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配置要求
肠内营养制剂的特点、配置与储存单选题

肠内营养制剂的特点、配置与储存单选题
摘要:
1.肠内营养制剂的定义与分类
2.肠内营养制剂的特点
3.肠内营养制剂的配置与储存
正文:
肠内营养制剂是一种通过肠道给予营养的特殊制剂,主要用于满足患者在疾病或特殊状态下的营养需求。
根据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的分类标准,肠内营养制剂可分为氨基酸型、短肽型和整蛋白型。
氨基酸型和短肽型(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以氨基酸和短肽为主要成分,营养密度高、易消化吸收。
这类制剂不含完整的蛋白质,降低了肾脏负担,适合肾脏功能不佳的患者使用。
整蛋白型(非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以完整蛋白质作为氮源,添加了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全面,适用于一般患者。
肠内营养制剂的特点包括:1.高营养密度,能满足患者在疾病或特殊状态下的营养需求;2.营养全面均衡,易于消化吸收,不增加脏器负担;3.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积极影响,可提高治疗效果。
在配置肠内营养制剂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剂量。
配置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口服、鼻饲或造瘘;2.严格遵循配置比例,避免过量或不足;3.注意制剂的保存条件,避免变质。
肠内营养制剂的储存要求相对较高,应注意以下几点:1.避光保存,避免阳光直射;2.存放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避免高温和潮湿;3.未开封的肠内营养制剂可按照包装上的保质期存放,开封后应在短期内用完。
总之,肠内营养制剂是一种重要的营养补充途径,在满足患者营养需求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中华护理学会成人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团标解读精选全文

1)宜采用弹性胶布固定喂养管。 2)应每天检查管道及其固定装置是否在位、 管道是否通畅、喂养管固定处皮肤和黏膜受 压情况。 3)长期置管时,应每隔4~6w更换导管至另 一侧鼻腔。
病情变化
(四)喂养管的维护
2胃造瘘/空肠造 瘘管
1)应对造瘘周围皮肤定期进行消毒和更换敷 料,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2)置管后48h,可轻柔旋转导管90°再回位, 1次/d,逐步旋转增加180°~360°再回位。 3)外固定装置应与腹壁皮肤保持0.5cm间距。
成人肠内营养支持操作前评估、准备 肠内营养制剂、实施、喂养管的维护、 冲管四大方面的内容,掌握了这五大 块的操作要点,T/CNAS10-2020之 精髓,你算是领悟和掌握了。
病情变化
(一)操作前评估
1.应评估患者的合作程度,有无腹部不适、腹泻、胃潴留等情况。
2. 应评估患者目前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喂养管位置及喂养管路通 畅情况。
病情变化
(三)实施
附: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表
项目 0分 1分
2分
5分
腹痛/ 无 轻度 腹胀
感觉明显,会自行缓解或腹 严重腹痛/腹胀感,无法
内压15-20mmHg
自行缓解或腹内压
>20mmHg
恶心/ 无 有轻微恶心, 恶心呕吐,但不需要胃肠减 呕吐,需要胃肠减压或
呕吐
无呕吐
压或胃残余量>250ml
胃残余量>500ml
病情变化
三、肠内营养支持有哪些并发症,如何护理?
(一)胃潴留 1可使用≥50ml的营养液注射器、床旁超声仪等方法评估胃残 留量。 2胃残留量>200ml时,应评估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肠 鸣音异常等不适症状;如有不适,应减慢或暂停喂养,遵医嘱 调整喂养方案或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 3胃残留量>500ml,宜结合患者主诉和体征考虑暂停喂养。
肠内营养的操作和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操作和护理常规
1.检查制剂出产日期,阅读说明书,按要求混合,当天配制,当天用完。
配置液常温下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
2.使用前要先摇匀,并仔细检查管道连接是否正确。
3.营养液温度应控制在37~40℃之间。
4.每日更换输液管道,持续输注时,用30~50ml生理盐水每8小时冲洗一次。
5.应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滴速以每小时40ml开始,一般不宜超过120ml。
6.在营养液输注过程中,注意观察疗效及并发症:
①腹泻病人宜选择低脂制剂,加用收敛药物。
②便秘病人选择含纤维制剂,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增加病人活动。
③监测血糖,注意尿量变化。
④输注过程中若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吐泡沫痰,应考虑吸入性肺炎,立即停止输入,
通知医生。
⑤定期查血常规、血生化、尿素氮等。
7.对年老体弱、卧床或意识改变的患者可将床头抬高20°~30°,以减少返流及误吸的可。
肠内营养注意事项

肠内营养注意事项肠内营养是指经过特殊处理后,通过肠内管道给予患者营养物质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在使用肠内营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症:肠内营养适用于严重消化道疾病、消化道手术后、消化道吸收不良等患者,但也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研究结果来决定是否使用肠内营养。
2. 营养方案:根据患者的需要和耐受能力,制定合理的肠内营养方案。
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状态等因素,确保提供足够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3. 肠内管道选择:肠内营养可以通过不同的管道给予,如胃管、空肠管等。
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关因素进行决策,同时要注意管道的位置和是否通畅,避免发生并发症。
4. 管理方法:给予肠内营养时,需要有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
包括护理操作、药物配置、检测监测等方面,确保营养物质的顺利输注和患者的安全。
5. 配置计量:肠内营养液的配制要准确,遵循相关的配方和计量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药物和营养物质在配制过程中可能会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进行必要的配伍实验和检测。
6. 过程管理:肠内营养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并调整方案。
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指标,如体重、血液检测结果等,及时调整营养配方和输注速度,以达到理想的营养效果。
7. 注意并发症:肠内营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腹胀、腹泻、便秘等。
需要及时发现、处理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还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相关指标,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总之,肠内营养是一种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但使用时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意营养物质的配置和输注过程的管理,以及及时处理并发症和调整治疗方案。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才能达到良好的营养支持效果。
肠内营养配比原则

肠内营养配比原则
肠内营养配比原则是指在日常饮食中,通过合理搭配各种营养素,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求。
这一原则对于维持人体健康、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肠内营养配比原则。
蛋白质的摄入是肠内营养配比中的重要环节。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单位,对于维护肌肉、修复组织损伤等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蛋白质摄入可以通过摄入动物性蛋白质和植物性蛋白质来实现。
动物性蛋白质含有较多的必需氨基酸,例如肉类、蛋类、奶类等食物。
植物性蛋白质则包括豆类、谷类、坚果等。
在肠内营养配比中,应保持动植物性蛋白质的平衡摄入,以确保人体获得充足的氨基酸,提供足够的能量。
膳食纤维的摄入也是肠内营养配比的重要组成部分。
膳食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对于维持肠道健康、促进消化道蠕动、调节血糖和血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粗粮、蔬菜、水果等食物中。
在肠内营养配比中,应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等肠道疾病的发生。
脂肪的摄入也需要注意。
脂肪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导致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
在肠内营养配比中,应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鱼类等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同时限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
肠内营养配比原则包括合理搭配蛋白质、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及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等。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可以保证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健康的肠道功能,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合理搭配各种营养素,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实施肠内营养管理制度

实施肠内营养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院内的肠内营养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本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有关文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医疗科室的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相关人员。
第二章肠内营养管理的基本原则第三条安全优先原则肠内营养管理工作应以患者的安全为首要考虑,确保肠内营养的选择、制备、监测和管理过程均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
第四条个体化原则肠内营养管理应依据患者的病情、营养需求和肠功能状态进行个体化评估,订立适合患者的肠内营养方案。
第五条团队合作原则肠内营养管理工作应由跨学科的医疗团队共同参加,包含但不限于营养师、医生、护士等,确保患者的有效管理和全面照护。
第六条定期评估和调整原则肠内营养管理方案应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动、营养状态等因素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第三章肠内营养管理的工作流程第七条评估和筛选1.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含病情、体格指标、肠功能状态和营养需求等方面进行评估。
2.依据评估结果,进行肠内营养的筛选,确定是否适合使用肠内营养。
第八条方案订立1.针对符合使用肠内营养的患者,医护人员应订立肠内营养方案,包含营养目标、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量、予以方式等。
2.肠内营养方案应依据患者的病情和肠功能健康程度进行个体化订立,确保方案的安全和有效性。
第九条营养支持与监测1.肠内营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监测患者的营养摄入情况,包含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取量、消化汲取情况等。
2.定期进行营养评估,包含体重、肌肉质量、营养素水平等,评估肠内营养的疗效和调整方案。
第十条配置与予以1.肠内营养的配置工作应由专业营养师或有相关经验的人员完成,保证配比准确和制备过程的卫生安全。
2.肠内营养的予以方式可以采用胃管或肠道插管,具体选择依据患者的肠功能和情况确定。
肠内营养配比原则

肠内营养配比原则
肠内营养配比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身体状况、疾病情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配,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以下是肠内营养配比的一些原则:- 能量需求:根据患者的基础能量消耗和活动水平来确定每天所需的能量摄入量。
- 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的氮平衡和蛋白质需要量来确定每天所需的蛋白质摄入量。
-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根据患者的能量需求和代谢情况来确定每天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量。
- 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维生素、矿物质需要量来确定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
- 水分摄入:根据患者的水分平衡和水分需要量来确定每天所需的水分摄入量。
肠内营养的配制应由具备初级或以上职称的营养或卫生专业人员负责。
肠内营养的配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保证营养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肠内营养配置

• 3. 进入配制室应二次更衣,操作人员须戴 好帽子、口罩,清洁双手,其他人员一律 不得随意进出。
• 4. 配制室每日工作结束后应进行空气消毒 (紫外线辐照等),各类配制用具等应采 取相应的清洁消毒措施(参见清洁消毒制 度)。
(二)配制人员
• 应掌握全营养混合液(TNA)及肠内营养 液配制前的要求、TNA 的配制方法、配制 中的无菌技术操作、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 营养液的保存与质量检查、保持层流室的 洁净度的管理方法与要求,各种细菌检测 方法等。
(三)肠内营养配制的操作规范
• 1. 独立的配制室(包括准备室和配制室), 与污染源隔离,有降温设备、保鲜柜,及 相应的天平、搅拌器(机)、量杯等用具 及餐厨具等。配制室内不能有明沟,要逐 步做到人流、物流分开,有标准的传递窗 口、并有空气消毒和净化设施。
二、无菌技术
• (一)操作原则 • 注意器具灭菌,操作人员清洗双手,避免
营养液污染,减少污染有关的并发症。 • (二)器材 • 玻璃量筒、漏斗、搅拌器、剪刀、无菌纱
布等。器具应使用不锈钢的(如容器、剪 刀等)便于清洗和灭菌消毒。150℃左右干 燥箱。
• (三)操作步骤
配制营养液应按照医嘱的要求严格按 配制程序进行无菌操作:
• 3、术前准备及术后营养不良:术前准备常 用于肠道手术需低纤维膳食时,如结肠及 肛门直肠手术前准备,手术前后营养不良 均可用。
• 4、化疗和放疗患者。
(二)禁忌症
• 1. 3 个月内婴儿不能耐受要素膳,即使稀释 也易引起电解质紊乱。
• 2. 短肠综合征应先用静脉营养 4~6 周后, 始能逐渐增加要素膳,使小肠逐渐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肠内营养配制室要求
应与膳食操作间临近,建筑面积不低于60 m2,分为刷洗间、消毒间、配制间、制熟间及发放区。
其中配制间为层流净化间,室内墙壁为防菌涂层预成型材料,地面耐磨、防滑、抗菌、防静电。
肠内营养配制室应配备相应工作条件设备,包括匀浆机(胶体磨)、捣碎机、净化工作台、微波炉、电磁炉、冰箱、操作台、药品柜、蒸锅、清洗消毒设备、计量仪器及各种配制容器。
二、配制人员
应掌握肠内营养液配制前的要求、配制中的无菌技术操作、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营养液的保存与质量检查、保持层流室的洁净度的管理方法与要求,各种细菌检测方法等。
三、肠内营养配制的操作规范
1、独立的配制室(包括准备室和配制室),与污染源隔离,有降温设备、保鲜柜,及相应的天平、搅拌器(机)、量杯等用具及餐厨具等。
配制室内不能有明沟,要逐步做到人流、物流分开,有标准的传递窗口、并有空气消毒和净化设施。
2、肠内营养应由具备初级职称及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营养专业人员(或卫生专业人员)负责配制。
3、进入配制室应二次更衣,操作人员须戴好帽子、口罩,清洁双手,其他人员一律不得随意进出。
4、配制室每日工作结束后应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辐照等),各类配制用具等应采取相应的清洁消毒措施(参见清洁消毒制度)。
5、配制人员应按营养处方要求正确配制,并做好登记和核对,批量配制的产品应注明日期后留样备查(≥48h)。
6、配制好的营养液应按所需剂量,分装入1次性容器或经过清洗消毒的容器内,标明床号、日期、处方编号等,分发给配膳员或放入保鲜柜内备用。
7、营养液应尽可能现配现用,配好备用营养液冷却后置于4℃冰箱,保藏时间≤2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