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物理说课稿
(12份合集说课稿)八年级物理下册(全书)说课稿word文档可编辑

(12份合集说课稿)八年级物理下册(全书)说课稿word文档可编辑《力》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力》就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
本节就是力学已经开始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促进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促进作用就是相互的,四部分形成。
“力”的概念就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努力学习力学的基础,就是今后进一步自学应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科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就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
难点:力的促进作用相互性的认知二、教法学法分析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学生分析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就是具有了基本的观测、分析、概括能力。
对探究活动充满著渴望。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就是自学主体,教师只是起至鼓励促进作用。
所以学生通过“观测辨认出;独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予。
评价方式:并使学生展开“Benfeld”和“TrackBack”,教师给与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内容建议这就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工作: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六、教学过程我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新课的导入,教学内容,合格检测和小结。
教学内容涵盖了四个探究点(一)导入课题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
这样导入新课,即为唤起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同时又收敛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探究点一:什么就是力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是这样设计的:使学生探讨同列列举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
初中物理说课稿(精选8篇)

初中物理说课稿(精选8篇)初中物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五个段标组成,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有多快和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是按照"产生——传播——要有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快慢不同——传到人耳后经过怎样的途径引起人的听觉"的思路安排的。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结合小学已有的知识,说明物体发声的条件。
通过与水波、弹簧上的疏密波的对比,引入声波;再通过实验,说明声音传播要有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依照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知道的人耳结构图,回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三维教学目标: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说教法、学法声音与我们息息相关,学习本节内容要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并通过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要注意将学到的知识及时服务于社会,解释生活实际中的声现象。
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动画、图片及文字展示声现象奇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在小学有关声现象的学习,同时声现象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直观感觉知识丰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已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浓厚的兴趣。
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说课稿整理

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说课稿6.1《电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电压是在学习了电流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电学基本物理量,也是下一章欧姆定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在同等条件下,电压越大,小灯泡的亮度越亮.2.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3.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能用学过的电流表使用方法来学习电压表的使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初中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认识电压表和正确使用电压表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电压概念教学难点:电压表的使用。
(四)、教学准备: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小灯座,开关、若干导线、电压表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物理学习方法,同时初二的学生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对实验感兴趣,但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向在上学期学习了电的一些内容后对电压在授课中实验尽量让学生上台来展示。
三.说教法八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了一部分电学知识,对于电路、电流比较熟悉。
所以我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1.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连接电路,把熟悉的知识点转化为我们要学习的电压知识。
2.一般规律法:电压是一个物理量,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所有的物理量都要从四个方面来描述,在授课中,让学生用学习物理量的方法来学习电压。
3、对比法:采用回忆电流表的使用来总结电压表的使用四.教学设计我校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没有实践过,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料想电压用一课时不够,所以将电压改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认识电压概念、电压表的初步使用规则。
第二课时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及在电路中的连接。
课题电压三.小结教学过程:一.复习上学期学过的电源引入新课提问1:谁还记得我们讲过的电源?它在电路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忆讨论后获得:提供电能或提供电路中有电流)接着提问2:你还记得哪些装置就是电源。
2024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

2024初中物理说课稿(15篇)初中物理说课稿1(约2601字)一、说教材《动能和势能》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渡句)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
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
二、说学情本年级的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
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大,本班学生在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比较容易。
(过渡句)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验探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过渡句)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难点是: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过渡句)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图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并指出: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势能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有着较高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实验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在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但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佳,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一些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首先,我会让学生进行一些理论题目的练习,如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以加深对动能和势能概念的理解。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测量和计算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总结反馈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导入新课。我会展示一段视频,比如一个滑梯上滑下的小车,或者一个跳伞运动员从空中降落的情景。通过这个现象,我会提问学生:“为什么小车从滑梯上滑下后会停下来?跳伞运动员为什么需要打开降落伞?”这样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动能和势能的知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势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3动能势能,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主要知识点包括: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以及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8.2二力平衡说课稿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二力平衡的定义、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二力是否平衡的方法。
教学难点为:二力平衡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二力平衡现象,如一个静止的笔直的尺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尺子不会向任何一边倾斜,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2.提出问题:紧接着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情况下两个力能够使物体保持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应用能力。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一份二力平衡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和结论。
2.解决一些与二力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二力平衡的定义、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二力是否平衡的方法、物体在二力平衡条件下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学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二力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八年级物理说课稿1一、说教材《压强》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__内容的主线,压力和压强的知识是对前面学力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全章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
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之前已有了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这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过渡句)通过比较知识点间的联系,以利于后续的应用。
因此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渡句)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难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五、教学方法(过渡句)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过渡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六、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出示图片:展示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穿与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
再举出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里,蚊子口器为什么容易刺破皮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3节8.3摩擦力说课稿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规律。
2.生生互动:分组讨论时,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1.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刹车、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在地上行走,自行车刹车后能停下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摩擦力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让学生观察摩擦力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摩擦力产生原因和作用的好奇心。
4.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在学生掌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推导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摩擦力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计算练习:布置一些摩擦力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3节8.3摩擦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3节,主题为“摩擦力”。在我国的物理课程体系中,摩擦力作为力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基础知识的重点,也是联系实际生活的纽带。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分类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知讲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浮力是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又一个重点;浮力是本章的关键,为以后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学习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及测量浮力的两种方法;
2、知道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应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一)、教学的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浮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重要知识,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三、教法和学法
四步五环法,实验探究法等;
我们学校在推广使用四步五环法,所以本节课我仍然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习
本节课。
教学案在课前能引导学习进行目的明确的预习,解决基本知识及基本实验操作;在课堂上能引领学生进行有序的学习!
本节是一节实验探究课,主要通过探究让学生获得新知,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师用具:
1杯清水、1杯盐水、1只氢气球、乒乓球、石块、钩码、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铝块、铜块及组装好的铁架台弹簧称、水槽等
学生用具:1杯清水、1杯盐水、1只水球、乒乓球、石块、钩码、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铝块及铜块组装好的铁架台弹簧称、水槽、小烧杯及溢水杯等四、课堂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环节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有位科学家曾发出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他的成就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浮力问题的----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此互动环节,能够烘托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动手实验,体验浮力:
这个环节我通过几个活动让学生认识浮力!
活动一:把实验台上的一些物体放入水槽中,哪些物体漂着?为什么呢?你还有什么发现?接着启发: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吗?引入活动二!
活动二: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石块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 N,把石块浸没到水中的示数为F1= N,你发现了什么?原因是什么呢?
由以上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那么,气体中的物体呢?
活动三:老师演示:放飞氢气球!让学生观察氢气球在空气中的运动情况!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和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对它向上的浮力!这几个活动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环节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个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在学生认识到浮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并把猜想落实到教学案上!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
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
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浮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浮力的研究也很复杂,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
然后让学生在班里进行交流合作,体现集体的智慧!
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肯定,然后话题一转:今天,我们只对三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是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是否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为了节约时间,体现合作关系,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3、选择器材,设计方案:
首先组内交流,选择器材,设计方案,然后展示方案!本实验的难点是控制变量,在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的过程中,老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规范实验操作!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在学生明确如何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在教学案的引导下完成探究过程,并及时把实验数据记录到教学案上!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及时处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5、展示成果得出结论
让学生在班内展示本组的实验成果并得出本组结论,最后把各组结论总结到一起: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所处的深度无关!
环节四、探究F浮=G排的关系;
在上一环节结论的基础上观察一个演示实验:
把一个易拉罐按入水中,越往下按,受到的浮力越大,排开的水也越多,排开水的重力也越来越大;
1、提出问题:F浮与G排在数量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假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
2、猜想和假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大胆的猜测:
F浮=G排;F浮>G排;F浮<G排
为了完成本实验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1)、需要测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
(2)、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通过组内讨论交流解决以上问题!
在这个实验中要用到一个新的器材-----溢水杯;老师介绍溢水杯的作用及用法,同时强调本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比如溢水杯在使用的时候要装满水,实验中测量的顺序等!
3、进行实验:
明确实验方案之后,在教学案的引导下进行分组实验,并及时记录数据;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在班内展示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5、交流评估:
说出在实验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原因!
讲解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环节五:课堂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及困惑!
最后依托教学案对本节内容进行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2013、6、20
刘争莲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汤池中心学校
刘争莲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