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参考文献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范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们通过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以某新型材料的研究为例,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的写作格式和内容安排。
引言: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材料的性能、结构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在引言部分,我们对所研究的新型材料进行简要描述,并说明为何选择这个材料进行研究。
同时,我们也需要概括已有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在这一部分,我们需要详细介绍所研究的材料的制备方法、测试和分析方法等。
对于制备方法,可以列举所使用的材料、实验条件和步骤等;对于测试和分析方法,可以介绍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实验步骤以及数据处理方法。
结果与讨论:在结果与讨论部分,我们可以先列出实验结果的数据和图表,并对其进行解读。
然后,我们可以将实验结果与已有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实验结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通过讨论,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或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结论:在结论部分,我们需要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给出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同时,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该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在论文的最后,我们需要列出所引用的文献列表,以便读者查阅和参考。
总结: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的写作格式主要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避免出现诸如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等对阅读体验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
同时,合理的分节和标题设置可以提高文章的整体结构,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阅读。
本文以新型材料研究为例,展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的写作范文。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的写作方法和要求,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参考文献格式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参考文献格式引言概述: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材料科学与工程A)是一本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广泛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的重要性、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应用前景以及对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影响。
正文内容:1.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的重要性1.1 材料科学与工程A的学术地位1.2 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贡献1.3 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1.4 推动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2.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的研究领域2.1 金属材料2.2 高分子材料2.3 陶瓷材料2.4 复合材料2.5 生物材料3.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的研究方法3.1 实验方法3.2 数值模拟方法3.3 表征方法3.4 分析方法3.5 其他研究方法4.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的应用前景4.1 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4.2 材料性能的改进与优化4.3 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的创新4.4 材料在能源、环保、医疗等领域的应用4.5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跨学科研究5.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对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影响5.1 学术界的影响5.1.1 学术交流与合作5.1.2 学术研究的推动5.1.3 学术成果的评估与认可5.2 工业界的影响5.2.1 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5.2.2 生产工艺的改进与优化5.2.3 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总结: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作为一本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基础”大平台教学研究

短暂 。l 世纪 中叶 ,开始采 用金相显 微镜研究 钢铁 ,相平 9
衡 热 力 学 和统 计 热 力 学 则 为 建 立 材 料 的相 平 衡 与 相 变 提供
了理 论基础 。2 世纪2 年代 ,原子结 构和量 子力学提供 了 0 O
研 究材料 微观 结构 的理论 ,x 线衍 射技术 和 电子显微技 射
础 ” 大 平 台 教 学进 行 探 讨 。从 课 程 发 展 的 历 史 、性 质 及 定 位 出发 , 优 选 教 材 ,并 依 据 “ 定 学 科 基 础 ” 的 角 度 , 对 教 奠
材 中的 教 学 内容进 行 了科 学地 扬弃 ,从 而合 理 组 织教 学 ,科 学运 用教 学 手段 ,从 中取得 了一 些较好 的教 改效 果和 经
、
课 程 发 展 历 史 、 性 质 与 定 位
材 料 是 人 类 文 明发 展 的 基 石 。 人 类 发 展 的 文 明史 就 是
料 。为 此 ,各相 关 高校 在材 料科 学 与工 程专 业 主干 课 程 “ 材料科 学基础 ”的教 学上都进行 了教学 改革 。暨南 大学
按 石 器时 代 、陶 器时 代 、青 铜 器时 代 、铁 器时 代来 划分 的 ,可见材料 对人类 文明进程 的重要贡献 。与人类使用 材
测 评 的 重要 参 考 。
5注 意任务 型教学法 与其他 教学法 的结合使 用 ,力 求 . 使教学 效果达到最佳 。 在 教学 中有效地 运用 任务 型教学法 ,通 过活动传授 知 识 ,启发学生 明确 自己想要弄 明 白的 问题 、想要学 到的知 识 、通过思考可 以有效解决 的问题 ,培养 他们人 际交往 、 合作 、决策 和应 变的能力 ,从 而促成他们 的全面发 展。运 用任务型教学 法 ,势必对教 师 自身 的素质 要求越来 越高 , 对教师而言 同样 是巨大的考验 和挑战 。
中国表面工程的参考文献style

中国表面工程的参考文献style
表面工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表面处理与改性技术,以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寿命。
在研究表面工程的过程中,参考文献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国表面工程参考文献style。
1. 期刊文章
期刊文章的参考文献格式为:
作者. 文章标题[J]. 期刊名, 出版年份, 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例如:
陈鹏. SiO2/ZrO2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抗腐蚀性能[J]. 稀有金
属材料与工程, 2018, 47(1): 203-206.
2. 会议论文
会议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为:
作者. 论文标题[C]. 会议名称, 会议地点, 会议时间.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份, 起止页码.
例如:
李宗林. 微弧氧化陶瓷涂层的制备及其应用[C]. 第四届全国表
面技术学术会议, 西安, 2008.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134-139.
3. 专利
专利的参考文献格式为:
专利权人. 专利名称: 专利国别, 专利号[P]. 出版日期.
例如:
王海军, 张国栋, 陈逸群. 一种高硬度钨钢在强腐蚀介质中的防护方法: 中国, ZL201310029815.2[P]. 2013-09-04.
4. 书籍
书籍的参考文献格式为:
作者. 书名[M].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份: 起止页码.
例如:
李群. 表面工程原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1-40.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中国表面工程参考文献style,希望能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帮助。
硅材料的参考文献

硅材料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吴明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这篇文章介绍了高纯度多晶硅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气相法和液相法,并且详细讨论了不同制备方法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此外,该文章还对多晶硅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2. 硅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和应用,张华等,《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2018年这篇综述文章概述了硅基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热蒸发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并且介绍了硅基纳米材料在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和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
3. 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李明等,《电池工程》,2016年该文献详细讨论了硅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包括硅负极材料的性能改善策略、硅基锂离子导体的合成和硅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此外,该文章还探讨了硅材料在未来电池技术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4. 硅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王军等,《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7年这篇综述文章介绍了硅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生物成像、药物传递和组织工程等方面。
文章还讨论了硅纳米材料在生物环境中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毒性等问题,并展望了硅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5. 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赵明等,《太阳能学报》,2019年这篇综述文章综合了近年来硅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包括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等方面。
文章还讨论了提高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策略和未来硅基太阳能电池发展的趋势。
这些参考文献涵盖了硅材料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从制备方法到性能表征,从电子器件到生物医学应用,以及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等方面。
这些文献可以为硅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硅材料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工程论文参考文献参考(3篇)

工程论文参考文献参考(3篇)工程论文参考文献参考(一)[1]王仁祥. 电力新技术概论[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戈东方. 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第1册,电气一次部分[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89.[3]丁毓山、雷振山. 中小型变电所使用设计手册[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4]姚志松、姚磊. 中小型变压器实用手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祝淑萍. 工业企业电力网际变电设备[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43-54.[6]刘百昆. 实用电工技术问卷[J]. 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7]傅知兰主编. 电力系统电气设备选择与实用计算[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8]李金伴、陆一心. 电气材料手册[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清华大学高压教研组. 高压断路器[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8.[10]华东电气. SF6金属封闭组合电器[M]. 北京:华东电气股份有限公,1997.[11]熊信银. 发电厂电气部分[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12]刘学军. 继电保护原理[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13]谷水清主编.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14]马福. 雷击变电所地电位干扰及防护措施研究[M]. 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9.[15]李骏年.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2 26-35.[16]吴华. 浅谈总降压变电所的防雷[J]. 科技风,2009年,第15期.[17]解广润. 电力系统过电压[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18]韩笑. 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继电保护分册[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刘介才. 工厂供电设计指导[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2-36.[20]刘天琪、邱晓燕. 电力系统分析理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1]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 工厂供电[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2]刘介才. 工厂供电[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23]李宗纲. 工厂供电设计[M]. 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4]GB 50059-1992.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S][25]卓乐友. 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第2册,电气二次部分[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26]陈跃. 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电力系统分册[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27]王士政. 电力工程类专题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教程[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28]王超、严敏、王凡、唐培康、胡月丹、徐桥安. 降压变电所电气设计[J].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J],2010年,第1期.[29]范锡普. 发电厂电气部分[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30]Marvin Gerth. Transformers for the Electrician[M]. Cengage Learning,2010.[31]Stanley H.Horowitz、Arun G.Phadke. Power System Relaying[M].WileyBlackwell,2008.[32]Robert L Smith 、Stephen L.Herman Electrical Wiring Industrial[M].Delmar Cengage Learning,2011.工程论文参考文献参考(二)[1]吴在军,胡敏强.基于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研究[J].电网技术,2003,27(10):61-65[2]张沛超,高翔.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结构[J].电网技术,2006,30(24):73-77[3]高翔,张沛超.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J].电网技术,2006,30(23):67-71[4]吴国威.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5]陈轶玮.数字化变电站实用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6]马辉数字化变电站技术丛书)))设计分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7]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8]吴少华220kV变电站数字化改造工程[J].广东电力,2010,23(6):38-42.[9]郭永基.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王钢,丁茂生,李晓华等.数字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24(7):47-52.[11]钟连宏,梁异先.智能变电站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12]徐天奇.基于IEC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信息系统构建及可靠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13]朱子坤.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J].西北水电.2005,3:46-48工程论文参考文献参考(三)[1] 刘甫迎.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 黄耀申,张志文,姜海舰等.模具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实现(软件工程论文)[J].物流科技,2010,(9):15-17.[3] 成先海.数据库基础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 Joel Murach.2.web programming withc#2005[M].Mumbai:MikeMurach&Associates Inc,2006.[5] 曹伟.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粮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构建[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0,17(3):100-103.[6] Abraham Silberschatz.Database System[M].Singapore:Mcgr#from 工程论文参考文献参考(3篇)来自 end#aw.Hill internationalLtd,2006.[7] 杨林,盛业华,王靖,罗涛.基于UML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4):122-126.[8] Roger S-Pressman.Software Engineering[M].New Delhi:Tata McGraw-Hill PublishingCompany Ltd,2006.[9] 张艳.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管理课程的重构[J].辽宁高职学报,2010, 12(2):45-47.[10] Herbert Schildt.The complete reference Java 2[M].New Delhi:Tata McGraw-HillPublishing Company Ltd,2006.[11] 邹建峰.C#企业级开发案例精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2] 顾正兰.高校图书采购决策系统分析与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09,(12):110-116.[13] 李炜.建立高效配送体系实现供应链优化[J].石油商技,2002,20(4):20-22.[14] 胡业江,张全伙.基于的WEB数据库的分页显示[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4,(1):30-31.[15] 李德奇.程序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6] 李剑.路剑.利用物流信息技术再造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J].商场现代化, 2006,2(5):34-38.[17] 宋卫.企业资源计划(ERP)原理与实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8] Rockford Lhotka.C#企业应用开发艺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9] 李小娜,董绍华.物流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140-143.[20] 王光辉,王云涛.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05,28(1):15-17.[21] H.M.Deitel.C++How To Program[M].Delhi:Pearson Education Pte Ltd,2006.[22] 蔡增玉,甘勇,金保华等.基于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6):113-116.[23] David Hunter.Beginning XML[M].Delhi:Wiley Pubilshing Inc,2006.[24] Heinz Weihrich.MANAGEMENT[M].New Delhi:Tata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Ltd,2006.[25] 王珊.数据组织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26] 刘爽,薛林燕,王虹.基于RFID技术的供应链及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3):333-336.[27] 吴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8] 李炜.建立高效配送体系实现供应链优化[J].石油商技,2002,20(4):20-23.[29] 高更君,黄卫.现代物流中心的货物配送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2001,31(6):31-36.[30] 刘普合.电子商务与物流技术创新[J].商场现代化,1999,(12):61-64.[31] 许捍卫,俞小怡.物流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系统应用,1999,(12):78-81.[32] 谢建.制造业MRPⅡ系统物流控制的整合设计[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1999,18(02):115-117.[33] 孙丽芳,欧阳文霞.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4] 李爱平,陈剑峰.分散网络化制造环境下的基于internet的知识供应链[J].同济大学学报,1999,27(06):69-71.[36] 马晓斌,叶华平.物流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资源规划[J].物流科技,2007,(12):33-35.[37] 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8] 耿建勇,鲁士文.微软.NET框架下提取在线Web数据的方法[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4,(4):64-65.[39] 黄沙.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13(2):101-102.[40] 陈冠军.精通 2.0典型模块设计与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41] Abraham Silberschatz.Database system Concepts(FourthEdition)[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3.[42] 王凌峰.将电子商务注入零售业物流信息化[J].电子商务,2009,12(09):66-67.[43] 孟凡强.CRM行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4] 韩家炜.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45] 曾凡奇.基于Internet的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6] 孟薇.数据挖掘技术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2):12-18.[47] 崔巍.数据库系统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8] 隋英琴.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J].科技创业,2008,14(03):123-125.[49] 曹丽娟,杨路明.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的相互作用分析[J].中外物流,2006,15(02):98-99.[50] 张智敏.物流信息技术在案卷流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3):56-59.。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参考文献格式 (2)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参考文献格式引言概述: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期刊,涵盖了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广泛研究。
本文将详细介绍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的参考文献格式,并分析其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正文内容:1. 参考文献格式的重要性1.1 提供研究依据:参考文献格式能够准确记录已有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1.2 避免抄袭:参考文献格式要求作者引用他人研究成果,避免抄袭行为的发生。
1.3 便于查证:良好的参考文献格式使得读者能够方便地查找和了解相关研究。
2.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参考文献格式2.1 期刊文章:作者, 文章标题, 期刊名, 年份, 卷号, 页码。
2.2 会议论文:作者, 论文标题, 会议名, 年份, 页码。
2.3 书籍:作者, 书名, 出版社, 出版年份。
2.4 学位论文:作者, 论文标题, 学位授予单位, 年份。
2.5 网络资源:作者, 文章标题, 网络地址, 发布日期。
3. 参考文献格式的具体要求3.1 作者:按照作者的姓氏和名字的首字母排序,姓氏全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
3.2 文章标题:使用斜体或引号标注,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
3.3 期刊名和会议名:使用斜体标注,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
3.4 出版社:使用斜体标注,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
3.5 网络地址:提供完整的链接地址,并标注检索日期。
总结:参考文献格式在学术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参考文献格式不仅能提供研究依据,避免抄袭行为,还方便读者查证相关研究。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的参考文献格式要求清晰明确,包括期刊文章、会议论文、书籍、学位论文和网络资源等多种类型。
在具体要求上,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和会议名等都有特定的格式要求。
浅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展望

第47卷第9期2019年5月广 州 化 工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Vol.47No.9May.2019浅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展望*刘文娟,宋 飞,王琳艳,彭美勋,张 欣,刘清泉(湖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工与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 湘潭 411201)摘 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随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而诞生的一门工科专业,它的形成历经冶金㊁机械㊁化工㊁物理等多个学科的分化㊁演变㊁整合和重组过程,最终形成了兼具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价值的专业㊂随着材料学科与产业发展的繁荣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不断面临着转变和发展契机㊂本文主要总结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历史㊁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㊂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历史;专业现状;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9677(2019)09-0210-02*基金项目: 化工与材料”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高厅函2016[7])㊂第一作者:刘文娟(1988-),女,讲师,主要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教学与研究㊂An Overview on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IU Wen -juan ,SONG Fei ,WANG Lin -yan ,PENG Mei -xun ,ZHANG Xin ,LIU Qing -quan(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 Xiangtan 411201,China)Abstract :The major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which contains significant value both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Its formation is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evolution,integration and recombination of several disciplines including Metallurgy,Mechanical Engineering,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hysic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oexist for this major in the contemporary changeable environment.The history,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ere discussed.Key word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istory;current status;prospect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专业之一㊂随着经济社会对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和新材料领域科技发展的繁荣,我国大多数理工㊁综合类大学先后开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㊂据报道,已有超过200所高等院校明确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体现了其重要的学科和专业价值[1]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并不是短时间内横空而降的新兴专业,实际上在国内外历史较长的大学中,其前身课追溯至19世纪,历经一系列发展㊁演变和重组,最终形成了现今日趋成熟的专业㊂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帮助该专业的师生理顺课程关系,认识专业所设置课程的渊源,也可供高等院校在制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把握核心课程体系,并在了解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前布局,适应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㊂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形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科学与工程学交叉融合的本科专业㊂它的形成㊁发展和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普及与当今社会需求㊁高新技术发展密切相关㊂由于国内外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差异,该专业发展水平和特点彼此不同,下面将分别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外和国内的形成过程㊂1.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外的形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㊂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美国深感恐慌并试图极力赶超,在总结不足的基础上提出落后的领域主要在于先进材料,随后大力发展材料基础研究,改变先进材料发展水平的滞后的现状㊂这一举措促进了自然科学向材料工程应用领域的渗透,特别是利用固体物理理论解释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㊂基于材料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在60年代形成了材料科学的概念[2]㊂随后,材料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自然科学与材料工程交叉融合程度不断增加,材料科学内涵不断丰富,便最终形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这一兼具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属性的学科㊂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获得认可,欧洲和澳洲等世界发达地区也相继成立相关系部[3]㊂材料领域通常按照材料类别将材料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这些分支方向正是在上述自然科学与材料工程融合过程中,不同学科发展演变的结果,主要涉及的学科包括冶金㊁机械,化工和物理㊂以美国工科院校的代表 麻省理工学院 为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前身是1865年成立之初的地质与采矿学科,后来学科经过发展逐渐衍生出冶金专业,之后从冶金中第47卷第9期刘文娟,等:浅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展望211 分化出金属材料专业,随着化工学科中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并入,最终形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4-5]㊂1.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国内的形成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国外相比,既有不同也有相似之处㊂材料学科在国内的起步一般是1950年以后,国内各重点理工科大学在不同学科门类中都设有材料相关的系部㊂通过调研国内若干知名大学门户网站可以发现,材料学科的起步在50年代前后㊂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科始于1952年成立的金属热处理专业和1955年成立的焊接专业;天津大学材料学科始于1952年成立的硅酸盐工学专业㊁1952年成立的金属热处理设备及车间专业和1958年成立的塑料工学专业㊂这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仿照前苏联,专业划分细致,学生知识面较狭窄,培养的毕业生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可立即赴相应岗位任职㊂改革开放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理念和思路的转变,各大高校纷纷将分散在不同系部的材料学科资源加以抽提和整合建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并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大学科趋势下,打破传统按照材料类别进行培养的模式施行大材料教育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教育水平的逐年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㊂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高等院校中的重要性凸现,国内外很多学校设有专门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命名的学院,体现了教育与科研领域对材料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认同和重视㊂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材料科学与工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门统一的学科,打破了将材料划分为金属-非金属㊁有机-无机孤立领域的传统观念,形成了用统一的方法研究材料各个领域的局面㊂材料的组成与结构㊁制备与加工㊁性能和使用效能构成材料科学基本内涵,并构成了材料研究及本科教学的基本内容㊂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更侧重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大学科的本科教学,不再按照材料类别将专业划分为不同的材料分支,一般设置有材料科学,材料工程等专业,而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则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后,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在培养目标㊁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教学的各个方面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于材料制备㊁加工㊁生产,材料应用,材料研发与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经济和科技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围绕材料组成与结构㊁表征㊁制备和性能等方面展开,并据此开设了‘材料科学基础“㊁‘材料分析测试方法“㊁‘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科学基础“㊁‘材料工艺学“等专业主干课程㊂从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来看,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有从事传统材料产业相关工作,如炼钢㊁汽车㊁水泥㊁玻璃㊁陶瓷㊁化工等行业,也有在新材料产业从事技术㊁管理相关工作,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从事材料学科科研工作㊂专业的培养目标也相应地从过去服务于特定岗位的狭窄培养模式转变为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形势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材料的教学比例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诸如‘新能源材料“㊁‘生物材料“㊁‘计算材料学“等新材料课程,体现了对于材料前沿领域发展趋势的重视㊂3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前景展望新材料作为我国 十三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以需求作为牵引,材料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新概念㊁新理论和新产品不断涌现,科研向生产和教学领域的转化能力增强,这将极大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㊂专业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而专业的目标则是服务于相关产业,因此,未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应注重研究-教学-产业之间的衔接,一方面及时汲取材料学科前沿科技成果,另一方面重视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的人才培养㊂此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较大发展:(1)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开发新材料㊁微观层次设计特定性能材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利用模拟与计算工具对复杂工程和实践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3)培养从事材料技术转化领域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4)随着新材料研究及产业化成功,新材料知识教学比重将逐渐提升㊂4 结 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不同学科的发展㊁分化㊁重组和整合,其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近四十年的历史㊂目前,国内外该专业日渐成长,内涵和所涉及领域不断丰富和拓展,逐渐趋于成熟㊂随着世界各国对新材料科研与应用的重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㊂同时,把握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与动态,适时作出契合发展变化的人才培养政策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者应加以重视的地方㊂参考文献[1] 杜学丽,刘德宝.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J].模具工业,2015,41(9):70-73.[2] 张钧林.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J].甘肃科技,2008,24(15):165-168.[3] 张华,刘亚云.中外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4):52-54.[4] MIT.History[EB /OL].https:// /about /history,2018,11,20.[5] 钟世云.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的课程设置分析 以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为例[J].中国教学大学,2018(6):90-96.(上接第185页)参考文献[1] 秦润华,郝凌云,叶原丰.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10):115-116.[2] 罗俊,刘宝姝,张欣荣,等.理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18,437(10B):50-52.[3] 张峰榛,刘兴勇,汤秀华,等.基于成果导向的‘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8,46(19):139-140,151.[4] 梁敏,陈伟,冯悦兵,等.工科物理化学课程专业特色化教学与评价体系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8,38(10):92-94.[5] 叶旭,李娴,张亚萍,等.物理化学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8,46(17):121-123,14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参考文献
[1]曹立宏, 马颖. 多孔泡沫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J]. 甘肃科技, 2006, 22(6): 117-119.
[2]Degischer H P, Kriszt B. Handbook of Cellular Metals: Production, Processing, Applications[M]. 2003.
[3]何德坪. 超轻多孔金属[M]. 科学出版社, 2008.
[4]刘培生, 陈祥. 泡沫金属[M].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2.
[5]于英华, 梁冰, 李智超. 多孔泡沫金属研究现状及分析[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24(1): 54-56.
[6]刘培生. 多孔材料比表面积和孔隙形貌的测定方法[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6, 35(A02): 25-29.
[7]汪双凤, 李炅, 张伟保. 开孔泡沫金属用于紧凑型热交换器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08, 5.
[8]刘培生. 多孔材料孔径及孔径分布的测定方法[J]. 钛工业进展, 2006, 23(2): 29-34.
[9]刘培生, 黄林国. 多孔金属材料制备方法[J]. 功能材料, 2002, 33(1): 5-8.
[10]Banhart J. Manufacture, characteris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ellular metals and metal foams[J].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2001, 46(6): 559-632.
[11]Ortona A, D'angelo C, Gianella S, et al. Cellular ceramics produced by rapid prototyping and replication[J]. Materials Letters, 2012, 80: 95-98.
[12]Sosnick B. Process for making foamlike mass of metal. Google Patents, 1948.
[13]Elliott J C. Method of producing metal foam. Google Patents, 1956.
[14]何德坪, 何思渊, 尚金堂. 超轻多孔金属的进展与物理学[J]. 物理学进展, 2008, (4): 346-350.
[15]Nakajima H. Fabrication,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porous metals with directional pores[J].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2007, 52(7): 1091-1173.
[16]Ashby M F, Lu T. Metal foams: a survey[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Chemistry, 2003, 46(6): 521-532.
[17]于英华, 梁冰. 多孔泡沫金属研究现状及分析[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24(1): 54-56.
[18]王艳丽. 泡沫铝压缩性能的有限元模拟[D]. 太原科技大学, 2010.
[19]甘秋兰. 泡沫金属的基本力学性质及本构关系[J]. 湘潭大学. 硕士, 2004, 24.
[20]王录才, 陈玉勇, 曹国英, et al. 泡沫铝力学性能及变形行为研究现状与进展[J]. 热加工工艺, 2008, 37(18): 86-89.
[21]甘秋兰. 泡沫金属的基本力学性质及本构关系[D]. 湘潭大学, 2004.
[22]Banhart J, Baumeister J, Weber M. Damping properties of aluminium foams[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1996, 205(1–2): 221-228.
[23]Ramakrishnan N, Arunachalam V. Effective elastic moduli of porous ceramic material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1993, 76(11): 2745-2752.
[24]Chawla N, Deng X.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porous sintered steels[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5, 390(1): 98-112.
[25]Beiss P, Dalgic M. Structure property relationships in porous sintered steels[J].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01, 67(1): 37-42.
[26]刘培生. 泡沫金属双向承载的力学模型[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6, 16(4): 567-574.
[27]Klumpp S, Vohringer O, Macherauch E, et al. Cyclic deformation behaviour of sintered pure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