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 自我认识与成长小组

课程标准 自我认识与成长小组
课程标准 自我认识与成长小组

《成长小组》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成长小组课程编码:学分:1.5 总学时:27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成长小组》是一门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的课程,该课程作为社会工作团体活动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学生在交往中,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态度,以发展其良好的学习、生活适应过程。目前,成长小组这门课程已在大学广泛开设,该课程在解决大学生各类身心问题、确定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本门课程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为后续各类社会工作课程铺垫良好的基础。

2. 基本理念

成长小组的教学目的可概括为:提升自我认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促进自我成长。这种自我认识和成长无法依靠说教来完成,它必然是一个发生在学生自身的过程,必须由学生本人自己来完成,所以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参与式教学法为理论基础,采用团体社会工作的形式为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体验式的学习。此外,本课程也是一个促进教师重新进行或加深自我认识的过程。教与学相互交织着,教师和学生彼此用生命影响着生命。

3. 设计思路

结合成长小组的基本理念,本门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在前期阶段,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信任氛围,引导学生放下心理防御机制,乐意与其他学生沟通;在中期阶段,通过“我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理想中的我”、“不断成长的我”等主题,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在后期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参与课程以来的收获和成长,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自我认识和成长,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自己,并具备一定的自我觉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以促进其心理成长和成熟,为未来从事社会工作事业做好个人心理素质方面的准备。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①比较全面地把握自己的基本性格特点;

②了解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主要方面;

③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的重要态度和价值取向;

④深入了解影响自己性格、行为和态度形成的原因;

⑤清醒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现状与未来的联系。

技能目标

①提高自我觉察能力;

②提高自我分析能力;

③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素质目标

①学会悦纳自我;

②形成自我探索和认识的兴趣;

③体会与他人分享的满足感。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本课程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授课。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除了班级教学以外,可以采用小组教学、课堂讨论、个别化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参与式教学法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2.教材编写建议

本课程采用自编教材的方式,提前为学生准备讲义,讲义的参考书籍来源于以下书籍:

①林孟平,2007,《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书馆。该书系统介绍了小组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书中谈到如何面对不同状态的组员、小组长应该具备的带领技巧的素质和一些活动。

②王慧君,2008,《团体领导者训练实务》,台北:张教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该书详细写出了在带领团体各个阶段中所需要的活动,可增加教师带领小组的灵活性。

③李淑娥,1998,《面对自己》,台北:心理出版社。该书详细介绍了认识自我和面对自我的理

论分析。

④梁传孙等,2008,《社会工作实践——认识自我与沟通技巧》,北京:商务印书馆。

3.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查。考查的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估、期末个人成长报告。

①过程性评估(50%)。结合学生出勤(10%)、上课发言情况(10%)、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0%)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②期末个人成长报告(50%)。该报告的题目、主题自拟,结合对本课程的感想、建议和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等方面进行书面撰写。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本课程可整合丰富的资源,如录像、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资源,运用生动、灵活的资源,提高学生参与性。

5.教学条件配置建议

本课程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应打破传统的教学配置,结合课室、小组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所等,并配置游戏道具,给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开放的教学场所,有利于学生放下心理防御机制,在课程中开放自己和倾听他人,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

6.其它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3年制)。

执笔人:审核人:

认识自我 快乐成长小组(张慧)

“认识自我快乐成长” ——暑期教育社工坊成长小组 一、小组基本情况: 小组名称:“认识自我快乐成长”——暑期教育社工坊成长小组 服务对象:楼村社区初中生 小组人数:11人 活动时间:2009年7月 活动地点:楼村教育社工坊 工作员:张慧 二、小组目标: 通过自我认识小组的开展,使组员更好能够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了解自己社会角色的变化,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三、小组理念/理论架构: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12~18岁),在这一阶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是进入成年期的短期准备阶段。青少年阶段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以前只是对游乐场感兴趣,遇到的问题也很简单,现在,突然要应付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了,这种跨越造成的混乱使青少年感到烦恼甚至痛苦。埃里克森清楚地看到了这几年的重要意义。年轻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谁?”如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做出决定,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但是,很遗憾,有许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相反,

成长小组工作计划书(共6篇)

篇一:成长小组计划书 成长小组计划书 一、小组名称:职来职往二、导师:高梅书 三、口号:职来职往前途宽广四、组员:五、理念(背景) 随着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我国已步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显著增加,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介于这种就业现状我们“职来职往”成长小组意识到了就业的危机感,我们本着社工的专业价值和工作理念,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收集的资料,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与组员进行由浅入深的交流,并向他们灌输一些面试技巧、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让他们从中掌握一些技巧从而在求职过程中更好的展现自我。 六、理论框架 我们小组的对象是大一的学生,我们认为他们尚未意识到外面社会上的就业形势,没有正确的自我定位,对自己以后的发展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择业观、求职技巧等方面进行互相交流和指导。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按照社工的原则和方法。 在小组的沟通技巧训练中,采用行为治疗法。通过细致的观察他们对于环境和外界刺激的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并予以适当的帮助。行为治疗法认为,如果一种行为出现后能导致一种满足的后果,那种行为在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性便会很高。因此,工作员会较多用正增强,给予正面影响,倡导积极心理,若组员能在活动中有较为积极的反应,会给予口头上的称赞,来增强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即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强调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提供示范、观察和模仿获得的。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再现阶段和动机确定阶段。我们通过播放《职来职往》的视频以及进行模拟面试让他们从中注意和领会学习理论的四个阶段,为他们在以后的求职做好铺垫。 团体生活发展理论认为团体生活可以使个人相互认知,透过交流取长补短;可以使个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关心帮助,有利于免除恐惧、焦虑心理,建立安全感,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七、目标及目的 目标:在交流中共同学习求职技巧,助人自助,共同发展 目的:1、组员互相熟悉和有效沟通,增加组员的互相了解。 2、为组员树立求职的信心,学习求职的礼仪 3、组员真正掌握基本求职技巧并观察他人的求职从中学到技巧 4、让组员在模拟面试中有效运用前几次活动中学习的技巧并从中发现优点和不足。 5、为组员理性确定以后的目标,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向其努力,实现自我。 八、服务对象 1. 对象: 2. 特点:共同学习求职求职技巧,在求职中更好的展现自我。九、小组的特征 1. 性质:成长小组 2. 规模: 3. 聚会频率:每周一次 4. 聚会时间:待定 5. 聚会地点:待定十、招募方法 1、通过联系人,宣传成长小组; 2、自制手绘邀请函; 3、亲自走访新生宿舍,宣传成长小组,为新生解答疑难,招募小组成员。 十一、每节活动计划 第一节活动内容 nice to meet you

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

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 刘会海 (一)自我认知 本人性格稳重,个性独立,待人热情、真诚,有包容心;喜欢思考,与人交流能取长补短。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注意细节,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足之处:缺乏耐心,主观意识强烈,不太喜欢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对文艺活动不热心。 (二)工作认知 一是态度端正,学习认真刻苦。我深知知识的“折旧”让学历只能代表过去,要想成为服务型政府中的一名合格公务员就得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满足目前日新月异的变化。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做到认真仔细,积极消化吸收。定期回顾、加深印象,寻找新的体会和感悟。 二是能坚持“上为领导分忧,下为干部职工服务”的原则。社区工作千头成绪,纷繁复杂,日常事务、综合调研、文秘、档案、信息、宣传、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很多具体的事情都会涉及到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在具体工作中,我主要是履行好了“协调、参谋、服务”三大职能,即协调到位,参谋到位,服务到位。 三是能承上启下,做好协调工作。1、坚持提前介入,做好事前准备工作。为保证上级重要事项的实施和落实,我坚持提前介入,以便未雨绸缪,真正做到“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总结”,2、坚持原则、缓解矛盾。即在办理具体工作时,分清哪些按政策能办,哪些原则不能办;哪些必须急办,哪些可以缓办并注意协调处理;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耐心

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以便于理顺情绪、缓和矛盾、维护稳定。 四是能看到了自己在工作当中的优缺点,同时也能掌握大部分同事的优缺点,不妄自尊大,能正视差距,分配合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最终形成合力完成好各项工作。 (三)今后的发展 一、要善于感悟。要学会关注,对事物既要有“感”,又要有“悟”。“感”就是要在接受指令、布置工作、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学习知识中有感想、有思考。要求能树立成就事业的理想抱负,遇事会有感而发;“悟”就是要在“感”的过程中,个人不断吸纳知识和经验,在知识积累和沉淀到一定程度时形成触类旁通的灵感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要善于自我认知。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既要能够认知自己的长处,更要清楚自己的短处。要学会在学习中自知、在人际交往中自知、在实践中自知、在群众中自知。即要在不断吸纳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对照检查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从而找到发挥强项、克服弱项的方法;要能够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接受度中发现自己的优劣,从而扬长避短;要能够在工作中寻找出自己抓科学发展能力的深浅,从而把握住自己由浅入深的才干增强方向。 三、要善于心理调适。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我心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谨小慎微、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委屈失落。心理自我调适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根本上还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然而就各种不同的心理表现,也应注意把握不同的调适方法。对于焦虑不安的人,应学会自我释放,多参加有益身

成长小组心得体会

篇一:小组学习心得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心得感想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 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

认识自我快乐成长

认识自我快乐成长 丰润区左家坞镇中学高建明 一、活动背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设计本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二、活动目的: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特制定教学活动目标如下: 1、让学生从性格、气质、愿望等各方面认识、评价自己。 2、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客观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评价、冷静面对过高的评价 3、明确自我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自我完善 4、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活动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为此确定教学活动重点难点如下: 1、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论我将在课堂设计中运用教学方法有: 1、教师教的方法: 参与式、讨论式、互动式、体验式、谈话、对话、辩论、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游戏活动等 2、学生学的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体验法;总结归纳法 (意图: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五、活动准备: 1、给每位同学准备3张小白纸,其中一张写上每位同学的名字 2 、制作幻灯片 3 、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加分制,先在黑板上写上每个小组的预积分100分,以后每猜对一次加100分。 六、教学环节步骤: 1、小品导入,渗透主题 2、体验感悟,感受主题。 3、深思分享,体验主题。

自我成长-团体心理辅导详细方案

自我成长-团辅方案 第一单元: 我是谁——探索自我 一、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让成员们互相认识,建立小组,形成的团体氛围,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接纳,并让成员们通过学习什么是自我意识,对自我有个初步的了解。 1、通过热身活动(刮大风、Hedin方程式)打破尴尬沉默的气氛,使气氛融洽活跃,使同学们更快地融入团体。 2、通过主要活动(你我的约定)使同学们尽快相识,保证团体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良好的团体氛围的形成,共建团体交往规范;(别人眼中的我、自画像)使大家在通过不同事物表现自己的时候,对自己的有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对自我深入理解做好铺垫作用。 3.通过结束活动(一句话感言),让成员小结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二、活动内容(共 105分钟) (一)开场白(10分钟) (1)主持人介绍自己与指导老师以及辅导员。 (2)简单说明此次团体的目标及进行方式,团体辅导的活动形式和组织这次活动的意义。 团体辅导是模拟一个团体的体验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自我认识、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的态度与行为模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活动、纸笔练习等形式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彼此启发,支持鼓励,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大家要学会主动、积极、勇敢的开放自我。在团体中你投入了多少,将决定你得到了多少。团起星火,体验翱翔,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3)团体宣誓 注意:在宣誓前,主持人要简明扼要地说明团辅所要遵守的五点原则并说明其目的。五点原则包括: ①守时。 ②注意力集中在此时,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③坦诚、开放。 ④用开放的心态理解别人。 ⑤保守秘密 (二)热身活动:(共20分钟) 1、刮大风(15分钟) 活动规则: (1)大家先围成一个圈坐下来,间隔尽量大一点。 (2)主持人说出一些关于在场的同学们的某些特征的口令,比如大风吹大风吹到戴眼镜的同学身上,那戴眼镜的同学就要离开原来的位置寻找一个新的位置坐下来。 主持人的口令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小风吹小风吹到戴眼镜的同学身上,这时就是

自我认知与成长感悟

自我认知与成长感悟 ——人生若只如初见。 也许有很多的东西,我在来大学的时候就不懂;所以,造成了现在这样的自己。也许,我没能真正的了解别人,从而无法真正的把自己全部交给别人;所以,在大学里,我在收获友谊的同时也失去了曾经我以为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友情!!我一直以为我的付出一定和我的收获成正比,可是现实却远远不是这样!!所以,自从上了这个自我认知与成长课后,我从老师和同学那里重新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我也能够从梦幻和理想中苏醒,勇敢地面对现实;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从里到外的重新塑造自己。 通过学习的感悟:人生的真相! 在现实中,我们总会遇到痛苦,但痛过了,有时就故意淡忘了,不愿正视它,更不愿提起它。其实,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种“维他命”,认真反思它的人,可以找出苦的根源,痛过一次就够了;而不愿正视它的人,会接二连三犯同样的错误,遭受同样的“痛”和“苦”。比如:印度伟大的寂天伦师曾说:“执我唯增苦。”只要执着“我”,就肯定会增加痛苦。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苦,均应将其归罪于我执,而不要去责怪别人。若能除掉我执,再不顺的日子都会改变。就像现在的我,就因为自己曾经的年少无知,自己的无所顾忌,让我和好朋友变成了陌生人;在一个宿舍却形同陌路,除了偶尔说说话,其余时间就是无视彼此的状态。曾经的我,总以为是她的错,所以,我不愿意选择原谅。可是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又渐渐发现,这也并不全是她的错,如果之前没有犹豫,没有怀疑,没有判断失误,导致自己听信谣言,迷失了心智,让坏人有机可趁,把小事无限扩大化。也许,现在就不会弄得那么僵了;也许我现在后悔了,但我却不遗憾。因为,我感

觉我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无愧于心;虽然,现在的状况,和以前没什么区别;但我的心却不再那么消极和悲观,也许,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缘分成为朋友,那就放开彼此的手,让彼此都过得快乐些;同时,我也很感谢他们,让我在大学学会了这些东西,让我成长了一点,懂事了一点!!如果没有他们,也许出了社会,我会经历更大的伤痛!!正是这次的经历和痛苦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让我更加看清自己,了解自己,懂得了反省自己,想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因为这次的痛苦已经挫败了我的优越感,打消了我的傲气十足;能让我对别人有心声悲悯;让我慢慢看清了事情的真相,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痛苦也并不一无是处,关键看我们懂不懂从中提炼“养分”。对于人生,我们也应该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面对黑暗;一方面要梦想成功,一方面要迎接失败…若有了这些准备,不论社会如何复杂,我们应对起来都会十分自如。因为有苦有甜,因为有痛有乐;才丰富了的人生,才提升了自我,才增添了美好!! 通过老师与同学的教导明白:失去并不可惜。 从小到大,我们了解的:“幸福”,全来自于外在。比如有钱了就幸福,没钱了就痛苦;有人爱就幸福,失恋了就痛苦…但实际上,这一切都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个自我认知与成长的课程所揭示的“幸福”,建立在内心的基础上,这是人人平等具有的,只是很少人懂得该怎样挖掘。一旦你认识了它,才知道何为不变的幸福。就如现今我是一名大学生。我觉得,有时候欲望也是一种动力,如果人人都知道知足少欲,可能就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但往往追求不等于贪欲。作为年轻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追求不能过了头,否则可能变成贪欲,这样一来,就会对他带来害处。在生活中,既要有看破、放下的一面,也要有积极努力的一面。该放下的固然要放下,该挑起的还是要挑起,这样才能够幸福与

认识自我--快乐成长小组(张慧)分析(推荐文档)

认识自我 快乐成长” ——暑期教育社工坊成长小组 、小组基本情况: 活动时间: 2009年7月活动地点: 工作员:张 慧 、小组目标: 通过自我认识小组的开展,使组员更好能够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 接受并欣 赏自己,了解自己社会角色的变化,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三、小组理念 / 理论架构: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 12?18岁), 在这一阶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 会带来问题,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 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 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 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 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 。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 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埃里 克森, 1963 年)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 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是进入成年期的短期准备阶段。 青少年阶段可能 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以前只是对游乐场感兴趣,遇到的问题也很简单, 现 在,突然要应付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了, 这种跨越造成的混乱使青少年感到烦恼甚 至痛苦。埃里克森清楚地看到了这几年的重要意义。 年轻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重 要问题:“我是谁?”如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 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做出决定,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人, 接 受并欣赏自己。 但是,很遗憾,有许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相反, 他们出现了角色混乱。 小组名称: 服务对象: “认识自我 快乐成长” 楼村社区初中生 暑期教育社工坊成长小组 小组人数: 11 人 楼村教育社工坊

自我认知与职业发展

自我认知与职业发展 【摘要】自我认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充分、客观的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进行自我认知是认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选择职业的依据。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自我分析要客观冷静,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规划中的盲目性,有效地促进职业发展。 自我认知是自我定位的前提,很难相信一个没办法客观认知自己的人能很好的定位自己,同样很难相信这样的经理人会很好的认知和定位其所服务的品牌。 关键字:认知能力兴趣职业定位 一、能力认知 很多经理人喜欢把自己说的无所不能,喜欢把过往从事企业的集体创造的辉煌据为己有,如果这种想法放在面试的话容易让人难以判断其长处,以及不谦虚感觉,最终被企业弃用;如果这种心态用来看待自己的话,会造成自恃清高,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能力认知还有就是对自己的帅才还是将才的认知,我们看到,有些经理人本来在某一范畴做的很好,但是当他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的时候就做不好了,原因在于,他没有具备统领全局的能力 二、兴趣的认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职业选择的原动力。一旦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潜能,他知道了他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时,他的成就欲就被点燃,他的主体意识被唤醒,渴望成功的强烈愿望将使他不可阻挡地吸取一切他所需要的知识,把学习作为事业成功的需要,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性格的认知 性格是一个人对事物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的性格分别适合不同的职业。根据性格选择职业,能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职业工作相吻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本职工作。 四、自身与职业 1、自我评价 也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2、确立目标

课程标准 自我认识与成长小组

《成长小组》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成长小组课程编码:学分:1.5 总学时:27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成长小组》是一门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的课程,该课程作为社会工作团体活动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学生在交往中,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态度,以发展其良好的学习、生活适应过程。目前,成长小组这门课程已在大学广泛开设,该课程在解决大学生各类身心问题、确定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本门课程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为后续各类社会工作课程铺垫良好的基础。 2. 基本理念 成长小组的教学目的可概括为:提升自我认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促进自我成长。这种自我认识和成长无法依靠说教来完成,它必然是一个发生在学生自身的过程,必须由学生本人自己来完成,所以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参与式教学法为理论基础,采用团体社会工作的形式为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体验式的学习。此外,本课程也是一个促进教师重新进行或加深自我认识的过程。教与学相互交织着,教师和学生彼此用生命影响着生命。 3. 设计思路 结合成长小组的基本理念,本门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在前期阶段,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信任氛围,引导学生放下心理防御机制,乐意与其他学生沟通;在中期阶段,通过“我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理想中的我”、“不断成长的我”等主题,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在后期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参与课程以来的收获和成长,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自我认识和成长,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自己,并具备一定的自我觉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以促进其心理成长和成熟,为未来从事社会工作事业做好个人心理素质方面的准备。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①比较全面地把握自己的基本性格特点; ②了解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主要方面; ③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的重要态度和价值取向;

人际交往成长小组训练方案

人际交往成长小组训练方案——附录 附: 团体的建立 1:团体的意义(1)、刮大风 学员围坐一圈,把多余的凳子拿掉。谈这样坐的感觉怎样? 听老师口令:戴眼镜的站起来,找新的位置。穿裙子的站起来,找新位置。大学老师站起来,找位置。男士站起来,找位置。 -在新的位置上,什么感受? (2)、无家可归 大家手拉手,听口令:变5人一圈,出局的人谈感受。变9人一圈,谈感受。变4人一圈,谈感受。变8人一圈,谈感受。无家的感觉怎样? 3、推气球 原来的8人不变,每人拿一气球,吹起。听口令:抛一个,不让它落地。加一个,……再加一个。哪个小组可以不落地的,哪个小组落地次数最多的。谈感受。-为什么顶不起来 (4)、我的一天(作业) 每个人写下自己有代表性的一天的流水帐:日程安排。然后,划掉与他人在一起的时间,剩下多少时间是自己单独的。谈感受。 团体的形成过程: 团体练习体验(2):初期相识、合作、信任 1、找信赖的人 ?你新来宁夏,人生地不熟悉。你会找谁问路? ?如果你要在班上借钱,你会向谁借。 ?如果你要借笔记,你会找谁借。 每一项目都谈感受。 2、滚雪球(《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P198) ?2人,拳头剪刀步,选择谁先自我介绍。聊天。 ?转为4人,把小组成员介绍给其它人。 ?转为8人,从某个位置开始,“我是来自……性格……的……”,“旁边的……”。 被8个人记住有什么感受。 ?8人背对围成一圈。另外8人与之对坐,成为外圈。彼此自我介绍,1分钟后向右走。 谈感受。 成长离不开团体,相识练习的方式很多,滚雪球是一种方法,也是最经济,不需成本的方法。 3、盲行(《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P202) 1212数数,数到1的站出来,蒙上眼睛,原地转三圈,2号在外圈顺时针走,停。找一个对象,牵起他的手,做他的向导。 “盲人”谈感受;对拐棍是否满意;什么地方让你满意,什么地方让你不满意。 4?突围与闯关 11人围成一个城堡,1人在中间,要冲出牢笼。要求:不伤害他人的身体接触是允许的。 突围者的感受: 小组成员感受 旁观者的感受 5、同舟共济 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一张报纸),全组8个人要齐心协力站在报纸上。 面积减半,再站;再减半,再站;再减半,再站…… 6、夹乒乓球 3个盒子,每个盒子装着15个乒乓球。在对面的桌子上放着三个空盒子。组员排队,用筷子传递乒乓球,把球夹着传递到对面的空盒子里。全部传完后,又把对面的乒乓球夹着传递回来。第一个全部传完胜出。要求:不能用手托。 谈感受。 团体咨询的过程 沟通:指人们为了互相传递信息,交换意见,联络情感而运用语言,行为等方式进行的互动。沟通过程: S-发送者(sender);R-接受者(receiver);M-信息(message)

认识自我快乐成长小组张慧

认识自我--快乐成长小组(张慧)

————————————————————————————————作者:————————————————————————————————日期: ?

“认识自我快乐成长” ——暑期教育社工坊成长小组一、小组基本情况: 小组名称:“认识自我快乐成长”——暑期教育社工坊成长小组 服务对象:楼村社区初中生 小组人数:11人 活动时间:2009年7月 活动地点:楼村教育社工坊 工作员:张慧 二、小组目标: 通过自我认识小组的开展,使组员更好能够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了解自己社会角色的变化,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三、小组理念/理论架构: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12~18岁),在这一阶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是进入成年期的短期准备阶段。青少年阶段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以前只是对游乐场感兴趣,遇到的问题也很简单,现在,突然要应付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了,这种跨越造成的混乱使青少年感到烦恼甚至痛苦。埃里克森清楚地看到了这几年的重要意义。年轻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谁?”如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做出决定,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但是,很遗憾,有许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相反,他们

自我认知与发展

自我认知与发展 当我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学校就在不断强调一个概念,那就是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起初我并不是很在意,认为这纯粹是学院的形式工作而已,但是,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大学生涯已过完四分之一时,蓦然回首,我才知道,无的放矢,像个无头苍蝇似的生活是大学最可怕的事情,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只知道随着大流去考试去上课去比赛,也许你毕业之后,还是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没有学到,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前方更是一切的未知数…… 一、概述 自从上了大学之后,学院就一直在灌输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的概念,可是直到现在,我仍然很迷惘,自己究竟要干什么?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意义在哪里?大一是大学生的迷惘期,很多新生在这段时间之内长久的迷惘,因为他们看到了大学里梦想和现实的差距,差距越大,迷惘的时间也就会越长,越不容易去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现实,面对现实,还是喜欢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世界中无法解脱。 事实上,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工作,应该贯穿于一个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甚至说是一个人的一生。每个阶段的情况不同,每个阶段的目标也不同,所以每个阶段的规划针对性更是不同。 当我从自己所做的学生工作中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经常有意识的去反思自己,有意识的去规划自己要做的事情。如今,我发现身边的很多人在抱怨天天都很忙,却不知道忙的意义在哪里,自己又从中得到了什么,我就开始反思自己,其实,我也是一样,虽然在社团会有职务,天天很忙,但是想到卸任之后我还能干什么时,我又迷惘了,所以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帮助自己规划接下来的短暂而宝贵的大学时光。 二、自我的认知与该做出的改变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经常去审视自己。自从形成了这样的意识之后我就经常去问自己,我有哪些优势?和别人比,我又缺少哪些一个成功者应具备的素质?我又该怎么去改变这一切? 在不断的反省和思考中,我总结出了以下的几点:优势所在: 1、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有足够的热情去面对生活和学习。 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是我从未情绪低落或者出现随意的现象,相反,任何工作我都是充满着热情。学习方面也是一样,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在大一上学期,我获得了学院颁发

最新谈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些学生几乎每天在课堂上都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问题。这类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学习的愿望,不懂得怎样与老师配合、与同学合作。他们在课堂上不停地讲小话、做小动作,无法安心学习,很让教师和家长费心。其实学生身上出现的这种不良待业是他们缺乏自我认知能力的突出表现。 自我认知能力是指儿童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达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认识,也就是儿童对自身主体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过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阶段,只有认识自身状况,确立完整的自我概念,知道自己的集体生活中的角色,才能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教育环境的要求,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自我认知能力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儿童的自我认知是通过与他人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从3岁起,儿童开始有自我意识,能觉察到周围环境的存在和他人的需要。这时候成人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能力。比如:一个3岁的小男孩,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性别,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有祖父母、父母或兄弟姐妹),如何与家人和幼儿园的小朋处,以及什么样的行为能够得到他人的允许和肯定。儿童早期生活环境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形式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不少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事事迁就。孩子从小就随心所欲,容易产生任性、固执、情绪、急噪等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缺乏自己行为的察觉和辨别能力,养成与社会和集体不相适应的心理与行为。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类学生在学校常常和同学发生纠纷,不懂得怎样与同学融洽地相处,校园人际关系恶劣,也容易成为他人嘲弄和欺负的对象。一些儿童进入小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并非他们有什么智力方面的原因,而是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可以说,他们的智力发育基本上没有问题,但心理发育明显迟缓。曾有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叹息说,她班基本上没有问题,但心理发育明显迟缓。曾有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叹息说,她班里有几个男生在课堂上,总爱不停地吃手指头或咬指甲。弄得指头脱皮、出血。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课堂上还有许多类似这种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行为。这不能不引起家长和教师们的重视和思索:如何确立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自我认知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它一方面反映出教师管理、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自我控制能力是儿童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它包括儿童对外显行为的自控,如对冲动行的控制,还包括对内隐行为的

自我认知小组

自我认知成长小组 一、小组名称:自我认知成长小组 二、小组性质:成长性团体 三、小组目标: 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促进自我接纳,提升小组成员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 四、理论基础 1、生态系统理论,有时也被称作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了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家庭、朋辈群体就是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对个体有直接影响。因此要重视服务对象家庭以及朋辈群体的作用,利用朋辈群体的积极作用来达到影响、引导服务对象的行为。 2、优势视角理论关注点在于个案的优势、潜能和成绩,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概括地说,“优势视角”就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 3、自我概念是一套有组织的、连贯的、相对稳定的关于自己的界定,罗杰斯认为人的行为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在于人不能接受自我,不能接纳自己的情绪、需要和行为。此外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可以改变的,是能够培养的。在此,社工运用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案主的需要有:改善对自己的认知,看到自己的存在优点和能力,勇于表达自己的需要。

五、团体对象:肢体学员或是有一定自我认识的智力学员 六、小组规模:8-12人 七、活动时间:每周一次,每次60-90分钟 八、活动场地:康复室 第一节相见欢 (一)活动目标: 1、社工与组员、组员与组员之间相互认识和熟悉,建立互动关系,促进团体凝聚力的产生; 2、使成员了解团体的性质、目标与进行方式,订立团体活动的基本规范; 3、是组员了解小组组员的情况,澄清小组组员对团体的期望。 (二)活动内容:

成长小组计划书

成长小组计划书 一、小组名称:职来职往 二、导师:高梅书 三、口号:职来职往前途宽广 四、组员: 五、理念(背景) 随着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我国已步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一方面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储备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会显着增加,接踵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了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介于这种就业现状我们“职来职往”成长小组意识到了就业的危机感,我们本着社工的专业价值和工作理念,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收集的资料,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与组员进行由浅入深的交流,并向他们灌输一些面试技巧、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让他们从中掌握一些技巧从而在求职过程中更好的展现自我。 六、理论框架 我们小组的对象是大一的学生,我们认为他们尚未意识到外面社会上的就业形势,没有正确的自我定位,对自己以后的发展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择业观、求职技巧等方面进行互相交流和指导。在交流过程中我们按照社工的原则和方法。

在小组的沟通技巧训练中,采用行为治疗法。通过细致的观察他们对于环境和外界刺激的反应,了解他们的心理并予以适当的帮助。行为治疗法认为,如果一种行为出现后能导致一种满足的后果,那种行为在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性便会很高。因此,工作员会较多用正增强,给予正面影响,倡导积极心理,若组员能在活动中有较为积极的反应,会给予口头上的称赞,来增强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即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强调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提供示范、观察和模仿获得的。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再现阶段和动机确定阶段。我们通过播放《职来职往》的视频以及进行模拟面试让他们从中注意和领会学习理论的四个阶段,为他们在以后的求职做好铺垫。 团体生活发展理论认为团体生活可以使个人相互认知,透过交流取长补短;可以使个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关心帮助,有利于免除恐惧、焦虑心理,建立安全感,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七、目标及目的 目标:在交流中共同学习求职技巧,助人自助,共同发展 目的:1、组员互相熟悉和有效沟通,增加组员的互相了解。 2、为组员树立求职的信心,学习求职的礼仪 3、组员真正掌握基本求职技巧并观察他人的求职从中学到技巧 4、让组员在模拟面试中有效运用前几次活动中学习的技巧并从中发现优点和不足。

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

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 一、背景资料 学生资料:xxxxxx 机构:xxxx 小组名称: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 二、设计理念 (一)问题界定 通过去工厂的探访、对夜校工友的访谈及机构工作人员给予的指导,我们发现有很多工友对自己的未来表示迷茫,对自身的认识也不清晰与感到矛盾,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位的能力需要提高,他们想更好地去认识自己,对自身所处环境及社会现状也想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其次,通过与工友们的交谈,发现他们都不自信,都较自卑,不知如何去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他们希望有所改变,让自己能自信地与人去交往;再者,在对工友们的了解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很希望结交到好朋友,能去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与真诚地诉说,而且希望能有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他们去抒发自身的情感,他们需要一个支持网络。 (二)需求评估 1.工厂探访; 2.对夜校工友们进行访谈; 3.机构现有资料与成果的了解; 4.与机构工作人员的交谈及他们的指导。 (三)分析问题成因及可导致的后果 1.现在我国社会的迅速变迁与不确定性,各种社会思想的碰撞与思想观念的开 放,让很多青年人对现实社会有很多的不理解与不适应,尤其是这些大部分初中毕业就开始从农村进入到城市打工谋生的年轻人。十五、六岁就怀揣着梦想离家外出谋生,本处于自我认同与自我角色定位阶段的他们通过与大千世界的真实接触让他们对现实的很多事情不理解、不适应与感到困惑与矛盾,也使得自己对自我认知、自我觉察与自我角色定位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如果处理不好,工友们可能会产生角色混淆,可能对自己的生活与社会失去信心与希望,也可能俄总会生活在痛苦之中; 2.由于学历不够、农民出身及社会大环境对农民工的看法,工友们对自身的肯 定是很少的,大多是不自信与自卑的,与别人进行交往时会处于被动的地位,沟通的技巧与人际交往也会很保守。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工友们的人际交往圈可能会较小,他们也可能长期处于被动受欺负的地位,视角与支持网络也可能会变得狭窄,也可能会影响到下一代。 3.由于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社会资源的 紧张及社会的复杂性,这些年轻的工友们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与无奈,从而使得他们原本充满希望与善意的心变得“冷”了起来,对生活也逐渐缺乏了感悟,对人间的情也失去了他们原有的憧憬与认真的态度,也对自己周围的支持网络缺乏信任。如果此问题没有处理好,工友们可能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社会充满了排斥与不满。 (四)介入点及介入策略 介入点: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

心理课成长报告 转眼间,大一第一学期就要接近尾声,我也上了一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学期以来,通过心理老师的谆谆教导、悉心引领,我了解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知识,自我成长了不少,懂得了怎样认识自我、如何与人更好的交往、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面对压力如何应对等等。 现在,当这些课程都即将结束之时,再细细回想,我真是深深感到了这门课的必要之处。尤其是在大学生心理频频出现状况的现今,由于来自外部与自己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加之从小就很少接触到必要的心理教育辅导,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十分堪忧,有部分大学生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问题时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整,做出过激的事情,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所以,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我们,学校开设这样一门课程,真是用心良苦,也是十分必要的。 经过了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本人也学到了很多,提高了不少。 第一,我认识了自我,也明白了只有先认识自我,才能取得自信。老师曾在课堂上带领我们大家一起探索“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明白了“自我”、“本我”、“超我”所指为何,接着我们揭开了人格的面具,透彻的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后来我们明白了要接纳独特的自我、活出和谐的自我,做自信的自己。 回想刚刚步入大学校门时的我,心中怀着忐忑不安,些许自卑,又充满了矛盾,面对着花花世界我不知该如何处之。然而,上了心理课后,老师为我们一一解答心中的各种困惑,教会我们面对问题,要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面对诱惑,要以怎样的姿态去回应。现在,我虽不能说是蜕变成熟,可也是明白了其中一些道理。今后,我也定会把在这门课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第二,我学会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在大学里,我们不止要学习课本上的东西,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从他人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老师在课上给我们分析了人际交往中的暗礁,有些人缺乏自信,不敢交往;有些人自我中心,拒绝交往;有些人猜疑妒忌,阻碍交往;有些人缺乏技巧,不会交往……老师为我们一一分析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告诉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正确方法。为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提升自信,学会主动与他人交往;第二,需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人格,欣赏他人长处,并且培养自己的利他意识;第三,我们要通过语言和行为让他人感受到你的尊重;第四,我们要心怀真情,坦诚待人,表里如一,不虚伪轻言。 只有真诚才可以交到真心的朋友,只有真诚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上完心理课,我深深地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将坚定地在生活中践行,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位同学、每位老师、每位朋友……我会常常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先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感受对方的情绪。 第三,我可以更科学的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找到更多生活中的快乐。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列举了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如郁闷、焦虑、愤怒、孤独感等,并具体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表现。然后,就提出了应对这种种问题的科学方法,我们要学会接纳情绪,因为情绪是内在的自我表达,能够给心理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