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谭嗣同的社会平等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题

-一、选择题B1、我国第一个正式确定嫡长子传承制度的朝代是A、夏朝B、西周C、商朝D、东周B2、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是A、义B、仁C、礼D、信C3、在先秦诸子中,持人性恶观点的思想家是A、孟子B、墨子C、荀子D、孔子C4、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是A、李悝B、商鞅C、韩非D、申不害A5、西汉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是A、董仲舒B、贾谊C、张良D、陆贾B6、我国古代确定宗法制度和宗法文化的朝代是A、夏朝B、西周C、商朝D、东周B7、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家是A、周公B、孔子C、老子D、韩非子C8、在关于人性的问题上,孟子的基本观点是A、性恶论B、性不善不恶论C、性善论D、性有善有恶论C9、在先秦,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思想的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A10、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理论家,金丹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A、葛洪B、嵇康C、郭象D、阮籍B11、宋代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社会思想的思想家是A、张载B、朱熹C、程颢D、程颐B12、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是A、顾炎武B、王阳明C、王夫之D、黄宗羲C13、东汉反谶纬思潮的集大成者是A、董仲舒B、王莽C、王充D、桓谭C14、在明末清初,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是A、黄宗羲B、王夫之C、顾炎武D、龚自珍D15、在宋代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家和改革家是A、王安石B、朱熹C、张载D、范仲淹B16、宋代道学的集大成者是A、张载B、朱熹C、程颢D、程颐B17、明代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家是A、顾炎武B、王阳明C、王夫之D、黄宗羲B18、在清代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思想家是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D、曾国藩C19、20世纪初,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著作是A、《仁学》B、《海国图志》C、《革命军》D、《大同书》D20、在清代最先从事洋务运动的是A、李鸿章B、林则徐C、左宗棠D、曾国藩21、孟子认为人生来有四种原始的善良之心,即A、恻隐之心B、羞恶之心C、恭敬之心D、是非之心E、进取之心22、下列先秦诸子属于道家的有A、老子B、庄子C、杨朱D、列子E、荀子F、韩非子23、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两大显学是指A、儒家B、墨家C、道教D、法家E、兵家24、下列属于庄子社会思想的是A、逍遥B、游世C、在宥D、天放E、非攻25、王莽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有A、王田令B、五均赊货C、六筦令D、改革币制E、保甲法26、下列属于墨子社会思想的是A、兼相爱B、非攻C、节用D、节葬E、非乐27、构成中国思想和学术主流的两大思想流派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E、兵家思想28、下列先秦诸子中属于法家学派的有A、李悝B、慎到C、商鞅D、申不害E、韩非29、商鞅社会思想的两大支柱是A、以法治国B、重耕战C、交相利D、兼相爱E、敬鬼神30、下列思想家中可归到功利学派的有A、李觏B、陈亮C、叶适D、王阳明E、朱熹31、魏晋玄学主要以三本书即所谓的“三玄”为研究对象,“三玄”指ABCA、《老子》B、《庄子》C、《周易》D、《孟子》E、《春秋》32、宋代道学的真正奠基者是A、程颢B、程颐C、张载D、朱熹E、司马光33、董仲舒认为性可分为三品,即A、气质之性B、圣人之性C、中民之性D、斗莦之性E、天地之性34、《天朝天亩制度》的思想渊源有二,即A、原始基督教B、大同思想C、佛教D、道家E、墨家35、谭嗣同“仁—通—平等”的社会观的含义有A、中外通B、上下通C、男女内外通D、人我通E、百事通36、下列属于墨子社会思想的是A、兼相爱B、非攻C、节用D、节葬E、非乐37、构成中国思想和学术主流的两大思想流派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E、兵家思想38、下列先秦诸子中属于法家学派的有A、李悝B、慎到C、商鞅D、申不害E、韩非39、商鞅社会思想的两大支柱是 ABA、以法治国B、重耕战C、交相利D、兼相爱E、敬鬼神40、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A、顾炎武B、王夫之C、黄宗羲D、魏源E、龚自珍41、我国古代的春秋公羊学说将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即A、据乱世B、升平世C、太平世D、小康世E、大同世42、下列人物中在戊戌政变中被杀的有A、谭嗣同B、康广仁C、林旭D、刘光第E、杨锐43、顾炎武的主要著作有A、《日知录》B、《天下郡国利病书》C、《亭林文集》D、《明夷待访录》E《明儒学案》44、王夫之的儒家社会观有A、尊君B、儒家道统论C、礼教中心论D、封建论E、井田论二、判断题1、注重信仰与崇拜,是殷商文化的特质之一。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 法家2. 公车上书3. 黄老之学4. 《劝学篇》5. 儒家6. 李鸿章7. 性三品8. 君利中心论9. 法后王10. 道统论11. 王守仁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3. 天命不常14. 玄武门之变15. 皇帝16. 玄学17. 格物致知18. 二程19. 贞观之治20. 《淮南子》21. 洪秀全22. 知行合一23. 天人合一24. 人性好利论25. 道二、简答题1. 朱熹的政治思想2. “敬德保民”的内容。
3. 贾宜尊仁义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4. 龚自珍的政治思想5. 洪仁玕的政治思想6. 道的特点7.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8. 洪秀全的政治思想9. 德治的内容。
10. 林则徐的政治思想11. 王通政治思想的构成。
12. 张载的政治思想13. 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宗旨14. 柳宗元政治思想的内容。
15. 顾炎武的政治思想16.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17. 李鸿章的政治思想18. 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19. 老子无为而治的内容。
20. 简述韩愈的道统论。
三、论述题1.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2. 论述道家弱用之术的构成内容。
3. 试论述“仁政”的内容。
4. 论述墨家兼相爱、交相利说的内容与特点。
5. 论述玄学的基本特点。
6. 论述贞观集团的治国策略。
7. 论述李觏的义利观。
8. 试论述朱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9. 谭嗣同的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答案一、名词解释1.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2.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谭嗣同简介及其思想分析

谭嗣同简介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
旋奉父命, 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
同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 成《仁学》2卷。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
1898 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
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政变,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
谭嗣同

关于谭嗣同经济思想的几个问题钟启顺甲午战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开始由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转变为帝国主义的投资场所。
此时,洋务派搞的“官办”、“官民商办”企业因经营不善和官吏贪污,日益衰败,而清政府又财政支绌,急急需增加税收,所以不得不考虑允许民族资产阶级兴办一些企业,随着民族资本一定程度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他们的代言人就应运而生了!谭嗣同正式在十九世纪末才注重经济问题。
他认真研究了世界经济,严肃总结洋务运动得失,又在湖南从事具体经济活动,正式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既有时代特色,又有独创见地的经济思想。
下面拟就其经济思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就教育史学界前辈。
一、经济思想带有强烈的谋求自立富强,民族解放的爱国性质谈经济决不能“天马行空”,而必须面对现实经济状况,现实经济问题,权衡过往得失,谋划计虑将来。
所以没在十九世纪末叶的中国,究竟应如何让看待洋务运动?这是摆在当时政治家面前不能回避而必须立即回答的重要问题。
甲午战败,朝野上下一股脑儿把一切罪责写到了洋务运动的账上,把谴责与愤怒倾注在洋务派的身上,而谭嗣同呢?他可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一片诋毁声中,冷静地思索,严肃地作答:“接于聪明,接于精神,接于日月饮食,何莫洋务?”意思是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西欧哪个物质到精神哪一样不是洋务运动的成果。
他认为应该承认,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民族自立富强,洋务派苦心经营数十年,兴办了一大批工业,使中国社会出现了近代文明气息。
所以他认为所谓洋务,都是中国应办之实事。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不是办多了,而是办的远远不够多,远远不够好。
把先进物质文明概名之为洋,坚拒于国门之外,并非爱国的表现。
他立排众议,大胆肯定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成绩。
轮船、电线、火车、汽机等洋务并非有什么不好,试问“诋洋务者,能不衣洋务用洋物乎?”当今之世,交通日便,文明日进,器物日丰,除非你远走高飞,不在人间,否则你就不能不讲洋务,不能不利用洋务。
谭嗣同男女平等思想探析

待, 任意打骂 , 挑拨父 子关 系 , 谭嗣 同 “ 使 不得父 欢 ” 谭 嗣 ,
同至此 完全 失 去 了家庭 的温 暖 。诚 如 梁启 超 所 云 : 君 谭 “ 幼丧母 , 为父妾所虐 , 极孤孽苦 。 这种家庭生活 , 备 ” 一方
而成婚 于教堂 , 夫妇朋 友也 ; 于兄弟 , 至 更无论 矣。 他认 ”
摘要 : 在三纲五常 占据封建社会统 治思 想地位 的晚清时期 , 作为一名可以享 用性 别特权优 势的男性 , 嗣 同异 于 谭 同性之 辈站在 了被 压迫妇女 的立场 , 男尊女卑这一使得广 大女性饱 受迫 害的思想之 源进 行 了尖锐 的抨击与挞 对 伐 。在其 巨著《 仁学》 中, 之 他主张“ 男女 内外通 ” 并将 这一 思想付诸 实践 , 大力倡 导 男女 平等 , 为后来 的妇女 解
伦理纲常尤其是男尊女卑 这一流毒 思想进 行 了尖 锐批判 ,
究其原 因, 里面既 有个 人成 长 的因素 , 与佛 教和 西方 思 也
想 的影 响有 关 。 ( ) 人 的成 长 经 历 — — “ 遭 纲 伦 之 厄 ” 一 个 遍 的童 年
一
母妻子兄弟眷属天亲 , 一一 出家 受戒 , 会于法会 , 又普化 是
孙
姣 : 嗣 同男女 平等 思想探 析 谭
5 7
们 的生命更重要 ,偶一 失足 , 涉疑似 之交 , “ 或 即为人 劫持 ,
为西方夫妇之 间的这种朋 友关系 , 最符合 自由、 平等 、 民主 的原则 , 主张用 这种 平等的关 系去代替“ 他 夫为妻纲” 。
面使他遭受 了肉体 和心灵的 困苦 , 另一 方面也 使他 看到 了 封建 伦理 道德 的罪恶 。谭 嗣 同在 《 学》中讲 : 吾 自少 至 仁 “
浅析谭嗣同

浅析谭嗣同摘要: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其人生历程短暂而非凡,不仅多才多艺,思想也颇具多样性,并且互相融合。
后期以佛学为主流,融合儒学道学等多种流派,著《仁学》一书,构建了“仁——通——平等”的思想体系,充分展现了他的哲学理念。
关键词:谭嗣同,人生历程,思想,《仁学》谭嗣同(1865一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
湖南浏阳人。
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
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学剑习武,三更灯火读书,闻鸡起舞击剑。
壮游期间,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还意外地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与“凤矩剑”,对这两件宝物他珍爱如命。
①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
②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
③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④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人们提及谭嗣同时,总是怀着一种无比钦佩的心情。
不仅仅为他的不屈,也为他苦心经营的《仁学》——一部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己的人权宣言。
在《仁学自叙》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学、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
"据此可见,谭嗣同思想来源复杂。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
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谭嗣同(1865-1898)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学者,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必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实现民族的统一与进步。
他提出“实行民主,改革政体,实行民主改革”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改革进程。
二、提倡科学技术进步。
谭嗣同认为,中国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他提出“用科学,改
变落后”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
三、提倡民主议政。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民主议政,以反对封建统治。
他提出“改革政治,
实行民主”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议政进程。
四、提倡文化改革。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文化改革,以反对封建文化。
他提出“改革文化,
实行科学”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文化改革进程。
总之,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是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提倡科学技术进步、民主议政和文化改革。
谭嗣同佛学思想发微

谭嗣同佛学思想发微作者:唐春玉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3期摘要:佛学对谭嗣同的影响颇深,并成为“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仁学》一书中,谭嗣同阐述了平等、无我、心力的佛学思想,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变革的主张与看法。
谭嗣同自幼被三纲五常侵蚀,他期冀实现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人与物“圆融无碍”的平等世界。
他借鉴了华严宗“无人相,无我相”之义,了悟到“我”的空无,这是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从容赴死,慷慨就义的原因所在。
他试图“以心力挽劫”,来破除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从而追求他心心向往的“仁”之境界。
关键词:谭嗣同;佛学;《仁学》作者简介:唐春玉(1989-),女,江西吉安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1谭嗣同,字复生,湖南浏阳人。
佛学对谭嗣同的影响颇深,并成为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仁学》一书中,谭嗣同对佛教的评价很高,他认为佛教的哲学体系是“极纯”“极广”的,是孔、耶二教都无法比拟的。
佛教具有的“异量而兼容”、“殊杀而共贯”的能力更是让当时的知识分子倾心不已。
谭嗣同因而借鉴了不少的佛教概念来丰富整个“仁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平等谭嗣同的平等观直达仁学思想的核心。
谭嗣同自小在不平等中度过,自幼被三纲五常侵蚀。
正如他在《仁学·自叙》中说到:“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1]41,或如梁启超所言:“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2]231。
这种家庭环境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造就了他敢于冲破封建网罗的个性。
谭嗣同深受等级之苦,渴望平等、自由的人际关系,因而很是欣赏佛教的平等观。
谭嗣同依据“无人相、无我相”的理论,提出了“参伍错综其对待,故迷而不知平等”。
社会因“妄生分别”而产生差别和对立,导致了不平等机制的存在。
因此要消除不平等,就要“破对待”;而“破对待”,首先就要消除“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谭嗣同的社会平等思想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纪淳2120111867
谭嗣同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左翼激进分子,一生对于平等思想推崇备至。
其代表作《仁学》中通篇贯穿着平等的思想,可以说平等是《仁学》的主线、中心,是谭嗣同思想的明显特征。
其中对于社会平等的追求更是谭嗣同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谭嗣同社会平等思想的形成
谭嗣同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谭家内部的人际关系很是复杂。
其父宠爱妾卢氏,谭嗣同和母亲在家中没有地位。
正如谭嗣同后来在《仁学》中写道:“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忍受。
”①谭嗣同童年的切身遭遇,使他体验到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黑暗,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怀疑和反抗的种子,从而激起了他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憎恶,并能够受新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去追求平等、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甲午战争在近代中国是一个转折点。
它不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
旦夕将至的亡国灭种危机使谭嗣同深刻感到,不能再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沉迷于毫无价值的旧学,应该积极讲求能够安邦济世的学问。
谭嗣同在甲午战后感叹:“时局之危,有危于此时者乎?图治之急,有急于此时者乎?”于是怀着急于图治的心态,由旧学转向新学,设计出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模式。
他的平等思想正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惊涛骇浪的19世纪90年代的社会基础上,在强大的爱国主义时代氛围中产生的。
二、谭嗣同社会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谭嗣同认为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是由于现实社会“网罗重重”,处处阻塞隔阂的种种“不通”所导致的,“不通”是由于人们被“名教”的思想所束缚。
“不识仁之体,故为名乱。
乱于名,故不通。
”②封建名教造出种种人为的等级、区别、界限和隔阂,导致“不仁”、“不通”、“不平等”。
谭嗣同说:“仁而已矣,
①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89页。
②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8页。
而忽有智勇之名,而忽有义信礼之名,而忽有忠孝廉节之名……胡为者?”①谭嗣同认为,封建名教是虚假的、人为的,统治者故意制造出来以压制人民的。
“名者,由人创造,上以制其下。
而不能不奉之。
”②其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历代暴君“所恃以虐四万万之众”的工具,是用来钳制人民、巩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是扼杀人们灵魂的“愚黔首之术”。
接着,谭嗣同进一步揭露了纲常名教的罪恶。
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三纲”,“三纲”要求臣对君必须无条件“忠”;子对父必须无条件“孝”;妻对夫必须无条件“从”。
“三纲”所规定的不容逾越的等级界限摧残和窒息了个体生存选择的基本自由,束缚了人的个性,抑制了生命的合理欲望。
谭嗣同对封建纲常的揭露和批判是大胆而激烈的。
他说:“俗学陋行,动言名教”的封建伦理道德,使人们“敬若天命而不敢逾,畏若国宪而不敢议。
名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
”③
同时,谭嗣同对“三纲”进行了逐一的批判。
在“三纲”中,“君为臣纲”是核心。
也是谭嗣同批判的重点。
他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④“君臣”一伦是造成“三纲”惨祸的根源,因为“君臣之祸巫,而父子、夫妇之伦遂各以名势相制为当然矣。
”“君主的灾祸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在夫妇关系上,谭嗣同明确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猛烈抨击封建纲常对妇女的摧残。
封建礼教对妇女提出“三从四德”的要求,在封建纲常思想统治下,妇女饱尝了从家庭到社会的压迫和歧视,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领域的社会活动中,完全排斥妇女的参与,女权被彻底剥夺,致使妇女没有任何自由与独立人格。
谭嗣同说:“男女应该平等相均”。
他反对妇女缠足,要求妇女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婚姻,他主张妇女应有自主之权,鼓励妇女要冲破封建枷锁,争取起码的平等权利。
谭嗣同对无人敢触及的“父为子纲”也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认为父子同是天生,都是“天之子”,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
“至于父子名,则真以为天之所合,卷舌而不敢议。
不知天合者,泥于体魄之言也,不见灵魂也。
子为天之子,父亦
①同上。
②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9页.。
③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48页.。
④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37页.。
为天之子,父非人所得而袭取也,平等也。
”①就身体而言,儿子固然为父亲所给予但从灵魂而言,父与子同为上天之子,儿子的灵魂与父亲同样,直接与上天沟通,因而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纲常名教所提倡的子对父只有绝对服从的观念,只不过是“钳制之术”。
“夫大同之治,不独父其父,不独子其子,父子平等。
”②父可以责子,子可以反父,父不能以名压子。
谭嗣同把平等观念移植到了父子关系上。
对于几千年来人们“卷舌而不敢议”的“父为子纲”一伦是一种否定。
谭嗣同把名教称之为封建“网罗”,阻碍人与人平等交往的“网罗”,在《仁学》中勇敢地提出了“冲决网罗,扫荡栓桔”的口号,号召人们大胆冲决封建礼教束缚人们身心的各种枷锁。
“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
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
”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冲决网罗”之学,要求“废纲常,行平等”。
在他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应是朋友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惟独朋友一伦,“最无弊端有益”,因为它“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节宣惟意’,总括其义,曰不失自主之权而已。
”这一伦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
三、谭嗣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谭嗣同认为“冲决网罗”,实现平等的最后归宿是进入他所向往的大同世界。
“何谓大同?《春秋》之言太平,远近大小若一,如‘为政以德’、‘颜渊问为邦’之类是也,《春秋》之义,天下一家,有分土,无分民。
”④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的状态是:“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
无国则吵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
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
千里万里一家一人。
视其家,逆旅也;视其人,同胞也。
父无所用其慈,子无所用其孝,兄弟忘其友恭,夫妇忘其倡随。
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焉。
”⑤因此,谭嗣同的大同社会给人们展现的是一个无矛盾、无斗争、无坏人、无坏心,人人
①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48页.。
②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35页.。
③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0页.。
④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55页.。
⑤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67页.。
自由、平等,“天下为公”的极乐世界,这个世界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建立这个世界的关键是实现平等。
四、评价
谭嗣同极力倡导的社会平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他在《仁学》中他公开把民权平等作为维新变法的纲领提出,他阐述了“君权民授”的学说,明确提出了“废君权,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的纲领性口号。
针对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他提出要建立平等、自由的人际关系,并极力赞美具有平等意义的朋友关系。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启蒙意义。
但是,谭嗣同认为封建纲常礼教是不平等产生的社会制度原因。
在文化、心态的意义上,谭嗣同把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归结为“有对待”和人们“泥于体魄”,而没有探究其物质的、经济的根源。
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仅限于制度层面,而没有触及作为封建社会的基础—封建土地制度,因而这种批判也是苍白无力的。
他虽然思想激进,为人类设计了美好的前途,却没能找到一条通往未来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