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
《哥本哈根协议》视野下的国际气候保护责任

《哥本哈根协议》视野下的国际气候保护责任摘要:被全球关注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最终以一分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向世人交代,这样的结果令人失望,但透过这次峰会,让我们看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矛盾,也让我们深思在这样的人类巨大威胁面前,我们全人类应该怎样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世界各国又将如何承担他们的国家责任,当国家的国际责任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国家又将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
本文拟透过哥本哈根现象,来分析国家间利益和国家国际责任问题,为人类生存环境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哥本哈根协议;国际环境保护;国家责任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峰会受到全球的关注,然而这次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却令人失望。
没有看到我们期许的结果,没有之前的雄心勃勃,有的是我们无尽的担忧,全球气候的变化留给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当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巨大威胁时,国家的利益还显得那么重要吗?生命与私利孰轻孰重?一、《哥本哈根协议》之评析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来自 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聚集,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这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然而会议的焦点却集中在“责任共担”上。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资金和技术支持等问题上争执不断,大会进程举步维艰。
最终以各方同意“注意到(take note of)的哥本哈根协议”就这样达成了,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不欢而散。
《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世界气候大会的十大焦点问题

六、发达国家是否接受排放上限额?
在两年前的巴厘岛气候大会上,国际社会要求工业化国家必须接受减排额目标。而发展中国家除非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否则他们只要在遵循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限制排放额即可。
七、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是什么?
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是他们将会被强制接受不利于他们经济发展和束缚与贫穷作战的手脚的协议。发达国家则害怕发展中国家不用遵守减排规定,而他们又不得不资助发展中国家,这无疑加剧了竞争。
知识点
2℃的考验
“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最大威胁”、“忽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应像18世纪从事奴隶贸易一样受到道德谴责”、“减排不利可能引发全球健康灾难”……在如此严峻的背景下,哥本哈根会议被誉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它的官方名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两代人面临的最严峻、最深远的挑战。
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6.4℃之间。更令人震惊的是,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来看,地球已经开始朝着6~7℃严酷升温的方向发展,大大超出2℃的地球生态警戒线,几乎宣告了生态系统的死刑,世界处在毁灭性的气候混乱状态边缘。人类的底线是要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甚至更低。一旦超过2℃,全球变暖就会完全无法逆转,那时即使想采取补救措施也没有机会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的趋势必须在2015年前得到扭转。
世界气候大会的十大焦点问题
一、为什么哥本哈根会议很关键?
全世界只有联合国气候大会这一个专门为建立新型低碳社会和避免科学家最糟糕的估计变为现实而进行首次重大转变的渠道。今年的哥本哈根大会将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2009年在丹麦首都歌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谈看法

2009年在丹麦首都歌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谈谈看法2009年12月7日,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经过艰难的马拉松式的谈判,这场被称为是“气候政治”的博弈终于在2009年12月18日结束。
关注这次大会上各国的表现,不难看出,在世界气候问题的解决上,我们还很不团结。
下面就这次大会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
一、守护共同的家园,不能再等了!众所周知,世界气候大会旨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应对全球变暖。
尽,管学术界还有少数人不承认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几乎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人类没有任何理由肆意地向大自然索取,也不应该愚蠢地认为“我们的地球还很好”。
电影《阿凡达》《2012》就表达了两位大导演关于自然与环境的忧虑。
《阿凡达》用很美丽的画面和故事,揭示了人类的贪梦与高傲,也指望能唤起更多人,对大自然的爱。
而电影《2012》用更加直接的画面预言了人类的某种未来,如果人类还是这样任性的话!图瓦卢、马尔代夫这些美丽的国家已经遭遇和正在遭遇的一切,难道还不足以让世界清醒!二、气候大会成了谈判大会为什么美国、日本面对气候问题总是掩耳盗铃,抱消极态度呢?归根结底两个字:利益。
这次大会各国争论的焦点就在于“谁该为环境问题买单”。
日本担心减排目标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
日本民主党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态度较为积极,鸠山由纪夫出任首相后不久便提出了“减排25%”的目标。
但此举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论,经济界对“减排25%”抵触情绪严重,这一目标能否细化落实仍有待观察。
而美国作为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不仅推卸责任,还要对转让先进能源技术设置障碍。
不仅如此,还想利用环保这张牌,利用其在技术上的优势,对不符合发达国家节能和减排方面标准的国家的出境商品,征收所谓的“边境碳关税”。
很明显这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搞贸易保护主义,对于目前在技术、资金上都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是很不公平的。
美国真的是很不厚道。
而像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就很识时务,早就知道环保节能是大势所趋,在大会上表现到相当积极。
辩证法与哥本哈根会议

哥本哈根会议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摘要: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状况也越来越加剧了。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温上升及一系列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如果不进行遏制和出台些有关政策和协议保护气候,那再过百十年,我们的根地球将面临着毁灭。
面对此形式的状况下,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了。
在环境和经济2个选择中,该如何抉择?让我们用马克思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把。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气候变暖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官员们将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
根据UNFCCC秘书长德波尔的表述,在此次会议上,国际社会需就以下四点达成协议: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而此次会上的焦点问题集中在于“责任共担”。
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改变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幅度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2.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
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大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而二氧化碳是各国的工业排放出来的。
形势与政策论文-哥本哈根会议与全球气候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与全球气候问题工业化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的能源消耗造成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全球气温不断升高。
因此导致冰山融化、冰川消失、海平面上升、珊瑚礁死亡、生态环境恶化,洪涝、干旱、台风等极端气候现象频发,严重威胁人类未来的发展和生存。
气候大会的召开迫在眉睫。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的焦点集中在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美国和中国之间,奥巴马政府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清楚地让外界了解排放承诺,美国将坚持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做的控制排放的任何承诺进行独立核查,而且不准备紧随欧洲之后具体阐明美国今后10年将提供多少资金帮助贫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中方重申发达国家应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援助的呼吁,强调除非减排得到发达国家提供的资金或支持,否则与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拒绝作出可接受国际核查的减排承诺,国家之间的傲慢与偏见令与会方各执一词,口水之争在所难免。
口水战集中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美国的排放目标没有解决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问题:鉴于西方在温室气体排放上的历史责任,这意味着工业化国家必须加大减排力度;在未来20年中,几乎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都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在哥本哈根争论的焦点就是经济实力大增的中国是否应该从美国和欧洲获得援助来帮助其转型为更清洁的经济增长模式,两国对政策细节的争论是未来数十年两国广泛经济实力较量的一个缩影。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彻底的改变了国际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一道分水岭。
从来没有哪一届大会能像哥本哈根那样,吸引如此多的国家元首前来,吸引如此多的国际关注。
聚焦哥本哈根会议

聚焦哥本哈根会议,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从2009年12月7日到12月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了长达13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大会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这次大会的艰难历程折射出人类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种种困境,虽然各国都承认气候变化的事实,并认识到积极应对的紧迫性,但是在责任分担等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依然难以弥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应对气候变化这条路上,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由于人类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已经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加速恶化,温室效应已经发生。
世界气象组织今年12月8日发表的最新全球气候报告指出,2009年将成为有气候记录以来10个最热的年份之一,而2000年至2009年也将成为最热的10年。
气温上升不但将加速冰川的融化,把海平面推得更高,还会引发极端气候现象,包括飓风、洪水、干旱、暴雪、热浪、寒潮等。
在我们面对种种极端气候现象带来的灾难,面对处于困境之中的弱势国家和边缘地区时,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再也无法置身事外,无动于衷,必须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共识。
今年正值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年,各方计划在年末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上能就《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新安排。
在这种氛围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今年一系列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为了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果,今年9月还举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上呼吁发达国家率先采取行动,发展中国家也应采取措施,在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同时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哥本哈根会议与全球气候问题.课件

2024/3/8
三、会议争论的焦点及各方的态度
(二)各方的态度
阿根廷的态度:发达国家应投入更多资金,阿根 廷强调,如果发达国家未能投入相应的资金,那么 在哥本哈根的讨论将毫无意义,遏制全球变暖的目 标实现起来将会“十分艰难”。
2020年应当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
2024/3/8
三、会议争论的焦点及各方的态度
(二)各方的态度
中国的态度: 第一,中国已经开始积极应对世界气候问题。 第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坚决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
责任”原则,坚决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 第三,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
2024/3/8
三、会议争论的焦点及各方的态度 (二)各方的态度
2、发达国家的态度: 由于完成减排指标须付出巨大经济代价,发达国
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目标。
2024/3/8
三、会议争论的焦点及各方的态度
(二)各方的态度
美国的态度: 美国企图违背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基本原则
的,重新建立一个温室气体减排协议,强制所有国家降 低排放量。
2024/3/8
四、会议成果——《哥本哈根协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暨 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十九日下 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 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视频4:《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协议》
2024/3/8
四、会议成果——《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的内容: (1)协议重申全球气温上升幅度不得多于摄氏2度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吴卫星
【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47)005
【摘要】被世人寄予厚望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仅仅达成了没有法律拘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反映了国际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集中体现在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理解、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不同的价值追求.未来的气候保护和气候谈判应当凝聚共识,立足于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发挥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应当努力避免"比低"这一恶性竞争,通过"政治敛合"和"经济敛合",将气候变化融入政治、经济各种决策的主流之中.
【总页数】8页(P44-51)
【作者】吴卫星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透视煤矿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2.透视教师备课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3.透视德国法中纯粹经济损失的法律规制
4.中西绘画透视法比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谁应为全球气候变化买单——对哥本哈根会议的反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OURNAL OF NAN JI NG UN I VERS I TY(Phil osophy,Hum a niti es a nd Soci a l Scie nces) 5,2010 气候变化与法律规制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吴卫星(南京大学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京210093)摘要:被世人寄予厚望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仅仅达成了没有法律拘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反映了国际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这种分歧集中体现在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理解、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不同的价值追求。
未来的气候保护和气候谈判应当凝聚共识,立足于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发挥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
发展中国家应当努力避免#比低∃这一恶性竞争,通过#政治敛合∃和#经济敛合∃,将气候变化融入政治、经济各种决策的主流之中。
关键词: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展权;国际合作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9CFX051)2009年12月7-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哥本哈根会议的任务是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2008%2012年)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因而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然而,由于存在激烈的冲突,会议仅仅达成了没有法律拘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令许多环保人士大为失望。
#没有公平,没有雄心勃勃,更没提法律约束力,各国领导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失职。
∃绿色和平全球总干事库米 奈都(Ku m iN aidoo)表示,#今天,他们在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事实面前统统失败∃。
&本文将结合哥本哈根会议,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并就未来的气候谈判进行展望。
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之重心:共同责任还是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o mm 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 b ility)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次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基础和核心,因为量化的减排指标、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转移均与该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9年12月1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领导人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本次会议的成果必须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中确立的基本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注重减排目标的合理性并确保&参见!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h ttp://bai ke.soso.co m/v6983044.h t m∋吴卫星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气候变化与法律规制作出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
他表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应当始终坚持。
&(一)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基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要义是在全球环境保护中,所有国家都负有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但是责任的大小又是有区别的,即发达国家承担主要责任,发展中国家承担次要的责任。
从该原则的演进过程来看,虽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概念由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提出,但该原则的内容之前已在国际环境法中有所体现。
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环境法文件的相关规定虽都未采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术语,但这些国际环境法文件通过强调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所享有的资金和技术援助等特殊待遇和发达国家所负有的更大责任而表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基本要求。
(例如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就对此原则有所反映,1987年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则进一步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内容:该议定书不仅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了10年的淘汰宽限期,而且建立并运行了旨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务和技术支持的多边基金。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有明确具体的体现。
首先,序言明确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概念。
#注意到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社会和发展需要∃,#承认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要求所有国家根据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及其社会和经济条件,尽可能开展最广泛的合作,并参与有效和适当的国际应对行动∃。
其次,公约第3条原则部分也明确提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各缔约方应当在公平的基础上,并根据它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
因此,发达国家缔约方应当率先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
∃再次,公约第4条关于#承诺∃的规定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要求,这是公约中最实质性的内容。
承诺分为一般性承诺和具体承诺两类。
一般性承诺虽然主要是关于共同责任的规定,但侧重点还是发达国家,即发达国家应在承担共同责任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具体承诺则是关于区别责任的规定,主要规定于公约第4条第2款和第3款中。
而且,公约区分了三类国家来说明有区别的责任的思想。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以量化减排的方式进一步贯彻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该议定书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而发展中国家则不承担强制减排的义务。
(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重心之变迁:后京都时代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分担哥本哈根会议要商讨的是!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后京都时代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则是本次哥本哈根会议的争议焦点之一,但从会议一开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彼此不满意对方的减排承诺而相互指责&()参见!温家宝: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h tt p://www.un .org /ch i nese/New s /f u llstoryne w s .as p?new sI D=12715 参见杨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129页。
参见杨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第135页。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二〇一〇年第五期当代研究系列(哥本哈根会议前部分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减排承诺见表1)。
关于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应当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
目前只有挪威予以承诺,而欧盟仅提出减排20%到30%,日本提出减排25%,美国只承诺4%左右,且这个目标尚未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
在2009年12月8日中国代表团举行的媒体吹风会上,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苏伟批判欧盟减排目标太低、不厚道。
&而美国则希望拉着发展中排放大国共进共退,强调#共同的责任∃,美国国内保守势力则一直把美国减排与中国减排责任捆绑在一起。
表1部分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减排承诺国家或组织减排承诺欧盟通过包括气候与能源一揽子计划和各种能效措施,无条件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20%以上英国承诺到2020年和2050年温室气体分别减排34%和80%美国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日本若哥本哈根会议能达成协议,日本将把减排目标定为在1990年的基础上温室气体减排25%挪威承诺到2020年较1990年温室气体减排达40%加拿大承诺到2020年在2006年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20%,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中国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40%至45%印度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比2005年下降20%至25%巴西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一切照旧∃(Bus i ness as U sua l)情景下减少36.1%至38.9%如何确定各个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必然也就涉及温室气体排放额的分配。
目前,国际上大致有两种碳排放权的分配原则:一是国际公平原则;二是人际公平原则。
国际公平原则是以国家排放总量为测算依据,!京都议定书∀采用的就是国家碳排放总量的指标。
人际公平原则则强调人均排放,二者的差异在于碳排放责任的承担主体:前者强调国家责任;后者重视个体权益。
基于人际公平原则分配碳排放权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紧缩与趋同∃(con traction and conver gence)的方法就是人际公平原则的一个反映和运用。
该方法由英国的全球公共资源研究所(G l o ba lCo mm on Institute,GCI)在1990年提出,其基本内容是,享有碳排放权是世界各国的基本#权利∃,确保享有这项#权利∃的总预算要由各国分摊。
设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现实出发,根据人均原则在长期减排协议规定的时间内制定某一目标年全球统一的人均排放标准,逐步实现人均排放量趋同,最终在未来某个时点实现全球人均排放量相等。
为此,GC I提出两条建议:(1)到2030或2040年,或在100年期预算的前三分之一时间内实现全球人均排放的趋同;(2)各国应就#紧缩与趋同∃框架实施时间表的人口基数年达成一致意见。
(最近,Stern(2008)以及增长和发展委员会(The Co mm ission on G r ow th and Developm en,t2008)等的研究报告表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支持在该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参见!中国代表:欧盟减排目标让人失望∀,http://www.dah /xw z x/z t/ss/gbhg/bd/t20091210_1710799.h t m参见英国全球公共资源研究所(GC I):!紧缩与趋同(C&C)∀,h ttp://www.gc.i /translati ons.ht m l参见郜若素:!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张征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
∋吴卫星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气候变化与法律规制笔者认为,以人均排放权以基础的#紧缩与趋同∃方法不失为各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一个基本可行的框架。
第一,#紧缩与趋同∃方法具有较强的公平性。
任何全球减排协议的达成及其有效履行必须以公平为前提和基础,以人均排放权为基础符合人人平等这一普世的人权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