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

合集下载

0321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正式版

0321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第一章 正式版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生产生活1.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重要观点: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2.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②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

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④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⑤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⑥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广布的牧马场地。

3.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4.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

5.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

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

6.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

疏凿了以宋都汴京为中心的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共称通漕四渠。

还开通了北起通州,南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

7.片面的重农思想造成了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了更加严重灾难性后果,对长江、黄河以及淮河也有越来越大的危害。

地理1.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

3.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4.中国地形地势特点:①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②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a.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2)从《尚书·洪范》到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殷周时期,与阴阳观念同时流行的还有五 行思想。五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 篇:
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求久”观念应运 而生。反映在民间心态中,便是对用具追求“经 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 求延绵永远。
第三节 社会政治结构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以血缘宗法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 专制制度
1.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 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 义务的法则。
经济多元融合与民族多元融合是一个主题的 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来说,汉族是农耕的主 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农耕与游牧的交流, 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 采的中华文化。
在经济多元融合和民族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 才有文化的多元会通,形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会通之学”的特色。儒学、道教、中国化佛教 的形成发展都是如此。
2、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相交融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构成了中国古代 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构成了中国 古代文明的主体。
正是农耕与游牧的互通,互补,促进了农耕 人与游牧人的相互交流。
中国的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类决非自我封 闭的系统,而是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 互市等等途径,彼此交流,互相融合。
(2)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 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 行的,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 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
(3)宗庙制度
上古时代,社会上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 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综合研究它在中国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中国文化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和独特个性的整体。

《中国文化地理》将通过对中国文明起源、中国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扩散、中国文化区域差异等与中国地理环境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开放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献计献策。

第一章绪论一、文化与地理环境1、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定义,文明与文化,文化类型。

2、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发展的关系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客观性。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发展影响的正确观点。

从宏观和长期视角看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从局部和短期看人地之间的或然关系。

二、文化地理与中国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学及其研究领域文化地理学。

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区域是其研究领域。

2、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中国文化在中国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3、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对外开放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为各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第二章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其地理背景一、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机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第四纪冰期的苦难历程后,在距今1万年前迎来了温暖的全新世,人类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掀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农业革命”,我们的祖先在黄河-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屹立于世界古典文明之林。

尤其是距今5000-4000年前后,是我国1万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多姿的古文化盛开在以中原为核心的辽阔土地上。

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即是证明。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六全文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六全文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六全书框架绪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四章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六讲第五章第五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五节 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1.儒家创始人孔子在继承西 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三基德或三母德。

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 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 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他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强调后天修养对加强个 人道德修养无比重要。

孟子又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所谓的“五伦十教”。

“仁”为众德之首。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3.西汉时期,董仲舒将伦理关系发展为“三纲五常”。

“三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五种道德规范,即中国封建伦理的五种道德规范,具体包括仁、 义、礼、智、信。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3.西汉时期,董仲舒将伦理关系发展为“三纲五常”。

“三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五种道德规范。

①五伦十教: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 君臣、朋友。

“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二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二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二 主讲:宋看山课本介绍指定用书:《中国文化概论》(2015年版) 主编:王宁出版机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专业代码:00321考试形式:闭卷考试通过方式:总分为100分,60分合格题型介绍题型题数题分单选3030多选510名词解释510简答630论述220绪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四章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绪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四章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二讲第一章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二、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三、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一)众多地理条件相对独立的区域1、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中国领土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尚书·禹贡》篇。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如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建筑,长江流域的干栏式结构建筑。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一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二)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如燕齐地区神仙崇拜、明清的晋商的盛行、扬州的繁华等都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自考汉语言文学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官方笔记

自考汉语言文学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官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官方笔记•精讲2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思维导图地理与人群分布 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古代叫自然方面的作为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古代改造自然的一些失误二、知识点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限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

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知识点U 地理与人群分布☆☆☆1历史上的人群分布(1)地理特征①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一一亚欧大陆的东部,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领属的海疆更是辽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又称中国南海)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其中东海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也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o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1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2)人群分布①东北壬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的人群,如鲤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区域。

②蒙古高原,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③华北平原有黄河和海河水系,东部还有泰沂山地,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农业,是汉民族的聚集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④黄土高原地带,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置地之一。

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就,可谓表里山河!⑤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及第一章样本,完整版11页)王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绪论“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1.文化背景篇(农业)

1.文化背景篇(农业)

二、民族、人口
(一)民族 1.中华民族是多种民族、多种来源。 2.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
成为主体民族。 3.少数民族在开发建设边疆地区方面做出
贡献。
(二)人口
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特点有三个: 1.人口众多。汉代、北宋、清朝人口数量一直占
世界三分之一。 2.人口分布不均衡。南和北7:3变为4:6。 3.人口迁徙频繁。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
2.水道和水系的变迁。黄河 3.海陆变迁。沧海桑田。 4.黄土高原的变迁。水土流失使原来的“塬”日
渐缩小,地形破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 5.沙漠的变迁 。
关于黄河的谚语、名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回头。 /黄河清,圣人出 /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
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 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 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 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三)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湖泊的发育和消亡。据统计,中国近30年来消 失的湖泊共计243个,新疆消失湖泊数量最多, 一共62个。
了奴隶社会阶段 。例如匈奴族。 第三,分庭抗礼进取中原时期。北方游牧
民族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辽金夏元。
昭君出塞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生活 方式
2.


居住
文 明
方式




明 的 对
饮食 方式

思考题
(1)生活方式:采集—渔猎 (2)饮食生活:谷物为主—肉食为主 (3)居住方式:固定、安居—移动、流浪 (4)主流观念 农耕文明是循规蹈矩、温和善良 … … 游牧文明是大胆、勇敢、强悍、创新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
大巴山:古巴人。氐(dī )人、羌人。 成都平原:富饶,汉人。
黄土高原: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养育 了辉煌的古代文化。
历史上许多王朝在这里建都的原因? 1、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 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可谓表里 山河。 2、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 退可守,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010,10)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 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C ) A.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2012,10)27.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功是依靠( ) BC A.和平 B.联合 C.融会 D.谦让 E.战争 (2009,10)5.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的独特 文明形态和( D ) A.文化体系 B.文化内涵 C.文化结构 D.文化方向
(2009,1)4.中国几千年历史 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 济中心( C ) A.从东南向西北逐渐移动 B.从西到东逐渐移动 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 D.从东到西逐渐移动 (2008,1)4.在世界古代文 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 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 A ) A.与地理条件有关 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 D.与生活条件有关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地缘概念: ①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②指的是中原 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 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封建社会长,文明反复出现。

原因:1、 中原文明必 须长期面对 一个由草场、 山地、沙漠、 戈壁构成的 辽阔的地域, 和以游牧为 基本特征的 文化区域。
三、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2012.1)为什么说中国具有文化发展的广阔地理舞?
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额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 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 1、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 化人群都有一个难过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 民族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2、中国历史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 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了南北不 同的历史景观。 3、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 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1)气候:温带气候,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 (2)灾害性气候:旱灾,洪涝,蝗灾病虫。

(2008,10) 4.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 A ) A.温带气候 B.亚热带气候 C.高原气候 D.海洋气候 (2011,10)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 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 少,旱灾特重,其次是( C ) A.地质灾害等 B.沙尘暴灾害等 C.洪涝灾害等 D.风灾等

(2012年10月) 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 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被称为(D ) A.西夏 B.西戎 C.西狄 D.西羌 (2008,1) 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 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 (D ) A.西夏 B.西戎 C.西狄 D.西羌
2、第二阶梯:高原和盆地。
云贵高原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 方向。 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走 向统一,地域决定中国是一个人群林立、 多族群的世界。 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 希罗多德:“埃及是尼罗河的赠 礼。”
地理位置与文明代表
巴比伦: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2013,1)2.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的发生 ,相同的特点是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古 埃及文明发生于( B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 C.底格里斯河 D.幼发拉底河 (2007,10)4.古埃及文明发源于( B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 C.底格里斯河D.幼发拉底河
1、(2012,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 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D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2、(2009,1)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 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 上起西周,下迄( D ) A.秦末 B.两汉 C.唐末 D.明初 3、 (2010,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 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著名学 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 C ) A.“纪传时期” B.“编年时期” C.“方志时期” D.“纪事本末时期”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内容: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


地理环境(2011,11):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 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 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 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第一节 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中国地理简要 的概况。 1、中国地形地势及 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 的欧亚大陆的东部, 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真题:(2012年 10月)中国处于 世界最大的欧亚 大陆的东部,东 临浩瀚的( A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 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 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 交通的便利。 真题:(2012.1)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 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 C )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2、这个与中 原发生关系 的“前台” —蒙古高原上 生存着许多 民族,从最 早的猃狁, 到北狄、匈 奴、鲜卑、 突厥、契丹、 党项、金、 蒙古、满族。


3、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 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 当着新的高原主人。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逡巡于 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 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朝政陷于混 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 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 受者和新的创造着。 4、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 温、繁荣。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时间,上述的情况 就重复一次。反复多次。
(1)、这个地区有黄河和海河 水系,东部还有泰沂山地,是汉 民族的聚集区,在很长一段时间, 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2)、华北平原直接与气候湿 润,湖泊众多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相连,这一地区是古代重要的农 业区,唐宋以后还是中国的经济 中心。

(2011,1) 26.长江中 下游平原的 构成有 ( AE ) A.江汉平原 B.成都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E.长江三角 洲平原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战主导。
如何理解“大一统”:
1、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 念已经十分清晰。 2、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 同的政治策略,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 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以后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 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3、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算短,但追求统一始 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 4、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 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1、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


(1)青藏高原:号称 “世界屋脊”。 居住人群:吐蕃,羌人
真题: (2010,10)2.南 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 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 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 族是( B ) A.羌 B.吐蕃 C.鲜卑 D.回纥
气候变迁:由暖变冷。 真题:竺可桢先生在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 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 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 变化分为( D ) A.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 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



四个时期: 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温暖期。 商末。黄河中下游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公元前1100——公元1400,寒暖交错期。 (西周到明初) A。西周前期,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 牛马冻死,江汉结 冰。 B。春秋至西汉,第二个温暖期。北方收获两季, 蜀汉江陵有橘树。 C。东汉、三国至南北朝,第二个寒冷期,淮河结冰。 贾思勰 《齐民要术》:黄河以北的桃花开, 比现在晚十天到半月。 D。隋唐至北宋,第三个温暖期。柑橘。 E。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第三个寒冷期。荔枝树冻死。 F。南宋中期到元中期,第四个温暖期。杭州不见冰雪。 3)公元1400——1900,寒冷时期,方志时期。 4)1900——仪器观测期。

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域上 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在中国战争史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 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 向。
(2009,10)3.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 争而是( D ) A.威胁与恐吓 B.和亲与共存C.吞并与兼并 D.联合 与融会
(2006,10)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 西汉时期,便进入了( ) A.第一个温暖期 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 D.第四个温暖期 (2006,1)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东汉、三国 直到南北朝,是( ) A.第一个寒冷期 B.第二个寒冷期 C.第三个寒冷期 D.第四个寒冷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