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自然资源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理解。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环保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1.自然资源定义与分类
①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②分类: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①数量性:自然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
②区域性:自然资源的利用受到地域条件的制约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形成综合性的思维方式。
3.区域认知:使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提高对自然资源区域性的认识。
4.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七年级学习了地图的阅读、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等知识,为深入学习自然资源奠定了基础。然而,对于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如数量性、区域性、动态性等,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3.结合实例,阐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
答案:实例: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采伐,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保护措施: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4.分析我国某地区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自然资源利用现状: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改进建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3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整章教案(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第3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整章教案(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优质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 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及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并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准备相关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有许多东西是得益于自然界的奉献。

比如:我们做饭用的铁锅,它来自于自然界中的铁矿。

大家分析一下,铁矿从哪里来?(自然界)对人类有何意义?(有使用价值,即有用)可见铁矿就是一种自然资源,叫做铁矿资源。

下面请同学们说出家里的生活用品中,哪些来自于自然界?是何种自然资源?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中有的是自然资源,有的不是;有的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有的则间接来自于自然界。

教师要做好点评,让其辨明“真伪”。

二、新课教学(一)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大自然中有哪些资源?什么是自然资源呢?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等,都是自然资源。

所以,自然资源必须能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即具有自然属性,还应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即经济属性。

教师举例说明:铁矿石、小麦、甘蔗和闪电哪些是自然资源?(铁矿石是;小麦和甘蔗虽然对人类有用,具备了经济属性,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而是经过人类的培育和加工,所以不是自然资源;闪电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在目前科技条件下,人类不能直接利用,所以它只具备自然属性,不具有经济属性,不是自然资源。

) 教师总结:判断物质是否是自然资源时,要看是否同时具备“自然”和“经济”属性。

过渡: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那我们就来看看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指出问题: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教师应指出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给出建议: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教师应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指导学生如何改正并提高作业质量。
-鼓励进步:对于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定期反馈: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作业反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答案: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繁多,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重工业;东部地区矿产资源相对较少,制约了工业发展。
例题四:
题目:请说明我国生物资源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对我国农业和生态保护的影响。
答案:我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的基本特征对我国农业和生态保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地理
3.授课时间:2课时
4.教学时数:2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内容,强调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第三章《中国自然资源复习教案》

第三章《中国自然资源复习教案》
学生依据学案中知识框架梳理知识脉络,明确本章的基础知识,通过学案中练习题来巩固本章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对待考试和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利用和保护。
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及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教案号
17
授课教师
李艳君
课题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说明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5.归纳我国的资源国情特征,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复习自然资源的基本方法和答题技巧
教具
自制课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检测
教学过程
出示目标
2分钟
梳理框架
13分钟
合作探究
5分钟
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依据学案中的基础知识导航梳理框架。
出示学案中练习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
巩固练习
20分钟
检测学案中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二.土地资源
三、水资源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教师详细解读明确学习目的。
2.先让学生自已完成本章的知识框架,完成之后利用2分钟时间组内汇总答案统一,分组进行汇报。知识框架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系统。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一、我领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种类:(1)种类:耕地、林地、草地A(比重最大)(2)耕地占世界第四位,林地占世界第六位二、几类土地资源的散布:(1)耕地、林地主要散布在东部季风区;(2)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散布在西部内地地域;(3)我国三大林区 :a 东北林区(最大的自然林区);b 西南林区(树种最丰富的林区) c 东南林区(最大的人工林区)三、我领土地资源的特色:① 总量丰富,人均据有量少;② 山地多,平川少。

(山区为山地、曲折的高原、丘陵地域的统称)③ 后备耕地资源缺少。

(主要散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四、我领土地政策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确实保护耕地。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节俭与保护水资源一、水资源:(1)往常所说的水资源指可用的淡水资源。

(2)中国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3)当古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来权衡。

(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二、水资源的时空散布特色及解决方法:①时间分派不平均→夏秋多,冬春少―――――――(修筑水库)。

②空间散布不均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三、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由及解决举措:原由:①水资源时空散布不均;②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

举措:①修筑水库和跨流域调水;②节俭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四、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我国北方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

五、跨流域调水工程包含:A: 引滦入津、 B: 引黄入晋、 C:引黄济青、 D:引滦入唐、 E: 南水北调东线方案、F:南水北调中线方案、 G: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南水北调:把我国长江流域的水调往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域,分为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主要缓解西北地域缺水)方案。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及分类:(1)含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主要介绍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保护。

本章内容是学生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和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学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保护;学会分析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保护。

2.难点: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自然资源保护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2.案例材料: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案例。

3.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材料和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自然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性?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保护。

通过案例材料,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每组选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4.巩固(10分钟)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教案 第二课时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教案 第二课时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教案第二课时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教案-第二课时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备考教案第二课时复习目标:1.识记要求:(1)掌控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时空原产及成因。

(2)介绍我国利用自然资源的主要问题及化解措施。

(3)在图上掌控主要矿产资源的原产情况。

(4)综合分析发展海洋产业的有利条件。

2.能力建议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有利、不利),并能够熟练运用本节知识点做对检测题。

教学方法圣皮耶尔埃分析法:利用对地图的熟识和核对展开自学。

拓展探究法:利用对教材的把握进行拓展探究,深入巩固教材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阐明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三章今天的备考目标就是:(出具“备考目标”投影)二、备考指导1、内容:第三章2、时间:20分钟3、要求:看图记忆课本上的知识点,认真逐一将图和学习行动过关。

三、学生复习、记忆,教师巡视督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检测:(发试卷检测)给大家15分钟做检测题。

五、相互批改恳请大家对照答案同桌互改,并把错的题更正过来。

六、化解疑难问题。

(5分钟)谁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一下。

七、背诵修改过的易错题。

(5分钟)师:较好,本节课的目标顺利完成的同学请举手,被迫辞职!板书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教案一、自然资源的概况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主要类型2、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分布二、土地资源教学目标1、土地资源的特点、种类及原产状况2、珍视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水资源1、水资源的地区分布规律2、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特点及构成原因3、化解水资源严重不足及原产失衡的主要途径。

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教案2

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教案2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要点复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1)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和两大类。

(2)可再生资源: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温泉、草地、潮汐、藏羚羊、风能、海鱼等。

(3)非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铁矿、核能、天然气、花岗岩等。

(4)使用资源的原则:如果我们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超过了其再生速度,在一定条件下可再生资源就成了“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科学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注意保护和培育;对非可再生资源应当珍惜和节约使用。

2.总量丰富,人均不足(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人均。

(2)我国资源在世界上的排名:土矿耕水林,三三四六六(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二二五四三(人均量是世界平均水平)。

(3)保障资源供给的方法措施: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增殖使用;扩大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渠道;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开发新材料、新能源。

(4)被称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我国消费一半以上依靠,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

(5)是“世界地球日”,我国近年地球日的宣传主题是。

(6)节约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至少三种):第二节土地资源1.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用地(如耕地、、等),建设用地(如城乡建设用地、用地、工矿用地等)和难以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永久积雪和冰川等)三类。

(2)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远于世界平均水平。

(3)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特点是:土地类型齐全,但少,而荒漠、石山、永久冰雪地等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不足。

2.地区分布不均(1)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不。

和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土地利用程度很。

南方耕地以为主,北方耕地以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区,主要用于;难以利用的土地也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西部土地利用程度较。

(2)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耕地面积减少、草场退化、乱砍滥伐森林、土地污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的属性自然资源是指直接能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概念中包含了三层含义。

(1)作为自然资源必须能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自然资源必须具备“自然属性”。

(2)作为自然资源必须能用于生产和生活,即必须具备“经济属性”,亦即对人类“有用”。

(3)自然资源不仅包括了能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同时也包括了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能量。

因此,判断某种物质是否为自然资源,只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了“自然”“经济”两种属性。

例如甘蔗、铁矿石、小麦、闪电四种物质或能量中,铁矿石是自然资源,而闪电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在目前科技条件下,人类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即它只具备了“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经济属性”,所以它不是自然资源。

甘蔗、小麦当然对人类有用,具备了“经济属性”,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而是经过了人类的培育和加工,故不是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资源一定属于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里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自然资源,因为有的物质虽具备“自然属性”特点,但不一定有用。

当然“有用”和“无用”只是相对的,它取决于科技条件。

一些过去无用的东西,例如铀、钍、锗等稀有金属,曾作为废石处理,如今已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

波浪、潮汐现在也作为资源而加以利用。

自然界尚有广阔的天地需要开发,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

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强调保护人类的自然环境,因为它们蕴含着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

所以,自然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还应具有“发展性”。

闪电现在不是自然资源,但当科技发展到能利用它的时候,它就变成自然资源了。

走符合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我国现代化发展应走“低度消耗资源、适度消费”的道路。

为什么呢?因为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严重制约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多,增长快,许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

从耕地资源看,其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和印度,但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32%。

草原和森林面积在世界上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和13%。

相当多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我国在人均资源占有量处于低水平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同时也应看到,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对经济发展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均资源需求量的增大。

工业化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都是靠以资源的高消耗、生活的高消费、环境的重污染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的。

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人均占有量整体上处于低水平,而某些资源(例如耕地等)的人均占有量还趋于下降的状况,因此面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只能选择与发达国家不同的人口、资源、环境组合方式,实际意味着选择以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即要求我国现代化建设应走“低度消耗资源、适度消费和保护环境”的道路。

这才符合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国情。

如何理解可再生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是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之一。

可再生资源能不断更新生长,循环再现,为什么说它数量也是有限的呢?自然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是指任何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其数量是可计量的、有限的。

例如达到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为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常数)。

长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万亿立方米左右等。

可再生资源的更新生长有自己的速度,需要一定的时间。

例如遭到破坏的森林,它的恢复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另外,如果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地利用,其生产力会不断衰竭,更新循环速度会变慢。

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一定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的,其数量都是有限的。

依靠本国资源养活16亿人口1.问题的提出。

中国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特别是耕地紧缺,淡水不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以接近实际的耕地面积1.3亿公顷算,13亿人口,人均0.1公顷左右,人均占有淡水不足2 300立方米,分别为世界平均数的1/3和1/4。

到21世纪20~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人均耕地将下降到不足0.1公顷,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也将下降到1 800立方米。

为保证农产品供给,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必须保持在1.8亿公顷(按目前统计面积为1.4亿公顷)左右,灌溉面积必须发展到0.6亿公顷,难度很大,人口-食物-资源-环境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形势不容乐观。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根据日本、韩国发展过程中,农用地被工业大量占用(日本人均0.04公顷,韩国0.07公顷)而导致农业萎缩,粮食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社会的需要(1994年日本进口占72%,韩国占66%),由此推理,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的问题。

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而且被一些人所利用,提出所谓“中国威胁论”。

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自己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挑战,必须给予科学的回答。

2.基本结论。

中国资源形势虽然严峻,但是中国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中国不仅必须,而且经过努力也有可能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或基本解决食物与农产品的供给。

(1)中国实际耕地1.3亿公顷,而不是1亿公顷。

现有人均耕地为0.1公顷,从现在起对现有耕地,认真坚决地保护,形势还是乐观的。

我国还有扩大0.7亿公顷耕地的资源潜力。

估计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耕地的消长平衡,至少能保持1.2亿公顷,按16亿人计算,人均占有耕地也有0.07公顷,多于日本。

中国目前耕地复种指数在155%左右,据研究,中国耕地的复种指数的潜力可达到160%~170%,复种指数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133万公顷的播种面积。

中国耕地2/3属中低产田,提高单产潜力还大。

按实际面积计算,中国的稻谷产量约为4 350千克/公顷,发达国家平均为5 925千克/公顷,埃及达到8 340千克/公顷;小麦约2 600千克/公顷,发达国家平均为2 655千克/公顷,英国达到6 810千克/公顷;玉米为4 155千克/公顷,发达国家平均为6 420千克/公顷,意大利达到8 490千克/公顷。

中国还有约600多万平方千米的山区与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其利用率与生产率还不高,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开发能力的提高,中国的山区和海洋将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

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全面实现工业化还要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的回旋余地比日本、韩国等小国大得多,是日本、韩国等不能相比拟的。

(2)根据“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在较高水平投入或丰产年的情况下,中国能生产粮食6 960亿~7 000亿千克,按人均450千克计算,能供养约15.48亿人口;中等投入或平产年,粮食产量能达到6 660亿~6 750 亿千克,能供养14.8亿人口;在低投入或歉收年,粮食产量在6 390亿~6 480亿千克,只能供养14.2亿人口。

因此必须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和控制人口的增长。

在投入不足或歉收年的条件下,粮食缺口可能达500亿千克。

对此要做好准备。

中国农业资源最大可能生产量的估计是在假设以播种面积为1.9亿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为1.4亿公顷,水浇地0.7亿公顷的条件下,单产6 660千克/公顷,粮食产量可能达到8 400亿千克,以人均拥有粮食500千克计算,可承载16.6亿人。

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相对地理解为中国资源最大承载力。

因此,中国人口最高峰不宜超过16亿人。

(3)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国的粮食(食物)能够做到自给或基本自给。

我们的方针是基本自给,少量进口,促进交换。

我们的态度是有条件的谨慎乐观。

3.主要对策(1)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要开源与节流结合,要把节约、高效和持续利用资源放在突出地位。

(2)保护耕地,开发荒地,提高复种指数,保持农作物播种面积不变。

(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

(4)大力开展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中低产田改造,增产的重点应放在中产田。

中国中低产田占2/3,增产潜力大。

根据李振声院士的材料,1993年黄淮海地区按播种面积单产在2 250~4 500千克/公顷的中产田占73%的县、75.4%的播种面积和72.6%的产量,预计2000年的贡献率将占67.7%。

(5)集中力量建设商品粮食生产基地。

从国家全局看,要着重抓好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四川盆地,黄淮海地区的黄淮平原,共8大片以商品粮为重点的综合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

这8大片包括9个省的495个县级单位,土地面积占全国9.1%,集中了全国耕地的28.5%。

粮食总产约占全国的33%,净商品率平均为28%,预计未来的粮食产量仍然要占全国总量的1/3。

同时,这8片的棉花、油料、肉类也各占全国的1/3左右,农业生产地位十分重要。

国家要给予特别支持,使之巩固、提高,不能让其衰退。

(6)积极开发山区与海洋。

山区与海洋是我国未来重要的食物来源。

从全局看,山区开发的重点应放在亚热带、热带东部山区,该区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实有耕地面积约0.1亿公顷,林地0.5亿公顷(乔木林与灌木林),有267万多公顷的宜农、宜果荒地和0.3亿公顷的宜林宜牧荒山草坡。

该山区高温多雨,水源充沛,山体不高,山、丘、谷相间,土地生产力高,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有条件建设成为中国一个综合性大农业的战略后备基地。

包括用材林基地、热作及亚热带水果基地、茶叶基地、木本粮油基地与牧业基地。

(7)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我们的方针是基本自给,少量进口,调剂品种,促进交换。

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农产品资源更需要实行国际资源转换战略,即生产出口一些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优质、附加价值高的农产品,进口那些比较效益低,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的农产品,与他国分享世界丰富的自然资源。

(8)加强农业资源的科学技术研究。

组织力量开展我国农业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的评估;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研究资源的核算问题,建立资源价值-价格-核算体系,资源-资产-产业化体系,研究资源的有偿使用;研究节地、节水、节肥、节粮的适用技术和技术集成;重视资源剩余物的再生利用与污染物的资源化研究;加强土地退化、水旱灾害、环境污染等国土整治科学技术的研究;研究应用“3S”技术,建立资源与环境监测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实现农业资源管理现代化;加强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的教育、培训与宣传工作;提倡资源效益,使节约资源成为全社会的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