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期末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大学美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大学美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大学美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的学科,是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对于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大学美学考试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

下面将从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理论、艺术哲学、美学史以及当代美学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1.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的学科,它试图解释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中所呈现出的美的特质,探讨审美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2.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的审美行为等,审美活动则是人类对这些对象进行审美欣赏和鉴赏的行为。

3.美的特质和美的标准美学探讨了美的特质,如对称、和谐、色彩、形式等,以及美的标准,包括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

4.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美学对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审美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审美意识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二、审美理论1.感性美与理性美审美理论根据美的体验方式将美分为感性美和理性美,感性美是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美的体验,理性美是通过思维和理性思考获得的美的体验。

2.客观美与主观美审美理论将美分为客观美和主观美,客观美是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的美的存在,主观美是个体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情感。

3.美的理论审美理论中涉及了众多的美的理论,如形而上美学、形而下美学、形而中美学、形而外美学等,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美的本质和特征。

审美理论研究了审美价值的产生和评价标准,探讨了美的价值在文化和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艺术哲学1.艺术的定义艺术哲学对艺术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艺术定义和解释,如模仿理论、表现理论、情感理论、形式理论等。

2.艺术与现实艺术哲学研究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包括艺术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艺术对现实的塑造和创造。

3.艺术创作的目的和价值艺术哲学探讨了艺术创作的目的和价值,包括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艺术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美学期末考试整理材料(汉语言文学)

美学期末考试整理材料(汉语言文学)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对《乐记》中“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然也。

"说明什么。

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人物及其代表作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系统地论美的)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美学之父”——鲍姆嘉通——1750年发表《美学》3、黑格尔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他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更确切的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唯心主义) 4、车尼尔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他的理论缺陷是对现实美作用的无限扩大。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三种探讨:(三种途径)(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①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三种桌子”:第一是决定桌子所以为桌子的那个桌子的理式(道理);第二是木工依照桌子理式所造成的个别的桌子;第三是画家模仿个别桌子所画的桌子。

②康德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在其美学著作《判断力判断》中,他认为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内容的,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例如:判断一朵花的美,并不要先弄清花的概念,也不需要考虑花的用途,这就是没有目的性;但花的形式则能引起主观的认识功能和谐的自由的活动,这有合目的性。

③黑格尔是辩论证者,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首先,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其次,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再次,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作用.④克罗齐提出美是直觉.(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①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

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含答案(一)2024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含答案(一)2024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含答案(一)引言概述:美学原理期末考试是一门关于美学基本原理与概念的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考核。

本文将对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概述和详细解释,包括答案的解析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

大点一: 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起源1. 美学的定义和涵义2. 美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3. 美感与审美的区别4. 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范畴5. 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大点二: 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客观美学和主观美学2. 形式美学和实质美学3. 唯美主义和功利主义4. 表现主义和感觉主义5. 结构主义与后现代美学的对比大点三: 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1. 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要素2. 艺术作品的艺术性评价标准3. 观众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4. 艺术形式与美的表达方式5. 艺术创作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大点四: 美学的相关概念与思想家1. 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2. 美学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思想家3. 西方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对比4. 美学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5. 当代美学问题与争论大点五: 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 美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2. 美学在建筑和景观设计中的应用3. 美学在广告和宣传中的运用4. 美学在教育和社会文化中的作用5. 美学在心理学和人类行为中的应用总结: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对于理解美学基本原理和概念,以及应用美学知识于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本文所述的五个大点,学生能够对美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更全面的认知,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和生活中。

希望本文能够对学生们备考和理解该考试提供帮助。

美学 期末考试整理

美学 期末考试整理

填空题:席勒——德国——1750年-《美育书简》克莱夫·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与比例”柏拉图——“美是理念”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即生活”孔子——“里仁为美”鲍姆加登——《aestheties》(美学)——美学之父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彩、形体、声音表现为“表情性”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弗洛伊德——“美是潜意识的宣泄”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研究美学——被称为实践美学法国狄德罗——“美在关系”社会生活的美具体分为两个方面:生产劳动的美和日常生活的美中国近代美学主要有:梁启超、王国维(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名词解释:黄金分割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

上述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时所产生的超越于生理快感的满足感,幸福感,愉悦感和自由感,它是人类精神生活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美育——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是指人类传授现有的审美文化并启迪新的创造的一种教育活动,它以培养审美的人为基本目的;狭义的美育是指与德育、智育、体育并举的一种教育寓教于乐——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把教育寄予在乐趣里。

通俗的来说,就是教育要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表示一种过程,即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或者说,由于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美学期末期末资料整理

美学期末期末资料整理

客观题整理1.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至少发生在以工具制造和使用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

2.人类审美观念凝聚的重要标志,在中国表现为汉字中出现了“美”字。

“美”字最早出现于殷代的甲骨文。

3.美学思想诞生与发展的标志: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传播并出现一批概念,具备一定的理念形态。

4.中国古代美学萌芽于先秦。

西方美学思想发源于古希腊。

5.孔子: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礼与仁,礼与乐,君子美学。

6.孟子:充实之谓美;“美、大、圣、神都具有美学的意义,它标志审美所达到的不同层次;大丈夫。

7.荀子:美在伪;“不全不粹不足以美”;“相形不如论心”;认为人的美主要在于内在品格的善;“由礼而雅”。

8.荀子基本上奠定了雅的品格:雅是合礼的、得体的、文明的、体现封建的正统观点的。

9.道家美学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

10.老子:道论通向美论;美在自然;大音希声11.庄子:逍遥游:精神自由,超越时空限制;心斋:心要虚(空);坐忘:离形去知(智)12.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13.美学自觉的时代:魏晋南北朝:重美轻善;嵇康的《声无哀乐记》、谢赫的《古画品录》唐宋美学: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成功地把禅宗的思想倾向化为一种审美的理想和境界,标志着唐宋美学的一个重大转变。

15.明清美学:明清美学突出地强调审美中个性的重要意义;(1)王夫之的美学思想:主张在审美与艺术中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情实感,他认为,“情之所至,诗无不至”,“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二者合一是艺术美的核心。

(2)叶燮与《原诗》关于美与丑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思想;16.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把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方近代美学观点与中国传统思想结合起来,他的美学思想由游戏说、天才说、古雅说、境界说构成,境界说是其精华。

最新大学艺术美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最新大学艺术美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艺术美学第一讲何为美学1、美学与美术学• a. 美术学(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 美术史:对历史上各个美术流派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规律作出深层的说明,并对各个美术流派的作品在艺术上的价值作出分析判断。

• 美术理论:美术理论的研究不能脱离美术史,它应当是对美术史的理论总结。

美术理论对什么是美术、美术的本质、规律、特征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以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规律、特征这一问题为前提。

• 美术批评:是将美术理论应用对于现代美术的分析评价,并且要以整个美术史作为它的参照系。

一种有深度、有价值的美术批评既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并包含批评者对作品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又要注意研究现代当代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潮的变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 b.中国古代将包含美术史在内的整个美术学研究提升到了哲学、美学的高度。

2、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 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 美学是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

3、美学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 美学是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在系统化了的理论形态上的集中表现。

4、美学研究对象• 第一: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

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大一美学期末考知识点总结

大一美学期末考知识点总结

大一美学期末考知识点总结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艺术创作、审美观念、艺术哲学等。

作为大一学生,我们在这个学期接触到了很多关于美学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其形成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对美学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领域,并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影响。

二、艺术的定义和分类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定义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

从最早的模仿论到现代的表现论,关于艺术的定义有了不同的看法。

同时,艺术也可以分为绘画、音乐、戏剧等不同的分类,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三、审美的主体与对象审美作为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涉及到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

审美主体是指欣赏艺术作品的人,而审美对象则是指被欣赏的艺术作品本身。

通过对审美主体和对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审美经验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四、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的过程。

它涉及到创新、表达和技巧等方面。

而艺术批评则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过程。

通过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五、美的哲学思考美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的探讨,它还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美的哲学思考涉及到美的本质、美与善的关系、美的价值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思考美的含义和作用。

六、文化背景与艺术鉴赏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艺术的发展和鉴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对于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七、现代艺术与社会问题现代艺术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它涉及到了当代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的反思。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优美: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2、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

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3、悲剧: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

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4、喜剧: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1.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柏拉图)2.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

(欧几里得几何学方式,鲍姆加登)3.各门艺术的同一性(艺技不分;艺术与技术关联;艺术脱离技术;18世纪时,区分开来。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1.无对本质的追问,且认为本质不可清晰言说。

(语言、事物、内心)2.对知、情、意无划分,认为心理是整体,并进行整体功能把握。

(性、心、意、志、情不同却互渗)3.各门艺术从未统一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不平等。

(诗文最高,书画次之,雕塑和建筑偏低,小说和戏曲最低。

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综合现象:唐、宋园林、元明清的戏曲;但此类综合从“闲情逸趣”出发,并未打破诗文的教化高位,因此并未统一。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一.本质——现象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 .从客体到主体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审美关系特点(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这是突出强调了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这一自由有两层意思:一是外在的自由,是从外在事物实际的功利关系束缚中超越、解放出来;二是内在的自由。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2.审美现象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3.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⑴古老:对美的探讨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我国西周时代的郑国史官史伯和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们两人不谋而合地认识到美的第一法则----和谐。

⑵年轻:直到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之父)正式出版了他的《美学》著作第一卷,而且第一次使用了“Asthetik”即“美学”这个术语,美学才作为一门单独的科学而诞生。

4.美学的历史(1)西方美学(三个阶段)①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时间:古希腊时期到16世纪研究问题:研究美的本质特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将之视为一切审美现象的根源。

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奴斯、普罗丁、奥古斯汀等。

②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时间:文艺复兴到19世纪研究问题:研究人对美的认识能力.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称为认识论美学。

包括:英国经验主美学.代表人物有博克等;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儿、鲍姆嘉登等;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③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问题:研究语言对于美的表达能力.语言论美学思考的焦点是语言或形式。

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存在主义等美学流派。

(2)中国美学(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关系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①古典美学:1,先秦诸子美学:儒家:孔孟,蒙城(“仁”、文质彬彬【文:形式,质:内容,指和谐统一】);道家:老庄,涡阳(“自然”,“生命”);2,魏晋。

②现当代美学a、两次美学大讨论-1956年,学界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的批判引出了中国当代第一次美学大讨论。

这次大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美的本质,围绕美的本质而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称学派。

-70年代末至80年代,美学热,展开了第二次美学大讨论。

这次讨论的主题仍然是美的本质,但范围已经扩展到美学的各个方面。

四个学派分别对自己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深化拓展。

b、四大学派-主观论美学(吕荧、高尔泰)美是自由象征,美是主观的,美感是美-客观论美学(蔡仪)美学建立在反映论的原则上,美在客观,美是典型-主客观论美学(朱光潜)美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的结合-实践美学(李泽厚)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5.审美发生理论观点(1)游戏说(该学说认为,艺术活动是无功利无目的自由的游戏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艺术就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18世纪康德《判断力批判》提到“自由游戏”的概念;18世纪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席勒所说的游戏,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玩耍嬉戏之类,也不是想入非非的懒散的幻想活动,而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

因此,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在席勒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

这种冲动,甚至可以追溯到动物那种无目的的本能活动中。

不过,动物的游戏与人的游戏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

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

(2)生物本能说(达尔文、弗洛伊德)(3)巫术说(20世纪特别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

泰勒、弗雷议,泰勒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

)(4)劳动说(普列汉诺夫,特点:劳动先于艺术;人的心理本性上说,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的要求,但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一致的。

)6.审美形态的三种类型(1)自然美(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物、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特点: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侧重形式;特定的内容;不确定性审美特征:①天然性:黄山具有天然性,人工作不出;②奇特性:自然美中的神秘要素,无法理解如灵璧石的构成、质地、声音;③不确定性:自然美的内在规律是很难简单的把握的,如长江的美是不能一言以蔽之的;④多变性:五上黄山次次不同;⑤超越性:自然美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得到超越了。

(2)社会美人的美(内在心灵表现:品质性格;趣味理想;情感。

外在形象表现。

)(3)艺术美(生命追求、价值理念、审美理念)审美特征:①是艺术家的创造;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③非物质实用性;④永久性。

7.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是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的最高表现。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诗学》“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的理论,使悲剧实质的探讨进入新阶段。

最大贡献在于把辩证法运用到了对于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

他认为,悲剧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

且理念在一般情况下是和谐、肃穆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却会产生分裂与矛盾,这种分裂与矛盾会导致理念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

尼采是继黑格尔之后对悲剧发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美学家。

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一书中,他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阿波罗代表梦境状态,代表着造型艺术的静态;酒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着音乐艺术的振奋。

)两种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交融,最终产生了古代希腊悲剧。

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悲剧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

8.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9.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把审美情感归结为主客观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阿恩海姆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情感特征,是因为外在世界与人的心理世界具有同构对应关系。

把情感特征归结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0.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呈现阶段审美主体意识情感性-构成阶段想象力创造性新的审美对象-评价阶段理解审美理想审美价值例:怀素—狂草①被云形状变化莫测(情感性)吸引(感知)②想象力创造新的审美对象(笔法、章法、结构)③理解满足审美想象、价值11.舞蹈美学——生命力(1)是身体哲学;(2)具有无言之美,契合了天人合一美学中的生命和世界的合一;(3)是生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4)是一种心灵表达,体现生命力;(5)从表达媒介看,形体语言、舞蹈语言最能展现生命活力。

12.审美教育蔡元培把美育成为“美感教育”,核心是情感教育。

《美育与人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美的普遍性与超脱性既是美育由此展开的现实依据,也应是美育所趋向的最终目标。

蔡元培所谓的美育是一种美感教育,根本上仍是以道德感情的陶养为目的,即通过美育引导人们超脱现实中利己主义的营求,打破人我差别的界限,逐渐养成一种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超越一己之利害的狭隘性和自私性,从而最终形成一种完美的人格精神。

中国当代美学家20世纪50年代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答:一,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二,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认为“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的人而存在的”。

三,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四,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他认为,美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五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重新审视:1,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2,照搬哲学领域的唯物论唯心论的斗争思路反思的结果:转向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当代美学的沟通。

西方美学的三个阶段:-本体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认识论美学:是指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至19世纪的以理性认识为中心的美学。

它突出理性思考的重要意义,认为美可以凭理性加以认识。

~认识论美学五种形态:(经验主义美学,以休谟等为代表;理性主义美以笛卡尔、鲍姆加登为代表;德国古典美学,以康德、席勒、黑格尔为代表;科学美学,以费希纳为代表;生命美学,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语言论美学: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英美分折哲学,把哲学与美学归为语言批判,他们从对语言的清洗入手,来消解美的形而上学的意义。

而以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大陆现象学与存在主义从“生存”入手转变思想范式,他们认为科学与知识都不是万能的,科学与知识分解着人的生活,真正的人的生活又在何处?人还有什么?这成大陆哲学与美学关心的问题。

悲剧自然界没有悲剧。

“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悲剧,正如辞典里没有诗,采石场里没有雕塑作品一样。

”——朱光潜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喜剧与悲剧都是一种审美意象,离不开审美主体,需要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

悲剧的概念:广义的悲剧(作为审美范畴之一);狭义的悲剧(戏剧样式之一)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解释: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但与悲剧主角的道德因素无关。

他们不是因为做了坏事,而是由于自己的过失而陷入厄运或遭到灭顶之灾,这是命运的捉弄。

因此引起人们对悲剧主角的怜悯和对命运的恐惧。

黑格尔对悲剧的解释: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与调解,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

就悲剧主角个人而言,他的牺牲好像是无辜的;但就整个世界秩序而言,他个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

所以悲剧的结局虽是一种灾难和痛苦,但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