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不一定都那么典型-看看这15种脑膜瘤您会受益匪浅
小儿脑膜瘤详解

小儿脑膜瘤详解神经上皮组织肿瘤有两类。
一类由神经系统的间质细胞(即胶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神经系统的实质细胞(即神经元)形成,没有概括名称。
由于从病原学和形态学上,现在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胶质瘤常见的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在胶质瘤中。
神经上皮起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44%.脑膜肿瘤包括脑膜内皮细胞肿瘤、间叶性非脑膜内皮性肿瘤、原发黑色素细胞病变和组织来源不明的肿瘤4类。
小儿脑膜瘤发病机制脑膜瘤属于脑膜内皮细胞肿瘤,可能来源于蛛网膜绒毛或胚胎残余。
包括11种类型,脑膜内皮型、纤维型、混合型、砂粒体型、血管型、微囊型、分泌型、透明细胞型、脊索样型、淋巴浆细胞型、化生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脑膜内皮型,约占脑膜瘤的53.5%.脑膜瘤有球形和扁平形两种。
球形多见,表面完整或呈结节状,有色膜,常有一“脐”与硬膜相连;扁平形厚度常不超过1cm,广布于硬膜上,以颅底部多见。
脑膜瘤血管丰富,多由颈外与颈内(或椎基底)动脉双重供血。
肿瘤切面呈暗红色,可有片状脂质沉积的奶黄色区,常见编织状结构,有时见钙化砂粒,少数有囊性变。
脑膜瘤的组织形态有多种表现,但各类型都多少具有脑膜瘤的基本结构,含有脑膜内皮细胞成分,细胞排列也常保留蛛网膜绒毛及蛛网膜颗粒的一些特点,呈漩涡状或同心圆状,这些同心圆的中部容易发生透明变性或钙化。
瘤组织中可见小儿脑膜瘤表现及诊断儿童脑膜瘤以5~14岁为好发年龄,婴儿期极为罕见。
1.儿童脑膜瘤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颅内压增高,可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盘水肿,多有侧脑室内或后颅凹肿瘤导致的梗阻性脑积水引起,也可由肿瘤的占位效应引起。
其次是视力视野障碍,可因肿瘤压迫视通路或梗阻性脑积水造成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引起,侧室内的肿瘤可压迫颞叶深部的视放射引起同向性偏盲。
肿瘤沿颅底匍匐生长时可造成脑神经的障碍,以面听神经最常见。
有8%~31%的患儿表现为抽搐发作,但癫痫的发生率较成人低。
[神经影像]“脑膜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脑膜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54ec265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c.png)
[神经影像]“脑膜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脑膜瘤【临床表现】脑膜瘤(meningioma)多见于40~60岁成年女性,儿童少见。
临床症状常出现较晚且程度较轻,与肿瘤生长部位有关,最常见症状为颅内压增高。
多为良性,生长缓慢,病程长,易于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MRI表现】(1)肿瘤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内缘可见有“皮质扣压征”(也称“皮质塌陷征”),肿块与脑组织之间有低信号分界或合并有蛛网膜囊肿形成(图1)。
(2) 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T2 FLAIR上呈等或稍高信号,信号多均匀;DWI上多呈均匀稍高至高信号,沙粒型则呈DWI低信号。
(3)增强扫描肿瘤多呈明显均匀性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图2)。
(4)非典型征象:少数脑膜瘤可以全瘤钙化;囊性脑膜可表现为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呈囊壁环形强化(图3);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多发脑膜瘤,影像表现与单发脑膜瘤相似(图4)。
图1左顶部脑凸面脑膜瘤A、B.分别为横断面T1WI及T2WI,示左顶部大脑凸面实质性肿块,呈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
肿块边界清楚,内侧缘可见“皮质扣压征”;C.增强扫描矢状面,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D.灌注成像,示肿瘤区呈明显高灌注图2左额镰旁脑膜瘤A.左额镰旁肿块,与周围脑组织之间有低信号分界,与大脑镰宽基底相连,T1WI呈等信号;B.T2WI信号与大脑皮质类似,内部信号均匀;C. DWI呈均匀的稍高信号;D.增强扫描见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邻近大脑镰增厚并见有“脑膜尾”征图3右顶部大脑镰旁囊性脑膜瘤A.T1WI,示右顶部镰旁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呈均匀低信号;B.T2WI,呈均匀高信号,周边脑组织受压但未见水肿;C、D.增强扫描冠状面及横断面,病变以宽基底附着于大脑镰上,囊性部分无强化,内上缘见不均匀分隔状轻度强化图4多发脑膜瘤A.额部大脑镰双侧及右侧大脑凸面见多个肿块,T1WI信号与皮质信号类似,边界清楚,见“皮质扣压”征;B.T2WI与皮质信号类似,肿块与脑实质之间有脑脊液信号分隔;C.与A,B不同层面,DWI见多个稍高信号的肿块或结节影;D~F.增强扫描的不同方位,见多发均匀强化的肿块或结节影,边界清楚,部分见典型的“脑膜尾征”【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好发于中年女性,肿瘤体积多较大时才出现症状,广基底与颅骨相贴,信号与脑灰质相似且信号多均匀,多具典型脑外肿瘤特征。
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

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组织,通常为良性肿瘤。
不典型脑膜瘤是一种异常罕见的变异类型,其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与常见的脑膜瘤有所不同。
本文将就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表现和病理特征进行对照,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这种罕见的脑肿瘤。
一、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1. CT表现不典型脑膜瘤在CT影像上呈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有囊状变化,也可见有钙化部分。
肿块周围可有小量水肿,但较少见较大范围的水肿。
边界模糊的肿块多见于高度恶性的脑膜瘤变异型。
2. MRI表现3. 血管瘤型4. 侧脑室内型少数不典型脑膜瘤可位于侧脑室内,且呈分叶状、波浪状生长。
MRI上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规则、不均匀强化。
二、不典型脑膜瘤的病理特征1. 组织学类型不典型脑膜瘤通常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蛋白多糖沉积,有时伴有血管增生。
病理学上可见到类似于横纹肌瘤(leiomyoma)、纤维肉瘤(fibrosarcoma)等恶性肿瘤的特征,细胞异型性严重。
2. 免疫组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于区分不典型脑膜瘤和其他颅内肿瘤至关重要。
常见的标记物包括:S-100、EMA、Vimentin、Ki-67。
阳性表达尤其是Ki-67蛋白,往往意味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加重。
3. 分子生物学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生对于不典型脑膜瘤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BRAF 基因的突变与脑膜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而 NF2 基因的丢失则是不典型脑膜瘤发生的重要因素。
三、结合影像学和病理学进行诊断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的对照对于该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在临床上,医生在观察到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后,应该结合病理学的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诊断不典型脑膜瘤首先要考虑到其影像学的特征。
若其表现为大块出血、血管瘤样病灶或侧脑室内型,应及时警惕不典型脑膜瘤的可能性。
而当CT或MRI表现为边界清晰、密度不均匀、有钙化及水肿时,也应该高度怀疑不典型脑膜瘤的可能性。
什么是非典型脑膜瘤WHO二级

什么是非典型脑膜瘤WHO二级脑膜瘤是脑膜的肿瘤,脑膜是覆盖大脑和脊髓的膜。
较常见的是良性脑膜瘤或I级脑膜瘤,它们很小,不会像癌性肿瘤一样无限期地生长。
非典型脑膜瘤who二级,非典型脑膜瘤,也称为II级脑膜瘤,是一种脑膜瘤,在治疗或切除后可能会恶变并重新生长。
Ⅲ级脑膜瘤会迅速生长,威胁到压缩邻近的脑组织并侵入骨骼。
即使是良性脑膜瘤,由于其在大脑中也可能很危险。
脑膜瘤是脑肿瘤的较常见形式之一,约占所有此类癌症的30%。
脑膜瘤的诊断通常是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进行的。
有症状的患者将先接受神经系统检查,然后再进行脑成像以确定他们是否患有脑肿瘤。
在无症状患者中,诊断有时会在需要其他医学投诉的脑部成像期间发生。
头痛、恶心、视力模糊,小心脑膜瘤有症状的患者通常具有非典型或恶性变种。
他们报告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头痛,癫痫发作,感觉丧失,恶心,视力模糊和对光敏感。
它们几乎可以在神经系统中的任何地方发育,但是大多数脑膜瘤发生在头部,通常在脑干,颅底,静脉窦或视神经鞘附近。
非典型脑膜瘤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少见于儿童。
男性很少见到脊髓型脑膜瘤。
它们的生长速度快于I级肿瘤,但生长速度不及明显的恶性肿瘤。
II级脑膜瘤占总发病率的不到10%。
恶性II级病例约占2%。
非典型脑膜瘤who二级即使手术复发率也很高非典型脑膜瘤可能需要治疗以防止进一步增长。
通常将导致患者症状的任何肿瘤视为恶性的。
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和后续放射治疗以杀死剩余的肿瘤细胞。
治疗的选择在于肿瘤的生长,对脑组织,患者年龄和健康的当前和未来风险以及手术的可能后果,例如感染或脑水肿。
有时,放射线和手术的电击可能比肿瘤缓慢生长所带来的风险更大。
例如,在没有快速增长的肿瘤的老年患者中,经常优选定期观察作为治疗方法,因为手术可能比肿瘤本身具有更多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如果已通过外科手术切除,I级肿瘤很少复发,但非典型脑膜瘤的复发风险更高。
手术切除率决定着复发率的高低脑膜瘤既接受颈外动脉系统如脑膜动脉、板障血管供血,又接受颈内动脉系统如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供血,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分支供血,故血供非常丰富。
脑膜瘤的影像诊断、病理分型及波谱表现

2020/7/9
脑膜瘤影像剖析
侧脑室内肿瘤
•
发生于侧脑室的肿瘤小儿占其脑室肿瘤的25%,成人占其脑室肿瘤的50%。
额角区:少见。儿童多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成人则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发
生于20岁左右。其次为中枢神经细胞瘤(多发生于20-40岁)及室管膜下瘤和室管膜下巨细胞瘤伴结节性 硬化,后二者儿童也可发生。另外此区淋巴瘤和生殖细胞瘤成人较小儿常见。大多数额角肿瘤起源于邻 近结构如尾状核头部,透明隔或孟氏孔区。
• 4、可见脑膜尾征。 • 5、患者为中年女性。
鉴别诊断:
• 1、垂体瘤:典型呈“8”字征。 • 2、颅咽管瘤:多为囊性,实性也有,但多向后生长,强化也没有脑
膜瘤如此明显。
病理诊断:鞍结节脑膜瘤
2020/7/9
脑膜瘤影像剖析
天幕脑膜瘤
男性,42岁,头痛、头晕1月,加重伴走路不稳8天。
增强扫描示幕下 病变明显强化, 冠状面(图2)与 小脑幕广基底相 连,可见脑膜尾 征(图2箭头)。
2020/7/9
脑膜瘤影像剖析
MRI表现
(三)部分病变被移位了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似假包膜, 构成了脑膜瘤特征性表现。
2020/7/9
脑膜瘤影像剖析
MRI优点
• MRI优于CT之处是能够提供多方位图像,冠状位适 宜显示中颅窝或大脑半球凸面的脑膜瘤。此外还能 显示脑膜瘤与血管结构的关系。
3、占位性病变周围右侧额叶脑实质见低密度水肿带,脑室 及中线结构移位。
病理诊断:右侧额叶镰旁“囊性脑膜瘤伴瘤内出血”
鉴别诊断:主要和胶质瘤进行鉴别,胶质瘤的总体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 其病灶密度较低且常不均匀。
2020/7/9
非典型性脑膜瘤怎么回事

非典型性脑膜瘤怎么回事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非典型性脑膜瘤怎么回事导语:对于脑膜瘤,不少人都是比较陌生的,但是脑膜瘤总是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的困扰的,而也是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困扰的,而非典型脑膜瘤便是常见的一对于脑膜瘤,不少人都是比较陌生的,但是脑膜瘤总是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的困扰的,而也是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困扰的,而非典型脑膜瘤便是常见的一种。
现在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关于非典型性脑膜瘤的一些基本信息,希望大家可以认真阅读一下。
2007年WHO对脑膜瘤进行了新的分类共分3级,1级:绝大部分脑膜瘤具有良性特征,病程长、局部复发率低,2级:其中多数为非典型,少数为脊索瘤型和透明细胞型,该型脑膜瘤具有一定侵袭性,易复发;3级:有型、横纹肌型和间变性脑膜瘤,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
2级中的非典型脑膜瘤占有很大的比重,次手术后放疗?带来了诊疗上的新问题。
非典型脑膜瘤术后是否都要放疗?还是只有残留肿瘤做放疗?或再作者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术后放疗对非典型脑膜瘤的复发和进展无医疗上益处,而肿瘤切除程度与非典型脑膜瘤复发之间的关系显著。
作者指出,虽然放射治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和成功经验,但伴随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有些还很严重甚至影响生活质量;包括放射性坏死、脑白质病、认知能力下降、视觉障碍、垂体功能低下和放疗后新肿瘤形成等。
放疗还可以引起再次手术的患者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和颅底重建困难等不利影响。
通过该项回顾性研究,作者提出,对已经全切的非典型脑膜瘤不进行术后放疗;术后发现残瘤或复发的非典型脑膜瘤患者建议在定期核磁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共振随访的前提下,适时行放射外科治疗;如果在首次进行肿瘤部分切除后,残留肿瘤较大,不适合放射外科治疗者,以后不再考虑再手术的患者可以采取术后放疗。
作者提出非典范脑膜瘤须谨慎施行术后放疗的观点是中肯和有益的。
脑膜瘤名词解释

脑膜瘤名词解释
脑膜瘤是指在脑膜上生长的一种肿瘤,通常是良性的(非癌性),但也有可能是恶性的(癌性)。
脑膜瘤通常是由于脑膜细胞异常增生而导致的,婴儿和儿童较少患此病,成年人中较为常见。
脑膜瘤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抽搐、眼球突出、视力改变、听觉异常、平衡感失调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瘤体生长而逐渐加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诊
断脑膜瘤通常需要做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等检查。
脑膜瘤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可以将肿瘤完全切除,并避免瘤体再次生长。
对于某些不宜手术的脑膜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也是可行的治疗方式。
脑膜瘤(Meningiomas)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
许多无症状脑膜瘤多为偶然发现。
多发脑膜瘤偶尔可见,文献中有家族史的报告。
50%位于矢状窦旁,另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
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
其它部位偶见。
脑膜瘤的不典型MR表现

脑膜瘤的不典型MR表现
方松华;章士正;甘海鹏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卷),期】1999(015)002
【摘要】目的脑膜瘤的不典型MR表现。
方法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30例,所有病例均行MR检查,并做增强扫描,其中部分病例还做了CT检查。
结果(1)囊性脑瘤15例;(2)多发脑膜瘤4例;(3)颅餐脑膜瘤4例;(4)侧脑室区脑膜瘤4例;(5)完全钼化性脑膜瘤2例,(6)脑膜瘤伴发胶质瘤1例。
结论绝大多数脑膜瘤具有典型MR表现,民有极少数脑膜瘤表现不典型,在鉴别诊断时应引起注意。
【总页数】1页(P103)
【作者】方松华;章士正;甘海鹏
【作者单位】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50.4
【相关文献】
1.非典型性和间变性脑膜瘤的MR表现及病理对照 [J], 马永刚;陈利军;陈士新
2.WHO Ⅰ型脑膜瘤瘤旁脑水肿的MR表现与脑膜瘤病理类型的关系研究 [J], 秦成伟;谭晓天;赵俊军;张泳华
3.不典型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长期预后:71例外科手术病例的研究 [J], 张威廉
4.脑膜瘤瘤内多发肺腺癌转移MR表现分析一例 [J], 柏福运;刘旭斌;关键
5.不典型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病理学 [J], 吴浩强;赵海潞;杨堤;刘冬戈;董志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膜瘤不一定都那么典型,看看这15种脑膜瘤您会受益匪
浅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让学习成
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
◎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01纤维型(成纤维型)脑膜瘤影像学特点:
T2WI示肿瘤中央呈极低信号,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周边呈等信号,明显强化;CT表现为中心更高密度。
02
脑膜皮型(内皮型)脑膜瘤
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常表现为:信号均匀,无明显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后均匀强化,除肿瘤位于静脉窦旁外均很少出现瘤周水肿(静脉窦旁任何类型的脑膜瘤由于其压迫静脉窦而致回流障碍均可引起肿瘤周围水肿)
03过渡型脑膜瘤是常见的一个病理亚型,属于WHO I 级肿瘤,常见于40-60岁中老年人,具有内皮细胞型和纤维型间过度的特点。
组织学基本成分由脑膜细胞、纤维母细胞、过渡型细胞、血管、砂粒体组成。
常单发,血供丰富,膨胀生长。
04沙粒型脑膜瘤砂粒体型脑膜瘤的特征是在肿瘤中形成许多矿物质化的同心圆结构和砂粒小体。
其形成机理可能为:瘤细胞质膜芽生并分离出许多小泡于细胞外,小泡内含有高水平的碱性磷酸酶被释放出来,和细胞无结构的
蛋白多糖颗粒基质以及大量间质内原纤维、胶原纤维相结合,经过矿化作用,羟磷灰石结晶逐渐沉淀,初期散在于原纤维和胶原纤维之间,继之融合成较大的颗粒及团块。
05血管瘤型脑膜瘤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主要由于其血管丰富且扩张,水分含量高以及肿瘤细胞丰富)。
06微囊型脑膜瘤其组织病理学主要特点为:瘤细胞多为合体状或纤维型, 胞浆突较长且呈旋涡状排列, 彼此间构成大量的微囊腔, 肿瘤间质易发生血管透明变性、胶质增生、脂肪退变、砂粒样钙化、坏死、出血及较大囊腔形成等特点。
MRI 特点为平扫呈不均匀长T 1 长T2 异常信号,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或蜂窝状强化07分泌型脑膜瘤一种少见的脑膜瘤亚型,占所有脑膜瘤1% ~ 4. 4% 。
大多数SM好发于颅底,尤其是岩斜区和蝶骨翼。
MRI 表现为T2WI 呈稍高信号,T1WI 呈稍低信号,明显增强而均匀强化; 部分病例可见明显的瘤周水肿。
08富淋巴-浆细胞型脑膜瘤以脑膜上皮细胞增生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点,WHOⅠ级;主要见于青壮年,具有脑膜瘤的一般影像学特点,常呈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CT平扫多为较均质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病灶,钙化少见;高场MR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 2WI呈稍高信号,信号强度较均质,增强扫描多有明显
均匀强化,可有脑膜尾征,但不常见。
瘤周水肿是LPRM的特征之一09移行型脑膜瘤此型脑膜瘤中含多种类型脑膜瘤(上皮型、纤维型、砂砾型等)细胞成分,但不能必定以哪种成分为主时,可称为混合型脑膜瘤。
10透明细胞型脑膜瘤透明细胞型脑膜瘤(Clear Cell Meningioma,CCM)好发于脊髓和颅后窝,后者主要部位在桥脑小脑角,是临床较罕见的脑膜瘤亚型。
2000年WH0将CCM 分类为II级,表现为易复发和侵袭性。
青少年好发,女性多见。
颅内及椎管内各部位均可发生,椎管内及桥脑小脑角区为好发部位,有恶性倾向,表现为侵袭性,易复发及转移。
组织学特点:肿瘤组织以多角形、胞质透明,富含糖原的肿瘤细胞组成,血管周围和间质胶原纤维丰富,“漩涡”状结构呈灶性分布,砂砾体鲜见,肿瘤组织内部,分布有丰富的结缔组织纤维带,局部密集。
不表现出一般脑膜瘤典型的脑膜尾征。
可囊性,可能和其退行性变,缺血坏死和出血有关。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更具有突变的倾向。
该病理类型的脑膜瘤来说,钙化相对常见。
11脊索瘤样型脑膜瘤比较罕见,占脑膜瘤的0.5%~3.0%。
此病以青少年为多,贫血和发育障碍常见。
光镜观察有典型的脑膜瘤或至少有小部分为脑膜瘤,但肿瘤大部分组织学表现类似于脊索瘤,主要是瘤细胞问物质黏液样变,在黏液样背景中可见单个或多个小空泡,外观呈液滴样细胞。
提示脑膜瘤具备间叶肿瘤和上
皮性肿瘤的共同特征。
12非典型脑膜瘤非典型脑膜瘤是一类较少见的脑膜瘤,约占脑膜瘤发病率5%,分级属于WHO Ⅱ级,其生物学特征、病理学表现及组织学特征介于良性(WHO Ⅰ级)和恶性脑膜瘤(WHO Ⅲ级)之间。
MRI 表现可归纳为:①瘤内信号不均匀,可见坏死及囊壁。
②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脑膜尾征不规则。
③易引起周围骨质改变,多呈浸润性骨质破坏。
④多伴脑水肿
13乳头状瘤型脑膜瘤乳头状瘤型脑膜瘤发病率低,WHO III级,好发于幕上间隙,特别是大脑凸面及矢状窦旁,肿瘤细胞以纤维血管为中心呈乳头状排列,瘤内核分裂象多见,增生活跃。
常可见局部浸润或软脑膜播散,或转移到颅外。
14横纹肌样型脑膜瘤较为少见的病理亚型,具备侵袭性、增殖活性,MR表现T1WI等低信号,T2WI不均匀等信号,强化明显,宽基底,囊变多见,瘤周水肿常见。
15间变性(恶性)脑膜瘤
极少见,其生长速度较快,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如肿瘤周围出现明显水肿而本身无或仅有轻微钙化。
平扫和增强显示瘤内明显囊变。
增强扫描肿瘤不增强或轻中度强化,肿瘤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
)恶性脑膜瘤瘤周水肿有一特点:即肿瘤最大径和瘤周低密度水肿区最大径有时不在同一层面,这
层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