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一、临床医师对准备输血的患者应先进行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抗-HCV抗体、抗-HIV抗体、梅毒抗体),并将结果填写到输血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急诊用血先留取受血者血样,结果反馈后将检查结果及时记录于输血知情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
输血前感染筛查不能以快速检测结果为准,一定要进行酶免法检测。
二、血库接收到输血申请单和患者血样标本后,进行输血前相容性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法)。
三、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多次输血的患者两次输血间隔≥3天时都常规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
四、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实验法。
五、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于2℃-6℃保存至少7天。
六、输血相容性检测报告内容完整性100%。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治疗疾病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输血传播疾病等。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建立严格的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至关重要。
一、输血前检测(一)血型鉴定1、 ABO 血型鉴定采用正反定型两种方法进行 ABO 血型鉴定,以确保血型结果的准确性。
正定型是用已知的抗A、抗B 血清检测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反定型是用已知 A 型、B 型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的抗体。
2、 Rh 血型鉴定对患者进行 Rh(D)血型鉴定,对于 Rh(D)阴性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检测是否存在弱 D 或不完全 D 抗原。
(二)交叉配血试验1、主侧交叉配血将患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进行反应,观察是否发生凝集或溶血。
2、次侧交叉配血将供血者血清与患者红细胞进行反应,同样观察是否有凝集或溶血现象。
3、特殊情况处理对于多次输血或有输血反应史的患者,应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必要时进行特殊介质交叉配血试验。
(三)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1、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e 抗体、乙肝核心抗体)2、丙肝抗体3、艾滋病抗体4、梅毒螺旋体抗体5、谷丙转氨酶(ALT)检测这些检测项目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保障输血安全,同时也符合医疗法规和伦理要求。
二、输血前核对(一)患者信息核对1、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等基本信息,确保输血对象正确无误。
2、核实患者的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判断输血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血液制品核对1、核对血袋标签上的供血者姓名、血型、血量、血袋编号、采血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2、检查血袋外观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凝块等异常情况。
(三)交叉配血结果核对再次确认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确保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或溶血现象。
(四)医嘱核对核对输血医嘱的内容,包括输血成分、输血量、输血速度等,确保与实际准备输注的血液制品一致。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的核对:一、输血申请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
《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
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
抽血护士在输血申请单的抽血人处签字。
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
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与受血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1. 背景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在许多医疗场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输血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血前检测成为一项必要的程序。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和管理输血前的检测流程和操作,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质量。
2. 目的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输血患者的安全,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提高输血过程的质量,同时提高输血效果和效率。
3. 范围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输血的患者,包括在医院内院外输血的各个环节,如输血前的血液检测、检验结果的评估和确定输血的适应症等。
4. 主要内容4.1 输血前的血液检测4.1.1 血型和交叉配血在输血前,需要对受血者的血型进行确定,并进行适当的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是一种通过将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进行混合反应,来判断是否存在抗体-抗原反应的检测方法。
4.1.2 病原体检测输血前需要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病原体检测,以排除可能的血液传播性疾病。
这些病原体可能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
4.2 检验结果的评估对于输血前的检验结果,需要由专业的医学人员进行评估和解读。
评估包括对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的确认,以及病原体检测结果的解读。
4.3 输血适应症的确定根据输血前的检验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要判断是否适合进行输血。
输血适应症的确定要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可能的输血反应等因素。
5. 质量控制为了确保输血前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5.1 校验和质量管理所有使用的试剂和设备都需要进行校验和质量管理,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5.2 质量控制检测周期性地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纠正偏差和提高质量。
6. 相关人员培训为了保证输血前检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检测方法、操作规范、质量控制要求和相关政策法规等。
7. 责任和监督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当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确保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1. 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行为,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疾病导致的贫血。
然而,在输血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也存在。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制度的内容以及其在输血过程中的重要性。
2.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的目的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旨在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该制度的主要目标:1.确保输血供者的安全性:通过对输血供者的必要检测,排除任何可能传染疾病的风险,保证输血供者的安全性。
2.确保受血者的安全性:通过对受血者的必要检测,降低输血相关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保证受血者的安全性。
3.提高输血过程的有效性:通过对供血和受血方面的检测管理,确保输血过程的高效和准确性。
3. 输血前的检测项目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涵盖了多个检测项目,以排除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以下是常见的输血前检测项目:1.血型鉴定:确定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以确保输血的相容性。
2.常规血液检测: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以评估受血者的血液状态。
3.凝血功能检测: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等,评估受血者的凝血功能,预防可能的出血风险。
4.传染病筛查:通过检测传染性疾病的标志物或抗体,排除供血者携带或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5.自身免疫疾病检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预防因自身免疫疾病导致的输血反应。
4.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流程输血前的检测管理流程应该符合以下步骤:1.注册和信息收集:对受血者和供血者进行登记和信息收集,包括个人信息、病史等。
2.检测项目选择:根据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测项目进行检测。
3.检测样本采集:采集受血者和供血者相应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等供检测使用。
4.检测项目执行: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检测操作,如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测等。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1.目的:提高输血安全,防止输血传染病的发生,减少输血纠纷。
2.使用范围:适用于本院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患者的输血前相容性检测和输血相关检测。
3.定义:3.1 血型血液各种成分的抗原遗传性状,是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
3.2 交叉配血测定输血的相容性,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证实受血者与供血者之间是否存在办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应,以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
3.3 不规则抗体抗-A、抗-B之外的红细胞血型抗体,常由同种异体红细胞免疫产生。
如接受输血、妊娠等。
3.4 妥协标本部分不符合检验要求,但特殊情况下仍继续检测的样品,如体内发生溶血的标本。
4.内容:4.1 输血前基本检测内容和要求4.1.1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包括ABO血型、Rh(D)血型、红细胞意外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紧急抢救输血除外。
4.1.2 输血前相关检测:如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五项、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等。
以上检测项目要求在输血申请单发出前完成,并将检查结果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中。
4.1.3 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应当使用能检测出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意外抗体的方法4.1.4 紧急抢救输血时,输血前相容性检测方案应当服从临床用血的时限要求。
4.1.4.1 即刻输血且患者血型无法确认时,可立即发放0型红细胞和 AB 型血浆,发血单上标明“紧急一相容性检测未完成”。
4.1.4.2 限时输血时,输血科应根据时限要求完成相应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及时发放血液。
4.1.5 在申请紧急用血时尚未完成输血前相关的其他检测项目者,必须同时采集血标本送检,并在输血请单上相应位置备注说明“已送检,结果待回报”以及送检具体时间。
4.2 输血前检测的血样本要求4.2.1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申请单和血液标本送至输血科。
送、接双方共同确认其标签信息与《输血申请单》信息一致,如对患者身份或标本信息有疑问,应当重新采集血标本。
输血前检测和核对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和核对管理制度
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d三项)血常规(hgb、hct、plt等)、转氨酶、乙肝病毒五项、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
(1)挑血者与发血者应当严格执行“双查双签下”制度,共同深入细致收信科别、
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储藏血量、造血日期、交叉协调结果和血液质量,以保证
造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
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凝块、变色等异常情况。
(3)证实受血者:造血实行前,由两名医护人员直面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
案号(住院号)等资料,查问并使受血者或家属提问有关问题,以证实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造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
由用血科室负责。
6、造血后,经治医师应当及时核对《造血记录卡》,并与血袋、造血器具于24小时
内一并送到造血科,以便展开造血疗效观测和备案。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
输血科。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一、背景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是在输血操作中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病人的生命安全,预防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而制定的。
输血是治疗部分疾病和症状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疗中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血液制品,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如果患者接受的血液制品有问题,可能会引发输血反应、传染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效果,建立健全的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本文旨在建立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进行输血前的检查工作,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效果。
具体目的如下:1. 规范输血前检查的操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输血前检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
2. 制定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及标准,合理选择适宜的输血制品,避免因输血前检查不全面或误漏导致不良结果。
3. 加强输血前检查的质控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输血前检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建立合理的输血前检查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记录和保存,方便上级部门和患者随时查阅。
5. 健全输血前检查的培训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前检查的认识和操作技能,有效防范和应对输血相关风险。
三、基本内容1. 输血前检查的项目及方法(1)输血前的病史询问: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用药史、输血史、过敏史等。
并根据病情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输血制品。
(2)输血前的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生命体征监测、皮肤黏膜检查、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等。
(3)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型、Rh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感染标志物检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等)等。
(4)特殊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可针对个别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估、交叉配血等特殊检查。
2. 输血前检查的质控与监督(1)建立输血前检查的质控指标,制定各项检查内容的标准和要求,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2)配备专业的检验人员和检验设备,确保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为了做好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特制定本制度。
一、输血申请单的检查
1、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输血申请时须检查输血申请单的内容是否填写齐全、病人信息记录是否完整;
2、检查申请单上实验室指标是否符合输血适应症,必要时与申请医生联系,并作出必要建议;
3、检查申请输血量是否按照临床用血的申请和审批制度经逐级审批。
二、血液标本的检查
1、检查血液标本的标签信息是否完整,是否与申请单上信息完全一致;
2、检查受血者的ABO血型(必须作正、反定型加以确认);
3、检查受血者的Rh(D)血型,紧急情况下例外;
4、受血者的血液常规检查,紧急情况下例外;
5、对凡遇下列情况必须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关规定做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
6、受血者应做除血型外的感染性疾病筛查,其检验项目主要有:
肝功能、乙肝标志物、丙肝抗体、艾滋抗体、梅毒抗体。
三、供体血的检查
1、检查、确认供体全血和含红细胞的血液成分的ABO血型;
2、检查是否标有Rh(D)血型,无误后方可选用。
四、交叉配血
1、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抗体检测情况,选择ABO、Rh等血型适合的供体血液,按操作规程与受血者的血液用微柱凝胶配血法进行交叉配合试验,急诊时可采用凝聚胺法。
2、含红细胞的血液成份(包括血小板和粒细胞)须同样进行交叉配合试验,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血浆成份制品,应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容。
五、说明
以上各类项检查均需有完备的登记和实验结果记录,登记与记录本须保存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