性格、风采、趣味,仪态翻新,务去陈言,以应潮流,以孚众望,立足有本,如此则可以源远流长也。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博大精深,作为华夏民族的炎黄子孙理应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让这颗艺术瑰宝永远闪耀在浩瀚无尽的宇宙里!
参考文献
[1]《中国绘画史纲》傅抱石,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2]《中国古代绘画》徐改,商务印书出版,(2008)
[3]《徐义生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新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