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护理学

合集下载

《中医临床护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九

《中医临床护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九

《中医临床护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九(E)1、胁痛的病位主要在A.心、肾B.肝、肾C.肝、脾D.心、肝E.肝、胆(B)2、失治、误治后,迁延不愈,易形成癥积或鼓胀的黄疸是A.阳黄B.阴黄C.急黄D.胆黄E.瘟黄(D)3、诊断黄疸的最主要依据是A.小便黄B.爪甲黄C.身黄D.目黄E.面黄(B)4、胁痛的病理因素以何者为先A.血瘀B.气滞C.湿热D.寒湿E.痰饮(D)5、患者,男,47岁。

咳唾引痛,但胸胁痛势较初期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促喘息不能平卧,病侧肋间胀满,舌苔薄白腻,脉沉弦。

其证候是A.阴虚内热B.邪犯胸肺C.络气不和D.饮停胸胁E.阳虚水泛(A)6、黄疸与萎黄的鉴别要点是A.目黄与不黄B.身黄与不黄C.有无饮食不节史D.汗黄与不黄E.有无头昏倦怠(E)7、下列关于黄疸健康教育的内容,叙述错误的是A.调畅情志B.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C.起居有常,注意休息D.注意餐具消毒E.黄疸消退,立即停药(D)8、关于急黄护理的叙述,错误的是A.密切观察黄疸的变化B.单人房间,注意隔离C.注意神志变化D.予以高蛋白饮食E.中药汤剂宜浓煎凉服(C)9、胁是指以下什么部位A.前胸部B.下腹部C.侧胸部D.左上腹部E.右上腹部(D)10、胁痛的基本病机是A.气滞血瘀B.肝郁气滞C.湿热内蕴D.肝络失和E.脾虚湿盛(A)11、下列不属于阴黄与阳黄鉴别要点的是A.小便黄与不黄B.起病缓急C.热证与寒证D.黄疸色泽鲜明与晦暗E.病程长短(E)12、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血鼓的临床特征A.脘腹坚满B.青筋显露C.痛如针刺D.面颈部赤丝血缕E.腹部如囊裹水(D)13、鼓胀的病位主要在A.心、肺、脾B.肺、脾、肾C.心、肝、脾D.肝、脾、肾E.心、肺、肾(B)14、鼓胀主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A.尿路结石B.肝硬化腹水C.肾炎D.糖尿病E.肠梗阻(A)15、黄疸最主要的病理因素是A.湿邪B.热邪C.气滞D.血瘀E.寒邪(D)16、患者,男,52岁。

《中医临床护理学》测试题及答案六

《中医临床护理学》测试题及答案六

《中医临床护理学》测试题及答案六1、形成寒证的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B)A.阳气亏虚 B. 阴液不足C.阴寒内盛D.阴邪致病E.阴气偏盛2、下述哪项最应归属于阳证(D)A.表实寒证B.里虚寒证C.肾阴虚证D.表实热证E.里实热证3、实寒证与虚寒证最主要的区别点是(C)A.病程长短B.病情缓急C.脉之有力无力D.怕冷的新久E.肢体痛与不痛4、下述不能称为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的是(C)A.证候相兼B.证候错杂C.证候独立D.证候真假E.证候转化5、下列哪项是辨别真实假虚的主要依据(E)A.默默不语,语则声高B.形体赢弱,腹满拒按C.倦怠懒动,动之觉舒D.稀便少许,气臭不爽E.脉象沉细,按之有力6、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关键的因素是(E)A.邪气的性质B.邪气的进退C.邪正的对比D.阴液的盈亏E.阳气的盛衰7、下列哪项不是辩证所应明确的内容:(C)A.病位B.病势C.病名D.病因E.病性8、下列除哪项外均可归属于阳证(B)A.面红目赤B.疼痛喜按C.心烦不宁D.脉数有力E.发热口苦9、表证的发热是(B)A.往来寒热B.恶寒发热C.但热不寒D.但寒不热E.潮热10、下列哪项不是亡阴证的证候特点(B)A.汗黏如油B.身灼肢厥C.皮皱唇燥D.小便极少E.脉细数疾11、所谓“因虚致实”,主要体现的辨证关系是(D)A.对立关系B.统一关系C.邪正关系D.因果关系E.真假关系12、下列哪项不是导致真实假虚的病因病机(B)A . 湿热内蕴B . 气化无力C . 瘀血阻滞D . 热结胃肠E . 痰食停滞13、关于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点,错误的是(D)A.表证常见脉浮,里证常见脉沉B.表证病程较短,里证病程较长C.表证病情较轻,里证病情较重D.表证恶寒为主,里证发热为主E.表证舌苔薄,里证舌苔多有变化14、下列哪项为里证:(D)A.恶寒发热B.咽喉痒痛C.鼻塞流清涕D.小便黄赤E.脉浮15、下列哪项不属实证范畴(D)A.虫积B.痰湿C.血瘀D.内燥E. 气逆16、病人恶寒发热,无汗,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者,证属:(C)A.上寒下热证B.上热下寒证C.表寒里热证D.表热里寒证E.表实寒证17、症候真假的所谓“真”,最主要是指(C)A.病人真实的临床表现B.临床上常见的证候C.与病理本质相符的症D.本病或者久病之症E.病人的病情完全真实18、患者出现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证属(D)A.上热下寒证B.上寒下热证C.真寒假热证D.表热里寒证E.实中夹虚19、下列哪项不是形成虚证的原因(C)A.先天禀赋不足B.房事劳倦太过C.痰饮淤血内停D.后天生化不足E.真阴不足20、下列哪些不是实证的表现(C)A.大便秘结B.神昏谵语C.五心烦热D.小便不通E.咳嗽气喘21、“八纲”中相互对立的两纲同并现,称为(C)A.症候相兼B.症候转化C.症候错杂D.症候真假E.症候并见22、壮热烦躁,面红目赤,腹胀满疼痛拒按,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实证属:(C)A.里实证B.里热证C.里实热证D.真热假寒证E.真寒假热证23、神智错乱,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形体肥胖,纳呆,苔白滑,脉弦滑。

(完整word版)中医临床护理学

(完整word版)中医临床护理学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二、咳嗽:是因脏腑功能失调,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咳,非独肺也。

”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哮病的主要病因是宿痰内伏于肺,而宿痰形成的原因有外邪侵袭、饮食失宜、正虚久病。

基本病机是痰阻气道,痰气搏结,肺失宣肃。

《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指出其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为“喉中水鸡声”;《证治汇补·哮病》:“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哮病为本虚标实之病。

哮病的病证分型:1、冷哮:⑴症状表现: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⑵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⑶代表方剂:射干麻黄汤;2、热哮:⑴症状表现: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黏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⑵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⑶代表方剂:定喘汤。

哮病发作诱因及先兆:发作前常有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诱因,出现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哮病的护治原则:发时治标,通过宣肺豁痰;平时治本,通过补益脾肺、肺肾双补。

四、喘证1.实喘2.虚喘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五、胸痹病名首见《金匮》,“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六、中风病机: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犯于脑《素闻》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撅《金匮》分中络中经、中脏中腑;李中梓分闭证、脱证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提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急性期】1.中经络2.中脏腑【恢复期】①气虚血滞: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七、胃痛《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医学正传》指出前人所谓心痛多为胃脘痛;《医学真传》提出“通则不痛”治则:理气和胃止痛(完整word 版)中医临床护理学九、便秘九、鼓胀 肺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 病名首见《内经》《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水毒有关十、水肿病机:肺失通条、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 《素闻》治疗:去苑陈坐…开鬼门,洁净府 朱丹溪分阳水、阴水;《景岳全书》鉴别水肿及气肿【阴水】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十一、消渴 由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致三十九、痹证 《内经》首载病名,“风寒湿三期杂至”(行、痛、着痹) 治则:祛写活络,缓急止痛(完整word版)中医临床护理学【风湿热痹】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犀角散)。

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护理

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护理
施护。
4
感冒
一、病因病机 1、外感风邪疫毒 外感六淫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
入,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发病。 2、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 素体正气虚弱,人体
御邪能力不足,外邪入侵而发病。
5
感冒的症候分型
1
风寒束表
2
风热犯表
3
暑湿伤表
4
气虚感冒
5
阴虚感冒
6
感冒的辩证施护1
一、风寒感冒 证候: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 汗,肢体酸痛,鼻塞,声 重,时流清涕,咳嗽喉痒, 痰稀薄色白,口不渴,舌苔 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四、寒凝心脉
证候:胸痛如绞,猝然发作,痛彻肩背,胸闷气短,喘息 不宁,骤感风寒则诱发或加重,伴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治则: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合当归四逆汤。
49
胸痹的辩证施护4
四、寒凝心脉--调护方法
汤药趁热口服。饮食温热,忌生冷,以生姜、葱白煎水 热饮,有辛温散寒。病室温暖向阳,增加衣被以保暖御 寒。
28
内伤咳嗽 咳嗽的辩证施护4
四、痰湿蕴肺 证候:咳嗽痰多,痰出咳止,痰白而粘,伴胸脘满闷、呕
恶、食少、困倦乏力,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嗽。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9
内伤咳嗽 咳嗽的辩证施护4
调护方法
汤剂温服。可常食用莱菔、柑橘、梨、枇杷、百合等 有健脾燥湿、降气化痰作用的食品,忌烟酒、辛辣、 肥腻等助湿生痰之物。劳逸结合,不宜思虑过度,以 免伤脾生痰。
30
内伤咳嗽 咳嗽的辩证施护5
五、痰热郁肺 证候:咳嗽气息喘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稠色黄,
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吐血痰,胸胁涨满,咳时 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 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中医临床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大全(一)

《中医临床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大全(一)

《中医临床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共900题)1.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结果来推论其对人体的影响,最符合中医学思维特点中的()A.比较B.演绎C.类比D.探讨E.以表知里2.患者耳聋耳鸣,应用补药后,该症状得愈或减轻,表明耳聋耳鸣是肾虚所致,此法运用了中医学思维特点中的()A.由果析因B.以表知里C.演绎D.类比E.探讨3.在临床实践中,如果难以辨别病症的虚实,可先投小剂量补剂或是泻下剂,根据患者的服药反应来辨明虚实,为正确的应用治疗提供依据,中医学思维称之为()A.演绎B.探讨C.比较D.由果析因E.以表知里4.“有诸内,必行诸外”高度概括了中医学思维特点中的()A.探讨B.类比C.以表知里D.由果析因E.演绎5.“对于一个疮疡的患者,不仅要看到邪毒局部侵入的情况,还要观察患者的舌脉和形体,考虑是否存在消渴的全身病变”,此法最符合中医护理基本特点中的()A.天人合一B.人体是有机的整体C.人和自然相互关联D.辨证施护6.为全面展开对病人的护理,中医护理的核心是()A.对症护理B.辨病护理C.辨证施护D.异病同护7.最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症的中医护理原则是()A.扶正B.驱邪C.同病异护D.急则治标8.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用“热者寒之”的方法,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应用“寒者热之”的方法,此法最符合中医护理原则中的()A.调整阴阳B.补其偏衰C.损其偏盛D.平补阴阳9.患者出现戴阳证,运用温热护理法,称之为()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C.塞因塞用D.通因通用10.患者出现热厥证,运用寒凉护理法,称之为()A.寒因寒用B.热因热用C.塞因塞用D.通因通用11.中气不足,脾虚不运,所致的腹胀便秘,运用补中益气、温运脾阳的治法和护理,称之为()A.通因通用B.热因热用C.塞因塞用D.热因热用12.对于食滞所致的腹泻,不仅不能用止泻药,反而需要消导泻下以去其积滞,称之为()A.塞因塞用B.通因通用C.热因热用D.热因热用13.夏天人体肌肤疏泄,汗出较多,受风寒而外感时,用药上宜用辛凉、不能过用辛温,以防开泄太过,损伤津气,此种用药护理法最符合“三因”制宜中的()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因病制宜14.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这种说法高度概括了“三因”制宜中的()A.因地制宜B.因人制宜C.因病制宜D.因地制宜15.在用药护理上,成人用量大于儿童,同一个年龄,强壮的人比虚弱的人用量又稍大,此法最符合三因制宜中的()A.因病制宜B.因地制宜C.因地制宜D.因人制宜16.某些慢性疾病,常常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换时发作或是加重,如哮喘、痹病等,护理时则应该在气候或是季节交换的时候采取预防措施,最符合三因制宜中的()A.因人制宜B.因地制宜C.因时制宜D.因病制宜17.抽搐患者,在缓解期间应设法消除出现抽搐的原因,只有这样,患者才能彻底地痊愈,此种护理法,最符合“标本”治疗和护理中的()A.急则护标B.缓则护本C.标本同护D.护病求本18.《素问.气交变大论》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高度概括了中医护理基本特点中的()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人和大自然息息相关C.辨证的原则D.整体治疗和护理19.用热性药治疗及取其温热护理法护理寒性病,中医称之为()A.寒者热之B.热因热用C.寒因寒用D.从治从护20.“从治从护法”不包括()A.寒者热之B.通因通用C.热因热用D.寒因寒用21、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A、肝B、心C、脾D、肺E肾22、《皇帝内经》要求习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傍人事”,说明了人与()有密切联系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外界环境D、风土人情E、社会治安23、某患者表现为“头痛,发热,四肢无力”,判断表现是()A、证B、症状C、病D、标E、本24、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辩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A、证B、症C、病D、病因E、体征25、属于扶正原则的是()A、解表B、利水C、滋阴D、豁痰E、祛瘀26、属于祛邪原则的是()A、解表B、益气C、滋阴D、壮阳E、养血27、阳偏盛表现出的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采用的护理方法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通因通用28、不属于中医护理原则的是()A、扶正祛邪B、辨证施护C、三因制宜D、护病求本E、标本缓急29、用温补阳气的方法治疗护理虚寒证,称为()A、阳病治阴B、阴中求阳C、阳中求阴D、阴病治阳E、阳中求阳30、治疗护理脱肛、胃下垂不同病证均采取升提中气法,属于护理原则的()临床应用A、异病同治(护)B、同病异治(护)C、标本兼护D、寒因寒用E、通因通用3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原则的体现A、因时制宜B、因人制宜C、因病制宜D、三因制宜E、虚则补之32、“邪气盛”的病人适宜的治法是()A、扶正B、祛邪C、扶正与祛邪并用D、先扶正后祛邪E、先祛邪后扶正33、用寒凉方法护理热性病的护法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虚则补之34、阳热之体慎用温热护理法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缓则护其本D、先祛邪后扶正E、因人制宜35、属于逆护的是()A、寒者热之B、通因通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塞因塞用36、不属于反护的是()A、塞因塞用B、通因通用C、寒因寒用D、热因热用E、虚则补之37、关于辨证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过四诊收集症状、体征等资料B、分析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C、分析邪正之间的关系D、概况、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E、仅分析疾病的原因病机38、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下列各项中有关标本的划分,错误的是()A、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症状为本,病因为标C、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39、主要采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治法的是()A、阴偏盛B、阴偏衰C、阳偏衰D、阴虚致阳亢E、阳虚致因盛40、寒因寒用使用于()A、实寒证B、虚寒证C、真热假寒证D、真寒假热证E、寒热错杂证41、热因热用使用于()A、实寒证B、虚寒证C、真热假寒证D、真寒假热证E、寒热错杂证42.气滞是指()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43.血瘀是指()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44.气肿是指()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45.气肿是指()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46.水臌是指()A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者B腹胀腹满,扣之如鼓C腹部按之如囊,小便不利D皮下按之凹陷,举手即起E肿块时聚时散,按之无形,痛无定处47.护理人员应设法消除病室嘈杂之声不能超过()A80分贝B20分贝C60分贝D40分贝48.普通病室温度()A16~20℃B18~22℃C20~24℃D24~26℃E26~28℃49.病房的温度最好维持在()A30%-40%B40%-50%C50%-60%D60%-70%E70%-80%50.SARS发生于何年()A2001年春夏B2002年春夏C2003年春夏D2004年秋季E2005年51.1949年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 )A30岁B35岁C40岁D45岁E50岁52.1985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A92岁B58岁C68岁D78岁E88岁53.病人出现头晕、目眩、手足发麻是以为()A心气不足B心血不足C肝气郁结D肝阴虚E肝阳虚54.“肝气舍于肾”,病人出现()A腰膝酸软B心气不足C尿频尿急D两肋胁痛E面色青紫55.皮疹,疹如粟米,摸之碍手,多见于()B麻疹C热毒内盛D肝旺实热E 阴虚内热56.“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出自于()A《灵枢·本神》B《内经》C《素问·阴阳阴象大论》.D《灵枢·百病始生篇》57.《外台秘要》说“女属阴,得气多郁”,明确指出因人施护应该注意到()A体质差异B性格差异C年龄差异D性别差异58.病人有头晕、目眩、手足发麻的症状,其原因为()A肝病传于心B肝病传于脾C肝受气于心D肝气舍于肾E肝病传于脾59.病人表现为两肋胀痛,少腹不适,病变经脉为()A手少阴心经B手太阴肺经C足厥阴肝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大肠经60.除哪项外,病人面色均为黑色的是()A寒证B惊风C痛证D水饮E淤血61.痉证病人一般不会出现()A四肢抽搐B拘挛C颈项强直D角弓反张E皮肤干焦62.面色身背具黄,色黄而鲜明者,为( )A黄疸B阴黄C阳黄D萎黄63.观察舌象,舌尖有芒刺常提示()A心火亢盛B肝火亢盛C心胃火燔D胃肠湿热E气血两亏64.观察病人舌面光滑如镜面而无苔,则提示()A肠胃湿热B阴液亏损C热盛伤津D血虚无荣E胃气将绝65.病人呕吐物为酸臭且掺杂未消化的食物,多为()A胃寒宿食B胃虚宿食C胃热宿食D胃火宿食E胃气亏损66.出现白痞多为()A湿郁热盛B胃肠实热C心血不足D心火亢盛67.典型的半表半里病证表现是()A恶寒B发热C恶风D寒热往来E恶热68.患者出现午后发热,热度不甚高,五心烦热,常提示()A里热证B实热证C阴血亏虚D阴虚内热E气虚两亏69.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及姿体动作,了解病性的寒热虚实,阴证和虚证常表现为()A患者卧时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喜热者B患者坐而俯首,气短懒言C患者卧时仰面伸足,常揭衣被,不欲进火者D患者卧时蜷缩成团,面常向里,精神萎靡不振者70.张某,女,78岁,近日出现坐而不得卧,卧则气逆喘促,舌质淡,舌苔白,脉迟缓。

《中医临床护理学》测试题及答案四

《中医临床护理学》测试题及答案四

《中医临床护理学》测试题及答案四1、人体之精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贮藏于(E)A.肝B.心C.脾D.肺E.肾2、人体中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B)A.精B.气C.血D.津E.液3、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哪组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C)A.心肝脾B.心肺肾C.脾肺肾D.肝脾肾E.心脾肾4、人体之气的运动称作(A)A.气机B.气化C.升降出入D.气机调畅E.阴阳转化5、维持人体相对恒定的体温,属于气的哪项功能(B)A.推动B.温煦C.凉润D.防御E.中介6、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责之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C)A.凉润B.中介C.推动D.防御E.固摄7、控制人体体液有规律地排泄和分泌,属于气的哪项功能(E)A.推动B.温煦C.凉润D.防御E.以上都不是8、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A)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9、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B)A.心气B.宗气C.脾气D.卫气E.营气10、称为水谷之悍气的是(E)A.谷气B.清气C.宗气D.营气E.卫气11、逸出脉外的血称为(C)A.血府B.瘀血C.离经之血D.坏血E.以上都不是12、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功能的是(C)A.脾B.心C.脉D.气E.三焦13、在津液的生成中,最为密切相关的脏腑是(B)A.脾肺B.脾胃C.脾肾D.肠胃E.肺肾14、对津液输布代谢的影响最为重要的腑是(E)A.胃B.小肠C.膀胱D.大肠E.三焦15、布散于体表,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是(D)A.气B.水C.精D.津E.液16、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C)A.心肝脾B.心肺肾C.脾肺肾D.肝脾肾E.心脾肾17、称为“形之主”的是(B)A.精B.神C.气D.血E.脏18、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功能,说明了气与血之间的什么关系(B)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19、“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哪一项病理变化(E)A.气血两虚B.气随血脱C.气不化水D.气不摄血E.气随津脱20、“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说明哪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D)A.气与津液B.气与血C.血液与精D.血液与津液E.以上都不是21、血虚引起气虚病变的理论根据是(D)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为血帅D.血能养气E.血能载气22、患者,年老体弱,少气声低,小便清长,尿次频数,甚至有余沥不尽,夜间尤,证属(C)A.气失凉润B.气失防卫C.气失固摄D.气失温煦E.气失感传23、患者,半月前下肢创伤大出血,经手术治疗后,精神疲惫,失眠多梦,健忘,证属(B)A.血不养气B.血不化神C.血不濡筋D.血不载气E.以上都不是24、患者,下肢浮肿两月余。

《中医临床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四)

《中医临床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四)

《中医临床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四)XXX《中医临床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401、能使血液不逸出于脉外的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40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403、易于感冒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404、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是: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405、主管脏腑功能活动是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感化406、精血转化依靠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备感化D:固摄感化E:气化感化407、精气血津液之间彼此转化依赖气的: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408、肾所藏之气是指:A:宗气B:水谷之气C:营气D:精气E:元气409、三焦所通行的气是:A:宗气B:水谷之气C:营气D:精气E:元气410、脉内的气是指: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11、脉外之气是指: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12、胸中之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413、宗气是:A:藏于肾中之气B:积于胸中之气C:吸入肺中之气D:行于脉外之气E:行于脉中之气414、卫气是:A:藏于肾中之气B:积于胸中之气C:吸入肺中之气D:行于脉外之气E:行于脉中之气414、脉内之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415、脾肺配合化生的气是:A:宗气B:水谷之气C:卫气D:精气E:营气416、肺所宣发的气是:A:宗气B:水谷之气C:卫气D:精气E:营气417、生化血液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18、推进心脏搏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19、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关系到:A:元气的生成B:宗气的生成C:营气的天生D:卫气的天生E:以上均非420、贯心脉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21、推动生长发育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22、与言语、声音、呼吸强弱有关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423、医治贫血时配伍补气药的实际根蒂根基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424、“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425、与发展发育有关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426、“夺血者无汗”的实际根蒂根基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427、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428、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A:足少阴肾经B:足厥阴肝经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太阴脾经429、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A:足少阴肾经B:足厥B阴肝经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太阴脾经430、具有调治汗XXX感化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431、分布于下肢内侧前缘的是:A:足少阴肾经B:足厥阴肝经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太阴脾经432、分布于下肢内侧中线的是:A:足少阴肾经B:足厥阴肝经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太阴脾经433、具有行气血感化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434、足三阳经的走向是:A:从脏走手B:从手走头C:重新走足D:重新走手E:从足走腹435、手三阳经的走向是:A:从脏走手B:从手走头C:从头走足D:重新走手E:从足走腹436、具有司呼吸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437、有“悍气”之称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均非438:元气运转的门路是:A:心脉B:胸腔C:满身D:脉外E:三焦439、宗气的分布是:A:行于脉外B:散于胸腹C:熏于育膜D:灌注心肺E:布于肌表440、营气的分布是:A:贯注心肺B:行于脉外C:行于脉中D:下注气街E:布于分肉441、卫气的漫衍是:A:行于脉中B:行于脉外C:下走气街D:走于息道E:布散胸中442、机体精神举动的物资根蒂根基是:A:精B:气C:血D:津E:液443、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是A:精B:气C:血D:津E:液444、循行于下肢外侧后缘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阳明胃经C:足太阳膀胱经D:手太阴肺经E:足少阳胆经445、对水液代谢起主宰感化的是:A:心主血脉的作用B:肺主宣发的感化C:脾主运化的作用D:肝主疏泄的作用E:肾阳气化的感化446、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以上均非447、气虚引起血虚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以上均非448、冲脉的功用是:A:阴阳跷脉的生理功能为:B:增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内外的两经在四肢的接洽C:增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内外的两经在体内的接洽D:调治十二经脉的气血E:分主一身摆布之阴阳449、跷脉的功能是:A:阴阳跷脉的生理功能为:B: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四肢的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D: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E: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450、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法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以上均非451、“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化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非45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化津C:气能摄血D: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453、气随汗脱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津B:气能化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非454、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A:体表B:分肉之间C:四肢D:躯干E:头面455、太阳经病可见:A:后头痛B:巅顶痛C:面额痛D:头项痛E:偏头痛456、厥阴经病可见:A:后头痛B:巅顶痛C:面额痛D:头项痛E:偏头痛457、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足走头B:从头走足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458、“十二经脉之海”是指: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阴阳维脉459、约束纵行诸经的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阴阳维脉460、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足走头B:从头走足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461、“阳脉之海”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阴阳维脉462、“阴脉之海”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阴阳维脉463、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足走头B:从头走足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464、最易导致“行痹”的邪气是:A:XXXB:XXXC:湿邪D:燥邪E:XXX465、最易导致“着痹”的邪气是:A:XXXB:XXXC:湿邪D:燥邪E:XXX466、手足三阳经交于:A:手B:足C:头D:腹E:胸467、手足三阴经交于:A:手B:足C:头D:腹E:胸468、手太阳小肠经分布于: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外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469、手厥阴经分布在: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中线D:上肢外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470、火热之邪致病可见:A:汗出恶风B:四肢困倦,胸闷呕恶C:皮肤干涩D:狂躁妄动E:头身痛苦悲伤,肢体举动晦气471、湿邪致病可见:A:汗出恶风B:四肢疲倦,胸闷呕恶C:皮肤干涩D:狂躁妄动E:头身痛苦悲伤,肢体举动晦气472、手太阴经分布在: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外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473、其性呆滞者为:A:XXXB:XXXC:XXXD:湿邪E:XXX474、其性粘滞者为:A:XXXB:XXXC:XXXD:湿邪E:XXX475、循行于上肢内侧中线的是A:手少阴心经B:手厥阴心包经C:手太阳小肠经D:手少阳三焦经E:手太阴肺经476、致病后常先困脾的邪气是:A:XXXB:XXXC:XXXD:湿邪E:燥邪477、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XXXB:XXXC:XXXD:湿邪E:燥邪478、寒邪的致病特点是:A:易于动血B:易伤阳气C: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D:易于伤肺E:为病缠绵维愈479、XXX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A:凝滞B:开泄C:耗气伤律D:重浊粘滞E:干涩480、循行于上肢外侧中线的是:A:手少阴心经B:手厥阴心包经C:手太阳小肠经D:手少阳三焦经E:手太阴肺经481、其性收引的邪气是:A:XXXB:XXXC:湿邪D:热邪E:XXX482、其性升散的邪气是:A:XXXB:XXXC:湿邪D:热邪E:XXX483、易袭阴位的邪气是:A:XXXB:XXXC:XXXD:湿邪E:燥邪484、易袭阳位的邪气是:A:XXXB:XXXC:XXXD:湿邪E:燥邪485、情志为病,过喜则:A:气上B:气下C:气缓D:气结E:气消486、情志为病,过悲则:A:气上B:气下C:气缓D:气结E:气消487、过度悲伤可引起:A: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B:精神萎靡不振,气短乏力C:二便失禁,昏厥、遗精D:纳呆、腹胀E:心悸、惊恐不安488、暴喜可引发:A: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B:精神萎靡不振,气短乏力C:二便失禁,昏厥、遗精D:纳呆、腹胀E:心悸、惊恐不安489、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的是:A:手少阴心经B:手厥阴心包经C:手太阳小肠经D:手少阳三焦经E:手太阴肺经490、循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厥阴肝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491、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可导致:A:肝盛乘脾B:肾盛乘心C:脾盛乘肾D:心盛乘肝E:肺盛乘肝492、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辛可导致:A:肝盛乘脾B:肾盛乘心C:脾盛乘肾D:心盛乘肝E:肺盛乘肝493、可损伤心脾的因素是:A:劳力过分B:劳神过度C:房劳过度D:过饥E:过饱494、可损伤脾胃的因素是:A:劳力过分B:劳神过度C:房劳过分D:过饥E:过饱495、循行于下肢外侧前缘的是: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厥阴肝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496、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A:正气B:气候因素C:正气缺乏D:地域因素E:邪气A:正气B:气候因素C:正气不足D:地区身分E:邪气497、躯干部手三阳经的分布在:A:胸部B:腹部C:背部D:肩胛部E:侧面498、漫衍在背面部的经脉是:A:太阳经B:阳明经C:少阳经D:厥阴经E:以上均非499、漫衍在胸腹部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手少阴心经C:手太阴肺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500、正气缺乏,邪气亢盛的病证是:A:实证B:虚证C:虚实夹杂证D:真虚假实证E:真到段虚证501、邪气亢盛,正气不衰的证候是:A:实证B:虚证C:虚实夹杂证D:真虚假实证E:真到段虚证502、手太阴肺经在何处交于XXX:A:在足大趾交于足厥阴肝经B:在足大趾端交于足太阴脾经C:在食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D:在无名指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E:在小指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503、依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序次,肾经上交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少阳胆经C:足阳明胃经D:手太阳小肠经E:足太阳膀胱经504、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大肠经下交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少阳胆经C:足阳明胃经D:手太阳小肠经E:足太阳膀胱经505、与手厥阴相内外的经脉是:A:足厥阴B:足少阳C:足阳明D:手太阳E:手少阳506、与足太阴相表里的经脉是:A:足厥阴B:足少阳C:足阳明D:手太阳E:手少阳507、均起于胞中的奇经是A:任脉、督脉、带脉B:阴维脉、阳跷脉C:阳维脉、阳跷脉D:冲脉、任脉、督脉E:任脉、冲脉、带脉508、正气缺乏,邪气已尽,所构成的是:A:实证B:虚证C:虚实挟杂证D:真虚伪实证E:实在假虚证509、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是:A:实证B:虚证C:虚实挟杂证D:真虚伪实证E:真实假虚证510、阴盛格阳证属于:A:真寒假热证B:真热假寒证C:虚寒证D:虚热证E:阴阳两虚证511、阳盛格阴证属于:A:真寒假热证B:真热假寒证C:虚寒证D:虚热证E:阴阳两虚证512、阴胜则寒可引发:A:实寒证B:虚寒证C:虚热证D:实热证E:寒热错杂证513、外感寒邪的病机是:A:阳偏胜B:阴偏胜C:阳偏衰D:阴偏衰E:阴阳两虚514、任脉又称:A:阳脉之海B:阴脉之海C:气海D:血海E:髓海515、督脉又称:A:阳脉之海B:阴脉之海C:气海D:血海E:髓海516、主胞胎的是:A:冲脉B:带脉C:督脉D:阴维脉E:任脉517、邪热内盛,壅闭于内可呈现:A:阴胜则寒B:阴损及阳C:阳虚则寒D:阴盛格阳E:阳盛格阴518、阴寒内盛可呈现:A:阴胜则寒B:阴损及阳C:阳虚则寒D:阴盛格阳E:阳盛格阴519、“阴胜则阳病”的含义是:A:阴液不足,阳气相对亢盛B:阳热亢盛,阴掖受损C:亡阴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D:阳气缺乏,阴寒内盛E:阴邪为病,阳气受损520、“XXX则阴病”的含义是:A:阴液不足,阳气相对亢盛B:阳热亢盛,阴掖受损C:亡阴则阳无所依附而散越D:阳气缺乏,阴寒内盛E:阴邪为病,阳气受损521、称为“血海”的经脉是:A:冲脉B:带脉C:督脉D:阴维脉E:任脉522、有“一源三歧”之称的经脉是:A:冲脉、任脉、带脉B:任脉、督脉、带脉C:冲脉、任脉、督脉D:督脉、冲脉、带脉E:冲脉、任脉、跷脉523、司下肢运动的经脉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阴阳维脉E:阴阳跷脉524、气脱病变,常见:A:闷胀疼痛B:面红目赤C:少腹胀满重坠D:忽然昏迷,昏迷不醒E:汗出不止525、气逆病变,常见:A:闷胀疼痛B:面红目赤C:少腹胀满重坠D:忽然昏迷,昏迷不醒E:汗出不止526、气升举有力的病变是:A:气逆B:气滞C:气陷D:气虚E:气脱527、脏腑功用低下或阑珊,多构成哪类证候:A:气逆B:气滞C:气陷D:气虚E:气脱528、气闭可见:A:闷胀疼痛B:面红目赤C:少腹胀满重坠D:突然昏厥,不省人事E:汗出不止529、气滞可见:A:闷胀疼痛B:面红目赤C:少腹胀满重坠D:忽然昏迷,昏迷不醒E:汗出不止530、易袭阳位,具有轻扬向上特性的邪气是:A:XXX B:XXXC:XXXD:燥邪E:XXX531、气脱属:A:气的起落变态B:气的出入异常C:气的运转窒碍D:元气耗损E:以上均非532、气闭属:A:气的升降失常B:气的出入异常C:气的运行障碍D:元气耗费E:以上均非533、气闭或气脱的病机,主要是指:A:元气耗损,脏腑功能衰退,抗病力下降B:气机不畅,流通受阻,脏腑功能障碍C: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D:气虚无力升举,脏腑位置下垂E:气的收支反常,或闭阻,或外散534、气陷病机,主要是指:A:元气耗费,脏腑功用阑珊,抗病力降落B:气机不顺畅,畅通流畅受阻,脏腑功用窒碍C: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D:气虚有力升举,脏腑位置下垂E:气的收支反常,或闭阻,或外散535、血热是指:A:血液不足或濡养功能减退B:血液循行迟缓或不畅或瘀阻停滞C: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迫血妄行D:气血失和不荣经脉E:血随气逆,咯血或呕血536、血瘀是指:A:血液缺乏或濡养功用消退B:血液循行缓慢或不顺畅或瘀阻窒碍C:血分有热,血行加速或迫血妄行D:气血失和不荣经脉E:血随气逆,咯血或呕血537、贫血是指:A:血液缺乏或濡养功用消退B:血液循行迟缓或不畅或瘀阻停滞C:血分有热,血行加快或迫血妄行D:气血失和不荣经脉E:血随气逆,咯血或呕血538、气不摄血可见:A:疼痛固定不移B:疲惫有力,头晕目炫,心悸C:闷胀痛苦悲伤D:胸胁胀满疼痛E:面色无华,疲惫有力,便血,皮下出血539、肝阳化风可见:A:眩晕欲仆B:目睛上吊C:手足爬动D:手足拘挛不伸E:皮肤瘙痒540、阴虚风动可见A:眩晕欲仆B:目睛上吊C:手足蠕动D:手足拘挛不伸E:皮肤瘙痒541、血虚生风可见:A:眩晕欲仆B:目睛上吊C:手足蠕动D:手足拘挛不伸E:皮肤瘙痒542、热极生风可见:A:眩晕欲仆B:目睛吊颈C:手足蠕动D:手足拘挛不伸E:皮肤瘙痒543、阳气不足引起的是:A:内寒B:内风C:内湿D:内燥E:内火544、津液不足引起的是:A:内寒B:内风C:内湿D:内燥E:内火545、下列哪种病邪致病最易出现发热恶风、汗出的症状:A:XXXB:XXXC:XXXD:燥邪E:湿邪546、内风与哪脏功用变态干系亲昵:A:肝B:心C:脾D:肺E:肾547、内湿与哪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A:肝B:心C:脾D:肺E:肾548、XXX伤人,以致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主要由其哪种性质决定的:A:风性善行B:风性数变C:风为XXXD:风性开泄E:风性轻扬549、戴眼反折可见于:A:阳明经气血衰竭B:太阳经气血衰竭C:少阳经气血衰竭D:太阴经气血衰竭E:少阴经气血衰竭550、面黑齿长而垢可见于:A:阳明经气血衰竭B:太阳经气血衰竭C:少阳经气血衰竭D:太阴经气血衰竭E:少阴经气血衰竭551、六淫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特点的邪气是:A:XXXB:热邪C:XXXD:燥邪E:XXX552、肢体屈伸不利的症状与寒邪的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A:寒为阴邪,伤人阳气,肢体失于温养B:寒性凝滞,气血流行不畅C:寒伤肌表,XXX被遏,肢体失于温养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E:以上均非553、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不能温煦故疼痛B:寒性收引,气机收敛,故疼痛C:寒主收引,经脉拘急而疼痛D:寒客肌表,XXX被郁不得宣泄而疼痛E:寒性凝滞,气血阻滞而疼痛554、寒邪伤人,呈现脘腹冷痛、吐逆等病症的首要缘故原由是:A:寒性呆滞,气血风行晦气B:寒为阴邪,易伤阳气C:寒性收引,气血凝滞不通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E:以上均非555、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A:XXXB:热邪C:XXXD:XXXE:湿邪556、六淫邪气中,最易伤律的是:A:寒B:燥C:湿D:风E:以上均非557、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的特性B:为XXX,其性轻扬,可致腠理开泄C:为XXX,性炎上D:为阳邪,多挟湿致病E:为阳邪,性炎热558、常引起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等症状的邪气是:A:XXXB:XXXC:湿邪D:XXXE:XXX559、暑邪伤人呈现气短乏力病症的首要缘故原由是:A:暑为阳邪,其性酷热B:XXX伤人,毁伤脾胃C:暑多挟湿,阻遏气机D:暑性升散,伤律耗气E:以上均非560、暑邪伤人,常见胸闷,四肢困倦等症状的主要原因是:A:暑邪挟湿,气滞湿阻B:暑性升散,汗多伤津,肢体失养C:暑性升散,伤津耗气D:暑性炎热,伤人后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E:以上均非561、暑、火、燥三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纳少B:发热C:伤津D:动血E:生风562、疠气的致病特征是:A:病情重,预后差B:高热持续不退C:XXX耗气D:扰动心神E:沾染性强563、哪类情志反常易使肝的疏泄功用平衡:A:过喜B:过思C:过怒D:过恐E:以上均非564、哪种情志异常,可导致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A:过度愤怒B:喜乐过度C:过分悲忧D:突然受惊E:思虑过度565、七情内伤致病多毁伤的脏是:A:心、肝、脾B:心、肺、脾C:心、肝、肾D:心、肺、肝E:肺、脾、肾566、过怒影响下列哪种功能:。

中医临床护理学

中医临床护理学

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临床护理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旨在培养中医临床护理人才,掌握中医临床护理理论和技能,为患者提供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护理服务。

它是中医学和护理学的结合,强调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中医药治疗对患者的综合保健作用。

中医临床护理学主要研究中医学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和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是动态变化的,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在临床护理中,中医临床护理人员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提供包括脉诊、舌诊、望诊、问诊等在内的个体化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治疗、针灸、推拿和调整饮食等综合护理方案。

中医临床护理学的核心是个体化护理。

中医强调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护理人员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询问症状、观察体征和分析辅助检查结果等方式,根据中医理论和技术,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同时,在护理过程中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

中医临床护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其次,要学习并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和技术,如脉诊、舌诊、望诊和问诊等。

此外,还需要学习中医药治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中药的配伍与应用、针灸的穴位选择与操作等。

最后,还需要研究中医护理在特殊病症和人群中的应用,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等。

中医临床护理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和技术在临床护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临床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中医药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症状,调整患者的体质,促进患者的康复。

同时,中医临床护理还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提高患者的自我免疫能力和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中医临床护理学作为中医学和护理学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和实践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临床护理学,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应用中医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二、咳嗽:是因脏腑功能失调,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哮病的主要病因是宿痰内伏于肺,而宿痰形成的原因有外邪侵袭、饮食失宜、正虚久病。

基本病机是痰阻气道,痰气搏结,肺失宣肃。

《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指出其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为“喉中水鸡声”;《证治汇补·哮病》:“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哮病为本虚标实之病。

哮病的病证分型:
1、冷哮:⑴症状表现: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⑵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⑶代表方剂:射干麻黄汤;
2、热哮:⑴症状表现: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黏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⑵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⑶代表方剂:定喘汤。

哮病发作诱因及先兆:发作前常有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诱因,出现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哮病的护治原则:发时治标,通过宣肺豁痰;平时治本,通过补益脾肺、肺肾双补。

四、喘证
1.实喘2.虚喘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
五、胸痹
病名首见《金匮》,“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六、中风
病机: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犯于脑
《素闻》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撅
《金匮》分中络中经、中脏中腑;李中梓分闭证、脱证
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提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急性期】
1.中经络
2.中脏腑
【恢复期】
①气虚血滞: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七、胃痛《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
《医学正传》指出前人所谓心痛多为胃脘痛;
《医学真传》提出“通则不痛”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九、便秘
九、鼓胀肺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
病名首见《内经》《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水毒有关
十、水肿
病机:肺失通条、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
《素闻》治疗:去苑陈坐…开鬼门,洁净府
朱丹溪分阳水、阴水;《景岳全书》鉴别水肿及气肿
【阴水】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十一、消渴由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致
三十九、痹证
《内经》首载病名,“风寒湿三期杂至”(行、痛、着痹)
治则:祛写活络,缓急止痛
【风湿热痹】
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犀角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