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渗透油田的酸化解堵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低渗透老油田综合解堵系列技术研究

低渗透老油田综合解堵系列技术研究

低渗透老油田综合解堵系列技术研究【摘要】油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高,我国对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较差,在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地层堵塞,使用适合的解堵技术就变得无比重要了。

本文通过对长庆油田堵塞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此问题,寻找出能够有效解堵的各种技术手段,从而减少油田资源浪费,提高我国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益。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注水井解堵技术方法1 解堵技术对低渗透老油田开发的重要性油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高,我国对油气资源的开采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油气资源开采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对每个环节的要求都非常高,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给开采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在实际开采过程中,油气井在钻井、完井、修井和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会受到来自不同因素带来的伤害。

如钻井液对地层的伤害、作业压井液入侵地层、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发生沉淀、油层结蜡或胶质沥青质在近井地带堆积等。

特别是低渗透的老油田,其油藏开发应用最广泛的方式为注水开采。

但是由于油藏储层物性较差,使得其更容易出现堵塞的情况,使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这给油井的正常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麻烦,造成了油田资源的浪费。

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完善综合解堵技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油气开采工作,保证我国油井开发的正常运转,进而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

2 我国当前常用的解堵技术及注意要点基于当前低渗透老油田出现的堵塞情况,国内外已经发明了一系列的解堵技术,其具体为:2.1 物理解堵技术物理解堵技术是解决低渗透油田堵塞问题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物理解堵技术主要有振动解堵、脉冲解堵等。

所谓的振动解堵技术就是通过利用井下的振动让水流形成波动,从而消除地层中的贾敏效应与桥堵效应,并让堵塞孔道表面的颗粒松动脱落的解堵技术。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低渗透老油田是指石油开采已有一定历史的油田,由于多年来地层压力下降、渗透率降低等原因,使得开采效率受到很大影响。

在油田开采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堵塞现象,这会导致油井产能下降,进而影响整个油田的生产。

本文将对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进行分析,并综合介绍解堵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1. 油层物理结构因素低渗透老油田的石油储层渗透率低,常常经历长时间的开采,导致油层物理结构受到破坏,并且沉积物堆积在孔隙中,使油层渗透率变得更低。

由于长期水驱采油对孔隙结构的破坏,也会造成孔隙喉道的闭塞,降低渗透率。

2. 油井管柱堵塞在油田开采过程中,管柱内壁会积聚大量的沉积物,包括钙镁矿物、铁锈等,堵塞了管柱孔隙和孔隙喉道,造成油井产能下降。

3. 油井地层压力差引起油层混砂地层压力差大会造成油层混砂,导致管柱内积聚沉积物更加明显,影响油田正常开采。

4. 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植物和微生物在地下油藏中会形成沉积物和粘胶物,使得地下岩石表面产生胶层,从而引起了堵塞现象。

5. 油藏中的化学因素由于油藏中存在硫、铁等化学物质的影响,会引起沉积物的沉积和结晶,堵塞油井和管柱孔隙。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是多方面的,并且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针对堵塞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解决。

二、综合解堵技术1. 酸化技术酸化技术是通过在油田中注入酸性溶液,对堵塞物进行溶解和破坏,从而清除管柱中的沉积物和胶层。

酸化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管柱堵塞问题,提高油井产能。

2. 压裂技术在低渗透老油田中,通过压裂技术可以将地层岩石进行压裂破碎,增加油层孔隙中的裂缝和孔隙度,提高渗透率,从而解决油层物理结构因素造成的堵塞问题。

3. 物理解堵技术包括超声波清洗、高压水射流清洗、热水冲洗等技术,可以有效地清除管柱和油井中的沉积物和堵塞物,恢复油井产能。

4. 生物酶技术通过在油井中注入生物酶溶液,可以有效地分解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胶层,清除堵塞物。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低渗透老油田是指开采多年,油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已经大幅度下降,导致油井产能骤减的油田。

低渗透老油田的堵塞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油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降:随着开采时间的推移,油井附近的油层孔隙度会因水的侵入和沉淀物的堆积而减小,当油井产量减少时,油层的渗透率也会下降。

2. 沉积物的堆积:在油井开采过程中,油井产出的油中会含有一定量的固体颗粒或胶体物质,这些物质会随着油的流动被携带到油层中,最终导致沉积物的堆积,进而堵塞油层孔隙。

3. 水包裹现象:当油井产出的水含有一定量的油时,油会在水中形成胶体颗粒或微细乳化液滴,并包裹在水中,导致水的流动受阻,从而堵塞了油层孔隙。

4. 矿物沉淀物的生成:油层中的水含有一定量的溶解性盐类和矿物质,当水的温度、压力或pH值发生变化时,会导致溶解物质达到饱和度而沉淀,形成矿物沉淀物,堵塞了油层孔隙。

综合解堵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酸化处理:通过注入酸液溶解沉积物或矿物沉淀物,恢复油层孔隙的连通性。

常用的酸化剂有盐酸、硫酸等,酸化处理常与压裂技术结合使用。

2. 溶剂处理:通过注入溶剂溶解油层中的胶体颗粒或油包裹物,恢复油层孔隙的连通性。

常用的溶剂有丙酮、甲苯等,需根据油层特性选择适当的溶剂。

3. 热解处理:通过注入高温流体,提高油层温度,使矿物沉淀物溶解或胶体颗粒分解,恢复油层孔隙的连通性。

4. 微生物处理:通过注入特定的微生物菌群,利用菌群代谢产生的酸或酶溶解堵塞物质,恢复油层孔隙的连通性。

5. 压裂处理:通过注入高压液体或气体,打破堵塞物质,扩大油层孔隙的连通性。

常用的压裂剂有水、油基压裂液和气体。

综合来说,低渗透老油田的堵塞成因复杂多样,解堵技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恢复油层孔隙的连通性来提高油井产能。

低渗透油田油水井化学解堵技术

低渗透油田油水井化学解堵技术

低渗透油田油水井化学解堵技术摘要:由于低渗透油田的储层和原油物性均比较差,从而导致该油田的自然产能低,特别是伴随着开发时间的不断延长,个别油田可能出现油层堵塞的情况,从而引起产油量下降。

本文以低渗透油田为例,针对这一类型油田堵塞探讨了油层解堵技术。

关键词:低渗透油田;化学解堵;技术分析引言石油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石油需求量的与日俱增,石油的开采量也不断增大,对石油资源的开采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石油开采作为一项复杂工程,特别是低渗透油田,油层容易发生堵塞,从而增加了石油开采的难度,因此分析低渗透油田油层解堵技术在提升石油开采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油井堵塞概述油田进入含水期以后,由于水的热力学不稳定性和化学不相容性,地层伤害、井筒结垢等问题时有发生。

作为三次采油的重要方法之一,聚合物驱油技术在获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的同时,注入的聚合物也常造成油水井的堵塞。

钻井过程中存在钻井液的固相颗粒、固井液的淋滤、射孔液的水锁、试油作业当中的液体以及各种入井流体的滤失等的堵塞问题。

在注水采油过程中,只要有水存在,在各个生产部位都可能随时产生结垢,这些垢统称为油田垢。

其中,蜡、沥青、胶质的混合沉淀物俗称为有机垢,出砂及有机垢的混合物俗称为泥垢,还有细菌垢等。

注蒸汽采油、聚合物驱油、碱水驱油作为提高采收率方法的重要技术,生产中遇到的结垢问题,除了与注水采油时碰到的结垢问题类似以外,还因为驱油时分别有蒸汽、聚合物、碱液的存在,导致硅垢和聚合物垢的生成。

二、典型井例X181井发育油层厚度14.20 m,初期日产液量3.94 m3,日产油量2.62 t,含水率21.2%;投产后产能一直较低,调堵压裂前日产液量 1.33 m3,日产油量0.48 t,含水率57.5%。

井组区域油水关系模拟分析表明,油层存在优势渗流通道,常规压裂容易造成油井含水率进一步上升。

低渗透油层酸化改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低渗透油层酸化改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低渗透油层酸化改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低渗透油田储量相当高,但由于渗流阻力大,能量消耗多,在开发过程中,应力敏感效应较为显明,地层压力和流动压力低,保持稳产、高产难度大,随着对地质积极开发的不断深入,一种新型油层酸化工艺出现并应用,现场施工率不断提高,本文介绍的就是这种新型油层酸化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低渗透;酸化工艺;改造;高温1.低渗透油田储层的特点低渗透油藏的孔喉细小,油水流动阻力大,且一般呈现水湿特征。

原油在地层孔隙的流动过程中极容易发生卡断,形成孤立的油珠,贾敏效应较明显。

贾敏效应不仅在井底附近造成水锁现象发生,在地层中同样比较严重。

油珠的形成虽然阻止了油流的通道,由于润湿性的差异,水则可以通过岩石的表面以水膜的形式流动。

同时在一些比较细小的孔道中主要是水在流动,因此,造成生产井开井的含水率较高。

低渗透油藏中一般都存在天然微裂缝,由于低渗透油藏的地层导流能力低,加之井底附近存在贾敏效应,因此,注水井井底压力异常高。

在异常高压作用下微裂缝开启,由于微裂缝的导流能力高于地层孔隙基质的导流能力,因此,注入水可以沿地层微裂缝向远处传播,其传播的范围和速度要大于基质孔隙传播水的范围和速度。

这样,地层微裂缝中存储了部分注入水,造成微裂缝中的地层压力相对高于基质部分的压力,因此,微裂缝中的水在压差作用下,还要逐渐地向基质孔隙中渗流,改变微裂缝周围地层中的油水原始分布特征,使含水饱和度上升,同时还会发生贾敏效应和水锁效应。

但是能过微裂缝传输的水量是有限的,微裂缝发育程度高,传输的水量大,反之,传输的水量小。

低渗透油藏的岩石颗粒比较细小,储层孔喉小,流体流动阻力大。

根据成藏理论,地层在初始状态下主要被地层水所饱和,原油经过运移到达储层,将地层水驱走,形成油藏。

由于特低渗透油藏的孔喉细小,在油驱水的过程中,原油首先进入较大的孔喉空间,对于较小的孔喉空间则由于毛细管压力大,储存的流体主要还是地层水。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摘要】低渗透老油田是我国石油开采中的重要资源,但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油井堵塞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从堵塞成因、特点和解堵技术等方面展开探讨。

在堵塞成因分析中,主要包括水垢、砂粒堵塞、油气凝析物堵塞等多种因素。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特点主要表现为多种原因共同作用、难以预测和复杂多变。

解堵技术综合应用中,化学解堵技术和物理解堵技术被广泛应用,包括油井酸化、渗透剂注入、超声波解堵等。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及时有效地解决堵塞问题,才能保障油田的正常生产。

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综合应用,以提高油田的产能和效益。

【关键词】关键词: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解堵技术、化学解堵、物理解堵、重要性、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低渗透老油田是一种具有独特地质特征的油田类型,其堵塞问题一直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和生产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综合解堵技术的应用。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沉积物淤积、油气水相分离、油水界面气体生成、沉积物泥化和生物活动等因素。

沉积物淤积是主要成因之一,沉积物通过管道输送至井口后逐渐沉淀在管壁上,导致管道直径变窄,流体流动受阻。

油气水相分离也是造成堵塞的重要原因,不同密度的流体在管道中会发生相分离现象,导致管道内部的流体混合不均匀。

针对低渗透老油田堵塞问题,化学解堵技术被广泛应用。

通过向管道中注入特定的化学物质,可以破坏沉积物结构,改变流体粘度,促进管道内部的流体通畅。

物理解堵技术如超声波清洗和水压冲洗也可以有效解决堵塞问题。

综合运用多种解堵技术,可以更全面、高效地解决低渗透老油田堵塞问题,保障油田的生产稳定性和开发效率。

在未来,随着解堵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低渗透老油田堵塞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为油田开发提供更好的保障。

2. 正文2.1 堵塞成因分析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是解决油田开采难题的重要一环。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低渗透老油田是指地下储层渗透率较低,油田开发难度大的一类油田。

随着油田开采程度的不断加深,老油田的堵塞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油田的正常生产。

低渗透老油田的堵塞成因主要包括油层岩石孔隙结构破坏、沉积物堆积、油井残余油层压力下降等多种因素。

为了解决低渗透老油田的堵塞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解堵技术,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堵塞成因分析和综合解堵技术的选择,以确保油田的正常生产。

本文将从堵塞成因分析和综合解堵技术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1.油层岩石孔隙结构破坏在低渗透老油田中,油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由于开采压力的影响可能会发生破坏,导致孔隙度减小、孔隙连通性降低。

这种破坏会导致油井产能下降、油水混合和沉积物积聚等问题,从而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

2.沉积物堆积随着油田开采的推进,地层中的沉积物可能会随着油水流向油井,堆积在油井管道和地层孔隙中,导致管道内径减小、产能下降,甚至堵塞管道、影响油井生产。

3.油井残余油层压力下降随着油田的开采,油井残余油层压力逐渐下降,油层的原有压力不足以推动油藏中的油向井口流动,导致产能下降,最终影响油田的正常生产。

二、综合解堵技术1.物理解堵技术物理解堵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清除油井管道和地层孔隙中的沉积物,恢复油井产能。

这种技术包括高压水冲洗、超声波清洗、机械刮除等方法,能有效地清除管道和地层中的沉积物,恢复通道的畅通。

化学解堵技术是指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改变地层孔隙结构,促进原油流动,恢复产能。

该技术包括酸化处理、聚合物驱油等方法,可以刺激原油的流动,解决地层孔隙堵塞的问题。

生物解堵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在地层中的生长作用,清除地层孔隙中的有机物质和沉积物,恢复地层通道。

这种技术无需添加化学药剂,对环境友好,能够有效地解决地层孔隙的堵塞问题。

综合上述,低渗透老油田的堵塞问题需要采取综合解堵技术进行处理。

通过物理解堵、化学解堵、热解堵和生物解堵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清除油井管道和地层孔隙中的沉积物,恢复产能,确保油田的正常生产。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分析及综合解堵技术低渗透老油田是指地层渗透率低、油田开采难度大的油田。

在长期的油田开采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堵塞现象,导致油井产能下降甚至无法生产。

低渗透老油田堵塞现象的成因非常复杂,包括地层物性、流体性质、油井操作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就低渗透老油田堵塞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综合解堵技术。

一、堵塞成因分析1. 地层物性低渗透老油田通常地层物性复杂,存在非均质性和多孔隙结构。

当地层内含有多种杂质、胶粘物质或有机物质时,会影响油井内流体的流动性,导致堵塞。

2. 油藏压力低渗透老油田油藏常常受到严重的压力耗竭,油井产出压力不足,导致地层渗透率降低,油藏孔隙中的油水混合物粘稠度增加,造成堵塞。

3. 油井操作不当在油井开采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管道堵塞、泵被垃圾卡住或井底垃圾积聚等问题,最终导致油井无法正常产出。

4. 沉积物堵塞由于油田内存在大量的沉积物,如泥浆、沙粒等,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这些沉积物容易在管道和井底积聚,形成堵塞。

5. 化学物质影响油田地层存在着各种化学物质,如硫化物、铁化合物等,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在地层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固体产物,导致管道和孔隙堵塞。

二、综合解堵技术1. 物理解堵技术物理解堵技术主要包括液压冲洗、机械拔油、酸化处理等。

通过高压水冲洗、高效机械设备以及化学酸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管道和井底的堵塞物质,恢复油井产能。

2. 化学解堵技术化学解堵技术采用一定的化学药剂,通过改变堵塞物质的物化性质,使其分散、溶解或凝聚,进而实现堵塞物质的清除和排除。

3. 生物解堵技术生物解堵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酶及生物材料等,对地层内的沉积物进行生物降解或生物改良,以达到清除堵塞物质及改善地层渗透性的目的。

4. 热解堵技术通过高温、蒸汽等热力作用,可以改变地层内物质的性质,分解和清除管道和井底的堵塞物质。

5. 气解堵技术气解堵技术通过注入一定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等),改变地层内流体性质,溶解和驱出管道和井底的堵塞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低渗透油田的酸化解堵技术研究摘要:合水油田长8油藏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部。

东邻陕西省富县,西与庆阳市西峰区、庆城县相连,南与宁县接壤,北靠华池县及陕西省志丹县。

地势山川相间,东北高,西南低,子午岭纵贯南北,将全县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呈现出东水东流,西水西去之势。

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粉细-细粒岩屑质长石砂岩,属于超低渗构造-岩性油藏。

油藏地层水水型为氯化钙水型,和注入水配伍性较差,油井见水后在近井地带发生堵塞,造成油井油量下降,含水上升。

本文主要对油藏见水机理进行分析,并分析了酸化解堵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超低渗油藏酸化解堵
长8油藏地处甘肃庆阳陇东区块,其主产层平均有效厚度11.5 m,平均有效孔隙度9.95%,平均渗透率0.83x10-3μm2,是一个典型的“低孔、低渗、低压”的“三低”油藏。

一、油藏简介
此区域内主要含油层组长8系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砂体展布为北东-南西向。

延长统长8时期主要为大规模的湖泊三角洲相沉积,砂岩厚度大,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

1.岩性特点
砂岩岩性为粉细-细粒岩屑质长石砂岩,其中长石含量46.56%,石英含量23.19%,岩屑含量13.26%,其它5.23%,胶结类型主
要以薄膜-孔隙为主。

填隙物含量14.63%,填隙物以绿泥石、铁方解石、高岭石为主,铁白云石、硅质次之。

粘土矿物主要有绿泥石、伊利石、伊/蒙混层、高岭石等。

2.地层水性质
油藏地层水矿化度65.1g/l,水型为cacl2型,ph值6.25。

3.储层敏感性
从粘土矿物分析结果看,长8储层以酸敏矿物为主,占65.93%,水敏矿物较少,伊利石占17.37%,伊蒙间层仅占5.88%,有利于油藏注水开发。

岩芯水敏试验结果表明,长8储层为弱水敏储层,注入水和地层水配伍性较好,对储层污染小,通过注入水中添加粘土稳定剂、防垢剂即可满足水质要求。

二、堵塞机理分析
1.粘土矿物运移造成堵塞
长8油藏泥质含量高,特别是绿泥石和方解石含量较高,注入水矿化度低,油藏地层水矿化度高,油井见水后表现为含盐下降,致使附铁绿泥石在ph值变化的条件下,形成了fe(oh)2和fe(oh )3沉淀。

在近井地带因为流体流速不断加快,部分粘土矿物颗粒杂质被运移至近井地带的孔喉处,造成堵塞,导致近井地带渗透率进一步下降,油井产量逐渐递减。

2.水型不配伍见水造成堵塞
油藏地层水水型为cacl2型,水中成垢阳离子(ca2+、ba2+)含
量较高,而区内注入水为洛河水,水型为cas04,富含成垢阴离子(hco3-、s042-)。

按照油藏地层水和注入水的水型特点,二者属于不配伍体系。

若在地层混合可能产生硫酸盐沉淀(caso4、baso4),对低渗储层可能会产生伤害,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caso4、baso4沉淀,堵塞孔道,降低油藏的渗透率。

反应方程式为:
so42-+ca2+=caso4↓
so42-+ba2+=baso4↓
2hco3-+ca+=caco3↓+co2↑+h2o
2hco3-+ba+=baco3↓+co2↑+h2o
反应生成的沉淀的多少,取决于混合水中co2的溶解量,显然当co2的溶解较多时,cac03生成较少。

在近井地带,油层压力急剧下降,使溶解的co2大量析出,平衡方程不断向右进行,不断生成碳酸盐沉淀。

沉淀一般在油井井底附近析出形成垢,主要因为地层水和注入水在近井地带不断混合。

三、酸化解堵技术的应用
随着该区注水的开发,油井逐步见水,部分表现为典型的孔隙型见水特点,主要表现为日产液、日产油、含盐下降,含水上升,动液面平稳。

按照该区油井堵塞机理,当前主要应用酸化解堵技术恢复油井产能。

1.酸化解堵机理
酸化解堵技术是通过酸液近井地带的堵塞矿物和部分无机垢,从而达到油层解堵的目的。

该工艺的缺点是绿泥石是典型的酸敏矿物,和酸生成化学沉淀,所以对油层存在潜在损害。

2.措施井的选择
从长8油藏酸化效果分析,措施后日增油30 %以上且措施有效期在200d以上的油井初期产量均大于1.2t,长期保持较高产量,后期见水。

总结酸化解堵油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油井油层物性、厚度有保证,生产初期具有产能较高。

有注水见效趋势,后期堵塞导致产量明显下降,动态表现为典型的孔隙型见水;动态监测显示具有充足的能量,即“高能量,低产能”。

3.酸化解堵效果
统计长8油藏油井酸化分析,该区长8油藏措施效果和油井压力保持水平有密切关系。

从措施有效期和压力保持水平散点图(见图1)、措施日增油和压力保持水平散点图(见图2)来看,当油井压力保持水平在110%时措施效果较好。

分析该区酸化解堵油井,现场施工时挤酸排量控制在140~200l/min酸化解堵效果较好,主要因为低排量的挤酸能够扩大近井地带酸液解堵面积,增大泄油面积。

长8油藏地层本身具有非均质性,常规酸化往往造成酸化过程中酸液“指进”现象。

在酸化过程中,酸液首先沿着流动阻力小的高渗层、大孔道或裂缝流动,造成酸液无法均匀遍及储层。

该区油
井酸化前综合含水35.2%,酸化后含水为58.6%,说明了酸液主要进入了高渗段。

四、结论
1.油井堵塞主要是因为粘土矿物运移及注入水和地层水不配伍造成的;
2.初期有产量保证,后期堵塞且有能量保证的油井酸化解堵效果较好;
3.油井压力保持水平在110%以上的酸化解堵较好;
4.常规酸化酸液指进容易造成油井措施后含水上升,应研究适合该区的暂堵酸化技术。

参考文献
[1]刘丽丽,姬塬油田铁边城区元48井块开发方案,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
[2]水利部陕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延安分中心.(2000)量认(国)字(01277)号,2005.
[3]胡文瑞.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