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学中的移情学说在生活中的应用2003

合集下载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

浅谈审美距离和移情说自19世纪以来,人们对美的研究,逐渐将侧重点从对美的本质的追求转移到了美感的体验和制造美感的因素上。

美学的研究重点也从研究美发展成研究美感。

而在对美的感受探索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审美距离以及人的情感对美的体验的影响。

不同的审美距离,不同的审美对象以及不同的审美心情都会对最终的美感造成影响。

因此,很多人都将审美距离和移情说作为审美的重要手段。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

”这便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而这里的距离,则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之间的分离。

审美距离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三种。

时间距离指与审美主体的接触时间。

有诗云:“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过于长久的接触会造成人们对审美主体的审美疲劳,从而使得美的东西也失去了他的美感。

更通俗的说,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看久了的东西总是要腻烦的。

空间距离则是指与审美主体处在不同的不同地点,不同空间从而产生的审美情感对审美主体的美化作用。

正如对于要远行的朋友我们总会从心底生出依依不舍的情绪。

诗人李白也曾在诗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空间距离的相隔总是会牵扯人内心的牵挂,从而在不经意间美化了审美的主体。

而一般来说,这样的美感总是带有淡淡的惆怅和忧伤,是一种蓝色的忧郁的情趣。

此外,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

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

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经审美主体牵引起内心的情感。

心理距离一般表现为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他们所引起的美感体验与审美者的内心感受、对审美主体怀有的关心、怜惜、鄙夷等相呼应,从而形成了更深层次的美感,甚至是快感。

审美移情论名词解释

审美移情论名词解释

审美移情论名词解释审美移情论(aesthetic theory)是西方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中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是一种移情(情移)现象,即通过对其他事物或情境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的感情和情绪转移到了与之相关的物体或形象上。

这种移情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理解自己的方式之一,也是人类文化和审美经验的基础。

审美移情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审美移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仅是艺术和审美经验,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情境和体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看电影、阅读小说、听音乐等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转移到作品中或其他情境中。

2. 审美移情是人类认识世界和理解自己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其他事物或情境的体验和感受,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

3. 审美移情涉及到人类情感和情绪的转移,同时也涉及到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评价。

艺术作品或其他审美对象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实体,更是一种情感和审美体验,需要人们通过理解和评价来体验和感受它们的价值。

4. 审美移情论涉及到文化和社会因素对审美体验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影响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审美移情能力和体验方式。

除了以上基本观点,审美移情论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贡献和解释。

例如,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中,艺术作品或其他审美对象会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艺术和审美经验会受到人们的主观体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此外,审美移情论还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

通过研究人类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现象,也可以为人类的艺术和审美经验提供更深入的理论解释。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

如何认识审美心理中“移情”说及“心理距离”说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流程。

“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是其两大主流,在审美的美阈中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1)“移情”说。

“移情”说是审美活动认识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学说,源于德国,美学界给其以极高的评价,称之为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大发现,被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

第一次明确提出“移情”观念的是德国学者罗伯特・费尔和其父弗列德里希.费尔,而真正发展,论证了“移情”而使之成为“移情”说的乃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1851~1914)。

里普斯在他的《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一文中写道:“移情作用是指,不是一个人身体的感觉,而是某种感情即某人自己,进入审美对象之中。

”审美过程就是由物我对立通过移情作用而达到物我交融(或称之为物我互赠)和物我同一(即天人合一)的境地。

其他的审美心理学说大多认为审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它们只是找到了物我统一的契合点,有点相似珍天的无痕焊接技术,并没有使物我对立的成分完全消失。

而立普斯则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美感,不是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产生反映,而是人主观精神的外射,是“向我们周围的现实”,“注入生命的活动。

”也即是说,在移情心理发生的瞬间(或较长时间),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已完全消失而合二为一,处于一种忘我的境界(相似于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和佛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指试,莫使惹尘埃”的境界。

当然还达不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但它们都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里普斯举例说,人们欣赏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多利安式石柱,是因为它显示出一种男性的雄壮美。

站在石柱面前静观它的形象,会感到一种内在的“扩张”,连心也在“扩张”着,有一种特殊的在内部发生的特殊感觉,仿佛石柱在进行着挺拔向上的凝成整体的运动。

在他看来,人所感受到的石柱运动,不过是移入石柱中去的人的自我运动。

举例说明审美移情及其作用

举例说明审美移情及其作用

有关审美的移情说概念主要源自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的《空间美学》一书。

书中对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立普斯的观点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他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是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但是,由此可见,他只是片面的注重人的心理感受而忽略美的本身,其实并没有真正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什么是审美移情呢?它的在文学的写作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地位呢?我们简单的举例解释一下。

“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故曰景者情之景也,情者景之请也。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的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什么是物我合一的审美移情。

我们欣赏景物时,无意识的会把自己的情感外射到景物中,使情景达到融合的境界,产生“景中情”,“情中景”。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心情好时,看到任何的事物都会觉得很美好,但是心情糟糕的时候却是看什么都不顺眼。

正如杜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写的那样,面对同样美丽的画面,却会有天差地别的反应,真正的根源当然是因为“观景人”的“情”发生了质变。

审美的移情是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开始与作者有了感情共鸣。

移情的作用当然是让我们更好的去感受作者的文字和文字背后的情感,在了解这些之后我们才能更深的了解其主题以及背后的文化思想内涵。

这是移情作用一方面的表现。

王维《鹿柴》写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复照青苔的那缕阳光,都感应着、涵容着诗人最广大、最无限的灵魂的存在。

尽管王维的一生仕途顺利,但对生命的有限性亦无可奈何,由于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产生了一种淡淡的闲愁。

于是,寄情于景,融情于山水之中。

他的作品空灵清寂,幽深广远,诗中有画,画中蕴诗,表露了诗人对短暂人生之眷恋与对永恒宇宙之艳羡。

作为生命个体,诗人对人生和宇宙之间的有限与无限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有着极敏感的觉察和体验,此诗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托物言情的王维,而这要归功于审美移情的作用。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1 审美与移情的关系1.1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通过移情来实现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

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

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1.2 移情能够带来审美意义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

我们称之为移情。

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

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

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

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

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

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2 移情的替代物有几个特性2.1 形似如喜好对称性,是因为健康的生命体都是对称的。

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

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喜爱运用这种形式,如器皿,建筑等等,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舒适体验,这是将健康移情到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

再如对食物的喜好,食物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何为美,大羊曰美。

移情说运用到教学实践(3篇)

移情说运用到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移情说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对他人的理解和共鸣。

本文从移情说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引言移情说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冯特。

他认为,移情是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情感的心理过程。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移情说逐渐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移情说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移情说的基本概念1. 移情:移情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对他人的理解和共鸣。

具体表现为:认知上的换位思考、情感上的感同身受、行为上的模仿。

2. 移情的作用:移情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人际交往;有助于个体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 移情的类型:根据移情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我移情、他人移情和集体移情。

三、移情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1)换位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需求,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情感共鸣: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关爱去感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3)模仿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移情能力。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1)换位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

(2)情感共鸣:学生要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学会关爱他人,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3)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3. 课堂管理中的应用(1)关注学生情感: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审美移情的例子(一)

审美移情的例子(一)

审美移情的例子(一)审美移情的定义审美移情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将自己的感情和情感投射到作品中,将其与自己的经历、情感和价值观联系起来的心理过程。

通过审美移情,观众与作品之间建立起共鸣和连接,使观看体验更为深刻和有意义。

1. 电影《阿甘正传》中的审美移情•物质贫瘠下的真诚善良:观众在观看《阿甘正传》时,被主人公阿甘的善良和真诚所打动,无论是在军队中的勇敢行为,还是在与朋友和家人的亲情交流中,都引发了观众内心的共鸣。

观众很容易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投射到阿甘的角色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爱情的坚持与牺牲:影片中描绘了主人公与他的初恋情人珍妮之间复杂而多变的关系。

观众可能会因为这段感情的曲折和牺牲而感到心痛和共鸣。

这种审美移情能够引起观众对于爱情和人性的深思,进而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产生影响。

2. 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审美移情•家族命运的反思:《红楼梦》通过描绘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和变迁,引发读者对于家族、家庭和社会命运的思考。

读者不仅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还能将自己的家族和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的情节相对照,产生审美移情的效果。

•人性的深度揭示:小说通过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某个角色的品质或者某种行为而感到震撼和共鸣,触发自我审视和深思。

3. 绘画作品《星空》中的审美移情•冥想和内心的宁静:《星空》是一幅描绘星空的绘画作品,通过表达广袤无垠的宇宙和繁星点点的夜空,触发观众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会感到迷失于无限和宁静之中,将自己的思绪和情感投射到星星之间,产生审美移情的效果。

•渴望自由和追求梦想:作品中的星空无限辽阔,观众可能因此感受到对自由和追求梦想的渴望。

观众可以将自己的梦想与作品中的星空相联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启发。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审美移情是一种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和连接的心理过程。

它能够激发观众或读者的情感和思考,使观看或阅读体验更加深刻和有意义。

什么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意义

什么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意义

什么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的意义移情作用是审美认同、共鸣和美感的心理基础之一。

那么你对移情作用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移情作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移情作用的定义审美活动中主体情感移置于对象,使对象仿佛有了主体的情感并显现主体情感的心理功能。

简言之,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 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

美学中移情作用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

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

诗歌中移情作用诗歌中的“移情现象”处处可见,尤以中国古典诗歌为最。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我国古代诗歌中处处都可以欣赏到极其丰富而完美的“移情”诗句。

例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未及二三里,摧藏马悲哀”(《孔雀东南飞》)、“马为立踯躅,车为不转辙”(东汉女诗人蔡琰《悲愤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深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明代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等等。

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诗歌创作中的“移情现象”乃是人的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的结果。

移情作用的意义我们仍然把移情作用用于我们的心理美学的分析中去,只不过要稍微做下改动。

当我们在观察外界事物时,存在着一种潜意识,设身处地,有意识地把自身的一些东西移情到我们审美的对象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书时把自己完全忘去.创造什么 人物就过什么人物的生活,真是一件 快事。如,我今天就同时是丈夫和妻 子,是情人和他的娇头。我骑马在一 个树林里游行,当着秋天的薄暮,满 林都是黄叶,我觉得自己就是马,就 是风,就是他们俩的甜蜜的情语。就 是使他们填满情波的眼睛眯往的太 阳。——福楼拜
屠格涅夫曾向奥斯待罗夫斯基谈到他创 作《父与子》的体会。他说:巴扎洛夫这个 人物折磨我到了极点。就是当我坐下来用餐 时,他也往往在我面前出现。我在和人谈话 的时候,就会想:要是我的巴扎洛夫在场, 他会讲些什么呢?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 (秦观)
诗句解释:秦观在诗句中描写雨后的景 致,透露出对于春雨的歌颂,在诗中作者将 芍药与蔷薇比做人一般,包含着眼泪,情意 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描写的非常到 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诗句解释:李白在这首诗歌中是想表达 虽然他形单影只但是并不觉得寂寞,即使是 一个人在喝酒,其实也还有月亮与影子做伴, 并不觉得冷清.
2 移情学说的主体与客体
• 2.3 景观赏析中的移情 • 景观赏析中的审美移情的过程是 一种沉入过程,即从主体出发,由我及 物,主客消融,物我两忘。 • 从审美主体出发是起点,由审美客 体回归审美主体是终点,审美对象的感 性形状只是诱发我们移情的触发点,但 不是移情的原因。因为面对同一对象, 因人经历素养等因素差异,有人迷得很 深,有人却视而不见。
苏轼在一首诗中谈到当对的画家文与可 画竹子的情景:“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浊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 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这 既是文与可的经验,也是他自己的体会。
在苏轼看来,文与可的墨竹能够画得那洋 清新自然而又变化无穷,就因为画家作画时 忘掉了自我,沉入到了“身与竹化”的境界。
2 移情学说的主体与客体
• 2.3 景观赏析中的移情 • 根据审美方式的不同,人可以被 分为“分享者”与“旁观者”。分享 着观赏事物,必起移情作用,把我放 入物体中,设身处地,分享活动与生 命,而旁观者则不起移情作用,感觉 到物还是物,我还是我,主体与客体 是分离的,各自独立,其界限是清清楚 楚的。
பைடு நூலகம்
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也有深刻的 心理体验: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外物,便 浑忘自己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混成 一体了。 一个优秀的作家,当他创作一个 人物时,必然将自己的全部精神感受 付出,去用心体会琢磨这个人物的行 为举止,情感思绪,这种移情的客体 虽然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但它却依然符合移情学说中把自己的 情感移入到对象中,使“我”变成了 对象,使对象变成了“我”。
移情与联想 移情不等于联想,联想是从一个 物象到另一物象的有意识的思维过程, 这个思维过程往往可以被人们清晰地 意识到。而移情是情感与直观形象直 接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在潜 意识中完成的。它太过微妙,即使在 发生之后,我们也往往不能够觉察到 它是如何发生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
移情与联想 孩子对于母亲仁慈的微笑,总是 一下子就有了反映的,他不是从他自 己的面部动作来推论,或者从仁慈的 动作经常是与表示慈爱感情的这一微 笑的特殊面部表情相联系再来推论的。
标致4002-雄狮,车头宽大,刻画 眼睛、鼻子、棕毛,体现高贵与威严 的气质。
汽车中最高贵的劳斯莱斯,如同 汽车中帝王,古代的帝王的眼神充满 着各种情感,或是凶气,或是神秘感, 或是正义感,或是刚性的力量感。
神秘感极强的宝马氢动力概念跑 车
以可爱为设计主题的汽车车头造型
移情学说的注意事项 移情学说只是提供了一个欣赏的 可能思路,而不是完全的思路,对于 美的欣赏可以是多方面与多角度的。 同时汽车前脸的造型还要考虑色彩, 线条,尺寸,曲面等等因素,汽车前 脸的形象促使人移情来源于各个角度 对前脸造型的审美感受。并且,在特 定时候,其他的因素也在为移情起着 推波助澜的作用,
赋予外物以人的生命情趣,是对 象成为“人格化”的第二现实。 例如看一株花,如果人带有恨凝 愁的话,花看上去也就是带有这些感 受的,如果人心旷神怡,花也是带着 微笑的。 林黛玉看见的凋落之花,树枝上 落下的片片残花瓣,将自己的悲惨命 运与辛酸一同注入其中,将那些花瓣 当作自己的同类、知己去理解与对待, 这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被称 为是移情作用。
谢谢
《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刚刚死 去爱妻时,看到那棵老橡树,觉得它. 丑陋、冷酷、僵硬,像一个严厉而傲 慢的怪物,而当他对娜塔莎产生爱恋 之情时,内心充满了幸福和欢悦,再 次看到那棵橡树就觉得它嫩绿的叶子 有如华盖,对它产生一种甜蜜而温柔 之感。
清初画家石涛在谈到自己的创作 体会时说:“山川使我代山川而言也, 山川脱态于予,予脱态于山川 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 以归之于大涤也。” 意思是说,在创作时我没入大自 然,大自然溶解于我的心灵,达到了 物与我形合神会,情与景见相交融, 于是山姿水态,尽归我尺幅之美。
审美心理学的移情学说在生活 中的运用
徐牧野
移情学说在生活中的运用
• 1 什么是移情 移情,是指主体在凝神观照(自 然物或艺术品)中,于不自觉的心态 下把自己的爱憎情仇,意绪心境乃至 整个生命气息外射或移注于对象,在 主客体高度契合交融之中,由物我而 达到合一的境界,从而使对象生命化、 情感化、人格化。
在艺术创作中,这种“移情说” 表现为,人将自己的情感、意志等本 质力量附加于对象之上,使对象具有 人的主观色彩。 在这一过程中,人是带着主观感 受、思想、情感和意志去观察外界事 物的,而对象则被注入人的生命活力, 被人的精神所覆盖,失去了本身固有 的部分真实状态。 这种再创造是对对象固有部分的 否定和对心灵的虚幻的肯定为基础的。
3 有关于移情说的一些问题
• 弗里斯等人的观点在大部分情况 下都还是比较适用的,但他从消极方 面否定了美的客观性,过分强调了审 美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排斥了审美认 识中的理性内容,把移情视为主体凝 视的一种关照,在关照中通过情感“ 外射”,移注,把主体的生命关注给 客观外物,使本无生命、无情感的东 西,变成了有生命,有情感的生命体 ,这些观点都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 义。
2 移情学说的主体与客体
• 2.1 移情学说的客体条件 “对象的形式是移情的条件”, 也就是说移情不是在任何事物上都可 以发生的,他对于对象的形式有着极 为严格的要求,这个形式就是作为设 计师所需要把握的。
如果我们看一辆汽车的造型, 特别是汽车的车头造型设计之后, 感受到了一种高贵气质的态度, 这就是一种审美的态度,我们在 这其中形象的感受到了生命的过 程正是审美的移情过程。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
移情与拟人 其实移情与拟人非常容易混淆, 因为拟人是是在想象中把非人对象的 外部特征和人的外部特征联系起来, 移情则是在体验中把自己的情感 赋予对象,拟人所拟之人可以是别人, 移情则必须移的是自己的情。拟人只 能用于非人的物,移情的对象却可以 是物也可以是人。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
2 移情学说的主体与客体
• 2.2 移情学说主体的因素 “在我的眼前,石柱仿佛自己在凝 成整体和耸立上腾,就像我自己在镇定 自持,昂然挺立,或是抗拒自己身体重 量压力而继续维持这种挺立姿态时所 做的一样。”石柱能抵住重压依然挺 立,类似人不屈服于外力的胁迫而始终 如一地洁身自持的品格。于是人便将 这种品格投射到石柱上,石柱成了人格 的化身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诗句解释:这句话是历来受人赞赏的名 句,指代的是心情,大意是说我很伤心的带 泪向花儿询问但花儿却不会说话,只是很纷 乱的飞掠秋千架上而去,花儿随风飘散只是 一个很普通的现象。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柱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首,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宋 苏轼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
诗词解释: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 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座敬亭山了。 两句诗表现出来的已不只是对敬亭山的无限 钟爱,在诗人眼里,敬亭山完全人格化了, 它不再是观赏的对象,而是自己相看“不厌” 的最亲密的朋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诗句解释:该句有两种解释,一为花鸟 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 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为,以花鸟拟人,感 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诗句把作者 的情感移植入景物当中,表达了诗人热爱国 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以物言自己的情。
斯塔尼斯拉夫斯基在《我的艺术生活》 一书中也谈到,他扮演什么人物,扮过什么 人物的生活。
巴尔扎克写到高里奥老头子死的 时候,自己也觉得大病在身,甚至要 去请医生, 《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魏玛 服毒时,福楼拜自己嘴里也满是砒霜 味儿, 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写到杜 丽娘殉情而死时,家里人突然发现他 失踪了。后来在一个柴草堆中找到他 时,他正在满面泪光悲痛不已。妻子 间他原由,他说杜丽娘要死了,“赏 春香仍是旧罗帕”。
法国女小说家乔治桑说:我有时 避开自我,俨然成为一棵植物我觉得 自己是草,是飞鸟,是树顶,是云, 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条水平线; 觉得自己是这种颜色或那种形体,瞬 息万变,去来无碍。我时而走,时而 飞,时而潜,时而吸露,我向着太阳 开花,或栖在叶背安眠。天鹤飞举时 我也飞举,蜥蜴跳跃时我也跳跃,萤 火和星光闪耀时我也闪耀。总而言之, 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 张出来的。
我国古代诗词的生长和发展在很 大程度上是按移情的原则进行的,特别 是文字的引申义。 我国古代诗歌的生长和发展也是如此, 传统诗歌的移情于物、托物见志的 “兴”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说明移情很早就出现在文学的 实践当中,虽然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 的,但并不是西方文学所独有的,中 国古代诗歌与语文的生长发展都存在 着移情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