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二

合集下载

环境影响技术导则2016 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2016

环境影响技术导则2016 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2016

1 总论1.1任务由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受XXXXXXX委托,我公司开展XXXXXXX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接受委托后,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技术规范,通过资料收集、现场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现状监测等工作,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的相关技术方法,编制完成了《XXXXXXX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XX环境保护局、XX水务局、XXX垃圾填埋场、河北众智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2 编制依据1.2.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2002年10月28日);(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5)国务院国发[2015]17号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2015.4.2);(6)国务院国发[2012年]3号《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2012.1.12);(7)河北省十届人大常委会《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3.25);(8)河北省八届人大常委会《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1997.10.25);(9)河北省人大第80号公告《河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6.12.17);(10)河北省环境保护局冀环控[2009]4号《河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11)河北省环境保护局冀环控[2009]5号《关于印发河北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的通知》;(12)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环发[2013]49号,《关于印发<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2013年4月22日。

生态影响评价专题 报告 pdf

生态影响评价专题 报告 pdf

生态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

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生态影响评价成为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本报告旨在对某一项目或规划进行生态影响评价,识别可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减缓措施。

二、项目概述本报告针对的是一座位于某市的森林公园建设项目。

该项目旨在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项目内容包括公园内道路、景观、植被恢复等方面的建设。

三、生态影响评价1.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公园周边的植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是施工机械和人为活动可能导致部分植物死亡或迁移。

为减轻这一影响,建议在施工前进行植物调查,并对珍稀、受威胁的植物进行移植。

2.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占用部分动物的栖息地,同时施工噪音和人为活动可能会干扰动物的正常生活。

建议在施工前对公园及周边地区的动物种群进行调查,尽量避免占用动物栖息地,并对受影响的动物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

3.对水资源的影响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地下水和水域造成一定污染。

建议设置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水排放,同时对地下水进行监测,确保水资源的安全。

4.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扰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建议采取措施减少土壤扰动,如植树种草、土壤改良等,以恢复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

四、减缓措施与建议1.植物保护:在施工前进行植物调查,对珍稀、受威胁的植物进行标记和移植,尽量减少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2.动物栖息地保护:在施工前对公园及周边地区的动物种群进行调查,尽量避免占用动物栖息地,并对受影响的动物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

同时,限制施工时间和噪音,减少对动物栖息地的干扰。

3.水资源保护:设置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水排放。

同时,对地下水进行监测,确保水资源的安全。

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渗透铺装、雨水收集等,减少对水资源的负面影响。

4.土壤保护:采取措施减少土壤扰动,如植树种草、土壤改良等,以恢复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

专题报告范文

专题报告范文

专题报告范文专题报告,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分析中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中国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1. 空气污染严重。

中国的空气污染一直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据统计,中国城市中有超过70%的空气污染是由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所致。

大气污染不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2. 水资源短缺。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更加紧张。

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中国的水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据统计,中国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河流已经失去了生存能力,而且许多地方的地下水也已经被过度开采。

3. 土壤污染严重。

中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也备受关注。

工业废水、农药残留以及垃圾填埋等问题导致了中国的土壤污染严重,据统计,中国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中国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 政策执行不力。

尽管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但是由于政策执行不力,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一直是政府的首要任务。

然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一直存在,导致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滞后。

3. 公众环保意识不强。

中国的公众环保意识相对较弱,许多人对环境污染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困难。

四、中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1. 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对环境污染行为严厉打击,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2. 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政府应当大力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拟建项目概况,初步工程分析。重点给出与地下水环境影响相关的内容, 如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污染源基本情况、排放状况和地下 水污染途径等。
2、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环境概况。重点说明已了解的评价区水文地 质条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环境敏感目标情况,地下水环境功能及 执行标准等内容。
(2)人类农业活动对地下水的污染 表现在大量废弃物与地下水溶混一起降低了地下水水质。其特点是分
布极广、面积大和施肥污灌及农药的使用关系密切。肥料污染以氮肥引起 的地下水硝酸盐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注意,农药以杀虫剂、除草剂、 杀菌剂等为主,其中与地下水污染有关的三大杀虫剂为有机氯、有机磷、 硝基、氨基化合物有时长期留在环境中。
编辑ppt
上面各种情况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不仅影响到地下水水量减 少,水源枯竭,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乃至地面沉降等,而且一 些项目工程可能会影响到地下水水质,使地下水水质恶化,以致直 接影响到生活饮用水。
由于以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地下水环境恶化现象频繁出现, 含水层的点源和非点源污染问题正遍布整个世界,地下水的污染引 发的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且地下水水质又不断恶化,导致地 下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紧张 关系,以致于危害到社会经济的安全。
编辑ppt
目录
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程序 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与技术要求 4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8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编写
编辑ppt
所以,为了能够使地下水资源能够持续、稳定为经济发展服务。 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十分重要,必须而迫切。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评价参照)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1月目录1总论 (3)编制依据 (3)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地下水环境功能 (3)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1.3.1评价执行标准 (3)1.3.2保护目标 (3)地下水评价等级 (4)1.4.1评价工作定级 (4)1.4.2评价范围 (5)1.4.2.1Ⅰ类建设项目 (5)1.4.2.2Ⅱ类建设项目 (5)1.4.2.3Ⅲ类建设项目 (5)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4.1.1预测范围 (13)4.1.2预测时段 (13)4.1.3预测因子 (13)4.1.4预测方法 (14)4.1.5预测模型概化 (1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4.2.1评价范围 (14)4.2.2评价方法 (14)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环境管理对策 (16)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1总论编制依据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 12 月 26 日起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4)《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5)《地下水水质标准》(GB/T 14848-93);(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8)《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L345-2007)。

2022年-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2年-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2年-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50题)1、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生态现状调查时,在()情况下,应做专题调查。

A.项目投资额较大时B.项目评价范围较大时C.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时D.项目评价等级大于二级以上时【答案】 C2、()主要污染物的选择标准,应结合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质量标准限值综合判定。

A.正常工况下B.非正常工况下C.正常排放下D.非正常排放下【答案】 C3、下列不属于工程分析方法的是()。

A.矩阵法B.类比分析法C.实测法D.物料平衡计算法【答案】 A4、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不属于验收调查中工程调查内容的是()。

A.工程运行状况B.工程沿线状况C.工程主要经济技术指标D.工程投入试运行的时间【答案】 B5、《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不适用于()废物的处置。

A.氰化物溶液B.放射性C.卤化物溶剂D.硝酸【答案】 B6、下列关于三级评价项目大气质量现状监测要求说法正确的是()。

A.监测点不少于3个B.可做一期不利季节的监测C.每期监测时间至少5天D.如果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监测数据满足有关规定,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答案】 B7、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样采集后需自然沉降(),取上层非沉降部分按规定方法进行分析。

A.40minB.30minC.20minD.10min【答案】 B8、对于新建工程,当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噪声源且声级(),噪声现状测量点可以大幅度减少或不设测量点。

A.≤50dB(A)B.<30dB(A)C.<40dB(A)D.<50dB(A)【答案】 D9、某高速公路项目工程途径自然保护区,工程占地18km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答案】 A10、《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规定的第一类污染物不包括()。

A.总银C.总锌D.总铅【答案】 C11、某新建高速公路位于2类声环境功能区,经计算距高速公路中心线150m和360m处夜间噪声贡献值分别为55 dB(A)和50 dB(A)。

专题之二:小城镇总规生态环境专题

专题之二:小城镇总规生态环境专题

专题报告之二:驩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一、生态环境现状(一)水资源与水环境驩城镇域内主要河流有京杭运河、房庄河、苏庄河、袁楼河和小北河,河水流向为由东北向西南流至邵阳湖。

因紧靠邵阳湖,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雨、河湖侧渗补给为主,补给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丰富。

地下水基本保持相对稳定,水质条件较好,水位埋深多在2~7米之间。

驩城最大年降雨量为1392.9毫米(1971年),最小年降雨量为527.6毫米,平均年降雨量为791.7毫米。

冬春两季降雨较少,夏季降雨较多,最大暴雨强度558.8毫米,暴雨持久时间两天。

(二)地质地貌环境驩城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和鲁中山地山前冲积平原的交汇地带,地势平坦,无显著起伏。

因处邵阳湖东岸,总的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东北部海拔高程一般为42米左右,西南部近湖区高程为34米左右。

因处冲积、湖积平原,驩城全境均为第四纪松散层所覆盖,厚度约在100米左右。

驩城镇域现状总用地面积133.4平方公里,由于煤炭开采形成的塌陷区现已达19.68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4.75%,且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平原采矿区使城镇用地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同时对生态环境直接造成不良影响。

(三)大气环境驩城镇大气环境质量属轻度污染,空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地面二次扬尘、建筑扬尘其次,汽车尾气污染逐年加重,工业废气排放量较小;农村则以砖瓦窑污染为主。

(四)矿山环境驩城镇域内有大中型煤矿8座11个生产井口,原煤年产量1200万吨,因而,驩城有“煤城”之称,也是国家的重要能源基地之一。

煤矿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废污染和土地塌陷等。

工业经济在驩城国民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而矿业开发是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较长时期内,矿业开采及加工业仍将保持这种主导产业的地位,但煤矿业给城镇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条件的限制,煤矿井下采煤全部采用塌陷法管理顶板,且采煤时需抽排大量的地下水,因而采出煤炭后,周围会出现大面积的土地下沉和矿区地下水位下降。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精选试题及答案二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精选试题及答案二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精选试题及答案二单选题(共30题)1、地下水环境监测与管理,跟踪监测点数量要求()。

A.工程调查B.三级评价的建设项目C.工程环境分析方法D.环境特征分析【答案】 B2、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及其修改单,危险废物集中贮存设施的场界与居民区的距离应()。

(2016年)A.大于800mB.大于1000mC.根据区域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并经具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D.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并经具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答案】 D3、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以下表述符合验收调查标准确定原则的是()。

A.只需按现行的环境保护标准进行验收调查B.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后颁布的标准进行验收调查C.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规定的标准验收调查,不用考虑现行标准D.现阶段暂时还没有标准的可按实际调查给出结果【答案】 D4、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以下不属于公路建设工程验收调查的重点是()。

A.核实实际工程内容变更情况B.环境保护制度执行情况C.汽车尾气对公路收费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D.工程环保投资情况【答案】 C5、各倍频带声压级经能量叠加法求得的和为总声压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同一噪声源在相同位置、相同时段测得的评价量中,大小关系必定成立的是()。

A.总声压级≥A声级B.A声级≥总声压级C.总声压级≥各倍频带声压级D.A声级≥各倍频带声压级【答案】 C6、已知某线声源长度为l0,在线声源垂直平分线上距线声源r0和r的分别为Lp(r0)和Lp(r),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按公式Lp (r)=Lp(r0)-15lg(r/r0)近似计算该线声源的噪声影响时,应满足的条件是()。

[2018年真题]A.r>l0且r0>l0B.r<l0/3且r0<l0/3C.l0/3<r<l0且l0/3<r0<l0D.无条件限制【答案】 C7、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以下不属于公路建设工程验收调查的重点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评价参照)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1月目录1总论编制依据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 12 月 26 日起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4)《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5)《地下水水质标准》(GB/T 14848-93);(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8)《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SL345-2007)。

列出其它与项目相关的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技术规范。

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列出项目所需的技术资料及相关文件。

地下水环境功能明确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环境功能。

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1.3.1评价执行标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主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编制,评价执行标准根据当地地下水环境功能原则上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相应标准。

1.3.2 保护目标列出地下水饮用水源、泉域等重点保护目标。

地下水评价等级1.4.1评价工作定级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确定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

见表、表。

表 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分析表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1.4.2评价范围1.4.2.1Ⅰ类建设项目(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可参考表确定。

此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还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表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参考表(2)当Ⅰ类建设项目位于基岩地区时,一级评价以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为调查评价范围,二级评价原则上以同一地下水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块段为调查评价范围。

1.4.2.2 Ⅱ类建设项目Ⅱ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其中应特别关注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

1.4.2.3 Ⅲ类建设项目Ⅲ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同时包括 1.4.2.2和所确定的范围。

2 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详细论述与地下水环境影响相关的内容,重点分析给出污染源情况、排放状况和地下水污染途径等,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3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论述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状况,重点说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区域污染源状况。

说明地下水环境监测的范围,监测井点分布和取样深度、监测时段及监测频次,评价地下水超达标情况,分析超标原因。

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容包括:(1)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

(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

(3)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

(4)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和富水程度;隔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

(5)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6)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水温。

(7)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

(8)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包括开采层的成井的密度、水井结构、深度以及开采历史)。

(9)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的深度、结构以及成井历史、使用功能。

(10)地下水背景值(或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3.1. 2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1)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天然劣质水分布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地方性疾病等环境问题。

(2)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水质、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3)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人类活动情况调查,如保护区划分情况等。

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地下水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调查重点主要包括废水排放口、渗坑、渗井、污水池、排污渠、污灌区、已被污染的河流、湖泊、水库和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等。

不同类型污染源调查要点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要求完成。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因子应根据拟建项目的污染特征选定。

对于 I 类建设项目应同时监测地下水水位、水质。

对于 II 类建设项目应监测地下水水位,涉及可能造成土壤盐渍化的 II 类建设项目,也应监测相应的地下水水质指标。

(一)监测井点布设一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 7 个点/层。

评价区面积大于 100km2时,每增加 15km2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 1 个点/层。

一般要求建设项目场地上游和两侧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各不得少于 1 个点/层,建设项目场地及其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 3 个点/层。

二级评价项目目的含水层的水质监测点应不少于 5 个点/层。

评价区面积大于 100km2时,每增加 20km2 水质监测点应至少增加 1 个点/层。

(二)监测频率a)评价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应在评价期内至少分别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一次。

b)评价等级为二级的建设项目,对于新建项目,若有近 3 年内不少于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监测资料,应在评价期内进行至少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对于改、扩建项目,若掌握现有工程建成后近 3 年内不少于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观测资料,也应在评价期内进行至少一次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

若已有的监测资料不能满足本条要求,应在评价期内分别对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各监测一次。

3.1.5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1)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是在充分收集已有相关资料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某些需要进一步查明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和为获取预测评价中必要的水文地质参数而进行的工作。

(2)除一级评价应进行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外,对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而又缺少资料的地区,二级评价也应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价区进行必要的水文地质勘察。

(3)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可采用钻探、物探和水土化学分析以及室内外测试、试验等手段,具体参见相关标准与规范。

j(4)环境水文地质试验项目通常有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渗水试验、浸溶试验、土柱淋 滤试验、弥散试验、流速试验(连通试验)、地下水含水层储能试验等。

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可根据评价等级及资料占有程度等实际情况选用。

(5)进行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时,除采用常规方法外,可配合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勘察。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一) 按评价中所确定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对污染源进行等标污染负荷比计算;将累计等标 污染负荷比大于 70%的污染源(或污染物)定为评价区的主要污染源(或主要污染物);通 过等标污染负荷比分析,列表给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因子,并附污染源分布图。

(二)等标污染负荷( P ij )计算公式:(1)式中:P ij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m 3/a ; C ij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排放的平均质量浓度,mg/L ; C 0ij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排放标准质量浓度,mg/L ; Q j —第 j 个污染源废水的单位时间排放量,m 3/a 。

若第 j 个污染源共有 n 种污染物参与评价,则该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 式中:(2)j jPj—第 j 个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若评价区共有 m 个污染源中含有第 i 种污染物,则该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式中:Pi—第 i 种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若评价区共有 m 个污染源,n 种污染物,则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式中:(4)P —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三)等标污染负荷比( Kij)计算公式:式中:(5)Kij—第 j 个污染源中第 i 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量纲为一;Pij—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m3/a;P —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6)式中:Kj—评价区第 j 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量纲为一;Pij—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m3 /a;P —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7)(7)式中:Ki —评价区第 i 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比,量纲为一;P—第 j 个污染源废水中第 i 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m3 /a;ijP —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3/a。

(四)包气带污染分析对于改、扩建 I 类和Ⅲ类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包气带污染调查结果开展包气带水、土壤污染分析,并作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基础。

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一)根据现状监测结果进行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标准差、检出率和超标率的分析。

(二)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应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

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因子已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指数值越大,超标越严重。

标准指数计算公式分为以下两种情况:a)对于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因子,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Array(8)式中:P—第 i 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量纲为一;i—第 i 个水质因子的监测浓度值,mg/L;Ci—第 i 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浓度值,mg/L。

Csib)对于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因子(如 pH 值),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一)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结果进行。

(二)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状况分析,应叙述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面积、漏斗中心水位的下降幅度、下降速度及其与地下水开采量时空分布的关系,单井出水量的变化情况,含水层疏干面积等,阐明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发展过程,为发展趋势预测提供依据。

(三)地面沉降、地裂缝状况分析,应叙述沉降面积、沉降漏斗的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年沉降量)等及其与地下水降落漏斗、开采(包括回灌)量时空分布变化的关系,阐明地面沉降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危害程度,为发展趋势预测提供依据。

(四)岩溶塌陷状况分析,应叙述与地下水相关的塌陷发生的历史过程、密度、规模、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如采矿、地下水开采等)时空变化的关系,并结合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等因素,阐明岩溶塌陷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