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书法绘画

合集下载

唐宋元明时期的工艺和手工制作

唐宋元明时期的工艺和手工制作

唐宋元明时期的工艺和手工制作唐宋元明时期,中国的工艺和手工制作达到了一个巅峰,这一时期的工艺成就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有名的,其影响力也是极为广泛的。

从制瓷到刺绣,从书法到绘画,从雕刻到建筑,都有了非常高的成就。

本文将讨论唐宋元明时期的工艺和手工制作的几个典型代表。

一、唐代作坊制瓷唐代的作坊制瓷技术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

唐代的瓷器各具特色,主要形制是壶、盘、碗、罐等,并分为青瓷、白瓷、黑瓷。

其中以青瓷占据主导地位。

唐代的青瓷在质地、造型和装饰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如天目青瓷器,其斑纹、天目、流沙、虾须、鹧鸪等图案,都是独具匠心。

唐代的作坊制瓷技术在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宋代的刺绣宋代的刺绣技艺是中国传统绣艺中的代表,其工艺流派极为繁荣。

其主要特点是选料考究,配色精细,绣法丰富多样。

宋代的刺绣作品中,有关山水、花鸟、人物等类型的,都有不少名篇。

尤以木棉花绣和大白绣最为著名。

宋代的刺绣在中国工艺史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

三、元代的书法和绘画元代是中国书法与绘画创造性转折的一个重要时期。

元代书法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意象化的倾向和意境的追求。

但在笔法上,则有些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创新的问题。

元代的绘画,则以重视色彩、造型和构图为主要特点。

其中以赵孟頫的书法、齐白石的花鸟画、倪瓒的山水画等作品最为有名。

元代的书法和绘画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

四、明代的雕刻和建筑明代的雕刻和建筑都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

明代的雕刻多以木刻、石刻为主,其内容包括了建筑、器物、题诗、人物、传统故事等。

明代的建筑则以地形、气势和造型讲究,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特别是明清古建筑的影响力更是广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北京的故宫和南京的明孝陵。

明代的雕刻和建筑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是不可忽视的。

总而言之,唐宋元明时期的工艺和手工制作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的成就也让中国赢得了世界上最杰出的艺术文化之一的美誉。

元朝时期钱选二十九幅精品绘画赏析

元朝时期钱选二十九幅精品绘画赏析

元朝时期钱选二十九幅精品绘画赏析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元初山水画家以钱选、赵孟俯、高克恭为代表,元代中后期,崛起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这四大家。

元代还有一批山水画家,各有师承,自具特色,在画史上也享誉颇高。

其中受赵孟俯影响,兼宗李成、郭熙画法的画家,有盛懋、商琦、曹知白、朱德润、唐棣等人。

受黄公望和王蒙影响,兼师董源、巨然的有陆广、马琬、陈汝言、方从义、赵原等人。

学习南宋院体山水画法,保留马远、夏圭遗风者有孙君泽、丁野夫等人。

此外,王振鹏、李容瑾、朱玉等人的山水楼阁,用笔工整细密,折算精确,为元代界画名家。

这里介绍钱选绘画作品。

钱选,1235年生,1301年逝世,湖州(浙江吴兴)人,南宋末至元初的著名花鸟画家。

字舜举,号玉潭、霅川翁、习懒翁等。

南宋景定间乡贡进士。

善画人物、山水、花鸟。

元初与赵孟俯等称为“吴兴八俊”。

他的绘画注入了文人画的笔法和意兴,表现出一种生拙之趣,自成一体。

钱选的花鸟画成就最高,是元代继承宋代设色工笔花鸟画这一派中的代表人物。

他的花鸟画所画花鸟用笔尽劲,细洁而光润,设色淡雅清丽,精巧传神。

他在广泛吸收传统的基础上各自出新意。

形成了自己独特风貌。

他提倡复古,在创作思想上主张绘画重在体现文人的气质,即所谓“士气”,就是力图摆脱对于形似的刻意追求。

其意在摆脱南宋画院习气,继承唐、五代、北宋人之法。

这种主张在元初画坛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

传世作品有《牡丹图》、《山居图》《秋瓜图》《宋太宗蹴鞠图》《西湖吟趣图》、《卢仝烹茶图》轴、《浮玉山居图》卷、《桃枝松鼠图》《杨贵妃上马图》《王羲之观鹅图》《扶醉图》《梨花图》《草虫图》《八花图卷》《信国公遗像》《归去来辞图》《海棠》《花鸟图三段》《白莲图》《秋江待渡图》《烟江待渡图》《桃花喜鹊》《秋葵》《折枝牡丹》《岁朝清供》《碧桃黄莺图》《花鸟图》《青山白云图》《三蔬图轴》等。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

元朝时期王蒙二十六幅绘画赏析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

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元四家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画中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元四家指赵孟俯、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

这里介绍王蒙精品绘画。

元代早期高克恭,元代中后期,王蒙、吴镇、倪瓒这四人绘画赏析。

王蒙像元代画家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

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

王蒙能诗文,工书法。

尤擅画山水,得外祖赵孟頫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

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

山水之外,兼能人物。

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王蒙传世的代表作上海《青卞隐居图》、北京《夏山高隐图》、上海《春山读书图》、北京《葛稚川移居图》、北京《夏日山居图》、《层峦萧寺图》、台北《具区林屋图》、苏州《竹石图》、台北《花溪渔隐图》、《霜柯竹石图》、台北《谷口春耕图》、美国大都会《空林草亭图》、《太白山图卷》、台北《秋山草堂图》、《溪山风雨图》、台北《深林叠嶂轴》、《黄鹤山樵坦斋图》、《东山草堂图轴》、《辋川图》、《西郊草堂图》《煮茶图》、《鸡西高逸图轴》、《素庵图轴》、《松林写作图卷》、《丹崖翠谷图》、《铜官山图》等。

诗文、史学亦精。

今存诗集《草堂雅集》。

元朝时期王蒙《青卞隐居图》赏析王蒙,青卞隐居图纸本水墨1366年作纵140.6厘米横42.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画作者家乡浙江的卞山。

海内孤本书画两绝——元代画家何澄的《归庄图卷》

海内孤本书画两绝——元代画家何澄的《归庄图卷》

海内孤本书画两绝——元代画家何澄的《归庄图卷》元代是我国绘画持续发展和繁荣的时期,元代初年流传至今的绘画名作为数不多。

现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院的《归庄图卷》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一件元代画家何澄的传世珍本,它被中国绘画史专著列为元代著名画迹。

这一绘画长卷在元代即被称为书画两绝之作,其绘画部分是现知元代人物绘画中最长的一卷,卷后有张仲寿书《归去来辞》全文。

拖尾有姚燧、赵孟颊等元、明、清三代诸家的题跋,其书法精妙,十分珍贵。

何澄的《归庄图卷》也是一件流传有序的传世佳作,元代曾为张仲寿、吴绍谦收藏,清代为高士奇、砺山、毕沅收藏,入清以后被清内府收藏,清亡后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它盗运出北京故宫,藏于长春伪皇宫小白楼内。

一九四五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伪满洲国垮台,这件传世之作便散佚于长春一市民手中。

一九六四年被长春市文化服务社购得,后归吉林省博物馆(今吉林省博物院)珍藏至今。

此幅白描人物画卷对于我们研究宋(金)末至元初绘画的演变以及何澄的绘画艺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卷后诸多名人跋语也补充了画史传记中有关画家何澄十分简略的记载,故此书画长卷尤为宝贵。

画家何澄虽在元初赵孟頫之前就享有盛名,但由于以往文献记载中关于他的生平记述材料阙如,所以他曾一度被误认为是元代末年的画家。

今由《归庄图卷》后的题跋可知,这幅绘画长卷是何澄九十岁时所作,他的年岁几乎和元代的年数相等。

何澄生于公元1223年,卒年不详,金末元初画家。

燕(今河北省)人。

约在元世宗戴元仁宗皇庆年间从事艺术活动,皇庆元年(1312年)九十三岁时尚健在。

元世祖忽必烈时被召待诏内庭。

武宗至大初年(约1308年)迁太中大夫,以秘书监丞致仕。

后因献界图而被超擢为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是一位官职极高的宫廷画家,领图画总管。

以善界画而得到二品官秩,在历史上实属仅见,由此可以想见何澄在界画方面的成就是相当高的,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才能颇为全面的画家,善画人物、故事、鞍马等,他的山水画有南宋院体遗规,鞍马师法北宋李公麟。

元代绘画特点及其艺术魅力

元代绘画特点及其艺术魅力

元代绘画特点及其艺术魅力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元代绘画独具特色,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元代绘画的特点,并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一、写意山水画的特点元代山水画大量出现,其艺术特点主要是“写意”,即对写实主义的颠覆和突破。

元代绘画家们在山水画中凡物不求形似,力求表现意境。

他们不追求严肃的形态结构,而是注重抒发情感,表现自己的灵气和自由。

在画作中,“笔墨重于形色”是元代山水画的显著特点。

元代画家们还运用了大量的工笔技法,这种技法不但使画面更加细腻、精细,也更有观赏价值。

在用笔方面,元代画家们强调用笔灵活、多变,哪怕是绘制一棵树、一根石头,也能使笔笔有神。

二、人物画的特点元代人物画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虚实结合”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即在人物形象中同时注重用笔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动作特征,同样重视人物的环境背景,将人物融入至其所处的环境之中。

元代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描绘人物生活情趣、心灵体验和感情变化。

元代人物画家们还注重表现人物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因为人物形象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因此元代画家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真实可感。

三、创新意识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元代画家们推崇创新,注重突破常规,提倡大胆尝试。

他们积极借鉴西域和外国艺术,使中外艺术得到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元代画家刘大伟在绘画中深受西亚文化的影响,其作品尝试将东方的笔墨语言和西方的线条风格相结合,形成“中国神韵,印度气息”的新局面。

元代画家们还保持开放和包容的精神,开拓自己的艺术眼界。

他们涉足各种艺术领域,并运用这些经验带来思想上的启发。

元代画家黄公望即在诗歌和书法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这对他绘画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四、文化背景的影响元代绘画的特点除了与艺术本身的创新精神和开放包容思路有关,也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元代受到蒙古族的影响,文化交融使得元代艺术具有了独特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的元代画家是

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的元代画家是

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的元代画家是
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的元代画家是赵孟頫。

我国古代有许多书画家,都承认“书画同源”之说,最早发现这个道理的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

他在一幅流传至今的名画上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在这里赵孟頫强调的是:中国绘画应以“写”代“描”,以书法的笔法画画,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赵孟頫简介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

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

元朝的书法与绘蒙元书的风格特点

元朝的书法与绘蒙元书的风格特点

元朝的书法与绘蒙元书的风格特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书法与绘画风格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元朝书法与绘蒙元书的风格特点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元朝书法的风格特点元朝的书法风格,受到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点。

元朝书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用笔凝练,构图严谨。

元朝书法注重用笔力度的控制,字形凝练,线条简洁有力。

在构图上,注重版面平衡、稳定,注重创作的整体性。

其次,以行草为主要风格。

元朝书法家大多数善于草书,行草成为元代书法的重要表现形式。

行草字体形态简写,豪放大气,笔画间流露出力度与节奏感。

再次,注重神韵与气韵的表现。

元朝书法追求笔意、气质的表达,强调“笔为意器,气为神韵”。

在用笔过程中要求笔势转折自如,笔画的由头由尾要有节奏感,最终呈现出墨意纵横、气势磅礴的境界。

最后,形成多样化的派别。

元朝为了追求自己的书法个性,形成了多样化的派别。

著名的包拯、赵孟颖、黄公望等人,都是元朝书法的代表人物,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绘蒙元书的风格特点绘蒙元书是元朝时期的一种绘画形式,其风格特点也与元朝书法相呼应,并融入了一些民族传统元素。

绘蒙元书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线条的表现。

绘蒙元书富有装饰性,注重线条的造型与勾勒。

线条的运用对表现形象特征、纹饰的质感等具有重要作用,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其次,在用色方面注重对比与搭配。

绘蒙元书常采用鲜艳的颜色,通过对比和搭配的方式,突出主题,凸显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再次,注重形象的图案与图案的组合。

绘蒙元书常以动物、花鸟、人物为主题,通过图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组合,表现了丰富的寓意与象征。

最后,注重画面的背景。

绘蒙元书重视画面的布局与背景的处理,常以纹饰装饰背景,以起到衬托与显著主题的作用。

综上所述,元朝的书法与绘蒙元书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元朝书法注重凝练、简洁,追求笔意和气韵的表达;而绘蒙元书则着重于线条的表现、色彩的对比与搭配、形象的图案和背景的创作。

中国美术史_李福顺_第八章元代美术

中国美术史_李福顺_第八章元代美术

第八章元代美术Chapter Eight Art of Yuan Dynasty(公元1271-1368年)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继位大汗(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

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五代以来南北群雄割据的混战局面。

忽必烈统一中国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巩固元朝统治。

政权主要掌握在蒙古贵族手中,汉人则处于受歧视的地位。

自隋代开始实行的科举制被废止,文人效命朝廷的正常途径被堵塞。

此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在意识形态方面,元统治者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在蒙古族中极力维护本民族固有的风俗习惯;在汉族中提倡程朱理学;在其他少数民族中允许多种宗教存在,喇嘛教被视为主要宗教。

儒生的地位十分低下,宗教界却拥有种种特权,其首脑人物可直接干预朝政。

国内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元代的文学艺术,除元曲外,就主流而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对时世超脱冷漠。

此时文人画走向成熟,山水画则孤峰突起。

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已被元代画家所普遍采用。

宗教的繁荣,带来了宗教艺术的活跃和发展,特别是喇嘛教艺术。

元代的工艺美术与宋代相比,也有不少新的特点。

元朝对外交往日益扩大,主雇已不同于前,新的需要刺激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瓷器中的青花、釉里红,织绣中的纳石矢取得了新成就。

漆器(特别是剔红)、铸银、玉器等生产,也都有较大发展。

建筑方面,由于元朝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封建大帝国,民族众多,交往频繁,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技术增加了若干新的因素。

第二节元代的绘画Section Two Painting in Yuan Dynasty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到元代,进入一个新时期,与唐宋绘画相比,已存在明显差异。

“唐人尚巧,北宋尚法,南宋尚体,元人尚意。

”元画简率灵动,形似被看得无足轻重,“画不过意思而已。

”(黄公望语)反映到画风上,唐画宏伟,宋画充实,元画空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他的贡献不仅在书法创作上,还在于他 的书学思想中有很多精僻的见解,提出 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工,盖结字 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成为元代以 后书论中的著名论断,提示了书法艺术 的本质,他的复古也正是从笔法入手, 他强调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 笔之意,乃为有益,
• 他提出笔法第一、结字第二的观点,这是书法 作为传统艺术得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不仅在元 代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仍是指导书法实践的 名言。赵孟俯在书法上的贡献是杰出的,在元 代影响了一大批人,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赵派书 家群,使得元代书坛在赵氏书风之下,他的书 法还影响到明代,其书风影响到三个世纪之久。
赵孟頫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能写诸体,然仅楷行可论,草 书、章草马马虎虎,至隶篆则恶俗。
赵孟頫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晋唐学习的 方式,在楷、行、草、隶、篆等各个领域重新 建立严谨的法度,树立古典风格的权威价值, 从而矫正了南宋书法学时风、轻法度的巨大缺 陷,使书法发展迈入一条较为健康的轨道。他 的书法思想、风格,不仅主宰了整个元代的书 法,甚至直接影响了明代前中期书法的发展。
洛神赋: 赵孟頫作。行书。纸本。是赵氏四十 七岁时所书。其书法运笔和间架出自王 羲之,书风清新妙丽,兼得《兰亭》、 《圣教》两序的法度。元人倪瓒称此 卷 “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赤壁赋》 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 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 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灭 南宋,统一全国,至元顺帝北走塞外,凡 十一帝,历九十余年,是为元代。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 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文宗天历初 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 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赵孟 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但元代 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稍 后于赵孟頫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
• 元代书法特征: • 一、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 • 二、奎章阁的设立为元代书法起到了积 极作用。 • 三、少数民族书家大量涌现的独特现象。 • 四、书画结合成为一种风尚。
1、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 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 “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 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 法圆熟、世称“赵体”。
赵孟頫《红衣罗汉
鹊华秋色
自画像Leabharlann 二、复兴晋代书风与全面回归的中坚
• • 鲜于枢(1254-1322)
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 京蓟县)人,官太常博士,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 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 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 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 “二妙”。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 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 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 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 • 其代表作品有: 唐诗草书卷、临神仙起居帖
兰亭帖十三跋: 赵孟頫作。行书。纸本。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
年)秋,赵孟頫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时至吴兴南浔镇, 独孤和尚送给他一卷五字已损本的《定武兰亭》拓本, 喜之不尽,途次舟中 不断展阅此卷,多有书学心得体会, 皆跋记于卷尾,计十三段,并自临《兰 亭》一过。这
就是所谓的《兰亭十三跋》。 赵孟頫此件 是以自家笔法临《兰亭》,临得形神毕肖,生 动自然,如见《定武》本的原迹,堪称赵书中 的精品。
• 艺术方面:赵孟頫是一个开一代风气的 人物。擅长书画,论绘画,人物、山水、 花鸟、鞍马、工笔、写意、水墨、设色, 无所不能;论书法,篆书、隶书、楷书、 行书、草书,无所不精。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干字 文》、《洛神赋》、《胆巴碑》、《归 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 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 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 等。
• 吾衍(1272—1311),字子行,号竹房, 浙江太未人,隐居杭州,吾衍的书法主 攻篆书,师法李阳冰,他的书法风格婉 丽典雅,由于吾衍篆书的知名度,当时 很多文人都请他篆写印稿,为以后的王 冕、朱珪的自篆自刻起到了先导作用。
《仇锷墓碑铭》于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 书,是其晚年力作。运笔方整有力, 遒 丽老健,一笔不苟,骨气深稳,与常见 赵书妩媚甜润不同。赵孟頫的书法以楷 书和行书最好。此书是他楷书代表作之 一,他的楷书用笔流畅随意,但又出规 入矩,法度森严,其结体疏朗俊秀,飘 逸洒脱,几乎无瑕疵可言。
• 赵孟俯高举复兴古法的旗帜,使得元代 书法在南宋一百多年的萧条之后重新复 苏,并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赵孟 俯的书法观是以向晋人之书的出色回归 为指向的,他反对学书从颜真卿入手, 指出直溯东晋二王,并在实践中全面复 古。
•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绵州 (今四川绵阳)人。邓文原年青时与赵 孟頫定交,在赵文原传世不多的书作中, 可以明显看书他受赵孟頫的影响比较深, 他的书法风格颇似赵氏。
吴衍及其弟子与篆隶回归潮流
• 在元代书法全面回归的潮流中,篆隶书 的复兴成为元代书法的重要现象,元代 篆隶书达八百以上,足以见当时的兴盛 程度。元代篆隶书风在全面回归的大潮 中掀起,除与六体皆擅的赵孟頫身体力 行创作有关,也与吾衍及其他篆隶书家 的努力分不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