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图的绘制及模具总装图的要求

合集下载

模具图的绘制及模具总装图的要求

模具图的绘制及模具总装图的要求

模具图的绘制及模具总装图的要求一、绘制模具图要求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但是也要求结合本厂标准和国家未规定的工厂习惯画法。

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

由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写注明"工艺尺寸"字样。

如果成型后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进行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序图就与制件图完全相同。

在工序图下面最好标出制件编号、名称、材料、材料收缩率、绘图比例等。

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1. 绘制总装结构图绘制总装图尽量采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开始绘制,主视图与其它视图同时画出。

二、模具总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1. 模具成型部分结构2. 浇注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

3. 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4. 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

5. 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

6. 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7. 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

8. 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

三、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1. 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

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2. 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

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3. 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4. 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5. 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

四、绘制全部零件图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 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

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

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

2. 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

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

商品模模具总装图要求

商品模模具总装图要求

商品模模具总装图要求一、视角第三角投影(Third project)二、单位一般为mm除非客人允许 Inch三、文字标准全英文(欧美标准)中文(国内标准)四、标准件(模架形式多边直身模)DME、 PCS、Progressive,Misumi,国内标准Dynisco、 Mold Master、 Husky(热流道系统)Miller Parker (油缸)或客人允许使用替代品五、钢材#1 steel #2 steel #3steel #7steel 指Mold base 1040 1040+P20 1040+Hi-H P20 1040+4201040,P20,HI-HARD P20,H-13,420,0-1,S-7,A2,D2,BECU (欧美标准)S45C-S55C,SKD61,SKD11,(日本标准)GD,40Cr,45#,65Mn,GCr15,T10A,CrWMn,(国内)六、管螺纹NPT(,欧美标准,是必须有藏位,即快接接头必须藏入模板内)PT,ZG,MM(国内标准)BSP(英制,日本)七、螺纹UNC、UNF(欧美)BSW (英)MM (德国,日本,国内)八、模具图表示方法1、任何一套注塑模首先应保证至少有4个基本视图:动模平面图、定模平面图、长剖切图、短剖切图。

⑴动模平面图( Movable side):沿模具分型面(第一分型面,即产品分型处),将动定模分开,放平动模,模顶方向(TOP/UP)首选放在图形上方,其次为左方,不允许在其他位置,这时所看至的动模俯视图作为动模平面图。

动模平面图要画出模架、镶件位、胶位形状、浇道排布、浇口位置、拉料杆、冷却水道、螺丝位、顶针位、支撑柱、K.O 位、滑块结构、斜顶结构等。

⑵定模平面图( Fixed side ):沿模具分型面将动,定模分开,放平定模所看到的俯视图。

此时,定模平面图与动模平面图为左、右镜像关系,模顶向上或向右。

同样,定模定面图要表示出模架,内模件,胶位形状、浇道排布、浇口位置、冷却水管、螺丝位置、定位圈、浇口套、热浇道系统、滑块结构等内容。

模具工程图的绘制和参考图纸

模具工程图的绘制和参考图纸

弹簧窝座及圆 柱螺旋压缩弹
簧的画法
直径尺寸大小 不同的各组孔
的画法
习惯采用简画画法画弹簧,用双点划线表示,当弹簧个 数较多时,在俯视图中可只画一个弹簧,其余只画窝座
直径尺寸大小不同的各组孔可用涂色、符号、阴影线区 别。
项目实施:灯座的装配图、零件图
图12-1 灯座模具装配图
图12-2 脱浇口板
图12-3 定模板
图12-4 浇口套 图12-5 限位杆
图12-8 滑块
思考与练习:
计算下图所示塑件成型模具的成型零件的工作尺寸。
自学注射模装配与试模
1、推出机构的装配与加工 2、浇口套的装配 3、成型零件的装配 4、侧抽芯机构的装配
模具零件的整体加工,分切后成对或成组使用的零件,只要 分切后各部分形状相同,则视为一个零件,编一个图样代号, 绘在一张图样上,以利于加工和管理。
模个零件的整体加工,分切后尺寸不同的零件,也可绘在一 张图样上,但应用引出线标明不同的代号,并用表格列出代号 、数量及重量。
所有的加工表面都应注明表面粗糙度等级。一般地零件表面 粗糙度等级可根据对各个表面工作要求及精度等级来决定。
绘制模具零件图的要求
技术条件
凡是图样或符号不便于表示,而在制造时又必须保证的条件 和要求都应注明在技术条件中。它的内容随着不同的零件、不 同的要求、不同的加工方法而不同。其中主要应注明:
1、对材质的要求。如热处理方法及热处理表面所应达到的 硬度等。
2、表面处理,表面涂层以及表面修饰(如锐边倒钝、清砂 )等要求。
模具装配图 的绘图要求
1、用主视图和俯视图表示模具结构。主视图上尽可能将模具 的所有零件画出,或采用全剖视或阶梯剖视。
2、在剖视图中所剖切到的凸模和顶件块等旋转体时,其剖面 不画剖面线;有时为了图面结构清晰,非旋转体的凸模也可不 画剖面线。

模具设计图画法

模具设计图画法

四、模具图纸的绘制模具测绘完毕后要把测绘的零件图与装配草图进展整理, 绘制出正规的总装配图与零件图。

在绘制模具装配图时, 初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图面紊乱无条理、构造表达不清、剖面选择不合理等, 还有作图质量差如引出线重叠穿插、螺销钉作图比例失真, 漏线条等错误屡见不鲜。

上述问题除平时练习过少外, 更主要的是缺乏作图技巧所致。

一旦掌握了必要的技巧, 这些错误均可防止。

1. 装配图的画法:绘制模具装配图最主要的是要反映模具的根本构造, 表达零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 包括位置关系和配合关系。

从这个目的出发, 一张模具装配图所必须到达的最起码要求一是模具装配图中各个零件〔或部件〕不能遗漏。

不管哪个模具零件, 装配图中均应有所表达;二是模具装配图中各个零件位置及与其它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应明确。

在模具装配图中, 除了有足够的说明模具构造的投影图、必要的剖视图、断面图、技术要求、标题栏和填写各个零件的明细表等外, 还有其他特殊的表达要求。

现将模具装配图的绘制要求做一总结, 具体如下:〔1〕总装图的布图及比例1)遵守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GB14689—1993〕2)可按模具设计中习惯或特殊规定的制图方法作图尽量以1: 1绘图, 必要时按机械制图要求比例缩放a)冲压模具总装配图的布置 b)塑料模具总装配图的布置〔2〕模具设计绘图顺序1)主视图绘制总装图时, 先里后外, 由上而下, 即先绘制制件的零件图、凸模、凹模。

俯视图将模具沿冲压或注射方向“翻开〞上〔定〕模, 沿冲压或注射方向分别从上往下看“翻开〞的上〔定〕模或下〔动〕模, 绘制俯视图。

主、俯视图一一对应画出。

左、右视图当主、俯视图表达不清楚装配关系时;或者塑料模具以卧式为工作位置时, 左、右视图绘制按注射方向“翻开〞定模看动模局部的构造。

〔3〕模具装配图主视图要求1〕在画主视图前, 应先估算整个主视图大致的长与宽, 然后选用适宜的比例作图。

主视图画好后其四周一般与其它图或外框线之间应保持有约50~60mm的空白, 不要画得“顶天立地〞, 也不要画得“缩成一团〞。

模具总装图和零件图的绘制

模具总装图和零件图的绘制

模具总装图和零件图的绘制1.绘制模具总装图1)主视图主视图是模具总装图的主体部分,一般应画上、下模剖视图,上、下模一般画成闭合状态。

模具处于闭合状态时,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模具工作原理,对确定模具零件的相关尺寸及选用压力机的装模高度都极为方便。

主视图中应标注闭合高度尺寸。

主视图中条料和工件剖切面最好涂红(或涂黑),以使图面更显清晰。

2)俯视图俯视图一般是反映模具下模的上平面。

对于对称零件也可以一半表示上模的上平面,一半表示下模的上平面。

非对称零件如果需要,上、下模俯视图可分别画出。

它们均只俯视可见部分。

有时为了了解模具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未见部分可用虚线表示。

俯视图与主视图的中心线重合,并标注前后、左右平面轮廓尺寸。

下模俯视图中的排样图轮廓线要用双点划线表示。

3)侧视图、局部视图和仰视图这些视图一般情况下不要求画出。

只有当模具结构过于复杂,仅用上述主、俯视图难以表达清楚时,才有必要画出,宜少勿多。

4)冲裁零件图零件图是经模具冲裁后所得冲件的形状和尺寸。

该图应严格按比例画出,其方向应与冲压方向一致(即与零件在模具总图中的位置一样)。

如果不一致,必须用箭头注明冲压方向。

同时要注明零件的名称、材料、厚度及有关技术要求。

5)排样图对于落料模、含有落料的复合模及级进模模,必须绘出排样图。

排样图设计要求见图2.5.7。

6)标题栏和明细表标题栏和明细表应放在总图的右下角。

总装图中的所有零件(含标准件)都要详细填写在明细表中。

7)技术要求技术要求中一般只简要注明对本模具的使用、装配等要求和应注意的事项,例如冲压力大小、所选设备型号、模具标记及相关工具等。

当模具有特殊要求时,应详细注明有关内容。

绘制模具总装图时,一般是先按比例勾画出总装草图,经仔细检查认为无误后,再画成正规总装图。

应当指出,模具总装图中的内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设计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允许做出相应的增减。

2.绘制模具零件图模具零件图是模具加工的重要依据,应符合如下要求:1)视图要完整,且宜少勿多,以能将零件结构表达清楚为限。

第二节 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

第二节   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

第二节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一.模具图中的画法主要按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规定绘制,考虑到模具图的特点,允许采用一些常用的习惯画法.1.实心零部件、紧固件,均按不剖绘制。

2.两相邻的接触面规定只画一条线,但当两相邻零件的基本尺寸不相时,即使间隙很少,也须画出一条线。

3.两相邻零部件的剖面线的倾斜(45°)方向应相反。

4.模具装配图的布局一般主视图在左上角。

习惯上把动模作为俯视图。

在俯视图中可绘制动模和定模各一半的视图(需要时再绘制其他视图)。

5.塑件(红色表示)绘制成剖视图或断面图,并作剖面线,动、定模等可以不作剖面线。

6.外形倒角可以不绘制。

7.有装配间隙应绘制双线。

8.视图右下角(最好的右下角)或左下角为基准角,并以偏移的导柱孔为基准角(并按图1−9画上基准角符号)。

9.在模具中,大多数习惯采用简化画法画绘制弹簧,用双点划线表示.当弹簧个数较多时,在俯视图中可只绘制一个,其余只绘制窝座示意。

10.直径尺寸大小不同的各组孔可用涂色、符号、阴影线区别。

11.同一规格、尺寸的内六角螺钉和圆柱销,在模具总装配图中的剖视图中可各画一个,引一个件号,当剖视图中不易表达时,也可从俯视图中引出件号。

内六角螺钉在俯视图中用双圆表示(螺钉头外径和窝孔),圆柱销在俯视图中用单圆(并在1/4圆内图黑)表示,当剖视位置比较小时,螺钉和圆柱销可各画一半。

在总装配图中,螺钉过孔一般情况下要绘制出。

12.当螺钉、定位销零件用虚线表达时,不能用为件号引出线,可在其中心线处绘制引出线。

13.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GB/T 4458. 2一1984)具体要求(1)基本要求1) 装配图中所有的零、部件都必须编写序号,通常有两种方法:①将装配图中所有零、部件包括标准件在内,按一定顺序编号(图a)。

②将装配图中所有标准件的标记注写在图上,而将非标准件按一定顺序编号(图b)。

③装配图中序号编排的基本要求见图7-1。

第二节___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

第二节___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

第二节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一.模具图中的画法主要按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规定绘制,考虑到模具图的特点,允许采用一些常用的习惯画法.1.实心零部件、紧固件,均按不剖绘制。

2.两相邻的接触面规定只画一条线,但当两相邻零件的基本尺寸不相时,即使间隙很少,也须画出一条线。

3.两相邻零部件的剖面线的倾斜(45°)方向应相反。

4.模具装配图的布局一般主视图在左上角。

习惯上把动模作为俯视图。

在俯视图中可绘制动模和定模各一半的视图(需要时再绘制其他视图)。

5.塑件(红色表示)绘制成剖视图或断面图,并作剖面线,动、定模等可以不作剖面线。

6.外形倒角可以不绘制。

7.有装配间隙应绘制双线。

8.视图右下角(最好的右下角)或左下角为基准角,并以偏移的导柱孔为基准角(并按图1−9画上基准角符号)。

9.在模具中,大多数习惯采用简化画法画绘制弹簧,用双点划线表示.当弹簧个数较多时,在俯视图中可只绘制一个,其余只绘制窝座示意。

10.直径尺寸大小不同的各组孔可用涂色、符号、阴影线区别。

11.同一规格、尺寸的内六角螺钉和圆柱销,在模具总装配图中的剖视图中可各画一个,引一个件号,当剖视图中不易表达时,也可从俯视图中引出件号。

内六角螺钉在俯视图中用双圆表示(螺钉头外径和窝孔),圆柱销在俯视图中用单圆(并在1/4圆内图黑)表示,当剖视位置比较小时,螺钉和圆柱销可各画一半。

在总装配图中,螺钉过孔一般情况下要绘制出。

12.当螺钉、定位销零件用虚线表达时,不能用为件号引出线,可在其中心线处绘制引出线。

13.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GB/T 4458. 2一1984)具体要求(1)基本要求1) 装配图中所有的零、部件都必须编写序号,通常有两种方法:①将装配图中所有零、部件包括标准件在内,按一定顺序编号(图a)。

②将装配图中所有标准件的标记注写在图上,而将非标准件按一定顺序编号(图b)。

③装配图中序号编排的基本要求见图7-1。

模具装配图绘制

模具装配图绘制

模具装配图绘制有了模具结构典型组合图,就可以着手绘制模具装配图。

我们一般应根据模具结构典型组合图绘制模具结构草图,这样无论在布置图面、还是考虑结构细节等问题上都将带来许多便利之处。

一、图面布置规范为了绘制一张美观、正确的模具装配图,必须掌握模具装配图面的布置规范。

图1所示是模具装配图的图面布置示意图,可参考使用。

图纸的左上角1处是档案编号。

如果这份图纸将来要归档,就在该处编上档案号(且档案号是倒写的),以便存档。

不能随意在此处填写其它内容。

图1 图面布置示意图1-档案编号处 2-布置主视图3-布置俯视图4-布置产品图5-布置排样图6-技术要求说明处7-明细表8—标题栏2处通常布置模具结构主视图。

在画主视图前,应先估算整个主视图大致的长与宽,然后选用合适的比例作图。

主视图画好后其四周一般与其它图或外框线之间应保持有约50~60mm 的空白,3处布置模具结构俯视图。

应画拿走上模部分后的结构形状,其重点是为了反映下模部分所安装的工作零件的情况。

俯视图与边框、主视图、标题栏或明细表之间也应保持约50~60mm 的空白。

4处布置冲压产品图。

并在冲压产品图的右方或下方标注冲压件的名称、材料及料厚等参数。

对于不能在一道工序内完成的产品,装配图上应将该道工序图画出,并且还要标注本道工序有关的尺寸。

5处布置排样图。

排样图上的送料方向与模具结构图上的送料方向必须一致,以使其他读图人员一目了然。

6处主要技术要求。

如模具的闭合高度、标准模架及代号及装配要求和所用的冲压设备型号等。

7处布置明细表及标题栏。

结合图2标题栏及明细表填写示例,应注意的要点如下。

(1)明细表至少应有序号、图号、零件名称、数量、材料、标准代号和备注等栏目;(2)在填写零件名称一栏时,应使名称的首尾两字对齐,中间的字则均匀插入;(3)在填写图号一栏时,应给出所有零件图的图号。

数字序号一般应与序号一样以主视图画面为中心依顺时针旋转的方向为序依次编定。

由于模具装配图一般算作图号00,因此明细表中的零件图号应从01开始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具图的绘制及模具总装图的要求
一、绘制模具图
要求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但是也要求结合本厂标准和国家未规定的工厂习惯画法。

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

由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写注明"工艺尺寸"字样。

如果成型后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进行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序图就与制件图完全相同。

在工序图下面最好标出制件编号、名称、材料、材料收缩率、绘图比例等。

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1. 绘制总装结构图
绘制总装图尽量采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开始绘制,主视图与其它视图同时画出。

二、模具总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模具成型部分结构
2. 浇注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

3. 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4. 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

5. 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

6. 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7. 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

8. 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

三、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
1. 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

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2. 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

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3. 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4. 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5. 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

四、绘制全部零件图
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 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

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

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

2. 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

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

在非主要零件图上先标注配合尺寸,后标注全部尺寸。

3. 表面粗糙度。

把应用最多的一种粗糙度标于图纸右上角,如标注"其余
3.2。

"其它粗糙度符号在零件各表面分别标出。

4. 其它内容,例如零件名称、模具图号、材料牌号、热处理和硬度要求,表面处理、图形比例、自由尺寸的加工精度、技术说明等都要正确填写。

五、.校对、审图、描图、送晒
A.自我校对的内容是:
1. 模具及其零件与塑件图纸的关系
模具及模具零件的材质、硬度、尺寸精度,结构等是否符合塑件图纸的要求。

2. 塑料制件方面
塑料料流的流动、缩孔、熔接痕、裂口,脱模斜度等是否影响塑料制件的使用性能、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图案设计有无不足,加工是否简单,成型材料的收缩率选用是否正确。

3. 成型设备方面
注射量、注射压力、锁模力够不够,模具的安装、塑料制件的南芯、脱模有无问题,注射机的喷嘴与哓口套是否正确地接触。

4. 模具结构方面
1). 分型面位置及精加工精度是否满足需要,会不会发生溢料,开模后是否能保证塑料制件留在有顶出装置的模具一边。

2). 脱模方式是否正确,推广杆、推管的大小、位置、数量是否合适,推板会不会被型芯卡住,会不会造成擦伤成型零件。

3). 模具温度调节方面。

加热器的功率、数量;冷却介质的流动线路位置、大小、数量是否合适。

4). 处理塑料制件制侧凹的方法,脱侧凹的机构是否恰当,例如斜导柱抽芯机构中的滑块与推杆是否相互干扰。

5). 浇注、排气系统的位置,大小是否恰当。

5. 设计图纸
1). 装配图上各模具零件安置部位是否恰当,表示得是否清楚,有无遗漏
2). 零件图上的零件编号、名称,制作数量、零件内制还是外购的,是标准件还是非标准件,零件配合处理精度、成型塑料制件高精度尺寸处的修正加工及余量,模具零件的材料、热处理、表面处理、表面精加工程度是否标记、
叙述清楚。

3). 零件主要零件、成型零件工作尺寸及配合尺寸。

尺寸数字应正确无误,不要使生产者换算。

4). 检查全部零件图及总装图的视图位置,投影是否正确,画法是否符合制图国标,有无遗漏尺寸。

6. 校核加工性能
(所有零件的几何结构、视图画法、尺寸标'等是否有利于加工)
7. 复算辅助工具的主要工作尺寸
B.专业校对原则上按设计者自我校对项目进行;但是要侧重于结构原理、工艺性能及操作安全方面。

描图时要先消化图形,按国标要求描绘,填写全部尺寸及技术要求。

描后自校并且签字。

C.把描好的底图交设计者校对签字,习惯做法是由工具制造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审查,会签、检查制造工艺性,然后才可送晒。

D.编写制造工艺卡片
由工具制造单位技术人员编写制造工艺卡片,并且为加工制造做好准备。

在模具零件的制造过程中要加强检验,把检验的重点放在尺寸精度上。

模具组装完成后,由检验员根据模具检验表进行检验,主要的是检验模具零件的性能情况是否良好,只有这样才能俚语模具的制造质量。

六、试模及修模
虽然是在选定成型材料、成型设备时,在预想的工艺条件下进行模具设计,但是人们的认识往往是不完善的,因此必须在模具加工完成以后,进行试模试验,看成型的制件质量如何。

发现总是以后,进行排除错误性的修模。

塑件出现不良现象的种类居多,原因也很复杂,有模具方面的原因,也有工艺条件方面的原因,二者往往交只在一起。

在修模前,应当根据塑件出现的不良现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地分析研究,找出造成塑件缺陷的原因后提出补救方法。

因为成型条件容易改变,所以一般的做法是先变更成型条件,当变更成型条件不能解决问题时,才考虑修理模具。

修理模具更应慎重,没有十分把握不可轻举妄动。

其原因是一旦变更了模具条件,就不能再作大的改造和恢复原状。

七、整理资料进行归档
模具经试验后,若暂不使用,则应该完全擦除脱模渣滓、灰尘、油污等,涂上黄油或其他防锈油或防锈剂,关到保管场所保管。

把设计模具开始到模具加工成功,检验合格为止,在此期间所产生的技术资料,例如任务书、制件图、技术说明书、模具总装图、模具零件图、底图、模具设计说明书、检验记录表、试模修模记录等,按规定加以系统整理、装订、编号进行归档。

这样做似乎很麻烦,但是对以后修理模具,设计新的模具都是很有用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