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

合集下载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作者:李铭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7期摘要: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为变革而流血的第一人,当今社会所流行的生死价值观对于他的死有着不同的评价,即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

事实上,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种无畏的气概,更重要的是对于以毛泽东、杨昌济、唐才常等为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万千仁人志士所带来的精神影响。

他的牺牲对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向新的社会性质变革起到了精神上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史学角度谭嗣同就义价值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逐步重视,生命价值这一话题也从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渐进向对历史人物的生死价值考评转移。

谭嗣同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维新志士、变法流血第一人,也成为上至社会各界思想、理论家,下至“90后”年轻一代对于生死价值争论的焦点之一。

在戊戌变法中,曾现多种对于谭嗣同就义的评述。

对其牺牲的价值角度而言,分为有意义论和无意义论两种论调。

谭嗣同其人: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是清末戊戌变法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其三十三年短暂的生命中,有着《仁学》、创南学会、办《湘报》、开矿山、修铁路等系列前人未敢尝试之壮举。

在维新变法中夜访袁世凯的果敢精神也引得世人称道。

纵论谭嗣同的一生,最大之影响莫过于其牺牲对于后世的积极影响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

谭氏作为一代封疆大吏之后(其父谭继洵,咸丰九年进士,先后任甘肃按察使、布政使,湖北巡抚),家庭环境优越,符合纨绔子弟的基本条件,虽“幼丧母,为父妾所虐”,但生于官宦之家,得锦衣玉食未尝不可,况其父也曾“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1]可以说谭嗣同的人生之路虽不平坦,却前途无量,无须说努力进取,只消不与维新活动人士为伍,便可保全性命而后平步青云。

但他最终选择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精神献身改革。

论谭嗣同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改良主义政治实践的矛盾

论谭嗣同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改良主义政治实践的矛盾

作者: 陈旭麓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页码: 59-68页主题词: 谭嗣同;民主主义思想;改良主义思想;潭嗣同;政治实践;梁启超;康有为;民主革命;政治社会思想;法国革命摘要: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重要回合,在知识界发生过较大的波动和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是代表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谭嗣同又是一直被誉为这派人中的左翼或急进分子,因为他既是主张流血变法的实践者,而他的政治社会思想又闪烁着民主革命的光辉。

梁启超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中说:“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由此可知谭嗣同的思想言论,为康、梁等人“所不能达”和“所不敢言”的。

那末他们“所不能达”和“所不敢言”的是什么?这非他,就是谭嗣同激烈地反抗封建传统的民主思想和革命愿望。

著名的“仁学”写成于一八九六至一八九七年间,不但没有象“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一样的印行,也没有在和谭嗣同有密切关系的“时务报”和“湘学报“发表。

不难想象,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固然是洋务派和顽固派所震骇和坚决反对的,也是改良派所不能完全同意的,所以“仁学”至一八九九年在国外才有出版的机会,当由“清议报”印行时,还遭到康有为的干涉,而康、梁又竟擅自删改了其中某些反满革命的言论。

今文经学大师、湖南维新派首领之一的皮锡瑞,至一九○一年看到“仁学”,尚惊为“骇俗之文”。

可是改良派震惊和害怕的谭嗣同思想,却为二十世纪初年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邹容、陈天华、吴越等人所继承和发扬,章太炎虽痛诋保皇党,而称道谭嗣同的“卓厉敢死”为革命道德。

不仅如此,即在五四运动后的二三十年中,他那冲决“与虚空而无极”的网罗的精神,仍没有丧失它的战斗意义,陈伯达同志在一九三四年写的“论谭嗣同”,就不止是为了写历史论文,而是因为他的反抗封建传统的思想仍是现实斗争的武器。

可是谭嗣同的思想,一般仅指出他的“革命倾向”或“革命因素,却忽略了他那曲折而显著的民主革命要求,当然由于他的政治实践,从在浏阳倡办新学开始,到喋血宫门,却没有跳出改良主义的圈子,这是他的矛盾,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已经存在着改良与革命两条路线的矛盾的反映。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1.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其中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2.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A.维新思想B.儒家思想C.近代科学D.法家思想3.1895年至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4.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乾隆帝5.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A.训练新式军队B.兴办私人企业C.改革政府机构D.开办新式学堂7.“戊戌六君子”是在19世纪末我国的一次变法运动中被杀害的,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②开办新式学堂③改革财政④训练新式军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8.临刑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想以流血牺牲唤醒国人。

“他”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邓世昌9.“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

”据此,戊戌变法的作用是()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社会经济发展C.促进思想启蒙D.促进社会政治变革10.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支持变法②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变法失败④变法使中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变法失败。

该政变的实质反映了()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C.资产阶级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争夺统治权的斗争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

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童舜尧(),男,江西德兴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8年6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Jun .2008Vol 130 Spec ial sec .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童舜尧(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中一个主动放弃逃生机会而去选择慷慨赴死的维新志士。

在历史上能这样为自己选择归宿的人物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认为促使他选择慷慨赴死的动机有三:其一,爱国忧民;其二,为实现自己心中资本主义的那幅完美蓝图而死(抑或说是为心中的信仰而死);其三,忠君酬主。

而这三个动机的形成和他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生都处在矛盾中是谭嗣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戊戌变法; 西学; 冲决网罗; 万国公法; 仁学; 忠君酬主中图分类号:K 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82-03 十九世纪末期的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发动的改良运动。

他们企图将君主专制制度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结果惨遭失败。

在这场运动中作为核心人物的谭嗣同却是个为后人所景仰而又充满着多种矛盾色彩的人。

作为激进的维新志士左派的代表,他的思想明显地含有革命民主主义的内容,但其所作所为却是在为实现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他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痛骂专制帝王,却又甘心为光绪皇帝效命;他在痛斥纲常明教,呼吁民主平等的同时却又在赞扬孔子,要求仿效西方光大基督教那样来尊孔崇教。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出身与湖南浏阳官僚地主家庭,其父为湖南巡抚谭继洵。

谭嗣同10岁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简析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谭嗣同(1865-1898)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学者,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必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实现民族的统一与进步。

他提出“实行民主,改革政体,实行民主改革”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改革进程。

二、提倡科学技术进步。

谭嗣同认为,中国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他提出“用科学,改
变落后”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

三、提倡民主议政。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民主议政,以反对封建统治。

他提出“改革政治,
实行民主”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民主议政进程。

四、提倡文化改革。

谭嗣同认为,要实现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就必须实行文化改革,以反对封建文化。

他提出“改革文化,
实行科学”的口号,以推动中国的文化改革进程。

总之,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是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提倡科学技术进步、民主议政和文化改革。

谭嗣同就义精神的文化解读

谭嗣同就义精神的文化解读

谭嗣同就义精神的文化解读
张松才
【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本可以逃走存活,但他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为了唤醒国人,他甘愿流血牺牲,于是选择了从容就义。

这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不只是体现了儒家“铁肩担道义”的君子人格,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佛教“无我”境界的证悟。

他用勘破生死、从容就义的实际行动,践行近代“人间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体现了佛教智慧在近代历史转型中的积极性。

【总页数】5页(P102-106)
【作者】张松才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广州 5114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5
【相关文献】
1.从史学角度浅析谭嗣同就义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J], 李铭
2.谭嗣同教育思想新论——浅谈谭嗣同的教育思想与湖湘文化 [J], 熊春林;黄正泉
3.谭嗣同政治人格浅析--兼论谭嗣同慷慨就义的心理根源 [J], 谢涛
4.悟者践行担当精神
——对谭嗣同殉难的再解读 [J], 杜品
5.江南诗性文化精神的深层解读——评刘士林《江南文化精神》 [J], 严三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谭嗣同认识论思想中的矛盾及其唯心主义归宿

谭嗣同认识论思想中的矛盾及其唯心主义归宿

谭嗣同认识论思想中的矛盾及其唯心主义归宿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是清朝末年激进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早期的资产阶级哲学家。

他为了探寻救国救世的良方,十分重视哲学的研究,并特别探讨了认识论方面的问题。

他深知讲究学问、掌握知识对于救亡图存的重要意义。

他所谓学问、知识,已经超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范围,特别表现了对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和政法理论的重视。

他强调:“鄙人深愿诸君都讲究学问,则我国亦必赖以不亡。

所谓学问者,政治、法律、农、矿、工、商、医、兵、声、光、化、电、图、算皆是也。

”(谭嗣同:《论学者不当骄人》。

)他认为没有学问,没有知识,必受制于人,有学问、有知识才能保国。

在谭嗣同看来,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是相通的,甚至认为“近来所谓新学新理”,都是“萌芽”于中国古学。

“如商学,则有《管子》、《盐铁论》之类;兵学,则有孙、吴、司马禳苴之类;农学,则有商鞅之类;工学,则有公输子之类;刑名学,则有邓析之类;任侠而兼格致,则有墨子之类;性理,则有庄、列、淮南之类;交涉,则有苏、张之类;法律,则有申、韩之类;辨学,则有公孙龙、惠施之类。

”(谭嗣同:《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

)但是“祖国遗产,子孙弃之,外人业之,迨其业之日新月盛,反诧异以为奇技淫巧,机钤诡谲之秘术”。

他反对“数典忘祖”,也反对“夜郎吾国而禽兽他人”,强调“不论何人何物,惟知学以取其长”(谭嗣同:《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

),主张学习西方之长,认为只有“师人之长”以增长自己的学问和知识,国家才可以不亡(谭嗣同:《论学者不当骄人》。

)。

那么,学问应该从何处讲起,知识应该以何者为要呢?谭嗣同认为,首要地是从天地讲起,“夫人生天地之中,不知天何以为天,地何以为地,且地是实物,尚可目见,天是空物,不可窥测,于不可窥测者,遂置之不讲,则人为万物之灵之谓何矣?”(谭嗣同:《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

)关于天地的学问,谭嗣同特别重视太阳中心说和地球绕日而转的地动说。

谭嗣同舍生取义作文

谭嗣同舍生取义作文

谭嗣同舍生取义作文咱今儿个得唠唠谭嗣同这位超级酷的人物。

谭嗣同啊,那可是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的一颗巨星。

想当年,那大清朝就像一艘破船,在时代的惊涛骇浪里摇摇欲坠。

谭嗣同呢,本可以像很多人一样,躲在一边,保全自己的小命。

毕竟,谁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啊?可是他偏不!他心里装着的是变法图强的大志向,想着要给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来一场大变革,就像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注入强心剂一样。

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搞起了戊戌变法。

这变法可不得了,就像在一潭死水里投入了一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

可是呢,那些守旧派就像一群顽固的老乌龟,死死地守着他们的旧规矩,容不得一点新变化。

他们一看变法这事儿,就急眼了,开始疯狂地打压。

这时候,谭嗣同有机会逃跑的。

他的那些朋友,像梁启超,都劝他:“兄弟啊,快跑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可是谭嗣同呢,他就像是一个执拗的英雄,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话多霸气啊!他就像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明知道前面是刀山火海,却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

他放弃了生的机会,选择了舍生取义。

他就那么大义凛然地走向了死亡。

他的死,可不是轻如鸿毛的,那是重如泰山啊!他的血就像一把火,点燃了很多人心中变革的火焰。

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星,一直在天空中闪耀着。

咱再想想,谭嗣同要是当时贪生怕死,那他在历史上就会像一个小虾米一样被人遗忘。

可是他没有,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壮丽的篇章。

他告诉我们,人活着啊,不能光想着自己的那点小利益,还得有更伟大的追求。

当大义和自己的生命摆在天平的两端时,他勇敢地选择了大义。

这就像一场豪赌,他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赌的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虽然他输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赢得了人们永远的敬重。

谭嗣同就是这么一个让人钦佩得五体投地的人,他的舍生取义的故事,就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永远在历史的音乐厅里奏响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童舜尧(),男,江西德兴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8年6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Jun .2008Vol 130 Spec ial sec .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中剖析他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童舜尧(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31)摘 要: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中一个主动放弃逃生机会而去选择慷慨赴死的维新志士。

在历史上能这样为自己选择归宿的人物也是绝无仅有的。

我认为促使他选择慷慨赴死的动机有三:其一,爱国忧民;其二,为实现自己心中资本主义的那幅完美蓝图而死(抑或说是为心中的信仰而死);其三,忠君酬主。

而这三个动机的形成和他政治思想的矛盾性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一生都处在矛盾中是谭嗣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戊戌变法; 西学; 冲决网罗; 万国公法; 仁学; 忠君酬主中图分类号:K 2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082-03 十九世纪末期的戊戌变法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发动的改良运动。

他们企图将君主专制制度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结果惨遭失败。

在这场运动中作为核心人物的谭嗣同却是个为后人所景仰而又充满着多种矛盾色彩的人。

作为激进的维新志士左派的代表,他的思想明显地含有革命民主主义的内容,但其所作所为却是在为实现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他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痛骂专制帝王,却又甘心为光绪皇帝效命;他在痛斥纲常明教,呼吁民主平等的同时却又在赞扬孔子,要求仿效西方光大基督教那样来尊孔崇教。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出身与湖南浏阳官僚地主家庭,其父为湖南巡抚谭继洵。

谭嗣同10岁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欧阳中鹄平素服膺王夫之的学术气节,在他的影响下,谭嗣同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1876年,其母病故,此后常为“父妾所虐”、“遍遭纲伦之厄”,[1]遂对封建主义萌发了叛逆思想。

1877年谭嗣同师从涂启先,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典籍,并开始接触算学、格致学等自然科学。

1884年离家出走,开始了十年漫游,期间不但眼界大开还结识了不少维新志士。

他在途中接触了下层社会,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矛盾的认识。

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贫弱与人民的苦难,更激发了心中的爱国热情和对满清封建统治的不满。

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更进一步坚定了他的救国信念,他和当时的许多进步知识分子一样走上了爱国救亡的道路。

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谭嗣同是维新志士的杰出代表。

在他成长的人生历程中,1896年是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他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重要的转变。

从信奉“中学”转变为热衷“西学”。

即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的“三纲五常”和封建制度产生怀疑,开始努力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与社会政治学说。

是中国日益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促发了他的这次思想转变。

他说“平日于中外事虽稍稍究心,终不能得其要领。

经此创钜痛深,乃始屏弃一切,专精思致。

”“不恤首发大难,画此尽变西法之策。

”[2]他甚至断言“今日中国能闹到新旧两党流血遍地,方有复兴之望”。

[1]要知道强调世界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是所有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的理论基础。

严复讲“物竞天择”、讲“世变”,都贯穿了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必变的思想。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强调的也只是一个“变”字。

而康有为不论是含有自然辩证法的宇宙观还是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即将《春秋公羊传》里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推演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人类社会的演化程序),都把事物的发展变化作为基本观点。

不同的是,严复笃信的进化论是庸俗进化论,没有丝毫的突变思想,他坚持认为“民之可化至于无穷,唯不可期至以骤”。

[1]康有为虽然在强调变法维新的必要性时,提出了“方今不变固害,小变仍害,非大变、全变、骤变不能立国也”。

[1]在一定程度上他突破了庸俗进化论,树立了突变思想,但仍强调自上而下的和平改革。

只有谭嗣同不仅讲变,而且讲斗争、讲“流血”,思想之激进超过了其他维新派人物。

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谭嗣同主张流血斗争,因而自己也就不会畏惧流血。

1896~1897年,谭嗣同发愤著《仁学》,阐发了他激进的政治思想与哲学观点,发明“冲决网罗之学”,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独放异彩。

他用明确的社会契约论的国家学说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他认为君主是为人民办事的,君若不为民办事,就可以由民众废弃。

然而,中国的专制君主都“视天下为其囊橐中:2008-0-10:1974-28之私产”,把民众当作“犬马土芥”。

因此他愤怒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指斥“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3]他号召要“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

谭嗣同对封建专制统治无比愤慨,同情人民的革命斗争。

他说太平天国“洪、杨之徒,见苦于君官,铤而走险,其情良足悯焉”。

[3]他歌颂法国大革命,说“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 万民之恨”。

[3]此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谭嗣同的思想中,反封建的因素是主流,而反封建专制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国家能够摆脱封建落后去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繁荣富强。

批判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发展。

在他的主流思想里充满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绪,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主流促使了他愿意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战斗。

他希望甲午战后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能重新振作、变法图强,人民能重新安居乐业。

在实际行动上,他密切与下层会党人物来往,积极投身到维新变法的政治洪流中去。

前述的结论指出,他既然主张暴力流血就不会惧怕自己去为此而牺牲。

这样的不惧怕与变法图强相交织、与救民于水火相交织,因而舍生取义便自然会成为谭嗣同的自觉行为。

他认为自己去流血是必要的、是值得的,没有流血的政治斗争在他眼里是苍白无力的。

当时的中国就需要用流血牺牲来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与抱负。

因而在这一动机的驱使下,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慷慨赴死。

他走了,但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面,我们在从另一个角度来剖析谭嗣同舍生取义的历史动机。

谭嗣同也并非完人。

他活在19世纪末的中国,他的主流思想虽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维新志士,但也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性,旧观念的烙印在他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这个印记让他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歇斯底里的狂热与不成熟的认识。

他再一次显示出了思想中的矛盾性。

他强烈指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灾难,深为大好河山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而愤慨,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3]的感叹。

但同时他却又以幼稚的学生态度唱着“西学”的赞美诗,把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说成是至善至美。

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已经兴起,这对于那时代表中国初起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而言是不能了解的。

谭嗣同说:“尝谓西人之治之盛,几轶三代而上之”,[3]他用封建的语言来颂扬资本主义。

在这种语言中所谓的“三代之治”就是至高无上的理想政治。

他很赞赏当时的国际公法,把资本主义的国与国关系极端地美化和理想化。

他说:“即万国公法,为西人仁至义尽之书”,[3]完全不懂得民族压迫与民族侵略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引起的现象,却以为西方资产阶级所制定的国际公法能够保证每一个国家的独立。

中国为什么会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他的解释是:“惜中国自己求亡,为外洋所不齿,曾不足列于公法,非法不足恃也”[3]在他眼里,中国不需要同帝国主义侵略认真地进行斗争,只要向西方国家一样实行资本主义,就可以依靠“仁至义尽”的国际公法而得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自由。

在他眼里资本主义就是一幅十全十美的蓝图。

如果说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将谭嗣同塑造成一个反封建的勇士,那么要实现心中那幅至善至美的蓝图也是他甘愿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动机。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认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完美,也就认定了为了这个完美能在中国大地上实现去流血牺牲也未尝不可,这样的流血牺牲能唤起中国不再“自己求亡”。

在他看来,西方国家能用流血牺牲来换来一个完美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实现,中国也更应该用流血牺牲去实现他心中资本主义的理想,从而也能跻身于世界列强之列。

他甘愿去作这个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谭嗣同的舍生取义也正是他政治思想上不成熟的表现。

他不能清醒地认识世界大势,也不能清醒地认清中国形势。

至少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其概念是模糊的。

以章炳麟为代表的许多维新志士实现了从资产阶级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转变,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流砥柱,这才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谭嗣同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解决变法经费的来源问题上,谭嗣同有个十分荒谬的想法,他说“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3]不如拿来“分卖”给英、俄二国,这笔卖地得款,除了偿还对日本的战争赔款以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用矣”。

[3]可见如果这些维新志士们如果真的能取得政权,大行其志,也很难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他们是解决不了中国独立自强的问题的。

最后,我们再从谭嗣同自我矛盾的政治思想中来剖析他舍生取义的第三个历史动机。

谭嗣同的政治思想里充满了对封建专制和纲常明教的无情鞭挞,然而他在斗争实践中却选择了去为一个皇帝奔走呼号。

他这个人物是矛盾的,他的反封建思想交织着太多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早年的谭嗣同本身就是个十分保守的人。

1886年他在《治言》一文中曾讽刺过主张变法的维新思想家为“世之自命通人而大惑不解者”,说他们“见外洋舟车之利,火器之精,戚心悚目,震悼失图,谓今之天下,虽孔子不治”,并指责维新思想家,“是何言哉”?[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学文化对他的影响是很深的,虽然后来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可能完全去除传统文化对他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他哲学思想的庞杂性就能看出这一点。

在《仁学》一书中,他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学、相宗之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黎州之书”。

[3]在这里他所开列的书目既有唯物主义又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宗教神学;既有儒学,也有道学和墨学。

因而谭嗣同不是一个离开传统文化去孤立地谈“西学”、谈变法维新的人物。

在《上欧阳中鹄书》中,他把佛学、儒学和基督教的教义杂糅在一起,抒发所谓的“心力决定论”,阐明了他的“心学”思想。

如“人为万物之灵、人的心力是无限的”、“若能了得心之本源,当下可做出万万年之后神奇”、“劫由心造,亦可由心解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