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修订版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修订版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修订版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滨江学院

课程论文题目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课程金融工程案例分析

专业 2013级金融工程

学生姓名吴欣怡

学号 20132369921

任课教师李长青

二O一六年六月三日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一、案例简介

2008 年 10 月 20 日,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泰富召开新闻发布会。中信集团主席荣智健表示,由于中信泰富的财务董事越权与香港数家银行签订了金额巨大的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导致已经产生 8 亿港元的损失。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 147 亿港元的损失关键词:中信泰富;外汇;远期杠杆

二、案例的具体内容

中信泰富的公告表示,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并没有经过恰当的审批,其潜在风险也没有得到评估,因此已终止了部分合约,剩余的合同主要以澳元为主。管理层表示,会考虑以三种方案处理手头未结清的外汇杠杆合同,包括平仓、重组合约等多种手段。荣智健在发布会上称该事件中集团财务总监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他同时宣布,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已提请辞职,并获董事会接受,而与事件相关的人员将会受到纪律处分。自即日起,中信集团将委任莫伟龙为财务董事。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 147 亿港元的损失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SINO—IRON铁矿投资项目,亦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至少每年投入10亿澳元,很多设备和投人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为降低澳元升值的风险,公司于2008年7月与13家银行共签订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对冲澳元、欧元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其中澳元合约占绝大部分。由于合约只考虑对冲相关外币升值影响,没有考虑相关外币的贬值可能,在全球金融危机迫使澳大利亚减息并引发澳元下跌情况下,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公告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澳元累计认购期权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147亿港元;11月14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中信集团将提供总额为15亿美元(约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用于重组外汇衍生品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中信泰富将发行等值的可换股债券,用来替换上述备用信贷。

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另外,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证监会正对其展开调查。

三、中信泰富衍生品的风险表现和亏损原因

(一)、市场风险。

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中信泰富共先后买入澳元期权合约共90亿澳元,因全球金融海啸,澳元大幅贬值。决策的失误,最终让中信泰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二)、流动性风险。

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对外披露了巨亏消息,由于巨额亏损,中信泰富曾出现短暂的流动性危机,随后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求救。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三)、信用风险。

受巨额亏损等负面消息影响,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2008年10月的股价暴跌逾5成,收市时跌幅达55.1%,股价由14.52港元跌至6.52港元。大量投资者对中信泰富信心不足。集团主席荣智健代表董事会向公众表示道歉。

为挽回投资者信心,荣智健声明称:中信泰富拥有包括特钢、铁矿、地产、基建等各种优良资产;中信泰富集团高级管理层发现问题后,召开了特别董事会,并授权审核委员会进行独立调查;并同时也在寻求母公司中信集团的支持。

四、中信泰富衍生品的亏损原因

(一)、中信泰富没有识别出合约隐含的三大陷阱才最终酿成今日苦酒。

1、目标错位。

作为未来外汇需求的套保,其目标是锁定购买澳元的成本,也就是最小化澳元波动的风险,但其签订的Accumulator合约的同标函数却是最大化利润,对风险没有任何约束。换言之,中信泰富的风险是完全敞开的。

2、工具错选。

Accumulator不是用来套期保值的,而是一个投机产品。虽然企业需求各异,通常需要定制产品来满足其特定需求,但是在定制产品过程中,企业自身发挥主导作用,而不应是被动的角色。另外,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对远期、期货、互换、期权等进行组合,也可以达到企业特定的套期保值需求,而不必通过Accumulator。

3、对手欺诈。

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利用他们的定价优势,恶意欺诈,在合同签订之时,中信泰富就已经完全输了。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中信泰富最大盈利5 1 50万美元,但是因为定价能力不对等,签订合同时,中信泰富就已经亏了l亿美元。

(二)、投入升级:误判市场风险。

投入升级主要是指投资决策者为了证明自己最初选择的正确性,进一步向已经存在较大风险或者证明可能失败的地方继续追加新的投资,希望能够弥补过去的损失,并最终获得赢利。投入升级实际上是投资者对未来获取高额收益的期望,和即使在低概率条件下运气也会改变的信念相结合的产物。

中信泰富买入澳元期权合约共90亿澳元,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4倍多,并且其买入行为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采取分批买入的方式。应当说,中信泰富在投资澳大利亚磁铁矿时世界经济正处于上升时期的话,此时做多澳元完全可以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密集买入澳元的时段为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而此时,全球经济已显危险征兆,特别是到了2009年,所有不同经济体衰退的趋势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中信泰富已经发生明显亏损却仍在一味做多澳元。之所以如此,就是中信泰富认为澳元跌势已经见底,并试图通过追加投资挽回前面的损失,结果窟窿越填越大。

(三)、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没有建立起防火墙机制,在遇到巨大的金融投资风险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对冲交易来规避风险,使风险无限量扩大。事实上公司是建立起了会计事务所设计的风控机制来预防流动、营运风险的,但因为总裁荣智健的独断专行,该机制完全没有启动,造成制定制度的人忘却了制度对自己的约束的局面。

(四)、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

作为总裁的荣智健,手中权力过大,公司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与荣智健一起打下了中信泰富的江山,并追随荣智健20多年,形成了对荣“铭感于心”的特殊情感,公司副董事总经理荣明杰、公司董事兼财务部部长荣明方分别作为荣智健的长子与爱女更是对父亲遵从有三。显然,无论是“钳控力”还是“内聚力”,两种力量都最终可能导致对荣智健个人决策权监督的失控,长期投机违规操作。这反映了公司内部监管存在大缺陷。

五、风险管理策略

(一)、强化内部监督机制,真正落实公司治理制度。

中信泰富事件反映出其内部的风险监管和治理机制存在问题。一是董事会对公司的重大决策缺乏责任和监管。二是公司信息披露的严重违规,中信泰富在2008年9月7日发现有关合约问题,但直到10月20日才正式公布,而其半年报根本没有提及投资外汇这项业务;三是Accumulato的风险与收益严重不匹配,收益固定但风险却无限。公司金融工具的应用现时只限于借贷、存款、利率掉期及最基本的外汇合约。如需应用内含期权的衍生工具及结构性工具,则事先必须向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提出并须获得批准。不能为达到投机目的而订立任何交易、使用衍生工具或其他工具。

(二)、正确认识套期保值,锁定企业财富。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在执行套期保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点:首先是要明确套期保值的目的,其最终的目的是规避风险而不是放大风险敞口,因此要时刻要保持一个谨慎的态度,以免走人投机的轨道;其次便是企业有必要聘请一些专业的人士来成立专门的套期保值部门,多分析研究,做到对商品市场的走势比较有把握后再出手。

(三)、避免场外交易,慎选套期保值衍生品。

众所周知,套期保值本为规避价格不确定性风险而设计的金融创新产品,但它具有的杠杆性、价格波动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可能产生相当大的风险。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投机,则很有可能给交易者带来巨大损失。特别是当金融衍生产品的各种风险交叉反应、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时,会加倍放大风险。因此,要有效地控制企业从事衍生产品的交易风险,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管理者应当提高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克服盲目及过度的投机心理.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加强对衍生工具业务的监督,确定企业的目标和风险偏好等,避免重蹈中信泰富的覆辙。

六、总结

中信泰富的失败主要问题是管理层出现了问题,加强公司集团内部管理和监管是相当重要的。在投资方面,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多方向投资才能更好的规避风险。在发生外汇投资或者交易之前,需要实地考察,做好市场分析和前景规划,让专业人士做好分析工作,谨慎选择,不能盲目投资决定。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报告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 一、集团简介 1、集团概况: 上实集团全称为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1981年7月成立,总部在香港,法定代表人为蔡来兴先生。它是上海市政府全资控股的海外窗口公司,同时也是上海市在海外建立的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到2002年底,上实集团总资产已达320亿港元,合并税后润超过10亿港元(销售和净资产)。要紧业务与产品范围包括:基础建设、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投资、现代物流、生态农业园区、房地产、制造业、商业和酒店。注册资本为1000万港元,分成100万股一般股,每股10港元。 2、进展历程: 第一时期:生产经营时期(1981年-1993年):要

紧作为上海市政府的海外窗口公司,最早的产品是味精、烟草等;资产规模从。。。。到。。。。,资本规模从。。。到。。。 第二时期:组建集团公司,拓展业务领域时期(1993年-1996年):集团下辖。。。。公司,其生产经营领域扩展到。。。,资产规模从。。。到。。。。。, 第三时期: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相结合时期(1996年-2001年):集团公司在沪港两地市场造壳、买壳上市,并进行增发配股融资,以加强其对基础建设、生物医药、信息科技等产业的投资;通过资产置换和兼并收购,整合其在五大产业上的资源,培养企业竞争力。生产经营领域以基础建设、生物医药、信息科技、金融投资、崇明现代园建设为主,资产规模从。。。。到。。。。 第四时期:国际化融资、跨国化进展时期(2001年至今):上实集团资本运作更加频繁,不仅在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且将投资网经营网撒向全球,如在美国市场发行ADR,联合收购欧洲企业,大力拓展北美市场等,显现其跨国经营战略。截止到2002

复星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报告

复星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报告 集团简介: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11月,1994年成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集团型企业。自创业以来,复星集团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通过十年坚实的发展,在现代生物与医药、房地产、信息、商贸流通、金融、钢铁等产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2002年,复星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197位,同时名列全国民营企业10强第7位。 集团股权结构:有否股权比例

集团核心业务:

公司围绕“打造生物与医药联合舰队,成为医药新经济代表”的战略目标,以药店与医院为终端客户,经过上市以来快速、稳健地发展,已经形成医疗诊断产品、药品制造及销售、医疗器械三大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的主营业务板块。 发展历程: 1992年11月广信科技咨询公司成立,主营业务市场调查和咨询 1993年,广信更名复星 1995年,PCR乙型肝炎诊断剂成功,盈利1亿元 1998年,复星实业改制上市,募集资金亿 2000年9月,复星实业参股上海雷允上北区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10月11日,友谊复星成立于,注册资本4亿元,其中上海友谊集团占52%股权,复星集团占48%股权。 2000年11月底,上海友谊复星(控股)有限公司控股上海友谊(集团)。 2001年8月,复星集团完成复星实业———友谊复星———友谊股份———联华超市的控股链。 2001年2月,复星实业收购河南信阳信生制药有限公司%的股权,间接持有羚锐股份(第二大股东)。 2001年5月,复星实业参股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控股天药股份。

2002年5月,复星实业所属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公司参股武汉中联药业。 2002年6月,复星实业在渝合资组建的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6月,复星实业收购豫园商城,间接控股上海童涵春制药厂 2003年1月16日,复星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共组注资组建国药集团医药控股有限公司。 关键事件: 1995年,PCR乙型肝炎诊断剂成功,盈利1亿元,完成了复星集团壮大的资本原始积 累,为日后公司的改制上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复星实业改制上市,募集资金亿,为复星实业的急剧扩张提供充实的资 金来源。 2001年8月,复星集团完成复星实业———友谊复星———友谊股份———联华超市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一、公司背景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 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 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 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中信泰富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 其最大股东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二、案例背景 2006年3月底,中信泰富与澳大利亚的采矿企业eralogy Pty Ltd达成协议。以4.15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炖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收购之后它将成为中国未来巨大的铁磁矿石供应商。 中信泰富大股东是国企中信集团,属红筹股,而香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都属蓝筹股,中信泰富恰是恒指成分股,所以中信泰富集红蓝一身,加上澳大利亚的收购项目是目前澳洲已规划开发的规模最大的磁铁矿项目,中信泰富的资金实力

可见一斑。 然而,这只香港红筹股却于10月21日曝出155亿美元巨额外汇交易亏损的噩耗,当日股价下挫55%,累及恒生指数下挫1.84%。使中信泰富遭受巨亏的则是为其在澳洲的磁铁矿项目规避风险而购买的杠杆式外汇期权合约——Accumulator。 三、案例分析 (一)杠杆式外汇期权合约 Accumulator意为累计期权,属于杠杆式期权的一种,所谓杠杆合约则是收益放大同时风险也放大的合约。 中信泰富购买的为变种累计期权,英文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 最初Accumulator是投资者与私人银行订立股票累计期权合约,也就是投行设定一个股价,当市场价高于这个价格时,则可以规定价买入股票以套利,但是当市场价低于这个规定价格时,却需要投资者买入双倍的股票,一般最低认购额是百万美元。 中信泰富购买的合约把对赌的目标从股价改成了汇价,实际上都是Accumulator,只是形式有所变化,即由投行设定一个汇率,当市场高于此汇率时投资者可以低于该汇率水平的每天(或合约规定的频率)买入1个单位的外汇,这样投资者成本低于市场成本。但当市场价格低于设定价格时,则投资者必须每天(或合约规定的频率)以该设定价买入2个单位的外汇。 由此可见,KODA是一个风险与收益不平等的合约,当投资者预测错误时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报告

上实集团资本运营分析 集团简介 1、集团概况: 上实集团全称为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1981年7月成立,总部在香港,法定代表人为蔡来兴先生。它是上海市政府全资控股的海外窗口公司,同时也是上海 市在海外建立的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到2002年底,上实集团 总资产已达320亿港元,合并税后润超过10亿港元(销售和净资产)。主要业务与产品范围包括:基础建设、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投资、现代物流、生态农业园区、房地产、制造业、商业和酒店。注册资本为1000万港元,分成100万股普 通股,每股10港元。 2、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生产经营阶段(1981年-1993年):主要作为上海市政府的海外窗口公司,最早的产品是味精、烟草等;资产规模从。。。。至叽。。。,资本规模从。到。。。 第二阶段:组建集团公司,拓展业务领域阶段(1993年-1996年):集团下辖。 公司,其生产经营领域扩展到。。。,资产规模从。至V。 第三阶段:资本运作和产业整合相结合阶段(1996年-2001年):集团公司在 沪港两地市场造壳、买壳上市,并进行增发配股融资,以加强其对基础建设、生物医药、信息科技等产业的投资;通过资产置换和兼并收购,整合其在五大产业上的资源,培养企业竞争力。生产经营领域以基础建设、生物医药、信息科技、 金融投资、崇明现代园建设为主,资产规模从。。。至U。。。 第四阶段:国际化融资、跨国化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上实集团资本运作 更加频繁,不仅在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且将投资网经营网撒向全球,如在美国市场发行ADR,联合收购欧洲企业,大力拓展北美市场等,显现其跨国 经营战略。截止到2002年底,上实集团资产规模达到320亿港元,主要业务集中 在基础建设、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投资、现代物流等五大产业。 3、股权结构(见附图): 4、核心业务: 基础建设一一包括上海延安路高架道路,内环线及南北高架项目,上海新建设发展 有限公司的各种建设项目,上海之窗,大连花园项目,淀山湖新城项目等等,这些建设项目每年可以为上实集团创造一半以上的利润,成为上实集团最强大、最稳定 的利润和现金流来源。 信息技术一一包括上海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上海集约化通讯管线建设,上海电讯营 运业务服务,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等各种高科技技术和服务业务,这些高科技产 品和服务虽然仅为集团贡献4%左右的利润,但在将来必将成为主要利润来源和业务拓展方向。生物医药——公司两大上市公司,上实联合和上实医药,都以生物医药为主营业务,并以成为行业的龙头和旗舰为目标。它们在行业内进行了一定的收购兼并和资产重 组,并加大在科研开发方面的投入力度,开发出多种新产品,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竞 争力,发展前景良好。 金融投资一一上实集团直属的上实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负责对各种金融机构的投资,包括银行、基金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等;金融板块上的运作不仅为上实集团带来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班级:78班 姓名:毛煜 学号: 完成日期: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中信泰富于08年的巨亏事件做一个案件分析,并以此引出外汇期权合约并对此进行简单介绍与认知。 关键词: 引言:中信泰富在08年时的巨亏事件,再次警示我们经融市场风险极大,进入需慎之又慎。 关键词:巨亏,accumulator,金融风险 正文:

一:中信泰富巨亏事件始末 1:案件概括: 2008年10月20日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其中包括约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 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港元,跌幅超过%,当日收报于港元,跌幅达%,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 2008年11月香港中信泰富在炒外汇衍生工具录得巨额亏损后,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2009年3月26日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大亏亿港元,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要。 2009年4月3日中信泰富继早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后,3日再度接受警方调查。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前往中信泰富总部调查,在逗留一小时之后运走大批文件。 2009年4月8日中信泰富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荣智健卸任中信泰富主席,北京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 2:巨亏原因分析 1.加框效应:高估收益头寸。加框效应是指在投资决策时,对低概率事件作出过高的期望,从而使得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加框效应的实质是没有看到真正的输赢概率,降低对损失可能性的估计,而提高了对赢利可能性的估计,因此选择了与市场方向完全相反的决策。 由于特种钢生产业务的需要,中信泰富2007年动用亿美元收购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中信泰富在市场上购买了数十份外汇合约,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 泰富事件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滨江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课程金融工程案例分析 专业 2013级金融工程 学生姓名吴欣怡 学号 任课教师李长青 二O一六年六月三日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一、案例简介 2008 年 10 月 20 日,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泰富召开新闻发布会。中信集团主席荣智健表示,由于中信泰富的财务董事越权与香港数家银行签订了金额巨大的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导致已经产生 8 亿港元的损失。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147 亿港元的损失 关键词:中信泰富;外汇;远期杠杆 二、案例的具体内容

中信泰富的公告表示,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并没有经过恰当的审批,其潜在风险也没有得到评估,因此已终止了部分合约,剩余的合同主要以澳元为主。管理层表示,会考虑以三种方案处理手头未结清的外汇杠杆合同,包括平仓、重组合约等多种手段。荣智健在发布会上称该事件中集团财务总监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他同时宣布,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已提请辞职,并获董事会接受,而与事件相关的人员将会受到纪律处分。自即日起,中信集团将委任莫伟龙为财务董事。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 147 亿港元的损失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SINO—IRON铁矿投资项目,亦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至少每年投入10亿澳元,很多设备和投人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为降低澳元升值的风险,公司于2008年7月与13家银行共签订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对冲澳元、欧元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其中澳元合约占绝大部分。由于合约只考虑对冲相关外币升值影响,没有考虑相关外币的贬值可能,在全球金融危机迫使澳大利亚减息并引发澳元下跌情况下,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公告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澳元累计认购期权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147亿港元;11月14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中信集团将提供总额为15亿美元(约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用于重组外汇衍生品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中信泰富将发行等值的可换股债券,用来替换上述备用信贷。 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另外,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证监会正对其展开调查。

复星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报告

复星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报 告3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复星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报告 一、集团简介 1、集团概况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11月,1994年成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集团型企业。复星集团通过十年坚实的发展,在、、信息、商贸流通、金融、钢铁等产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从一家注册资金10万元、自有资金万元的小型科技咨询公司起步,发展至今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拥有70余家跨行业、跨地区下属企业的大型民营控股企业集团。 2002年,复星集团的净资产超过30亿,总资产超过50亿,与关联企业的总销售额超过300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197位,同时名列全国民营企业10强第7位。复星集团的目标是到2005年要实现跻身中国医药行业综合实力前五强之列,达到总资产100亿、净资产80亿、年营业额100亿、年利润10亿元。 2、集团股权结构: 第三阶段:复星实业打造复星医药的“联合舰队”,建立医药、地产和信息三大产业体系2001年8月,复星集团完成复星实业———友谊复星———友谊股份———联华超市的控股链。

2001年2月,复星实业收购河南信阳信生制药有限公司%的股权,间接持有羚锐股份(第二大股东)。 2001年5月,复星实业参股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控股天药股份。 2002年5月,复星实业所属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公司参股武汉中联药业。 2002年6月,复星实业在渝合资组建的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6月,复星实业收购豫园商城,间接控股上海童涵春制药厂 2003年1月16日,复星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共组注资组建国药集团医药控股有限公司。 二、资本运营模式分析 由于复星集团在进行扩张时,实力有限,所以在资本运营时非常重视协同效应,充分借助别的企业资源,凭借集团的优势(人才、科技和市场营销网络)与有竞争力和高额利润回报的企业合资合作,实现集团的战略布局和利润回报,最终达到集团的快速扩张。 复星的独特战略投资发展理念: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管理。强调企业在充分做大的同时也要充分做小,所谓做大就是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多元化、国际化、上规模;所谓做小就是指充分的专业化,我们要让每一个专业公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去参与竞争,成为本专业的一流企业。 复星的平台理论:第一个平台,是复星集团层面,是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平台,除了要实现人才经销外,还要为企业的发展寻求足够多的现金,从长期角度解决投资及生产经营的持续现金流问题;第二个平台是专业发展的上市公司群体,其重要作用就是将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嫁接起来,围绕核心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班级:78班 姓名:毛煜 学号:11123604 完成日期:2012.5.22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中信泰富于08年的巨亏事件做一个案件分析,并以此引出外汇期权合约并对此进行简单介绍与认知。 关键词: 引言:中信泰富在08年时的巨亏事件,再次警示我们经融市场风险极大,进入需慎之又慎。 关键词:巨亏,accumulator,金融风险 正文: 一:中信泰富巨亏事件始末 1:案件概括: 2008年10月20日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其中包括约8.07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 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 2008年11月香港中信泰富在炒外汇衍生工具录得巨额亏损后,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2009年3月26日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大亏126.62亿港元,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要。 2009年4月3日中信泰富继早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后,3日再度接受警方调查。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前往中信泰富总部调查,在逗留一小时之后运走大批文件。 2009年4月8日中信泰富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荣智健卸任中信泰富主席,北京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 2:巨亏原因分析 1.加框效应:高估收益头寸。加框效应是指在投资决策时,对低概率事件作出过高的期望,从而使得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加框效应的实质是没有看到真正的输赢概率,降低对损失可能性的估计,而提高了对赢利可能性的估计,因此选择了与市场方向完全相反的决策。 由于特种钢生产业务的需要,中信泰富2007年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中信泰富在市场上购买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即中信泰富把宝完全押在了澳元多头上。在中信泰富看来,澳元在最近几年的持续升

华润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报告3.

华润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报告 、集团简介 1、集团概况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集团")的前身是香港联合行(Liow & Co.)成立于1938年。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华润集团积极应变,实现了以代理为主向自营贸易的转变、以贸易为主向多元化的转变、商品经营向资产经营的转变,积极拓展了商品贸易、零售、房地产、仓储运输、基础设施、能源、通讯、酒店、金融、保险、农产品深加工等新的投资领域。目前华润集团具有600亿总资产和400亿净资产,年营业额超 过400亿港币。 2、集团股权结构: 3、集团业务:

以零售 带动的日常消费品的生产、分销以及相关服务 以住宅开发带动的 地产 、建筑、装修及建筑材料的生产和分销 消费类 科技产品 的生产、分销和服务 石油化工 产品的贸易、生产和分销 在电力、通讯和保险等行业的 策略性投资 4、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代理贸易为主( 1938年到 80 年代中期) 期间华润垄断了香港与内地间的贸易,在努力满足市场生活所必需品供应的同时,为国 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和利润。 1938 年,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香港联合行)成立 1948 年 12 月,香港联合行更名为华润公司 第二阶段:代理贸易向自主经营贸易转变(大约有 10 年的时间) 1986 年 12 月 31 日,中国华润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1992 年,华润自营贸易额首次超过代理贸易额, 标志着华润成功实现了由代理贸易向自 主经营 贸易转变 第三阶段:以贸易为主向专业化经营转变 到 1995 年底,华润的投资和其他多元化收益以占毛利总额的 51% ,标志着华润集团以 完成了由贸易为主向专业化发展的业务转型 第四阶段:由商品经营向资产经营转变 1992 年 9 月,永达利企业有限公司改名华润创业有限公司, 公司业务。资产经营使华润的资产值和资金实力成倍增长, 利润增长了 13倍,营业额增长了 23 倍 第五阶段:向规模化经营、系 列化发展、专业化管理的目标转变 1996 年底,华润董事会提出转型目标 2000 年 6 月华润进行业务重组,整合为分销、地产、科技以及策略性投资 关键事件: 1984 年 12 月,华润集团召开第二届董事会,首次提出了 “依靠内地,立足香港,面 向 世界,把华润办成以贸易为主的多元化、国际化的大型企业 ”的经营方针。华润集团 开始了业务多元化、国际化的进程。 香港华润创业有限公司、五丰行在香港上市 2000年 6月 19日,华润集团发出公告,为提升整体竞争力,拟将集团业务重新整 合为四 个主要业务方向:分销、地产发展、科技以及策略性投资。公司准备通过其下的 上市公司经营以上主要业务。 二、集团资本运营模式分析: 华润资本运营理念(宁高宁语录): 投资造资产可能省钱,但资金沉淀,财务效率极低。以输出管理去整合较差的资产, 牺牲的是时间。花钱买好资产,资金存量低而不沉淀。或者抵押,马上套回资金再度扩 张,赢得时间;或者上市,通过资本市场产生新财富。后者是公司价值体现的最高层次。 最高层次”的游戏是把市盈率高的股票当现金来用,收购别人市盈率低的股权, 将资产经 营好,升成高市盈率的股票,如此循环 ” 华润集团正式参与香港上市 5 年间华润系上市公司税前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 目录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案例二:雷曼兄弟破产 案例三: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 案例四:“中航油”事件 案例五: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 案例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 案例七:越南金融危机 案例八:深发展15亿元贷款无法收回 案例九:AIG 危机 案例十:中国金属旗下钢铁公司破产 案例十一:俄罗斯金融危机 案例十二:冰岛的“国家破产”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一、案情 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更深入地调查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凯维埃尔从事的是什么业务,导致如此巨额损失欧洲股指期货交易,一种衍生金融工具产品。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从2008年开始,凯维埃尔认为欧洲股指上涨,于是开始买涨。然后,欧洲乃至全球股市都在暴跌,凯维埃尔的巨额盈利转眼变成了巨大损失。 二、原因 1.风险巨大,破坏性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巴林银行因衍生工具投机导致亿英镑的亏损,最终导致拥有233年历史、总投资59亿英镑的老牌银行破产。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中,损失达到7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案件,震惊了世界。 2.暴发突然,难以预料。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巴林银行在1994年底税前利润仍为亿美元,而仅仅不到3个月后,它就因衍生工具上巨额损失而破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破产的6个月前,其CEO还公开宣称公司运行良好,风险极低,在申请破产的前1个月前,还被新加坡证券委员会授予“最具透明度的企业”。 3.原因复杂,不易监管。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产生既有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宏观因素,也有管理层疏于监督、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不充分等微观因素,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即使是非常严格的监管制度,也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像法兴银行这个创建于拿破仑时代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可谓不严,但凯维埃尔还是获得了非法使用巨额资金的权限,违规操作近一年才被发现。这警示我们,再严密的规章制度,再安全的电脑软件,都可能存在漏洞。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控制,绝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市场繁荣之际,应警惕因盈利而放松正常监管。

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报告

复星集团资本运营分析 报告3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复星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报告 一、集团简介 1、集团概况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11月,1994年成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集团型企业。复星集团通过十年坚实的发展,在、、信息、商贸流通、金融、钢铁等产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从一家注册资金10万元、自有资金万元的小型科技咨询公司起步,发展至今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拥有70余家跨行业、跨地区下属企业的大型民营控股企业集团。 2002年,复星集团的净资产超过30亿,总资产超过50亿,与关联企业的总销售额超过300亿元。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197位,同时名列全国民营企业10强第7位。复星集团的目标是到2005年要实现跻身中国医药行业综合实力前五强之列,达到总资产100亿、净资产80亿、年营业额100亿、年利润10亿元。 2、集团股权结构: 第三阶段:复星实业打造复星医药的“联合舰队”,建立医药、地产和信息三大产业体系2001年8月,复星集团完成复星实业———友谊复星———友谊股份———联华超市的控股链。

2001年2月,复星实业收购河南信阳信生制药有限公司%的股权,间接持有羚锐股份(第二大股东)。 2001年5月,复星实业参股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控股天药股份。 2002年5月,复星实业所属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公司参股武汉中联药业。 2002年6月,复星实业在渝合资组建的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医药工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6月,复星实业收购豫园商城,间接控股上海童涵春制药厂 2003年1月16日,复星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共组注资组建国药集团医药控股有限公司。 二、资本运营模式分析 由于复星集团在进行扩张时,实力有限,所以在资本运营时非常重视协同效应,充分借助别的企业资源,凭借集团的优势(人才、科技和市场营销网络)与有竞争力和高额利润回报的企业合资合作,实现集团的战略布局和利润回报,最终达到集团的快速扩张。 复星的独特战略投资发展理念: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管理。强调企业在充分做大的同时也要充分做小,所谓做大就是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多元化、国际化、上规模;所谓做小就是指充分的专业化,我们要让每一个专业公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去参与竞争,成为本专业的一流企业。 复星的平台理论:第一个平台,是复星集团层面,是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平台,除了要实现人才经销外,还要为企业的发展寻求足够多的现金,从长期角度解决投资及生产经营的持续现金流问题;第二个平台是专业发展的上市公司群体,其重要作用就是将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嫁接起来,围绕核心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

银行经营分析报告(1)

601398工商银行股有限公司分析报告 公司简介、投融资分析报告 经营分析报告 资产重组分析报告(资本运作) 股票价值分析报告

一、公司简介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 年1 月1 日。2005 年10 月28 日,本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10 月27 日,本行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同日挂牌上市,创造了全球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IPO。 通过持续努力和稳健发展,本行已经成长为全球市值最大、客户存款第一、盈利最多的上市银行,拥有优质的客户基础、多元的业务结构、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本行通过16,232 家境内机构、162 家境外机构和遍布全球的逾1,504 家代理行以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等分销渠道,向361 万公司客户和2.16 亿个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基本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跨市场、国际化的经营格局,并在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业务领域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本行坚持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树立了负责任的大行形象,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具价值企业之社会责任榜样” 未来本行将继续朝着成为全球最具盈利能力、最优秀和最受尊重的国际一流 金融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二、投融资分析报告 1、融资分析 1.1截至报告期末前3年的历次证券发行情况如下: 1.1.1 A+H股配股情况 2010 年11 月,经中国证监会证监许可[2010]1579 号及证监许可[2010]1583 号文分别核准,本行进行了A 股和H 股配股。此次配股合共发行每股面值人民币1 元11,262,153,213 股A 股及3,737,542,588 股H 股,A 股和H 股配股募集资金额分别约为人民币336.74 亿元及港币130.44 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此次配股的募集资金净额约为人民币446.20 亿元,全部用于补充本行资本金。 1.1.2 A股可转债发行情况 2010 年8 月,经中国证监会证监发行字[2010]1155 号文核准,本行发行了面值总额为人民币250 亿元的A 股可转债,并已于上交所上市。工行转债每张面值为人民币100 元,共计250,000,000 张,期限为发行之日起6 年,即自2010 年8 月31日至2016 年8 月31日。

中信泰富事件

中信泰富事件 事件亏损具体产生:为了降低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中面对的货币风险,从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该操作的操作不当(澳元贬值)引起巨额亏损。 风险对冲: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产生原因包括:外部环境;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其中内部控制是主要原因。 内部环境包括: 董事会制度: 董事长大权在握控制着董事会 独立董事制度失去作用 董事会高管巨额薪酬 风险评估: 中信泰富事件反映出其内部的风险监管和治理机制存在问题,累计期权的风险与收益严重的不匹配,收益固定但风险却无限。中信泰富选择了澳元作为买卖产品,但却并未考虑汇率变动引起的汇率风险而设定止损金额。 风险表现包括: 1.市场风险: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中信泰富共先后买入澳元期权合约共90亿澳元,因全球金融海啸,澳元大幅贬值。澳元兑美元从全年最高价(七月份为0.9848)狂跌到10月份的0.6004 2.流动性风险: 中信泰富08年10月20日对外披露自身资产巨亏信息,由于巨额亏损,曾出现短暂的流动性危机,随后中信泰富主席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求救,母公司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并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3.信用风险 受巨额亏损等负面消息影响,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2008年10月的股价暴跌逾5成,收市时跌幅达55.1%,股价由14.52港元跌至6.52港元。大量投资者对中信泰富信心不足。集团主席荣智健代表董事会向公众表示道歉。 为挽回投资者信心,荣智健声明称:中信泰富拥有包括特钢、铁矿、地产、基建等各种优良资产;中信泰富集团高级管理层发现问题后,召开了特别董事会,并授权审核委员会进行独立调查;并同时也在寻求母公司中信集团的支持。 控制活动:一般包括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首次披露持有超过百亿澳元的累计期权,并称早在9月已经察觉其潜在风险。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交易在操作上违背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原则,尽管公司有很多的规章,实际上都成了摆设,而没有被执行。从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修订版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滨江学院 课程论文题目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课程金融工程案例分析 专业 2013级金融工程 学生姓名吴欣怡 学号 20132369921 任课教师李长青

二O一六年六月三日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一、案例简介 2008 年 10 月 20 日,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泰富召开新闻发布会。中信集团主席荣智健表示,由于中信泰富的财务董事越权与香港数家银行签订了金额巨大的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导致已经产生 8 亿港元的损失。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 147 亿港元的损失关键词:中信泰富;外汇;远期杠杆 二、案例的具体内容 中信泰富的公告表示,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并没有经过恰当的审批,其潜在风险也没有得到评估,因此已终止了部分合约,剩余的合同主要以澳元为主。管理层表示,会考虑以三种方案处理手头未结清的外汇杠杆合同,包括平仓、重组合约等多种手段。荣智健在发布会上称该事件中集团财务总监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他同时宣布,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已提请辞职,并获董事会接受,而与事件相关的人员将会受到纪律处分。自即日起,中信集团将委任莫伟龙为财务董事。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 147 亿港元的损失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SINO—IRON铁矿投资项目,亦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至少每年投入10亿澳元,很多设备和投人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为降低澳元升值的风险,公司于2008年7月与13家银行共签订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对冲澳元、欧元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其中澳元合约占绝大部分。由于合约只考虑对冲相关外币升值影响,没有考虑相关外币的贬值可能,在全球金融危机迫使澳大利亚减息并引发澳元下跌情况下,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公告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澳元累计认购期权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147亿港元;11月14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中信集团将提供总额为15亿美元(约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用于重组外汇衍生品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中信泰富将发行等值的可换股债券,用来替换上述备用信贷。 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另外,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证监会正对其展开调查。 三、中信泰富衍生品的风险表现和亏损原因 (一)、市场风险。 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中信泰富共先后买入澳元期权合约共90亿澳元,因全球金融海啸,澳元大幅贬值。决策的失误,最终让中信泰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二)、流动性风险。

XX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报告

XX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报告 集团简介: XX(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 集团" )的前身是香港联合行(Liow & Co. ), 成立 于1938 年。随着内地改革开放,XX集团积极应变,实现了以代理为主向自营贸易的转变、 以贸易为主向多元化的转变、商品经营向资产经营的转变,积极拓展了商品贸易、零售、房 地产、仓储运输、基础设施、能源、通讯、酒店、金融、保险、农产品深加工等新的投资领 域。目前XX集团具有600 亿总资产和400 亿净资产。 集团股权结构: 中国XX 总公司 XX (集团)有限公司 德信行 XX 创业XX 置地XX 励致 XX 物流 XX 机械XX 置地(北京)XX 三洋压缩机 五丰行 XX 酒精XX 轻纺XX 置地(上海)XX 微电子 XX 物业XX 万佳XX 置地(成都) XX 电力XX 石化 北京XX 大厦 XX 零售 XX 深圳XX 啤酒 XX 营造(控股) 中港混凝土 泰国长春置地华创物业

集团业务: 以零售带动的日常消费品的生产、分销以及相关服务 以住宅开发带动的地产、建筑、装修及建筑材料的生产和分销 消费类科技产品的生产、分销和服务 石油化工产品的贸易、生产和分销 在电力、通讯和保险等行业的策略性投资 发展历程: 1938年,XX(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香港联合行)成立 1948年12月,香港联合行更名为XX公司 1983年7月8日,XX公司改组并注册为XX(集团)有限公司 1984年12月,XX集团召开第二届董事会,首次提出了“依靠内地,立足香港,面向世界, 把XX办成以贸易为主的多元化、国际化的大型企业”的经营方针。XX集团开始了业务多元化、国际化的进程。 1986年12月31日,中国XX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1988年,XX集团与多家财团合资组建大老山隧道有限公司,兴建香港大老山隧道,开 始涉足香港基础建设业。 1991年,XX超市在深圳开业,XX零售业开始进军内地市场。 1992年9月,永达利企业有限公司改名XX创业有限公司,XX集团正式参与香港上市公 司业务。购入力宝集团和华人银行上市股票,XX集团的多元化业务开始向金融业渗透。 1992年香港XX创业有限公司与南非SAB酿酒集团合作,共同组建了XX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简称CRB),其中XX创业控股51%。 1993年8月,中国XX有限公司改名为中国XX总公司。 1993年12月16日,XX集团下属XX创业有限公司与沈阳啤酒厂合资成立沈阳XX雪花 啤酒有限公司,开始向啤酒业进军。 1995年5月4日,中国XX总公司与中国联通签约,XX将在广西投资数字移动电信项目, XX开始进军内地电信领域。 1995年10月25日,五丰行上市,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角 度 一、公司简介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获得上市资格,同年2月,泰富发行亿股新股给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而后,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富勤配售部分泰富股份,使中信(香港集团)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目前已降至%。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于一九九七年,公司的总部大楼“中信大厦”更于海旁落成,为香港海滨的重要标志。 中信泰富现上市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是恒生指数的成份股,属于蓝筹股。此外,因为其大股东是国企中信集团,中信泰富也被视为红筹股。红加蓝就是紫色,于是,一些香港的分析师把中信泰富戏称为“紫筹股”。公司业绩优良,2007年年报显示公司盈利高达亿港元。早在2006年,公司董事会主席荣智健曾展望了中信泰富的三大主营业务:钢铁、航空、地产。在荣智健看来,未来几年中信泰富将把钢铁业务作为主要增长动力的核心业务,而航空、地产成为了“守成”式的日常营收业务。为了拓展核心业务,中信泰富曾先后收购了内地三家龙头特钢企业。2008年中信泰富全年特种钢业务净利润大幅提升68%,盈利达亿港元,成为对中信泰富利润贡献最大的业务。 二、中信泰富前董事长简介 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荣智健可谓衔玉而生,他的爷爷荣德生是中国棉纱大王,百年前,无锡荣宗敬与荣德生两兄弟,白手创

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概述

某集团资本运营分析概述 一、 集团简介: 1、集团概况: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2年11月,1994 年成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集团型企业。自创业以来,复星集团在 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通过十年坚实的发展,在现代生物与医药、 房地产、信息、商贸流通、金融、钢铁等产业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业 绩。2002年,复星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197位,同时名列 全国民营企业10强第7位。 2、股权结构: 45% 18.05%58% 复星高科技(集团) 复星实业(医药) 复星投资 友谊复星 天津药业 河南信阳 广西花红药业 北京金象复星大药复星医药 复星信息 复地集团(地产)

宝岛优品—倾心为你打造精品文档 宝岛优品—倾心为你打造精品文档 3、集团核心业务: 45% 32.19% 67% 15.04% 29.98% 13.25% 51% 53.33% 54% 51% 24% 90% 48% 90.5% 22% 96.25% 上海童涵春制药 重庆药友制约 49% 56.89%

●医药领域:公司围绕“打造生物与医药联合舰队,成为医药新 经济代表”的战略目标,以药店与医院为终端客户,经过上市 以来快速、稳健地发展,已经形成医疗诊断产品、药品制造及 销售、医疗器械三大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的主营业务板 块。 ●房地产领域:复地集团是复星集团控股的主营房地产开发与经 营的大型企业,形成了以地产开发为核心业务,营销策划、置 换服务、工程监理为辅助业务的公司架构。以"共创理想空间" 为经营理念,以准确的产品定位、多项目管理的能力和良好的 售后服务体系,逐渐奠定了在上海房地产开发市场的优势地 位。 ●商贸流通领域:通过入股上海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上 海友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各地著名医药流通企业的合资, 积极向商贸流通领域拓展,形成了如"豫园商城"、"联华超市"、"老庙黄金"、"复星大药房"、"金象大药房"、"永安堂大药房"、" 雷允上(北区)药房"、"上海药房"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业品 牌群体。 4、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主要是公司摸索业务经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咨询——生物医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