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脑膜瘤复发的介绍
切除窦汇区非典型性脑膜瘤1例

切除窦汇区非典型性脑膜瘤1例
冯力;虞正权;纪培志;周波涛;李中林
【期刊名称】《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年(卷),期】2014(13)4
【摘要】患者,女,48岁,2012年12月因“枕部窦旁脑膜瘤术后3年余,视物不清1月”入院.患者3年前因“枕部窦旁脑膜瘤”在外院行开颅手术,术中全切除肿瘤.2012年11月出现视物不清,视野缺损,当地医院行头颅MRI示:枕部窦旁脑膜瘤术后复发.患者双眼鼻侧视野缺损,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5.MRI显示:枕部窦旁脑膜瘤术后复发(图1).术中患者俯卧位,取右侧原枕部马蹄形切口,原切口中线侧向下延伸至颅颈交接处,另加左侧横切口与正中切口相交(图2),术中见肿瘤已将窦汇及窦汇周围的矢状窦、双侧横窦、枕窦及直窦完全闭塞.
【总页数】2页(P371-372)
【作者】冯力;虞正权;纪培志;周波涛;李中林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徐州2210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江苏苏州215006;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徐州22100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徐州22100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徐州2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5
【相关文献】
1.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窦汇区骑跨脑膜瘤23例 [J], 张高炼;赵邦;黄海能;邓元央;黄华东
2.窦汇区脑膜瘤手术治疗中显微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 [J], 李海军
3.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窦汇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 [J], 冀培刚;刘竞辉;李宝福;王樑;娄淼
4.研究窦汇区脑膜瘤手术中显微技术的应用价值 [J], 孔令舜
5.研究窦汇区脑膜瘤手术中显微技术的应用价值 [J], 孔令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膜瘤的复发率是多少?

脑膜瘤的复发率是多少?脑膜瘤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位置,源于硬脑膜蛛网膜细胞。
它们被认为是良性,生长缓慢,界限分明的肿瘤。
不幸的是,在手术切除之后,这些肿瘤的复发经常出现。
这通常会导致再次手术,并增加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
复发通常与恶性肿瘤,肿瘤大部切除甚至肿瘤部位有关。
脑膜瘤的复发率是多少?肿瘤位置,组织学分级和切除范围分析尽管脑膜瘤被认为是良性肿瘤,但经常观察到复发,其发生率在不同情况下有所不同。
手术切除在手术显微镜下显示为完全切除后,复发率仍然很高。
预测复发的更佳方法是1957年的Simpson分级系统,该系统用于评估切除的完整性,该系统评估静脉窦的侵袭,相邻硬脑膜中的肿瘤结节以及脑膜内皮细胞对骨的浸润是复发的主要原因。
辛普森将切除范围归类为:1级,完全切除;2级,硬脑膜附着物完全凝结清除;3级;完全切除,硬脑膜不凝结,无累及的窦或骨肥大的切除;4级,小计切除;和5级减压活检。
辛普森所指的复发率分别为1级9%,2级16%,3级29%,4级39%和5级100%。
从那以后,其他人使用辛普森分级系统分析了他们的序列,并得出结果表明,还有更多因素可以引起复发的考虑。
颅骨切开术部位周围残留的肿瘤性硬脑膜细胞被认为是这些因素之一。
另一项研究支持硬脑膜上残留的脑膜瘤细胞可能是某些病例复发的原因,因为在没有脑膜瘤的患者中未发现这些细胞。
预测复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肿瘤周围脑水肿。
水肿可能与脑膜瘤的侵袭性有关。
由于新血管形成的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已与复发外观相关。
复发的另一个可能因素是组织病理学检查中有丝分裂的数量增加,这与肿瘤恶性肿瘤有关。
细胞增殖的指标,例如Budr(溴脱氧尿苷),MIB-1 / Ki-67和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已与脑膜瘤恶性肿瘤相关。
一些外科医生支持保留在蛛网膜中的肿瘤细胞负责肿瘤的再次出现。
如表所示,在所有研究中复发百分率都不相同。
脑膜瘤复发率不同研究之间的比较在我们的研究中,总复发百分比为21.5%。
Ki-67与脑膜瘤分级及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Ki-67与脑膜瘤分级及复发的相关性分析王文阳;卢珍玲;林晓宁;杨修【摘要】目的分析Ki-67与脑膜瘤分级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3年5月的172例脑外科脑膜瘤初次手术治疗患者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标本中Ki-67的阳性率,随访患者5年内复发情况,并分析Ki-67与脑膜瘤分级及复发的相关性.结果Ⅰ、Ⅱ、Ⅲ级脑膜瘤患者的Ki-67阳性率分别为(1.70±1.13)%、(4.81±3.63)%和(25.00±8.53)%,Ki-67阳性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9.474,P<0.05).随访5年,复发患者32例.复发患者Ki-67阳性率(10.94±12.25)%高于非复发患者(2.30±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58,P<0.05).结论 Ki-67与脑膜瘤分级及复发有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8(009)022【总页数】3页(P46-48)【关键词】脑膜瘤;免疫组化;Ki-67;WHO分级;术后;复发【作者】王文阳;卢珍玲;林晓宁;杨修【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脑外科,福建厦门361009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感科,福建厦门 361004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福建厦门 361004;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脑外科,福建厦门361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病率位于第2位的原发性肿瘤。
脑膜瘤WHOⅠ级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但术后仍可见复发[1],WHOⅡ级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WHOⅢ级为恶性,侵袭性较强,极易复发。
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中Ki-67为常用的免疫组化标志物,作为一个细胞增殖的标志物,能够较好地评估某一细胞群增殖比例,可用来评估脑膜瘤的分级、良恶性和复发风险[2]。
影响非典型脑膜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影响非典型脑膜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侯保森;徐培坤;王斌;李式浩;李显雄;曹明【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atypical meningioma.Methods The clinical,imaging and pathologic data of 6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atypical meningioma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regularly.The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ce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 Sixty-two cases of atypical meningioma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to 128 months and for an average of 45 months.There were 20 cases of recurrence or death.The recurrence rate was 32.26% (20/62).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not completely resected tumor,maximum diameter of tumor ≥ 5 cm,brain invasion and(or) bone invasion,no assisted radiotherapy and Ki-67 positive index ≥6% were related to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atypical meningioma(P < 0.05).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not completely resected tumor,Ki-67 positive index ≥6%,brain invasion and(or) bone invasion,no assisted radiotherapy were related to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atypical meningioma (P < 0.05).Conclusions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atypical meningioma include not completely resected tumor,Ki-67 positive index ≥6%,brain invasion and (or)bone invasion,and no assisted radiotherapy.For the presence of the above risk factors,clos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is needed.%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非典型脑膜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非典型脑膜瘤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及病理学资料,并对患者定期随访,对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2例非典型脑膜瘤患者随访时间为3 ~ 1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5个月,复发或死于肿瘤复发患者共20例,复发率为32.26%(20/62),单因素分析显示:未全切肿瘤、肿瘤最大直径≥5 cm、脑侵袭和(或)骨侵袭、术后未辅助放疗、Ki-67阳性指数≥6%与非典型脑膜瘤术后复发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未全切肿瘤、Ki-67阳性指数≥6%、脑侵袭和(或)骨侵袭、未辅助放疗与非典型脑膜瘤术后复发相关(P<0.05).结论影响非典型脑膜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未全切肿瘤、Ki-67阳性指数≥6%、存在脑侵袭和(或)骨侵袭、未辅助放疗,对于存在以上危险因素者,需要密切随访.【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7(021)012【总页数】4页(P2225-2228)【关键词】非典型脑膜瘤;复发;危险因素;放疗【作者】侯保森;徐培坤;王斌;李式浩;李显雄;曹明【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安徽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非典型脑膜瘤(AM)是一种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具有潜在恶性行为的脑膜瘤类型,属WHOⅡ级,与良性脑膜瘤相比,其发生率较低,仅占脑膜瘤总数的5%~7%[1],但此种类型脑膜瘤却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由于其术后常多次复发,预后不佳,是目前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一个治疗难题。
什么是非典型脑膜瘤WHO二级

什么是非典型脑膜瘤WHO二级脑膜瘤是脑膜的肿瘤,脑膜是覆盖大脑和脊髓的膜。
较常见的是良性脑膜瘤或I级脑膜瘤,它们很小,不会像癌性肿瘤一样无限期地生长。
非典型脑膜瘤who二级,非典型脑膜瘤,也称为II级脑膜瘤,是一种脑膜瘤,在治疗或切除后可能会恶变并重新生长。
Ⅲ级脑膜瘤会迅速生长,威胁到压缩邻近的脑组织并侵入骨骼。
即使是良性脑膜瘤,由于其在大脑中也可能很危险。
脑膜瘤是脑肿瘤的较常见形式之一,约占所有此类癌症的30%。
脑膜瘤的诊断通常是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进行的。
有症状的患者将先接受神经系统检查,然后再进行脑成像以确定他们是否患有脑肿瘤。
在无症状患者中,诊断有时会在需要其他医学投诉的脑部成像期间发生。
头痛、恶心、视力模糊,小心脑膜瘤有症状的患者通常具有非典型或恶性变种。
他们报告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头痛,癫痫发作,感觉丧失,恶心,视力模糊和对光敏感。
它们几乎可以在神经系统中的任何地方发育,但是大多数脑膜瘤发生在头部,通常在脑干,颅底,静脉窦或视神经鞘附近。
非典型脑膜瘤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少见于儿童。
男性很少见到脊髓型脑膜瘤。
它们的生长速度快于I级肿瘤,但生长速度不及明显的恶性肿瘤。
II级脑膜瘤占总发病率的不到10%。
恶性II级病例约占2%。
非典型脑膜瘤who二级即使手术复发率也很高非典型脑膜瘤可能需要治疗以防止进一步增长。
通常将导致患者症状的任何肿瘤视为恶性的。
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和后续放射治疗以杀死剩余的肿瘤细胞。
治疗的选择在于肿瘤的生长,对脑组织,患者年龄和健康的当前和未来风险以及手术的可能后果,例如感染或脑水肿。
有时,放射线和手术的电击可能比肿瘤缓慢生长所带来的风险更大。
例如,在没有快速增长的肿瘤的老年患者中,经常优选定期观察作为治疗方法,因为手术可能比肿瘤本身具有更多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如果已通过外科手术切除,I级肿瘤很少复发,但非典型脑膜瘤的复发风险更高。
手术切除率决定着复发率的高低脑膜瘤既接受颈外动脉系统如脑膜动脉、板障血管供血,又接受颈内动脉系统如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供血,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分支供血,故血供非常丰富。
非典型性脑膜瘤怎么回事

非典型性脑膜瘤怎么回事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非典型性脑膜瘤怎么回事导语:对于脑膜瘤,不少人都是比较陌生的,但是脑膜瘤总是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的困扰的,而也是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困扰的,而非典型脑膜瘤便是常见的一对于脑膜瘤,不少人都是比较陌生的,但是脑膜瘤总是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的困扰的,而也是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困扰的,而非典型脑膜瘤便是常见的一种。
现在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关于非典型性脑膜瘤的一些基本信息,希望大家可以认真阅读一下。
2007年WHO对脑膜瘤进行了新的分类共分3级,1级:绝大部分脑膜瘤具有良性特征,病程长、局部复发率低,2级:其中多数为非典型,少数为脊索瘤型和透明细胞型,该型脑膜瘤具有一定侵袭性,易复发;3级:有型、横纹肌型和间变性脑膜瘤,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
2级中的非典型脑膜瘤占有很大的比重,次手术后放疗?带来了诊疗上的新问题。
非典型脑膜瘤术后是否都要放疗?还是只有残留肿瘤做放疗?或再作者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术后放疗对非典型脑膜瘤的复发和进展无医疗上益处,而肿瘤切除程度与非典型脑膜瘤复发之间的关系显著。
作者指出,虽然放射治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和成功经验,但伴随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有些还很严重甚至影响生活质量;包括放射性坏死、脑白质病、认知能力下降、视觉障碍、垂体功能低下和放疗后新肿瘤形成等。
放疗还可以引起再次手术的患者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和颅底重建困难等不利影响。
通过该项回顾性研究,作者提出,对已经全切的非典型脑膜瘤不进行术后放疗;术后发现残瘤或复发的非典型脑膜瘤患者建议在定期核磁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共振随访的前提下,适时行放射外科治疗;如果在首次进行肿瘤部分切除后,残留肿瘤较大,不适合放射外科治疗者,以后不再考虑再手术的患者可以采取术后放疗。
作者提出非典范脑膜瘤须谨慎施行术后放疗的观点是中肯和有益的。
2016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

神经元与混合型神经元--胶质肿 瘤
增加的新分型1
•弥漫型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也就是既往文献报道的儿童浸润型少 突胶质细胞样的软脑膜肿瘤。这类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常引起弥漫的软脑膜病变,组织学可见到有类似少枝的OLC 样细胞,表达OLIG2、S-100和Syn,在一部分的病例中见到神 经元成分;但如病灶长在脊膜上有时很难找到肿瘤实质细胞。 这种肿瘤常具有BRAF基因融合、染色体1p缺失和/或19q的缺 失,却没有IDH的突变。
• 新版删除了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 瘤,保留了IDH突变的肥胖型星形细胞瘤。删除了大脑胶 质瘤病的诊断,改成一种胶质瘤的生长模式。脑内广泛浸 润多个脑叶,双侧生长和突入幕下的大脑胶质瘤病现在作 为多种弥漫型胶质瘤亚型的生长模式。
胶质母细胞瘤
新版分为 •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约占90%的患者),原发胶母, 主要发生于55岁以上的患者;
•弥漫型胶质瘤包括WHO分级II级和III级的星形细胞瘤,II级和 III级的少突胶质细胞瘤,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以及儿童相 关的弥漫型胶质瘤。这种新分类将毛细胞星形细胞瘤、多形 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生长方式局限、缺乏IDH突变、有BRAF 融合/突变)、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TSC1/TSC2突变) 与弥漫型胶质瘤相区分开来。即弥漫型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 质细胞瘤归为一类(都有IDH突变),而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和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不属于一类(毛瘤为BRAF融合)。
(a)影像学病灶位置表浅(b)与周围脑组织看似界清,但常 有转移(c)大的上皮样细胞,胞浆嗜酸,空泡核,大核仁; 部分肿瘤细胞出现核偏位,核旁包涵体,类似于横纹肌样细胞 (箭头)(d) 部分肿瘤周围可出现低级别胶质瘤形态,如局 灶出现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样区域,如怪异的巨核细胞 但缺乏核分裂,大量嗜酸性颗粒小体,类似空泡样星形细胞的 黄瘤区。
脑膜瘤的不典型MR表现

脑膜瘤的不典型MR表现
方松华;章士正;甘海鹏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卷),期】1999(015)002
【摘要】目的脑膜瘤的不典型MR表现。
方法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30例,所有病例均行MR检查,并做增强扫描,其中部分病例还做了CT检查。
结果(1)囊性脑瘤15例;(2)多发脑膜瘤4例;(3)颅餐脑膜瘤4例;(4)侧脑室区脑膜瘤4例;(5)完全钼化性脑膜瘤2例,(6)脑膜瘤伴发胶质瘤1例。
结论绝大多数脑膜瘤具有典型MR表现,民有极少数脑膜瘤表现不典型,在鉴别诊断时应引起注意。
【总页数】1页(P103)
【作者】方松华;章士正;甘海鹏
【作者单位】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50.4
【相关文献】
1.非典型性和间变性脑膜瘤的MR表现及病理对照 [J], 马永刚;陈利军;陈士新
2.WHO Ⅰ型脑膜瘤瘤旁脑水肿的MR表现与脑膜瘤病理类型的关系研究 [J], 秦成伟;谭晓天;赵俊军;张泳华
3.不典型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长期预后:71例外科手术病例的研究 [J], 张威廉
4.脑膜瘤瘤内多发肺腺癌转移MR表现分析一例 [J], 柏福运;刘旭斌;关键
5.不典型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病理学 [J], 吴浩强;赵海潞;杨堤;刘冬戈;董志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典型脑膜瘤复发的介绍
对于脑膜瘤,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它却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疾病,而关于脑膜瘤也是有不少种类的,其中非典型脑模型便是常见的一种,不少人对于非典型脑膜瘤的复发都是不太了解的。
现在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关于非典型脑膜瘤复发的一些基本情况,希望大家可以认真阅读一下。
2007年WHO对脑膜瘤进行了新的分类共分3级,1级:绝大部分脑膜瘤具有良性特征,病程长、局部复发率低,2级:其中多数为非典型,少数为脊索瘤型和透明细胞型,该型脑膜瘤具有一定侵袭性,易复发;3级:有乳头型、横纹肌型和间变性脑膜瘤,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
2级中的非典型脑膜瘤占有很大的比重,
非典型脑膜瘤术后是否都要放疗?还是只有残留肿瘤
做放疗?或再次手术后放疗?带来了诊疗上的新问题。
作者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术后放疗对非典型脑膜瘤的复发和进展无医疗上益处,而肿瘤切除程度与非典型脑膜瘤复发之间的关系显著。
作者指出,虽然放射治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和成功经验,但伴随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有些还很严重甚至影响生活质量;包括放射性坏死、脑白质病、认知能力下降、视觉障碍、垂体功能低下和放疗后新肿瘤形成等。
放疗还可以引起再次手术的患者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和颅底重建困难等不利影响。
通过该项回顾性研究,作者提出,对已经全切的非典型脑膜瘤不进行术后放疗;术后发现残瘤或复发的非典型脑膜瘤患者建议在定期核磁共振随访的前提下,适时行放射外科治疗;如果在首次进行肿瘤部分切除后,残留肿瘤较大,不适合放射外科治疗者,以后不再考虑再手术的患者可以采取术后放疗。
作者提出非典型脑膜瘤须谨慎实施术后放疗的观点是中肯和有益的。
上面为大家具体介绍了关于非典型脑膜瘤复发的一些基本信息,希望上面的介绍可以在生活中帮助到大家,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