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科属、药用部位、功能总结

合集下载

中药 药用部位 总结

中药 药用部位 总结

药用部位总结:1 花蕾:辛夷、丁香、款冬花、金银花、槐米2 花序:菊花、旋覆花3 开放的花:洋金花、红花、槐花4 柱头:西红花5 花粉:蒲黄、松花粉6、藤茎:大血藤、鸡血藤、木通7、心材:苏木、降香(树干和根的心材)、沉香(含树脂的心材)8、茎髓:通草、灯心草9、块根: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蔹、百部、天冬、麦冬、郁金、地黄10、块茎:延胡索、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芨11、鳞茎入药:川贝、浙贝、百合12、根与根茎:细辛、大黄、虎杖、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羌活、藁本、龙胆、丹参、茜草13、根皮: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香加皮、地骨皮14、干皮根皮枝皮同时入药:厚朴15、树皮:肉桂、杜仲、黄柏16、干皮枝皮:秦皮17、叶:石韦、蓼大青叶、大青叶、枇杷叶、罗布麻叶18、复叶小叶:番泻叶19、枝梢和叶:侧柏叶、紫苏叶20、近成熟果实:木瓜、乌梅、吴茱萸21、种仁:薏苡仁、肉豆蔻22、果肉:吴茱萸23、未成熟果实:枳壳24、种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两人牵马停在沙滩上,明早吃狼兔)25、果实: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豆蔻、益智 (小巴豆连杀草寇,吴茱萸贺二瓜,补益梅楂)26、全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钱草、车前草27、地上部分:淫羊藿、鱼腥草、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穿心莲、茵陈、青蒿28、带鳞叶的干燥肉质茎:肉苁蓉29、草质茎:麻黄30、带叶茎枝:槲寄生31、茎:石斛32、真菌:冬虫夏草、灵芝、猪苓、茯苓33、干燥成熟孢子:海金沙34、贝壳类:石决明(贝壳)、牡蛎(贝壳)、珍珠母、海螵蛸、蛤壳、瓦楞子35、角类:鹿茸(幼角)、鹿角、羚羊角(角)、水牛角36、鳞、甲类:穿山甲、龟甲(背、腹甲)37、除内脏的动物体:蛤蚧、金钱白花蛇、鳖甲(背甲) 蕲蛇、乌梢蛇、地龙38、干燥整体: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水蛭、海马、虻虫、九香虫39、动物的生理产物: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 动物的排泄物:五灵脂、蚕砂、夜明砂其他生理产物:蝉脱、蛇脱、蜂蜜、蜂房、桑螵蛸(干燥卵鞘)40、动物的病理产物:珍珠、牛黄、马宝(胃肠结石),猴枣(猕猴的胃或胆结石)、狗宝、僵蚕(由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虫体,有白僵菌)41、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血余炭、水牛角浓缩粉。

中药材药用部位类别分类

中药材药用部位类别分类

中药材药用部位类别分类中药材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和保健中。

中药材的药用部位是指药材中具有药用价值的部分,不同的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也有所不同。

下面将对常见的中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介绍。

1. 根茎类根茎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根和茎,如黄芪的根,党参的根茎等。

根茎类中药材常用于补气养血、益气健脾等方面。

例如,黄芪的根被用来补益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党参的根茎则被用来益气健脾、增强体力。

2. 叶类叶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叶子,如菊花的花瓣、柴胡的叶子等。

叶类中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平肝和胃等方面。

例如,菊花的花瓣被用来清热解毒、降火明目;柴胡的叶子则被用来平肝和胃、解郁宽胸。

3. 茎类茎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茎,如藤黄的茎、地黄的茎等。

茎类中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面。

例如,藤黄的茎被用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地黄的茎则被用来活血化瘀、滋阴补肾。

4. 花类花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花朵,如金银花的花蕾、玫瑰花的花瓣等。

花类中药材常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方面。

例如,金银花的花蕾被用来清热解毒、解表散风;玫瑰花的花瓣则被用来凉血止血、调经止痛。

5. 果实类果实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果实,如枸杞子的果实、山楂的果实等。

果实类中药材常用于益气养血、健脾消食等方面。

例如,枸杞子的果实被用来益气养血、明目养肝;山楂的果实则被用来健脾消食、消食导滞。

6. 根皮类根皮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根和皮,如白术的根和皮、陈皮的根皮等。

根皮类中药材常用于健脾消食、行气止痛等方面。

例如,白术的根和皮被用来健脾消食、固表止汗;陈皮的根皮则被用来行气止痛、理气消食。

7. 树皮类树皮类中药材的药用部位主要是植物的树皮,如桂皮的树皮、杜仲的树皮等。

树皮类中药材常用于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等方面。

例如,桂皮的树皮被用来温阳散寒、理气止痛;杜仲的树皮则被用来活血化瘀、强筋壮骨。

常用中药科属汇总

常用中药科属汇总

常用中药科属汇总一、概述中药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药物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中药的研究和使用中,常用中药科属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点和功效。

本文将对常用中药科属进行汇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药。

二、常见中药科属1. 葫芦科葫芦科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具有药用价值。

常见中药科属包括葫芦属、苦瓜属等。

葫芦属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退黄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和黄疸等症状;苦瓜属植物具有清热解毒、降血糖的作用,常用于调节血糖水平和治疗糖尿病。

2. 薄荷科薄荷科植物通常具有清凉解暑、消炎止痛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药物制备中。

常见中药科属包括薄荷属、藿香属等。

薄荷属植物具有清凉解暑、除湿消炎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等症状;藿香属植物具有驱虫、祛湿解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腹泻、痢疾等症状。

3. 白菊科白菊科植物常被用作药用花卉。

常见中药科属包括菊属、蒲公英属等。

菊属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敛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疾病和外伤出血;蒲公英属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等症状。

4. 黄连科黄连科植物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常被用作中药材。

常见中药科属包括黄连属、栀子属等。

黄连属植物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病和热毒疮疡;栀子属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和痢疾等症状。

5. 人参科人参科植物中的人参是一种重要的滋补药材,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常见中药科属包括人参属、朝鲜参属等。

人参属植物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气血不足、脾肺虚弱等症状;朝鲜参属植物与人参类似,有类似的药用功效。

三、结语通过对常用中药科属的汇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葫芦科、薄荷科、白菊科、黄连科和人参科都是常见的中药科属,各自具有特定的药用功效,可以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应用。

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中药科属的认知有助于发挥中药的疗效,为人们的健康提供帮助。

中药及别名简介含图片

中药及别名简介含图片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主治: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 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白喉。
Page 40
麦冬——麦门冬、寸冬
Page
41
性味:甘,微苦,微寒。
麦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以块 根入药。该品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 直径0.3~0.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白,有细纵纹。 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 味甘、微苦。
Page
34
川芎——抚芎、芎穷
Page
35
性味:味辛,性温。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头痛不离川芎。根茎为不规则结 节状拳形团块,直径1.5-7cm。表面黄褐色至黄棕色, 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香气浓郁而特别, 味苦,辛,微回甜,有麻舌感。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川芎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难产,胞衣不下, 产后恶露腹痛,肿块,心胸胁疼痛,跌打损伤肿痛, 头痛眩晕目暗,风寒湿痹,肢体麻木,痈疽疮疡。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主治: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 血,瘰疬,乳痈,肺痈。
Page
20
浙贝母——元宝贝、大贝、象贝
Page
21
性味:味苦,性寒。
浙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 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 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 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Page 28
黄芩——子芩、枯芩、条芩
Page
29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 胎。
主治: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 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 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常用中药的药用部位分类总结

常用中药的药用部位分类总结

常用中药的药用部位分类总结一、根类中药1、根入药的品种:何首乌(块根)、牛七、川牛七、商陆、银柴胡、太子参(块根)、川乌(母根)、草乌(块根)、附子(侧根加工品)、白芍、赤芍、防己、板蓝根、地榆、苦参、葛根、黄芪、远志、白蔹(块根)、西洋参、白芷、当归、前湖、防风、柴胡、北沙参、秦艽、紫草、黄芩、玄参、地黄(块根)、巴戟天、续断、天花粉、桔梗、党参、南沙参、木香、川木香、百部(块根)、天冬(块根)、麦冬(块根)、郁金(块根)其中块根入药的有: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蔹、地黄、百部、天冬、麦冬、郁金2、根茎入药的品种:狗脊、绵马贯众(叶柄残基)、山豆根、升麻、黄连、延胡索(块茎)、川芎、胡黄连、白术、苍术、三棱(块茎)、泽泻(块茎)、香附、天南星(块茎)、半夏(块茎)、石菖蒲、川贝母(鳞茎)、浙贝母(鳞茎)、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知母、山药、射干、莪术、姜黄、天麻(块茎)、白及(块茎)其中以块茎入药的有:延胡索(唯一一个双子叶植物来源的,块茎入药)、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及以鳞茎入药的有:川贝母、浙贝母3、根与根茎入药的品种:细辛、大黄、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龙胆、徐长卿、白薇、丹参、紫苑、茜草、红参4、根茎与根入药的品种:虎杖、南板蓝根、羌活、藁本、白前二、茎木类中药1、藤茎入药的品种:木通、川木通、大血藤、鸡血藤2、心材入药的品种:苏木、降香3、木材入药的品种:沉香(含有树脂的木材)4、茎髓入药的品种:通草5、茎枝入药的品种:钩藤(带钩茎根)三、皮类中药1、根皮入药的品种: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番加皮、地骨皮2、干皮、根皮、枝皮入药的品种:厚朴、秦皮(只有枝皮和干皮入药)3、树皮入药的品种:肉桂、杜仲、合欢皮、黄柏、关黄柏四、叶类中药1、叶入药的品种:石韦、淫羊藿、巫山淫羊藿、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小叶)、罗布麻叶、紫苏叶(或带嫩枝)、艾叶2、枝梢及叶入药的品种:侧柏叶五、花类中药1、花蕾入药的品种:辛麦、丁香、金银花(或带初开的花)、山银花(或带初开的花)、款冬花2、花及花蕾入药的品种:槐花3、花入药的品种:洋金花、红花六、果实及种子类中药1、果实入药的品种:地肤子、五味子、南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鹤虱、砂仁、草果、豆蔻、益智2、未成熟果实入药的品种:枳壳3、近成熟果实入药的品种:木瓜、乌梅、吴茱萸4、成熟种子入药的品种:葶苈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5、成熟果肉入药的品种:山茱萸6、种仁入药的品种:薏苡仁七、全草类中药1、草质茎入药的品种:麻黄2、带叶茎枝入药的品种:槲寄生、桑寄生3、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的品种:鱼腥草4、全草入药的品种:紫花地丁、苦地丁、金钱草、半枝莲、车前草、蒲公英5、地上部分入药的品种: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香薷、穿心莲、茵陈、青蒿、大蓟6、带鳞叶的肉质茎入药的品种:肉苁蓉7、茎叶入药的品种:淡竹叶8、茎入药的品种:石斛、铁皮石斛八、藻、菌、地衣类中药1、藻体入药的品种:海藻2、子实体入药的品种:灵芝3、菌核入药的品种:茯苓、猪苓4、地衣体入药的品种:松萝九、其他类中药1、成熟孢子入药的品种:海金沙2、一类由植物或某些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加工品的品种:青黛、儿茶、芦荟3、虫瘿入药的品种:五倍子、没食子十、动物类中药1、动物的干燥整体: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虻虫、九香虫、海马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地龙、蛤蚚、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3、动物体的某一部分:①角类: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②鳞、甲类:穿山甲、龟甲、鳖甲③骨类:豹骨、狗骨、猴骨④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螵蛸、蛤壳、瓦楞子⑤脏器类:蛤蟆油、鸡内金、紫河车、鹿鞭、海狗肾、冰獭肝、刺猬皮4、动物的生理产物:①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②排泄物:五灵脂、蚕沙、夜明砂③其他生理产物:蝉蜕、蛇蜕、蜂蜜、蜂房卵蛸、桑螵蛸5、动物的病理产物:珍珠、僵蚕、牛黄、马宝、猴枣、狗宝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血余炭、水牛角浓缩粉十一、矿物类中药1、天然矿物入药的:朱砂、石膏、炉甘石、赤者石、雄黄、自然铜、滑石2、矿物加工品入药的:轻粉、红粉、秋石、信石、芒硝、硫黄3、动物或动物骨骼的化石入药:龙骨、龙齿、石燕。

常见中草药简介

常见中草药简介

常见中草药中文名称: 三七英文名称: Radix Notoginseng(拉);sanqi定义: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 的干燥根。

三七又名田七, 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

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 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 “人参补气第一, 三七补血第一, 味同而功亦等, 故称人参三七, 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 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

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 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 故名三七。

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枸杞(学名: Lycium chinense)是茄科枸杞属的多分枝灌木植物, 高0.5-1米, 栽培时可达2米多。

国内外均有分布。

枸杞全身是宝,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 名天精草;夏采花, 名长生草;秋采子, 名枸杞子;冬采根, 名地骨皮”。

枸杞嫩叶亦称枸杞头, 可食用或作枸杞茶。

现代研究, 枸杞子有降低血糖、抗脂肪肝作用, 并能抗动脉粥样硬化。

此外, 枸杞还可用园林作绿篱栽植、树桩盆栽以及用作水土保持的灌木等。

拉丁学名: Foeniculum vulgare别名:怀香, 香丝菜小茴香是常用的调料, 是烧鱼炖肉、制作卤制食品时的必用之品。

因它们能除肉中臭气, 使之重新添香, 故曰“茴香”。

小茴香的种实是调味品, 而它的茎叶部分也具有香气, 常被用来作包子、饺子等食品的馅料。

它们所含的主要成分都是茴香油, 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 促进消化液分泌, 增加胃肠蠕动, 排除积存的气体, 所以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时胃肠蠕动在兴奋后又会降低, 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

中文名称: 甘草拉丁名称: Radix Glycyrrhizae(拉);liquorice root定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中国药典药用部位分类

中国药典药用部位分类

中国药典药用部位分类
中国药典对药用部位有着明确的分类。

根据药典记载,中药的药用部位主要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树脂、动物的全体、矿物等。

每种药材的药用部位不同,其功效和用途也不尽相同。

例如,有些药材的根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痛等作用,如黄连、甘草等;有些药材的茎叶可以入药,具有疏风散热、解毒等作用,如麻黄、蒲公英等;有些药材的果实和种子可以入药,具有健脾消食、润肠通便等作用,如山楂、大枣等;有些药材的树脂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等作用,如乳香、没药等;有些药材的动物全体可以入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湿等作用,如蜈蚣、全蝎等;有些药材的矿物可以入药,具有镇惊安神、收敛止血等作用,如石膏、滑石等。

通过对药用部位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药材的性质和用途,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加准确和科学的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使用中药材,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各种中药功效大全

各种中药功效大全

各种中药功效大全中药功效大全1、补气药黄芪:能够补气升阳,适用于脾肺气虚导致的倦怠乏力、气短多汗、便溏腹泻、中气下陷、脱肛等症状。

此外,它还具有固气益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

白术:主要用于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导致的纳少、气短、脘腹虚胀、倦怠便溏等症状。

此外,它还能够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等。

山药:主要用于补脾益胃,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倦怠、便溏久泻、小儿疳积及脾虚白带等症状。

此外,它还具有养肺固肾的功效。

甘草:主要用于益气补中,适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症状。

此外,它还能够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等。

党参:主要用于补气益脾,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肺虚咳嗽、气短倦怠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虚体弱证。

此外,它还具有养血生津的功效。

2、补血药当归:主要用于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所致各种症候。

此外,它还能够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等。

熟地:主要用于养血滋阴,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状。

此外,它还能够补精益髓。

何首乌:主要用于补血生精,适用于肝肾两虚、精亏血虚所致的头昏耳鸣、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及须发早白等症状。

此外,它还能够通便解毒。

白芍:主要用于养血敛阴,适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或烦躁易怒等症状。

此外,它还能够平抑肝阳、柔肝止痛。

阿胶:主要用于补血止血,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或虚痨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

为了方便阅读,以下文章已经进行了改写和格式调整:中药功效大全之七龙眼肉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适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失眠健忘、惊悸怔忡、眩晕等。

百合润肺止咳:适用于肺热咳嗽及肺虚久咳,痰中带血等。

《百合固金汤》清心安神:适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神思恍惚,烦躁失眠等。

《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枸杞子功效:滋补肝肾,适用于肝肾阴虚,头目眩晕,视力减退,腰膝酸软,遗精消渴等。

《杞菊地黄丸》益精明目:适用于肾精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
圆柱形,外表皮黄白色至淡棕褐色,断面纤维性强,粉性,“菊花心”
红参
五加科
根及根茎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
性微温,味甘、微苦;归脾、肺、心、肾经
纺锤形或圆柱形,表面红棕色,半透明,断面平坦,角质样,质硬而脆
三七
五加科
根及根茎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
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铜皮铁骨狮子头”
板状(丝状-饮片)黄绿色或棕黄色,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纤维性,
白鲜皮
芸香科
根皮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性寒,味苦;归脾、胃、膀胱经
卷筒状,灰白色或淡黄色,突起颗粒点,折断有粉尘,有羊膻味,
表4
叶类中药
药材名
科属
药用部位
功能
性味归经
明显特点
大青叶
十字花科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性寒,味苦;归心、胃经
皱缩弯曲,破碎,长椭圆形,暗灰绿色,色深的突起小点,质脆,全缘
吴茱萸
芸香科
果实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
球形或五角状扁球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点状突起和油点,基部有黄色茸毛的果梗,香气浓烈
酸枣仁
鼠李科
种子
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性平,味甘、酸;归肝、胆、心经
扁圆形或扁椭圆形,紫红色或紫褐色,光滑有光泽,种仁富油性
制何首乌
蓼科
块根
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
性温,味苦、甘、涩;归肝、心、脾经
断面云锦花纹,显粉性
生何首乌
蓼科
块根
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
性温,味苦、甘、涩;归肝、心、脾经
断面云锦花纹,显粉性
怀牛膝
苋科

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性平,味苦、甘、酸;归肝肾经
切面平坦,淡棕色或棕色
山茱萸
山茱萸科
果肉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性微温,味酸、涩;归肝、肾经
不规则片状或囊状,皱缩,紫黑色,有光泽质柔
连翘
木犀科
果实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性微寒,味苦;归肺、心、小肠经
长卵形至卵形,有纵皱纹和突起斑点,种子多数,黄绿色,青翘绿色,不开裂,老翘色黄瓣大,壳厚
枸杞子
茄科
果实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性平,味甘;归肝、肾经
表6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药材名
科属
药用部位
功能
性味归经
明显特点
五味子
木兰科
果实
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性温,味酸、甘;归肺、心、肾经
不规则圆球形或扁球形,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油性,“白霜”种子肾形,棕黄色,有光泽
山楂
蔷薇科
果实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
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
圆形片,外皮红色,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气清香
川贝母
百合科
鳞茎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性微寒,味苦、甘;归肺、心经
松贝:怀中抱月;
青贝:观音合掌;
炉贝:虎皮斑,马牙嘴
浙贝母
百合科
鳞茎
清热化痰止咳,
解毒散结消痈
性寒,味苦;归肺、心经
珠贝:扁圆形,互相抱合,粉性;大贝:新月形,被白色粉末;浙贝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粉性
黄精
百合科
根茎
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
白芷
伞形科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性温,味苦;归肺、胃、大肠经
圆锥形,切面粉性,皮部有棕色油点
当归
伞形科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
圆柱形,外皮黄棕色,断面黄柏,棕色油点,香气浓郁
前胡
伞形科

降气化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风清热
性微寒,味苦、辛;归肺经
不规则圆锥形、圆柱形,断面不整齐,棕黄色油点
川牛膝
苋科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
性平,味甘、味苦;归肝肾经
断面浅黄色或棕黄色,维管束点状
白附片
附子
毛茛科
子根加工品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性大热,味辛、甘,有毒;归心、肾、脾经
不规则纵切片,上宽下窄,无外皮,全体黄白色,半透明
黑顺片
附子
毛茛科
子根加工品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性大热,味辛、甘,有毒;归心、肾、脾经
赤芍
毛茛科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性微寒,味苦;归肝经
圆柱形,表面棕褐色,粗糙,断面粉白色,粉性
黄连
毛茛科
根茎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性寒,味苦;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味连:多分枝,鸡爪形,有的有“过桥“;雅连:多为单枝,圆柱形,“过桥“较长;云连:多为单枝,弯曲呈钩状,“过桥“较短”
升麻
毛茛科
根茎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圆锥形,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放射状纹理
玄参
玄参科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性微寒,味甘、苦、咸;归肺、胃、肾经
类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特异似焦糖
地黄
玄参科
块根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生地:性寒,味甘;归心、肝、肾经;熟地: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
菊花
菊科
头状花序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
类球形,舌状花类白色,边缘内卷无腺点,气清香
红花
菊科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性温,味辛;归心、肝经
管状,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红色,质柔软,气清香
西红花
鸢尾科
柱头
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
性平,味甘;归心、肝经
弯曲细丝状或线性,三分枝,暗红色,质松,无油润光泽,气特异微有刺激
纺锤形,两端略尖,黄白色或淡黄色,断面黄白色,半透明(比天冬小)
知母
百合科
根茎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性寒,味苦、甘;归肺、胃、肾经
长条状,略弯曲,“金包头”,断面黄白色
手掌参
兰科
块茎
补益气血,生津止渴
性平,味甘;归肺、脾、胃经
形似手掌,浅黄色或暗棕色,断面黄白色,角质样
天麻
兰科
块茎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表2
茎木类中药
药材名
科属
药用部位
功能
性味归经
明显特点
木通
毛茛科
藤茎
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性寒,味苦;归心、小肠、膀胱经
圆柱形,灰棕色或灰褐色断面放射状纹理,皮部淡黄色小点,髓小中空,
沉香
瑞香科
含有树脂的木材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性微温,味辛苦;归脾胃、肾经
不规则片,凹凸不平,有斑纹,断面刺状,气芳香
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
结节状,似鸡头,有根须,黄棕色,具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颗粒状,有黄色维管束小点
天冬
百合科
块根
养阴润燥,清肺生津
性寒,味甘、苦;归肺、肾经
长纺锤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柔润,有黏性,断面角质样
麦冬
百合科
块根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肺、胃经
不规则团状,中间膨大,表面灰黑色或灰棕色,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
天花粉
葫芦科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经
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断面黄白色,粉性
桔梗
桔梗科

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性平,味苦、辛;归肺经
圆柱形或长纺锤形,白色或淡黄白色,有“芦头”,断面放射状裂隙
性平,味甘;归肝经
椭圆形或长条形,顶端“鹦哥嘴”“红小辫”断面明亮,角质样
山药
薯蓣科
根茎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
毛山药:圆柱形,黄白色或淡黄色,质坚不断,断面白色,粉性;光山药:圆柱形,两端齐平,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注:根类中药包括以根或以根为主带有部分根茎入药的药材。根无节和节间之分,一般无芽和叶;根茎类中药系指以地下茎或带有少许根部的地下茎入药的药材,根茎类中药包括根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是一类地下茎的变态,常具分枝,表面节和节间明显。
表3
皮类中药
药材名
科属
药用部位
功能
性味归经
明显特点
牡丹皮
毛茛科
根皮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性微寒,味苦、辛;归心、肝、肾经
筒状,灰褐色,内表面有发亮的结晶,断面白色,粉性,淡粉红色
厚朴
木兰科
干皮、根皮、枝皮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性温,味苦、辛;归脾、胃、肺、大肠经
干皮:“靴筒朴”断面颗粒性,油性,亮结晶;根皮:“鸡肠”枝皮:单筒状,,断面纤维,
苦参
豆科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性寒,味苦;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圆柱形,外皮易脱落,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有的有同心形环纹
甘草
豆科
根及根茎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
圆柱形,外皮红棕色或灰棕色,断面黄白色,有粉性,有放射状纹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