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弹流润滑(润滑与润滑原理)
摩擦、磨损与润滑概述

1、摩擦是引起能量损耗的主要原因。
2、摩擦是造成材料失效和材料损耗的主要原因。
3、摩擦学:
关于摩擦、磨损与润滑的学科(Tribology)
4、润滑是减小摩擦和磨损的最有效的手段。
§4-2 摩 擦
一、摩擦的概念:
正压力作用下,相互接触的两物体受切向外力的影 响而发生相对位移,或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时,在接触 表面上就会产生抵抗滑动的阻力-摩擦。
Ff Ar B
Ar Ari A a b
干摩擦理论:
机械理论: 摩擦力是两表面凸峰的机械啮合力的总和。
分子理论: 产生摩擦的原因是表面材料分子间的吸引力作用。
分子-机械理论: 摩擦力是由两表面凸峰的机械啮合力和表
面分子相互吸引力两部分组成。
粘附理论:
阿蒙顿摩擦定律:
第一定律:摩擦力与法向载荷成正比。
R —0.4两粗糙面3.的0 综合不平混度合摩擦
3~4
流体摩擦
( 1 时,不平度凸峰为总载荷的30%)
流体摩擦:
1、定义:
当两摩擦面间的油膜厚度大到足以将两表面的不平凸峰完全 分开,这种摩擦叫液体摩擦。
2、特点:
3~4
①、油分子大都不受金属表面的吸附作用的支配,而能完全移动。
件上。润滑脂还可以用于简单的密封。
常用的润滑装置
常用润滑装置
一、间歇润滑装置
常用润滑装置
一、间歇润滑装置
常用润滑装置
二、间歇润滑装置
§4-5 流体润滑原理简介
英国的雷诺于1886年继前人观察到的流体动压现象流,体润总滑1 结出流体动压润滑理 论。20世纪50年代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之后,线接触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理论开 始有所突破。
第4章机械零件摩擦

气体润滑剂 液体润滑剂 固体润滑剂 半固体润滑剂
4.3 润滑剂、添加剂
1、润滑油
润滑油
机油:动物油、植物油 矿物油:来源充足、价格低廉、用途广。 化学合成油
评定指标 1)粘度:
① 动力粘度: 油呈层流分布,层与层之间 的摩擦剪应力τ应满足如下关系:
v
y
此式称为牛顿液体流动定律。
η——比例常数,即:流体动力粘度。表征液体内摩擦阻力大小。 单 位:国际单位: Pa.s(帕.秒) 绝对单位: 称为1P(泊) P=0.1Pa.s=100cP(厘泊)
粘着力Fa:两金属表面间互相粘着的凸峰剪断力。 犁刨力Fm:较硬的凸峰在较软的凸峰的犁刨作用。
因此,摩擦力为:
F fFn Fa Fm Fn( fa fm)
干摩擦特点:摩擦系数一般在f=0.1数量级,阻力大、 磨损重、发热高、易胶合、寿命短。
4.1 摩 擦
2、边界摩擦: 两金属表面间由于润滑油与金属表面的吸附作用,
4.3 润滑剂、添加剂
② 运动粘度
(Pa s) (kg / m3)
m2 / s
单 位:St(斯)。 换算关系:1St=1cm2/s=100cSt=10-4m2/s
1cSt=1mm2/s
注:根据国家标准GB443-84规定,润滑油在40℃的运动粘度中心 值作为润滑的牌号。 例如:牌号L-AN5润滑,在40℃时其运 动粘度为5.06cSt.
2)润滑性(油性) ——物理膜 润滑性是指润滑油中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吸附形成一层边界油
膜,以减小摩擦和磨损损性能。 适用于低速、重载或润滑不充分的场合。
3)极压性 ——(化学膜) 极压性能是润滑油中加入硫、氯、磷的有机极性化合物事,油
第4章 磨擦 磨损及润滑

工程中常用运动粘度,单位是:St(斯)或 cSt(厘斯);
润滑油的牌号与运动粘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牌号为LAN10的油在40℃时的运动粘度大约为10 cSt。
润滑脂 :润滑油+稠化剂 润滑脂的主要质量指标是:锥入度,反映其稠度大小。 滴点,决定工作温度。
固体润滑剂 :石墨、二硫化钼、聚四氟乙烯等。
二、添加剂
为了提高油的品质和性能,常在润滑油或润滑脂中加入一些 分量虽小但对润滑剂性能改善其巨大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叫添 加剂。
添加剂的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提高油性、极压性 延长使用寿命 改善物理性能
添加剂的种类
油性添加剂 极压添加剂 分散净化剂 消泡添加剂 抗氧化添加剂 降凝剂 增粘剂
三、润滑方法
润滑油润滑在工程中的应用最普遍,常用的供油方式有: 滴油润滑、浸油润滑、飞溅润滑、喷油润滑、油雾润滑等
具体说明
三、流体静压润滑 流体静压润滑是指借助外部供入的压力油形成的流体膜来承
受外载荷的润滑方式。
具体说明
采用流体静压润滑可在两个静止且平行的摩擦表面间形 成流体膜,其承载能力不依赖于流体粘度,故能用粘度极低 的润滑剂,且既可使摩擦副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又可使摩擦 力矩降低。
返回
详细说明
在设计或使用机器时,应该力求缩短磨合期,延长稳定磨损 期,推迟剧烈磨损的到来。为此就必须对形成磨损的机理有所了 解。
二、磨损的分类
关于磨损机理与分类的见解颇不一致,大体上可概括为:
磨粒磨损 也简称磨损,是外部进入摩擦表面的游离硬颗粒或 硬的轮廓峰尖所引起的磨损。
疲劳磨损
粘附磨损 运
也称点蚀,是由于摩擦表面材料微体积在交变的摩 擦力作用下,反复变形所产生的材料疲劳所引起的 磨损。 也称胶合,当摩擦表面的轮廓峰在相互作用的各点 处由于瞬时的温升和压力发生“冷焊”后,在相对
机械设计第四章:摩擦、磨损与润滑概述

化学吸附膜(化学键)
度影响较大
反应膜:比较稳定
§4-1 摩擦
三、流体摩擦
流体摩擦:指运动副的摩擦表面被流体膜隔开(λ>3~4) 摩擦性质取决于流体内部分子间粘性阻力的摩擦。 摩擦系数最小(f=0.001-0.008),无磨损产生,是理想的 摩擦状态。
四、混合摩擦
混合摩擦:摩擦表面间处于边界摩擦和流体摩擦的混合状 态(=1~3) 。 混合摩擦能有效降低摩擦阻力,其摩擦系数比边界摩擦时 要小得多。 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在工程实际中很难区分,常统称为 不完全液体摩擦。
汽车的磨合期如同运动员在参赛前的热身运动
目的:汽车磨合也叫走合。汽车磨合期是指新车
或大修后的初驶阶段。机体各部件机能适应环境的 能力得以调整提升。新车、大修车及装用大修发动 机的汽车在初期使用阶段都要经过磨合,以便相互 配合机件的磨擦表面进行吻合加工,从而顺利过渡
到正常使用状态。汽车磨合的优劣,会对汽车寿命、
滴油润滑、浸油润滑、飞溅润滑、喷油润滑、油雾润滑等 用于低速 用于高速
§4-3 润滑剂、添加剂和润滑办法
三、润滑方法
滴油润滑、浸油润滑、飞溅润滑、喷油润滑、油雾润滑等
用于低速
用于高速
浸油与飞溅润滑
喷油润滑
油脂润滑常用于运转速度较低的场合,将润滑脂涂抹于需润 滑的零件上。润滑脂还可以用于简单的密封。
思考题:
4—1 4—5 4—10 4—11
§4-1 摩擦
滑动摩擦分为:
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摩擦、混合摩擦
一、干摩擦 表面间无任何润滑剂或保护膜的纯金属接触时的摩擦。通 常将未经人为润滑的摩擦状态当作“干摩擦”处理。
§4-1 摩擦
二、边界摩擦
弹性流体动压(力)润滑

弹性流体动压(力)润滑(Elasto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EHL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是研究在相互滚动或滚动伴有滑动的两个弹性物体之间的流体动力润滑问题。
大部分的机械运动副,载荷是通过较大的支承面来传递的。
如滑轨、滑动轴承等。
其单位面积受的压力比较小,通常为1~100×105Pa 。
另一些运动副是通过名义上的线接触或点接触来传递载荷的,如齿轮、滚动轴承等。
因接触面积很小,平均单位面积压力很大,接触处的压力可达109Pa 以上。
在这种苛刻条件下,用古典润滑理论计算的油膜厚度与实际情况不符。
与古典理论不一致的原因是:⑴高的压力使油的粘度增大;已不是雷诺方程中假定的“粘度在间隙中保持不变”。
⑵重载使弹性体发生显著的局部变形,也不是雷诺方程假定的“两个固体表面是刚性的”。
由于上述两个效应,剧烈地改变了油膜的几何形状,而油膜形状又反过来影响接触区的压力分布。
因此,解决弹流润滑问题必须同时满足流体润滑方程和固体弹性方程。
凡表面弹性变形量与最小油膜厚度处在同一量级的润滑问题,都属于弹流问题。
3.1刚性滚动体的动压润滑①简化问题在分析齿轮、短圆柱滚子轴承等问题时,常用如图9所示两个圆柱的接触。
从图9(a )中可得:0h h BC FE =++式中:h 位于x 处的油膜厚度; h 0 最小油膜厚度。
o 1当1ϕ很小时,1ϕ≈1x R ,略去1ϕ2以上的高次项,得:2211122x BC R R ϕ==同理,得则:2012112x h h R R ⎛⎫=++ ⎪⎝⎭如将圆柱对圆柱简化为圆柱对平面,如图9(b )所示。
设:当量圆柱体的半径11211R R R -⎛⎫=+ ⎪⎝⎭ 。
(即:12111R R R =+)则:202x h h R=+②求解油膜压力与最小油膜厚度的关系假定(在载荷较小的时候可这样假定): ⑴滚动体是刚性的,不考虑接触变形;⑵润滑油(流体)是等粘度的,粘度不随压力而变化; ⑶滚动体相对于油膜厚度为无限长,即不考虑润滑油有垂直于画面的法向流动。
润滑方法基础-润滑原理

润滑方法基础润滑原理第一节概述定义:在相对运动摩擦副之间加入某种具有一定承载能力和低剪切抗力的物质,用来控制或降低摩擦,磨损,以达到降低能耗,延长摩擦副使用寿命的目的,这种方法就称为润滑,这类物质就称为润滑剂.设备合理地润滑是减少摩擦阻力、降低磨损的根本措施,决定机械设备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机械设备不同—工作条件不同—重要程度不同—采用的润滑方法应不同.要求:根据设备实际情况,以相应的润滑原理为依据,采用较为合理的润滑方法和润滑设备进行合理润滑,以达到最佳的润滑效果和投资效益。
掌握各种润滑机理,是进行合理润滑的前提.润滑的作用:1、降低摩擦阻力摩擦副表面之间加入润滑剂,形成润滑剂表面膜,将摩擦副两表面物质的直接作用完全或部分地转变为各表面与润滑剂膜以及润滑剂膜的内部作用;实质:将摩擦副的外摩擦部分地或全部地转变成润滑剂的内摩擦;2、减少磨损润滑剂表面膜的隔离作用,使得摩擦副两表面的直接接触、相互作用的面积、深度、程度都大大降低.3、降低温度和冷却作用1)减摩作用,提高了机械效率,减少摩擦热的产生;2)循环润滑,将—部分摩擦热带走;有效地降低了摩擦副温升,起到了对摩擦副工作表面降温冷却的作用.4、防止腐蚀和保护金属表面润滑剂吸附在金属摩擦剧表面,将金属表面与环境的有害介质分隔开。
5、清洁冲洗作用利用液体润滑剂的流动性,可以把摩擦面间的磨损微粒或有外来硬质颗粒带走,以减少磨料磨损.润滑剂循环过滤,可以提高冲洗效果。
6、密封作用润滑剂在气缸和活塞之间不但起到减摩的作用,而且由于油膜的存在还能增强密封效果。
润滑脂对于形成密封有特殊的作用,可以防止水湿、灰尘、杂质对摩擦副或机械设备内部的侵入.7、阻尼缓冲减振作用润滑剂充满在摩擦副间隙之间形成润滑剂膜,可以起到缓冲和减振的作用,减少作噪音、冲击负荷.第二节润滑的分类一、根据所采用润滑剂的物质形态可以分为:1、气体润滑润滑材料空气、蒸汽、氮气等,采用高压的方法在摩擦副表面之间形成气体压力润滑膜,达成润滑的目的.如气压导轨、惯性陀螺仪、高速磨头的轴承等。
流体动力润滑

流体润滑的基本原理之流体动力润滑流体润滑研究和发展机器在运动时,运动的零部件之间必定会发生摩擦从而造成磨损,而润滑是减小摩擦、减轻甚至避免磨损的直接措施。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润滑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技术,井已成为工业部门和学术机构重要的研究领域。
19世纪未流体润滑现象被首次发现,几乎同时流体润滑理论也被提出来了。
二战期间军事装备的需求促使润滑技术高速发展,也对润滑理论,持别是流体润滑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战后各工业国立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有关方面的研究。
现在比较成熟的流体润滑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它们是:1.流体动力润滑2.流体静压润滑3.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流体动力润滑原理1.1:定义流体动力润滑是利用流体的黏附性,使流体黏附在摩擦表面,并在摩擦副做相对运动时被带入两摩擦副的摩擦表面之间。
如果两摩擦副的表面形成收敛的楔形空间,则被带入摩擦副的两摩擦表面中的流体就会形成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会随着摩擦副的运动速度和流体的粘度发生改变。
当流体的粘度一定时,摩擦副的运动速率越大,则流体形成的压力就越大;当摩擦副的运动速率一定时,流体的粘度越大,则流体形成的压力就越大。
进入摩擦表面的流体会像一个楔子,由于摩擦副在不断的做相对运动,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迫使流体向楔子一样楔入两摩擦表面,从而将两摩擦表面分隔开来,阻止两摩擦表面直接接触。
简单地说,流体动力润滑是利用相对运动的摩擦表面间的相对速度、流体的粘滞行和摩擦副之间的楔形墙体,迫使流体压缩而产生压力膜将两表面完全分隔开,并依靠流体产生的压力来平衡外载荷。
两个作相对运动物体的摩擦表面,用借助于相对速度和流体的粘滞性而产生的粘性流体膜将两摩擦表面完全隔开,由流体膜产生的压力来平衡外载荷,称为流体动力润滑。
所用的粘性流体可以是液体(如润滑油)也可以是气体(如空气等),相应地称为液体动力润滑和气体动力润滑。
流体动力润滑是依靠表面运动而产生的动力学效应。
2024版润滑的学习ppt课件

02 润滑材料选择与 性能评价
常用润滑材料介绍
润滑油
矿物油、合成油、动植物 油等,具有降低摩擦、减 少磨损、冷却降温、密封 隔离等作用。
润滑脂
由基础油、稠化剂和添加 剂组成,具有承载能力强、 密封性好、抗水淋性好等 特点。
固体润滑剂
石墨、二硫化钼、聚四氟 乙烯等,适用于高温、低 温、真空等极端工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润滑材料性能指标
粘度
反映润滑油的流动性, 影响润滑效果和油耗。
粘度指数
表示润滑油粘度随温度 变化的程度,粘度指数 越高,粘度受温度影响
越小。
闪点
表示润滑油在高温下的 稳定性,闪点越高,油
品的热稳定性越好。
倾点
表示润滑油在低温下的 流动性,倾点越低,油 品的低温流动性越好。
润滑材料选用原则
01
根据机械设备的工作条 件(温度、压力、速度 等)选用合适的润滑材 料。
建立设备润滑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设备润 滑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提高设备 润滑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04 环保与节能型润 滑剂发展趋势
环保型润滑剂市场需求
严格的环境法规推动 环保型润滑剂需求增 长。
工业企业对环保生产 的重视,增加对环保 型润滑剂的使用。
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 偏好提高,推动市场 需求。
磨损类型
粘着磨损、磨粒磨损、疲 劳磨损和腐蚀磨损。
润滑剂分类与特性
油性
粘度
反映液体润滑剂内摩擦力的大小, 影响润滑效果和使用寿命。
反映液体润滑剂在金属表面吸附 能力的大小,影响抗磨性能。
极压性
反映液体润滑剂在极端条件下防 止金属表面擦伤和烧结的能力。
润滑剂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