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语堂的_文化变译_看文学翻译中的改写
林语堂的文化选择和翻译

译作 品 中文化 观 的具体表 现 , 以期为研 究林语 堂及 其作 品提供 新 的思路 , 引发该 领域 更 深的 思考
【 关键 词 】 林语 堂 文化观 翻译
二、 林语 堂 的翻译 与 文本选 择
欣 赏。
三、 林 语 堂翻译 策 略的选 择
林 语 堂 的翻 译 作 品有 《 浮生六记》 、 《 孔 子 的 智
翻译 是 两种 语 言 的转 化 . 也 是 两个 文 化 的媒 介 _
慧》 、 《 老子 的智 慧》 等 。其 中哲学主题 占了很 大一 从 跨 文化 的角度 来 研 究 翻译 就要 考 虑 到 两种 文 化 的 部分 , 既有传统哲学 思想 的文本 , 也 有 有 关 生 活 哲 差异 和译 者 的 翻译 目的 、时 代 背景 和 译 文读 者 等 各
方法和策略 在林语堂的翻译 中既包含了他难以割 往 恬 淡 闲适 生 活 的 心 理 诉 求 .更 是 出 于 他 自身 对
舍 的 东方 文 化情 节 .又迎 合 了外 国读 者 的理 解 程 度 于 这 样 的 生 活 哲 学 思 想 的肯 定 和 这 些 文 学 作 品 的 和 文化 期待
并 且 涉及 到 了 语言 、 宗教 、 哲学 、 文学 、 历 史 等多 个 领 枚 、 金 圣 叹 等 人 的 作 品来 翻 译 , 欣 赏 他 们 恬 淡 的 生
域 。特别是其长篇小说《 京华烟云》 获得了诺贝尔文 活 态 度 。 这 样 一 种 性 格 与 林 语 堂 的人 生 哲 学 正 相 学 奖 的提 名 , 并 被 当时 的 《 时 代周 刊 》 评论为“ 现 代 中 契合 除此 之 外 . 林 语 堂 还 有 一 部 分 翻译 文 本 和 他
关于林语堂的英语作文

林语堂:跨文化的文学巨匠与人文思想者Lin Yutang, a renowned cultural figure in modern China, stands out as a prominent writer, translator, linguist, and philosopher. His literary works and thoughts have not only influenced countless Chinese readers but also gained 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internationally. His life and career embody the spirit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making him a unique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Born into a scholarly famil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Lin Yutang was imbued with a strong cultural backgroundfrom childhood. His early education in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and Western knowledg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his future academic pursuits. His keen interest in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led him topursue further studies abroad, which broadened his horizons and deepened his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As a writer, Lin Yutang's works are known for their wit, humor, and profound insights into human nature and society. His essays and novels often explore themes of cultural conflict, identi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Hiswriting style is both elegant and accessible, appealing to a wide range of readers. His most famous works, such as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and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ultiple languages and enjoyed great popularity worldwide.As a translator and linguist, Lin Yutang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o China. He translated numerous classic Western works into Chinese, bringing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to Chinese readers. His translations are not mere literal renderings but also reflect his deep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s. His efforts in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re highly commendable.Moreover, Lin Yutang was also a profound thinker and philosopher. His thoughts on culture, education, and society were ahead of his time. He advocated for a more open and inclusive approach to cultural exchange, believing that different cultures could coexist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His ideas on education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cultivating individuality and creativity rather than merely focusing on rote learning.The influence of Lin Yutang's works and thoughts is not confined to the academic realm. His ideas have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ociety and culture. His emphasis on cultural exchange and understanding has contributed to 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mutual respect. His thoughts on education have influenced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encouraging a more holistic and individual-centered approach to learning.In conclusion, Lin Yutang is a cultural icon who has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His life and works embody the spirit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making him a figure worthy of our admiration and remembrance.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y will continue to inspire and influence future generations.**林语堂:跨文化的文学巨匠与人文思想者**林语堂,现代中国文化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以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多重身份,广受赞誉。
从生态翻译学来看林语堂《中国传奇》之变译

从生态翻译学来看林语堂《中国传奇》之变译范丽【摘要】在《中国传奇》中林语堂灵活使用了增、减、编、述、改等变译手段,使传统的中国传奇小说在译文中呈现出新的内容与形式,从而获得了"新生".《中国传奇》是林语堂为了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多维度适应的结果,这其中包括:对接受环境时空变迁的适应、对读者文化心理与阅读期待的适应以及对译者自身文化追求与审美理想的适应.【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29)004【总页数】5页(P123-127)【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林语堂;变译;《中国传奇》【作者】范丽【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变译,又称“非完整性翻译”或“翻译变体”,是相对于“全译”而提出的一个翻译范畴。
据黄忠廉定义,变译是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1]。
显然,变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以原文为中心、以忠实为圭臬的翻译(即全译),其特点即在于一个“变”字,明确提出译者在特定情形下(“特定条件”“特定读者”及“特殊需求”)可以对原文“施变”,而不是一味地忠实于原文。
变译是对传统翻译观的极大背离,因而也就难逃其被忽视的厄运,长期未能进入翻译研究者的视野。
虽然“我国在变译研究上曾有过萌芽(唐代),有过发展,在严复翻译实践总结中也曾达到巅峰”[2],但变译真正引起学界注意是在黄忠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并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之后,尤其是在其专著《翻译变体研究》(1999)及《变译理论》(2001)发表之后。
十多年来,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变译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视角涉及功能翻译理论[3]、目的论[4]、哲学阐释学[5]、关联理论[6]、语言顺应论[7]等等,但截至目前,笔者尚未发现有学者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其研究,因此,本文尝试利用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中国传奇》中的变译进行探讨,在探究林语堂使用变译策略之原因的同时,也为变译作品之存在寻找新的理据。
2021林语堂《兰亭集序》英译中的文化翻译观范文1

2021林语堂《兰亭集序》英译中的文化翻译观范文 摘要: 典籍翻译涉及语内翻译及语际翻译两个方面。
典籍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处理,而需要充分的文化观照。
文化翻译观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进而实现文化转换的目的,其核心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翻译大家,林语堂在翻译《兰亭集序》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文化翻译观。
他对典故、古代器物、古代习俗、古代纪年的翻译都恰当地处理了文化差异,实现了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 《兰亭集序》;典籍翻译; 文化翻译观; Abstract: The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s a special type of translation, including two aspects: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and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It is not a simple language processing, but needs full cultural consideration. With the core of cultural equivalence and transformation,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takes culture as the unit of translation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Lin Yutang, a talented translator, has fully demonstrated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he Orchid Pavilion. Hi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llusions, ancient artifacts, ancient customs and ancient chronology properly deals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achieves the goal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 TheOrchid Pavili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文化愈发受到国外学者的青睐,加上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助力,典籍通过翻译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人生态度取向与翻译的选择及策略+——谈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人生态度取向与翻译的选择及策略 ——谈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作者:葛校琴, 季正明作者单位:葛校琴(南京大学外语学院,), 季正明(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刊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年,卷(期):2001,24(4)被引用次数:12次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19922.郭章翻译名家研究 1999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9994.刘志学林语堂自传 19945.罗新璋翻译论集 19846.沈复浮生六记 19997.徐同林中国文学人文风景 19998.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m Theories 19939.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19951.卞建华.BIAN Jian-hua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期刊论文]-上海翻译2005(1)2.孙会军从《浮生六记》等作品的英译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3)3.何萍浅谈译者的文化态度与翻译策略的选择——评析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期刊论文]-科教导刊2009(8)4.杨柳.张柏然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5.翟红梅.张德让.Zhai Hong-mei.Zhang De-rang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9(2)6.郎江涛.王静林语堂译学思想述评[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9)7.俞兆平.Yu Zhaoping论林语堂浪漫美学思想[期刊论文]-天津社会科学2010,1(1)8.黎土旺.Li Tuwang文化取向与翻译策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之比较[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9.薛军伟.XUE Jun-wei言无达译——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中的问题[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4)10.刘芳汉语文学作品英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兼评林语堂在《浮生六记》中的文化翻译[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4)1.王友琴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以《浮生六记》的文化词翻译策略为例[期刊论文]-琼州学院学报2010(3)2.王立英.孙琳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原因[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6)3.葛校琴古本今译的历时阐释[期刊论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3)4.边莉娟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的翻译策略——评析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期刊论文]-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5.王友琴从林语堂的“文化变译”看文学翻译中的改写[期刊论文]-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5)6.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期刊论文]-山东外语教学 2006(3)7.刘福莲《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6)8.王素敏试论影响翻译策略的文化因素[期刊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9.张燕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红楼梦》两英译本对比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10.尹昌莉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和诗学操纵:林语堂翻译活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1.杨柳.张柏然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10)12.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学位论文]博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jfjwgyxyxb200104019.aspx。
从林语堂的_文化变译_看文学翻译中的改写

第29卷第5期2011年9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Vol.29 No.5Sep.2011从林语堂的“文化变译”看文学翻译中的改写王友琴(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 要: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Lefevere在他的力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中提出了制约翻译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其中意识形态是最主要的因素。
根据Lefevere的理论,文章分析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受到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和操控,从而使翻译结果不同。
不过,翻译毕竟是译者的行为,其中也有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然。
关键词:文学翻译;意识形态;“文化变译”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11)05-0133-04 收稿日期:2011-02-23作者简介:王友琴(1979—),女,福建泉港人,讲师,硕士,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学者,曾被美国的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他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中英文的驾驭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他在《四十自叙》中曾说自己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1975年因其名作《京华烟云》在中国乃至西方的巨大影响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从20世纪30年代起林语堂用他特殊的方式①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一个全面的中国———中国的“孔孟之道”、中国文字、中国社会生活、中国妇女、中国的饮食等。
可以说,直到如今,美国大多数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林语堂作品的阶段。
1989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谈到他访问东亚的准备工作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内心感受良深。
布什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今天对我们每个美国人都仍受用[1]2。
《纽约时报》在他逝世时报道:“LinYutang had no peer as an interpreter to western minds of the customs,aspirations,fears and thought ofpeople.”台湾的《中华时报》也同时报道说:“Doctor Lin is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in promotingChinese culture internationally in the recent 100years.”[2]20林语堂并不以翻译作品著称,但他用英文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含很多的节译或编译。
自译中的变译——以《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为个案

现象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值得批 评界特殊关注。本文以《小评论 :林语堂双语文集》 为个案,分析林语堂自译作品中的变译方法,进而对 翻译的忠实性和及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认识。
一、自译概念及相关研究 自译(self-translation/auto-translation)作为一种特 殊形式的翻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莱恩尼尔·格鲁 特曼(Rainier Grutman)认为,自译是指翻译自己作品 的行为或结果 。 [3](P17) 波波维奇(Popovic)认为,自译 是作者本人将原作译成另一种语言,自译不应看作是 源文本的变异,而是真正的翻译。[4](P13) 西方在 1961 年开始自译研究。霍肯森和曼森 (Hokenson & Munson)对西方欧洲自译史进行了理 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梳理和思考,认为“双语文本即是 自译文本,其作者即是能用不同语言创作,并把自己 文本译成另一种语言的作者”。两位学者把西方自译 史分成三个阶段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19 世纪 近代时期、20 世纪以来的现当代时期,三个阶段的自 译发展史伴随着语言的变迁。[5] 第一阶段语言集中 在拉丁语和法语之间,第二阶段法语逐渐占据越来
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翻译活动的开题报告

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翻译活动的开题报告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文化领域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文化身份和翻译活动对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和翻译活动。
一、林语堂的文化身份
1.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林语堂在自己的文化身份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他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深入研究西方文化。
他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文化渊源的探索
林语堂在文化身份上体现了文化渊源的探索。
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同时也深入研究西方文化,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和借鉴。
他的所作所为,对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林语堂的翻译活动
1. 翻译家的身份
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
他将西方文学、哲学、科学等重新翻译成中文,使得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他曾翻译过《喜福会》、《呼啸山庄》、《吉檀迦利》等众多经典著作。
2. 翻译工作的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工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翻译,他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了对比和借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同时,他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综上,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和翻译活动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他的贡献将为后人所铭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5期2011年9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Vol.29 No.5Sep.2011从林语堂的“文化变译”看文学翻译中的改写王友琴(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 要: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Lefevere在他的力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一书中提出了制约翻译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其中意识形态是最主要的因素。
根据Lefevere的理论,文章分析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受到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和操控,从而使翻译结果不同。
不过,翻译毕竟是译者的行为,其中也有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然。
关键词:文学翻译;意识形态;“文化变译”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11)05-0133-04 收稿日期:2011-02-23作者简介:王友琴(1979—),女,福建泉港人,讲师,硕士,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学者,曾被美国的文化界列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他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中英文的驾驭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他在《四十自叙》中曾说自己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1975年因其名作《京华烟云》在中国乃至西方的巨大影响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从20世纪30年代起林语堂用他特殊的方式①向西方读者展现了一个全面的中国———中国的“孔孟之道”、中国文字、中国社会生活、中国妇女、中国的饮食等。
可以说,直到如今,美国大多数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林语堂作品的阶段。
1989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谈到他访问东亚的准备工作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内心感受良深。
布什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今天对我们每个美国人都仍受用[1]2。
《纽约时报》在他逝世时报道:“LinYutang had no peer as an interpreter to western minds of the customs,aspirations,fears and thought ofpeople.”台湾的《中华时报》也同时报道说:“Doctor Lin is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in promotingChinese culture internationally in the recent 100years.”[2]20林语堂并不以翻译作品著称,但他用英文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含很多的节译或编译。
例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吾民》)、The Importance of Life(《生活的艺术》)、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并翻译了沈复的《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编译了The Wisdom of Confu-cius(《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老子的智慧》)等。
林语堂在文学历史中扮演的是一个文化译介的角色。
他在向西方译介中国文化时,为何选择此文本而非彼文本,选用此策略而非彼策略,是受他个人意识形态和所处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对他一生起关键作用但到最后又彻底决裂的赛珍珠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起,翻译研究开始走向更为宏观的视角,即文化转向。
该学派由J.霍姆斯创立,并经①卞建华在《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上海翻译》2005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按照雅格布逊(RomanJakobson)“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的分类和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对“翻译行为”的界定,林语堂“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要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翻译活动———“文化变译”。
本文借用这一术语进行论述。
多元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Even.Zohar和G.Toury以及目的派(skopotheory)代表人物Theo Hermans的发展,到Andre Lefevere时已经比较成熟。
Lefevere将翻译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中,指出翻译不仅是翻译词句,更重要的是翻译意识。
Andre Lefevere和Susan Bassnnet是倡导翻译应该放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主张翻译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代表人物。
Andre Lefevere在他的翻译学术著作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中提出翻译是一种改写(Rewriting)。
他指出,改写主要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两方面的限制,同时译者的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也受到赞助人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两方面进行论述。
译者在翻译中受到个人以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翻译历史上屡见不鲜。
从文化翻译的角度看,并不难理解像严复、林纾、鲁迅等一大批翻译家、学者的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应用以及文学翻译中的删节、增添、文体形式的转换,背后有一只隐形的手在操纵着,这就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在晚清的翻译界表现得尤为突出,各大翻译家、学者受个人的意识形态影响,同时也深受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纷纷开始文化翻译。
梁启超是爱国的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和评论家。
他把兴西学、译西学作为维新变法的“强国”之道。
他在《论译书》中强调:“居今日之天下,而欲参考西法以救中国,又必非徒通西文肄西籍遂可能从事也。
”梁启超翻译强国的目的性极为明确,一以贯之[3]43。
晚清这样一个遭欺凌、遭侵略的社会背景激起很多仁人义士以各种方式发起救亡图存的运动。
文学界翻译界兴起一股介绍西学的热潮,目的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主要是介绍西学,如《天演论》、《原富》等;林纾主要是翻译文学作品,最典型的就是《块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
林纾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作品而非其他也是受到他自身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林纾和他同时代的翻译家对于译作效果都有一个预设,即翻译首先要关乎世道人心。
只要能令国人想到“自强保种”,能令国力强盛,这个翻译就是成功的[3]55。
“五四”之后也出现了一大批的翻译家如冰心、鲁迅、林语堂,虽然每人所提倡的翻译策略不同,但从文本的选择,译作中所体现的译者的特殊用语都可透视意识形态的操纵作用。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美”的翻译。
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translation as a fine art)。
”[4]429林语堂在翻译或用英文创作时均受他“美”译思想的影响。
林语堂一生中近35年是在国外度过的,他用功力颇深的英文向西方人讲述东方文化,并时时用地道的西方譬喻来解释东方典故。
林语堂追求闲适、自然,崇尚本真、近情,认为现世就是人生的“乐园”,“大自然的景色、声音、气味和味道与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有一种完美的,几乎是神秘的协调”。
他在《浮生六记》的“译者序”里写道:“在这个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
”“在他们面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不是对伟大者,是对卑弱者,起谦恭畏敬;因为我相信淳朴恬退自甘的生活是宇宙中最美丽的东西。
”[5]17-19这种崇尚自然、追求本真的情怀促使他翻译清代小说家沈复的《浮生六记》。
林语堂的作品和言谈都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尤其是中国的道家文化精神和处世之道。
他欣赏道家哲学,寻求庄子“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的境界。
他说:“凡做什么事我一生都不愿居第一的。
这也许是我血液里含有道教徒原素。
”“也许在本性上,……我是个无政府主义者,或道家。
”[6]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的道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阐释。
此书共分三大部分,在每一节的开端都是以道家思想概括大意。
如:To Tao,the zenith is not high,nor the nadir low;no point in time is long ago,nor by lapse of ageshas it grown old.———From the essay on“the master”by ChuangtseThose who dream of the banquet wake to lamentation and sorrow.Those who dream oflamentation and sorrow wake to join the hunt…This is a paradox.Tomorrow a sage may arise toexplain it;but that tomorrow will not be until ten thousand generations have gone by.Yet you maymeet him any day just around the corner.———From the essay on“Relativity”by ChuangtseTherefore all things are one.What we love is the mystery of life.What we hate is corruption indeath.But the corruptible in its turn becomes mysterious life,and this mysterious life once more431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9月 becomes corruptible.———From“The Northern Travels of Knowledge”by Chuangtse[2]20林语堂的翻译遵循“忠实、通顺、美”的原则,这和同时期的鲁迅(主张“硬译”)的思想完全不同。
鲁迅视翻译为解救国民思想愚昧、自我为中心的重要工具,希望通过翻译改变国民的意识形态。
他在翻译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的剧本《一个青年的梦》时说:我以为这个剧本可以医许多中国旧思想的痼疾,因此也很有翻译成中文的意义[3]43。
林语堂对“美”译有其独到的见解,在他的《论翻译》中说道:“译艺术文最重要的,就是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