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同步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同步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同步习题(含答案)

八上第13课《五四运动》同步习题(含答案)

1.以下对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同之处的讨论,正确的是()

A、都经过长期的起义准备

B、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C、都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性质

D、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了: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五四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3.五四运动能取得初步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4、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5.最能体现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还我青岛

6.张艳同学是在今年的“青年节”那天光荣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你知道“青年节”是为了纪念哪一历史事件吗?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共成立

D.南昌起义

7.五四运动的性质是()

A、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B、反帝爱国运动

C、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8.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社会主义革命时代

9. 为迎接五四爱国运动胜利100周年的到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微山县某中学准备筹建一个宣传长廊,下列标语不应出现在长廊中的是()

A.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还我青岛”

10. 99年前,一群青年学生发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怒吼,掀起了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参考答案:

https://www.360docs.net/doc/427346946.html,BBA

6-10.BCCCA

【精选】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word教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17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因此,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所留下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说学情 长征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了《金色的鱼钩》、《草地的晚餐》等作品。而且经过初中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能简要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对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作一个完整的学习。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优越,娇生惯养,红军长征的苦难能给他们以震撼的感觉,相信也能同时帮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的伟大历史意义; 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 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原因、经过、意义等知识点的演示,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2.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意志力的卓越、志向的远大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从而达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说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展示。2.搜集材料和展讲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九上 部编历史 第13课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 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 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2、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3、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 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 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 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 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 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 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 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 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 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 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通过欧洲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了解庄园制度的变化 2、能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和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二、【重难点】 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难点: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60-63,用笔划出关键词) 1、找找11世纪后欧洲的农村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2、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何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 3、概括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的形成(时间、过程、作用) 四、【合作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五、【当堂训练】 1.11世纪以后,欧洲的农村通过哪一运动扩大了土地面积,同时取得了自治权( ) A.圈地运动 B.垦殖运动 C.采邑改革 D.自由运动 2.14世纪以后,领主直领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的主要原因是( ) A.领主经营不善 B.农奴纷纷出逃 C.城市的重新复兴 D.生产力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渗透 3.14世纪中叶以后,通过建立租地农场,成为租地农场主的是( ) A.国王 B.封建领主 C.富裕农民 D.骑士 4.能够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场所是( ) A.封建庄园 B.乡村市场 C.手工作坊 D.手工工场 5.中世纪后期欧洲的某些城市,其市民借着取得特许状而得以选举市长、成立市议会和建立城市法庭。根据上述情形,可知这些城市的市民取得的权利有( ) A.宣战、结盟及媾和权 B.行政、立法及司法权 C.募兵、征税及教育权 D.咨议、审查及复议权 6.15、1世纪之交,欧洲农村的自然经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其表现之一是( ) A.货币地租消失 B.出现了最初的无产者 C.新的领主开始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业 D.富裕的作坊主扩大生产规模 7.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 ) A.生产规模上 B.生产组织形式上 C.技术分工上 D.雇工素质上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

部编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 孙树君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战略转移 o背景: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没有能突围,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o第五次饭“围剿”失败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 的错误。 o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o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o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出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渡过乌江攻克重镇遵义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打乱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 跳出了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突破天险腊子口 进入甘肃 到达吴起镇 与陕北红军会师 o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o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 o时间:1935年1月。 o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o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1页/共1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测试题含答案-13.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A.基督教的传播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D.工厂制度的确立 2.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垦殖运动。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贵族、教会、农民等各个阶层、集团都积极加入了这场运动。可见,贵族、教会、农民等进行垦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号召 B.领导人物的号召 C. 物质利益的驱动D.科技的发展 3.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 A.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B.工人多分工合作 C.与手工作坊相比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D.反映了封建等级关系 4.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 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材料论述了中世纪欧洲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 A.背景 B.过程 C.内容 D.意义 5.“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 状和城市法的保护;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 材料说明城市居民() A.地位得到了提高 B.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C.饮食质量得到改善 D.经济得到了发展 6.14世纪以后,西欧一些商人将在乡村市场收购单个农民出售的产品运到港口或更远的地方。法国 南部朗格多克的粮食被运到意大利的一些城市;欧洲的呢绒、皮毛等也远销东方。这反映了西欧() A.远程贸易的发展 B.城市的发展 C.手工工场的发展 D.科技的发展 7. 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各地纷纷开展□□□□,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 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应是() A.大化改新 B.远程贸易 C.手工工场 D.垦殖运动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 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 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 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5.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因此。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7.教师强调: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图片展示: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阅读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 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2、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2、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歌曲或诗朗诵: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进入新课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阿拉伯帝国导学案(含答案)

第13课阿拉伯帝国 【学习目标】 1.能简单说出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实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认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中的作用。 2.了解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的基本史实。 3.了解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预习案】 【自学导航】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穆罕默德阐述了__独尊安拉__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 2.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__穆斯林公社__。 3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__麦加__。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承认__穆罕默德__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二、阿拉伯帝国 4.至__8世纪中期__,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__疆域最大__的帝国。 三、阿拉伯文化 5.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__智慧宫__”,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 6.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__阿拉伯数字__”,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7.阿拉伯人著的《__医学集成__》和《__医典__》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8.脍炙人口的《__天方夜谭__》,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探究案】 (没有完美的个人,但齐心协力,勇于展示,我们就是完美的团队) 第- 1 -页/共3页

【探究一】 1、简述穆罕默德的主要传教活动。谈谈你对伊斯兰教创立的感悟。 活动: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最初在麦加城传教,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630年,占领了麦加城。 感悟: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反映了阿拉伯人渴望实现统一。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阅读教材,探讨下列问题: 1.分析阿拉伯学者创造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的原因。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 做出了哪些贡献? 原因: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设立“智慧宫”、以 黄金支付稿酬等。阿拉伯学者吸收、消化了外来文化。 贡献:①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 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②阿拉伯人著的《医学集成》和《医典》 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③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巧妙, 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④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 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 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检测案】 1、以下哪个地方是穆斯林一生中最希望拜谒的地方 A.麦加大清真寺B.“哭墙” C.巴黎圣母院D.圣索菲亚大教堂 2、麦加之所以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是因为() A.那是穆罕默德最初传教的地方 B.那是穆罕默德病逝的地方 C.那是穆罕默德最早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地方 D.那是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 3、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国家的性质是() A.政教分离 B.政教合一 C.世俗政权 D.宗教政权 4、世界文明是在不断冲撞和融合中向前发展的,把包括零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从东方传入西方的是() A.古代印度人 B.古代阿拉伯人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分析: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预示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大起来,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经济上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 2、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 3、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 4、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教学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提示: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分散的一种状态。后来逐渐转向集中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设置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目标导学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农民原先是某庄园的庄头,负责替领主管理庄园生产和其他事务。他们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由于农业发展、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农民向领主缴纳货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他们是土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 提示: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富裕的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材料探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表现;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实质;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作用;通过对罗斯福的评价, 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内容,了解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知道经济危机的原因;根据经济危机的特点,展示适当资料、图片,了解危机的危害及影响,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所处的严峻形势;探讨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目的、措施及其成效,客观地评价罗斯福新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资本家却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通过对罗斯福个人魅力的了解,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1.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上升了55%,而他们的平均工资却只增加了2%。越来越多的财富聚集到少数人的手中,5%的人掌握了美国1/3的财富,绝大多数家庭挣扎在温饱线上或者连温饱水平都达不到。 材料二: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任意款式……的福特汽车”。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 设问1:根据材料一,想一想:美国繁荣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以福特为代表的资本家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019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语文

部编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 孙树君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o背景: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没有能突围,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o第五次饭“围剿”失败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 的错误。 o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o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o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出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渡过乌江攻克重镇遵义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打乱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 跳出了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突破天险腊子口 进入甘肃 到达吴起镇 与陕北红军会师 o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o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o时间:1935年1月。 o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o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 1 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难点: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 1、有一支军队,在一年时间里,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了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是近乎奇迹。——美国著名记者斯诺 2、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 3、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问:谈谈你所认识的长征?(学生自由回答) (二)教师引领,探究新课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师: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师:请学生阅读教材,说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生: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8年级上学期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及分析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行动的对比,使学生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自主学习】 教师安排学生结合下面的问题进行教材预习(学生课前预习即可): (1)结合教材第一段内容概括出红军长征的原因。 (2)结合教材内容完成长征路线简图,并能够结合示意图给其他同学讲解。 长征初期路线:瑞金出发→→→弃湘西改向贵州→ 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路线: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 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的转折点? (4)长征胜利有什么伟大意义? 【课外学史】 教师安排学生观看有关长征的电影或电视剧,体会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写一篇观后感。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素材内容: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用大无畏的精 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精品教案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1.知道欧洲中世纪晚期在农村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逐渐瓦解着西欧的封建制度。 3.理解农村城市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 重点 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 难点 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出现了新型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它们与庄园经济有何区别?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了解这一段历史吧。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史料1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的300年间,西欧各地一直在不断地开垦荒地,从而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为时长久的大垦殖运动……这场垦殖运动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对西欧内地那些尚未耕作的土地,如森林、沼泽、草地等进行垦辟,是为内向性垦殖;二是对西欧周边地区的外向性拓殖,外向性垦殖往往又演化成西欧封建势力的对外扩张。 教师: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学生: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 教师:新开垦的土地如何管理? 学生: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耕种。这些新开发的地区仿效自治城市,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史料214世纪早期,西欧出现饥荒,接着是瘟疫,人口急剧减少,许多农民和庄园主的财产至少部分处于闲置状态。这些变化的经济条件再次要求调整契约安排。留住佃户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租金减少奴化义务……劳动服务不可避免地被货币租金支付所取代,土地被佃户和(或)接受工资的劳工所耕种,这些劳动力自由地寻找他们的工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文艺复兴运动 教案

第13课文艺复兴运动 教学目标1.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知道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三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起点、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及相应作品||。 教 学 难点 认识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及历史意义||,懂得 它是“创新”||,而不是“复古”||。 教[来源学#科 #网]学内 [来源学_科_网 Z_X_X_K]容 [来源:1ZXXK]新 课 导 入 导入1(情境式导入)播放文艺复兴运动视频||,由此导入新课||。 导入2(问题式导入)师:请同学们阅读P87的导言||,找出最能反映其中心思想的句子||。(学生朗读导言)朗读不错||,现在请同学回答中心句子||。 生:“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一批思想文化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猛烈攻击为神学迷信所禁锢的封建精神堡垒”||。[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27346946.html,][来源:1] 师:不错||。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重点||。由此导入新课||。 课 堂 探 究 板块一西欧的文艺复兴 让学生阅读本小节内容回答问题: 1.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案: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师肯定学生的答案是对的||,并且是根本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回忆第8课“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中“西欧城市的兴起”||,在当时著名的城市中意大利最多||。而城市兴起的作用||,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2.说说文艺复兴的时间、兴起国家、实质、核心思想各是什么? 答案:从14世纪到16世纪;意大利;实质并不是复古||,而是新文化思想的创新;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3.学生分组讨论:人文主义提倡什么? 答案: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 4.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说文艺复兴的实质并不是复古||,而是新文化思想的创新? 答案:因为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当时教权大于王权||。人们只能借助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来反封建||,而反封建首先体现为反神学||,反对神学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特点||。 所以我们把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 5.学生分组议一议:文艺复兴运动有何影响? 答案:文艺复兴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 过渡语:解放思想是指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中解放出来||,开始用“我”的眼睛而不是“神”的眼睛看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意大利的杰出文学家但丁做出了杰出贡献||。 板块二但丁与《神曲》 让学生阅读本小节内容回答问题: 展示图片但丁像(见课件)||,说说他是哪个国家的文学家?代表作是什么?他有何历史地位? 答案:意大利;《神曲》;地位:被誉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是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过渡语: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除了但丁还有意大利的达·芬奇||。 教学内课 堂 探 板块三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让学生阅读本小节内容回答问题: 1.说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的名字及达·芬奇的绘画名作的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及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八万多人只剩下三万多人。 4.出示图片: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5.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 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

只有毁灭。 ——刘伯承 6.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因此。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择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是历史的选择。 8.教师强调: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出示图片: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出示图片: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4.多媒体链接:展示行程示意图,让学生填空。 长征初期路线 瑞金 出发 弃湘西改向贵州 遵义会议后的长征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