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18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前启动真题体验——试考题·明考向1.(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答:解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盛年之时曾梦见他,欲行其道。

且孔子自称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周文化的重任,却因自身衰老而“不复梦见周公”。

“梦见周公”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参考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解析:这则材料在于说明德更重要还是才更重要,也就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但如果“骄且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说明孔子在德与才之间更看重德。

参考答案: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假使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论语·泰伯》) 2.(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浙江选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B)(2021学年)

(浙江选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B)(2021学年)

(浙江选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B)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选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B))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选考)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B)的全部内容。

专题能力训练十八传统文化经典(B)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第1~2题.“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

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2。

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

“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

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①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②,民无争心……今据③不然。

2018年浙江省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2018年浙江省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2018年浙江省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卷含答案2018年浙江省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7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请认真核对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第三题2分)1、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原创】A、由是观之,我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没有反对党,不是三权鼎(dǐn)立、多党轮流做庄。

B、四百年来,有不少“匹夫”,把“天下兴(xìng)亡,匹夫有责”奉为座右铭,俨然把“天下兴亡”的责任放在自己肩膀上,人人自以为是“天下兴亡”的负责人。

C、几千年间,汉字的形体发生过甲、金、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变化,在笔画的选择、结构的调整、繁简的变异上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实践,在时代的演变中,创造了书法艺术。

D、几千年中国的文字,都是统一的。

这首先要归功象形字,音义可以分开,虽然中国人都说方言,方言之间,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但不耽误用同一种文字勾通。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题。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缓和..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

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浙江省2018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九 Word版含答案

浙江省2018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能力训练:十九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十九名篇名句默写(A)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论语》) (2)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 (3)桑之落矣,。

自我徂尔,。

(《诗经·氓》) (4)天高地迥,;兴尽悲来,。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5)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欲寄彩笺兼尺素,?(晏殊《蝶恋花》)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关山难越,;萍水相逢,。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2),,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洵《过秦论》) (3)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4)此去经年,。

,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5)八佾舞于庭,,?(《论语》)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士不可以不弘毅,。

,不亦重乎?(《论语》) (2)四美具,二难并。

,。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3),。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4)世人皆浊,?众人皆醉,?(《楚辞·渔父》)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将进酒》)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

(欧阳修《秋声赋》)(2),;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3)。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5)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马迁《报任安书》)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1)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2),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李白《蜀道难》) (4)子曰:“不愤不启,。

2018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3)

2018届浙江省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3)

浙江省2018届高三高考模拟冲刺卷(提优卷)(三)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镇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语言文学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A.便笺.(qiān)泥.(nì)古辅弼.(bì)捉襟见肘.(zhŏu)B.戏谑.(xuè)讹.(é)诈恪.(kè)守不稂.(láng)不莠C.豢.(huàn)养猝.(cù)死剽.(biāo)悍江澄.(chénɡ)如练D.羞赧.(nǎn)收敛.(liǎn)亘.(hén)古宁缺毋.(wú)滥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中国新富似乎无所不在,挥金如土;但他们难觅行踪,回避媒体。

他们对奢华的热衷成为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支柱,他们也因品味差而遭鄙视、嘲笑和抨击。

B.余姚的雨下疯了,我头一次见这架势。

当我淌水到长安路时,见路上全是熄火趴窝的车辆,姚江的水面已经超过路面,水夹杂着延绵而来的浮萍冲向村里。

C.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特有鱼类濒临灭绝,除受水域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绪的水电开发。

D.国庆“黄金周”,景区拥堵的局面,沿伸到了高速公路上。

网络上颇为流行的一句话或可代表出行者的感受: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被堵在最中间。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当微博不再是大众发泄情绪的场所,却是..具有责任感的社会媒体之时,微博上的虚假信息将受到大众的自然抵制,其危害力自然大大减小。

B.政府有关部门在考量..转基因应用于农业的技术是否适合推广时,依据都是是否在对环境无害的前提下有利于农业效率和农民收益的提高。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

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从懵(měng)懂的幼儿到朝气蓬勃的少年,从踌躇满志的青年到成熟的中年,最后步入两鬓(bìng)斑白的老年:有序变化是生命亘古不变的主题。

B. 虽然语言系统有自我净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分层过滤,淘尽渣滓(zǐ),淬(cuì)炼真金,但是当下网络语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仍不容小觑。

C. 江上一个个漩涡,似乎在仰首倾听清晨雁鸣;那些雉堞(dié)、战车,均已废驰;鸟鸣声穿过山风烟霭,落满了山峦;遍野麦浪,渐成燎(liáo)原之势。

D. 对于那些枉顾道德与法律铤而走险的电商平台,有关部门必须给予相应的惩(chěng)罚,否则难以制止种种薅(hāo)顾客羊毛的恶劣行为。

【答案解析】B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常见常用字字音字形的把握。

主要考查的是多音字、形近字和异形字,有些字的读音区别度很小,可能体现在音调、平翘舌、前后鼻音等。

记忆它的读音时一般根据它的语意或词性。

A项“两鬓”的“鬓”,念作“bìn”。

C项“废驰”的“驰”应写作“弛”。

D项“惩罚”的“惩”,应念作“ché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显示出各界对中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

【甲】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

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认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涵的深意。

【乙]在各色画笔下,蝴蝶、花朵、叶子、大树等跃然纸上,孩子可以对色彩、实物进行认知学习。

在学校里阅读的绘本,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

如此一来,孩子在幼儿园抑或在家里,都拥有一个语言互通的环境。

【丙】“绘本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但绘本的发展还需加快步伐。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集训(附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衔 勒,而专用捶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无衔勒而用捶 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国必亡。 (《孔子家语卷六·执窖第二十五 》) 1. 此段材料强调治国理政要____________。(2分) 2.简要分析材料中“衔勒”和“捶策”的内涵及关系。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己会很多方面的技能是因为年少家贫,不是因为天生就会的。 太宰认为圣人会很多技能,而孔子认为君子掌握的才干不必太多, 关键是个体的道德修养程度。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 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 么用呢?”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 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 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 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豢煎灸 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 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 “为乐,非也!”(《墨子·非乐》)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 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 1.从《墨子·非乐》所选文字看,墨子反对音乐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从《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看,孔子 弘扬音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分) 2.联系上面选文,请评析墨家与儒家为何对音乐持不同态度。 (4分)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

(浙江专版)2018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

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答:(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

答: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救济贫困。

(2)孔子的仁爱观,不是狭隘地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而是将其扩展到“邻里乡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此外,他还认为,救济的应是穷人,而不是富人,这种思想符合人道主义。

参考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子却给她八十斛。

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有的人。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受。

孔子说:“别推辞!把它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吧!”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答:解析:(1)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表述的主要内容,第一则,孔子主要说明的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从这个词语的反面思考可以得到答案,即不要“急功近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五十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论语·雍也》)(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答:(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

答: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救济贫困。

(2)孔子的仁爱观,不是狭隘地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而是将其扩展到“邻里乡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此外,他还认为,救济的应是穷人,而不是富人,这种思想符合人道主义。

参考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子却给她八十斛。

孔子说:“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有的人。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受。

孔子说:“别推辞!把它分给你的邻里乡亲吧!”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答:解析:(1)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把握语段表述的主要内容,第一则,孔子主要说明的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从这个词语的反面思考可以得到答案,即不要“急功近利”。

(2)回答这个问题,要注重分析两则材料主要表述的内容。

第一则,是孔子对子夏的教导,就是施政时不能只看到“小利”,即不能只顾眼前,要有长远打算。

第二则,有若告诉哀公,要让百姓富足,只有这样,君王才能富足。

由此可以看出,两则材料在“为政”方面都有不与百姓争利的思想。

参考答案:(1)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能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

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

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祸。

参考译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莒父的长官,向孔子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

孔子对他说:“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看见眼前小利。

如果只图快,反倒达不到目的;只看见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鲁哀公问有若道:“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田赋制度呢?”哀公道:“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十分抽一呢?”答道:“如果百姓富足了,您和谁会不富足呢?如果百姓不富足,您和谁会富足呢?”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离娄上》)(1)“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中加点的“之”字指代。

(2)请根据材料概括孟子认为的“自作孽”的后果。

答:参考答案:(1)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2)侮己,毁家,亡国。

参考译文:孟子说:“不仁的人可以同他谈论吗?别人有危险,他安然不动,别人遭了灾,他却从中得利,为别人所遭受的灾祸感到高兴。

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同他谈论,哪里还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有个孩子唱道:‘沧浪的水碧清哟,可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混浊哟,可以洗我的脚。

’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

这都取决于水本身啊。

’一个人必然是先自取侮辱,别人才来侮辱他;一个家必然是先自毁,别人才来毁坏它;一个国家必然是自己先招来攻伐,别人才来讨伐它。

《太甲》说:‘上天降灾,还可以躲避;自己作孽,别想再活。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上述材料体现了孟子的观。

(2)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孟子上述观点的看法。

答:参考答案:(1)义利(2)孟子先义后利的观点在古代乃至今天都有重大意义。

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名利,他的德行就难以提升,如果世人全都私利当头,不培养仁义之心,那么人与人之间就难以亲善,社会就难以和谐。

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使我的国得到利益的方法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呢?’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得利呢?’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得利呢?’上上下下都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里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里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他们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那么他们不杀掉国君夺取他的全部财利,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却抛弃父母的人,没有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所以,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①终食:一顿饭的工夫。

②造次:仓促、急遽。

(1)材料二中“其道”的“道”即指材料一中的字。

(2)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并评析其当下意义。

答:解析:(1)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概括其主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天边的浮云”。

可见材料一的重点在于君子注重对“义”的追求。

联系材料二,即可知,君子之“义”就是其遵循的“道”。

(2)从材料一、二可知,儒家要求君子遵循“道”,要求君子不可背离仁义。

儒家的这种价值观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在竞争激烈、人心浮躁的今天,推崇“仁义”之道,不仅能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更能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答案:(1)义(2)要求:①君子生活上要安贫乐道;可以追求富有和尊贵,但应该严格遵循“道”。

②君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背离仁义。

意义: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浮躁,人们应该恪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正确对待财富和地位,安贫乐道,快乐而平和地生活。

君子作为社会的道德标杆,更要时时刻刻怀有仁义之心,这样才能使社会各安其位、和谐发展。

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

”材料二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它,君子就不会去享受。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就不摆脱。

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德,又怎么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即使在最紧迫的时刻也一定会遵循仁德办事,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遵循仁德去办事。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

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也。

”(朱熹《论语章句集注》)(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交友观。

答:参考答案:(1)求亲而反疏(2)孔子认为与朋友相处要坚持适度原则,既要劝导、帮助朋友,又要适可而止,不能自取其辱。

参考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子贡问交友之道。

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朋友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自讨没趣。

”胡寅说:“侍奉君主时谏言不被采纳,那么就应当离开;劝导朋友时善言不被采纳,那么就应当停止。

到了频繁的地步,那么说话者没有分量,听者心生厌烦,这就是本想求得荣耀反而遭到侮辱,想求得亲近反而遭到疏远啊。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述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十二章》)(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上述两段文字所体现的思想有何相通之处?答:参考答案:(1)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2)两者都主张过朴素的生活,安贫乐道。

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会让人丧失本性,我们不应痴迷于物欲,简单就是幸福。

参考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

不守道义却有钱有势,这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般。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内心狂热;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求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质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