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案例
共同过失犯罪案例

共同过失犯罪案例在刑法中,共同过失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犯罪行为中,共同参与并对犯罪结果负有过失责任的情形。
共同过失犯罪是一种特殊的过失犯罪形式,它要求犯罪行为人之间存在共同过失关系,对犯罪结果负有过失责任。
下面将介绍一个真实的共同过失犯罪案例。
某市某小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经调查,火灾是由于一名住户在家中使用明火时不慎引发的。
而在火灾发生时,该住户的邻居也在家中使用明火,但并未采取任何措施来防范火灾的发生。
最终,火灾蔓延迅速,造成了重大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这起火灾事故中,该住户和邻居构成了共同过失犯罪。
首先,该住户在使用明火时未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导致火灾的发生。
其次,邻居在得知住户使用明火的情况下,并未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或提醒,也未及时报警或采取其他必要的防范措施,未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
因此,两人共同对火灾事故负有过失责任。
在这起案例中,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两人的行为均构成了过失行为,即未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
其次,两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关系,即邻居在得知住户使用明火的情况下,并未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或提醒,也未及时报警或采取其他必要的防范措施。
最终,两人的过失行为导致了火灾事故的发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在司法实践中,共同过失犯罪案件并不罕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特别是在涉及到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情况下更应谨慎小心。
共同过失犯罪案例的发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共同过失犯罪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和对他人安全的关爱。
只有在每个人都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共同犯罪案例

共同犯罪案例共同犯罪案例:盗窃与伙同绑架之罪---------------------------------案发时间:2008年7月15日地点:某大都市A市案例细节:2008年7月15日,上午10点,A市某珠宝店发生一起盗窃案件。
这家珠宝店位于市中心繁华商业区,是该地区最高档的珠宝店之一。
据店主回忆,当时有两名身份不明的男子进入店内,将售货员绑架,并将珠宝首饰盗走。
杀戮粗暴的嫌犯在劫匪期间展现出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暴力威胁手法,凸显出其犯罪狡猾性。
根据店主的描述以及警方的调查,这两名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策划,并分工合作,展现出高度组织性与协作性。
他们在作案前一天就租赁了一辆黑色轿车,并劫持了一名过路行人的身份证件用于作案现场租车登记。
作案当天,嫌犯使用抢劫工具进入珠宝店,随身携带着手铐、胶带和软绳等绑架手段。
当天上午10点整,两名嫌犯闯入珠宝店并立即使用暴力手段将售货员控制住。
他们将售货员绑在店内办公室的椅子上,并威胁她不许发出任何声音。
接着,嫌犯使用钥匙打开柜台里的珠宝首饰展示柜,将珠宝首饰随意放入袋子中。
在完成盗窃并将包装好的袋子放入背包后,嫌犯绑架了售货员携带的手机,并威胁她不得向警方报警。
凶案发生后,店主报警并立即向警方提供了CCTV监控录像作为证据。
警方通过分析录像中的细节以及案发现场留下的指纹和DNA样本,成功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经过一周的侦查和跟踪,警方发现嫌犯逃往了市郊某农村。
经过警方的精心部署和突击行动,嫌犯在案发后的10天内被成功抓获。
在抓捕行动中,警方发现了被用于绑架的工具、珠宝首饰以及盗窃现场留下的指纹和DNA样本。
经过审讯,嫌犯最终供认了他们的犯罪行为,并揭露了案件的始末。
律师点评:这起共同犯罪案例中,犯罪嫌疑人展示出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策划性。
他们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专业技能,并在犯罪过程中展现了暴力手段和高度的狡猾性,使得案件侦破的难度增加。
警方通过综合运用CCTV监控录像、指纹、DNA等物证和作案手段等信息,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并展开了跟踪和抓捕行动。
共同犯罪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5月,李某(男,25岁)与张某(男,28岁)因生活所迫,预谋共同盗窃。
两人经过一番踩点,选中了某小区内一户居民家作为盗窃目标。
在确定作案时间后,李某与张某于2019年6月某日凌晨实施了盗窃行为。
二、犯罪过程1. 踩点与分工:李某负责观察周围环境,确认无异常情况后,通知张某进入目标住户家中。
张某则负责寻找贵重物品,如金银首饰、现金等。
2. 实施盗窃:张某进入住户家中后,迅速寻找可能藏有贵重物品的地方。
在厨房发现一保险柜,使用撬棍撬开保险柜,窃取现金人民币10万元及金银首饰若干。
3. 逃离现场:在确认盗窃得手后,张某与李某迅速逃离现场。
两人约定分赃后各自藏匿,待时机成熟再联系。
三、法律分析1. 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主体:李某和张某均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具备实施盗窃行为的能力。
犯罪客体:李某和张某共同侵犯了住户的财产所有权。
犯罪主观方面:两人有共同盗窃的故意,且具有共同犯罪的意志。
犯罪客观方面:两人共同实施了盗窃行为,达到了盗窃罪的构成标准。
2. 盗窃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李某和张某盗窃现金人民币10万元及金银首饰,属于数额较大,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3. 共同犯罪的责任划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本案中,李某和张某有共同盗窃的故意,且实施了共同盗窃行为,应承担共同犯罪的责任。
四、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和张某共同实施了盗窃行为,侵犯了住户的财产所有权,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鉴于两人系共同犯罪,依法应从重处罚。
法律案例分析:共犯抢劫犯罪案例

[案情介绍]2004年9月10日,李某与黄某外出,在一偏僻山坳里,看见被害人王某骑车经过,李某喝令王某停下,持水果刀上前揪住王某进行殴打,并抢走王某随身携带的手机一部和200元钱。
在李某抢劫王某财物时,站在一旁的黄某一声不吭,并顺手接过李某递给他的200元钱。
当天晚上,黄某将200元钱交给李某,但李某说这200元钱给黄某,黄某予以拒绝。
后公诉机关以李某、黄某涉嫌共同抢劫向法院提起公诉。
[案情分析]共同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在共同的犯罪故意支配下,共同实施了同一犯罪行为的犯罪。
对于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从犯和其他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主犯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1)注意考察犯意的提起者。
一般来说,犯意的提起者提起犯意的时候往往会得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赞同、响应,从而形成了共同犯罪故意,进而实施共同犯罪行为。
(2)注意考察共同犯罪行为的主要实施者。
共同犯罪行为中,有的共同犯罪人主要实施特定的共同犯罪行为,而其他犯罪人则起到次要作用或辅助、帮助作用。
例如:在抢劫共同犯罪中,有的实施暴力行为,而其他的行为人则在一旁站脚助威,对被害人进行精神上的胁迫,对于暴力实施者则应定为主犯。
(3)注意各共同犯罪人对犯罪结果所起作用的考察。
虽然各共同犯罪行为人与犯罪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但共同犯罪的行为人对犯罪结果发生的作用有大有小,对于犯罪结果发生作用较大的就应当认定为主犯,而起次要作用或帮助作用的行为人则应认定为从犯。
[判决结果]本案中,李某与黄某虽然事先没有商议共同抢劫王某财物,但当李某持刀威胁殴打王某时,黄某站在一边没动手,但也未阻止,在李某抢到王某200元钱并交给黄某时,黄某并未拒绝。
因此,李某的行为和黄某的行为共同对被害人王某构成人身和财产上的威胁,事实上,黄某已成了李某抢劫犯罪的帮助犯。
虽然黄某事后未要李某给付的200元,但这只是赃物分配的问题,并不能改变李某与黄某共同犯罪的性质。
共同犯罪案例

案例1.被告人郎某,男,五十六岁,某镇生产资料门市部值班人员。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六日晚上十时左右,邹某手持尖刀、凿子、锤子、手套等作案工具,窜到某镇生产资料门市部,威逼值班人员郎某开门,说“如不开门,我进来后就将你杀死。
”郎只好把门打开;他一见邹某手持尖刀,顿时就吓得瘫在地主求饶。
邹某见此情景,又进一步恫吓说:“我是童关来的,我们的人都把外面包围了。
我叫你干啥,你就得干啥!要是不听话,我就把你的脑袋砍掉。
”郎某急忙应允。
随后,邹某用凿子撬开大立柜,将里面的军大衣拿出;继而他又去撬金柜,但撬了半天没有打开,于是,便喝斥郎某去找大铁锤。
郎把大铁锤拿来后,邹又让郎帮忙扶住金柜,他自己用大铁锤把金柜撬开,从里面取出一千八百元人民币。
邹把人民币给郎一百元,又指使郎往地上撒尿、泼水,以破坏现场。
后来邹某携款逃跑。
郎按事先与邹商量好的计划,回家把一百元钱藏好后,到派出所报案,但只讲了门市部里被盗,其他事情都隐瞒了。
问:二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其刑事责任是怎样的?我认为二人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邹某为主犯,郎某为胁从犯。
案例2.被告人谭某,男,三十四岁,农民。
被告人杨某,男,四十岁,农民。
被告人谭某于一九九九年八月十六日晚十一时左右潜入黄家强奸了熟睡中的黄妻袁某。
后袁某向大队告发。
谭因平时常有不轨行为,曾多次受到大队治保主任于某的批评,因此谭对于某怀恨在心。
这次谭某强奸黄妻后罪行败露,则认为于更不会放过自己,遂起杀害于某全家之恶念。
八月二下三日下午,谭到被告杨某家,将要杀害于某一家的意图、作案方法等告诉杨某。
起初,杨规劝谭不要这样做。
当谭表示决心已下,一定要杀害于某一家后,杨某又说;“侬一个人总也好裨格(意思即你一个人总是值得的)。
”当天傍晚,谭携带木工斧、手电筒等作案工具,乘于某家无人之际潜入室内。
深夜十二时许,于某全家均已熟睡,谭即窜出用木工斧先后朝于某、于妻王某、长子于忠、次子于辉和幼子于亮五人头部及身上猛砍。
共同犯罪 诈骗罪 判刑案例

共同犯罪诈骗罪判刑案例
一、案情简介
本案是一起共同犯罪的诈骗罪案件。
被告人李某、张某、王某三人因为涉嫌诈骗罪被抓获。
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三人利用虚假信息,在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发布诈骗信息,骗取被害人的钱财,涉案金额达500余万元。
经审判认定,三人均参与了该诈骗团伙,构成共同犯罪,应当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审理过程
1.一审
一审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公开审理。
检察机关出示了相关证据,包括被告人的QQ聊天记录、微信聊天记录等。
原告方也提供了大量的证据支持诈骗的事实。
三名被告人均承认了自己涉案的事实,并表示自己对其行为负责,但对其涉案金额提出了异议。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认为,被告人三人所行为构成诈骗罪,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李某、张某、王某三人均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
2.二审
三名被告人在听闻一审判决后,不服其判决结果,提出了上诉。
二审法院核实了案件相关证据,并进行了重新审理。
经审理认为,一审法院行使审判权正确,裁量适当,并无明显的错误。
因此,二审法院驳回了被告人的上诉并维持了原判。
三、案件启示
该案件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诈骗案。
其中,共同犯罪是被告人三人面临
的重要罪名,协助诈骗团伙进行犯罪活动的行为都会视为在该犯罪中
发挥了作用。
同时,该案件还告诉我们,诈骗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违法
犯罪行为,需要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以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因此,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提高自我防骗意识,注意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同时,对于发现可疑的诈骗信息,应该及时报警以维护公共安全。
共同犯罪的案例

共同犯罪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共同犯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形式,它指的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
共同犯罪不仅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频繁出现,也是国际刑事司法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深入探讨共同犯罪的形式、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案例一,抢劫案。
在某城市的一个小巷里,两名年轻人A和B合谋抢劫了一名路人。
A持刀威胁路人交出财物,B则在一旁守望。
在抢劫过程中,A和B配合默契,成功地夺走了路人的财物。
后来,两人被警方抓获,被依法追究了刑事责任。
这个案例中,A和B共同实施了抢劫行为,构成了共同犯罪。
他们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实施了犯罪行为。
这种共同犯罪形式在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案例二,贩毒案。
在边境城市,C和D两人合谋走私毒品。
C负责购买毒品,D负责将毒品藏匿并运输。
他们利用地下通道将毒品走私进入国内,并在城市内进行贩卖。
后来,警方侦破了这起贩毒案,将C和D抓获归案。
这个案例中,C和D共同策划并实施了贩毒行为,构成了共同犯罪。
他们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实施了犯罪行为。
贩毒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司法机关对此类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案例三,诈骗案。
E和F两人合谋实施了一起诈骗案。
E在网上冒充银行客服人员,以“账户异常”为由,诱骗受害人提供银行账号和密码,然后将这些信息转交给F。
F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盗取受害人银行账户内的资金。
后来,受害人报警,警方将E和F抓获。
这个案例中,E和F共同策划并实施了诈骗行为,构成了共同犯罪。
他们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实施了犯罪行为。
诈骗行为严重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司法机关对此类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综上所述,共同犯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形式,其特点是犯罪主体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共同实施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给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司法机关对此类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
我们应当加强对共同犯罪形式的认识,提高警惕,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共同犯罪的案例

共同犯罪的案例在法律的眼中,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策划、共同实施、共同犯罪的行为。
这种犯罪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并不鲜见,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共同犯罪的案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抢劫案。
抢劫是指以暴力、胁迫等手段,抢夺公私财物的违法行为。
在某个城市,两名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多的钱财,便共同策划了一起抢劫案。
一人负责监视目标,另一人则出手实施抢劫。
最终,两人在抢劫过程中被警方抓获,最终双双被判处刑罚。
其次,还有贩毒案。
贩毒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某个港口城市,一对情侣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便共同策划了一起贩毒案。
一人负责从外地走私毒品,另一人则负责在本地销售。
最终,他们的犯罪行为被警方侦破,最终双双被判处重刑。
此外,还有欺诈案。
欺诈是指以虚假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在某个商业中心,一对商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便共同策划了一起欺诈案。
一人负责编造虚假的广告宣传,另一人则负责与客户签订虚假合同。
最终,他们的欺诈行为被相关部门调查,最终双双被判处法律制裁。
最后,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走私案。
走私是指违法携带、运输、邮寄、转移货物的行为。
在某个边境城市,一群人为了牟取暴利,便共同策划了一起走私案。
一人负责从国外走私商品,另一人则负责在国内销售。
最终,他们的走私行为被海关部门查获,最终众人被判处刑罚。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共同犯罪的案例在社会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案例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远离犯罪,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犯罪:定罪
(一)案例
案例一1998年8月6日,某市博物馆因面临洪水威胁,将部分馆藏文物转移至安全地点。
博物馆工作人员成某和范某等人负责运送,文物搬卸至新地点后,因一时来不及配备安全保管设施,当晚由成某、范某等人负责看守。
当天夜里,成某悄悄潜入一文物临时堆放房间,窃取了一件馆藏画卷。
不料走出房间时,正碰上范某从另一存放文物的房间出来,并手持一青铜器,二人均吃一惊,十分尴尬,但立刻明白对方也是来盗窃文物,于是都未出声,相视一笑后各自离开。
以后二人均未再提起此事。
司法机关对文物失窃进行调查,在询问他们时,二人均称不知情,后经侦查,案件告破。
经有关部门鉴定,青铜器和画卷各估价约10万余元。
案例二1984年8月26日晚,吴平骑自行车窜至他所在的六车间,盗得紫铜240斤,放在自行车的后架上。
此时,王文从四车间偷出黄铜60斤,刚出车间门口,见吴平推自行车过来,就喊住吴平,把自己偷的铜放在吴平的自行车后架上,二人一起往外运。
走出不远,发现执勤人员,二人将所盗之物抛弃并逃逸。
(二)共同犯罪的概念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主观上要有共同犯罪故意,客观上要有共同犯罪行为。
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轧左右腿)
(三)共同犯罪的认定
共同犯罪可以区分为正犯与共犯,正犯是指实行犯,其行为在刑法分则中已有规定。
共犯是指组织犯、教唆犯和帮助犯,其行为在刑法分则中没有规定。
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为共犯的定罪提供了法律根据。
1.正犯的定罪(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单独正犯与共同正犯)
2.组织犯(犯罪集团)
3.教唆犯
4.帮助犯(四)案例分析案例一被告人成某与范某互相之间不存共同犯罪故意,因而不构成共同犯罪,而是一种同时犯,应当分别定罪。
案例二被告人吴平与王文虽然开始没有共同犯罪故意,但在实行犯罪过程中形成共同犯意并有共同犯罪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量刑
(一)案例被告人王某对甲有仇,遂出资5万元雇使张某去除掉甲,张同意,并将欲杀甲的情况告诉其妻陈某,陈某不仅不加制止,而且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帮张买来一把尖刀用于杀甲。
在陈
某的帮助下,张某作了充分准备,于某晚潜入甲的家中,当时甲不在家,见甲妻乙正在床上睡觉,顿起歹意,就把乙给强奸了。
等到甲回家,又把甲给杀死。
问题:对王某、张某和陈某应当如何量刑?
(二)共同犯罪量刑的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人应当根据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三)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
1.主犯及其处罚
(1)主犯的概念:刑法第26条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2)主犯的处罚原则:刑法第26条第3款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
刑法第26条第4款规定:“对于第3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
2.从犯及其处罚
(1)从犯的概念:刑法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
(2)从犯的处罚原则:刑法第27条第2款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3.胁从犯及其处罚
(1)胁从犯的概念:刑法第28条规定:被胁迫参加犯罪的,是胁从犯。
(2)胁从犯的处罚原则:刑法第28条规定,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4.教唆犯及其处罚
(1)教唆犯的概念:刑法第29条第1款规定:教唆犯是教唆他人犯罪的人。
(2)教唆犯的处罚原则:①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②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③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
本案是一起较为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其中王某属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所教唆的犯罪处罚,应定主犯。
陈某是帮助犯,应当按照她所帮助的犯罪处罚,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但王某与陈某对于张某的强奸犯罪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呢?强奸罪是张某临时起意所犯,属于实行过限,王某与陈某教唆与帮助张某犯的是故意杀人罪,对强奸罪既未教唆亦未帮助,对此不应负刑事责任。
对于张某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与强奸罪实行数罪并罚。
在
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中,张某是正犯,直接实施了杀人行为,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应以主犯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