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技法程式之——浅降山水篇
中国水墨山水画

中国水墨山水画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皴法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皴法,在绘画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我国土地广大,地质也因地域而不同。
以描线为基本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凹凸)的方法比较多。
不过,主要的方法可分为下面六种,其概要说明如下:斧劈皴——表现火成岩山岩崩溃的部分与突出的部分的主要方法,往往和披麻皴一起使用。
披麻皴——表现土山外观的主要方法,多用来画我国南方的山水。
卷云皴——表现古老山脉的圆形山顶的主要方法,能表现出苍劲的感觉。
雨点皴——表现被烟雾所笼罩的山岳的主要方法。
荷叶皴——表现水成岩所形成的山和岩的主要方法。
折带皴——表现水成岩所形的山岳,特别是崩塌的斜面和堤防的主要方法。
以上各种皴法的应用,须视地质构成的关系而定,必要时可将两种方法混合或折衷使用。
皴法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
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
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
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
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
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质构造的不同,表现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类型的皴擦方法与名称,一般称为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斫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
清?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
《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
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
浅绛山水名词解释

浅绛山水名词解释
“浅绛山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设色技巧,属于淡彩山水画的范畴。
它以水墨为主,同时施以淡彩,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淡雅、清新的效果。
“浅绛”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用淡赭色渲染而成的山水画,以元代画家黄公望为代表。
而现代画家将“浅绛”技法加以发展,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山水画技法。
“浅绛山水”的特点是以墨色为主,用淡淡的色彩来渲染画面,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它不像青绿山水那样注重色彩的浓艳和华丽,而是更注重笔墨的韵味和意境的营造。
在创作“浅绛山水”时,画家通常先用淡墨勾勒出山石、树木等景物的轮廓,然后用淡彩渲染,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淡雅、清新的效果。
在色彩的运用上,画家通常使用淡赭色、淡绿色、淡蓝色等淡彩,以营造出一种淡雅、清新的氛围。
“浅绛山水”的技法要求画家具有较高的笔墨技巧和表现力,同时要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形式美感的表现。
它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从“大青绿”到“小青绿”“浅绛”

从“大青绿”到“小青绿”“浅绛”摘要:传统设色山水画自从六朝萌芽以来,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这形式背后蕴涵着深刻审美观的变化:画坛审美思潮由追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色彩宏丽的宫廷贵族的审美嗜好转变为挥洒自如、淡雅写意文人画审美观。
关键词:大青绿;小青绿;浅绛;审美观中国山水画随着山水诗的蓬勃发展也开始了它的发展之旅。
魏晋六朝谢灵运、宗炳、王微等诗人、画家不仅内视自身,而且外观自然:在内视自身的心路历程之中发现了魏晋风度的人格之美;在左右流盼外观自然之际发现了山川河流的自然之美;在审视自然万物过程之中“乐山乐水”“畅神”、愉悦的精神体悟过程之中形成了“错金镂彩”和“清水芙蓉”两种不同审美取向和精神追求。
新兴的山水画开始由最初人物画的背景走向前台,但是山水画却是以追求“错金镂彩”的“大青绿”山水形式开始了中国山水画史之旅。
六朝尽管出现了山水画的萌芽,虽然有顾恺之、宗炳、王微等艺术家对山水画进行了孜孜不倦地艺术探索,他们的努力使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背景剥离出来,渐渐走向独立,其表现形式是借助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工笔人物画以工笔设色的形式,因此只能是“错金镂彩”式的青绿山水画形式。
直到唐代,李思训父子继承了展子虔的风格,用工致严整的笔法、浓烈沉稳的色彩在青绿与泥金对比的装饰性中显示了金碧辉煌、色彩宏丽的重彩画风,这也是典型的“错金镂彩”。
此风十分适合宫廷和贵族的审美嗜好,也符合盛唐国强民富这一时代的审美需要。
此画风堆金砌玉、雕梁画栋的华丽宫室,宝马香车、珠围翠绕的车骑服饰,都彰显着盛唐壮丽宏伟的阔大气象,画中充溢着冉冉如旭日方升的朝气,根本不同于一味矫饰委靡不正的六朝之风,这是国力昌盛、豪迈富庶的大唐人独具“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泱泱大国精神气质。
一般简单的推理,老庄玄学审美观影响下的山水画技法和形式表现应该是直指水墨,应该是“清水芙蓉”式的。
浅谈石涛浅绛山水的艺术特性

浅谈石涛浅绛山水的艺术特性作者:李英妮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石涛极其艺术作品的研究,解读了石涛浅绛山水的艺术特色,并对石涛的艺术理论“一画论”和《松荫研读图》进行深入解析,发现其艺术精神的特殊性,在其艺术风格上清雅空灵,禅意悠长,崇尚人于自然之意境,,师成于自然之特色,并对其构图、墨色、墨法分别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石涛的浅将山水之法对其后事山水构思和画风上都有了创新之意。
这说明了浅将山水在其绘画领域终占有一西之地,并影响深远。
关键词:石涛;浅绛山水;一画论石涛其理论成就为“一画论”这一理论使后世众多艺术家为之推崇,石涛作为四僧之首,他的艺术风格上始终带有佛学禅意之精神。
通过对石涛的艺术风格学习和其浅绛山水的研究,我们发现其浅绛山水的意义在于《画语录》以“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
浅绛山水是其山水画的一种,其源于宋元代,发于明清。
由在石涛手中将其浅绛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一种传统的艺术流派。
当代是水彩画和水墨山水、写意山水均有其浅绛山水的味道。
浅绛山水的特点是素雅清淡,明快透澈。
一、石涛简介石涛清代画家,当代浅绛山水画大师,本名朱若极,字石涛,号苦瓜和尚。
幼年家道中落又逢变故后出家为僧,云游半生漂泊无依,以卖画为生。
早年的山水技法源于宋元古法,画风属于“南宗”一派,追求画风儒雅清新而脱俗,隐逸山野与恬适生活的情趣尔!南北漂泊使其中年,笔迹墨法渐趋成熟,日渐刚强。
晚年居于扬州,笔法纵横飘逸,墨法于浅绛山水大成。
晚年其著作《石涛和尚画语录》,此书包含了石涛一生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理论。
书中提出“一画论”为其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著名的有《山窗研读图轴》、《细雨虬松图轴》、《松荫研读图》、《古木垂阴图轴》、《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黄山图》》等等。
其中《松荫研读图》,是其浅绛山水画的代表之一。
二、石涛浅绛山水画画的艺术风格浅绛山水画以其素雅清新而明快透彻为其主要风格,是以笔墨勾勒山水,设色以赭石为主的一种重笔墨情颜色的形式山水画,其石涛的山水风构图新颖多变,最大的艺术造诣在于创新能力上。
浅绛山水赏析

浅绛山水赏析
浅绛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表现技法,以淡雅的色彩为主,追求画面的整体和谐和
真实再现自然景物。
从色彩上看,浅绛山水以淡雅为主,常用墨、赭石、藤黄、花青等颜色。
这些颜色能
表现出自然景物的真实面貌,营造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意境。
画家通过灵活运用这些
颜色,使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效果。
浅绛山水的线条简洁流畅,注重变化和节奏感。
画家通过线条的运用,表现出山石、
树木、水流等自然景物的形态特征,使画面具有生动的艺术效果。
此外,构图平衡稳定,注重画面的空间关系和立体感,表现出山水景物的自然之美。
浅绛山水追求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境界。
画家通过表现自然景物的内在美,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
体现。
浅绛山水画是一种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形式,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的运用,表
现出山水的美丽和神韵。
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浅绛山水画的设色技法

浅绛山水画的设色技法
首先,浅绛山水画的设色技法重点在于墨色与水墨的运用。
墨色是浅
绛山水画的基础色彩,通过善于掌握水墨的浓淡、干湿和笔墨的变化,呈
现山水画作品中的山川、水流、树木等自然景物的形态。
通过改变笔墨的
粗细、湿度和运笔的力度,可以描绘出远近景物的层次感和质感,使整幅
画作更具灵动和意境。
其次,浅绛山水画的设色技法在于水墨与彩色的结合。
水墨是山水画
中的主要画材,而彩色则可以用来强调画作中的重要元素或者渲染画面的
氛围。
在浅绛山水画中,可以运用彩色来描绘画作中的花草、鸟兽等细节,使其与浅绛墨色形成对比,突出画作中的主题或者营造画作的气氛。
另外,浅绛山水画的设色技法还包括水墨与淡彩的对比。
水墨是浅绛
山水画的主色,而淡彩则是对照造成的,它们的用色相对较浅,但又可衬
托出水墨的浓墨重彩的效果,使画作富有层次感和韵味。
通过适当地使用
淡彩来描绘画作中的云、雾、波纹等元素,可以增加画作的趣味性和艺术感。
总的来说,浅绛山水画的设色技法主要包括墨色与水墨的运用、水墨
与彩色的结合、水墨与淡彩的对比等。
这些技法的巧妙运用使画作更加生
动和传神,同时又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
对于绘画者来说,熟
练掌握这些技法,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艺术创作意图,创造出具有浓
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浅绛山水画作品。
中国山水画透视、设色与运笔技巧

中国山水画透视、设色与运笔技巧(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学随笔、案例分析、专家观点、童画教程、美术知识、对话家长、国画技法、国外艺教、艺术纷纷、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eaching essays, case analysis, expert opinions, children's painting tutorials, art knowledge, dialogue with parents, Chinese painting techniques, foreign art education, art in succession, other materials, etc.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山水画透视、设色与运笔技巧散点透视透视,是绘画术语。
浅绛山水画技法

浅绛山水画技法浅绛山水画技法浅绛山水画技法作者简历:唐凤岐,1949年生于天津市,1968年上山下乡,1970年加入海军某部当美术创作员,对山水画的学习创作锲而不舍,师承著名山水画家孙克纲先生,曾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199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硕士研究生班。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山水画研究副会长、河北省美协理事、廊坊市美协副主席等职。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要展览,并获奖。
199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为《中国画坛百杰》。
出版有《唐凤岐画集》、《百杰画家唐凤岐》、《浅绛》技法,《著名画家唐凤岐专辑》等。
第一节浅绛山水画浅绛山水画是中国画常见的画种,多用以表现深秋和早春时节及斜阳夕照的景色。
其特点是素雅静淡,明快透澈。
浅绛山水画,以树、石、云、水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笔墨为构架,着色以浅赭为主。
浅绛是其他类别山水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传统绘画中高难度绘法之一。
因此了解、学习和研究它是十分重要的。
(附图为唐凤岐作品《遥遥黄土路》)第二节近景松山水画离不开树,而松树又是百树之首,因此,学习和了解山水画中的松树,是非常必要的。
了解松树和研究其画法也有两条途径,一是学习、临摹先贤画谱,二是到自然界中写生。
松树,具有阳刚之美,它的枝干更具有柔中有刚的美,松的叶群,更给人以清脱之感。
它是我们民族心目中的吉祥树,是常青不老的象征。
松树,有的像虬龙,故称虬松,其枝干多变,直处坦率,弯曲内含,显出龙探青山之状;也有的曲中有直,变化非凡,似蛟入海之态;有的巨臂遮天,挺拔刚毅,有拔地钻云腾飞之势也。
画松的树干,要中锋用笔,树干与树枝间的树叉,一般不小于九十度。
画树梢用侧锋,这些效果会好些。
用笔的顺序一般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也可按照自己的习惯画。
松叶的组合分为两类:马尾形、菊花形,也可据此而演变。
画针叶一般用笔是虚起实落,就是笔尖先入纸,笔腹后落,这样画出的针叶是前尖后钝,有力度,很符合画松之品格,这种画法可区别于水草等其他草类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的技法程式之——浅降山水篇
浅降法是一种着以淡彩的山水画法技法体系的形成是在皴法完善之后。
浅降法基本上以水墨为主,但较之纯以水墨完成的画法,线的成分要多一些。
浅降法在水墨勾勒皴然的基础之上罩以淡彩,多以淡赭石色为主,个别地方罩以淡青花,使画面形成统一色彩基调,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着色方法,元代山水画家多用此法。
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
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浅绛山水,则全以墨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关矣。
”他强调了,笔墨仍为画面状物构形的基础,墨色足后,略施淡彩,画面色调单纯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而其色多施于山石之上。
此种着色,相传始于唐代吴道子的人物画,吴道子的人物画在墨线的基础上着染以淡色,世称“吴装”。
故而后人亦有浅降山水画法称之为”吴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